形式与形势论文

2024-05-20

形式与形势论文(精选6篇)

篇1:形式与形势论文

浅谈当代国际形势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我们的关注。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现在开始衰落,但其实力仍是惊人的。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实力在2001年达到顶峰,从2001年开始走下坡路,但今后美国的实力会不会超越2001年还很难说,所以现在还不能断言美国就衰落了,美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波动。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实际上是失败了,1975年从越南撤出来,当时国际上都认为美国在衰落,但没想到15年后,美国赢得了冷战,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实力在2001年达到顶峰,GDP占世界的32.5%,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个国家的GDP占全世界的13,特别是科技实力比GDP的优势还要明显,而且其军事力量很强大,真是如日中天。

近8、9年来中美关系急剧演变的背后是中美力量的消长,一方面是美国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也有人说美国进入了战略衰退期,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处在一个强劲的崛起期,或者说中国处在一个空前的战略机遇期。

基辛格每年都要来中国,最近几年来的比较勤,平均一年要来两次,尽管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仍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2009年6月底基辛格又一次来到北京,中国对外友协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研讨会,说是研讨,实际上主要是中国学者听基辛格讲。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演变,中国已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同美国相比并不逊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冷战时期,他提出美、苏、欧、日、中五大中心相互制衡的理论。欧洲虽然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但还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欧盟根本无法要求其盟国民众为欧盟的利益牺牲各自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所以欧洲对缔造世界和平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它的影响比较小。俄罗斯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除了拥有较多的核武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优势。在世界的竞跑赛场上,日本已经不在视线之内了。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崛起,国际事务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带来巨大影响,美国完全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但美国的大国优势地位没有改变。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虽说美国衰落了,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包括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一系列的优势。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所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当前美国急需和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担负起责任来,积极发挥影响力。

这场危机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调整职能,加大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力度,以期复苏经济。但各国既担心刺激措施无效,出现通货紧缩,又担心刺激措施生效出现通货膨胀。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退出干预了,像印度、澳大利亚已经宣布加息,退出刺激经济了。在这种局面下,各国既需要继续合作,相互扶助,又出现自我保护,率先脱控的意愿。

不管怎么说,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背后是中美力量的消长、美国的战略调整,现在还不能轻言美国在衰落,美国还有很多优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从历史上看,美国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200多年一直在走上升之路,虽然曾经也有阶段性低落,但都通过自我调节走出了低谷。

美国防范中国继续对华战略围堵。美国在太平洋及亚洲地区强大军事存在依然是我国家安全主要威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仍然实行围堵加合作的“双轨制”及“两面下注”战略,在军事上与中国开展军事对话交流以降低军事误判风险的同时,仍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打击对象,继续围堵防范中国。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构筑的对华战略包围圈还没有完整到位、还有许多空白点的话,那么到今天美国这一战略围堵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在东亚和东南亚,美日军事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美日澳三方军事合作迈出实质步伐,近年更是加大介入东南亚及南海的力度,频频展开双边及多边海陆军事演习,环太平洋岛链包围圈进一步巩固。在中亚地区,美国加紧投兵布阵,借反恐扩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并渗透到外高加索地区。在南亚,美国把巴基斯坦定位为非北约盟国,通过反恐加大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合作力度,加强对印度洋地区战略影响。目前美国霸权势力已从东南西三边对我国构成合围态势,对我国战略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和长远威慑。

美欧“民主”干预渗透危害中国及周边安全。长期以来,美欧西方大国将中国及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经常利用新疆“东突”、西藏“藏独”和民主人权宗教等问题干预我国内政,企图分裂颠覆、渗透演变中国;同时对中亚国家施行“颜色革命”推行“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实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与东南亚推动“民主转型”,对伊朗、朝鲜等所谓“问题国家”武力颠覆,企图强行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推行所谓“民主”,意图使我国及周边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社会**、经济停滞、政局动荡甚至陷入内战境地,从而威胁中国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达到其**、颠覆直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之目的。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篇2:形式与形势论文

一、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的基本估计和判断

展望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会继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将面对“滞”与“涨”同时加剧的严峻形势,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加大。尽管受外需与投资实际增速明显放缓影响,全年GDP增速将回落至10%左右,但消费需求仍会平稳增长,物价水平也将有所回落,国民经济总体上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投资将平稳增长,而实际增速仍呈下滑趋势

二、消费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

四、价格指数逐渐回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五、工业企业产销平稳,企业利润增速将继续下降

六、流动性依然富裕,但加息可能性减小

七、人民币升值步伐趋缓,双向波动将增强

八、股市将在中低位宽幅震荡

九、房地产市场价滞量减态势将进一步延续

十、银行业经营压力加大,但全年业绩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二、充分认识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充分了解上半年经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不少。

1、异常天气与地质灾害频发。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

3、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准确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中央会议提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膨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①要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切实抓好秋粮生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水利建设。②推动内需持续稳定增长,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和完善扩大消费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③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握好信贷投放力度、节奏和重点,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市场监管。④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坚决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

⑤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改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⑥提升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促进出口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努力扩大进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企业“走出去”。⑦深化资源环境、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稳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领域入手,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保持就业稳定增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安排好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确实要面临着挑战。经济环境确实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们怎样去应对?我们如何增加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灵活性?如何增加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应对能力?关键在于继续深化改革。而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解除管制,又是一个极为迫切的任务。当然解除管制,也是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是难在即得利益。这个就需要我们有社会共识,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就需要增加我们经济的弹性,增加我们经济的灵活性,增加我们企业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现在在应对外部冲击、内部经济发生问题的方面,我们存在着制度的刚性。由于制度的束缚,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企业不能及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是我们最感到忧虑的。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我们注意到中央银行增加5%的贷款额度,是戴着帽子给中小企业的。但这5%的额度,很少会真正放到中小企业哪儿去。做银行工作的都知道,现在你敢不敢给中小企业放款。就算你也资金,敢不敢给中小企业放款,现在你敢不敢给房地产企业放款。不是说信贷额度怎样放松,问题不是说银行的资金不够,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可贷资金。宏观形势变化,计划了我们微观方面的矛盾。中小企业融资,从来就是一个问题,不光是现在。过去就是问题,将来还会是问题。所以它不是宏观问题,不要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同样,也不要把宏观问题微观化。我们现在老是把这块混在一块。中小企业融资明显是个微观问题,我们偏偏把它看成一个宏观问题。控制通货膨胀明明是宏观问题,我们偏偏把它微观化。

篇3:形式与形势论文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形势与政策教育自1987年列入高校教学计划至十六大以来, 经历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基本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完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稳步前行几个重要阶段, 并一直顺畅前行。此外, 一些专家、学者及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国内从2000年至今都有学者及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费文晓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1]、刘桂芹的《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2]、崔景明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3]、黄启明的《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4]、朱琳的《增强独立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5]和崔海英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6]等。这些著述都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与建构。

以上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和现实做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指出高校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强调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精确选取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正向引领。三是初步提出了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基础上, 重视对授课形式的积极探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在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选取上, 还是停留在国内外大事等宏观事件的聚焦上, 没有把国内外大事融入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等一些具体事件的重视。二是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具体形式及灵活性等涉猎上还是停留在比较宽泛的探讨上, 没有形成依托教育形式承载教育内容的润物无声的育人方式的深入研讨。三是没有把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大众化、学生化及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走向社会第一步的就业:这对于大学生来说, 最大形势与政策的终极人文关怀以生为本的立场上来。所以, 形势与政策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形势与政策课应有的完美皈依。

在实践中, 虽然党和政府多次郑重提出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并把形势与政策作为重要课程对待。但在实际高校教育教学中, 某些高校坚持“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格调对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某些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 即使开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高校也有部分没有开足、开好专门课, 具体体现在课时数没有达到教育部或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课时数, 没有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 绝大多数都是一线辅导员或者其他一些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兼职代课的;而且上课内容枯燥、呆板、上课形式可想而知:形式单一, 要么是视频播放, 要么是课件宣读;没有互动、没有讨论;一言堂、满堂灌……

独立学院大学生相对而言家境是富足的, 抑或一些农村出身的学生家境都比较殷实。受家庭环境的浸润,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 见识比较广, 而且个别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也是很透彻的。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既是内容丰富生动的, 又是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上课的形式应该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 易于大学生接受的良好形式。重内容亦重形式本该是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原因如下:

第一, 国家及广西区对于广西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基本精神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广西“十二五”教育规划部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有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这其中就包含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改的新路向诉求。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而且这门课既没有专业课那样的厚重感, 又没有选修课那样的轻松与活泼, 而是承载着党和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政方针、政策与路线的导引力。如果不注重内容的精选, 也不注重对上课形式的适当精致的选取, 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索然, 造成不必要的课程失当:不但达不到对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 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要想把该门课上好、上精, 实现该门课设计的初衷, 收到正确传达当下形势与政策的效果, 也起到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良好发展前景, 坚定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的作用, 从而拥护党的领导, 爱国、爱家, 积极努力前行。

第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原理归结于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改要既重内容又重形式;形式与内容原理皈依到形势与政策课改要求不仅重视内容而且重视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 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又存在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二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 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再用一般指导个别, 所以, 在认识过程中, 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辨证关系中,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 有什么样的内容, 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同样的, 《形势与政策》课本也存在这样的矛盾:要内容还是要形式, 重视内容容易忽视形式, 重视形式往往会冲断内容。所以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合理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做到二者和谐统一, 让内容通过有兴趣的形式展现, 把内容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中, 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第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诉求所归。独立学院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遵从上课老师的安排, 而是对老师的上课内容尤其是上课形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诉求:要求任课教师上课所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口味与实际;要求任课教师上课形式是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而深入浅出的。总之,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要求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既要重视内容, 更要重视形式。

针对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诸多形式多样的诉求,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应顺应大学生诉求, 既要重视上课内容, 更要重视上课形式, 以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目的。具体路向如下:

首先, 国家重视形势与政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这一重点内容, 也重视形势与政策对于独立学院等高校把大学生实现顺畅就业,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难、就业要低姿态, 做事高追求, 在平凡中做好自己, 然后逐步实现自己理想追求这一真切形势。广西区在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的改革诉求中既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价值引领等内容, 又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 毕业后就业选择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开端。对于独立学院及独立学院大学生更切实地借助形势与政策的本真现实择业难, 择好工作更难的现实内容, 从而由被迫转向自觉选择采取多样就业这一实现现实就业形式。四位一体, 从本真的追求都是形势与政策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这一终极内容取向, 在实现就业终极内容路径上是形式多样的就业渠道取舍。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改在独立学院最本真的路向, 也是形势与政策在独立学院最本真的诠释。

其次, 形势与政策传统理念上是对于世界大事、国家时事及形势的传达、解读及宣讲等。此后《形势与政策》课要通过对于其在独立学院最真实的形势走向及实际把国家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做具体解读。上课内容要以独立学院本真的形势与政策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新路向, 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一次教学模式变革:既重内容, 又重形式, 实现每课时有课例, 把每节课都当成精品课一样精心准备、认真上课, 从而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 对形势与政策课做理性改革, 实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独立学院达成一种新的理念, 形势与政策在独立学院的微观现实解读就是为实现独立学院学生全面发展第一步:就业服务, 真正实现大学服务社会, 服务大学生的大学教育本真的功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进程表明:形势与政策教育走向及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常态发展过程, 当下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追求形势与政策的大众化、学生化, 以大引小, 化大事于实事, 让形势与政策更贴近大学生, 服务于大学生, 实现大学生识时务, 认清形势, 理性就业, 良性全面发展。

月异岁新, 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课要由制度化、规范化走向大众化、学生化。尤其是在当下大学生追求自我, 各种教育资源 (比如幕课) 可以顺畅获取的现实条件下,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应不断发展:重视内容的同时注重形式的表现, 把有意义的课上得有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拉回课堂, 顺利达到这门课的育人目的。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 具有特殊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诉求具有多样性、丰富性, 他们既希望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又希望老师的讲课形式喜闻乐见、深入浅出, 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面临新的改革路向:重内容亦重形式。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重内容,重形式,课改,新路向

参考文献

[1]费文晓.《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 2000, (4) .

[2]刘桂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

[3]崔景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思想教育研究, 2007.5, (5) .

[4]黄启明.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学术问题研究 (综合版) , 2009, (1) .

[5]朱琳.增强独立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文教资料, 2011.4.上旬刊.

篇4:形式与形势论文

关键词:博物馆; 免费开放; 宣教形式; 思考嘗试;

一、加大与各种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公众对这项工作还不是很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消息,也不清楚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具体安排,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我们宣教工作与当地媒体合作,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多方位多角度的来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安排,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这项工作。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广大群众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参观等等信息。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等职能,更好的为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打好基础,为人民群众服务。

同时,也可以把博物馆内组织的各类临时展览以及活动,例如“文化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等等,通过与媒体合作,配合媒体制作一些专题节目等方式加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博物馆和媒体之间的双赢,共同促进,互相进步。

二、加强原有宣教队伍建设

随着免费开放后,按照以往经验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会陡增,原有的讲解队伍是呈供不应求的趋势。如何解决参观群众对讲解的需求是一个迫切的问题。首先应从讲解服务上下功夫,若讲解服务内容上贫乏,形式上千篇一律,机械化和程式化,这对于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只能是有弊而无利。针对此类情况, 需要加强讲解队伍建设,对讲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其知识储备量。只有对展览内容深入了解,才能避免出现因为专业知识不精而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尴尬局面;也可以通过观众感兴趣的提问或者专业性的讨论,自然而然地把演讲式的讲解转换成交流式的讲解,这样讲解就不会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了。传统的人工讲解,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讲解服务功能,是博物馆充分发挥传承文明、教育公众的重要途径。

三、吸纳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

因为资金等各种方面原因的限制,原有的讲解以及服务人员队伍在数量上仍然难以满足参观人数的要求,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服务人员队伍。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经验启发我们,志愿者队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并且已经验证了其可行性,而且已经有了丰富的管理志愿者队伍工作经验,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博物馆工作毕竟是专业要求强,文化底蕴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志愿者招募中,应该保持较高的要求,优先以具备相关宣教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以及大学校园中相关专业的学生,比如中文,历史,播音主持等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拔,并对选拔的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业务了解与强化,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同有关院校进行合作,开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与高校互赢的长效机制,从而长期有效的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展览形势多样化,充分与观众互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语音导览、多媒体等充分而便利地引进博物馆参观中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前景,这样不仅使散客观众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博物馆,了解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文物安全和展厅内的疏导工作。这方面,各大博物馆都有着不同的尝试和实践,但大多没有成为观众参观展览的主要形式,这固然与普通游客接受信息化事物需要过程有关,更多地反映了博物馆对这类辅助性设施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群众对新事物、新科技、新形势的接受程度不断加快,这类原来的辅助性设施会不断提高其作用,真真正正的成为展览的主要力量。通过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用,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宣教方式,从而实现趣味式、主动式的参观,加强其视听享受,使其流连忘返。

五、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使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

伴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学生、青年及老年朋友们会经常来博物馆休息休闲,原有的休息休闲区域及其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这样就需要重新对休闲区域及其设施进行分配。开辟专门供参观群众休息的区域,增加服务设施,这方面可以参照图书馆等有经验的兄弟单位。

六、加强安保工作与安保队伍建设

随着博物馆人流的日益增加,安全保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原有的展览形式有一些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展览需要,比如裸露的一些展品、模型、图版等,难免被观赏人群不经意间造成一些损坏。这就需要改善原有的这些不合乎现代要求的展品。

七、结语

博物馆在免费开放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机遇,使博物馆宣教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总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红霞.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J].文物春秋,2003,(01).

[2]王小红.浅谈博物馆的讲解工作[J].四川文物,2004,(02).

[3]李红.谈博物馆宣教服务工作[J].博物馆研究,2006,(03).

[4]丁福利.博物馆宣教活动组织原则探析[J].中国博物馆.2003,(03).

[5]沈农.谈新时期博物馆的宣教工作[J].南方文物.2004,(03).

篇5:形式与形势论文

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这些表明今年中央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效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臵,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七月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7月4-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召开四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部分省政府负责人、企业界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部署继续加强调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1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6点意见;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11日出版的《中国全融》杂志上撰文表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突出和重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价格稳定。结合这些情况,本专题将主要讲以下四个问题: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增长温和减速,总需求小幅放缓

1、经济增长温和减速

(1)经济增长减速的总体状况,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6%。

(2)由政策主导到自主运行的经济减缓增长,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受一揽子计划刺激,经济增速从2009年一季度6.6%的谷底,迅速回升至2010年一季度11.9%的高位。

(3)工业经济增加值略有减缓,工业品的供给面基本稳定,工业经济仍然运行在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

2、总需求整体上小幅放缓.总需求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下降较为显著,导致我国出口显著下降。这三大需求的整体情况分别是:

(1)投资增长持续强劲,同另两类需求不同的是,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不降反升,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2)实际消费增长步入减速通道.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11.2%,消费实际增长为近年来同期最低水平。(3)外贸出口增速下滑,贸易顺差同比下降

(二)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通胀呈现向非食品扩散的苗头

1、消费品价格持续上,二季度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升。表明当前通胀压力很大,且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通胀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2、导致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导致食品价格继续上行的主要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因为去年的基数比较低,造成了今年上半年猪肉供给不足。二是成本推动造成的。养猪成本上升,由此推动价格的上涨。

(三)货币信贷继续收紧,政策调控效果明显显现

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并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经济面临的环境

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国内外环境。其中有利的条件主要有三: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态势,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仍然保持强劲的势头,三是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信贷质量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不利因素主要有四:一是影响通胀的因素仍然较多,二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因此经济形势也是不乐观的,不可掉以轻心。

(一)下半年的有利经济条件

1、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1.9%,虽然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下半年经济有望加速上行。

2、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3、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剌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累积了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信贷。

(二)下半年的不利经济条件

1、影响通胀的因素仍然较多

本轮价格上涨明显受到供给冲击和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进入2011年后,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仍居高不下,洪旱灾害接连发生,受灾面积持续增加,结果导致食品价格回落缓慢。国际上则受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西亚北非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冲高,严重脱离经济基本面。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极端天气、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的因素影晌,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2、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

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增长中的—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对其复苏进程也会造成新的不利影响。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特别是作为欧元区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有卷入危机的可能。对金融市场信心会构成较大冲击。甚至会影响到欧元的稳定。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然受到震后核危机的因扰,复苏的进程还要视核危机的应对情况而定。

3、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生产要素保障较紧,如国际油价上升了约25%,黄金和铜等重要金属价格上涨了约15%,铁矿砂价格同比大涨约50%。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20%以上,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困难。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出现分化。在信贷总体规模减少和商业银行信贷惠及面有限的形势下,一些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增大。

4、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上半年投资消费的此消彼长,使经济投资拉动的特征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特别是在当前各地投资热情高涨、高耗能行业有抬头的迹象,而代表企业产品和技术升级的设备投资增长总体较慢,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三、下半年的政策取向

在7月21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6点意见。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二是要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三是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力争全年农业再获好收成。四是要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六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些意见为我们下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半年的经济政策也就是围绕这六个方面展开的。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1、为什么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1)累积的矛盾 上半年我国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和一些国内外因素的冲击,宏观调控的一些主要目标还尚未实现,如物价涨幅较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还在发展,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仍没有明显缓解

(2)新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和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对策

根据下半年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要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其对策主要有:(1)下半年要更加注重结构性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2)财政投入政策重点围绕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3)积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走出困境。

(二)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坚持稳定物价的必要性 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通胀不仅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因而必须多管齐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2、稳定物价的对策(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改变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使货币信贷增长由危机时的应急状态恢复正常,从而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应对供给冲击型通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3)严格市场监管、大力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特别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监管,防止游资再次借机大肆炒作农产品;(4)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餐饮、交通运输等价格检查,严厉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防“搭车”涨价;(5)及时公布价格信息、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价格形势,稳定社会通胀预期。

(三)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力争全年农业再获好收成

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作用率超过三分之二。因而搞好农业生产是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基础,农产品供需平衡了,物价上涨的压力才会减轻。首先要在夏粮丰收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我国全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其次政府将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几年开始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潜力。三是加大对当前供给不足的农产品生产如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补贴、扩大养殖规模、加强疫病公共防控和强化信贷保险支持等方式,尽快恢复生产,保障供给。

(四)要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这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要落实在目标里。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中央的安排,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居住困难的问题。为此,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督导检查,切实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开工率。除保障性住房外,今年还要在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五)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经济能否在危机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关键。因此中央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七项政策:

1、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尤其要加大对钢铁、有色、水泥等这些产能过剩较多行业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2、同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力控“两高”行业过快增长,按计划完成调控目标,以防年底突击减排。

3、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

4、随着“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启动,地方政府必须严把环境、用地、金融、项目投资管理关,严格执行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的有关规定。

5、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6、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税收、价格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作用。

7、前瞻性地研究布局一批未来市场需求量大以及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六)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的根本途径。

今年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今年的改革开放重点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系五项改革和深入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四、下半年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朝着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继续温和回落但仍能保持9%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有效控制,通胀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略低于上半年9.6%的增长速度,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在5%左右,比上半年低0.4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放缓的态势 从生产上来看,工业经济将继续平稳运行、但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先行指标显示,工业增加值在近期仍呈小幅回落的态势。

(二)消费需求的增长势头 占全部投资65%的社会投资增长较为强劲。

(三)出口增速的继续下滑 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外需总体不是十分旺盛,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继续抬头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等持续上涨导致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均升值了约2%),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四)通胀压力依然严峻

1、国际影响因素 从国际看,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6月结束,出于其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考虑,不排除继续推出QE3的可能。日本震后短期内向金融市场注资46万亿日元的滞后影响将逐步显现,全球流动性面临加剧泛滥的可能。此外,西亚北非地缘政局动荡可能进一步升级。这些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主要因素仍然存在。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2、国内影响因素 从国内看、虽然前期引起物价上涨的流动性、成本性因素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涨价因素

3、价格回落的因素

篇6:形式与形势论文

科学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正确看待2012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全面把握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明确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对于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专题探讨三个问题:2011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概述。

一、2011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

2011年的国际经济环境极为复杂。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保持了缓慢复苏的态势,但复苏进程比较脆弱,且很不平衡。特别是2010年延续下来的不稳定性和一些突发性重大事件相互交织,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维持高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通胀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物价涨势得到有效遏制

3.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

4.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二、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为2012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12年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从国际上看,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形势更为严峻,面临“四大风险”

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

2、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

3、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风险

4、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二)从国内来看,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虽然我们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一些长期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1、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

2、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

3、节能减排的压力

4、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压力

三、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概述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2012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大政方针,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要具体处理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第一,在保持政策取向稳定的同时,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把加强经济调节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扩内需、稳外需,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在注重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

第四,在注重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

(三)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的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体现主题主线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努力化解影响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制约因素,继续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又推动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为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

3.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稳定增产

4.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下更大力气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

6.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7.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对外经济稳步发展

上一篇:村村通考核办法下一篇:过新市古镇的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