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024-06-09

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通用6篇)

篇1: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简要评述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前言: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的需要,出现了很多适应新风潮的管理思想。下面我主要将介绍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适合中国第五项修炼组成部分共同愿景 团队自我学习进取

正文:

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主要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个人认为,彼得.圣吉的管理新模式对中国目前形势来说是最合适的。对于中国这种飞速进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多厂商,公司,企业还没有找到十分适合的或者说完善的管理模式,大多都还处在摸索中进步的阶段,此时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引进无疑给处在茫然中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曙光。1994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在中国出版没几年,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就在中国就迅速扩展开来。一时间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不少公司把他看成克服发展瓶颈的良方。万事开头难,学习型组织在实践推广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引来阵阵质疑,批评它‘水土不服’的声音也扑面而来。但肯定也好,质疑也罢,一个事实已无法否认,那就是彼得.圣吉和他的理论已经移植中国。

通过找资料我了解到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实践,不可谓不多。在山东,莱芜炼钢厂建立了第一家学习型炼钢厂;在江苏,江苏油田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学习型油田;在上海,同济大学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学习型学院;同样在江苏,南京凤凰台饭店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型饭店;在浙江,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型医药集体;在安徽,合肥江淮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学习型汽车制造企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也已经成为国家高层的号召,企业、政府、事业、社团,甚至包括街道社区和村民小组,各类组织都把“学习”付诸实践。相对托马斯.彼得斯、迈克尔.波特等同样处于当代的管理学者提出的思想,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无疑更适合中国。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某一个出色的领导者,真正出色的企业是能够将各层人员紧密联系使之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这种组织理论不仅对企业有用,对一个国家能说更是值得学习。想到我国一直强调的提高全民素养这一政策,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靠领导人是不够的,只有全民紧密团结,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使命作用下,组织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去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共同提高,这个国家才有可能长盛不衰。我国的这一政策与彼得.圣吉的理论不谋而合,我不得不再次认为彼得.圣吉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中国的,这个适合不仅仅停留在对企业,对公

司的管理,用在对国家的管理方面也是行得通的。

从泰勒职能制,传统经济分工理论的层次组织,到威廉.大内提出的Z型组织,管理学者们为了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不断探究着摸索着。彼得.圣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适应现实环境,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我作为管理学科的初学者,对他的管理理念无法做到透彻了解,更无法做出太深的评论,我只能谈谈对他管理理论的简单认识。

学习型组织的5个组成部分,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以及团队学习。我认为系统思考是核心,它要求管理者用系统观点考察组织内部与外部世界,从而获得深刻的洞察力。在处理重大问题时能扩大思考空间,考虑到前应后果,建立系统的处理模式;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强调个人要不断创新、进取,而学习型组织为个人提供成长的环境。而且,个人不能通过减低理想来适应环境,而是要通过不断进步来创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环境;心智模式要改善,心智模式是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式。心智模式能否得到改善,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素质能否得到提高,组织的决策是否正确,组织的学习能力能否提高。所以要学会发掘自己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并客观地审视,这样才能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这要求组织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认同目标。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上下同欲”,即建立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惟有“上下同欲”,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工

作、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从而使组织欣欣向荣。否则,一个缺乏共同愿景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难成大器;最后,团队学习是手段,借用孔子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组织成员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队学习的修炼包括两个方面深度会谈与讨论,深度会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的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多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辩护。深度会谈与讨论是相反的却又是互补的,要妥善区分及运用这两项交谈技巧。使组织成员间能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这五项修炼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孤立或分割开来。只有五项修炼紧密联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每种管理思想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哪种合适,哪种有效,都要依现况而定。所以,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必然有它的缺陷,我想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并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在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然后寻找到一个真正符合企业或国家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才是真谛。

参考文献:《西方管理思想史》作者:郭咸纲《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中国缘作者:温纳、狄萍

篇2: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特点:扁平式结构

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学习型组织的长处:

(1)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因此,它创造的利润很高。

(2)学习型组织通过上下互动来推动被领导者进行有创造力的思考,让被领导者的思路和领导者的思考彼此推动、彼此激发,从而使领导者有的放矢地做决策,有效地克服了领导者单线做决策的盲目性。

(3)学习型组织强调管理重心的下移,会使组织的各级领导都感觉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会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增强组织的创造力。

学习型组织的短处:

(1)学习型组织理论也比较抽象,难以付诸实际。而一些技能,如崭新的思考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

(2)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各个组织对其内涵、特点的理解都不同,影响学习型组织的深入推广和发展。

(3)由于学习型组织需要结合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机制、文化背景,形成学习型组织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方式:

(1)构建团队。在学习型组织的团队运作模式中,团队是学习型组织架构中的关键,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工作单位和学习单位,是学习型组织达成组织目标的实体。

(2)运用并行工程的方式。即一个项目的分解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串行工程为基础建立开放式的子系统,而是分解为工作模块,让拥有不同技能的团队来完成。

(3)激励机制。每个员工是团队的一份子,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可以把一个员工持续不断的分配到交叉职能团队,丰富其工作内容,提高了个人的机会、职业力量和组织的内在价值。学习型组织的适用条件:

(1)文化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积极性高的企业。

(2)员工素质高、设备先进的企业。

(3)未来努力的方向明确、将组织的远景溶入生活的企业。

篇3:早期现代英语的特点简述

早期现代英语正处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00年—1660年),这一时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关键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文学巨人和文学巨著,如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莎士比亚(1564—1616)及其伟大的戏剧作品,对英国文化及英国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但这一时期的英语,即早期现代英语,正处在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进化的转折时期,其语法结构、词汇、拼写、发音等各方面都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当代读者特别是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会造成很大的困难。要想打开这一珍贵的文学宝库之门,有必要对早期现代英语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1 早期现代英语的词汇拼写特点

1.1 早期现代英语词汇拼写的特点之一就是这一时期的英语词汇拼写的不规范性

在中世纪时期,随着诺曼征服,拉丁语和法语取代英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即高层语,而英语成为地方性的语言,即低层语。在15世纪,拉丁语开始衰落,英语逐渐成为书面语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这一时期,英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英语的发音,但这一时期的英语词汇的拼写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仍沿用中古英语的拼写习惯,各地方方言的不同也使英语的拼写颇为混乱。比如through在15世纪有多达14种不同的拼写形式。

1.2 早期现代英语词汇拼写与当代英语的主要区别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为适应印刷的需要,英语开始了其规范化进程。这一进程伴随着争议,直到1650年左右,英语的拼写形式才基本固定下来,但争议仍然存在,词汇拼写形式的混乱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现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早期现代英语词汇拼写的主要特点:

(1)A rych couetous marchãte ther was yt dwellyd in Lõdon whych euer gaderyd money&coud neuer fynd in hys hert to spend noght vppon hym self nor vppon no mãels/whych fell sore syk/&as he lay on hys deth bed had hys purs lyeng at his beddys hed/&had suche a loue to hys money that he put his hand in his purs&toke out therof...

(2)My humble service to ye Lady Thanet and my Lady Cicelea.Yt sister disir ye same to you and to the La Cicelea.

(3)A married Gentleman coming through Canterbury,his Horse threw him,which a young Gentlewoman seeing,fell a laughing;the Man being terribly vext that she should laugh at his fall,angerly said,Madam,pray admire not at this,for my Horse always stumbles when he meets a Whore;she sharply reply’d,have a care then Sir,you do not meet your Wife,for then you will certainly break your neck.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

1)在词首用代替,比如upon写作vpon;而在单词中间则用代替,比如:have写作haue,love写作loue;

2)在元音前用波型号(~)标记鼻辅音,如marchãte(’merchant’),Lõdon(’London’),mã(’man’);

3)y与i的混用,rich写作rych,hys与his在例(1)中同时出现;

4)一些特殊的缩写形式,比如例(1)、例(2)中的ye以及yt,yt为that的缩写,ye为the的缩写(注意它也指第二人称单数宾格);

5)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经常使用缩略形式,比如例(3)中的reply’d,其-ed写作‘d;

2 早期现代英语的语法特点

早期现代英语阶段是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过度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英语的句法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初步奠定了现代英语的句法形式。16世纪英语的特点是继承中古英语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形式和结构的变化;到了17世纪这种大量的变体逐步减少。

早期现代英语最显著的变化特点体现在名词短语(noun phrase(NP))、动词短语(verb phrase(VP))和词序的变化上。

2.1 名词短语

1)英语名词短语通常包含这样的结构:名词之前加限定词和一个或多个可选的修饰语,如a(brave,new)world。限定词包含多种子类,包括冠词(the articles)(a/an,the),物主代词(possessive)(my,his,her,its,our,your,their)以及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 determiners)(this/these,that/those)。

在16世纪,物主代词mine和thine(第二人称单数“你的”)可用作限定词,置于名词之前;并且在名词之前可使用两个定指限定词:物主代词和指示代词。见例(4):

(4)And,I do not meene,by all this my taulke,that yong Ientlemen,should alwaies be poring on a booke...

随着这一时期的消逝,这种用法变得愈来愈少,最终被of-结构取代,见例(5):

(5)Dear Nurse,this goodness of yours shan’t go unrewarded...Of-

Of-结构的使用也导致了早期现代英语冠词用法的系统化。

2)早期现代英语名词短语的另一个特点是继承中古英语的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短语的中心词。这一用法在当代英语中只用来代指一些抽象概念(the mystical)和人的分类(the rich)。见例(6)、(7):

(6)Ph.Have we not granted already that the Good are happy,and the Impious miserable?

(7)For as an excellenter than my self sayde:‘A good man,his vertues doo inhabite him.’

到17世纪,这种用法逐步减少,而代替词one(复数oneself)的用法显著增多。

2.2 动词短语

动词短语以动词为中心词,其搭配形式决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在动词短语中助动词用以表达时、体、情态以及语态,同时具有句法功能。其中迂说法do的用法与当代英语比较有着较大的区别。虽然从16世纪开始,英语开始引进do的用法,用以构成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强调句,但直到18世纪末do才成为英语语法结构中的一个必要元素。在整个早期现代英语阶段,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不使用do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就从不使用do。

1)早期现代英语的否定句构成方式之一是使用“动词+否定词”结构构成否定句,而不使用do。例如:

(8)I knowe not wether ye be aparaphryser or not,yf ye be lerned in that syence yt ys possyble ye may of one worde make ahole sentence...

(9)I speake not nowe to simple men.

另一种构成否定句的方法是使用“主语+not+动词”结构。例如:

(10)She not denies it.

2)早期现代英语的疑问句结构与否定句结构相似,是通过将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来构成疑问句。例如:

⑾What say’st thou?

⑿Seest thou not his eyes,how they bee fylled with blood and bytter teares?

这种用法在特殊疑问句中比在一般疑问句中出现的频率更高,特别是一些常用的动词如know,think,say,write,speak,come,go等。

3)与上述不使用do的情况相反,早期现代英语在非强调肯定陈述句使用do,而在当代英语中却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⒀I confess I did mislike the Queenes Mariage with Spain,and also the comming of the Spanyards hither:and then me thought I had reason to doe so,for I did learne the Reasons of my misliking of you M.Hare,M.Southwell,and others in the Parliament House;there I did see the whole Consent of the Realm against it;and I a Hearer,but no Speaker,did learne my misliking of those Matters,confirmed by many sundry Reasons amongst you.

在16世纪后半叶这种用法达到了顶峰。

4)早期现代英语与当代英语的另一个区别是动词的人称和数:即分别用-(e)st和-(e)th/-s来标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单数,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词尾-s通常写作-(e)th,如loves写作loueth,has写作hath。参见例⒁:

⒁Barley and otes be moste commonly mowen,and a man or woman folowythe the mower with a hande-rake halfe a yarde longe,with.vii.or.viii.tethe,in the lyfte hande,and a syckle in the ryghte hande,and with the rake he gethereth as moche as wyll make a shefe.

从例⒁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动词Be的用法:在一般现在时复数中写作be。

2.3 双重否定

早期现代英语使用双重否定结构用以表示强调。例如:

⒂Thou hast spoken no word all this while—nor understood none neither.

2.4 词序

随着英语曲折词尾的消失,没有表示“格”的词尾来标明句法功能,因此必须使用词序的手段来体现这种关系,这就带来了早期现代英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即确定了“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结构。但这一发展直到早期现代英语结束时才确定下来。早期现代英语词序的主要特点就是主谓颠倒: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这种词序的颠倒主要发生于句首为here,now,then,therefore,thus和yet这些副词时。例如:

⒃The Brayne is eyther too drye or too moyst,then can it not worke his kinde:for then is the body made colde:then are the spirites of lyfe melted and resolued away:and then foloweth feebleness of the wittes,and of al other members of the body,and at the laste death.

3 结束语

早期现代英语奠定了现代英语的基础。如前所述,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发展,文学作品及其他英语著作空前繁荣。印刷术的出现已及交往的扩大,英语各方言开始出现融合,使早期现代英语呈现丰富多彩的特色。但同时,词汇及句法结构的多样性也阻碍了英语的交际需要,迫切需要英语的规范化,因此,规范化是这一时期英语的另一特点。上述列举的早期现代英语的特点正是英语规范化过程所呈现出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阅读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及对当代英语的学习都将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Terttu Nevalainen.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Modern English[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6.

[2]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9.

篇4: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如果辩证理性地分析,上述对80后90年后青年的描述、界定和形容未免失之表象和片面,既没有抓住当代青年的基本特点,更未能抓住新一代青年的本质与主流。尽管当代青年是在我国独特的独生子女政策和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网络化和社会转轨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而与前几代人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新的年代表现;但他们的本质特点和主流,仍然如毛泽东所概括的那样是“四最两缺少”——“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不少青年人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因此,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也无论人们对当代青年如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对青年的这一基本的科学的判断,才能把握住他们的本质和主流,充分发挥好青年一代的力量与作用。

《第五项修炼》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企业或组织“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企业团组织是企业先进青年职工的群众组织,在维护青年职工权益,主动积极地开展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各项活动,团结教育和组织发动青年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等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与使命。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把企业团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对于尊重并适合青年一代的特点,破解企业80后90后青年职工管理难题,调动广大青年职工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促进企业与青年一代共同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企业团组织理应成为团体学习型组织

毫无疑问,学习对于青年和共青团组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青年团的任务就是要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实际活动,使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自己和自己所领导的一切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列宁还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说:“为了革新我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检查,使学习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使学问成为僵死的条文或时髦的词藻(老实说,这种现象在我国是特别常见的)。”列宁的论断在今天不仅丝毫没有过时,而且对于企业之改革发展、经营管理也是适用的。因为当今世界,如何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的学习力正是全球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大学教育一再扩招,80后90后的受教育水平比前几代人高出许多,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让新生代青年职工尽快成才已成企业共识。在80后90后渐成企业一线主角的用工条件下,广大企业一般采用了名师带徒、职业培训、技能比赛、岗位练兵、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其技能水平,采用理论学习、时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形式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赢在中国对80后的30个忠告》之一也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有事没事,去书店看看书,关于管理,金融,营销,人际交往,未来趋势等这些,你能获得很多。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学习,就会被淘汰。2008年底,中国有一百多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竞争这么激烈,所以,一定要认识一点,大学毕业了,不是学习结束了,而是学习刚刚开始。”这类学习无疑对青年职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和很有必要的,必须继续坚持下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仅有这些个人学习又是非常不够的,离学习型组织所要求的团体学习还相差甚远。按彼得?圣吉所说,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活出生命的意义。其学习的深层含义是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然而目前对学习的用法已经失去了它的这一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获得信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好大一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克服组织的智障,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与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就是要在学习的这一核心意义上下功夫。

据“倾听‘后80’青年工人心声调研”报告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在高度商业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青年,虽然不少人有耽于物质满足和享受、心理素质脆弱、对生活压力的承受力较差的弱点,但他们身上也具有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敢于发表特别是通过网络袒露自己的真实心迹,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见解;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更加强烈的自尊需求、普遍渴望自立、追求自主和向往自为;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更加强调个体追求平等等现代人的特质。青年职工对工作和公司有很多想法,却往往因处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更多的是“听从和服从”,很少有机会参与管理和表达自己,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很多青年工人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工厂中根本得不到重视。这为学习型团组织的构建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需要和可能。企业团组织如能恰当地运用学习型组织之团体学习的“深度汇谈”“探询和反思”等“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或途径进行修炼,主动地去聆听青年职工的心声,因势地去引导青年职工发扬其特点,与他们一起深入探讨其切身关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如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何在忙碌之中还能拥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如何解除各种压力等许多困扰青年职工已久而又无可奈何的困境。通过团体学习一方面在各种个人观点之中找出共同部分的共识;另一方面从中寻找一个比任何个人观点为大的景象的共识;由此为一个群体汇集更多的意义与想法,并找出一条正确前进的新路。从而将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的“不少青年人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的思想当代化、操作化和实践化。”

与传统的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的个人埋头苦读学习不同,学习型组织要求的团体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单位。“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当一群人进行深度汇谈时,他们是以开放的心胸,面对彼此之间一股更大的智慧之流。深度汇谈:观察自己的思维。一场讨论像一场球赛,透过参赛者所提供的许多看法,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加以分析和解剖。深度汇谈的目的是要超越任何个人的见解,而非赢得对话;如果深度汇谈进行得当,人人都是赢家,个人可以获得独自无法达到的见解。在深度汇谈时,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人人将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而超过他们各自的想法。这种团体学习所形成的集思广益和群策群力,不但克服了个人“独学无友、孤陋寡闻”的局限性,而且在团体成员之间会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彼此之间深深信任合作的关系,进行一种有学习效果的、兼顾质疑与表达的交谈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团体学习的深度汇谈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一个既有安全感又可以让心灵自由发展的环境,进而激发个人与组织深入事实真相求索客观真理的持久愿望。在真正的团体学习中,司空见惯的一言堂和“办公室政治”将无法立足;团组织曾经具有的行政化、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倾向,也将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团体学习过程中完成脱胎换骨的改造或洗心革面的自我更新。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对90后群体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报告,在90后的价值体系中,利他精神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个体、寻求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他们推崇的是平等互惠;他们眼中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战,而是一种在当前社会下如何互相协调,彼此借鉴互补,将自己的优势和利益最大化,从而达成共赢的局面。这为团组织在青年职工中开展深度汇谈的团体学习修炼提供了价值观依据。

企业团组织理应成为民主参与型组织

按中国青年出版社主编的《青年工作手册》所述:“团干部的民主作风,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团内民主的保证。一要使团员敢于讲真话,尊重并保障团员的民主权利,团干部要主动为团员创造讲话的条件,支持团员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充分发表意见。自觉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不仅要听顺耳的话、正确的话,也要听逆耳的话、错误的话,要让人家把话讲完。二要倡导意见的争辩。团干部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事同团员一起商量讨论,不要一听不同意见就冒火。团员和青年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团员和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负责精神。三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团干部要有坦荡的胸怀,不要怕人家揭短,不要怕别人的批评。对待别人的批评应当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切不要老虎屁股摸不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别人说什么都不对。”

虽然这种将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要求移植到对团干部的民主作风要求的作法是正确的,但实际效果却往往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传统的影响,现实中无论是党组织或者团组织,都具有浓厚的等级制色彩,而在等级制授权的组织中,大行其道的权威管理模式,阻碍了平等参与和民主管理的通路,使学习型组织难以构建。因此,上述团干部(也包括党政干部)民主作风的普遍养成与践行,或许只有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中才可能持续做到。

如果不讳疾忌医,《第五项修炼》对“管理团体的迷思”的描述,与目前我国许多的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具有相当高的吻合度:“管理团体通常指由不同部门的一群有智慧、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企业中的管理团体常常把时间花在争权夺利,或避免使自己失去颜面的事发生,同时佯装每个人都在为团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维持一个组织团结和谐的外貌。为了符合这样的团体形象,他们设法压制不同意见;保守的人甚至避免谈及这些歧见,而共同的决定更是七折八扣下的产物——反映每一个人勉强能接受的或是某一个人强加于群体的决定。如有不一致,通常是以责备、两极化的意见呈现出来,而无法让每个人摊出隐藏的假设与经验背后的差异,使整个团体能够学习。目前管理团体学习效果不彰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管理者害怕,在团体中互相质疑求真所带来的威胁。学校训练使我们害怕自己不知道答案;大多数公司只奖励擅于提出主张的人,而不奖励深入质疑复杂问题的人(在你的组织里,有谁因对公司目前的政策提出尖锐的质疑而获奖励?)。纵使我们觉得没有把握,为了保护自己,也不会露出无知的样子。结果,任何对潜在威胁的探究都被堵死了。最后形成‘熟练的无能’——团体中充满了许多擅于避免真正学习的人。”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企业或组织重大决策失误多和决策科学性低正是因为决策的民主参与度低所致。

1945年,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早在67年前就找到了民主的新路,但却一直走得磕磕碰碰,并不顺利。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团组织,构建学习型企业,是从内容的深入到形式的普及上学习民主践行民主,纠正“熟练的无能”,唤醒“管理团体的迷思”最为有效的尝试。

构建企业学习型团组织,扩大青年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和范围,提高青年职工民主参与的质量和深度,将会极大地促进团组织协同企业其他组织,在对80后90后青年职工管理上“超越混沌、走出杂乱”,帮助企业摆脱“用工之困、管理之难”困境。学习型组织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参与性组织。据美国阿肯萨斯大学教授莫丽?瑞珀特所作的实验证明,参与性组织的特点是战略远景清晰,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员工参与度高,战略决策被员工高度认同,对战略决策的认同性是工作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对战略决策的参与性是组织参与度的最重要因素。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瑞珀特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只有为员工提供明晰的战略远景,加强员工对战略的认同,增强员工参与设计不同阶段的战略流程的意识,企业才能从中受益。它告诉我们,只有当员工参与了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后,才能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很高的满意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企业也才能真正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

按照参与式管理理论,沟通参与是重要参与渠道之一,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最宝贵真诚、信任和尊重。具体的沟通参与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式的沟通参与。关心员工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与积极性。企业决策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参与的员工越多,获得支持的员工越多。二是“透明度”沟通参与。透明度第一方面指公司规章制度、决策的透明度,即让员工知晓;第二方面指员工的奖惩,升降的透明度;第三方面指员工考核、工资吸入的透明度;第四方面指经营管理者“开放式”办公。三是集思广益式的沟通参与。“一言堂”排斥参与,只有争议、争辩、探询、反思讨论、深度汇谈,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才能集思广益,才是真正的沟通参与。四是合理化建议的沟通参与。五是家庭座谈式沟通参与。沟通参与从心灵上挖掘员工的内驱力,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员工与管理者间的距离,使员工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

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真正听取青年工人的意见或是在管理中为他们创造的表达个人观点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许多企业并不鼓励青年工人直接参与工厂日常管理。很多青年职工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工厂中根本得不到重视。有些青年职工也较少认识到参与是一项重要权利,并去主动了解和学会一些参与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参与和表达的能力。企业如果希望更好地适应新生代青年工人的特点,进一步融洽企业和青年工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青年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企业“用工之困、管理之难”的问题,需要及早改变管理理念,从原来“用严格的制度管起来”的权威管理模式,转变为视青年员工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团队管理模式;营造出平等、尊重的工作环境,为青年职工表达心声营造友好氛围;尽可能增加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途径和方式,逐步培育一种能调动青年职工参与积极性的良好氛围;建立员工参与的多元途径,给青年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自我实现的舞台。

企业团组织理应成为自觉创新型组织

作为企业先进青年职工的群众组织,企业团组织理应成为最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的组织。因为尽管80后90后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喜欢学习新知识,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具有非常强的创业创新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父母那一代被计划经济体制所制约,创造性的想法尚未实现就被扼杀。我们这一代比上一代敢想了,也敢干了。这个社会最让我喜欢的就是——飞速发展、一切皆有可能。”“90后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代。”这是部分90后青年的自我评价。“感觉孩子特别有创新精神,很喜欢挑战。”这是一些父母对自己的90后子女的切身感知。

有些学者研究认为:“由于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的确存在过于自我、奢侈等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的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生人的鲜明特点。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一些旧的体制、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重新塑造、建构、形成。他们更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理念,思想束缚少,有着更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新鲜事物更加开放,是一个极富创新的群体。他们深植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上层显出超强态势;他们极具模仿能力,乐于前卫和新鲜事物,行为和举止喜欢推陈出新,其中学历高的人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一代人对网络、传媒等信息传播方式有敏锐的体验力和高度的吸纳性,他们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他们观念前卫、敢想敢做、富有激情。这种勇于打破陈规、挑战自我、群体不拘一格的鲜明特色,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应该说,团组织曾经并且仍然在广大企业中开展的“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代青年的上述特点。但由于企业权威管理体制所造成的民主管理的普遍缺乏,求真务实的通路被体制或权力堵塞,许多企业和单位里的一言堂依然如故,说真话的恐惧依然如故,实事求是难依然如故,成员智商120而团体智商62的问题依然如故。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甚至抹杀了青年的特点。正如彼得?圣吉的研究所提示的那样,对于实行权威驱动管理体制的企业来说,“领导者许多远大的战略从来没有被付诸实施;恰恰相反,人们还在固守旧习。处在一线的人头脑里产生不出新的想法,因为他们非常惧怕冒尖。创造新产品和新方法的能量没有被释放出来,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人们都在忙着进行相互竞争,以便取悦他们的老板。”勿庸讳言,这其实也正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创新产品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团组织要想引导广大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的持久深入,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建立,就要学会用《第五项修炼》所提倡的学习驱动的方式:“如果变革由学习来驱动,为了获得成功,需要给小型的活动提供不断的机会,这些小型活动由个人规划、提出,然后再去实行。开始是小规模的,随着参与人数和活动范围慢慢扩大,参与者就会阐明他们希望实现的目标,并进行新项目和新创议的试验,在实验中汲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开诚布公地与他人探讨实验的结果。通过参与和实践,就会建立起一种责任感。许多有着共同价值观念和追求的新人也会被吸引进来。这种类型的变革过程是能够自我再生的。如果一个高层领导人中途退出,变革活动或许会受到一点影响,但仍将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变革的活力不取决于某个单独的个人。学习导向的战略旨在创造一种不断加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变革,是以系统的“良性强化循环”的方式运作的。”摒弃《第五项修炼》所批评的权威驱动的方式:“领导指挥的变革比较好组织,短期经营效果较好,并且可以给许多组织中的成员直接带来一种舒服的感觉。如果一切顺利,业绩、利润和员工激情都会大幅增加,‘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这种成功常常依赖个别领导不断向组织体系注入热情、思路和首创精神,一旦该领导人调离或失去兴趣和精力,创新变革活动被迫中上”的“人亡政息”局面。

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创新型团组织的有效建立,需要“通过整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来创建学习环境:一是新的指导观念。当吸引人的新观念被开诚布公地讨论和表述出来时,便可帮助人们以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二是基础结构的创新。为了在新的方向上开展活动,需要新实践、新政策和新资源。如新型的管理结构、跨边界交流所必需的新型媒介、评估成果的新型评价体系以及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新模式等。三是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无论你选择什么时候样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它们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必须能够切中要害;而且必须具备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的潜力。”这样,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产品的出现,便来源于组织“学习能力的发展:组织中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且每个人的主张都可以公开出来供大家探讨,这对解决那些比较难缠和不确定性问题时更加有效。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的问题和对抗性的问题,而不必求助于上司或顾问。”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指出:“所谓团的独立活动,就是青年团在吸引青年参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要不断地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善于根据青年的特点,采用适合青年生动活泼的方法去进行工作;要适当照顾青年的各项特殊要求与关心青年的切身问题;要注意环绕中心工作去开展青年的各种特殊工作。”构建企业学习型团组织、民主参与型团组织和自觉创新型团组织,不仅有利于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的构建,以及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而且有助于对青年的学习和受教育、劳动和就业、生活和健康、休息和文化娱乐、恋爱和婚姻等方面特殊利益的维护,同时更是为“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发挥“党的助手”“桥梁和纽带”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用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这是企业团组织遵循当代青年职工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围绕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和企业中心工作,对自身功能和作用再认识、再定位中实现的自我变革、自我创新、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新时代接班人的素质将提到全面培养、人的能力将得到全面增强,从而逐步实现对青年一代人的现代化提升。

篇5:简述总账系统的作用和特点

总账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个重要系统,它与会计报表管理、财务分析、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系统共同组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于许多会计核算工作先由各子系统进行专项核算处理,然后将核算结果汇总并形成会计凭证,然后送到总账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各子系统在会计核算中也需要从总账系统中提取一些会计数据进行专项处理,因此,总账系统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和核心部分。

总账系统的特点

篇6:简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

概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高潮,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就是指母语不是汉语而是其他国家语言的外国学生,这就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学生状况,然而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学习的目的等不同,教学的方法和效率也就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不同教学方法,鉴于此,以我国的邻国日本为例,简单阐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

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关系,但从总体上来说,古代中国影响日本,近代后,中国则通过日本的桥梁认识西方并开始现代化的进程。

中日从蒙昧到原始氏族文化的时期基本相同,但中国在五千年前进入父系氏族,而日本在公元前2、3世纪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

在公元5世纪,百济博士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著作带入日本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中国的秦汉文化已经非常灿烂了,汉文化体系已经形成。此后,日本的统治阶级将汉文化作为社会变革和文化选择的范本,从而完成了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文化被视为雅文化和正统文化。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欧洲,日本积极“脱亚入欧”,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得日本也不再单单吸收中国文化,而是向更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

日本汉语教学历史

日本的汉语教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大约在弥生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汉字系统传入日本时在王仁将汉字材料带入日本的时候,即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此后日本通过汉字开始了解中国文化,而汉字又帮助日本创造了书面文字作品和创造其自己的文字。

日本正式实施汉语教育是在1871年,当时的日本政府和中国清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中文翻译,于是日本外务省开设“汉语学所”。后来由于战争,日本的汉语教育经过许多挫折,知道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日本开设汉语的课的大学逐年增多,汉语被列为大学外语教学科目,汉语教育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代对日汉语教学基本现状简介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大学以汉语教育为专业课程的系或学科逐渐多了起来。现在,日本的500多大学中,95%以上都已经将汉语列为主要外语课程,其中有85所大学还开设了中文专业。目前,汉语在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

根据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文化论坛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日本现有475所高中开设了中文课,占全国高中总数的8.6%。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100万人,而且由于近年来中日贸易往来频繁,日本企业中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要应对这么多人的学习需要,仅靠学校开设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日本的中文私塾教学也非常热,且班级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当然也有人坚持自学或一对一教学。

此外,日本还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汉语测试系统。主要的汉语测试有5种:

1、汉语鉴定考试(中国语鉴定考试)

2、汉语交际能力鉴定考试

3、中文翻译基础能力鉴定

4、商务汉语鉴定考试

5、汉语水平考试(HSK)

其中,参加“汉语鉴定考试”的人最多。

对日汉语教学特点

面对人数众多的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日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经过长年的摸索和分析,总结出这一教学对象群体的共同特点。

第一是语言要素部分的特点。此部分将分别从特点最突出的语音和汉字两个部分介绍。

首先是语音,接触过日本学生的老师应该可以感觉出日本学生的汉语发音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他们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声母的h、f、z、c、s、zh、ch、sh、j、q、x、l,元音的u、ü以及声调上。

1、日本学生会将汉语中的舌根擦音h[x]和唇齿清擦音f[f]发成日语中的双唇擦音[Ф]。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单独发h是没有问题,但是在音节中就会出现偏误,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单独发音练习,应该结合整体认读音节来练习,h与开口呼相拼比较多,而且发开口呼音节时,一般嘴巴张得比较大,[Ф]出现的几率不大。当h与e相拼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双唇虽然是展开的,但不相合。当h与以o为韵腹的韵母相拼时,唇形是由大圆到小圆的。而发f时,要注意上齿要接触下唇。

2、大多数日本学生发舌尖音z、c、s、zh、ch、sh和舌面音j、q、x是发不准的,这样就容易将“杂志”说成“杂技”,把“爪子”说成“饺子”,影响了正常交际。会出现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就用舌叶音去代替这两组音。同时,又因为日语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因环境不同而形成互补分布,没有辨义的作用,所以学生还会分不清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要解决前一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先发“i”,然后舌面往上颚一贴就发出了“j”,发“zh”只要舌尖往硬腭一触就即可。解决第二个问题只要用常用的吹纸法就可以了。

3、边音“l”可能是日本学生最容易发错的音了,既容易受母语影响发成闪音“ら”,又容易和汉语中的鼻音“n”和舌尖后擦音“r”混淆。就容易把“绿”说成“日”,发“哪”、“来”等字的声母让人感觉发的是“l”又是“n”,还把“日本”发成“立本”。那么针对边音、闪音混淆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发“le”,让舌头持续、稳定地顶住上齿龈,延长发音。针对鼻音、边音混淆的问题最常用的就是捏鼻法。而最后鼻音、舌尖后擦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发音时舌尖碰到上齿龈就是“l”,不碰就是“r”。

4、元音“u”和“ü”也是日本学生的发音难点,尤其是后者。发汉语中的u[u]时容易发成日语中的“ぅ”,舌位没有中国人后。而发ü[y]却因为圆唇度不够,舌位不够考前,反而发的想u的音。针对圆唇度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小镜子,时刻提醒学生要圆唇,针对舌位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低头发音,强迫咽腔缩小,比较容易发“u”。

5、至于声调问题是因为日本学生受母语中升降格的影响,经常把“春风”说成“纯风”,把“土地”说成“徒弟”。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手势法帮忙正音。

然后是汉字方面。众所周知,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让欧美人扎耳挠腮、无从下手的汉字却是日本人可以手到擒来的。但就如日本学者舆水优先生所说的,当日本人学习汉语时,有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已经认得的汉字”。它们既是有利条件又是不利条件。说它们有利是因为日本人对汉字有整体的认知感觉,书写上基本没有大问题。但是麻烦也随之而来,首先日本汉字是繁体字,其次,他们有自创的简体字,而我们的汉字现在大多数是简体字,日本学生不认识,就算是字形一致的,又有可能与日本汉字有细微的差别,如“图”。还有比较麻烦的是,字形相同,词义却相去甚远,最典型的就是“手纸”,在汉语中的意思不用赘述,在日语中这个词表示“信纸”。

所以,越是这类看似有利的方面越需要老师下功夫研究其中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二是文化部分的特点。中日两国的文化总体上还是相似的,比如尊敬师长,说话方式委婉等等。但是不可否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问题何时何地都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日本人早上见面互道“早上好”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此外,他们还会围绕天气情况寒暄一番,但是不会谈论有关对方生活、家庭、工作、年龄等个人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为了表示亲密,会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又如,中国人会觉得大恩不言谢,过度的感谢会显得见外,而日本人会不断重复感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又会产生分歧。还有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要直截了当地否定,这会让学生觉得尴尬和不快,甚至让他失去学汉语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点头,老师也不能就一概认为学生听懂了,这只是他们表示对老师的尊重的方式或者表示他们在听,所以老师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听懂了。再者,日本人对家族以外的人的身体接触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老师也要避免表示亲密的身体接触,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反感。

第三是教师部分的特点。近几年,日本的汉语教育发展和教育市场的扩大是超出预料的,自然汉语教师就出现了短缺现象。日本大学还是尽力做到做好,每所大学至少配备了1到2名专职的中国籍教师,还有几名“非专任”中国籍教师。但是有的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社会上的汉语教学机构和组织,大部分情况都是专业与非专业教师混杂,有的老师是科班出身且有教师资格证明,有的只是会讲日语的华裔,或是中国留学生。这个现状是需要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努力来改进的。

第四是教材部分的特点。目前,日本的汉语教材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多彩,汉语教科书的出版量也是连年增加。教材的内容多半强调浅显易懂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IT的发展,光盘已经取代了磁带,MD、MP3等携带方便的听说教材和电脑软件也应运而生。这些教材基本上用于大学初级汉语和日本语言学校或公民馆等地的普及性教学。专业课教材选用的几乎是本校或外校知名教授编写的,而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具有一定修养和深度系统性的教材并不多。

在教材方面,我国打入日本的教材并不很多。其致命的弱点一是语言问题,二是编写人不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编出来的教材无法让日本人喜欢,三是缺乏教师参考书,四是翻译的日语解释错误较多,五是趣味性不大,内容比较死板。所以,只有两国的编辑队伍相互合作才能取优补缺,写出适合日本人在本国系统学习汉语的优秀教材。

结语

上一篇:蚯蚓弯弯塘栖行作文下一篇:广东财经大学国贸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