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论文

2024-05-24

法律专业论文(共8篇)

篇1:法律专业论文

美国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发源地,它对该规则的贯彻执行在世界各国也是最坚决、最彻底的 。在美国,它通常以积极的态度肯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法律专业。

多实行强制排除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法律明确规定通过非法程序获取的证据作为一般性原则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又以例外的形式对不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情况加以严格限定,法官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基本上要依据法律的规定。

美国实行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即对于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将自动被排除或导致证据不可采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范围涵盖四种法律实施官员进行的非法行为:(1)非法搜查和扣押;(2)违反第五条或六条获得的供述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违反第五条或六条获得人身识别的证言;(4)“震撼良心”的警察取证方法。[2]这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价值理念:

警察与当事人,前者是国家公务人员,享有国家赋予其专享的权力,这种权力相对当事人具有强制性,而当时人除了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没有其他对抗警察这种强制性的权力的方法。因此,当事人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利易受到侵犯。设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警察或检察官用非法手段,特别是违反美国宪法的手段所取得的证据)就很好的平衡了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所产生的矛盾。如果法院排除了非法所得的证据,警察就会因为他们的违法而受到惩罚,并使他们将来不敢在进行非法搜查。美国最高法院在沃尔夫案证实了“排除证据可能是威慑不合理搜查的有效方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坎尔金斯案“其目的是通过切断忽略宪法要求的诱因来防止以唯一可用的有效方式强制尊重宪法性保障”,而这些都无一例外的体现出该价值理念。

篇2:法律专业论文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改变法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的状况,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在全面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并经专家充分论证,在我国设置并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法律专业硕士与现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该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坚实和系统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掌握较宽广的法律实务知识,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独立地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有关管理工作。

三、法律专业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鼓励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主要是财经、外语、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生源报考法律专业硕士。对法律本科毕业和非法律本科毕业的学生,要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分班招生和培养。重视案例教学和法律实践。对已有一定法律实践经验的在职生源,则应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改善知识结构。

学位论文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其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重大疑难案例的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等。课程考试合格和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法律专业硕士学位。

四、为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职位(岗位)的任职资格或任职条件适当衔接起来,建议中央政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或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方面有一定的考虑。司法部已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经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律师资格。最近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也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可直接取得相应的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

此项工作授权学位办公室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全日制攻读

非法学: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基本条件二:

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报考)。

法学: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基本条件二:

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方可报考)。

非全日制攻读

20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联合培养的考生,同时必须具备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资格或具有处级(含)以上行政级别的法院、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并经所在单位政治部门推荐。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法系统考生,持经本单位同意和省级主管部门审查盖章后的资格审查表进行资格审查;其它部门人员的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篇3:论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

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指通过法律语言教育使学生在法律语言知识理论和技能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的培养目标应当由高等教育和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和第五条的规定,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职业责任感、适应依法治国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法学基础知识理论, 并且具有法律职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要求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法律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能够准确、熟练运用法律语言服务于司法工作和其他涉及法律活动的相关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法律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掌握法律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语义、词汇和句法的基本知识, 书面表达语和口语的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法律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具备运用法律语言的基本技能, 能够准确使用法律语言, 做到法律用语的规范性、庄重性、准确性和严谨性。

二、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 知识性原则

每个学科的知识构成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性原则要求在法律语言教育中必须重视法律语言知识的传授。因此对于法律语言教育必须注重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 包括法律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语言的词汇和语义分析、语言的句法知识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的知识, 为学习法律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对基本法律中法律规定术语的系统列举和分析, 尤其对于一些重点的或者容易混淆的法律术语, 专业教师和法律语言课教师必须加以详细深入的分析, 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法律术语的使用, 懂得那些法律术语应该在实践中加以注意规范的问题。

(二) 示范性原则

所谓示范性原则是指无论是法律专业课教师还是法律语言课教师在法律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运用法律语言的示范性, 这样可以起到教师法律语言的示范作用, 进而影响学生运用法律语言。要求法律教师在法律教学中做到法律用语的准确、规范和严禁, 教师不得自造法律术语, 不得乱用法律术语, 注意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体现法律教学的职业规范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辨析媒体使用的法律语言, 能够发现大众媒体传播中使用法律语言存在的问题, 避免学生受到大众媒体传播中不正确使用法律语言带来的影响。

(三) 实践性原则

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语言知识, 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语言技能, 因此在法律语言教育中必须注重实践性, 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基本法律语言知识, 训练学生的法律语言技能。在法律语言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代理辩护、到法院或者律师事务所实践的方式, 培养学生法律语言的基本应用技能。运用实践性原则要求法律语言课教师在学生实践前要认真做好对法律语言的实践的各种准备工作, 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同时做好实践后学生法律语言的运用总结工作, 使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身在法律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如何在法律实践活动中正确运用法律语言。

(四) 全面性原则

主要指法律语言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各科教师法律语言教育的全面性以及法律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注重法律语言教育的问题。在法律语言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书面法律语言和法律文书写作的教育, 还要强调学生法律口语和身体态势语言的使用, 做到法律语言运用的规范、严谨和庄重。法律专业课教师不仅要重视法律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 还要在教学中体现法律语言的教育, 法律语言课教师不仅要注重法律语言的讲授, 还要通过法律语言的教学突出法学理论和思想的分析。同时法律专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将法律语言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要求在各科的法律教学中加以体现, 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样突出了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全面性。

(五) 国际化原则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同样法学教育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中的法律语言教育也要体现面向世界的特点, 以适应法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为此, 在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中应通过让学生学习一些国外典型法律规范文件和典型判例, 对国外法律文书表达中的法律语言特点加以分析, 并加以比较, 体会中外法律语言的运用特点。同时要加强法律英语的教育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法律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 拓宽学生法律语言的国际视野, 丰富学生的法律语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翻译一些国外的法律文章和法律文书, 让学生体会西方在法律语言使用的特点和法律语言的表达方式, 以丰富学生的法律语言逻辑和句法表达方式。

三、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方法

(一) 讲授法

讲授法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要适合知识的传授、理解和掌握, 尤其适合成年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语言教育中涉及大量的法律语言知识和高职学生成人化的特点, 讲授法应成为法律语言教育的基本方法。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法律语言教育时, 教师首先要注重语言学基本知识的讲授, 如语句的逻辑结构、句法分析、语句表达等, 还要特别强调语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和多义词在不同语境的含义问题。其次,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准确运用法律语言, 注意法律语言的规范性, 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尤其不得自造或者使用大众泛化的法律术语, 如法人代表、犯罪团伙都是不规范的法律术语。最后, 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要注意向学生讲解不同法律术语的含义和深入分析, 如法制和法治、法和法律、罚金和罚款、询问和讯问、权利和权力的不同含义, 避免学生发生混淆, 法律条文中的可以、应当、必须、不得、禁止使用的不同要求等。这样通过讲授法教育方式, 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律语言知识, 并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准确把握。

(二) 案例分析法

由法学学科特点所决定, 案例分析法是法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因此案例分析法也应成为法律语言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法律语言教育中使用案例分析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根据现有的案例、辩护词或代理词、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 比较现有法律文书中法律语言的使用情况, 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对发现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改正;二是由教师提供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由学生完成相关法律文书, 教师结合案例对学生完成的法律文书进行总结和评价, 或者由学生互评。这样可以检验学生所学法律语言知识, 发现问题, 便于学生法律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法律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法律教学案例分析时也要注意分析法律语言的使用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时, 法律语言技能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教学法也是法学教育中常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在法律语言教育中也应采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学生在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法律口语表达技能, 这种方法体现了法律语言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在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训练学生法律口语表达技能时, 必须在学生已经具备了诉讼法知识和熟悉法庭审判程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事先布置好具体的案例, 分配好学生担任的不同角色, 要求没有角色任务的学生作为模拟旁听人员做好记录。在模拟法庭教学开始后, 应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全程记录模拟法庭的过程, 教学结束后, 由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记录的录像和学生的旁听记录, 共同讨论法律语言的使用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过模拟法庭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口语表达技能,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语言的积极性, 是一种理想的法律语言教育实践模式。

(四) 法律文本分析法

法律文本分析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法律语言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学生根据教师选定的法律文本进行法律语言分析, 总结和分析法律语言现象,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法律语言知识技能的教育方法。运用该种方法时教师要精心选择法律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文书, 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文书, 既包括优秀的法律文书, 也包括存在问题的法律文书。学生完成分析后, 教师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点评反馈, 包括语法、语序、法律术语的表达、文本的逻辑结构等。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法律语言知识技能, 又能增加学生的法律文本阅读量。这种方法也体现了法律语言教育的示范性和国际化原则。

参考文献

[1]卢秋帆.我国法律语言教育问题研究[J].湖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0, (5) :168-171.

[2]余文浩.浅议法律语言教育[J].法律语言学说, 2008, (2) :16-18.

[3]雷军.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1) :55-57.

[4]刘红婴.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英国法律专业最优秀大学推荐

英国法律专业概况

英国现行法律的基础是英格兰普通法。由于历史原因,英格兰普通法也被用来构建世界各国法律制度的基础,包括亚洲、非洲大多数英联邦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英国法律不仅构成了许多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而且英国的法律从业者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中国留学生通常会选择的学位

1、法学硕士学位

LLM:一年制授课式法学硕士,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硕士课程。虽说基本只读一年,但也有个别学校,如谢菲尔德大学为让学生学得更系统,学制延长到两年,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LLM课程的范围很广,国际商法、海商法、刑事审判、犯罪学、法律研究、警察学、公共秩序都是比较热门的课程,而一些学校更开设了诸如石油法、国际体育法等特色课程。如Essex的国际人权法、国际贸易法、信息技术传媒电子商务法和Queen’s Mary的知识产权管理法、计算机通信法,包括诺桑比亚大学的健康风险管理相关课程都很受欢迎。

2、MA或MSc硕士学位

MA或MSc:一些法律相关授课式硕士最后授予的可能是文学或理学硕士学位。这些学位区别于LLM的很可能就是不需要法学基础,而代以专业相关领域的经验。比如说,诺丁汉就为学环境、物理、生物的本科生开设了法律与环境科学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则开设了药物伦理与法律文学硕士学位课程,这样的课程还有很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学习法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英国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法庭及其他重要机构,如英国国会、伦敦劳埃德船级社或伦敦证券交易所等。部分大学还安排校外课程,如去布鲁塞尔参观欧盟的法律与政治机构。学生在获得英国的法学学位之后,还需要参加本国的职业课程,作为开业的实习(期限通常为一年),才能成为执业律师。

到英国读硕士,一般需要雅思6.5-7.0或托福100。但法律和文学以及经济相关专业,需要更高的语言能力,有相关的背景的学位或者多年从业工作经验。

法律专业知名院校

英国高校的法律专业在全球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教学实力堪称一流。包括牛津(OXFORD)、剑桥(CAMBRIDGE)、杜伦(DURHAM)、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曼彻斯特(MANCHESTER)、爱丁堡(EDINBURGH)、格拉斯哥(GLASGOW)、阿伯丁(ABERDEEN)布里斯托(BRISTOL)、利物浦(LIVERPOOL)谢菲尔德(SHEFFIELD)、南安普顿(SOUTHAMPTON)等众多世界顶尖学府的法律专业,在业内具有极高的威望。

1、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英国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大学组成的“罗素团体”(The Russell Group)中的一员,也是英国大学排名中的顶级大学。今日牛津四十五个学院,大部分的学院皆招收研习法律的学生。在法学领域,牛津是独步全球,不可替换。牛津产生了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枢机主教。

申请难度: ★★★★★

2、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历史古老悠久,至今它仍和牛津大学保持着独特的学院制。剑桥一共有31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这些学院建于不同的时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就像它们的建筑一样各具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独立的个性。产生了78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三任英国首相。

申请难度: ★★★★★

3、杜伦大学

Durham 大学在英格兰的最北部坐落在Durham 市。杜伦具有千年历史的教堂(Cathedral)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在城市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听见教堂传出来的钟声。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吸引了世界的学生,到杜伦读书成为很多欧洲学生的梦想。杜伦大学是一座古老的综合性大学,它在英国是排名前几位的大学。英国人认为,杜伦当然比不上牛津,但是它有时和剑桥不相上下,所以它的位置是第二名或者是第三名。杜伦大学实行导师制(Tutor System)。

申请难度: ★★★★★

4、伦敦大学学院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是在伦敦成立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第一所不理会申请者性别、宗教以及种族而招生的学府。伦敦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可谓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地利,赋予学生浪漫的大都市气息。UCL的校友在法律领域的有,前任的Chief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HK(香港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 Chief Justice of India, Former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Israel and etc(以色列高等法院前任法官)毕业于UCL法律系本科。

申请难度: ★★★★★

5、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University of London, SOAS 创立于1916年是英国亚洲和非洲研究的中心, 其学术专业人员数更是世界之冠。 SOAS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2004年的泰晤士报排名第19。大学提供400多门课程,提供的法律专业课程设置是全英最全面的,常年提供有150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nlc202309020522

申请难度: ★★★★

6、曼彻斯特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离伦敦三小时车程。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闻名于世。其前身是创立于1851和1824年的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这两所世界一流学府经过上百年的独立发展,于2004年10月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曼彻斯特大学,同时以32000在校生的规模稳坐英国最大大学交椅;两强联盟为曼大进升为世界顶级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学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院,创办于1872年。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认识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申请难度: ★★★★

7、爱丁堡大学

爱丁堡,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还成为举办世界盛会的主要城市之一,如国际文化节,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性的科学盛典等。1999年苏格兰议会历经300年的分裂后,新的议会就建在爱丁堡,同时,这里还聚集着众多国家机构。爱丁堡也是苏格兰的商业与金融中心。苏格兰的法律制度是大陆法。

申请难度: ★★★★

8、格拉斯哥大学

全英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始建于1451年,是英国第四古老的大学,同时也是最现代的大学之一。其学术活动至今长达6个世纪。全英最权威,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格拉斯哥大学世界排名81,全英排名12,欧洲排名26;大学有18个专业排名前十,科目齐全,拥有100多个系;“英国的13所优秀大学之一”(苏格兰大学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估活动);格拉斯哥大学是Russell Group 的成员大学之一,也是Universitas 21的创始大学之一。在教育质量评估中,格拉斯哥大学6个专业被授予最高等级。在科研水平的评估中,有23个专业方向获得最高等级5分,6个专业方向获得了5个。超过20个专业方向获得优秀等级4分。

格拉斯哥大学该校被评为英国13所优秀大学之一。该校法学院是英国最大的法律研究中心之一,开设课程包括法学、刑法、国际商法等。

申请难度: ★★★★

9、利物浦大学

利物浦大学建立于1881年,是英国一个久负盛名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利物浦大学曾经8次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包括1902年的英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目前在校学生超过14,000人,国际学生的人数超过2000人。许多中国学者和学生在这里工作和学习。利物浦大学法学院的LLM专业, LLM着重于国际法、国际商法、欧洲法、传媒法讲授,同时着重于人权、国际人道主义法、知识产权、金融法、国际贸易法等课题的研究。

申请难度: ★★★

10、阿伯丁大学

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 苏格兰东岸,该校成立于1495年,500多年历史,是英国最古老的六所大学之一,曾有四位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包括胰岛素的发明者。有一万一千多名学生,其中16%是研究生,14%来自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800多名教师. 现任校长卫亦信(Wilson)阁下是1987-1992年的香港总督。法律专业两次开课时间:1月和9月。

申请难度: ★★★

篇5:法律专业论文

【来源:海文专业课法硕教研室】

教育市场只存在法学硕士一种商品的情况下,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只有一种选择,法律硕士专业的设立打破了这种独家垄断的局面。老子有云:少则得,多则惑。我们的考生会不会也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呢?经过论证,我得出的答案是不会,但是有一个前提――每个考生都是理智的,并且知道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法学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本科或同等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专业的限制;法律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本科或同等学历的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法律专业毕业生不得报考法律硕士。国家对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限制是明智的,既避免了法律硕士入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又提高了法律硕士的整体素质,同时国家设置法律硕士专业的目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实现。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非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法学硕士而不是法律硕士的现象,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理由不外以下这两种:第一,为了从事理论研究;第二,法学硕士不收高昂的学费,经济上可以节省很大的一笔开支。表面上看来,这两条是足够充分的,但是稍加分析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一条站的住脚。

第一条的成立需要两个限制条件:1 读法律硕士将不会从事任何的理论研究;2 研究做到法学硕士的水平就已经足够。第一个限制条件没有必要讨论,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法律硕士不做也做不了理论研究。第二个限制条件如果成立,那些报考法学硕士的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将来是不应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因为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具有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任一学位即可,他们没有必要在开始起步时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而且在理论上,法学博士应该是按照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来录取的。对于想继续深造的法律硕士,非法律专业背景对于学术中的创新具有先天的优势,而法学理论的进步与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关于这一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近年来的长足发展已经有了定论。可能有人会坚持说:做学问,法学硕士的理论水平也够了。我不否认法学硕士的理论水平不够,因为博士的头衔对于认真做学问的人而言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帮助。但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法学硕士毕业后一心一意的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的101名法学硕士中,只有12人以法学硕士的身份从事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比例不到8%,65%的毕业生都从事了实务工作。在12名进入教学科研机构的人员当中,大约又有一半左右可能是从事学校的行政工作。所以,真正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法学硕士非常的少,想继续深造或做研究的都选择了读博或出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没有法律硕士专业以前,法学硕士的最主要作用是为社会输送实务人才。可见,非法律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法学硕士立志从事理论研究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条理由只会在不能用经济分析眼光看待问题的人的脑海中成立,因为他们没有区分财富的现值和未来值。打个比喻,你现在有100元,这是现值;后,这100元可能会变成150元,这是当初100元的未来值,在理论上现在的100元和10年后的150元是完全等价的。反过来说,10年后你将拥有150元的财富,意味着现在你已经拥有了100元的财富了。现值和未来值之间是可以通过计算方法相互折算的。

现在假设一个非法律专业的考生打算报考法律专业的研究生,他是考法律硕士还是考法学硕士合算呢?这里仍然以北大法学院为例。如果这个考生的学习能力相当的不错,那么认真努力半年,他可能就会被录取为法律硕士。但是,如果他想考取法学硕士,他就得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因为他首先必须得自学完法律本科的主干课程,按照北大法学院本科生的教学计划,这一阶段大约需要两年。所以,粗略的算来,考法学硕士仅仅在时间值上就至少比考法律硕士要多花一年半的时间。这仅仅是个保守的数字,我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赞扬之声:我的朋友,某某某,在北大蛰伏了三年,除了读书听课之外什么都不做,一心要考上北大法学院,在前两(或一或三甚至更多)次失利的情况下,今年终于如愿以偿。真让人感动,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在为他感到这里的骄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这样做到底值得与否。

同样一个非法律专业的考生,考取法律硕士可以节省将近两年的时间,而考取法学硕士可以节省大约50000元。用两年时间换取50000元,这个买卖表面上显得并不赖,实质上吃的亏很大。假设有两个考生,一个在23岁大学毕业时考取了北大法律硕士,另一个在23岁大学毕业后额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考取了北大法学硕士。短期的结果是第一个考生将会比第二个考生提前两年工作,长期的结果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在给定平均寿命和工作年限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个考生将比第二个考生多工作两年,没理由认为谁比谁一定长寿或者工作寿命更长。假定两人都工作到65岁,第一个考生的工作经历按照时间排序为:1,2,……38,39;第二个考生的工作经历按照时间排序为:1,2,……36,37。两者一比较你会发现第二个考生比第一个考生少工作了最后的第38和第39两年。参照世界上任何一个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律师收入水平,年长的资深大律师收入都是很高的,这同律师职业本身的工作性质有关。第一个考生在开始时多支付的50000元是用来换取比第二个考生多工作最后两年所获得的收入。现值50000元在42(读书的3年加上工作的39年)年后的价值是多大呢,经济学家用实证的方法测算出在一个发展比较稳定的社会里,年均实际利率大约是2%,根据2%实际利率计算出50000元的未来值大约是114862元。但是40年后一个已工作了37年的资深律师的最后两年的实际收入可能会是多少呢,具体数字可能不好枉加猜测,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今天的一个已工作了的从名牌法学院毕业的律师的收入水平,我相信绝大多数都远远高于114862元,这仅仅是现值。所以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弃法律硕士而取法学硕士是极不明智的举措。

既然以上两点理由都不能成立,又如何来解释非法律专业考生报考法学硕士的现象呢?真实的原因是:第一,法学硕士教育开展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而法律硕士是近几年才开始正规招生的。也就是说在法律硕士开办之前,一个考生如果想获得一张较高层次的法律专业的文凭,他除了法学硕士之外别无选择。但是当法律硕士出现之后,他为什么还执迷不悟呢?因为他是欲罢不能,他的沉没成本太大。所谓沉没成本就是一旦投入就没有办法收回的投资。只要该考生自信下一年肯定能够被录取,他就有继续努力的动力和理由,毕竟先前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再说我们也不能先验的认为每个考法学硕士的考生,在其转考法律硕士的时候都能考上,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现实情况中就是有学习能力的高低之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北大法学硕士的录取比例相对法律硕士较高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法学硕士教育开展了20多年,而招生人数的相对较少必然使考生一年比一年为多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考生积压,由于沉没成本的缘故使得考生不舍得放弃。分子没有多大变动,而分母以加速度增长,录取比例不低反而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只要法学院在今后的法律硕士招生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负责任的态度,20年后的法律硕士的招生比例就决不会比现在的法学硕士低。

第二,法学界充斥的关于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孰优孰劣的争论使得一些考生误入歧途。如果不是真诚的想仅以法学硕士的身份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那么某些考生的选择恰恰反映了他们在分析自身前途问题上的短视。既然是推行市场经济,就应该对市场的发现和纠错功能有信心,偏见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灰飞湮灭。处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被偏见所迷惑从而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的方向,这样的考生实在算不得精英。

篇6:法律专业实践报告

早8点在县级人民法院开庭,去了在一件普通的办公室里面见到了法官和原被告双方。书记员还没有到之前,法官再详细的了解点关于纠纷的详细内容,并试图调解双方(这种努力自始至终都没停止)。

书记员到后正式开庭,先有原告陈述案情:在保险公司工作期间为被告垫付保险费,一年后被告退保,违约损失却不予赔偿给原告。并拿出保险公司开具的被告退保证明。有法官查看,书记员记录后,被告发言:投保乃被原告纠缠无奈,退保时又没有详细说明损失额度,不相信会有近万的差距,要求原告拿出保险公司的详细账目材料以及正式法律证明。

保险公司不属于国家机构,其资金详细计算方式方便随意对外公开,所以原告无法出具更有效证明,法官马上给该保险公司客服打电话,却被告知:除非本人亲至,否则难以提供详细账目。

法官提议由双方各处3百保证金,然后雇车去该保险公司(在外地)查账,再根据原告出具证据的是否有效来决定退还谁的保证金。被告不愿意,说自始自终都没有见过一分钱,一分实利,现在反而要投钱进去,他是无辜的,怎么可能还要损失呢?不了了之,等法官庭下询问相关专业人士后再择日开庭……

整个审理过程双方随未其争执,但长达五年的接触已经使其冷面相对。导致审理过程也充满了火药味,法官在明知被告理屈情况下,主动偏袒,为的就是在本地好做人——中国人情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由于原被告的法律知识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法官都要不停的给双方普及法律常识,例如“谁反对谁举证”什么的,这应该与国人教育程度,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原被告在审理过程中都有些许无奈和自卑感,缘由不外是把上法庭解决问题当作了很羞耻,丢人的事,毕竟“打官司”这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很没面子的。

重要的法律核心:

一,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经济纠纷案件?

本案开始时被告由于人情关系才“被迫”购买了原告推销的保险,这样就产生了纠纷的隐患。如果我们做事情都能够顺着自己的心思,那以后出了问题也不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纵使后悔也就不需要去打官司来解决。所以我们的法律是不是可以把人情味给考虑进去呢?这里说的“人情味”其实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那种“人治”——他们一个县城也就靠十几个衙役来管理,说到底也就是灵活运用法律,依靠上位者(就是现在的公务员)来判断具体情况。向我上文所说的法官为什么要一直试图调节原被告双方呢?判案肯定会使有一方受损,如果能调节成功,那他所受的指责就可能少一点,至少本乡本土的不会太惹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可像是美国的法律在运用上比较灵活,而且重案例,但这种情况本来就容易产生自相矛盾的情况,可是如果像现在法律那样把所有的罪行以及惩罚都规定得死死的那样死板的条律恐怕也不能对灵活中国人产生足够好的效果。这样的法律问题恐怕还得专家来掌握这个“人治”与“法治”的度量。

二,在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公正和有效?

所谓公正,也只不过是以大多数的利益来考虑的,所以这样一来,必然会有属于少数派的不心腹,被责难也在所难免,“清官难断家务事”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极端例子。这起案件中法官试图采用一种“和稀泥”的方式来“善了”此事,虽未成功,但似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现行的道路:尽量减少直接冲突,有问题以协商解决——法院在怎么说也是第三方,给出的结果必然不如当事人双方自己协调出来的完美。

中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有这很详细的针对性条文,讲究“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即“给与恶人以惩罚”,企图以此恐吓其他人不再行恶。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开车闯红灯屡见不鲜,为什么?被逮着必然没有好果子,但马路那么多,交警能够逮住几个,就像开彩票一样,谁都不会相信自己就那么“幸运”能够中到头奖!同样类似的问题比方说盗窃,偷税等等,很令人头痛。

篇7:法律专业自我介绍

书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本人积极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策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为重要。

在平时的实践努力中,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也许我的知识有限,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我没有太多经验,并不代表我不行。因为没有经验,反而更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的想法,保持自己的成就感。这样才会更有动力,才会是大的收获。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篇8:法律专业论文

在高校的工商管理、经济学等经管类专业中, 一般都开设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 其他法律课程设置较少, 从教学效果来看整体现状不佳: (1) 法律课程学生重视度不高, 从自我认知上并未把它列为专业核心技能, 即便是列为核心课程的经济法,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并非法学专业, 对于法律课程不认为是专业主干, 在学习上自我要求较低。 (2) 部分学生存在法律课程的学习即记忆、背诵的误区, 忽视课程中理解、迁移、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训练, 对于平时课堂教学认为记录课件笔记即可,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背诵教材缺乏理解, 导致如果对原有案例稍加改动, 题目错误率便很高。 (3) 对于只开设了经济法课程的专业来说, 相当多学生没有法律基础, 到大三学习经济法时几乎是零基础。没有基础法律课程的铺垫, 对于涉及的法律概念、规则、原则经常完全陌生, 学生学习吃力, 面对枯燥的法律条文, 抽象的法律概念, 更易知难而退,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1 基于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不管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应用实务角度, 法学教育都是经管专业本科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困境, 其实是许多高校经管专业法律教学的通病, 它部分折射出在法律课程建设环节的系统化缺失:

(一) 课程设置单一, 未体现专业特色

法律课程门类单一是当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法律教学方面的共性问题, 这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弊大于利。在高校经管院系里, 不管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电子商务专业, 除了大一学年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律方面几乎只有经济法, 一些重要法律门类诸如:民法、商法、金融法、劳动法等课程不会开设, 而上述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 现行法律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一些人把法律知识的教学都寄托于经济法一门课, 认为经济法足矣。经济法不是经济类法律之简称, 按照法学内部门法的划分, 它作为公法之一, 包括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微观管理法、社会保障法等内容。而经管专业必须要学习的公司企业制度、合同制度等都不是经济法的应有之义, 这就与学生知识需求不一致。其实经管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涉及民法、商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学内容, 仅一门经济法无法囊括, 而现在经济法课程无所不包, 完全混乱了各部门法的既定划分。而且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 千篇一律使用经济法课程, 没有体现专业区分度, 缺乏针对性, 也与该专业其他课程不适配。

(二) 法律课程内部无衔接

目前经济法都于大二之后开设, 学生接触前只上过思想道德修养, 这门公共课原本叫法律基础, 改为现名后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道德的学习, 法律内容缩减, 而且授课老师大多在公共课教学部门, 为非法学专业背景, 使此课程法律色彩更加弱化, 为后续的法律课程起不到夯实基础的作用。经济法在本科法学专业一般开设在大二下, 排在法理学、民法、刑法之后, 学生学习完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律后, 对经济学的学习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可减少许多障碍, 而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 因为没有循序渐进, 经济法是第一门甚至唯一一门法律课, 法律课程内部缺乏铺垫和衔接导致教师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教师不得不花时间解释可能属于民法或法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对于同样的知识点和题目, 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反复阐述, 也使本就不宽裕的学时更加捉襟见肘。

(三) 课程开设时间不尽合理

一些高校中, 仅有的经济法一般都在大三年级开设,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这个时间明显偏晚, 对学生来说大一接触的本就不多的法律基础知识到了大三遗忘殆尽, 谈不上知识的连续性学习;而且大三下学期许多学生开始分散精力为考研、求职做准备, 上课学习的认真程度大不如前, 加上没有入门基础, 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另外一些专业尤其财务管理专业, 学生普遍在大一或大二时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财经法规和经济法为考试科目之一, 而相关法律课程到大三才"姗姗来迟", 学生为资格考试还需先行自学, 故这样的时间安排不仅无法体现其内部的连续性, 更是与学生的学习实践脱离, 没有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实际指导意义。

2 经管专业法律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

(一) 增加法律课程设置。经管专业的法律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法、民法概论、商法、公司法等。这些内容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息息相关, 是经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也是法学中最基本的课程, 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并且现行法律课程中的名称与内容不符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经济法所辖范围应该遵循法学中本原的部门划分, 不能被赋予太多的法律内容, 而关于公司企业制度、合同制度、电子商务法规制度、劳动权益维护制度等又都是经管类专业培养中必要的知识构成, 就应该遵循现有部门法学划分, 在经管类专业中独立开设民法、商法、劳动法等法律课程。

(二) 法律课程的选择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 凸显专业特色。经管类专业虽然都部分共性, 但各专业界限清晰, 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课程大不相同, 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也应有所区别。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 虽然可能同处一个院系下, 两者培养目标和知识构成有很大不同, 前者学生应具备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理论素养, 故除开设经济法之外, 还应学习劳动法、行政法、社会保障法等;而后者学生侧重于对公司企业内部战略、外部经营的深入研究, 商法则是必须考虑的课程之一, 只有这样方能更好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合理安排开设时间, 增加教学周期。在时间安排上, 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教学为中心, 充分考虑学科规律, 并兼顾到学生实际情况, 整个本科阶段约2-3门法律课程, 不宜密集开设, 也不能间隔太远, 应结合学生其他专业课程时间, 循序渐进设立。一般应按照从"基本法"到"一般法"、"普通法"到"特别法"、先"实体法"再"程序法"的学科规律。大一学年开设法律基础及民法类课程, 为后续各类部门法学习打下基础;大二学年开设经济法课程;大三学年可安排各种特别法及必要的程序法等。体现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而法律课时长短应由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决定, 有些课程比较重要和基础, 而且内容繁多, 如民法和经济法, 概论以36-54学时为宜, 若详论应为54-72学时, 其他一些专业性较强部门法若内容不多可保留36学时, 甚至更少。也可以一个学期可以先后开设两门法律课程, 这适合于电子商务法规、公司法等更有针对性但内容并不繁杂的课程。

总之, 经管专业的法律课程改革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 着眼于经济管理与法律学科的辩证关系, 结合自身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知识结构,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贯穿"一个中心, 四个统一", 即以学生专业需求为中心, 实现生本性和校本性的统一, 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统一, 持续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有效性和特色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公司管理团队的评价下一篇:政法委办公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