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基础高中化学说课稿

2024-09-02

有机化学基础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9篇)

篇1:有机化学基础高中化学说课稿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

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1.教学价值

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

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

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基团相互影响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苯酚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学难点:分子内基团间相互影响观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5.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点思考,接下去我重点介绍我的教学实践。

二、我的实践

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创设情境1,什么叫醇?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醇含有羟基官能团。创设情境2,也含有羟基,为何叫酚?引发认知冲突,必然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酚含有羟基和苯环,且要直接相连,从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完成概念的顺应。

发现了酚的本质特征后,学生自然能写出最简单的酚——苯酚的结构简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质,它有何性质?本课进行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结构分析——预测性质

用结构指导性质的学习是有机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哪些物质含有苯环?学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质含有羟基?学生想到了CH3CH2OH、H2O。进而提出一个驱动性的任务:根据苯酚的结构,分组讨论,写出你认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理由。通过同伴互助,缩小认知差异;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新灵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认知困难。

学生认为苯酚应该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见出现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含有羟基,所以易溶,有些基于原有经验,含有苯环一般难溶,也有些同学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可能微溶。这是物理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对于化学性质,学生则写出了许多方程式:

显然,学生将苯酚中的羟基同化为醇中羟基,将苯酚中的苯环,同化为苯,苯酚的性质是苯和醇性质的加和。对于这些反应是否全部都能发生以及有无其它反应学生不确定,这是化学性质上的认知困难。如何解决?实验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本课推进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归纳性质

环绕着苯酚溶解性的分歧,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于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学生是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的,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规律,同时基于好奇心和本能,学生会主动看,会闻,也发现了其它的物理性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性质反映结构,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与结构的关系?通过反思策略,学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羟基和苯环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初步建立基团影响的观念。

化学性质我不急于实验探究,而是设置如下三个疑问:

①苯酚中羟基的性质与醇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②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③苯酚的性质有无不同于苯和醇的特殊性质?

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的认知困惑,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提供实验支持,学生则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并尝试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表示,经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从而归纳出苯酚的化学性质。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何同为羟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没有?性质反映结构,对比醇、苯酚结构,感悟到是苯环对羟基造成了影响。为何同为苯环,苯酚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感悟到羟基对苯环也造成了影响,从而得出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性认识。而显色反应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质,对比结构可知,只有同时含有苯环和羟基,且直接相连才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其它酚也应该有,用于检验酚的存在,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通过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如何认识苯酚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环和羟基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反思中完成观念和方法的顺应。

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创造物质,造福人类,这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本课推进到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体验价值

酚用途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人类;苯酚甘油说明书的阅读与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同时也巩固加深了对苯酚性质的理解。

化学的发展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我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意识到酚的不当处置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此时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我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1.交警皮肤灼伤如何处理?

2.岸上泄漏苯酚如何处理?

3.泄漏点附近水域苯酚浓度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浓度含酚废水可能如何处理?

5.教会普通市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家里的自来水是否遭到苯酚污染。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

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篇2:有机化学基础高中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是继原电池后电化学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电解原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识,发挥理论对工农业实践的指导作川,树立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

2.三维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概念,认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

(2)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教学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

二、学情分析

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立足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身边的事情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用品,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本节课分组实验探究内容多,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即兴参与小组讨论,掌控课堂局面,及时加以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利用电脑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指导

篇3:职校的《化学》说课

一、教学分析

“油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斌、陈任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的第十章第二节,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的理化性质。

油脂是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油脂和糖类、蛋白质是人体三大营养物之一,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与糖类共同点都能为生物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学生在学习了酯的结构、性质之后,对油脂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助于后续磷脂的学习,油脂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理解油脂的结构;掌握油脂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油脂结构的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油脂的去污原理和乳化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油脂的水解反应和皂化反应,可由酯的水解进行知识类比迁移。

(3)德育目标。通过油脂对人体健康的利与弊,体验看待事物的辩证观;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结合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2. 重点、难点

“油脂”的重点和难点是油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油脂是人类接触的三大有机物之一,因此有必要了解油脂的结构,又由于油脂结构是一种复杂的甘油酯,故对结构的掌握有一定难度。

(2)结构决定性质,只有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

(3)油脂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3.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在知识基础方面:基础知识淡薄,理论知识不牢固;

(2)在能力状况方面:思维惰性,相对活泼好动,动手意识强,自控力差;

(3)在德育表现方面:学习兴趣低下,较少体验成功的乐趣。

4. 教学构想

“油脂”教学设计总体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1)知识方面保持够用和实用原则,减少繁琐的油脂结构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技能方面强化阅读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正迁移,加强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采取工学结合,培养职业技能。

(3)德育方面提高学习兴趣,进行职业态度、团队意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与意图

1.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油脂与日常生活和医学联系较为密切,通过展示油脂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区别液体油和固体脂肪,将脂肪从外在认识上升到医学高度,可将枯燥的化学知识生活化,通过生活中的切实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课程导入可以这样编排: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超市各类植物油、动物脂肪的图片,后提问常见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各有哪些?并讨论人体内脂肪有何作用?过度减肥会有什么危害?对油脂的物理性质也可联系实际进行提问:家里做汤放的油为何浮在水面上?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可用汽油洗?

2. 强化目的性阅读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一种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主体的积极参与,外在因素仅仅起到催化促进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必须在长期阅读活动中加以培养。

可通过阅读油脂的组成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编写阶梯性的阅读提纲进行导航。如油脂是由什么组成的酯?油脂的结构通式怎么表示?什么是单甘油酯、混甘油酯?常见高级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有哪些?脂肪和油中脂肪酸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必须氨基酸?此外,还可以安排反馈练习检查阅读效果,使学生真正读有目的、读有收益,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稳步提升。

3. 促进知识正迁移,加强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影响先前的学习,这种现象就是迁移。在教学中要根据两者学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正迁移,加强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的效果。

油脂的水解、皂化反应,可通过酯的性质进行迁移,不饱和脂肪酸形成油脂的加成反应可联系烯烃的性质。这样既深化了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理清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在脑海中建构化学知识结构的认知。

4. 设计研究性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顺利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成功的愉悦。

如肥皂的去污原理及乳化作用是一个适于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要求学生从肥皂的结构特点入手,进行逻辑推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再在组际之间交流,从中分析出洗涤的一般原理。

5. 采取工学结合形式,体现职业就业特性

化学除了要与医学、药学联系外,还要挖掘工学结合的题材,实行校企结合的模式,模拟真实的生产情境,甚至到企业顶岗学习。

如肥皂的工业制取,可以到制皂企业参观学习,也可在实验室模拟制备。既能了解企业生产的一些流程和注意事项,也使实验操作、职业技能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尽快尽早地适应社会,完成角色的迅速转化。

三、作业编排

突出能力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医技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更要体现专业应用能力,学以致用。

可设计以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硬水中滴加少量肥皂水,为什么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沾有油脂的器皿?

总之,说课活动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调动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理论素养,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学术型和研究型转变,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职校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更要关注职业技能、职业品质的养成。为了保障职校课堂的教学质量, 开展说课活动是有效措施之一。文章以《有机化学》中“油脂”为例, 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就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讨该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意图。

关键词:说课,油脂,设计,意图

参考文献

[1]刘斌.有机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篇4:生物化学双语说课稿一例

关键词:生物化学 三羧酸循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11-01

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化学,是讲述生命的化学的一门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组成、结构特点、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但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抽象、难懂、结构复杂、内容多、难以记忆的学科。其中,四大营养物质代谢和调节是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由于知识点分散庞杂,化学反应式繁多,代谢通路长,循环多,受到各种酶的精细调节等特点,同时还存在着有限的教学课时等问题,因此,一直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现象。生物化学双语课的开展不仅要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讲解能力。据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一章中“三羧酸”一节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的是《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4thEdition)》,作者为Robert A Horton等人。“糖代谢”一章主要讲述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根据我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章的理论教学共安排24学时,本次课“三羧酸循环”共4课时(180min)。教学内容包括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的部位、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循环反应过程、循环的生理意义和循环的调控等。

(2)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糖代谢中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掌握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和意义;了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和了解三羧酸循环的发现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其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教学难点:三羧酸循环代谢步骤之间额逻辑联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总体构思。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接着引出本次课内容,对章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然后逐步细致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最后总结提高,是学生清楚明白三羧酸循环的整体内容。

(2)具体的教学方法。一堂课是否成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构思应是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①讲授法:理论讲授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是学生容易理解。②板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每一步反应,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的代谢途径,掌握授课快慢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列举法:选取典型事例及有特殊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如,三羧酸循环途径的发现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1953年该项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④提问式:根据学生先有的生物学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引出相关内容的阐述,如琥珀酰-CoA高能键水解生成GTP和琥珀酸,提问生物化学中什么样的键是高能键,高能键的作用。⑤练习法: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对概念进行剖析,分析问题,三羧酸循环信息量大,指导学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和提炼核心和规律,如何把三羧酸内容和前后两面的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对这次课来说,学生掌握会比较困难,感觉枯燥,因为化学反应式比较多,所以学生大部分会被动的接受知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思考、主动索取知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会归纳演绎、横向类比等学习方法。

4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并导入新课。针对上节课糖酵解的内容,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复习。并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再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程,如糖酵解的最终产物丙酮酸的去向是什么?

(2)新课教学。①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部位、发现历史和概貌。③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机制,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和化学总结算。④讲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例如三羧酸循环本身制约系统的调节及ATP、ADP和Ca2+对三羧酸循环的调节。⑤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双重作用,及三羧酸的生物学意义。

(3)小结。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的整个反应过程,进一步强调,三羧酸循环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

(4)布置作业。在课堂的最后5min里,可让学生以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根据学生这堂课所掌握的知识,再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板书设计及总结

板书设计做到简明、清楚,体现主要内容。

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高层次的生物学人才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过程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且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问题。我们要不断转换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新世纪的优秀生物学生。

参考文献

篇5:有机化学说课稿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我校自办学就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化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和辛勤耕耘,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和信赖。下面我就从课程建设总体思路、课程建设的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过程、课程特色与创新、今后课程建设的方向与途径六个方面对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生物教育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涉及的专业面较广,教学班级较多。将该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规范教学内容及过程。

本课程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通过体现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设计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实现资源充分共享、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本课程争取今年建设成为校精品课程,三年后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师资队伍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立于20xx年,已有3年的积淀,现有教师7人,其中3人拥有研究生学历,40-50岁有3人,30-40岁有3人,30岁以下有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实习教师1人。教师的学历和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师生比例为1:12。具有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课件制作和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有较好的学术年龄梯队结构,教学团队中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硬、教学态度严谨、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教学团队。

四、课程建设过程

(一)、课程定位

《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基本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教材建设

本课程目前使用教材为高鸿宾编写的《有机化学简明教程》;高职高专编写组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生物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使用的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教材选用在确保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同时,加强了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和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加强理论联系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组织有利于教和学。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推荐了几种其他优秀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其中有曾昭琼、汪小兰、谷享杰编写的《有机化学》。此外,我们以教学章节或知识模块为单元,印发了重点突出、题型新颖、篇幅短小的单元练习,以配合教学和自学。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避免“全”而“深”的面面俱到,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三种意识”即精品意识、超前意识、科研意识;“四个观点”即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做到了“五个坚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教育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因材施教育、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力求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梯队。坚持集体备课,为青年教师指定了学术造诣较高、授课经验丰富的导师,并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他们正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上逐渐成长起来。 并选派中青年教师分别到大学等单位进行学习和进修,效果显著。近年来,已有2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我们团队也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3、教学内容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等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启蒙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考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还要考虑高专与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化学与其它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更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上的差异,并兼顾各专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通用性方面的要求。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分为“公共”和“专业”两大类模块,而每一模块又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子模块。

理论课教学改革:以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要有先进性、科学性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选择一些对学生学习本专业有用的内容,了解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要求,需要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平台,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重新调整,难度层次适当降低,寻找到“最近发展区”,使其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具体作法

(1)删除原课程之间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部分;(例如将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重复教学内容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教学内容删去,放到分析化学中讲)

(2)扩大课堂空间,增加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知识和实践活动,突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3)在不违背化学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减化学理论、加强实际应用的目的。

实践课改革:将有机实验分为四个层次,建立了板块式的有机化学实验四个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在教学管理上独立设课并独立考核,从而将实验课的重要性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的地位,而不是理论课的附属,突出了实践技能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高专的特色。

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绿色化学概念;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增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重新修订了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减少了重复内容、删除了繁琐和难度比较大的理论内容,将理论部分适当压缩。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教改论文《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以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并从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研究探索、成果检查四方面入手,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同时由于高职高专生源组成复杂,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低且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造成“吃不饱与吃不消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辅以探究式教学,尝试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教学手段:

考虑到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打破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形式。计算机辅导教学将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微观现象宏观化,抽象思维直观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制作了有机化学课的多媒体课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声像并茂。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有形的教育。将许多文字内容及有关的表格制成投影片,减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同时有的内容需要多次使用,可以利用链接操作相互切换,这样给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加大了教学的课堂容量,增多了学生课堂讨论时间。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理论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问题。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无尘化,消除了粉尘对教学环境的污染,有益于师生的身体健康。

5、考核内容与方法

制定了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案,在考试内容方面,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把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考试采取平时考核,现场测试,期末口试与操作、闭卷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侧重,把所学的知识与综合设计开发结合起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目的是在训练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

6、重视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

在原有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基础上,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新建了有机化学实验室,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完善了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及时申报试剂、仪器和仪器维修计划,保证实验正常开出,仪器完好率在95%以上,实验开出率为100%,促进了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本课程现有网络资源

课题组通过校园网能与各高校连接,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及网页,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方便地查阅数据库的有机化学资源。 同时将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及课外习题、试题库、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大纲、实验计划、技能培训方案)等挂到学校校园网上,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1、采用探究式教学,尝试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质疑,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全面推动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实验附属理论课的旧体系,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压缩经典和验证性的教学内容,浓缩反映学科发展新成就、新技术的实验内容,增加资料分析和综合设计实验。

2、教学内容选择上力求实用,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到学生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

3、体现了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通过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这个平台,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全程参与教学的开放教学系统。打破原有学科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为主学习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4、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生长点,人才培养方案为落脚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六、今后课程建设的方向与途径

1、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时补充有机化学新知识。

2、继续提高教学团队中主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

3、继续完善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篇6:高中化学说课稿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

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B、再让学生探讨苯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应该如何得到呢?学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问题。在试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荡,观察现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会观察到苯不溶于水,学生会观察到下层体积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层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第一步,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我会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猜测,学生在前面乙烯内容已经知道,双键能够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学生就知道根据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验证这一猜测。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实验,甲组会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组则会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第二步,化学史实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篇7:高中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为今后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篇8:有机化学基础高中化学说课稿

1 化学实验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与学习过程都是在实验中进行的,所以加强实验教学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化学实验课堂上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并演示实验,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验结果由教师签字确认,一堂实验课就结束了。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易使学生学习被动,存在着方法老套、缺乏互动等弊端。在学习中,学生易于失去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这种方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精神的作用不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实验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分析与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1]。

2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由于社会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对未来化学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熟练的实验教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师范生要在化学实验中形成实验基本素养、实验基本能力、实验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研究能力[2]。综合化学实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师范生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2. 1 改变授课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应改变传统课堂上 “一对多”的单一授课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小组进行实验相关安全以及实验操作培训,解答学生在实验方面的疑难问题并讲授实验技巧、教学技能方面的指导。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与教师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也为师范生们在实验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

2. 2 改变考核机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应改变传统课堂上以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册为考核依据的弊端,改变考核机制,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以往学生只是一味机械化的完成实验,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提升,对知识的消化也是一知半解。改变考核机制能促使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实验,多思考勤动手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完成实验。应重点考核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例如对于实验仪器的使用,小到滴定管,电子天平,p H计的使用,大到大型仪器如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的使用。熟悉实验仪器性能与规范操作方法,是提升师范生实验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独立解决实验过程实际问题的途径,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潜质的发掘奠定基础[3]。

2. 3 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应改变在课堂上只使用教材的旧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网络化学教学资源[3]对于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互联网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的特点,可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全国各大高校精品课程,并与自己所做实验进行对比、总结,可加深其对实验的理解。又如智能手机中的某些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中可添加各种元素的烧杯,通过添加不同的化学元素,就会激发不同的化学反应互动效果,这些都可带给学生最深刻且最不枯燥的学习体验。

3 化学实验改革举措

在学习与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去。通过化学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

3. 1 开放实验室建设

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充分探索未知化学世界的机会。这种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中来,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基金资助,激发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研究的兴趣[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以及严谨的实验作风[5]。如沈阳师范大学在2015 年开展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实验题目,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不仅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还提高了团队意识与交流表达能力,扩展了视野。

3. 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化学技能大赛

化学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化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夯实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促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据文献报道[4]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分别于2009 年、2010 年参与了第一届、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活动,并于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通过化学实验技能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也暴露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下一步基础实验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3. 3 引导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互补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可磨练其意志并得到才干的增长。通过开展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们可以走进化工厂、实验室,以科研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但能够提高对专业仪器的操作技能,掌握了分析测试过程中的常识及注意点,同时还可以了解实际工作操作人员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化学实验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的研究能力,而且对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向科学之路迈进。化学实验改革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改革实践中寻求更高效、更健全的方案,本着吃苦耐劳、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着力培养更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

摘要:以改革求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人才是师范类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所需。本文在阐述了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根据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本文宗旨为完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在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以及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中元.体现师范特色的实验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95-98.

[2]郝燕,何松,鲁忠洁.高师化学师范生化学实验教学技能体系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1,3:015.

[3]胡洪羽,边清泉.化学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1):153-155.

[4]景志红,凌宝萍,孙敏,等.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1):120-122.

[5]姜翠玉,吕志凤,王芳珠,等.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174-178.

篇9:《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上一篇:年度护士长个人总结下一篇:表示友谊深厚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