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024-08-22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16篇)

篇1: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病室管理

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齐,接触病人前后应卫生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应彻底消毒洗手。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每周固定一日为卫生日,做到环境清洁,无死角。

3、病人入院时进行卫生处置,穿病员服,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4、病房每日通风、换气二次,病床应湿扫,一床一巾,用后消毒(或一次性使用),床头柜、椅、床架应每日湿擦,抹布一桌一巾,用后消毒。

5、病人被服每周更换一次,若有污染则应随时更换,病人出院后应对床单位进行终未消毒。

6、病人便器固定使用,出院和转科时作终末消毒。

7、普通病房不能收治传染病人,对收治的疑似传染病人应按疾病隔离原则进行相应隔离、经确诊,必须转科(转院)治疗。

8、病区拖布应按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固定使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9、择期手术者,应做HBV、HCV、HIV标记物检查,阳性者按血液、体液隔离措施隔离。

10、认真执行《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及消毒药械管理制度》及《医院废物管理制度》。

11、组织病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二)各种管道的消毒

l、非一次性胃管、吸痰管、导尿管、缸管用后分别放在清毒液内浸泡消毒半小时,清洗、晾干送供应室再处理后进行灭菌、备用。

2、雾化吸入管(螺旋管、面罩、雾化瓶)专人使用后各关节拆开,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输液瓶、注射器、针头、吸氧管、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引流管、弯盘等用后严格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三)各种瓶类的消毒

1、碘酒、酒精瓶每周灭菌二次,方法:经初步消毒处理后再冲洗干净,用包布包裹后,送供应室灭菌。

2、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并消毒一次,用250一500mg/L含氯清毒液浸泡半小时后再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备用。

3、药杯、药瓶用以上消毒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4、电动吸引器、胃肠减压器、洗胃机容器随时倒净、刷洗干净,用毕将以上消毒液浸泡消毒半小时,再清洗干净备用。

5、密闭引流瓶用后浸泡消毒,再刷洗干净,用双层包布包裹后送供应室灭菌。

(四)各类物品规范消毒时限

无菌棉签,开启后的小包棉签尽可能当日用完,碘酒、酒精瓶,高压灭菌,每周二、五更换,应注明灭菌日期,无菌持物钳、罐,高压灭菌,每周更换1次,注明灭菌日期,无菌溶液,启开后不得超过2小时,注明开启时间(am、pm),废弃针头,用一次性使用的利器盒收集不必浸泡。

篇2: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篇3:医院感染管理在传染病房的实施

1 组织培训, 强化意识

1.1 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每月学习1~2次。通过宣传教育, 增强了感染管理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关心环境、预防医院感染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 从而自觉执行各项操作程序。同时在晨会中随时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进行提问, 并列入科室季度理论考试的内容之一。

1.2 卫生保洁人员是培训和管理的重点人群, 她们文化水平有限, 生活水平较低, 且流动性大, 而她们接触污染的机会较多[1]。因此, 我科就传染科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专门对她们进行讲解, 并编制了“保洁员工作手册”, 使她们熟悉保洁人员的工作程序、制度和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1.3 对住院的病人, 通过入院介绍、护理操作或查房的机会, 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 让病人做到不互串病房, 能够正确放置医疗废物, 严格遵守陪住探视制度等。

2 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考核标准

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 我们成立了以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为副组长, 一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医院感染小组, 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制定了传染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标准, 定期考核、量化评分、及时反馈调整, 使这项工作逐步完善。

3 规范医护活动, 落实管理措施

3.1 传染科区域管理

按传染科的格局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 按病种的不同分室收治病人, 一切用物严格分开, 有醒目标记。做到病种隔离、床旁隔离、单间隔离。坚持每天晨间护理湿式清扫, 一床一巾, 一桌一抹布。地面用含有效氯1 000mg/L或2 000mg/L的“万福金安”消毒液每天拖地两次。拖布各区域专用有标记, 使用后消毒、清洗、悬挂晾干备用。办公室、治疗室、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1h。出院、转科、死亡病人的床单位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3.2 加强医疗用具管理

各种无菌包标记明显, 按灭菌日期分类存放。止血带一人一根, 一用一消毒, 输液网套、备皮刀架、体温表, 各种管道用后全部用含有效氯1 0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min取出清水冲净, 晾干备用。血压表、听诊器、治疗盘等用消毒液擦拭, 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 晾干备用。

3.3 严格洗手制度

手的清洗与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科室医护人员做到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手链等。洗手装置采用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开关;洗手肥皂用绳悬挂保持干燥, 防治细菌生长。洗手时采用卫生部规定的“七步洗手法”, 并在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治疗车上摆放一瓶医用型消毒液, 便于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前后擦拭消毒手及指缝, 特别注意在诊查不同病种的病人间做到严格洗手与手消毒, 从而避免病原体由一个病人带给另一个病人,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滥用与人体微生物生态失衡和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2]。首先加强传染科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提高合理使用意识, 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 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严格限制无指征和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护士根据病人病情提醒医师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向病人及家属宣传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由护士将每月传染科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剂量、疗程;是预防还是治疗用药;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以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填表, 科室医院感染小组分析后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水平。

3.5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被利器损害屡见不鲜, 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因此在工作中提倡“慎独”精神, 使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中戴口罩、帽子及一次性手套, 穿隔离衣和鞋子;不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物;不用手直接安装或取下锐器;用后的锐利器物立即置于利器盒内等, 严防意外伤害的发生。一旦被锐利器物刺伤, 须立即处理并备案、定期检查、随访半年或一年。

3.6 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首先每个医护人员掌握医疗废物的概念和分类, 明确传染科病人日常生活中所弃物品也属于医疗废物。所有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 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的3/4时, 及时扎口密封, 并注明传染科及日期。用专用的印有“污染性医用利器”字样的硬质黄色塑料桶收集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由病房专人负责送至回收点 (不得由保洁人员运送) , 并由回收点人员检查登记废物数量, 精确到每袋数量, 双方签字。最后由东营市环保局认可的维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按国家卫生统一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我院设有专人保管医疗废物, 设有专门房间存放, 从而保证了医疗废物不流失、不扩散。

3.7 认真作好监测

科室每月对治疗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 不达标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紫外线等每3个月监测1次, 其辐射强度小于70uw/cm2以下, 累计使用超过1 000h时, 给予及时更换并作好记录。

4 小结

通过对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实施, 加强了全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使我科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7.09%下降至2006年的3.36%, 期间无爆发感染病例流行。但笔者也深深地感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任重而道远, 需要医护人员坚持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 从而从源头上切断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房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方法:对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和病人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训;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考核标准;规范医护活动, 落实管理措施。结果:传染科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7.09%下降至2006年的3.36%, 期间无爆发感染病例流行。结论:通过在传染病房实施各种有效措施, 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房

参考文献

[1]张淑芬, 赵长福, 邓秀坤, 等.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调查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790.

篇4: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2-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我院是一个县级基层医院,儿科为综合性病房,病种多样,易导致院内感染。因此要把院内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护士长要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重点监控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科实行每月一次监测:物体表面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治疗室操作台、使用中及备用的暖箱、蓝光箱内以及湿化瓶内),空气监测(治疗室、抢救室、病房),对病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效能、消毒效果与质量,医疗垃圾的处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执行者、检查者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纠。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依照新的行政法规及顺应新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注射、输液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并做好手的消毒。对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经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2.2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空气保持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向陪人宣教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不可过久,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督促卫生人员每天0.25%的消佳净溶液一床一巾擦拭床头柜、房间门把,每日湿拖病房一次,注意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拖把分开,拖把用后悬挂。出院后病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专放。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1-2次。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使用中的兰光箱、暖箱每日用清水从里到外一箱一巾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的溶液,溶液为蒸馏水。使用后的箱用0.25%消佳净进行终末消毒,倒尽水槽内的水,晾干待备用。兰光箱每次使用均有登记入箱时间,出箱时间,累计时间 ,终末消毒者,使用超过1000小时更换灯管。使用氧气的患儿每日更换氧管及湿化瓶内溶液,用过的湿化瓶用0.5%消佳净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时应注意产品是否合格,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2.4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回收,专人专车专线的管理宗旨,并制定了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输血完毕废弃血袋及时统一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并且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2.5人员管理: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观念,工作中特别强调: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护士长随时抽查“七步洗手法”执行情况。培训督促保洁人员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洗手、预防针刺伤的方法,识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另外加强对实习生洗手的指导与督促,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科人员不定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督查。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科室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对科内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经常灌输医院感染的新知识和新观念,目的是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说明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在不断强化教育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工作中能主动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配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虚心接受和采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共同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40.

[2]石娜,徐卫,舒雪芹,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1-602.

[3]刘阳,郭代红,陈超,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00-1402.

[4]秦元梅。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6.

[5]缭素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79-180.

[6]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篇5: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病房每日上午开窗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照射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如病人不能离床,则暂缓照射。

二、病房地板每天两拖两扫,门窗墙壁一周抹一次,(床头柜、床旁桌)每天抹布应一用一消毒,门把手一日抹两次,有污染则用消毒液抹洗。

三、病房卫生间每天清扫两次,洗手池、大小便器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洗。

四、病床单在病人离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用消毒液抹床架、床垫、床头柜等。

五、棉被、枕头定期消毒(太阳暴晒或紫外线照射)。

六、清洁卫生制度要落实,护士长定期检查考核。

七、五无:1、2、3、4、5、无痰积 无蜘蛛网

卫生间大小便器无臭味和尿垢; 室内无死角;

篇6: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住院病人实施监控,监控率达100%,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3、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遇污染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时即刻清扫和消毒。

4、病人被服应保持清沽,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被褥、枕芯、床垫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被服,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的被服放人有隔离标识的黄色袋中,送洗衣房单独消毒后再洗涤。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均要进行消毒液浸泡-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5、病床湿式清扫,每天一次,一床一套(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抹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遇有污染的物体表面及时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餐具、便器、痰缸等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7、换药车或输液车上的无菌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8、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一次,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有报告,结果存档。治疗室用的擦布及墩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9、餐具每餐后必须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隔离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餐具。

10、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30分钟消毒,干式保存,隔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浸泡体温表容器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由专人负责。

11、治疗室、配餐间、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抹布,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使用后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2、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

篇7: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一,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造作规程,戴口罩、帽子、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也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前后、诊疗、换药、注射、处置工作前、后认真洗手,必要时消毒双手。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戴护目镜,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对病室的空气消毒要求:进行无菌操作的工作室内要保持清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以防尘埃病菌飞扬。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病室各房间应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周空气消毒一次,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对室内空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住呼吸道隔离病人的房间每日至少消毒一次。

3、对物体表面消毒要求:每日晨间护理时永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均侵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室内其它物品表面如地面、凳子、门窗、门把手以及病历夹、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日常只用洁净水擦抹或刷洗,保持清洁。必要时用低浓度消毒液擦拭。不同环境的抹布、拖把标识分开使用,或用完后用清水

冲洗,悬挂晾干,用于污染区的或发生污染时用5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擦拭或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琼干备用。

4、对消毒物品的要求:

(1)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每日更换酒精一次。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采取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

(3)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螺纹管、早产儿暧箱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干燥后方可使用,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对灭菌物品的要求: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用品必须保持干燥,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定点、封闭保存,避免保存过程中再污染,一旦发现有污染或消毒灭菌后的物品有效期一过,即应再次消毒灭菌。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6、对病人的要求:住院患者(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服);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为病人做手术、治疗、换药时,应先做清

洁伤口,后作污染或感染的伤口,最后做特殊性的感染伤口,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或晾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7、对特殊感染病人的要求:凡遇到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单独安置,严密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对特殊耐药细菌感染病人应隔离治疗。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并进行报告,是否转科治疗要请感染性疾病科会诊决定。传染病人的衣物要用黄色塑料袋装好后交洗衣房消毒处理及清洗。

8、对医疗废物的要求: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号分类放置,并有标志,生活垃圾放入黑色袋中,医疗垃圾放入黄色袋中,锐利物品放入利器盒中,医疗垃圾应在48小时内送到暂存点,做好交接登记。

第二,注射室、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环境保洁措施:每天要做好两次室内清洁卫生和消毒,台面、地面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每周彻底清洁室内卫生一次。空气消毒:每天对空气进行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2、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进入注射室、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要洗手,接触血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脱去手套后摇洗手。医护人员注意避免发生利器划伤,发生执业暴露时要做紧急处理。

3、对灭菌物品的要求:无菌物品使用前应检查灭菌包是否完好,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干缸无菌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对医疗废物的要求:垃圾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包装物。

第三,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环境保洁措施:保证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清洁、台面整洁清洁;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二次,记录消毒时间及签名,每周彻底扫除一次。

2、对人员要求: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3、对物品的要求:换药时,根据伤口情况,换药物品依先后秩序一次备齐,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盐水棉球和纱布缸中内容物适量,每天更换。除固定敷料外(绷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并注明灭菌有效日期,无菌溶液(生理盐水、呋喃西林等)定期检查,无过期物品。

4、隔离措施: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凡遇到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不得在换

篇8: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因素及管理

儿科患儿由于自理能力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卧床及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当前院内感染仍是困扰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做好感染管理及预防工作, 减少小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保护儿童身心健康, 就我院儿科2008年1月—2009年6月患儿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历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008年1月—2009年6月儿科共收治患儿680例, 其中36例符合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登记备案, 并统计上报院感科,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3个月至5岁, 平均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0%。

1.2 感染比例

在全部院内感染病例中, 肠道感染24例, 上呼吸道感染8例, 下呼吸道感染4例。

2 结果

感染率: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患儿680例, 发生医院感染36例, 感染率5.0%, 高于医院平均感染率 (2.4%) 。

3 隐患因素

3.1 患儿自身因素

小儿由于自身的特点, 母体抗体逐渐减少, 而自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需在学龄期才能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免疫功能差、抵抗力低, 缺乏卫生意识及生活料理能力, 极易发生各种感染, 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感染发生率不同, 其中新生儿及婴儿更容易发生。有文献报道, 新生儿免疫系统存在缺陷, 防御机能未成熟, 对一般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易感性[2]。

3.2 客观因素

现在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住院后陪护、探护人员较多, 至使病房陪探视制度执行较差。其次我院儿科为综合病房, 病种复杂, 环境拥挤, 为导致医院感染埋下了隐患。

3.3 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医务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医务人员在无菌技术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接触患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 患儿使用的奶具是否清洗并消毒, 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3.4 环境因素

病室内有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 如新生儿暖箱、高频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操作台等, 污染的上述物品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3.5 抗生素使用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受地方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制约, 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仍比较多见, 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开展不够理想, 由此可能导致医源性的菌群失调, 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 而未抑制的细菌、真菌、厌氧菌得以大量繁殖, 加之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更易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4.1 进一步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建立有效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体系, 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计划, 加强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意识。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 及时采有效的应对措施, 防止感染的蔓延。

4.2 规范管理程序

调整布局, 儿科与新生儿病房及重症监护室标识明显, 与综合病区独立分区。

4.3 加强对患儿探陪视的管理

严格执行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流程等, 重症病房坚决实行无陪护制度。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据文献报道[3], 30%的院内感染是由医务人员的手接触传播。我院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及接触患儿前后均应用洗手液认真洗手, 用一次性纸巾干手。每位患儿床单位均有手专用消毒液可再次进行手的消毒。为了提高洗手质量, 护士长组织全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洗手六步法, 使每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提高洗手效果, 护士长不定期监测手消毒效果。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4.5 加强儿科病房的消毒管理

儿科病房应阳光充足, 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24 ℃~26 ℃, 相对湿度55%~65% , 每日进行通风换气, 必要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室内的地面、医疗器械 (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 、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历夹、门窗等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并有醒目标志。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 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 保证一人一套, 不得共用或挪用。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 消毒前后做细菌培养;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4,5,6]。

4.6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 (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 、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空气培养等, 如发现不合格者, 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 再次进行监测, 直到合格为止。

4.7 加强院内感染的隔离控制

当发生有个例院内感染时, 将患儿安置单独病室, 用物专人专用,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隔离区做明显标志, 根据不同细菌定植情况采取不同隔离措施。

4.8 合理使用抗生素

4.8.1 致病菌未明时的初始经验性治疗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患儿的个体特征及医院当时有关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药敏资料, 进行初始经验性治疗, 但应力求尽早、尽快明确病原菌。

4.8.2 病原菌明确时的抗生素选择

在应用抗生素前, 正确收集合适的临床标本送培养、鉴定病原菌、确定其药敏是合理用药的最先决条件。致病菌明确后, 可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达到感染部位的有效浓度来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从而降低细菌耐药性, 杜绝抗生素滥用。

5 小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 因此, 监测和控制患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实践证明, 要想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 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还要有严格的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 医护人员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规范,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人的经济负担,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茵, 刘雅婧.11769例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551-552.

[2]杨志援, 罗文英, 林春婵.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8, 8 (1) :33.

[3]黄德珉, 章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881-883.

[4]房秀梅, 史小花.加强环节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222.

[5]张素萍, 郑晋华, 顾星.强化基层医院感染管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54-1855.

篇9: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篇10: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除执行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外,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环境及用品

1、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和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污物处理区,环境保持清洁安静。

2、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

3、治疗室内应设流动洗手设施,非手触式水龙头、消毒性皂液、干手纸巾,每间病床旁皆设手卫生设备(或速干消毒剂手剂)、听诊器和手电筒。

4、保洁人员每天清洁物体表面3次。

5、监护区和治疗室每天定时用空气净化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每月对环境、物表进行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手卫生学进行监测,效果必须达到Ⅱ类环境卫生标准。

6、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7、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措施。

8、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9、加强对各种留置管路的临床观察和局部护理,加强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

10、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和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11、病人转出、死亡后床单元须终末消毒。

(二)工作人员

1、诊疗过程中须戴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污染后应立即更换。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3、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4、当医务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时按医院相关流程处理。

篇11: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组织管理

(一)医院除传染科隔离病房外,普通病房原则上不收治传染病患者。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门诊部。

(三)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感染科医师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须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联系专科医院医师进行相应会诊,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诊;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应立即转院治疗;未转院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四)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

二、病区环境: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二)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三)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四)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五)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

(六)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三、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二)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三)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四、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YG—021: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三)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四)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五)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六)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固定专用。

(七)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八)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洗。

(九)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十)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十一)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

(十二)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篇12: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室)应独立设置,布局合理,内设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隔离室、配奶间、沐浴室、治疗室等,各区划分明确,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设置缓冲区,内设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

2.工作人员如患上呼吸道感染应戴口罩,患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暂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3.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90公分,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4.新生儿视病情洗澡,所用朴粉、油膏、沐浴液、浴布、治疗用品等,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尿布宜柔软、清洁、消毒、勤洗勤换,保持臀部干燥。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通风、或消毒,水槽每日更换无菌水。温箱停用时,排气孔要定期擦拭、海绵干式保存。

6.配奶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奶时应实施无菌操作,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7.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Ⅱ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桌面、床台、地面等处的清洁整齐,地面湿式清扫。

8.婴儿出院后终末消毒,更换垫子套、床围、被套、病床用消毒液擦拭,每周大扫除、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篇13: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14 500例住院患儿, 2011年住院患儿5 026例, 2012年4 840例, 2013年4 634例, 医院感染例数共350例, 医院感染患儿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男240例, 女110例, 年龄45d~15岁, 平均年龄 (7.9±0.3) 岁。

1.2 方法

对我院儿内科收治的14 500例住院患儿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 查看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 探究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并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将感染病种类、季节及年龄等作为变量, 进行分组探讨, 采用统计学比较对组间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年龄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的检验方法采用表示,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内科病房医院不同感染疾病组间的基本状况

其中, 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及鹅口疮的发生率分别是49.71%、44.00%、5.43%, 具体结果见表1。

2.2 儿内科不同年龄段患儿感染情况对比

45d~1岁的患儿感染率是4.56%, 1~3岁的感染率为2.03%, 3岁以上的患儿感染率为0.45%,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可知, 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41%,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是49.71%, 消化道感染发生率为44.00%, 可以看出儿内科病房感染发生率以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为主;调查中发现, 住院患儿的年龄越小, 其受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45d~1岁的患儿总数为5 000例, 但感染例数为228例, 感染率高达4.56%, 1~3岁的感染率为2.03%, 3岁以上的患儿感染率为0.45%, 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力差, 缺乏有效的抵抗力, 所以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针对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病房管理, 按病种安排床位, 对免疫力较低的患儿, 要单独收住;保持病房内的空气质量, 做好消毒工作, 强化消毒灭菌工作, 以切断感染的传播途径;严格探视制度, 减少病房区域内的人员流动, 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教育, 让他们掌握控制感染的相关知识, 让患儿及家属勤洗手, 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医务人员控制感染知识的教育, 陪护人员必须掌握消毒隔离的方法[4]。

参考文献

[1]马梦玲, 曾月嫦.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6) :899-900.

[2]周慧琴, 陈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31 (18) :3826-3828.

[3]厉静辉.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8) :1887.

篇14: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篇15: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控制和降低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问题,是未来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院新生儿病房重点加强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

合理的布局,流程设计是避免交叉感染的前提,我院新生儿科设有医疗区(新生儿病房、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室)、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等,实行无陪制度,病区设施与管理基本符合目前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床位设臵及人员配臵合理,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重视病房清洁、消毒,每天定时进行两次自然通风后空气净化器净化;地面湿式清扫每日至少两次,床头每天采取一床一巾,湿式清扫,每月对病区进行彻底清扫。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国内外均提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新生儿感染传播的关键。加强在岗人员的在职培训,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医护人员《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一般诊疗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暖箱、蓝光灯等。根据物品性能及其污染后危险程度,选择不同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脐部和皮肤黏膜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种管道留臵时间,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3加强对医护人员洗手的监督与管理

从严格管理入手,新生儿病房特别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而不是穿隔离衣和戴帽子、口罩。

在新生儿病房尤其NICU中因医疗护理程序多,医护人员接触患儿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多,因此,手卫生在新生儿医院感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60%,接触患者前进行手卫生的仅35.6%。在工作繁重的条件下,手卫生的依从性下降,也就增加了接触传播的机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提出了应严格执行的手卫生标准,并要求在5个关键时刻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自觉、主动地做好手卫生。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理念,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切记洗手最重要。

4提高对常见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处理能力

篇16: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m2,床间距应大于l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6.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入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入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10.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 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入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3.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上一篇:工业工程知识课件下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