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制度培训

2024-04-10

传染病制度培训(共11篇)

篇1:传染病制度培训

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

一、院内培训

1、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学习

全年有计划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学习医院传染病、性病等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掌握传染病报告方式、报告病种及不同病种报告时限,报告程式。

2、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根据传染病季节性流行特点,医院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参加常见和多发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及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当年新发现传染病知识,季节性暴发流行传染病知识,培训后进行考试,要求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防控措施。

3、上岗前培训

新调入我院的医生、护士、药剂人员,新毕业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前必须接受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法定报告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二、外出学习培训

1、定期选送临床科室业务骨干,参加广州市或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局组织的传染病培训班。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派送专项工作人员,参加广州市或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卫生局组织的传染病专项培训班。

3、根据工作需要,选送医务人员前往省、市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进修学习。

二0一四年一月八日

篇2:传染病制度培训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培训对象: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尤其是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和重点科室业务人员。

2、培训计划: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上岗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3、培训时间: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新上岗人员8月培训。

4、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必须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部下发的新发和重点防控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选择性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等相关内容,以及本县及本辖区近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5、考核评估: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同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篇3:谈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知识培训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速度是以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城市或旅游地区流动人口多, 人口来源相当复杂, 是传染病高发的重点区域, 给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 搞好城市地区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特别是有关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保护城市人群和旅游地区居民身体健康, 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流行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经验, 就具体培训工作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明确培训对象

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 首先应重点加强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师资培训工作, 这样能为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技术骨干的培训

因为技术骨干承担着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等重要任务, 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及医疗救治的效果。技术骨干培训的培训对象是未来的培训者, 承担着再培训的任务, 技术骨干培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所进行的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所以技术骨干培训的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及专业性。

1.2 有针对性的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培训。大体上可分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工勤人员、放射及检验人员、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个体卫生人员等。

2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患者的诊断治疗、医务人员和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

2.1 参加人员应是医疗机构的医护及相关人员

2.1.1 参与救治工作的各级、各专业临床医师

培训内容:传染病基础知识、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就诊程序、传染病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规范;自身防护知识和防止院内感染知识。主要环节的控制和其它环节的控制[1], 消毒隔离防护规范、隔离留观室的防护原则和管理、疫情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内容、患者转运原则等。

2.1.2 护理人员

培训内容:传染病护理知识和技能、隔离病区管理及操作规范、患者管理、重症患者的抢救技能等。

2.1.3 工勤人员

培训内容:隔离病房的空间、地面、物品消毒方法和规范, 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物处理原则和方法, 患者尸体的处置原则和方法等。

2.1.4 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

培训内容为:相关放射、化验指标、传染患者检验样品采集、转运、保管规范, 辅助检查设备消毒方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等。

2.1.5 消杀人员

培训内容:各种消毒剂的使用、配制、杀毒原理、不同污染程度区域所用的消毒方法及消毒实效检验等。

2.2旅游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卫生人员

培训内容:基础培训, 侧重在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临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公众预防指导原则、个人防护措施、可疑人员基本处置原则、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消毒和隔离的基本方法、相关法律法规。做到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传染病知识和科学预防原则, 及时发现并上报疫情, 迅速实施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

2.3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

培训内容:掌握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法定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 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有效的采取防控措施,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作好自身防护工作[2]。

2.4 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内容

要掌握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 掌握传染病预防性卫生监督、传染病控制卫生监督和血液及血制品的卫生监督;以及重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知识、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要掌握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 掌握传染病预防性卫生监督、传染病控制卫生监督和血液及血制品的卫生监督;以及重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知识、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传染病基础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设置及操作规范、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

3 培训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3.1培训方法

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选定不同教材。

3.1.1对城市和旅游景区从业人员一般采取集中培训方法:一是落实岗前培训, 实行持证上岗;二是实行定期培训, 根据传染病多发季节, 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

3.1.2对中外游客一般采取健康咨询或发放宣传资料方法:由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组织, 也可委托宾馆、导游等中介机构人员进行。

3.1.3对卫生医疗、防病和监督人员一般要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如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培训、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

3.1.4师资培训: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的编写, 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增强培训效果。

3.1.5设立宣传站: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介在试点内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 向居民发放宣传单, 在景点景区内设立传染病防治宣传站, 向居民讲解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注意事项。

3.2保障措施

3.2.1制定培训计划

应本着科学性、实用、专业的原则, 在重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的重点不同, 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 使培训内容具有时效性, 也使培训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3.2.2强化演练和考核

为使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 能够科学、规范、快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 提高突发事件处理队伍应急反应能力, 须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应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疫情、霍乱疫情、鼠疫疫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实战演练培训, 还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侯雨丰, 刘朋冲, 高伟, 等.高发传染病防治[M].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2, 8:1.

篇4:传染病制度培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最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l0月5日发布了《预防慢性病一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慢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未来10年里,慢病导致的死亡将增长17%,全球将有3.88亿人死于慢病。中国将有8000万人死于慢病,慢病死亡增长19%,糖尿病死亡增长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组织、引导、支持,由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療互助共济制度。该制度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农村开展居民重大慢性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的专题调查,掌握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对农民经济状况的影响,了解新农合制度在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效果,为制订和评价农村慢性病的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式

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泌科、心内科、脑病科、肿瘤科医师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统计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1年4-2012年9月。

2研究对象

在上述医院内分泌科、心内科、脑病科、肿瘤科等相关科室住院接受治疗,并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已经明确诊断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癌症、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中的一种获多种疾病的患者;②出生地为当地范围内,现在居住地和户口必须在当地范围内;③参加了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④同意调查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心脏病、脑卒中、癌症、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中的患者;②精神病或痴呆患者、哑巴、人不能正常交流者(患者家属可以叙述者除外);③未参加了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④不愿参加此试验者。

3结果

3.1入选情况共入选患者1320例,其中入选冠心病患者237例,脑卒中患者469例,癌症患者126例,高血压病患者231例,2型糖尿病患者257例。

3.2疾病住院、门诊费用情况冠心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6天,平均住院费为8983元,报销比为40%,住院其他费用为1540元,月门诊费为152.1元;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7天,平均住院费为11453元,报销比为50%,住院其他费用为2864元,月门诊费为345.6;癌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8天,平均住院费为20184元,报销比为65%,住院其他费用为2370元,月门诊费为534.8元;高血压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4天,平均住院费为6892元,报销比为35%,住院其他费用为591元,月门诊费为45.8元;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4天,平均住院费为8983元,报销比为40%,住院其他费用为1540元,月门诊费为206.4元。

4讨论

我们根据河南省农村的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此次需要纳入常规调查的慢性病的病种。选择调查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根据以上因素,此次我们选择调查的慢性病病种共有5个,分别是冠心病、脑卒中、癌症、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与患病率,以及由其引起的并发症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为例。目前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得多。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15岁到7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6.63%,高于2007年全国调查公布数据。据估算,河南15岁至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近1900万人。高血压患者中,仅有46.02%的人知道自己患病;有35.75%的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采取治疗的患者仅10.42%得到有效控制。15岁到34岁人群中,从未测量过血压的比例高达40.58%;35岁至74岁人群中,有26.58%的人群从没有测量过血压,高血压首诊率低。糖尿病对农村居民危害逐渐加重,1999年农村糖尿病死亡率较1990年增加1.71倍。可见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患病率逐渐提高,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患者对于糖尿病经济负担的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城市患者,因此,关注农村糖尿病患者,减轻他们的疾病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长久以来,高昂的医疗费用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医疗消费的承受能力和负担水平,同时繁重的疾病经济负担也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为保障农民健康奠定了基础。该制度的建立对保障农民健康、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发挥积极作用。但当前农民仍面临较为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家庭的负担沉重,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平均每年需要将家庭非食品性支出的6%-7%用于支付医疗卫生支出。过高的医疗卫生费用必然会相应的挤占家庭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疾病负债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医疗卫生支出对家庭的经济负担水平。一般来讲,只有在那些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家庭,或家有慢性病人,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家庭才会因疾病负债。

从调查地区合作医疗对门诊、住院补偿来看,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参合农民在就诊费用中得到的实际补偿比也随之提高,对住院费用的补偿降低了本地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广度和深度。这说明合作医疗在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发现,目前合作医疗对门诊费用的补偿偏低,在当前的补偿比下,70%-80%的门诊费用需要农民自付。合作医疗制度目前的补偿重点仍是“保大病”,虽然住院费用补偿力度提高,但是由于补偿能力的提高仅仅弥补了因医疗费用上涨的部分,而农村家庭面临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并没有实质性而降低。因此,当前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仍属偏低。

2003年至2008年,河南省全省累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95.74亿元,其中住院(大额)补偿79.93亿元,门诊(小额)补偿15.81亿元,受益农民1.09亿人次,其中有1160.18万人次享受住院(大额)补偿,达到封顶线补偿的参合农民26141人。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受益率由2003年的4.01%提高到2008年的6.91%,实际住院补偿比由2003年的平均25.71%提高到2008年的42.78%。2007年7月,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纳入门诊治疗和新农合补偿范围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实惠。2003年至2008年,河南省全省累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95.74亿元,其中住院(大额)补偿79.93亿元,门诊(小额)补偿15.81亿元,受益农民1.09亿人次,其中有1160.18万人次享受住院(大额)补偿,达到封顶线补偿的参合农民26141人。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受益率由2003年的4.01%提高到2008年的6.91%,实际住院补偿比由2003年的平均25.71%提高到2008年的42.78%。2007年7月,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纳入门诊治疗和新农合补偿范围,从而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实惠。

篇5: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

根据《关于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的通知》的要求,在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对全院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一、培训内容:

1、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2、重点传染病,即人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病非典型肺炎、鼠疫、不明原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

3、常见传染病,如麻疹、手足口病、流感、肺结核等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

4、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疫情报告的要求;消毒、隔离、防护技术等。

二、培训方式:采取了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根据我院工作实际,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考试,授课医师为主治以上医师担任。并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登记。

三、培训人员: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xx市中医医院

篇6:医院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为提高我院及辖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传染病报告责任意识和报告质量,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1.我院的传染病报告培训工作主要由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负责,其它临床科室给予配合。

2对新上岗的临床、医技科室职业医生和进修医生及时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岗前培训,每年至少开展1次包括辖区所有卫生室乡村医生和本院职工在内的全员培训。

3.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各项工作规范。其中传染病报告病种、时限、程序、方式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等要作为培训重点。工作站新上岗人员要增加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和传染病信息常规分析等相关内容培训。

4.培训方式采取以专题讲座为主,以科室集体业务学习和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积极派员参加上级专业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

篇7:传染病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按照《卫生部关于开展在职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的通知》的要求,更好地规范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使全院医务人员树立并增强医院传染病的管理及报卡意识,主动参加传染病报卡,控制传染病的感染发生,正确执行各项规定,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因此,开展有关传染病方面的培训是我院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预防保健科每年有计划地对全院职工,包括进修、实习人员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

1、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有关传染病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等培训。

2、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

3、对新发传染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

4、疫情报告管理知识的培训。

5、控制传染病的感染发生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篇8:传染病制度培训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参与式教学,培训

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在旧中国广大民众缺医少药,致使多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造成重大灾难。其他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伤寒、痢疾、白喉、血吸虫病、疟疾等在我国城乡亦曾广泛流行,给广大民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使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等,每年发病率仍较高,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得以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和流行。就全世界而言,还在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军团病、莱姆病等,其中艾滋病最引人注目,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因此,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以达到更有效地控制和最终消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目的。

本人于2004年6月和2005年4月分别在喀什、乌鲁木齐2次参加亚洲开发银行赠款新疆传染病防治师资培训班。此培训班的专家、教授采用的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参加培训后深有感受和收获。参与式教学就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培训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兴趣,促进培训对象主动思考,在一种相互尊重氛围中相互交流经验与思想,以达到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参与式培训强调围绕培训对象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其最大特点是培训对象有机会参与到培训或教学活动之中。为此,在培训中常常不断穿插和交叉使用小讲课、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等多种培训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作好以下几方面。

1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为保障培训效果,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训成功的保障。先要确定2~4名师资。师资应是有丰富的流行病学、常见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有处理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年从事临床诊疗的实际经验,并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业务骨干为好,在培训前至少提前1~2周通知师资,告诉授课内容、形式和要点,按要求事先准备好来源于当地实际的案例,并在培训前集中备课,统一培训方法。参与式培训是以教学者和学员互动式学习,需要准备一个相对宽敞的场地,便于开展活动,同时教材和文具事先备齐,各种教学用具要落实。

2 课程设置要科学,内容要实用

各地常见传染病谱不同,有针对性从基层出发,以既往实际工作中处理过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编写教学案例,案例最好是来源于实际,以培训地区以往案例最好,要是不典型的话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工,涉及面要涵盖急性传染病或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内容,设计时可以从症状入手,主要通过一步步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疗,逐步引入到主题,最终达到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案例设置上,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员加深对疫情报告重要性的理解、熟悉报告程序,掌握诸如甲类传染病等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程序,也熟悉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在案例安排上主要是通过设置若干个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背景,模拟现场实际情况,由浅入深逐步呈现给学员,让学员模拟分析,在背景一,通过真实事件强调把疫情报告的重要性、报告程序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准备工作的要点;在背景二,我们通过案例中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让学员熟悉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通过背景三,让学员熟悉对疫情核实诊断的意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思考方向和调查要点,核实诊断后,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控制疫情;背景四的设置,让学员熟悉急性传染病治疗的要点,同时通过一个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疏漏的事实,更进一步阐述流行病学调查在控制疫情的重要意义;背景五,让学员熟悉甲类传染病等的控制措施,以及对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从整个教学案例既学习了疫情报告,也掌握了现场流行病调查处理程序和要点,同时也熟悉了急性传染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注意事项。

3 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贯穿全部课程

参与式教学法可以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在实际应用中以小组讨论为主,把学员按从事临床、流行病专业、以及是否来自基层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叉分在不同组中,使涉及临床和流行病学的问题都能由来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讨论。授课中针对实际工作需要,把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穿插在案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激励手段鼓励所有的学员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形成以学员为中心、启发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学会引导学员以当事人身份去思考问题,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解决办法,并通过大家讨论,促进参与达成一种趋于共同的意见。

4 注意观察,积极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参与式教学中,以学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教学者不仅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与培训对象是个平等、互动、相互配合和协作关系,要善于很好的控制课堂局面,学会引导和鼓动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善于观察学员的一言一行,观察学员对内容的理解程度,要知道谁是课堂中的积极参与者,要多创造一些机会,鼓励那些不愿意参与的学员参与到学习中。在培训中,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提高参与性,如要注意强调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答案无论对错,不要指责、批评,强调只有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对不爱发言的人,可以有意识鼓励或直接让其发言。同时也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来增强学员的参与意识,如在培训中,利用模拟电话报告疫情,增加学员的参与性,同时可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纠正。

5 形式多样,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很好的利用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学员在互动式教学中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大程度地与他人分享知识、经验,由于自身的参与,使得学员更专注,而课程安排上强调实用性,会更增强学员学有所用的感受,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一些小组或集体讨论,又增加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根据所讲授内容特点,在形式上安排适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小组或集体讨论、小讲课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现场参观等,为活跃气氛,还可以在课间穿插一些热身游戏等。

参与式教学培训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员参与,善于收集总结各类观点,加以总结归纳。案例分析时,要鼓励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各自观点的阐述,鼓励大家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增加培训的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在每次培训结束后,为做好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笔试等方式掌握学员在培训后,对授课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

篇9:培训师制度的国际比较

培训师在中国尚属比较新鲜的职业。2002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意味着企业培训师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正式登台亮相。

根据《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培训师的职业定义是“能够结合经济、技术发展和就业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新职业(工种)的培训项目,以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策划、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

企业培训师分三个职业等级:助理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标准中同时规定对培训师的鉴定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第一,职业道德;第二,基础知识;包括:(1)政策法规基本常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职业资格制度政策法规等。(2)经济学基本常识: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劳动经济基本知识。(3)教育培训基本常识:教育培训基本知识、教育培训统计有关知识、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培训经济学基本知识。(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5)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的基本要求、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等。

对企业培训师的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笔试,专业技能考核采取现场模拟方式。

《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培训市场、保证培训工作者合法的职业资格、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缓解国内目前培训师严重匮乏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的培训师制度体系还远不如英美等发达国家那么发达,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的系统。今后,培训师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充实和提高。

本文尝试对几个发达国家的培训师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予以比较,以期对国内培训师制度的实践有所借鉴。

二、英美培训师制度概要

(一)美国

在美国劳工部汇编的《职业能力分类辞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中根据岗位分类的策略,把培训师职业分为了三个子类:培训管理者、培训讲师、培训课程设计者。

其中,对于培训讲师和培训管理者又分为5个等级。见下表。

根据每一类从业人员主要职责的不同,美国培训、绩效、讲授标准国际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Performanceand Instruction)分别从从业基础素质、分析与规划、设计与发展、评估、管理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见表2)。

(二)英国

在英国,培训师也有实施者、管理者、和协调者之分。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NVQ)一般分为5个等级。但由于培训师的专业性较强,没有一般简单职业所共有的1,2两个较低的等级,而只有3,4,5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职能和能力要求(见表3)。

三、对完善我国培训师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细化培训师分类体系

根据我国企业培训师定义,培训讲师、培训课程研发人员、培训管理者都属于培训师范畴。而没有在培训师的职业体系中对这三类不同职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进行细分。这种情况在培训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比较适用的。但是随着培训行业的不断发展,培训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对不同职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深入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点,英美两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在培训师这一大范畴下,根据从业人员主要职能的不同再进行细分,如培训讲师、培训管理者、培训咨询师等。

(二)加强培训师职业能力建设

由于国内培训师制度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对于培训师职业能力、培训师角色、胜任力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的甚至还处于空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于培训的需求与日俱增。有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培训师师资数量与质量已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指导培训师培养的现实实践,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培训师职业能力的研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专业的培训机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已有的培训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已有的培训实践得出培训师胜任力的要素,并构建了培训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对我国培训师的职业能力建设,包括选拔、培养、评估、考核等工作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师认证制度

在我国《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了培训师的鉴定内容和鉴定方式。其中,对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专业技能考核则采取现场模拟方式。但是,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目前尚未见到权威的表述,而且因为培训师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培训与教育的专业技能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培训师技能考核标准是促进培训师认证制度的科学化,并保证认证制度的公平公正,而且还是培训师培养和自我训练的必备参照物。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引入美国阿拉莫学习系统公司的培训师技能培训和认证课程,该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考核,确实对培养和提高培训师的技能具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该院已将此项技能培训作为学院内部培训师认证的技能考核标准。

(四)加强培训师认证后的考核和继续教育

目前已有的培训师制度中,没有对培训师后续的考核和知识更新的再培训提出任何要求。在培训师通过相关的鉴定,拿到鉴定证书之后,就似乎是“一劳永逸”了。这无疑将对我国培训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培训师在获得认证之后,每隔三到五年还需接受后续的考核和再培训,以确保培训师在培训的相关技能和必备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历久弥新。因此,制定培训师认证后的考核和继续教育标准也是保证我国培训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篇10:传染病制度培训

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下是东星资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的关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培训制度材料范文,更多详细内容,尽在东星资源网,欢迎大家阅读!

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培训制度篇一

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水平,及时识别、及时报告各种传染病,规范传染病报告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培训制度如下。

1、每年进行两次以上对全院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知识的培训,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传染病诊断治疗等内容,增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意识,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报告时限,正确填写报告卡片,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

2、根据本辖区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季节,做好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和夏季肠道传染病、冬季流感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培训;并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组织专病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分类、病种,报告流程、报告方式及时限,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等内容,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防保人员参加上级各种培训会议回单位后,按需要将有关内容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5、认真制订和收集培训相关资料。包括每次培训的计划、培训内容、书面通知、学员签到、学员考核试卷、培训总结等资料。

6、凡不能按时参加本院培训的医务人员,过后要补训补考,拒绝参加培训或不接受考核者按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篇二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1.具有传染性。大多数传染病由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

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

3.发病急、病情重。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

4.后果严重。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如流脑,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

5.及早治疗。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即可造成传染病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水传播。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的,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如接触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均为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是指通过污染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也很多见。

经虫媒传播: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并在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蚤、虱、恙虫、蝇等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经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成为感染期蚴,经口或皮肤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传播:是指母体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是指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播散的一种方式。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阻止传染病流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四、春季好发的传染病

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风疹、猩红热等,随后又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病种。消化道传染病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如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和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亦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五、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其主要特点:冬春季发病多见,常群体性发病,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1.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和胃肠型感冒。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一周。

2.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于冬春季,15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为2—3日,最长的为一周。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婴幼儿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8-12日,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

4.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1-5岁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色淡、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染性,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

5.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俗称“乍腮”,潜伏期一般为14-19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1-2日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病人自腮腺肿大前1日至肿消后3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注射疫苗或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

6.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21日。主要特征是先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日后躯干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胸背、面部、头皮较多,而四肢远端较稀少,手掌和足底更少见或无皮疹。水痘病人自出疹前1-2日至出疹后5日或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传染源为病人。

7.非典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14天,主要为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化验血象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肺部X光片可有间质性肺炎样变等。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8.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之交多见。潜伏期1-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全身酸痛,类似普通感冒症状,约有半数患者有肺部病变。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了。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做到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罩,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篇11:传染病制度培训

一、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各科负责人要积极参加各种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二、公共卫生部对全社区医务人员每年最少进行两次传染病知识培训。

三、新入职的医务人员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上级要求开展的各种传染病知识等。

五、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上一篇:题潼关兰若,题潼关兰若皮日休,题潼关兰若的意思,题潼关兰若赏析下一篇:周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