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2024-06-03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共6篇)

篇1: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三章 资格和任用等条款的规定,在国有企业中从事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教师,其法定身份是教师。3教师的角色功能:从职业上看,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就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叫做教师的角色功能。

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5人道主义即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意思。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规范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也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人道主义。

7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8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9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也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10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1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12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是职业工作着实现工作理想、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13职业作风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14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

15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16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

17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是指教师躬行自明、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

18严谨治学一是指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生;二是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 19热爱学生指教师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20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教师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准则,是教师协调行业内人与人之间

及其与社会和其他行业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工作者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

21古代的“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

22伦理指道德的客观法则具有某种可以进行客观讨论的规律性。教师的职业伦理还带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23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系和到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24师幼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含三方面内容①师幼关系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伦理关系②师幼关系是通过多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具有互动性③师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25交往是人们在一定态度的支持下,为了彼此传递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相互沟通的过程。具有信息传递、组织协同、个体保健和相互认知等功能。

26教育交往是交往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在一定教育观的支配下,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满足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运用教育影响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情感互换的过程。27教师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会构成教师的幸福感 28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公正必须具备的特征有:对等性、互换性、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29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30道德义务是指能够对它作善与作恶的判断义务。31非道德义务则是指那些并不具有道德意义的义务 32良心: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33教师良心就是教师的职业良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 34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35教师人格是指教师用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36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考察问题时,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在推论中有充足的逻辑依据,在提出问题时明确而不含糊,思考问题时,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确定性、无矛盾性、先后一贯性和论证的根据性 37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把已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借助想象和联想,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更新组合和综合,从而形成新知识、新信息的思维活动。

38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9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40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速度和均衡的程度。

41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42修养,出自《孟子》的“修身、养性”。词义上理解,:修就是整治提高的意思,养就是涵养、熏陶。修养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规范和要求,具有自主、自觉、内省等特征。包含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艺术修养、技能修养等内容。43道德修养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按照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等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道德水平。

44专业知识指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及其教学法的知识 45专业技能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较强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及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能力。46教师的影响力,指教师在与学生接触和交往中,激励或改变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47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决定、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48信念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产生的坚定不移的看法。可分为:政治信念、科学信念、道德信念、生活信念。49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50心理素质修养是指人们在感知、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51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感动、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思想情感方式。

52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是教师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平。5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境界是指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水平。分为应有境界和实有境界。

54教师意识,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教师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作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

55慎独指的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难以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作任何坏事。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道德修养方法,它显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灵魂和自我主宰精神。56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得行为准则的总和,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57道德性,指的是幼儿教师的形象应符合道德规范,应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8审美性原则是指设计教师形象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带来美感。

59个性化原则是指幼儿教师的形象应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个体的不同特征。

60服饰是指人的衣着,它包括衣裤裙鞋帽袜围巾领带手套及各种饰物。

61仪态是指一个人的仪容和姿态,包括人的发型、容貌、姿势、体态等方面。

6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63礼仪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模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64遵纪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65纪律是指一定社会组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66法律具有公平公正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67公共财物是指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68教育法或教育法规是指调整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狭义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广义是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和政府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一切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69教育法制是由指定完整的教育法规和依法治教两部分组成。

70社会主义法律与法制:主要是用以对敌实行专政,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调整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安定团结,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提供法律依据。71强制性就是依照法律的名义,将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定为一项法律义务。

72免费性,主要考虑到这种教育具有普及意义,能使更多的人履行这项义务并保证他们正常入学。73世俗性,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以来占据学校教育权利和教育内容的主要受制于圣经和宗教教义的制约,为摆脱宗教对教育的控制,所以强调世俗性。74秩序是指社会在运转中存在的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是指处于一种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

75社会主义法制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创制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和公民严格依照这种法律和制度活动方式的统一体。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76法律自由是指人们受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保障或认可的按照自己意愿活动的权利。

77法律关系是运用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78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它直接反映人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并爱法律关系的制约。79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80公共行政国家基于分蘖利益对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教育行政机关,即依法成立的代表国家从事教

育行政管理、承担对内对外教育职能的行政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生要组成部分。

81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是指在行政法上教育行政机关具有的主体资格。

8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

83学籍管理是指学校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类别,制定有关入学与报名注册,纪律与考勤,休学与复学、转学、退学等管理办法,是具体实施管理活动的制度。

84遵守法律、法规是指遵守宪法、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主性法规以及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章。

85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作为或不能作为的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86教师的义务是指依照我国《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承担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87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它体现了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根本要求。教师资格是国家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人,才允许成为教师。

88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89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老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90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91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惩戒、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92行政处分是根据法律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给予犯有违法失职行为或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的一种制裁。93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94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

95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96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各类教育工作人员、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社会各方面的必然联系。

97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义务的人,他们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被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它必须具备主体能力,由二要素构成:①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资格,即

权利能力;②法律所承认的、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即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应付票据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

98法律关系是主要由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关系客体组成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们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被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主体具备要素:第一,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资格,即权利能力;第二,法律所承认的、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即行为能力。

99教育法律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总和。教育法律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 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在调整教育关系方面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性。100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101权利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实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是法律确认和保障的利益。102儿童权利是指儿童所享有的最主要的、最起码的权利。

103人身权利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具有人身属性而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104人自自由是指公民有支配其身体和行动的自由,非依法律规定,不受逮捕、拘禁、审讯和处罚。人身权利和自由是公民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105生命健康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的以生命、健康的安全为内容的权利。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106生命权是以儿童生命安全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以保持身体机能安全为内容的权利。生命健康权利是儿童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

107人身自由权是指儿童的人身不受非法逮捕、拘禁、非法剥夺或者限制自由以及非法搜查身体。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儿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

108人格在法律上是指人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儿童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姓名权是儿童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肖像权指儿童依法拥有自己的肖像、同意或禁止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名誉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个人名誉不受侵犯的权利。荣誉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所得嘉奖、光荣称号,并不受非法侵害、剥夺的权利。

109通信自由权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信件、电报、电话等形式表达意愿的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均不得非法干涉。通信秘密权是儿童在与他人的通信过程中,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偷听、偷看或者涂改其内容。

110公民的平等权指的是,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业、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任何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111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儿童除未满18周岁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应当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及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112经济权利是指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它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儿童经济权利的内容主要是财产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利。财产权的内容:所有权及其派生的经营权、使用权、相邻权、抵押权、留置权、债权、继承权和知识产权。

113在实际生活中,与儿童的生活最密切的财产权主要是所有权、继承权与知识产权。所有权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财产权中最基本的权利。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知识产权,又叫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其内容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114文化、教育权利是指儿童从事文化活动、接受教育方面的权利。

115儿童的特殊权利是指儿童作为我国公民中的特殊群体而依法享有的特殊权利。

116获得卫生保健权是指儿童有获得必要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特别需要良好的、及时的卫生保健服务。获得卫生保健服务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的基本条件。117获得健康成长的环境权是指儿童有权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适宜的、健康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但主要是社会环境。它以人文环境为主,也包括自然环境。

118游戏权是指儿童通过游戏使自己得到发展的权利。它是幼儿的一项特殊权利,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

119教育法律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总和。

120教育执法广义包括国家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广泛意义上的法律适用活动。狭义专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适用的活动。

121自律性的实施是法律遵守,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主动地遵守教育法律规范,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他律性的实施,是法律适用,即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自己不去实施相应的法律规范时,由国家专门机关强制实施的方式。

122教育法的适用是教育法实施的一种必要方式,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法排除教育法律规范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强制性保证教育贯彻的法律实践活动。123司法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应用教育法处理具体案件,确保教育法律规范得以遵守的法律活动。

124行政适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应用教育法裁决、处理具体教育事项及争议的活动,也被称为教育行政执法。

125教育行政法是指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具体直接影响或干预教育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教育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制裁其违法行为的活动。

126教育行政法的主体是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法律或法规授权的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127教育行政执法活动是教育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活动,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

128教育行政执法是以特定的事项和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为对象的适用教育法的行为。129所谓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即教育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时所涉及的具体对象,或具体案件中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及由于教育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其权利、义务直接受到影响的人。

130教育行政措施,是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处理或决定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能产生法律的通知、批准、许可、免除、证明等。

131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教育法》支付宝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惩戒、制裁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132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应履行而不自动履行《教育法》规定义务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分间接强制执行和直接强制执行。间接强制执行表现为代履行和强制金。

133间接强制执行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某种意拼手段达到迫使相对人发行教育法义务目标的强制执行方法。

134代履行。又称代执行,即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第三代替义务人履行义务,然后缶义务人征收履行费用的强制执行方式。

135强制金,又称执行罚,指教育行政机关对逾期不履行教育法义务的相对人课以罚金,以迫使其履行义务一种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136直接强制执行即当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教育法义务时,教育行政机关以强力手段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政强制手段。

137教育法律救济是一种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途径及其相关的制度。

138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主体的具体教育行政管理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权的教育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受理申请的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教育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139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140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41行政诉讼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及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当事人发行生效的行政裁判文书或者行政法律文书所在宝宝的义务的行为。

142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教育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法律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143教育法制监督要素:教育法制监督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亦即由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144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

145行政监督即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执行和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监督。

146司法监督是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的总称。

147社会监督是指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人民群众的监督。

148教育执法检查是专门对有关教育的法律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通过的有关教育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检查和监督。

149教育执法检查主要目的是检查、监督教育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工作,督促国务院及其部门及时解决教育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50教育督导制度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

151教育审计广义,凡对教育系统的审计对象进行的审计,统称为教育审计。狭义,只限于教育部门内部专职机构和人员对教育机构或人员,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对被审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核、评价。

152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生活模式与社会价值,掌握社会技能,从而能真正适应于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进程。

153中西方伦理学家关于仁慈的界定:有这样几个内涵上的特性—伦理上的仁慈具有爱心的特质(情感性)、理性的特质(理智性)和超越公正义务的爱和宽恕的特性(超越性)。概而言之,我们认为: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和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154教师的“教”就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一是直接的“教”,执教时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二是间接的“教”。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155幼儿的“学”可与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将收获的知识、技能、概念等地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

156运用表情、动作等手段作用于课堂教学的语言称为体态语言。

157经济价值主要是指通过教育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和规范教育资源的合法、合理地使用。效益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有效性,指人类活动的效率;二是人类活动的有益性,指人类活动所达到的有价值的结果。

158有损害事实即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

159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遗传素质,它是儿童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各种原因,为儿童后天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60社区保护,主要是指在城巿和乡村的社区范围内,由基层政权组织、群众自治组织、青少年保护组织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和社区公约规章,从儿童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出发,所实施的教育、保护、照料、帮助等。

161所谓文化保护是指通过法律手段,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享受健康的社会文化的权利,并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162国家保护实质上是一种政策性保护,它是指国家、政党通过制定和施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对政权机关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篇2: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民事权利能力 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里的改变而改变。

3、慎独 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任意妄为。

4、知识产权 是指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5、行政复议 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有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地对具体行政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6、抽象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7、道德修养 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成为道德修养。

8、物权 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9、故意犯罪形态 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10、法人 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1、具体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具体事项或特定个人,具体适用行政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决定的行为。

12、社会公德 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

13、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4、犯罪构成 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15、民事主体 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填空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2、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4、我国的《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5、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劳动法》)和(《公务员法》)。

6、民事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实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两类。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分为两类:一般诉讼实效期间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为(1)年。

7、我国国防安全法律制度主要有《国防法》、《反国家分裂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8、处理离婚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障离婚自由)。二是(反对轻率离婚)。

9、《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0、《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11、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2、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14、恋爱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也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15、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知道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守信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

16、当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权益争议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7、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等环节。

18、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

19、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是(国务院)。

20、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券)、(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2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2、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

23、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讲法律)、(将证据)(将程序)(将法理)。

24、恋爱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也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5、当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权益争议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6、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27、《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其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 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28、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性爱)、(理想)、(责任)。

29、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30、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方面,当代大学生至少应作到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1、《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的作用并适当考虑分工的情况,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胁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并规定了不同的 刑事责任原则。

32、知识产权是指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33、我国国防安全法律制度主要有《国防法》、《反分裂国家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34、《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5、《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36、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37、现代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两种:一是(道德),一是(法律)。

38、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集会游行示威法》。该法的立法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39、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篇3: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目前, 个别学校“基础课”教师的魅力缺失, 上课效果不理想, 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教师讲课照本宣科, 语言枯燥。各高校“基础课”教师的素质高低不等, 有的教师象魔术师能将枯燥的理论讲活, 学生越听越爱听, 非常喜欢上这门课。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不能吸引学生, 教师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 学生在下面坐着烦, 或听耳机或交谈或睡觉打发时间。二是教师知识水平有限, 教学方法陈旧。很多学校“基础课”教师由不是政治专业出身的人员或者行政人员担任, 这些教师专业知识有限, 上课没有充分的准备, 教学形式单一, 没有充分准备的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是教师自身形象有待提高。个别教师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都有损教师形象, 不符合教师职业的要求。

教师的魅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础课”是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性、较强理论性的课程, 更需要发挥教师的魅力。下面, 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师魅力的形成。

1 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个体, 他们会对教师作出评判, 进而产生喜欢或者厌恶的情绪, 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用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促进教学, 用良好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习, 可以起到对学生的榜样引导作用。”[1]“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基础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的任务, 更应该注意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高, 学生一旦对教师形成坏的评价, 就不想上他的课, 更不相信他所讲授的内容, 只有教师品德高尚, 才能发挥导向功能,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教师同样面临着利益矛盾、竞争压力, 如果教师难以超越利益的诱惑, 失去了人格, 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 “基础课”教师应严于律己, 在利益面前不低头, 在金钱面前不丧失人格, 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的人格魅力, 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重担。

2 丰富的知识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 具有丰富的知识是其从业的基本要求。“基础课”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更高, 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丰富的法学知识, 还要有广泛的时政知识, 不仅对书本知识烂熟于胸, 还要有理论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如果一位教师讲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既生动形象又贴近教材, 这样的教师肯定比那种对着课本读, 不会变通的教师受欢迎。

并不是说老教师就一定具有丰富的知识, 就具有知识的魅力。当然, 有些老教师教了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政治课, 对课本知识比较熟悉, 但是, 对教材熟悉并不等于有知识魅力, 有些教师拘泥于课本知识, 知识体系老化, 讲的是些“高、大、空”的理论, 学生不喜欢这种空洞的说教, 那么, 这样的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提升自己, 增强知识魅力, 作一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可见,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与时俱进, 不断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丰富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活起来, 并能巧妙的把知识运用于教学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吸取更多的知识精华。

3 高超的教学魅力

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 它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教学艺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愉快, 主动地获得知识, 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2]。高超的教学魅力由语言艺术、教学方式等构成。

语言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水平, 但是语言表达不清晰, 不流利, 那么, 他的知识就不会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教学用语应该做到准确、精练, 生动、形象,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有的教师以风趣幽默见长;有的教师以精练出彩;有的教师以激情四溢夺目, 具有不同语言风格的教师, 他们能更好的传达给学生知识信息,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基础课”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多钻研教学设计, 研究如何使一堂课节奏流畅, 难易适度,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提问、学生分组讨论、举办辩论赛等形式,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产生和形成创新型品质, 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基础课”教学, 可以在声音、图像、录像等手段的辅助下, 把枯燥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 “将教学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 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3], 即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又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知识, 为理论的“内化”打下基础。现在, 高校教师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上课, 但是, 还存在个别教师不会用多媒体的情况, 上课一本书一只粉笔的效果怎能和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相比?所以, 这些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 尽快应用到教学中。

4 庄重的形象魅力

教师的劳动有很强的示范性, 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 个人仪表与言行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庄重大方的仪表, 和蔼亲切的笑容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美好的印象, 能得到学生的信赖, 促进师生的交流。但是, 有些教师不太注意个人形象, 本人所在学校有的老师不修边幅, 穿着随便, 男教师卷裤腿, 课间休息时抽烟或者吃早餐, 带着酒气上课, 甚至随地吐痰;有的女教师穿衣也不讲究, 头发随意的挽着, 衣服皱皱巴巴, 像个邋遢的家庭主妇, 这些都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穿衣打扮已不是问题, 教师也应该买几套像样的衣服装扮自己, 打扮应该符合职业特点, 不能过于时髦, 花里胡哨的, 没有品味, 教师应该有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按照高雅的美来塑造自己, 成为学生心中美的使者。

教师的形象魅力更在于后天内在品质的塑造, 教师应该逐渐培养起庄重、儒雅的形象, 和蔼亲切的笑容, 把个人魅力融入到教育过程中, 说的每一句话, 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感染力。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名学生, 入校时成绩挺好, 但是, 上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沉迷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 不爱学习, 他所在班的“基础课“教师知道他的情况后, 经常特意在课堂上让他回答问题, 老师和蔼的笑容, 平易近人的态度, 不抛弃不放弃他的做法让他感动, 他改掉玩游戏的坏毛病, 努力学习, 终于又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可见, 对教师来说, 用自己的形象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古往今来, 大凡成功的教育家, 无不是有魅力的教师。教师只有从个人品德、知识、技能和外在的仪表等方面修炼自己, 不断增强个人魅力, 才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成为一名被学生认可的优秀教师。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课, 如何上好这门课, 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实现教学目的是许多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具有魅力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魅力由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魅力、高超的教学魅力、庄重的形象魅力等构成, 本文就教师魅力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基础课,教师素质,教师魅力

参考文献

[1]孔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101.

[2]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术魅力    教学魅力     人格魅力

“安其学而亲其师,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魅力直接决定教育的成败。《基础》课主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它是一种知识传播教育,更是价值引导和素质养成教育。这就要求 《基础》课教师要集学术魅力、教学魅力、人格魅力于一身。

一、学术魅力

“良師必定学者。”深邃的学术魅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基础》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又要博学多才,更要关注社会。

1.精通专业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彻底性来源于《基础》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一方面,《基础》课教师要系统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了解科学体系,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这样能在课堂上做到深入浅出、信手拈来;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选择一些重要问题或者课程讲授中的难题,开展科研活动。通过深入研究,不断拓展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实践证明,凡是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在课堂上讲授都比较受欢迎,能够做到以理服人。

2.博学多才

《基础》课内容涉及大学生实际生活方方面面,这需要运用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对《基础》课教师的知识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础》课教师在钻研本专业基础上,要不断拓宽视野,广泛地涉猎吸收多学科知识,增强明辨是非能力。这样在课程讲授时,就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能够从广博的知识中选择与课程有关的精彩内容深入讲述,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强课程的深度。总之,“凡是教学对象感兴趣的,或对他们做人和成长有益的知识,《基础》课教师均应有所涉及。”这样,《基础》课教师才会教得有底气,说得有根据,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而信服和喜欢上教师。

3.关注社会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以指导实践。《基础》课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这些问题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方向性指引,更需要借鉴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基础》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广大老百姓所关注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和提高洞察力,将自身的亲身感悟及他人的真实经历,包括经验和教训等,与学生分享。这样,才能使课堂的理论教学有血有肉,给学以启迪,不会落于空谈。

二、教学魅力

1.教学内容科学适用

《基础》课教材内容较为全面、系统,而课堂教学是一项具体、有限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全部、系统地呈现学科体系和教材内容,并且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授课,学生会感觉乏味。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要将教材吃透,按照“精、适、新”的原则,设计科学适用的教学内容。

“精”就是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严密。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重新组合,有所取舍,适当补充。“适”就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适应学生需求。《基础》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困惑较多且急需解答的问题要多讲、讲透,并且要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给他们以真实的感染和启迪。“新”就是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前沿特点、即时。现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社会中成长与学习,获得知识的渠道广泛快捷,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时刻关注国内外热点、新闻,关注大学生的潮语言、潮文化,始终站在学科、社会、科技的前沿,掌握最准确、最新的知识,有效引导学生。

2.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在教学实践中,同样的课件由不同的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效果确实千差万别。这充分说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也是上好《基础》课的关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基础》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基础》课教师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热点辩论、新闻播报、团队体验等,但不能照搬照抄。《基础》课教师要结合自身知识、能力、性格,针对不同课程内容、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提高课程实效。

3.教学手段现代高效

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现代高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生动呈现,拓展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更容易吸引学生。

第一,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信息社会,多媒体课件因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的优势成为《基础》课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教师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取代的现象。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科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第二,积极构建网络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不断延伸、拓展教学途径是基础课教师的必备能力。网络课堂建设不能仅限于将课程简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习题等传统课堂资料上传到网上,而是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高效、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增设讨论板块、师生互动板块等,加强师生沟通,拓展传统课堂教学内容。

第三,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基础》课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学以致用。《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直观感受理论、深刻理解理论,并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意志和行为。

4.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堂氛围是死气沉沉还是生动活泼。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效果明显。这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随和的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活泼的教学个性等。

《基础》课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所接触和了解。《基础》课面临的教学对象是90后年轻大学生,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主见,对教师居高临下的理论说教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因此,《基础》课教师要避免以古板严肃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这虽能提高教师的权威性,但也无意间与学生拉开了距离。要通过良好的体态语言,如得体的服饰、无言的微笑、关切的目光、良好的教态、自信的神态等,让学生觉得教师容易亲近友好,愿意与教师交流接触,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要走下讲台,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不妄加评论,而是真诚讨论,有效引导。

《基础》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流畅、时尚、幽默、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使理论生动化、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实效。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是《基础》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讲解能够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了解学生的潮语言、潮文化,并适当运用到课程讲授中,学生会觉得亲切并乐于接受。此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是语言魅力的法宝,这是寓情理与快乐笑声之中的最高教学境界。”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机智、博学、大度、乐观和风趣,适当运用名人名言、民间谚语、顺口溜、流行歌词、学生流行语等,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三、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性格、道德、学识、风度、言行等综合素质内化而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无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基础》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只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真情、热情和激情。

爱岗敬业要求《基础》课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课前认真仔细备好每一堂课;课堂上尽自己所能,将自己所学、所有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要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基础》课教师要始终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真心关爱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求与成长出发,不断学习,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升人格修养。

2.言传身教

《基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基础》课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自己要认同,并亲身实践,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始终做到言行一致,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要求学生志存高远,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使学生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教師自己要做到爱岗敬业、博学笃志、严谨治学;要使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友善,教师自身要做到爱生育人、宽以待人;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教师自身要做到求真务实、一视同仁。《基础》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被学生观察、评价和借鉴,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和影响学生。

3.人文关怀

《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碰撞与触动,《基础》课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大学生虽有独立的思考和主见,但也有许多困惑和迷茫,他们需要与人沟通,希望有人指引,但是他们又排斥单纯说教,而这些单靠课堂交流难以满足与实现。如果在课堂外《基础》课教师不积极和学生交流,则会使学生对《基础》课的信任和支持大打折扣。《基础》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与学生进行不同层级的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交流方式包括课间直接交流,通过建立QQ群、电子邮件进行集体交流或单个的答疑解惑,单独的个体直接交流等。要保证交流的畅通有效,《基础》课教师不能以圣人的形象出现,而应以平凡人的形象走进学生中间,敢于展示自己的缺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才、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大学生终身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张毅,马海燕.浅谈教师个人魅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17):68﹒

[4]陈桂枝.从教师素质的视角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世纪桥,2009(08):119﹒

篇5: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班述要 今年秋季,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将普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对2006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为帮助广大任课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吃准吃透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做好开课前的思想和业务准备,中宣部、教育部于8月4日至11日联合在京举办了“基础”课教师培训班。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地开设“基础”课,中宣部、教育部于8月5日联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座谈会暨培训班开幕式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主持开幕式。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路建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30余人参加了管理工作座谈会。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基础”课一线骨干教师和各地教育部门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3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班采取了领导报告、专家讲座、小组讨论、教学观摩、专家答疑、大会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培训,教师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央对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基础》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充分研讨和交流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教材、交流经验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设 “基础”课的现实意义 会议认真听取了周济同志的报告,并学习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重要批示精神。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通过听取领导报告和学习文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审定的教材基本精神上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确保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与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体现了整体和综合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结构功能相互搭配,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符合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今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首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基础”课,这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开设“基础”课,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在教学内容要求上也比较具体、形象,因此,这门课最适宜作为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入门课程。开好这门课,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全面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意义非同寻常。开设“基础”课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中具有奠基的意义。与会人员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准备,努力把“基础”课打造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并能够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二、把握教材的特点,吃准吃透 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会议请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唐凯麟、陈秉公、吴潜涛,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陈大文、武东生系统介绍了《基础》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尤其是对各章的编写思路、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与会教师普遍认为,专家的讲解思路清晰、视野开阔、释疑解惑、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有助于教师比较全面地把握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与会教师普遍认为,本教材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成才着眼,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实现,即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归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突出的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与会教师认为,在“基础”课教学中,要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不但要教育大学生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为重,培育大学生的高度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要引导大学生有广阔的胸怀和理性的思考,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媚外,塑造文明的中国人形象。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周济部长强调,“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第一门课程,要把全体任课教师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做好充分准备,坚决地打赢这关键的第一仗。会议指出,“基础”课开得好不好,学生喜欢不喜欢,关键在教师。“基础”课并不是“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合并,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新教材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广大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议强调,广大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每个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要把努力掌握《基础》教材的知识同践行其中的要求紧紧结合起来,在提高修养上下功夫。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以身作则”地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应当首先自觉地遵守。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厚的理论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做学生的“模范”。

会议强调,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广大任课教师应着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着重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问题、艰苦奋斗问题、团结协作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切实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会议还强调,要恰当地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各个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引导和提高,充分发挥授课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切实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要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模式,真正体现“基础”课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加强领导和管理,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提供可靠保证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议指出,实施新课程方案的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抓出成效。会议强调,各省(区、市)教育部门要负责组织对本省高校“基础”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各地教育部门要作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负责,安排专项经费,制订专门计划。培训中要充分发挥本省(区、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教学协作组、相关课程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利用部级培训班提供的相关资料开展培训。各高校要在上述两级培训基础上,通过研讨会、集体备课会、教学观摩等形式,搞好本校“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为高质量、高起点地开设“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议强调,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保障。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负责,学校宣传、学生、教务、科研和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生均15—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建设经费,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等有力措施,让高水平的教师愿意来、留得住;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以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和领导班子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当前,要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加大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带头人的工作力度;要加强师德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要建章立制,把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落到实处;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妥善地解决好有关教师在新方案实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工作量计算、工作考评和换岗等。尤其要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既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要重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会议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全局高度、时代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和指导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方案实施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制定行动规划和具体措施;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了解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注意总结、典型引路,及时宣传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保证每一所高校都能成功开设“基础”课,为实施新课程方案开好局、起好步,努力营造关心和支持“基础”课开设的良好氛围。转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9期

篇6: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答: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

(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9、婚姻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婚姻家庭道德是在婚姻家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念,其主要内容是:(1)婚姻自主,真正

奠定在爱情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应该互敬互爱。(2)在家庭生活中赡养尊敬老人,抚养教育子女,与邻里和睦相处。(3)注意计划生育,勤俭持家,爱家爱国。

10、男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什么?

答:(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1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答:(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12、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答:(1)正直无私;(2)忠诚守信;(3)仁爱互助;(4)勇敢进取;(5)敬业好学;(6)勤劳节俭;(7)谦虚谨慎;(8)遵纪守法;(9)文明礼貌。

13、什么是友谊,它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

答:友谊有以下三个特征:

(1)友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间爱的给予。(2)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人类美德化为情感的无偿赠予,它能沟通心灵、美化生活、稳定和巩固社会。(3)友谊是需要平等、互助、互尊、互爱的心灵默契。

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和发展友谊,应做到:(1)与人为善,以心换心。(2)学会宽容,善于原谅。

(3)严于律己,谨慎交友。

14、竞争与合作是什么关系?

答:竞争和合作的辨证统一。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1)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15、现代人才必须学会与人真诚的合作。简要说明合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1)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2)合作是人生力理的源泉。(3)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

16、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17、什么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自我修养是指一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的工夫,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修养,心理修养。

18、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修。

答:自我修养主要是靠个人自己的努力,修身养性,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为:(1)认真学习,把握自我。(2)勤于实践,塑造自我。(3)严格要求,完善自我。

进行自我修养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1)常思己过,有则改之。

(2)自觉锻炼,陶冶情操。(3)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19、简述“贵在立志”。

答:(1)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生命的去和、精神支柱。青年是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2)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分不开的。(3)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答:(1)改善认识模式。A、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会与人相处和协调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B、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平等地与人交往。

(2)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其中包括:A、正确的人生观;B、高尚的品德修养;C、良好的心理品质; D、智慧和才能。

(3)掌握交往的艺术。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主要有:A、注意自我形象;B、与人交谈;C、注意动作行为;D、把握对方心境。

21、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答: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必须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着重要意义:(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22、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答:现代社会生活中,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好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情感。因此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爱恋中的男女双方平等互爱、排他专

一、强烈持久、纯洁严肃的感情。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的精神。考 试大收集整理

2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

2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上一篇: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精彩讲话稿下一篇:葡萄用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