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2024-08-31

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精选9篇)

篇1: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益店中心卫生院

中医康复理疗科工作制度

1、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保持治疗室清洁。

2、坚持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组织业务交流,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3、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要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反应,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4、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5、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6、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7、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胖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8、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益店中心卫生院

篇2: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增加医院实力和服务功能,圆满完成医院管理活动各项工作,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

对照《宁德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标准进行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室基本情况

寿宁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1986成立,由医院中医门诊、理疗始改建而成,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市县主管部门领导的指导下,经过辛勤工作,2013年确定为我市重点专科;2014年确定为我省重点专科;2016与宁德市中医院成立对口帮扶对象,虽然针灸科重点专科建设起步比较晚,可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和软硬件实力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快的提升,现承担着全县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康复、教学、科研等任务,目前编制床位20张,目前开放床位15张,在职职工7人(返聘职工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2人。内设有中医诊室、中医推拿针灸室、牵引治疗室、中药熏蒸室、汗蒸房、多功能康复室等区,配备有磁振热、动功能牵引仪、骨质疏松治疗仪、中频治疗、熏蒸床等设备,开展中医针灸、推拿、中药熏蒸、汗蒸、中药足浴等中医特色项目。

二、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成效

(一)在科研方面

1、重点专科发展方向明确,坚持以中医为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突显中医药特色,使之技术在县内处于领先水平,以带动全县卫生工作的发展。

2、我科在建市重点中医针灸科,科室同志们刻苦努力,进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二)科室建设

1、科室:成立了重点专科中医针灸科,拥有病床20张。

2、医护人员:科室拥有执业医师7人,护士有8人。

3、业务开展情况:住院病区设有专业治疗组,门诊有专科诊室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室,并设有专门功能康复室。

(三)学科带头人及继续教育

1、重点中医针灸科执业医师及病床数按临床科建设标准设置,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叶须钦中医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

2、科室内有培训规划,科室在近二年内外出进修人员两人,短训三人次,常年订阅多种医学杂志。

(四)医疗质量

1、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保障,有了医疗安全才能保障医院快速发展,因此,科室认真贯彻和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全面实行医疗质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格执行医师培训及考核制度。

2、医疗质量标准

①科室严格执行医疗质量标准,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的保证,专科医生收治病人数、为医院创收、病床使用率高于其它医生。

②门诊针灸推拿科病人由现在的4200人次按每年的20%递增,门诊中医治疗率>96%。

③住院中医治疗率>95%。④疾病诊断准确率>96%。⑤中医辨证论治优良率>96%。⑥甲级病历率达100%。⑦处方合格率>95%。⑧住院病人今年增长90%。

(五)基本设施

1、科室拥有与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运行和发展相适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如TDP治疗仪12台、三维多功能腰椎牵引床1台、电动腰椎牵引床1台、颈椎牵引椅2台、磁疗仪器1台、中频治疗仪2台、中药煎药机4台、电针仪2台、骨质增生治疗仪1台、智能中药熏蒸床1台、中药熏蒸机1台、红光治疗仪1台等。

2、房屋装修和仪器安置等符合要求,并专门设有功能康复室。

(六)建设管理:

1、领导高度重视重点专科发展,并优先解决人、财、物问题。

2、重点专科按医院科室建设标准实施,人才符合科室建设运行和发展的需要。

3、积极争取市上关于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金,医院同时给予重点专科专项资金,实行优惠政策,做到专款专用。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科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与《宁德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四、建设计划

我院按照《宁德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要求,严格自查。我院将严格按照《宁德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强院内重点科室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管理,一定把我科重点专科建设成全县一流、全市先进的先进科室。

寿 宁 县 中 医 院

针灸康复科

篇3: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一、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我院高职康复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对现有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建设和完善,如《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晚自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成绩管理办法》、《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学生实习纪律管理办法》等;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等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完善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先进化,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我们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2]。

一体化:即建立学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实施开放式一体化管理。校企双方同共修订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分享学生管理数据档案。

二转变:即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转变为对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制度转变为全程性综合评价体系。

三选择:即学院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的“职业规范咨询中心”,以“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课程学习;学生从专业方向出发,合理选择授课教师,每一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四跟踪:即了解学生学习及就业、发展情况,建立学生质量跟踪机制———跟踪学习进度、跟踪学习纪律、跟踪就业情况、跟踪发展提升。

五调整: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行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二、建立“自主式”选课制度

在“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课程体系[3]基础上,我们创建了“自主式”选课制[4],即全部学生在完成三大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建设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制度保障,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建立校内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5]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四个层面(学校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学生及家长层面、行业组织层面),内容包括教师修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1.学校督导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三级(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听课检查后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

2.用人单位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医院信息员”反馈信息。

3.学生及家长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教学办公室负责组织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以及由家长和班主任动态沟通信息反馈。

4.行业组织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主要是全国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通过率、学院技能抽考成绩和中国康复医学会举办“康复技能”大赛比赛结果。

5.着眼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评议为院领导提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信息,为教师职务聘任、表彰奖励和津贴发放等提供依据,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6.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查评议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方法。

(二)建设校外精细化准岗实习质量监控[6]

进一步完善由学院实习就业处、医技学院实习科、医院科教科与康复部、学生实习大队、学生家长参与的精细化准岗实习管理制度。每个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专任教师负责,从送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科教科和康复科交接学生、安排学生住宿、定期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下病房指导学生实习及参与对学生的考核等,全程配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考评;同时参与顶岗实践,随时了解临床康复发展动态、学习康复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实习单位对康复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院合作对学生的准岗实习实行全程监控。

(三)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7]

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多维信息跟踪渠道,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完善“学院实习就业毕业生信息员—医技学院实习专干—班主任”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8],随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信息。同时,依托我院的58家实习就业单位,建立医院信息员制度,定期反馈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及发展信息,以及医院对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质量要求等,以此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结语

本文对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总结,丰富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构建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康复治疗学人才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

摘要: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管理制度优劣直接决定康复治疗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建立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并进行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就业情况及发展提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适应中医院校康复教育规律及康复专业特点的全程监控、多元评价、动态响应的康复治疗学教学制度。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9(22):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7]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15.

篇4: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关键词】 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温阳通络法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1.015

中医痹病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认识和研究风湿病的病因、病理、分类、诊断、治疗、护理、养生、康复、预后转归等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从2009年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团队紧紧围绕着学科建设的目标,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机构制剂开发和学术辐射力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本文将探析本院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1 学科建设注重吴氏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长期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2]。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渊源始于《黄帝内经》人体阳气理论,法自《伤寒论》三阴寒化证温阳扶正思想,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学说之精华,其核心是及其重视阳气在人体的作用,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立法论治首重扶阳,扶阳学术思想广泛用于临床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疗效显著,特色明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扶阳学术流派。本学科建设以吴氏学术思想的传承创新为重点,结合本学科临床实际,围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痛风、骨关节炎3个优势病种,在吴氏学术思想文献研究、历代传承人学术思想及整理应用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吴氏学术思想,提炼临床常见风湿病的诊治原则及治疗大法:①温阳通络法治疗RA;②清热通络法治疗痛风急性期,健脾渗湿法治疗痛风间歇期;③益气养血法治疗骨关节炎。尤其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温阳通络法治疗RA研究中取得了标志性研究成果。学科团队通过文献整理、流行病学调查、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系列研究,围绕温阳通络法治疗RA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作用机制、疗效水平和安全性等开展科技攻关,较好地解决了从阳虚邪凑论治RA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安全性、创新制剂,及科学内涵等行业关注的难题,为RA患者提供临床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了中医药防治RA诊疗水平。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度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進步奖一等奖,弥补了云南中医界省级层面的科学技术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

影响力。

2 学科建设注重“中医痹病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中医药学科发展模式

中医痹病是一类临床常见、多发且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这些疾病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且由于中医学自身的特点,给中医痹病学的研究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医痹病的病因及机制多与免疫功能紊乱、炎症、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痹病学研究与现代生命科学最新研究进展紧密结合,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生物学运用到中医痹病学的研究中。本学科建设过程中,汲取现代生命科学先进技术,完善和建立中医痹病相关研究方法,主要有:①文献研究:依靠现代科学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和中医古今文献数据库,回顾梳理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历史渊源、临证经验、用药规律等,并建立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网站及数据库。②流行病学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痹病常见病种发病学规律和中医证候学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总结出中医学对其发病学、证候学认识的新观点或新理论,并建立相关数据库[3-4]。③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将个人经验、专家意见与当前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进行医疗决策,做出诊疗决定。学科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临床医疗,积极采用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临床研究结果,开展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本学科医疗服务质量及临床水平。④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揭示中医病症及疗效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学科建设过程中,已建立风寒湿痹病证结合和DBA小鼠胶原免胶原关节炎模型、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炎症模型和疼痛模型,从抗炎、镇痛、免疫抑制及滑膜4个方面全面评价温阳散寒除湿法(蠲痹颗粒)治疗RA的主要药效学[5-6]。从调控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平衡角度,揭示温阳散寒除湿法通过调控Th17/Treg平衡介导抗RA的免疫学机制[7]。从桂枝温通经脉配伍温阳散寒中药对促炎细胞因子调控作用角度,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桂枝温通经脉配伍温阳散寒中药作用的靶基因,阐明了温阳通络法基本方君药(附片、桂枝配伍)能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及相关基因(IL-17B)的表达,揭示了附片、桂枝是温阳通络法治疗RA发挥疗效的关键药对[8]。基于尿酸盐转运蛋白(尿酸盐转运体)的调控作用角度揭示了健脾渗湿通过调控肾小管尿酸盐转运蛋白UAT、OAT3、URAT1的表达而发挥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作用,为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提供了一定的

理论依据[9-10]。

3 学科建设注重“中医痹病临床诊疗与医疗机构制剂开发有机结合”的医药结合的发展模式

医疗机构制剂(院内制剂),特别是中药制剂,是对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的高度概括,在继承传统、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学科建设应注重“中医痹病临床诊疗与医疗机构制剂开发有机结合”的医药结合的发展模式。学科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云南省名中医吴佩衡及继承人吴生元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发一系列针对中医痹证常见病院内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吴佩衡认为,“阳虚邪凑”是尪痹(RA)的关键病机。故临证当辨病损性质,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本顾标,标本兼治,提出“温阳通络法”治疗尪痹,基于此理论,研制了治疗尪痹的系列专病制剂,如蠲痹颗粒、寒痹散、寒立消贴敷剂等,临床广泛用于尪痹的治疗,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丰富、完善、发展了中医防治尫痹方药理论。目前正在进行中药、天然药物6类新药的临床前评价。针对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采用清热活络法,研发痛风消痛颗粒、痛风贴。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证,应用健脾渗湿法,正在进行痛风宁颗粒院内制剂的开发。学科建设过程中,已研制和正在研制10余种特色制剂(蠲痹颗粒、痛风消颗粒、痛风清洗剂、痛风贴、痛风气雾剂、痛风宁颗粒、痛风栓、寒立消贴敷剂、寒痹散、热痹散等),形成了中医治疗为主,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系列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蠲痹颗粒、痛风贴)。

4 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和重要支撑条件,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学科建设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举措:①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选派团队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医院进修学习和学历提升,引进高水平专职科研人员,人员结构和学历层次逐步完善,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提高,学科建设周期内,学科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4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5项,科研项目实现质和量的飞跃。②围绕吴氏学术思想和中医痹证关键问题,通过在院内和云南中医学院(下转第73页)

(上接第57页)设立开放基金38项,一方面引入其他专业的人才参与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力,促进本院的人才培养,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③院内制剂、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医院内广泛推广应用,扩大学术辐射力,显著提高基层医疗单位防治中医痹病诊治水平,增强了地州、市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了一批风湿病专科医生,先后使对口帮扶的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民族医院风湿病科成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开远市中医院、勐海县中医院风湿病科成为第三批云南省重点专科,宁洱县中医医院风湿病科成为第四批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为我省中医风湿病诊疗水平的提升、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 结 语

中医痹病学科建设以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为重点,注重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把学科特色与学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走自身特色建设发展的道路,同时中医临床与应用现代生命科学最新研究理论和技术密切结合,阐述中医痹病病因病机的现代生物学特征,揭示中医治法的作用机制,加强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和医疗机构制剂开发,扩大了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和辐射能力。

6 参考文献

[1]吴生元,彭江云.中医痹病学[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

[2]徐春波,郝威威,威顾晓,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0,5(4):296-298.

[3]彭江云,狄朋桃,李兆福.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发病学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0):857-859,868.

[4]彭江云,狄朋桃,方春凤,等.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5-17.

[5]万春平,李兆福,杨会军,等.蠲痹颗粒主要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5):16-18.

[6]万春平,彭江云,李玲玉,等.蠲痹颗粒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0):143-146.

[7]万春平,彭江云,李兆福,等.蠲痹颗粒对胶原诱导性小鼠关节炎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材,2013,36(9):1505-1507.

[8]彭代平,汤小虎,颜永明.桂枝附子复方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0):1136-1138.

[9]杨会军,彭江云,万春平,等.健脾渗湿方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機制初步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1-4.

[10]杨会军,彭江云,李兆福,等.健脾渗湿方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防治作用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19-22.

篇5: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工作计划

中医专科建设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扬中医药特色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落脚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发展特色诊疗技术,确立专科疗效优势为突破口,始终坚持中医药特色鲜明的专科主攻方向,把“建名院、创名科、树名医”做为目标,在专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制定了重点专科5年发展规划。

一、科学规划、稳步发展、突出特色、继承创新

制定长期的专科建设发展规划,是专科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突出特色、继承创新,是重点专科建设的灵魂。我院专科建设始终凭着“人无我有是独创技术,人有我忧是优势技术,人优我精是特色技术”的发展理念,倡导科技兴院,打造医院名牌,创新服务理念,特色服务群众,为此医院领导班子认真全面地对本地所有医疗单位进行摸底分析,找出他们各自的优势,找准我院专科建设的突破口,而针灸科始终是我院多年来保持传统优势的重点科室,环境设施舒适,能够开展针灸、电针、火针、三棱针(刺络放血)、火罐、蜡疗、温针灸、隔物灸等传统疗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引进了醒脑开窍针刺法、中药离子导入、电脑中

频治疗等特色疗法。2009年自治区卫生厅针灸康复理疗专科设备到达后,科室又开展了神灯、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新的项目。现在该科室的治疗范围包括:内科、骨伤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系统疾病,且治疗效果满意,基本能够满足临床患者的就诊需求我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继承,使用新方法、寻求符合中医特点以适应老百姓需求的中医特色疗法,按照中医传统理论,辨证施治并与现代医学先进诊疗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医院是社会窗口服务单位,针对本地区贫穷落后,老百

姓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针灸康复理疗专科把我院院训:“团结、敬业、诚信、发展”做为根本,在临床中严格按照低标准收费服务,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从而减轻患者负担。同时提供优良优质服务,全院人员实行全天候无节假日应诊,提高服务质量,方便了患者就诊。

专科专病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人才,医院坚持人才强院,特色办院的思想,重视专科专病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针对中医院特色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从抓专科带头人为突破口,培养他们使他们在发挥中医特色方面起带头作用。要发展好一个专科,必须要有一个学术水平较高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专科带头人,为此我院领导紧抓时机和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达标计划,并从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来取多种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从2007年至今,坚持每年选派2名业务骨干到北京、呼市、张家口进行专科定向培训和深造。现均成为业务精、靠得住、用得上的业务骨干。

三、突出专科优势,制定诊疗方案

近2年来针灸康复理疗科根据本地区气候、环境及地方

饮食特点,因地制宜,把胃痛、中风、痹症做为该专科的重点病种,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的特色治疗方案,并不断研究加以改进,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从而使该专科的医疗业务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使住院病人和门

诊病人数量明显增加,2009年针灸康复理疗科门诊量达---人次,住院病人20人。针灸康复理疗科也从开始的单一针灸为主向理疗、康复等领域快速发展,专科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专业人员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医患和谐。

四、发展规划

我院在今后5年内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科室建设,在突出中医学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争取在5年内将针灸康复理疗科建成科目齐全、服务技术水平达到自治区一流水平的特色专科。同时针对我院该专科业务人员短缺,房屋仍缺少,以至于中药熏蒸设备闲置,不能使用的情况,医院尽快制定改扩建措施,把闲置设备尽快投入使用,同时引进人才,提高该科整体水平,每年争取外派该科人员到大医院培训学习,逐步形成较为合理地专业人员梯队和人才资源。解决该科人才断层问题,同时扩大该科优势病种范围,并不断总结优化治疗方案,更好的发挥专科特色,达到专病病专治,并对针灸常见病、多发病,按照治疗标准进行科学规范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对单病种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同时抓紧时间对康复专业进行考察,在条件许可时积极开展康复治疗,并提前外派人员到北京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弥补我县没有康复医疗的局面。

多伦县中医院

篇6:2014中医康复科工作总结

在花都区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美玲主任的领导下,在李国文副主任、华彬善副主任的关心及支持下,我中心为切实推动基层中医药康复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康复特色,充分落实社区中心六位一体的服务方式,做到社区人人享有康复。2014中医康复科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年的工作任务。现将2014中医康复科整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室设置:

中医康复科为积极响应和贯彻《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保障和满足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要。中医康复科积极开展中药、针刺、推拿、火罐、艾灸、温针、梅花针、耳穴、穴位注射、刮痧、熏蒸、热熨、穴位埋线、刺络放血、小儿捏脊、挑治等中医特色治疗及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特色诊疗项目。大大加快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

二、人才建设:

中医康复科共有 名医务人员,其中 名医师,名治疗师,名护士。其中硕士研究生 名。我科人员积极参加中心内部开展的医疗卫生业务培训多次,内容包括适宜技术、适宜技能、基本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规范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活动,优化诊疗流程,注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强化合理用药等,大大提

高了中医康复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派刘晶同志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广州市康复人员培训班,全面提升了我科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诊疗情况:

中医康复科积极开展 “治未病”工作,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开设有中医全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特色专科。我科2013年10月1日到2014年9月30日中心总共接诊治疗了门诊病人 人次,其中中医门诊人数: 人次,占门诊总人数:。2014年中医门诊人数与去年同期增长:。中医门诊总收入: 元。

中医住院人数 人,住院总费用: 元。

中医康复科2013-2014总收入 元(含门诊、住院),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开展天灸全年要求达到 人。

四、积极深入社区开展中医健康宣教工作:

2014中医康复科定期下乡到居(村)委开展义诊,健康咨询,体质辩证等活动。中医康复科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开展3次以上公众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并深入社区张贴中医药健康内容的宣传栏,将宣教资料派发到居民手中,引导社区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对健康行动有困难的社区群众实行定期对口帮扶开展社区居民中医康复家庭病床;对社区内的育龄妇女、孕产期妇女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中医康复宣教工作;对0-6岁儿童开展健康发育成长中医康复参与指导帮助;对老年人及慢病患者如高血压,糖

尿病,老年性骨关节病,老年慢支等做到防治相结合,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践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营造廉洁行医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按照中心统一要求,中医康复科住院病人,自2014年5月1日起,开展和住院患者签署《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工作,并将医患双方签署的协议书纳入病案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归档和保存等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六、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大网格化及推进城乡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试点工作:

以中心与群众建立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原则,构建有序、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基本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中医康复科全体人员积极响应中心领导的号召,配合公卫部门开展以大网格化管理团队服务为支撑、即社区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分工协作,积极开展上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随访等工作,对签约对象实施健康管理。为城乡居民提供签约式、团队式、个性化、有价值的优质服务,有效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探索建立有序、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七、存在的问题:

在中心各级领导积极支持下,经过努力,在业务、廉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心康复科已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与此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我科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职工素质、业务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提高医护人员执业技能、规范技术操作等方面仍需努力。

2、服务态度有待改善:为促进良好医患关系,消除医患矛盾,增强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及技巧。提高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我要用心做”的主动服务意识。

3、进一步开展新的中医适宜技术:随着中医康复科的人员不断壮大,适时开展简、便、廉、验的新的中医适宜技术,有助于中医康复科长远发展。

中医康复科

篇7:康复理疗科中医主要特色疗法

1、针灸: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多种慢性病有很好疗效。适应症: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各种颈肩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病变。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

常用穴位:头面为百会、风池、风府、印堂、迎香等;四肢取曲池、合谷、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风市、血海等;躯干部为关元、气海、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长强等。

2、拔罐:常配合针灸及梅花针使用。适应症: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禁忌症:孕妇等。

4、梅花针:又名七星针、皮肤针 适应症:瘀血证。禁忌症:孕妇、皮损等。

5、火针: 适应症:寒湿证。

禁忌症:年老体弱、出血性疾病、内脏疾病、晕针者。取穴:风池、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6、水针:

适应症:针灸适宜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年老体弱、药物过敏、内脏疾病、晕针者。

方法:常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穴位注射。取穴:阿是穴、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等。

7、放血:

适应症:淤血引起的各种病症。禁忌症:妇女、出血性疾病、晕针。部位:在委中、阿是穴、血络或大椎穴。

8、耳针:

用法:用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每3-7天换一次。

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部位:双耳廓。常用穴位为颈椎、腰椎、肩、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

白癜风表皮移植

该技术是通过负压吸疱将健康皮肤表皮里的黑色素细胞移植到已缺失黑色素细胞的白斑处,从而恢复白斑处皮肤色素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高效、术后无疤痕、无需住院等优点,目前移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脱敏治疗:又称减敏治疗或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现有的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最有效的方法。

治疗原理:根据免疫学封闭抗体及抗体竞争的理论,定期给病人注射特异性过敏原,随注射浓度不断增加,使身体中产生相应封闭性抗体,如机体再度接受外来特异性过敏原时,此类抗体即首先与之结合,与体内产生的致敏抗体发生竞争作用,以至于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从而达到脱敏的作用。

适应症:慢性荨麻疹、泛发性湿疹和皮炎、瘙痒症、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

微晶磨削:

治疗原理:是通过向治疗区域皮肤表面喷射高速循环的细小无菌晶粒,使衰老的皮肤角质细胞松动脱落,同时通过刺激皮肤产生创伤修复反应,达到促使皮肤生长层的吸氧与血液循环,促进其组织发育与胶原蛋白再生的目的。

适应症:痤疮疤痕及浅表疤痕、粗大毛孔、色斑和细小皱纹。

窄普中波紫外线光疗:

治疗原理:利用窄普中波紫外线具有促进皮肤黑素形成、增强皮肤的屏障作用、抑制皮肤免疫功能、诱导免疫活性物资的释放、引起皮肤红斑反应等生物学效应来达到改善或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白癜风、湿疹、异位性皮炎、玫瑰糠疹、斑秃、带状疱疹、慢性溃疡、毛囊炎、疖、痈、丹毒、掌跖脓疱病、手部接触性皮炎、冻疮等。

自血疗法:

治疗原理:实际上就是抽自己的静脉血在臀部或穴位作深部肌肉注射,它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可产生一种非特异性脱敏作用,具有促进白细胞吞噬、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常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症:慢性荨麻疹、白癜风、全身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皮炎、过敏性紫瘢、某些大疱性疾病、银屑病、复发性疖肿和毛囊炎、青年痤疮等。

穴位注射:又称穴位封闭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某些疑难皮肤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原理: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用相应的穴位和药物,并将药液注入穴位内,以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效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荨麻疹、湿疹、皮炎、瘙痒症、玫瑰糠疹、斑秃、带状疱疹、白癜风、银屑病、扁平疣、黄褐斑、扁平苔癣等。

拔罐:

治疗原理:它是借助气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带状疱疹、疖、痈、荨麻疹等。

局部封闭疗法: 治疗原理:是将药物于病灶的基底部浸润注射或在病灶的周围作环状封闭,以达到消除神经系统不良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恢复组织正常功能活动等目的。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疥疮结节、增生性瘢痕等。

冷冻疗法:

治疗原理:利用低温作用于病变皮肤组织,使之发生坏死,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应症: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结节性痒疹、疥疮结节、血管瘤、老年疣、肥厚性扁平苔癣、基底细胞癌、鳞癌等。

红外线疗法:

治疗原理:利用红外线产生的温热作用,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效应,促进炎症消散,加速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并有解痉及止痛的作用。

适应症: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疖、甲周炎、慢性炎症浸润、慢性溃疡、静脉炎、冻疮等。

微波治疗:

治疗原理:利用微波具有电磁场和光的双重特性作用于机体组织,引起组织细胞中离子、水分子和偶极子的高频振荡,从而产生蛋白 质变性、凝固、坏死,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代谢、增强局部的免疫力、促进水肿吸收、消炎止痛等生物学效应,具有治疗时不易出血、无烟雾、伤口愈合快等优点。

适应症:多种痔、疣、腋臭、血管瘤、带状疱疹、伤口愈合、宫颈糜烂、宫颈及外阴赘生物等。

激光疗法:

治疗原理:是利用电热破坏或去除病变皮肤组织。

篇8: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精神病人,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 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 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 对残疾者、慢性病病人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精神病康复是指对精神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精神残疾进行康复。精神病康复护理的目的, 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言语交流、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各种能力训练, 使病人的心身健康质量、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质量逐步提高, 达到全面康复的标准。

1 康复护理

1.1 药物维持

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向病人解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讲解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的知识, 使其了解服维持量药物对疾病有何益处。学习正确的自我用药方法, 告诉病人每次吃药时, 要看标签, 不要随意增减药量, 每天按时间服药, 即使病好了也要服小剂量药物以防疾病复发, 经常和医生谈服药的感受。服药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需要忍耐一下,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康复。

1.2 生活行为技能训练

主要是对病人掌握维持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文体、娱乐活动及社交活动能力的训练。嘱病人按时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参加病区各种活动, 有目的地介绍国内外大事、社会变化及重大社会新闻。鼓励他们交朋友, 加强病友间的相互交流, 团结友爱, 每天组织病人参加娱疗、唱歌、跳舞、打羽毛球、下象棋、跳健身操, 通过娱乐活动能使病人自然表达正常的本性, 尽量造成一个与外界同步和谐的环境。

1.3 个人仪表的训练

精神病病人因为疾病导致生活懒散, 衣着不整, 不能保持合适的仪容, 严重影响了求职及社会交往, 训练者首先向病人讲述个人仪表的重要性, 让他们常照镜子, 找几个病友分别穿着合体的或不恰当的让病人对其评判, 然后对不恰当的衣着进行改进, 结合其本身, 说出该这样修饰自己, 讲解修饰的方法, 使病人提高自信心, 掌握自我修饰仪表的方法。

1.4 工作基本技能训练

目的是为了使病人有一定的工作基本技能, 为重新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其具体内容如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 准时上下班, 不无故旷工。注意穿着打扮得体, 勤换衣服, 注意仪表仪容的修饰。对于领导的批评要虚心接受, 并能改正。能服从领导分配, 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具有帮助同事及求助同事的能力, 并有主动与同事交谈的能力。

2 心理护理

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 认为精神病不光彩, 所以病人考虑问题多, 怀疑长期吃药会将脑子吃坏了, 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对象, 已婚的则怕离婚, 在校生则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 更主要的是社会对自己的歧视。我们在康复训练中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接触, 了解其思想动态与困难, 使病人正确认识他们的疾病性质, 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抗病能力, 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病情反复的恐惧心理, 做好病人家属和单位有关人员的解释工作, 让社会、家庭、病人和医院等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

3 小结

篇9: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设

【摘 要】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及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医法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一需求直接促使医药卫生法学专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定位,分析建设医药卫生法学学科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究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急需医法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求直接促使医药卫生法学专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自1996年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率先开办医事法律专业以来,全国已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中先后创办起医药卫生法律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医法兼通的人才,对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当前医药卫生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各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医药卫生法学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关于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属性、学科级别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我国对于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定位模糊,进而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的随意甚至混乱。因此,需要对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为高等院校开办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一、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定位

医药卫生法学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和“生命法学”三个研究方向,卫生法学应定位于卫生行政,医事法学应定位于医患关系,生命法学应定位于生命科技的医学应用。卫生法学、医事法学与生命法学在研究范围上是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的:卫生法学侧重的是新科技应用于医学的准入与管理规范,体现的是纵向的国家公权力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问题;医事法学则侧重于新科技应用于医学后对医患关系及责任归责等问题产生的影响及具体界定,体现的是横向的平等的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生命法学是从生命伦理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考察生命科技的医学应用所产生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医药卫生法学是以生命法学为原点,以医事法学为横坐标,以卫生法学为纵坐标的立体的医药卫生法学体系,是法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医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是调整人体生命健康权益的法律规范,它具有双重属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医药卫生法学的性质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种兼有公法、私法性质的综合法。

二、建设医药卫生法学学科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医药卫生法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完善法学的理论体系,成为法学的第十一个二级学科。医药卫生法律是在调整人的生命健康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旨在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是为了创设和维持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秩序。因此,它的社会公共性更强,并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医药卫生法学的诞生具有时代意义,它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医学的进步与法律的完善,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医药卫生立法,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权益。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是人成为法律主体的根基。医学与法学交叉的历史表明,医学与法学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尤其是近现代医学技术的重大革新与应用都向法律提出了挑战,而相应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又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制约与保障,两者的交叉使得公民的生命健康这一基本人权得到维护。

2、实践意义

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医事法律关系,也是医药卫生法学学科体系中医事法学重点研究的问题。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保障医疗秩序和良好医疗效果的前提,也是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疗领域正处在一个医患矛盾比较尖锐、医患冲突比较激烈的特殊时期,集中体现在医疗纠纷频发、多发甚至是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而有效防控医疗纠纷、公正及时处理医疗纠纷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赖于医药卫生法学的研究与发展,有赖于医药卫生法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根据。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医疗诉讼案件以及更为严重的暴力伤医事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维持医疗卫生正常秩序的前提,也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医学院校纷纷设置医事法学专业并培养医药卫生法律人才,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医法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对化解医患矛盾、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医学法学学科为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而唯有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医药卫生法学的创立,有利于揭示医药卫生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有利于医药卫生立法、医药卫生司法以及医药卫生法律人才的培养,最终有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实现。

三、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的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于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医药卫生法律或者类似的专业名称,因此我国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招生主要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置于相关专业之下。依托的专业主要有法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四类,其中以前两者为主体。目前我国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授予医学、法学双学士的六年制医事法学教育,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二种模式是授予医学学士或法学学士的五年制医事法学教育,如苏州大学、徐州医学院;第三种模式是授予法学学士、医学学士或管理学学士的四年制医事法学教育,如东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等。

四、社会对医药卫生法律学科人才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在成为共识。在医药卫生领域,不太成熟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需要应对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医疗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恶化成刑事案件,影响社会和谐。在司法领域,法官和律师们对法律问题很是精通,但面临复杂的医事案件时,大多因不熟悉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问题,难以认定某些事实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从而影响案件正确、及时、公正地解决,根本原因即在于法律人多不懂“医”。要在医药卫生领域和司法领域乃至全社会推动医药卫生法治建设,需要大批具备医学与法学两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对医药卫生法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综上,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对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医药卫生法学学科的定位,逐步完善医药卫生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为高等院校开办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提供理论支持,为完善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安富.论我国医事法治的目标及路径.河北法学.2015(12).

[2]罗刚,刘毅,刘霞等.我国卓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有关问题探析.重庆医学.2015(5).

[3]黄丁全.医事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基金项目: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课题《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例》,项目编号:YF16-Y01。

作者简介:

辛佳锶(1979—),女,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秘书,讲师,硕士研究生,卫生法学方向,主要从事卫生法学、医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在一个下雨天作文300字下一篇:文明之星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