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2024-09-01

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通用8篇)

篇1: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XXX医院联合XXX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医药知识的推广要从娃娃抓起。近日,XX医院接待了一批特殊的访客——XX小学22名学生代表。这是中医院联合XX小学开展的一次题为“探寻中华文明的瑰宝、感受中医药学的魅力”的校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知道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中医以及他们的贡献,初步了解中药材的药性、药效及中医诊治的基本原理,激发他们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怀。

中药材展示区,一排青花碟子依次放着蝉衣、灵芝、鸡内金、人参、龟板、陈皮„„,学生们看着从没见过的中药材,兴趣颇浓,认真听药师叔叔讲解各种药材的名称、性味、功效,不时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或七嘴八舌的议论着“鸡内金是什么东西?来自动物还是植物?”、“枸杞原来是中药,难怪奶奶煲鸡汤时喜欢放点”、“乌龟壳原来是一味有这么多功效的中药材”。

针灸康复理疗科,学生们把一位正在为患者针灸的医生围了一圈,睁大眼睛看着医生手中的银针在患者腰部不停的转动着,惊讶地问道:“扎的这么深,会不会很痛?”,医生叔叔解释道;“不会,针灸讲究的是穴位和手法,二者结合就能针到病除,我们老祖宗使用针灸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对颈肩腰腿痛、面瘫、肥胖、耳鸣、耳聋、痤疮、偏头痛等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学生们在科室里边走边看,小声议论道:“以前只知道,生病了要吃药、打针、吊水,原来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推拿、足浴的方式把病治好,挺新奇。”

学生们又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中药房、康复养生中心、煎药室、膏方中心,听医生阿姨讲解:医生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开出药方,中药房怎样抓好一副中药,煎药室又如何煎制好,变成我们最后用来喝的汤剂。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了华佗、张仲景、董奉、王叔和等古代名医,知道了他们许多医术高超、医者仁心的小故事。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很快要结束了,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收获丰厚,对中医和中药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了许多中药材,见识了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知道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中医,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要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篇2: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最近,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热播的《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是运用电视媒体、采取形象化方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档电视节目,生动而又深入地展现了新时代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党的十九大后,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新的阶段,更加全面深入普及,特别是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新思想不仅可思可想,而且可观可感,这就有效增强了新思想的感染力和信服力。

一 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典,构成总书记讲话鲜明的语言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形成了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思想成果,凝聚为精炼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经典语言,流传至今,广为传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证明,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乳汁。总书记惯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这些典言典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酝酿,内化于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恰当地精妙地使用名言典故,或是作为观点的引用,或是作为观点的论证,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强化了讲话的文采,显示了厚实的底蕴,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在《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中,《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的12集节目,从总书记丰富多样的用典中,选取了与治国理政、爱民为民、修身笃行、亲情孝道、清正廉洁、选人用人等相关的内容,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将故事与说理、经典与生活、专家与观众、益智与怡情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教诲,给人以感悟、给人以升华。当广大观众又一次重温总书记所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爱子,教之以义方”等名言名句时,既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更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发展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生动和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精华,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范。总书记用典,构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有机组成,同时也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接融合。典故典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但它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不是绝缘无关的,而是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显现其新的价值。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民族基因,多元一体、统一凝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刚健坚韧、自立自强,儒家文化、尚和求同,大国治理、统筹掌控,封建盛世、国家情怀,等等,这些都成为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向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化的要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因子。总书记的用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民族土壤、鲜明民族特色,更有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辉煌的历程,是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现代化的领域和目标,扎根历史、立足当代、指向未来,不仅不排斥传统文化,而且主动与传统接轨,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中寻求启迪、智慧和力量。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但却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华思想渊源;“天下大同”的思想,尽管不等同于今天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却表明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有其现实根据,是大势所趋,而且有其历史依据。

现代化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过程,比如,物质欲望与精神安宁、快速变化与寻求稳定、市场规则与人的情感,等等。中国古代辩证法,注重在对立的两极中保持平衡,防止极端化和片面性,主张过犹不及,实质上在今天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思维智慧。现代社会的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舒适程度远远超过古人,精神生活却常常处于紧张、焦虑、压力之中,享受不到美好精神生活的愉悦。中国古代关于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等,都是当代中国人需要养成的精神气质。追求幸福,但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是追求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科技创新,但不走向科技的异化,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而是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越向未来走去,就越是要珍惜历史的财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知识点练习:

1.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名师点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3.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答案】B 【名师点睛】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B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在学习中我们要明确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同时也要体会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的特点,这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5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篇3:挖掘节日内涵,感受文化魅力

1. 挖掘节日的内在意义。

一年当中的节日有很多, 例如我们熟悉的中国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踏青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根据幼儿的情感体验及兴趣、需要出发, 对节庆活动进行分类。将节日活动分成三类:一种是体验爱的教育的节庆活动;一种是体验快乐的节庆活动;一种是体验社会性教育的节庆活动。只有我们对节日的内在意义进行分析, 才能使幼儿在节庆活动中感受“节”之“趣”, 体验“俗”之“雅”。

2. 凸显节日的教育价值。

节日是一种节庆, 是一种文化。节日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增长。一些传统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节日活动它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进行文化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丰富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因此, 我们需要充分的挖掘节日中的教育价值, 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彰显节日价值, 促进幼儿发展

1. 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 美的教育入手。”所以, 我们应当抓住节日教育的核心意义, 设计活动方案, 使幼儿在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例如, 针对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 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 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 增强幼儿对节日的兴趣, 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 培养幼儿尊老爱老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2.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开展的节日活动教育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活动开展之前, 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节日活动相关的环境布置, 和幼儿共同制作与节日的相关物品。孩子们在讨论、交流、制作的过程中, 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提高了, 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幼儿整体的和谐发展。

三、创新节日形式, 挖掘节日内涵

节日, 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 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教师根据不同的节日, 注重班级环境、走廊环境、园内公共环境等的创设。在不同的节日里幼儿通过节日准备、欢度节日、节日分享等活动在这一阶段内收集节日信息、学习节日表达、体验节日文化。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 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通过这个节日, 幼儿了解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前, 幼儿和家人、朋友一起逛商场、买年货、贴窗花、贴对联。过新年, 孩子还能收到压岁钱, 压岁钱代表了大人对孩子们的心愿与美好的祝愿, 除夕还要吃年夜饭等等。围绕春节我们开展“新春喜乐会萌娃闹新春”活动, 通过一系列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 让孩子们体验新年到来的喜庆气氛。

2. 元宵节。

元宵节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为了让幼儿对传统知识和传统习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亲身感受元宵节的节日气氛,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开展系列活动。大班幼儿制作花灯, 孩子们用亲手制作漂亮的花灯,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花灯, 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感受制作及过节的乐趣。中班幼儿观花灯、猜灯谜, 你一言我一语, 场面煞是热闹, 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小班幼儿搓元宵, 体验劳动的快乐。

3. 踏青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踏青节来临之际, 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室外草地上, 放飞美丽的风筝, 感受踏青的快乐。我们在主题墙面和相关区域中都融合了节日元素, 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制作墙面上的景物, 如桃花、柳条等。环境创设中还注重了家园合作, 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在踏青节游玩时的欢乐照片, 并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踏青节的习俗。幼儿在环境的渲染下, 感受踏青节的习俗特色。

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蕴涵着丰富的民俗, 吃粽子、吃咸蛋、戴五色线、佩戴香囊、赛龙舟等。为了让幼儿过一个自主、开心、有意义的节日, 同时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特有的韵味, 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大班级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 和孩子们共同欢度端午节。我们设计了有趣的亲子游戏, 家长和孩子们合作编五彩手链、包粽子、做鸭蛋网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 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体验了亲子制作的乐趣, 增进了亲子感情, 同时也感受了浓浓的端午情。

5. 中秋节。

中秋, 一个洋溢着亲情的节日;一个诉说着团圆的节日;一个释放着思念的节日。老师们结合传统佳节的习俗, 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游戏环节, 《让我们荡起双桨》、《月饼接力赛》、《剥柚子》, 一个个精彩的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习俗, 体验了节日的快乐。

6.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从小培养他们敬老爱老的优良习惯, 老师们组织孩子们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联欢,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爱和关心感受爱、表达爱、传递爱、享受爱, 每一个环节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 感受到了孩子们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在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中, 一方面, 丰富的节日文化对幼儿的认知和情感有着良好的教育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节日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与探寻又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打下坚实的情感甚至认知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中, 不仅要注重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更应在尊重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使之更加适应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篇4: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亦称“逸夫科学馆”)创建于1990年,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资300万港币、国家拨款250万人民币共同兴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内。博物馆整体建筑3160平方米,分为中药综合展厅和中国医学史展厅两部分。自建馆以来,在教学、科研和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在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被北京市科委命名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这里不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却展有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遗留下来的食物

这里不是陶器艺术博物馆,却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里也不是植物园、地质馆、动物园,却收藏了各类植物、矿物标本共几千种,还有真实的老虎标本虎视眈眈……

这就是浓缩了中医药千年文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简称中医药博物馆)。

个夏日的上午,在路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于当天恰逢闭馆,所以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一件件世代流传的药用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药标本,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名医图画,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搏击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重达1公斤的马宝

在博物馆三层中药综合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的珍贵和难得。

整个展厅的总体是按教材《中药学》中所讲授的近600种常用中药,1500余份标本,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主治进行分类排列。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近300种。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记者立刻被门口复原的民国时期老药铺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都显得格外精致。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的认知与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再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部分雕像、模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勋。

位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座铜像高1.8米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历史上此具铜人曾经随着国家的命运几经辗转,先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文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

篇5: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2006年,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生物化学博士、自由撰稿人方舟子等不断抨击“中医是伪科学”,提议“废除中医”,在学界掀起狂澜。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文化传统和医疗经验,其发展、创新、传播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相互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人类宝贵财富,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积累和升华。在它形成初期,就吸收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华,其发展、创新、传播也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并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通,血脉相连。

中医理论形成于古代,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借鉴、吸收、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科学、佛学、道学、儒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正是由于这种明显的文化渊源和特征,中医药在国际的传播,也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与当地大学生对话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医是科学吗?对此,韩启德直言不讳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

在韩启德看来,中医能看好病,这个事实无可非议;中医要大力推广,要继承发扬,这也毫无问题。“但是中医是科学吗?这值得探讨”。

韩启德认为:“科学是一科一科的学问,现代的学问必须包含要素,必须是可质疑的,不断地靠向真理,不断地纠错,必须是能实证的、量化的,必须用逻辑学的方法等等,科学的要素,有很多中医是达不到的。如果硬要把我们的中医跟现代科学去靠,永远使人觉得你不如现代科学,跟现代科学没法儿去比。”

在昆明与大学生对话时,韩启德就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就我的了解,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不好。我们对科学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要把科学跟绝对正确联系起来。科学只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1500年以后,在这几百年里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而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定的体系,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体系去完全等同起来呢?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也应该吸收互相之间的长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中医药经验的集大成,充斥其中的却是天人感应的谬论,例如它声称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治疗不孕症有“神效”,这显然不是什么经验积累,而是因为“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中医之所以相信虎骨、虎鞭、熊胆、犀角是良药,是因为这些动物凶猛、强壮引起的联想,所谓取象比类,类似感应巫术。水蛭会吸血,中医就让为把它晒干了入药能够活血化瘀,蚯蚓(地龙)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中医就认为它晒干了入药能够通络利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以生物的习性附会其死物的药效,这显然不是经验结晶,而是变相的感应巫术。没有科学的指导,宝贵的经验也很容易走偏。

如果用科学哲学中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检验标准,例如逻辑的自恰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可测量性等,对中医进行一番分析,我想不难认定中医不是科学。

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都相互联系、统一在一起,不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都无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的独立科学学科。现代医学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之上。但是中医不仅在整体上(而不仅仅是个别细节)与现代医学不兼容,也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不兼容,它对抗的不仅仅是现代医学,而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这样的东西,可以是与科学无关的哲学、玄学或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学。为中医辩护的一个常见理由是说它是一门经验科学,是几千年经验积累的结晶。虽然经验有时候含有科学因素,但是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单凭经验而不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的,所以“经验科学”的说法本身就不对的。

篇6: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浓缩中医药千年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这里不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却展示有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遗留下来的食物;这里不是陶器艺术博物馆,却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里也不是植物园、地质馆、动物园,却收藏了各类植物、矿物标本共几千种,还有真实的老虎标本虎视眈眈……

这就是浓缩了中医药千年文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简称中医药博物馆)。

在路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于当天恰逢闭馆,所以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一件件世代流传的药用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药标本,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名医图画,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疾病不懈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重达1公斤的马宝

在博物馆三层中药综合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的珍贵和难得。

整个展厅的总体是按教材《中药学》中所讲授的近600种常用中药,1500余份标本,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主治进行分类排列。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近300种。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记者立刻被门口复原的民国时期老药铺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都显得格外精致。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的认知与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再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部分雕像、模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位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座铜像高1.8米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历史上此具铜人曾经随着国家的命运几经辗转,先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文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

漫步在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厅里,你会感悟到中医药文化的恢弘和深邃。也许汉代画像石上扁鹊行医图带有传说的色彩,但那些沙盘模型、仿宋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器具,以及各种医药书籍,则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崛起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当你还在为这些馆藏珍品啧啧称奇的时候,你也许还不知道,中医药博物馆已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博物馆。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移动鼠标和敲击键盘就能轻而易举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百科全书——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实物见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为文物爱好者和中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借鉴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目睹再现的清代御生堂药铺景观,欣赏御生堂珍藏的数千件珍贵中医药文物,了解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以及历代医药名人,一览中华医药文化宝库的精华。从药具药械、医书医案到中药标本,上溯战国、近至现代,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藏品,向我们讲述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走进大厅,高大的门楼映入记者眼帘,中间匾额上书“御生堂”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据博物馆馆长柏杨介绍,这就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的匾额,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 此外,馆内还藏有御生堂御医给皇帝开的御药方、御医专用的呈匣、包针筒的刺绣手帕以及清代朝廷为御生堂医师赠送的贺锦。

绕过门楼,迎面是复原了的御生堂老药铺。红色棋格门窗衬着乾隆亲笔题写的黑底金字“御生堂”匾额。门前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幌子以三角形和方形木块组成,木块上有圆形和半圆形图案,据说代表的是丸散膏丹四大中药类型。挂幌子的铁钩状似仙鹤,意为长寿。幌子最下方坠着鱼形木饰,取其谐音为“愈”。

“御生堂”鼎盛时期分号达百余家,遍及京、津、晋、冀、内蒙古等地,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在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民间赠送和官方嘉奖御生堂的各种牌匾,如“妙手回春”、“神医扁鹊”、“杏林在望”“医人医国”、“功同良相”等。透过笨重的老药柜、精致的金银药器和厚厚的老账本,依稀可见御生堂当年声誉良好、生意红火的景象。展厅的醒目位置还放置着一座线条简练却生动传神的明代石质神农雕像,神农手持灵芝作品尝状。经专家鉴定,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神农像。

在博物馆内,记者还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展品。从《内经》时代的九针、砭石到宋代的黑釉大药缸,再到明清老药铺医方广告包装,无不述说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从带有甲骨文的龙骨、汉简、给同治皇帝开的宫廷御方到有百年历史满墙的老草药标本,这些绝世珍品无不展示着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厅里的展品虽然多,但摆放合理有序,让记者完全沉浸在中医药灿烂的文化之中。诸如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针、辽代用于包针筒的手帕,有着300年历史的灵芝,清代太医院按摩器、清代医用藏冰箱等,清代名医劳徵、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等人使用过的医案,同仁堂、鹤年堂和胡庆余堂的药目药方,各种朝代的药缸、药勺、药杵等各种中药用具。大大小小各种砭石用具,青铜质、牙质、竹质、檀香木质、黄杨木质……长长短短的针灸针具,玉针、骨针、青铜针、扁鹊针、梅花针……各种朝代的,各种质地的。还有李时珍、孙思邈的木雕像,针灸铜人像,远古时代的解剖图,各种练功的挂图,占卜的医卦,历代医药的说明书,几百个老广告,明清时期制做至今尚未开封的中药,数千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白瓷雕花药罐,每个正面都有釉下彩书写的老药铺名称、字号、地址和药名……

篇7: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中学是一所农村非重点中学。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多数家长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入县城示范性高中,致使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常规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楹联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楹联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学生发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促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楹联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开发楹联校本课程,坚持深入挖掘对联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既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继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利用楹联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可能性

在研究力量方面,梅州市、五华县楹联学会为学校《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课题组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立足于本校,辐射五华南部乡镇,推动楹联进校园活动,从而有力推动五华楹联事业的发展。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均是梅州市楹联学会会员,他们对楹联、书法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有良好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在研究环境方面,学校处于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乡。梅州市在201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楹联城市。梅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主办了五届高水平的“客天下”杯征联比赛,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客家楹联大典》等书刊杂志,以及广东楹联学会、梅州楹联学会网站,为楹联进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研究基础方面,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原名为“三江书院”,含三江毓秀、桃李芬芳之意。学校大门联“三畏九思学问;江翻浪涌文章”是一副充满激情与正能量的佳联。横额中的上联中的“三畏”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九思”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表达做人做学问应该心怀敬畏,自省反思的意思。下联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要九曲回肠、江翻浪涌。对联构思巧妙,精于用典,激励着一代代安流中学人艰苦创业、一届届莘莘学子茁壮成长。

弘扬学校对联文化“三畏九思”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养成教育中,是学校教师应尽的义务。学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欣赏身边的对联,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写作对联的积极性,为开展课题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中学)

篇8: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徐州五中创建于1905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是徐州市校史最长的完全中学。她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即私立培心书院,后易名为培心中学、培正中学等。1953年,定名为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如今,这所百年老校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发展根基,以放眼全球积极合作为发展契机,内升底蕴,外展风采,掀开了新百年发展的璀璨华章。

依托课题探索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就是立足教育科研工作,将科研与民主深入到办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打造品质优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徐州五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带动实践变革,开展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已是教育工作者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2007年,徐州市各中学兴起学习杜郎口中学课改先进经验的热潮,徐州五中全体教师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整合杜郎口、洋思、东庐等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三步一环”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题申报了一项徐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成为徐州市第一批课改试点校。“三步一环”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环节(教材上的一课或一个章节等相对独立的单元),其教学过程都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即在导学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认知教材——重难点突破——随堂检测,每一课都要经过“看”“讲”“清”三步。

如今“三步一环”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成为徐州五中的一张名片。学校先后举办了三次对外公开教学,接待听课教师近千人次;一批青年教师在“三步一环”教学模式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有的在市级评优课获一等奖,有的教学成绩突出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发表、获奖以探讨“三步一环”为主题的论文40余篇。学校荣获了徐州市课改先进单位的称号,杨宪东、蔡宏欣等老师获徐州市课改先进个人称号。

弘扬国学教育 传承中华文化瑰宝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现代文明,都必须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能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徐州五中从2006年开始,就选择了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教育特色,并在2009年以此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特色高中专项课题《在徐州五中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能凸显教育的无穷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这揭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徐州五中在校园建设上强化中国元素,打造彰显中华文明氛围的书香校园。先后开展了“《弟子规》的教育意义”“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再认识”“儒家经典之一《大学》研讨”共四期教师论坛研讨活动,参加者近300人次,总计2000余学时。

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效果。学校教师不断探索,开发出古筝、古琴、书法、剪纸、经典诵读、太极扇、太极拳、古瓷鉴赏等多种校本课程;一部分学生在现有国家课程之外选修传统文化课程,其中500人以上太极扇团体表演已在徐州市运动会、徐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多次应邀表演。

徐州五中被徐州市教科所主持的“国学与教育”项目列为“重点实验校”,赵良厅校长先后被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市教科所、徐州教育学院等十几家单位邀请开讲座介绍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学校未来将成立“国学教育中心”来统筹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建设一个“国学讲堂”,作为国学教育的活动场所;加强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国学培训;把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文化讲座的开设结合起来。如今,杨宪东老师的《杨式太极拳教学策略研究》、刘洋老师的《中国古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李艳霞老师的《经典诵读辅导方式研究》等5个课题已经在徐州规划办立项。

拓宽国际视野 打造多元办学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增加。为充分融汇中外教育资源,交流多元办学的指导思想,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深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搭建走向世界的桥梁,徐州五中积极开展对外办学的各项活动。

针对初中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2009年五中开设“日语班”,并单独编班。经过三年的努力探索,2011届高三日语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徐州主流媒体《都市晨报》进行了专题报道。2010年,经徐州市市政府、徐州市教育局批准,徐州五中与韩国湖南大学合作办学,开通“韩国留学直通车”,在五中高中部开设“韩留班”。进入五中“韩留班”的学生,只需在高中阶段取得“高中毕业证”和“韩语三级证”,即可直接到韩国上大学,学制四年。如今,学校先后与加拿大、新西兰、韩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八个国家的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或友好学校,经常进行师生交流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强化本民族文化,落实素质教育。

上一篇:一位父亲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下一篇:韩剧耳语分集剧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