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2024-08-27

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精选8篇)

篇1: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2007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选登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个用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者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全文不少于800字。

(2007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选登(12 篇),感谢07作文考题,让这样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有的视角独特,见解不凡。作者于试题提示的角度之外,另辟蹊径,从诗句的品读入手,从容面优雅地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感悟。有的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有的材料积累丰厚和思想沉淀深厚。)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令人陶醉的诗句,往往不是能够凭枯燥的艺术理念讲清楚的。这些诗句往往是一种细腻的、微妙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不要说外人难以体察,就是作者本人,当他处于另一处境遇,眼前所见是另一幅图景的时候,恐怕也难以复制出当初诗中所蕴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坦诚地说,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两句诗,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极致的诗,却并不太需要读它的人先了解时代背景、创作动机、诗人的生平遭遇等等,我们完全可以仅仅凭借一颗跳动着的心去感受,凭借一双敏感的耳朵去倾听。换言之,好诗与上天联系得更为紧密,而与作者倒可以层层剥离开来。因而我们只要能听懂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中所传达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动。

读这样的诗句需要静下来,放下手中的俗务,松开心灵的桎梏,然后,想像„„如丝的细雨,轻轻的粘湿穿透春日薄如蝉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润肌肤。缓缓的,如松软的雪地上一颗被挤碎的樱桃,红色的汁液渗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缕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个尖尖上,凝结成一个细小而饱满的红色珠子。而皮肤如泥土一般,以令人体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纳着那柔滑的水滴,渐渐的,你身体的每个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在。那些雨水并非凭空生出的死水,它

们有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曾摇摆过嫩绿的水草,或许曾有鱼儿在水中吐过泡泡,或许是一泓清泉绕过岩石青白色的脊梁,它们蒸腾、凝结,在天空中听守鸟儿的歌声,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跃的灵魂,便随细雨浸入了你的身体。在这一刻,我们还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硬邦邦的个体吗?我们同大自然灵与肉的亲密接触不就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吗?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两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和梭罗。我注意到他们的诗文中,似乎特别强调农耕之乐,强调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双手去盖房子、种粮食果蔬、蓄养家禽家畜。而他们的伟大之处则正在于此:他们超越了单纯的懒汉闲夫式的隐士情结,而构建了一套更为纯朴,更为谦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的人生哲学。因而陶渊明摆脱了魏晋名士张狂不羁、折磨肉身、痛饮狂歌,最终服药而死的悲惨结局。而梭罗则没有像他的后辈那样,或充满“迷惘”,或身心“垮掉”,最终在仇恨、纵欲与郁郁寡欢中被粗砺的现实吞没。是大自然,充满善意,怀抱博大胸襟的母神,拯救了他们在人世间伤痕累累的身躯,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轻暖的抚摸平息了他们内心的愤世嫉俗的怒火。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但如果不是听从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的将自己的心脏贴在大地上,与山川同呼吸,与草木结友伴,他们又怎能在浑浊的世上,为后世留下一颗纯白无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一份心动,读诗,你是知音;倾吐,你就是诗人。

【点评】:感谢07作文考题,让这样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

本文视角独特,见解不凡。作者于试题提示的角度之外,另辟蹊径,从诗句的品读入手,从容面优雅地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感悟。

作文考试好比跳水比赛。当众多考生纷纷选择三米台、五米台入水的时候,是什么推动这位考生选择了十米台的高度?是“反弹琵琶”之类的写作技巧,还是“材料出新”之类的写作意识?我看都不是,让他走上十米跳台做轻松一跃的,是他丰厚的文学积累、独立的思考习惯与深刻的人生感悟。作文是记录思想的。有深广的情怀,才有高品位的文章。“好诗与上天联系得更为紧密,而与作者倒可以层层剥离开来。因而我们只要能听懂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中所传达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动”“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一份心动,读诗,你是知音;倾吐,你就是诗人”这些精当的表述。

篇2: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名师点评】

本文考生直接从材料中选择“寂寞”这一提示语作为自己文章的主旨,省去了审题的麻烦,也避免了偏题,可见该考生考场应变能力确实很高。立意深刻,条理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然后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最后一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如果考生只是在谈寂寞,那本文只是一篇一般的高考文而已,但作者把寂寞提升为奉献,让人仰望,主旨就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因此这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

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阅卷老师点评】

沉默的父亲,沉默的爱。

那沉默之中所蕴含的是热切的鼓励,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正是这沉默的父爱,指引着作者一步步成名,成长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如山一般的男人。我想,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他也不会忘记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因为这眼神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沉默的儿子,沉默的倔强。

父爱无言,我想:儿子能感悟到这无言的内涵,是父亲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吧!有子如此,当骄傲,当自豪。这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最令人心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深沉而质朴的情感,含蓄而隽永的语言,远去的脚步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温暖,令人潸然!

包容是阳光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篇3: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一、科目设置环节反映的问题

在最需要改革的调查环节中, 高考科目设置依旧最受关注, 六成教师认为科目设置是高考改革最关键、最急迫的环节。关于科目设置改革的争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广东省高考实施文、理分科考试, 有人认为重回文理科划分老路, 会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 尤其是“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中, 文理科权重不同, 引起了师生的意见分歧。学生多数持支持、肯定的态度, 认为这有利于文、理科录取, 而教师则担心会增加学习负担, 因为文科学生必须考30%的理科知识, 理科学生亦然。一方面这必然要求学生要多学科综合复习, 每个考生至少应付10门科目,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业负担, 另一方面文基、理基作为水平考试, 不宜与属于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一起进行并计入总分, 且教师往往认为单纯的选择题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二, 关于高考单科考试只分语、数、英三科, 其余科目进行综合考试的说法。大多数学生认为除语、数、外三科外, 其他考试科目以综合考试进行比单科考试要好, 这有可能出于亟待减轻高考考试科目较多而产生的负担, 凸显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的考虑;而教师方面则有两极的看法, 他们认为综合形式好或单科分开好的人数各占一半, 前者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 后者则认为单纯减少科目并不利于考试复习, 因为为了保证高考的区分度, 考试科目在减少的同时必须通过增加难度来平衡区分度的下降, 这必定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三, 关于实行英语科等级记分制 (A、B、C、D) 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此举得到了师生的肯定, 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具体完善的分数划分以及标准参照体系。通过个别师生访谈得知, 师生普遍反映实施“等级记分制”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大积极作用。首先, 有利于淡化分数、名次对考生和整个社会的心理影响;其次, 有利于使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从“分数层次转移到水平层次”, 更符合英语等学科的学习特点。但是, 对于个别特别优秀的尖子生来说, 由于级别的模糊而与顶尖高校失之交臂的可能性则相应增大, 比如全省前20%得A, 一个省内符合A的学生近几万人, 无法排座次, 那么高校便要在几万人里面选择合适的人, 原本通过高考区分、选拔人才的目的便难以实现。因此, 在等级的具体划分标准设计上仍应当进行大量的实践论证。

第四, 关于有的省份高考只设置语文数学英语3科, 其余各科放到高中3年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的说法, 在本次调查中师生的态度出现明显分歧。学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认为可能可行;而教师的意见则正负参半, 主要集中在不可行等否定意见上。就目前高考发展情况来说, 直接取消其余各单科的考试当然不可取, 因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贸然取消高考中的个别科目会造成学生提早偏科, 或者“不考不学”的现象。因此, 学业水平测试是高考的变相形式还是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具有参考价值的标准, 还有待于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进一步完善调整。

二、内容改革环节反映的问题

今年广东省的高考试题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肯定, 认为比去年有所提高, 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 围绕考生熟悉的人和事来命题更加普遍, 材料的多义性及可选择性更加突出。如果说高考科目设置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环节, 那么高考内容改革则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以及对选拔人才的标准把握, 更直接体现在高考内容上, 从高考试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立意、考查要求、试题呈现等体现出国家对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7]新课程高考命题, 在“更加注重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能够表现到何种程度, 从师生对命题质量的评价反馈中我们可窥一斑。

1.调查发现并结合历史文献的比对得知, 对“高考反映知识面”的评价历来始终较低。这表明高考的知识点覆盖范围仍不够宽, 从而造成高考内容与学校日常教学间的脱节现象长期存在, 尤其目前处于“以能力立意”的新课程改革时期, 师生最关注的莫过于“高考考什么”。

2.虽然高考命题质量有所提高, 但不少学生反映高考试题对广东省的地区特点的表现并不是非常突出, 也未能体现平时活动性课程及选修课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考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以生为本理念的实践环节, 如何通过试题反映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普遍欢迎开设综合科目考试, 但是仍有六成学生认为目前的综合考试仍然无法摆脱学科拼盘痕迹。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只有考试内容真正合理反映学生学习内容的时候, 才能使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真正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要求, 才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综合学科学习的习惯, 才能逐渐将高考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知识相融合。

三、关于录取标准增加“综合素质评价”的看法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录取体制是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形成的, 招生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 高校缺乏自主招生的权力, 只能按照考试成绩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发展至今这种体制已相当顽固且操作简便易行。笔试的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但学生对目前高考纸笔模式能够综合反映个人能力的认可程度依旧“偏低”, 尤其学生对于高考全面评价个人能力的客观性、有效性方面仍存有疑虑。原因在于, 首先, 笔试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检测范围有限, 通过一次考试、一种评价手段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考生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状况;其次, 如果说通过笔试能够考察出考生的学科能力和文化素养, 那么, 考生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创造性等个性则难以通过试卷反映出来, 这也是笔试的致命缺陷;最后, 新课程改革的多元评价理念与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已经频繁冲突, 多元评价录取标准亟待出台。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 而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描述, 具体内容以写实性的文字表述形式, 分别记录考生中学期间学业水平评价、思想品德、情感领域的评价、个性特长活动评价、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包括各科目学分情况, 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和遵纪守法或获奖情况等, 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 由高校进行判断。[11]

新课程高考方案中已经明确要求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但进展似乎并不顺利, 其效果没有得到师生的认可。由于国家考试评价保障体系尚未成熟, 在诚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笔试保证了高考的客观公正性, 造成高招工作长期以来对高考笔试成绩的依赖, 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困难重重。同时, 很多教师反映, 学校除考卷和类似“素质评价手册”的定期评价资料之外, 缺乏其他规范的、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记录, 缺乏目标体系的指导, 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和人格发展形成整体、精确的认识, 使得“通过评价促发展”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四、几点启示

1. 科目设置应当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共性和个性发展统一的特点, 实施分类、分层设置考试科目。

高考中的科目设置问题历来是众人争论的焦点, 科目设置改革也经历了多种方案的实践论证, 虽然现阶段高中生的考试负担由于升学的压力依旧比较重, 减少科目的设置或许在心理负担上有所减轻, 但同时会由于难度的增加而使学生对单科的钻研更加深入, 这不符合高中新课程学习的要求, 因此, 在进行科目设置的时候, 应当按照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共性和个性发展统一的特点, 实施分类、分层设置考试科目, 力求把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都照顾到, 从科目与考生兴趣、能力匹配度方面下功夫。因此, 在进行科目设置改革的时候, 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 语、数、英为必考科目, 体现基础性和共性原则。因为语文、数学、英语是基础工具学科, 规定为必考科目是作为对每一个考生最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 也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应具备的共同基础。

第二, ×科和文基、理基等选考科目的应符合选择性和个性原则, 文理分层考试模式得到师生认可, 应当继续实施论证。×作为专业选考科目, 使兴趣、能力、特长各不相同的考生均可找到匹配自己特点的科目参加考试, 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发展的需要, 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是个性与特长的体现。[11]让不同群体的学生分别报考、分别要求, 更有利于学生学科发展倾向的形成, 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第三, 简化科目设置, 应是高考改革的理性取向, 不过还应该通过加入多元录取评价元素来平衡难度的相对增加。单纯简化科目未必能达到减轻负担的目的, 因为高考必须发挥区分功能, 减少科目就必须增加难度以达到一定区分度。如果不增加试卷难度, 就必须有别的录取评价元素, 否则不足以区分学生。

第四, 选考科目设置往往会产生公平性不足的问题, 对因选择性带来的公平性不足应有正确的认识。选考科目设置的层次越多, 出现不公平的机会就越多;考试科目对纸笔考试方式的适应性越低, 出现不公平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中, 不能只追求公平性而不顾选择性, 也不能过于强调选择性而忽视公平性。

2. 高考考试内容应当“贴近考生熟悉的事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考察目标, 使知识向能力迁移”。

我们应当明确高考要考的能力主要是笔试环境下所能体现的能力。高考内容改革将是一个长期摸索的实验过程, 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仍是今后高考内容改革关注的主题, 注重能力的考查将是高考内容改革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改革的实验阶段, 我们的原则是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可以在“知识范围的广度负担和知识深度的难度负担”的比例问题上进行调整。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实践。

(1) 高考命题的原则应当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考查内容应当包括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潜能、基础文化素质和基本创新能力, 并结合学科特点, 注重对操作性强的实验型科目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考查;综合科目的考察内容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逐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还应在高考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法纪、世界观、人生观的倾向性考察。

例如, 山东省2007年的高考方案的“基本能力测试”是一项大胆尝试, 从学生人身安全、健康生活、科学学习、自主探究到人格培养、情感世界、生活态度、价值判断等几乎无不涉猎。由于强调日常积累, 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对传统机械考试内容的颠覆, 对高校人才选拔考试有着深刻的启示, 值得学习。

(2) 应继续推广选做题。

只有有目的地以选做题形式对部分有特长或有能力从事高精尖专业的人才进行选拔, 才能引导学生的学科兴趣发展。但在试题的命题上应当符合区分人才层次的标准, 而不是单靠增加题目的难度和深度。

(3) 在命题内容选择方面, 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文科试题应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引导学生对社会的敏感度;理科试题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问题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上, 要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留给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考生的学习背景, 防止出现题目信息与不同考生的不对称。适当的灵活出题可以改变我国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弱势, 这将有利于使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真正开展。

(4) 在试题设计上, 应当减少封闭性试题的权重。

要适度增加探究性试题、半开放性试题、开放式试题的权重, 考查学生的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水平及其他高级能力;同时, 也要创设新的试题情景, 通过转换题目的设问角度, 防止试卷、试题的“模式化”, 使考生在新的情景中实现知识迁移,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试卷可以适当缩短长度, 给学生留出更多思维的时间。

3.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 继续推进“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的多元评价模式。

调查反映, 大多数师生赞成采用“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的高考选拔模式。虽然处于实验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并不明显, 但是新课程改革呼唤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起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录取选拔中能够发挥多大的参考作用, 主要取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平性。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 需建立在高诚信的基础上, 这需要中学、社会的积极配合。由于区域之间、中学之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中学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 将增加高校录取客观评定的难度。因此, 在推广过程中应当注意。

第一, 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监控测量, 对课程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学生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是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可用的重要基础。

第二, 通过法规、政策来检验实施情况, 以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用性。例如, 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情况作为学校是否规范化办学的一个硬性指标;同时, 逐步建立综合评价诚信等级制度, 由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学教师组成诚信等级核定委员会, 在一定期限依据相应的标准对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进行评价, 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 提高评价技术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关乎评价实施的成效, 因此也不能忽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相关技术培训。

第四, 实施分阶段推广。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 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健全, 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的权重不易过大过急, 应当缓步推进实施。

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 如何在实践探索中释放学生长期的考试压力、如何消除高考指挥棒效应、如何在高考中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都将是今后高考改革探索的重点。对广东省高考实验区的总结和评估, 无疑会对今后高考改革起到更为理性的推动作用。在不断改革考试科目设置的同时, 录取环节的改革必将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其中, 以高考成绩为重要依据, 突出综合素质评价, 注重能力考查的自主招生力度将会大大加强。今后, 我们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经过充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论证基础上,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成功之后加以逐步推广, 未来中国将以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为新的起点, 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立祝.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2]潘庆玉.新课程高考制度改革应妥善处理的若干矛盾[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5) .

[3]陈燕燕, 彭慧.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制度变革方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06) .

[4]吴振荣.素质教育的瓶颈:高考制度的局限与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06) .

[5]李群芳.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

[6]刘清华.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J].东南学术, 2007, (04) .

[7][10]张警鹏, 郑启跃.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制度安排的预期与实际[J].湖北招生考试, 2007, (04) .

[8]方晓斌.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取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9]罗金远.高考应体现谁的意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等式两边都除以λn+1,然后转化为等差数列,从而得到{an}的通项公式,是典型的化归法.常用的化归还有取对数化归,待定系数化归等等,一般化归为等差(或等比)数列.

此外,数列还与函数、不等式、方程、导数、对数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能力要求高,思维力度大,如2007年四川、辽宁、广东、安徽等理科卷中所涉及的数列通项,因此,要能够正确地求解通项公式,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常见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运算、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等能力方面下功夫.

篇5: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大海汹涌,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日出日落,纵然仰望苍穹,高声呼啸,万籁星辰,夫子云:天何言哉?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

也许东坡读懂了。

于是,天地间突兀出这样的身影,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孑然于宦海之外,用心做着自己的烹调。与己乐,与民乐,与山水乐。顾盼间,感悟于天地,颂明月诗,歌窈窕章,何其自由无碍!

所以,开始懂得了东坡,懂得了那远离喧华的恬淡,甚至进而感知“闲花落地听无声”,多么潇洒,何等无求……

东来抒啸,采菊而见南山,陶渊明不也如此;还有那梅妻鹤子之主,采药童子之师;难道不都是超然物外的达者吗?

漫漫红尘外,飘飘天地间,隐者无求,遁乎山水之中,自悟一种清凉,自守一份安逸。

这或许就是昔人爱惜文字,却总爱赞颂隐士的原因吧!

可是,终止于一个隐士,真正就像那闲花了吗?又真正领悟了大自然无言的真谛吗?

贤者爱出世,却不知怀出世之心入世。

千百年前,孔圣人不够旷达吗?然而,他不结束生命于山林,而羽化于三年弟子之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闲花,无声而落,落在现实的泥土里,再化香泥,以滋养万代。如今,顶礼于他高大的身影前,他智慧的眉宇,不就是天道无言之气吗?这便是自然之道,他不是执著讨好什么,也无需刻意回避什么,他是如如不动,照观宇宙的沉稳无息。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难怪老庄不知是蝶化人,还是人化蝶,笑对万物,原来,他已经与万类和合,体悟了天地本无所有,却又含蕴一切的物我真相。

难忘怪他的妻子去世,老庄鼓盆而歌。那不正是高唱闲花无声落地,回归自然的圣歌吗?

细雨温衣不见,闲花落地无声,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

人也应该与自然相映,花开时,烂漫春天,留香百世,花落时,无声无息,安详长眠。这不就是自然,是天道,是至高的真理吗?

人来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天道无言,人道亦无所求。不求一切,更不求逃避一切。

篇6: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于树泉老师解析2007高考语文试题

主持人: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高考的第一门是语文。今天下午到现在应该说陆陆续续各地的高考语文题目已经出来了。在第一时间,我们请到了去年语文阅卷组的于树泉老师,请他给我们谈谈以后命题的趋势。您好,于老师。

于树泉:您好!

主持人:现在题目已经出来了,您有没有看过这个题?

于树泉:我对作文题看了,有一个了解。试卷刚刚我翻了一下全国的一卷。

主持人:就是说您还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今年的试题。

于树泉:粗浅的也没有,还没有机会看到今年的试卷。

主持人:您从感性的角度谈谈您对今年试题的感觉。您觉得今年的试题难不难?

于树泉:刚刚我看到的是全国的卷一,我觉得变化不大,试卷比较稳定,结构也没有什么变化。题的难易度来说,我觉得题还是比较平易的。

主持人: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于树泉:除了作文题以外,因为作文题是一个看图作文,这是一个变化,其他的没有什么变化了。

主持人:您觉得对今年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语文考试不会带来太大的改变?

于树泉:我觉得就全国试卷来说是比较平稳的,对学生来说应该是能够发挥正常的。

主持人:大致看过了试卷,您有没有觉得有什么是在您的意料之外的?

于树泉:全国的试题,前面的四道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后面是一道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方面的内容应该说学生并不陌生。

文言文阅读是《后汉书•宋钧传》,是属于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对学生来说,阅读是最容易的,因为有情结和故事,这个也不难。

接下来是诗歌鉴赏,苏轼的望江南,这个对学生来说也难度不大。默写,我看了都是限定科目中默写的名句,一般来说同学都可以拿满分的。

散文阅读,是《总想为你唱支歌》,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内容我浏览了一下,我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最后一块,第六大题是三道题。历年学生在这块,高考命题者把它视为试验田,往往会出一些新,学生在这块也会见到一些新面孔,但是今年看这三道题,变化都不大。一个是便条改错。我一看这些错误都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答起来不会有什么障碍。第19题是语段的修改,给了一个语段,有两处需要删,我看了难度也依然不大。最后一个题是仿写,这是一个传统的题型。如果语文素养不错的同学,或者是复习训练比较到位的同学,完成这道题应该是非常轻松的。

主持人:从刚才您谈的情况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今年试题的难度较去年有下降吗?

于树泉:这个还不能轻易这么说。整个来说和去年保持了平稳,就全国这套题。其他各省的题还没有见到,不好说什么。

主持人:就是说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这样一套题还是在意料之中的。

于树泉: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比较平稳和正常的。

主持人:我们可以套用2005年的作文题,情理之外,其实又在意料之中。

于树泉:没有什么悬念。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意料之中。那么今年有没有一些试题让您感觉眼前一亮的?

于树泉:就全国这套题来说,这套题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的平实和平稳。如果有一点新鲜感的地方,就是作文题。作文题出的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们用了这套题,考生就会知道这个题。给了一个场景,一个小孩摔倒了,摔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他们分别代表学校、家庭和社会。而且这三个人异口同声说“出事了”,要求学生文题自拟。这种题在高考历史上是出现过的,但是最近好像没有怎么出现,这个题在题型来说是有一些新意的。面对了一件事,社会、学校、家庭可能是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学生在做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来做题。

主持人:刚刚我们就整体的感觉谈了一下,您刚才也说了好几次,作文是您感觉有一些意外的地方。看图作文也是近年来考得不是特别多的地方。上次来,您讲过作文是整个高考的半壁江山,不光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

于树泉:得作文者得天下。

主持人:我们来谈谈今年的作文题。您首先来评价一下这篇作文的命题,您觉得作文命题和去年来说,您是更欣赏还是觉得它有它的失败之处呢?

于树泉:我觉得命题作文,今年各省我看了一下,出命题作文的比较多。我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类型:命题作文,划题文,还有材料作文。主要是这三个类型,看图作文就是唯一的这么一例。这个我觉得它首先是有新意的,对学生来说这个题,在选材立意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这个图你看,一个人摔倒了,学校、社会、家庭这个题还是有选择的空间的。他感受最深的他可以选择一点,不一定三者都要选。面对一个摔倒的孩子,他可以选择一点,也可以三者都选,可以通过比较来选择三者的不同。

如果立意点选择在一点上,这篇文章会写得更深入一些、集中一些。我感觉学生还会就这个题目,不同的考生会扬己所长,我觉得这个题目从这点来说应该还是值得肯定的感觉。

主持人:我们常说高考作文题,命题最大的原则就是要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您觉得碰到这样一个作文题,考生应该如何入手?

于树泉:应该说这道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写。比如说一个人摔倒了,社会怎么看他?比如说有一个失足青年,社会怎么对待他。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话可说。如果这个失足青年或者少年,他是学生,学校是怎么对待他的,或者学校应该怎么对待他?学生有话可说。家庭应该怎么对待他?我觉得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有话可说的。

主持人:我们常说作文一方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您觉得这道题的约束在哪里?

于树泉:因为他这里给了一个情境,一个人跌倒了,跌倒了肯定是有某种隐喻意义,比如说某个孩子失足、做错了事。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校、家庭怎么做?这个限制应该是很明显的,他只能谈这方面的事。但是究竟他侧重谈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这就是他的自由,但是这个情境限制了他,他只能谈这方面的内容。这就是限制和开放。

主持人:如果和以往的考试出题的规律来说,这道题的限制我感觉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

于树泉:这道题的限制还是很严的,也就是说只能谈某人失足了,只能谈社会、家庭、学校对他应该的做法,或者是他谈对这种做法的认识,这个做法是错误还是正确的,所以这个限制是很严的。

主持人:去年的高考作文北京

卷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就是“北京的符号”。高考的作文经常被人诟病比较多,但是去年这道题获得了很多赞扬的声音。我感觉去年的这道题也给人的限制很多,我们以后的作文命题趋向是不是有往这方面转的可能?

于树泉:06年的北京的符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北京的符号它不计其数,历史的、现实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种风物、一种习惯、习俗。所以说学生具有选择上很大很大的空间。同时,它又是限制的。限制是北京的。而且在这个作文题的前面,它有一句话,就是“每个城市都有代表自己文化内涵的、标志性的事物,这就是对符号内涵的限制。所以我认为这个题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它这种限制和开放,防止学生宿构,防止准备好一篇拿上来以不变应万变,北京的符号这篇就不可能这样,因为他一准备好,一上来老师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这个题应该是很好的一个方向。而且我也希望是这个方向,因为他对中学的作文教学是有好处的,对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是有好处的,我希望这个方向能够保持下来。

但是我看了一下,今年全国的20套试题作文,我觉得有些题还真的让人不够满意。有些题我觉得给我的感觉,因为我们选拔的是高中生,毕业以后他要上大学深造,应该说就接受高等教育,即将进入精英阶层,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的高考作文应该起一个引领作用,学生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应该有思考、有见解,能够展示才华。所以,高考作文题应该是有品位的。但是我浏览了一下我们的高考作文题,我觉得有些题还是过于浅了一点。有些题我想有一定见解的同学和家长,一看到这个题就觉得浅。而有的题,我觉得俗了点。还有的题给人的感觉是虚了点,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把握。那个题抓不到什么东西,他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去展开写,他不好上手,他这个文章上手写什么他不知道,或者说是指向不明确。

还有一些题涩了点,题让学生不懂,不知道该怎么去写。究竟写什么呢?是写文学评论,还是把握两句诗,来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学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所以这样的题让学生有点青涩,这样的题我觉得不是北京的06年的方向。它既开放,但是它又有限制,我觉得这个题是好题。这个方向它应该保持。

主持人:就您刚才说到那些您感觉不是很满意的题,您觉得对考生来说,他们接受起来是否也有难度?

于树泉:如果这个题目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这个题它的指向不够明确。学生看了题,不明白这个题让我评价鉴赏一首诗,还是

[1] [2] 下一页

让我从诗中发现什么寓意。比如说如果是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就知道要展开联想,要结合现实。如果给了一个题,学生看不出来让我写什么,对他们来说审题的难度就大了,应该说对学生就有威胁。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写。我们的有些题,或者是虚了点,或者是艰涩了一些,这个题对考生是有一定的威胁,审题立意有一定的难度,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那么大的障碍。因为考场上顶多三五分钟的时间就要动笔,没有必要在审题立意上那么麻烦。像北京的符号,谁一看就知道,但是写出来能分出高下。

有的题不像高考的作文水平,我觉得高考的作文水平应该有水平,有品位,应该有层次。因为参加高考的,这是我们国家最大规模的,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考试,它选拔的可能是几百万人,我们国家的考生接近千万了,这么大规模的考试是选拔将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所以,作文题真应该出好,如果出不好我觉得还是比较的遗憾。

主持人:从今年的作文题来说,应该说出题还是有两个方向。要么是这个题出的比较的厚重,大气,更侧重学生的一些理性的思辨。也有一些是比较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内心世界,更侧重于考生的情感宣泄。您觉得从命题的趋势来说,对这两个方面,哪个方面应该更侧重一些?

于树泉:这个问题刚才我实际上已经有所涉及。比如说我看到有一道题,叫做“酸咸苦辣话高考”。这个题是重庆 的,这个题当然就适合学生宣泄一些情感。比如说高考这一年,应该说非常的艰辛、熬夜,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话可说。这对于宣泄学生的情感,写他们的真实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题做到了,有这个作用。但是从更高层次来说,学生不应该只是对自己高考这一年的苦乐进行宣泄,我觉得他应该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思考。高考固然是酸甜苦辣,每个同学都是这样,但是从层面来说,我们应该有更高的品位和追求。

我倒是觉得,刚才你提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更高的视野,关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民族。国计民生,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不应该只是我眼前这点事,我就高三考试,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因为我们要培养人才。现在参加高考的人,20年以后他们就是我们国家社会的中坚,他们应该了解社会和人生。我历来都是这样要求我们学生这样做的,他们应该对这个社会、国家、民族有一个责任意识。我经常说,看到好作文的时候我就经常说,有的学生虽然还在学校念书,但是看他们关注的我们社会的都是一些大事。而且他们自己有自己难得可贵的思考,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虽然还在学校学习,但已经担负起了社会的责任,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我觉得我们国家和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不只是书本上的这一点知识。他们应该有一个责任意识,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我个人倾向于让学生写那些厚重的文章,视野非常开阔。我刚才说他们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所以反映他们的文章应该是有深入的思考,有独到见解,有个性、有才气等等,应该是这样一个综合的体现。

主持人: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是学生思维的积累。

于树泉:这就涉及到作文评分标准了。各地都会根据自己的命题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我见到这样的题,比如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好像是江西的题,辽宁的题是“我能”广东题是传递,山东题是“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安徽的题是“提着篮子找妈妈”,上海 的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这都是很口语话的题。这些题究竟是重视思维还是重视素材的积累,就要根据题来制定得分的标准。有些题适合写议论文,必须要有材料,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不能写空洞的文章。他必须要通过平时关注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这就需要重视素材的积累。

有的题,比如像“提着篮子找妈妈”,这道题我不知道命题者的初衷是什么意思。我就想,是不是希望我们的学生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重晖,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思维,也不需要什么素材的积累,当然也需要有内容,需要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自己的文章。

主持人:我们回到今年的看图作文题,今年曾经押题的老师都要大跌眼镜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考生以后要在看图作文题下一些功夫?

于树泉:我觉得,不一定是要跟着一卷,只有他一出这样的题,我们都回到看图作文题上了。比如说我要求我们的学生,要调动积淀。平时要多读一些书,而且留心处处皆学问。看图作文形式上是看图作文,但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生活中有人会跌倒,失足,但是因为角色的不同社会、家庭、学校就会有所不同。它这样就是社会中的事,但是是用我们的看图作文表现出来的。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要懂得思考,要不断的积累,不管他出什么形式的作文,只是形式的问题,能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还在于平时的调动积淀,展示才华。我们要求学生文笔要好,平时要有思考,认识问题要深刻,不能太肤浅。如果认识太肤浅,不管出什么样形式的文章,也是肤浅的。凸显个性,文章应该写出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文章,不管你是什么形式,你是看图作文、材料文,你这个如果没有认识,没有思考,写什么文章都不会写好的。

主持人:看图作文,其实也是给出了很多的可能让考生来写。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我不妨给于老师提一个问题,假如是您在今天上午的考试中遇到了这道题,您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作文呢?

于树泉:这道题我还没有仔细的研究,他要求是文题自拟,自命标题。我不知道这个要求是不是很全了。我要是写的话,我觉得一篇考试作文限制是800字,他给了三个点,学校、社会、家长。如果让我写,这三点如果让我平分秋色去写,我会觉得这一个内容我写不透彻或者是说写不具体,这就有点平均用力,比较分散了。如果让我写,我写一个点。比如说社会。一个人跌倒了,一个少年,比如说他走入了攻读学校或者成为了少年犯。社会怎么样救助他?当他一旦走出攻读学校,他还是否会再走入犯罪道路,这种影响太大了。因为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帮助他,信任他,而不是怀疑他,摒弃他。如果是这样的话,对这位曾经失足的少年和青年来说,他就是幸运的,他就有可能从此真正的做人。

社会上有很多事,青少年他们都是因为一次失足后,社会上人们对他都是白眼,他就无法再融入我们这个社会。被疏远、被怀疑,甚至被厌弃之后,他们最后只好,因为可能另外一种黑暗的力量在拉他,如果我们社会不拉他,最后他们就很容易再走上第二次的犯罪道路,以至于有的再不能回头。我就从一个角度来谈,社会的责任,我觉得谈得可以深入点。

主持人:我想考生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谈,一个孩子跌倒了,有方方面面都会关注他,可能会从溺爱这个角度去写,这方面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一些?

于树泉:一个人跌倒了去溺爱,如果把这个孩子真看成是三岁的孩子,跌倒了,家长赶紧扶起来,如果真的作为三岁的孩子,是可以这样写。但是我觉得可能写不深。

主持人:好的。我们剩下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了。我们整个的高考到现在为止,是画上了一个逗号,后面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完成。我们在这里请于老师给我们明天要走向高考的考生,以及明年要走上高考的考生提出一些希望。

于树泉:对于今年的考生来说,他们才走了二分之一,明天还有一天。事实上我也是考生家长,我的孩子今年参加考试。我想,考一科你就不要再想这一科,不要因为这一科的得失,背上包袱,影响下一科,我觉得这样是理智的,应该这样做。

我想考生应该全力以赴考好后两科,实现自己的理想,考上自己最满意的大学。这是对今年的考生。

对于下一届的考生,我们当然就应该关注今年的高考。从今年的考试中,得到一些对自己上高三后,迎接考试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使自己明年的高考有一个理想的发挥,高三未来一年复习能够更加有效,能够提高质量。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主持人:好的,我想今天如果有今年参加考试的考生,您也许不应该看这些东西,集中精力把握好明天的考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了解到,于老师的女儿也参加今年的高考,所以我们再次感谢于老师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聊天室。最后我们要再次感谢人大附中对我们这次访谈的支持,也感谢于老师的光临,这次的访谈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再见!

篇7: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及

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自1999年开始采用话题作文,到2004年全国一些省市单独命题,这段时间,高考作文命题几乎是话题作文,因此,这是我国作文命题的话题时代。2005年全国各省市单独命题增多,作文命题中作文命题形式逐渐多样化,到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共有十六套试题,作文命题演变为多种形式并存,开放又限制,但仍以话题作文命题为主,因此,称此时为后话题时代。

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不少考生和高三老师便有些担心,认为广东高考命题在连续三年使用话题作文之后,再加上今年是广东省新课程改革后高考的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题的“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与以前的材料作文限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有较大不同;而可立意的角度也多了,考生可从材料的含意的某个角度立意写作,例如,从下面的角度立意写作均可。

①距离产生美;

②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理想和现实是有区别和差别的。

再看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河北、河南、山西、海南)作文命题,也是采用的新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故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里的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和以前的材料作文一样,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和以前的材料作文就不一样了。

审视以上作文题,全面理解材料含意,就要通过对乌鸦自不量力地模仿老鹰抓小羊的故事和牧羊人及其孩子的评论来分析,其主旨是,人要量力而行,也要有敢于尝试的精神。

但是,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写作时“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构思写作。

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则能成功;

②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盲目模仿,必然失败;

③从老鹰与乌鸦比较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

④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可批评忘乎所以、自不量力之人的可笑;

⑤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的一面,人生要敢于尝试;

⑥从牧羊人和孩子比较的角度看,可写看问题要全面,或站在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观点和认识。由以上分析可见,“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作,与以往的材料作文就有了较大区别。

同时,评分的标准也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请看下面一篇优秀作文:

太史公的歌

“快走!别污了大爷我的手!不就是一个受过宫刑的人吗?摆什么读书人的架子!”

被推推搡搡的,司马迁又一次被丢进牢笼,望着囚窗外那映亮了黑夜的汉家宫阙,欲哭无泪…… “别做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名字的鸟!”

汉武帝的威喝在他耳边回响,朝臣们的讥讽在他眼前浮动。他颤抖着想要蜷缩在黑暗中的一角,用双臂抱住他的身体,却头一次发现,自己惯于握笔的双手是如此的无力。

难道他司马氏一族千年的责任只不过是成为皇权与帝王的工具,只不过是成为一只皇家听话的鹦鹉?鹦鹉?鹦鹉!

他狂笑着,笑声中却饱含着悲凉。

那么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坚持,他的苦读,他的一切都还有什么价值,他的史记……史记又还有什么意义?

他哭号着冲向案边,将那一卷卷史记撕得七零八落。竹签(注:当是竹简)“啪啪!”地掉落在他的四周,仿佛无数人无情的讥笑。他向着无边的黑暗张开双臂,象是要拥抱那无尽的堕落。

忽然,他碰到了他的笔。

笔?笔!笔!

对!他的笔还在!他的命还在!他的理想与抱负不允许他放弃,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伟大的先行者不允许他堕落。权力算得了什么,荣华算得了什么,宫刑算得了什么,身份又算得了什么?当历史的波涛翻着可以洞穿黑夜的星海般浩瀚的光芒淹没一切时,后来者必定会发现,真正不朽的从来都只是伟大的灵魂与坚定的意志。

他猛地扑向案桌,他要写下一部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史记,而他的名字,在他摊开的这一卷卷竹签面前,在他将要完成的史记面前,也将会同那些历史中的先行者们一样,列入伟大与不朽的行列。

他忽地高歌一曲:

“人生百年尔,谁得死其所?”

他越唱越高,刺破了那无尽的黑夜,也划破了中华文明的天空。

这是2006年高考的高分作文。作者抓住牧羊人的话发挥想象力,写司马迁决心实现自己的抱负,宁愿做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名字的鸟”,而不做皇家的“鹦鹉”,这样写,暗中照应了孩子的话“它也很可爱”。应该说,这种立意和构思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考虑的。如果按老材料作文“全面理解材料”,那么就要在文中点及向前人学习(鸦学鹰),这样才更吻合材料的全面含义。

而本文在写法上,直接叙写司马迁入狱的一段遭遇及其心理活动,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颇有创意。可以说该考生发挥了自己的写作优势,也得益于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宽松。

(2)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这两种命题形式虽然有其相同点,都提供材料,都意在给考生写作以较大的自由度,具体说,就是鼓励考生个性化写作和独立创新精神的发展: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

但其不同之处也非常突出:

① 审题要求不同

话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也就是限定了写作的一个范围,考生写作时,只要围绕话题写作,也就是“死死抱着话题打滚”就不会脱离题意,如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要求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考生构思作文时,始终扣住这个话题,就会有基本分,审题难度相对材料作文来说,就低一些。

而新材料作文不提供写作范围和作文的话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难度显然较大。

②立意要求不同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主要讲一个“话题范围”,往往是对话题得以具体诠释,写作立意对所给的材料一般不做要求,写作时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甚至不用。如上述广东题,所给材料只提供一个雕刻家的例子,作文中可用可不用这个例子。而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则不同,立意必须从材料的含意出发,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就隐含着作文要提取的观点,因此,必须仔细认真地分析材料的主旨、关系、事件乃至感情态度等等,而且,写作时必须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③材料寓意程度不同

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总有一定的寓意,而且从不同角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往往指向明确,寓意显豁,常常一目了然。

(二)命题内容特点

对命题内容特点的推断和探究相对要难一些,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首先要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即了解作文命题的依据。

作文内容的命题依据如下:

(1)鼓励健康表达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体现文化主流和时代精神,引导正确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2卷)作文命题是从“图书读书和网络阅读”题材内容角度命题的。

(2)对中学作文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例如,肯定要考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

(3)命题坚持有意义原则。命题针对社会性现象,解决具体的思想和社会问题,但又回避热点问题。

(4)命题内容贴近高中学生生活,又要有能力和思维思想的区分度。

(5)命题让学生猜不着而又让绝大多数人有话说。

二、今年作文备考策略

(一)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并增强审题意识

许多同学不明此理,缺少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良好的审题意识,以致作文严重时分。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南京金陵中学的才女费滢滢曾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中获金奖,然而,她写的作文《人情与季节》,只得了25分,主要原因是文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他的观点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疏远上”了。而这篇高考作文的题意应该是阐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阐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处理方面的影响。

费滢滢同学的高考作文写作实际告诉我们:审题一定要细心、全面,要准确理解命题题意,既要照应到材料或导语内容,又要针对话题和要求,不可抓其一点不顾整体。

(二)要研究新材料作文写法

1.学会全面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写好材料作文,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这不仅指一般的认知,而是要理解材料的实质,并且要能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因此,平时审题构思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含意,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要思考材料的主旨是什么,材料分几个层次(如上面2006年全国作文题就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第二部分是评论),材料中有几个角色,他们的行为或言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和价值取向等等。坚持这样的审题练习,把握材料内涵的能力必然会大为提高。

2.熟悉材料作文的构思方法

“引、议、联、结”是写好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引,就是引用材料。若选择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但引用不等于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不可过长,三五句话概括即可。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并由此确立出鲜明的中心论点。这里的论点表述一定要明确,最好用判断句或复句的形式加以表述。

联,就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论证。或正面举例,摆事实,讲道理;或反面举例,分析危害。这一环节是文章写作的中心部分,要写深入,只有深入分析,析原因,说危害,才能以理服人。对这部分的联系分析的方法,请参考下面的具体讲解。

结,就是总结全文,这里要对论述的问题加以深化或拓展,或重申论点,照应材料,或提出解决办法,或发出号召。

新材料作文,当然可写成记叙文,例如,前面我们看到的《太史公的歌》一文即是;也可以写成其他文学样式,如剧本、小说、故事新编等。但这都要注意在文中照应文题材料。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学会运用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

高考发展等级评分标准规定,“认识深刻”“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获取发展等级分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练好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略)

(四)学会组织文章结构的方法

文章结构的安排巧妙是获取高分的必要因素,不管写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还是写话题作文,都要讲究文章结构的安排。例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蒙太奇式组合结构等。

限于篇幅,只讲并列式结构。请看下面一作文:

人生如树(议论性散文)

我常常与一棵棵大树对视,譬如黄山的松、泰山的柏、西湖的柳、家乡的槐。参天的树、婆娑的树、俊逸的树、伟岸的树,树放飞着我的思绪,树检阅着我的人生,我由衷地感到人生如树。

人生犹如一棵落定尘埃的树。一粒树种,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鸟衔来的,不管是从高山上随泥沙流淌过来的,还是从大海的波涛里沉淀下来的。不管命运之神把它放在那里、山涯也好、峡谷也罢、黑土也好、红壤也罢,它就会在那里发芽、生根、长成一棵大树。

人生也是这样,无论你是呱呱坠地的婴儿,无论你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无论你从那里来,无论你到那里去,你总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你的一席之地,一块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这块落脚谋生的地方,才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人生犹如一棵历经坎坷的树。一棵大树的坎坷经历常常令我感动不已,大凡游览过黄山的人莫不为千姿百态、苍然挺立的黄山松所吸引、所陶醉。如果没有风的裁剪,雪的修饰,如果没有雨的沐浴,霜的浸染,如果没有烈日的烤灼,严冬的磨练,我们能看到那一棵棵历经数百年沧桑而雄姿勃发傲然屹立的巨松吗?人生亦如此,在几十年的人生苦旅中,求知的不易,谋生的艰辛,病痛的折磨,灾害的侵袭,战争的恐怖,亲人的离散,坎坷多舛,命运无常。还有那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时常给人的心头蒙上一层层阴影。因此佛家认为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是受苦受难的,我想人如果没有大树一样的经历,没有大树一样的磨难,又怎能成其为人呢。

人生犹如一棵无私奉献的树。在数以万计的不同树种中,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默默地向人类奉献自已的一切。有的用片片绿叶为人类编织浓浓绿荫、有的用阵阵花香去陶醉自然界的一切、有的用累累硕果向大地母亲作出深情的回报、有的用强健的身驱去成就无数高楼大厦。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象大树那样把自已仅有的一份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古往今来,多少热血男女、多少能人志士、多少英雄豪杰,为了人类自由平等解放、为了社会进步繁荣发展,不惜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不惜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演绎着犹如大树一样的壮丽人生。

人生如树,树若人生。人有坚定意志,树有不屈精神;人有桃李满园,树有硕果累累;人有沧桑经历,树有坎坷遭遇;人能置死地而后生,树能化腐朽为神奇;人从远古洪荒走来,树在原始森林扎根。有人的地方必有树,有树的地方多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树相依,人树相伴。一棵棵大树使我驻足流连,感慨万千。

这篇作文共五个自然段,作者精心安排文章结构,在每个层次之前都设置一个分论点,从而使全文层次分明,结构巧妙,阅卷老师一见就会眼前一亮,怎会不获得高分呢?

(五)学会加工材料的方法

许多同学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手头缺少论据,这一方面是因为阅读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不会对作文材料进行加工。这里给大家讲三种材料加工的方法,供大家练习写作时参考。

1.具体材料的加工

这就是根据话题或作文题目或作文的观点,对一个完整的材料做具体的分析处理,使之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 略

2.概括型材料的加工

例略

3.泛指型材料的加工

例略

(五)加强备考强化训练

明确了高考作文的规律和应对方法,并不一定能在高考中写出高分作文,只有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作文实践中,提高了考场应试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才会获取高分,才会夺得高考作文的成功。

下面给大家提供几道作文模拟题,希望大家认真运用上述方法加以写作训练,从而夺取高考的高分。

1.阅读下面的寓言,全面理解其寓意,但写作时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立意自定,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从前有两个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树旁下围棋。一只猴子长年累月躲在树上观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没有一个人是它的对手。

这个国家的国王知道后,他想: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战胜不了一只猴子。于是召集专门会议,研究战胜猴子的办法。此时,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他说,绝对有把握,但是,比赛桌上一定要放一盘水蜜桃。

比赛开始了,猴子与大臣执棋对弈,猴子总是盯着那盘鲜美诱人的水蜜桃,结果大臣赢得了比赛。

2.阅读下面的材料,全面理解其含意,但写作时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曾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怎么没有写一部回忆录,他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倒想写一部像卢梭那样的忏悔录。

犹太人每年都要过一个“赎罪节”,到这天,所有的人都要到教堂里去祈祷,为自己的罪过做由衷的忏悔。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嫁给幸福

汪国真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只知道

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请以“追求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个经历过社会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各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呢?

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5.仔细辨析下面的作文题,全面理解其含意,根据题目确定文体,为每个作文题写出构思提纲,然后任选一两题作文。

①说真

②什么是苦

③我看网络文化

④主动与被动

⑤生存与生活

⑥生活的真谛

⑦谈气度

⑧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⑨仰望

⑩人生如河

篇8:北京高考改革探析及思考

一、历来高考制度研究及现状

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尚未完善, 历来有不少研究者探讨高考制度改革问题, 其中有关于高考制度历史发展的陈述, 如陈彬莉《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有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则问题的阐述, 如王静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江苏高考改革制度为例》;还有关于中国与他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比较, 如杨继龙、但昭彬的《中韩两国高考制度改革之比较》。

1. 历来高考制度研究。

对于高考制度改革问题, 众说纷纭。在李雪岩和龙耀的《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中主张分专业高考制度, 取消公共科目, 这是依据学生发展特点的不平衡性和独特性而采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鉴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 部分人主张通过增加高考次数来弥补其残酷的实质, 即分两次高考。不言而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这主要便于高考选拔的公平性, 减少高考机制的竞争性, 体现了高考公平性的原则。杨继龙和但昭彬的《中韩两国高考制度改革之比较》中指出较韩而言, 我国高考制度要走的是组织形式多样化、录取标准多元化、高考招生自主化的道路。这一方法恰好做到了国家和地方二者的统筹兼顾, 有效地考虑了城乡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符合高考制度制定中的本土性的原则。上述三种建议都有其合理性, 但似乎治标未治本, 未从本质上解决高考忽视学生兴趣和专业特长的弊端。不少学生因科目中拐角马而无力驰骋, 更有甚者, 为占领一席之地而品德低劣。他们都是从单个角度或从某一方面来改善高考制度, 并未对高考教育和高考制度实行整体性和全面性的改革, 缺乏系统性, 这将不利于高考机制有效优化。对此, 高考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 高考改革现状。

据新华社消息, 2016年, 北京将出台新高考策略, 即调整高考中英语和语文分值的比重, 语文分值由原来的150分提升至180分, 英语分值则由原来的150分将至100分。这是高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 即一年两次,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带来的竞争压力, 这表明中国高考在进一步迈向公平公正。但正如北京即将调整专业科目分数的比重一样, 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上述研究皆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我国高考制度中的不足及其改善措施, 为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基石。但历来研究多以教育历史或中外对比角度来探寻高考制度改革,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则较少。目前各省对英语的态度不一, 对英语听力的看法也不一致, 浙江省高考政策不变, 山东省将在2014年取消英语听力。然而, 北京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高中教育异化现象

高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潜质的人才, 而高中教育是介于培养学生各方面兴趣爱好的初等教育和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 其在选拔栋梁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应试教育带来的竞争机制致使高中教育在某种层面上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衷, 而走上了异化道路。所谓“异化”, 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 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1. 题海战术, 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中教育原则上是致力于使学生向专业爱好方向靠拢, 为大学教育培养有专业潜质的学生, 但高考往往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学生每日接受题海战术, 寒窗苦读, 只为越过高考这座以智取胜的独木桥。不少学生熬夜奋战, 素日缺少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急剧下降。高考倒计时来临时, 试卷和练习堆积如山, 学生们更是身心兼惫。

2. 公共课程, 忽视个体的兴趣学习。

如今我们的高考模式, 狭义上语文+数学+英语是高考的公共课程, 除此以外, 广义上说文科的历史+地理+政治以及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实则也是公共课, 这使得学生难以施展拳脚, 高考中我们常见的则是“拐角马”, 这使得不少学生失去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不得不踏上社会的征途。除此之外, 高考中, 各专业分配比例不均衡, 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 却与外语所占的比例相同, 这是否不利于母语的学习, 这是否会使得学生对母语产生排斥心理, 也是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然而, 不难发现, 许多学生英语偏科, 但英语和语文的所占比例相同, 皆为150分。不少学生虽有较好的专业潜质, 但因偏科严重而达不到高考筛选标准。然而,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 高考模式是与大学教育相脱节的, 有待于改进。

3. 应试教育, 忽视学生的内涵培养。

学生成日埋怨, 激烈的竞争、接连不断的应试训练使学生麻木厌烦而难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不仅如此, 不少学生因压力过大、方法错误而死读书, 尤其是文科生多以记背为主, 有些甚至成为所谓的书呆子。暂且不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 其使得学生一味地专注于应试的内容, 求高分, 求过。学生除学习考试内容外, 课外书籍的阅读则难以有时间保证。由于城乡差距,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馆, 类似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真正读懂读透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些都是高中教育使人异化的具体表现。如何使学生远离畸形发展道路, 缓解高中教育偏离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 这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三、基于北京高考改革的思考

北京高考政策的制定体现了高考制度的一方面, 高中教育仍有不少违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宗旨的现象,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分析高中教育的问题以不断改善高考制度和教育机制。

1. 高考评分百分比制。

针对高考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可将评判标准改为百分比制, 即德与体的基本素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及跨学科的驾驭水平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而好的身体是从事一切的保证, 德与体二者综合占20%, 因本专业基础知识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重点, 故占60%, 跨学科的水平即对其他课程的兴趣爱好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重要途径, 故占20%。高考制度是高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将高中机制达到优化, 还需将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相结合, 形成配套式改革, 为高考制度的实践提供切实的保证。从目前教育问题来看, 高中教育改革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高中教育串联化。

对于高中教育改革问题, 前人实行高中学习专业化, 即按专业划分为文史、理工、医农、体育等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我们要取其精华, 但更需完善其局限。其改革主要是从高中阶段入手, 是横向的改革, 然而教育的不同阶段具有其联系性, 我们也应关注其纵向的发展特点, 实行高中教育串联化。高中教育串联化这一方法主要考虑高中处于初中和大学的过渡阶段, 着眼于“初中培养综合性人才+高中培养专业兴趣+大学培养专业性能力”这一主线, 将高中的部分知识移至初中, 增加初中年制, 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这则更利于基础和应用性知识的传递。而高中则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大学则在前阶段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挖掘专业知识中的精髓, 提升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技能。从纵向思维改革高中教育和实行高考评分百分比制将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兼顾学生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 将德智体美有效合理的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能准确有效地挑选有专业潜质的人才, 便于消解教育制度带来的异化问题, 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M].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继龙, 但昭彬.中韩两国高考制度之比较[J].滁州学院学报, 2007, (1) .

[3]陈彬莉.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 2007, (1) .

[4]赵长林.社会分层、文化传统与高考制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3) .

[5]付嫦娥贺良.基于考生诉求的高考制度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13, (2) .

[6]李木洲.高考模式改革趋向探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 2009, (4) .

[7]王静.我国高考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以江苏高考改革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6) .

[8]闫建平.构建新世纪高考模式的思考——“311”高考模式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4) .

[9]龙耀, 罗柳宁.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3) .

上一篇:达尔文和小松鼠教学反思下一篇: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