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01

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6篇)

篇1: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缢酶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四.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补充: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其”在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中频繁出现了34次,对于它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师生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为此梳理了一下“其”的意义和用法,和大家一同探讨: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 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其实,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不止上面所述,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探索与研究。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大家试着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理一理,我请同学把她的意见说一说,

明确:《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六、总结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篇2: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祭十二郎文》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导入: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二)作者与背景(在从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过韩愈,但是本处作以概括的陈述,以提供参考,并温故知新。)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

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3、文体介绍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三)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设计基础知识练习。

可以由学生尝试串讲课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必要的点拨,并对以下一些重要字词加以强调和讲解。

1、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2、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吾兄之盛德而夭起嗣:夭,动词使动,使……早死。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

3、古今异义: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4、句式: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且尝试概括作者的感情。教师在学生复述过程中不断的加以补充讲解,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逐渐理清思路,揣摩文意。

2、明确: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一部分:2、3两自然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二部分:4至9自然段,写十二郎之死。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五)体味抒情色彩

集体朗读5、10自然段(联系课后练习二),诵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

本文在一些语句中连用的这些连词和语气词,其作用:

1、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2、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

(六)课堂小结: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分类作业 A类:仔细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的感人力量。并且反复阅读抒情段落。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读课文,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真切的亲情。

板书设计

篇3: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10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难点解决】祭文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辩论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

1、 作者(课前板书要点)    2、 背景(课前板书要点)      3、 文体介绍

4、  熟读(准备课上范读)    5、  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

6、  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

二、诵读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

闻汝丧及长 不省所怙 兄殁南方 省坟墓 归取其孥 丞相薨 佐戎徐州

夭其嗣  汝遽去万乘之公相 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 尚飨

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

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 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 ( 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坟墓。)

(二)、古今异义

1、当不复记忆复 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 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 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 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

1、省

①动词,xíng,知道 不省所怙。    ②动词,xíng,看望 汝来省吾。

③动词,shěng,减少 省徭役,减征赋。

2、致

①动词,表达 乃能衔哀致诚。    ②动词,使……来 将成家而致汝。

③动词,达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名词,情趣,兴致 树草栽木,颇有野致。⑤名词,诚意 乃能衔哀致诚。

⑥ 动词,招纳 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

①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诚知其如此。

②副词,实在,确实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

①动词,趋,赴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动词,就职上任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动词,接近 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动词,完成 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

①动词,预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名词,灵魂 死而有知。

③动词,知道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动词,主持 产将知政。

⑤动词,了解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动词,识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名词,知觉 手等有痛痒之知。⑧   名词,知己,朋友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⑨ 名词,知识 两小儿笑曰:“孰为(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⑩通“智”,名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莫如西归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吾书与汝日 书,名词动用,写信。

4、东亦客也 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而视茫茫 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6、恐旦暮死 早晚名词作状语。

7、将成家而致汝 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夭亡。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吾女与汝女 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长,养育。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         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 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

(6)何为而在吾侧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六)重要文言虚词

1、其:

(1)是------还是

例句: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然乎?其不然乎?

(2)副词表示反问                           例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副词揣测                           例句: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4)副词婉商                         例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表示期望                          例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而:如果                           例句: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以:在                               例句: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四、重点文句翻译

(方法:学生交流疑难句子的翻译后,教师指导留存的疑难。)

五、把握感情

(一)感情

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情)

问题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明确: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二) 作者介绍,理解情感。

(学生介绍,大家共同补充)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背景介绍,理解情感来源。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六:小结与作业。

作业:为辩论做准备。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祭十二郎文》研讨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10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3、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诵读。           个别读,散读。再体会感情,为分析做准备。

二、深入鉴赏:

(一)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深沉叙事,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4、边诉边泣,独特语言。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语词妙用,增强感染。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①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②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③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④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⑤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⑥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二)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文体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三、再读品位

不同朗诵水平的同学交替读,感受文章深切诚挚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会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               韩愈

( 一)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 二)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生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五、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在课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参考内容)

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六、本课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七、课下练笔

为《诸葛亮吊周瑜》写一段鉴赏文字

附:

《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A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篇4: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一、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5.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读文--(20分)

范读

正音

自读

齐读

课文分析

(一)阅读讲析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讲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篇5: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教学难点:作者融情于事的波浪式的感情抒发。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次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岀嗣给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文:是古代用于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祭文一般用于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专从骨肉之情方面下笔。前面说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了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悲痛。这种对祭文的创变适应了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写作背景(略)

四、朗读课文,正音解字

1、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能凭其棺

2、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徳而夭其嗣

长吾女与汝女

3、古今异义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女,与老年相对

成立:古代指成家立业

几何:古代指什么时候,现在是数学中专业名词

4、句式

惟兄嫂是依 : 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式

5、字词

怙:《诗经•小雅•蓼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此用“怙”代父,“恃”代母。

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省∕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孥:妻和子的统称。

比(bì):近来

吊:慰问

(《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窆:下棺入土

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大家试着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理一理,我请同学把她的意见说一说。明确:《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段想到自己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篇6:《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基础

知识

1.基本的诗词虚词。

2.基本的文言句式。

学科

能力

1.学习祭文的基本格式;

2.学习韩愈的散文特点;

3.复习古典散文的鉴赏方法。

思想

方法

1.注重文本解读;

2.注重通过诵读体味文意。

教育性目标

德育

渗透

理解韩愈叔侄深厚的情谊。

发展性目标

良好

心理

素质

的培

培养自己在激动的时候,能控制自己的的感情。

教学

重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

难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

方法

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

要求

1.熟读课文;

2.熟悉客下注释。

课件使用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

教师泛读,学生跟读,正音;

五、学生自读

问题: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3.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六、作业。

1.继续完成课上的作业。

2.完成《质量检测》。

第二课时

一、内容结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二、文章结构。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 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三、鉴赏要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主旨不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悲痛达于极点。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邻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上一篇:刺猬作文250字下一篇:小学戏曲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