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4-04-16

对道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3篇)

篇1:对道真经济发展的思考

1.1 积极探索, 创新培训模式

基地+企业模式:由基地进行理论培训, 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直接快速转移, 实行培训上岗一条龙服务;定向培训模式:对用工信息进行筛选, 按照企业商家所需的工种开展培训, 进行指导就业;边培训边上岗模式, 流水转移;“9+1”培训模式:对九年义务教育后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初中落榜生实行再加1a的技能培训;校企联合, 定单培训: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大型企业进行联合, 实行用人定单培训。

1.2 6个结合, 抓培训亮点

专业知识与公共知识培训相结合, 在分专业对农民讲解知识技能的同时, 讲解了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公共知识;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用一定的时间, 把学员带到田间地头, 边讲边示范, 边学习边操作, 手把手开展培训;教师讲解与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相结合, 教师带资料、带技术到现场, 把学员带到种植大户基地中, 现场听取种植大户经验介绍, 学员颇受启发;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增强培训的直观性;教师讲解与农民提问相结合, 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讲授与分户指导相结合, 帮助学员解决种植中出现的问题。

1.3 认真遴选培训教师、编印培训讲义

根据培训专业, 从本单位岗位部门中遴选和聘请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好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为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与培训机构签订目标责任状或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培训教师根据培训规范和岗位培训需求编写出体例规范、内容系统、表述通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适宜农民的培训讲义, 印发给学员。

1.4 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加强学员管理

要专心听讲, 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妥善保管好培训教材;善于质疑,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遇到不懂的问题, 要及时向主讲教师请教, 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严格遵守课堂秩序, 不高声喧哗, 不交头接耳, 不乱走乱动。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既加强了学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又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1.5 严格程序, 规范管理

严格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 认真落实教学环节。坚持公示制度:采取张贴培训公告, 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向农民公布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政府补贴标准、联系电话、举报电话等内容, 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实行第一节课制度, 每次开班第一节课, 县阳光办和财政部门负责人到班讲解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 核实学员情况, 听取学员建议;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检查验收制度, 规范台账制度, 建立“一卡、一表、一册、一账”原始痕迹档案。保存理论学习、现场指导、学员合影3张照片, 树立典型先进个人、典型优秀教师、典型优秀学员3个典型。

2 当前阳光工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对阳光工程培训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没有专题研究培训工作, 没有目标考核。

2.2 任务下达太晚

培训任务都是在后半年才下达, 前半年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培训工作量大, 需要做的工作多, 任务下达后时间紧迫, 对培训质量的保障存在很大难度。

2.3 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对阳光工程培训没有激情, 开展培训只是为完成任务, 产生培训不实、培训造假现象, 甚至大多数部门和培训基地不愿承担这项工作。农民参加培训后, 虽然学到了一定技术、获得了培训证书, 但是在落实各项政策的过程中作用不大, 导致学员认识上存在偏差, 缺乏自觉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别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怕耽误了自己的劳动时间, 不发补贴, 不愿参加培训。

2.4 培训专业计划不合拍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专业计划不能满足当地农民培训的需求, 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中药材是道真主要产业之一, 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当地政府要求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政府要求与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专业计划不合拍。

2.5 培训资金支出内容、范围、标准不明确

在省市实施方案里, 阳光工程资金支出仅有“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讲课、教材、场租、食宿等支出”这样的规定, 没有明确费用支出的标准和比例, 特别是对于在培训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招生组织、宣传、临时聘用人员、加班、车辆交通、打印学习资料等费用支出更是没有明确规定。

3 做好阳光工程培训的措施建议

3.1 正确认识阳光工程培训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

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从制定规划、工作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支持, 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功能, 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认真研究培训工作, 把阳光工程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来重视, 和当地各项工作任务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3.2 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

有足够的工作时间, 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才能抓住农事季节, 才能做到农民生产、学习两不误, 做到“忙”与“闲”的有机结合。

3.3 建立激励机制

经济激励。通过设立知识型新型农民奖、科技创新奖、农民科技状元奖等措施, 重奖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 依靠科技致富的优秀农民, 鼓励学知识、学科学的积极性。政策激励。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充分考虑通过参加科技培训取得各类各级证书的人员, 通过优先提供小额贷款、土地和鱼塘等农业生产项目承包等手段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精神激励。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 广泛宣传积极参加培训的典型人物, 通过宣传表彰等措施让他们有影响、有荣誉, 营造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

3.4 因地制宜安排培训专业计划

各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差异, 农民培训的需求不同, 培训专业不确定性大, 这就需要上级部门根据地区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调整安排培训专业计划。

3.5 出台可操作性强的资金管理办法

篇2:对道真经济发展的思考

道真是典型的农业县, 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暴雨, 其他灾害为冰雹、秋绵雨及低温凝冻等。干旱对农业影响最大, 其中夏旱发生频率大旱情重, 秋旱发生频率大于春旱, 但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比春旱轻。

1 道真县气象为“三农”服务现状

长期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正确领导下, 道真气象局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辛勤努力、团结拼搏, 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气象业务现代化总体水平上了个大台阶, 气象为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迅速增强, 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关心气象工作, 加大了对气象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投入及政策引导力度, 建成道真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当地“三农”工作。

1.1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要求, 道真县积极开展农村气象服务需求调研, 围绕“两个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具有地方编制的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股级机构, 道真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编制为3人) 。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县政府下文对各乡镇政府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建立了由基层水利、地灾隐患监测人员和村领导为主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 初步建立了面向烤烟种植的特色气象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相关部门和种植大户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1.2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

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 有效应对各种气候变化及极端气象灾害, 道真县气象局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建立了2个重大天气信息发布工作机制。重大天气预报预警面向各级防灾减灾应急责任人快速发布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12379预警发布平台) , 县委政府领导、应急防汛等成员单位和乡 (镇) 、村 (社区) 主要负责人纳入该平台短信发布对象, 同时建立重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涉及县政府及应急、防汛等部门的微信群、QQ群及时转发;重大天气预报预警面向社会全网发布工作机制, 与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部门建立通过手机短信分区全网发布重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工作机制, 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分区全网及时发布。

1.3 深入基层开展精准扶贫气象服务

为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提升气象服务“三农”效益。道真县气象局经常组织农情调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 实地了解农村的人口结构、经济作物、农产品等情况, 以需求为牵引, 有针对性地制作专题气象服务材料, 做好预警预报气象服务, 每天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多渠道发布气象预报信息, 让农户能及时接收预警预报信息, 针对性开展作物种植及田间管理。组织专员调研中药材、烤烟种植产业, 仔细了解中药材、烤烟生产情况、天气影响因素、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种类和防治措施及主要田间管理、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及服务效果情况, 以完善气象服务。向农户发放《气象信息报告》、《春耕春播气象信息专报》等服务材料。通过实地调研, 服务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广大农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优化服务手段奠定了基础。

2 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道真县气象部门在“三农”气象服务工作中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村地区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 该地区在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道真县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主要是手机短信、电视、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媒体手段。但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落后, 道真县有些地方通讯不发达, 网络、电视等没有完全普及应用, 信息闭塞, 农民气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气象信息无法及时顺利传达到农民手中, 尤其是道真县偏远的山区地带, 如果突然发生灾害性天气, 天气预报信息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送达, 势必会给广大农户造成严重的损失。

2.2 农民防灾意识薄弱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道真县大部分农村地区人们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文化水平不高, 对气象知识以及防灾知识缺乏了解, 导致农民防灾意识薄弱。再加上缺乏宣传与培训力度, 农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以及防御手段都比较落后, 甚至不规范。每年夏季雷暴高发期, 由于防御工作不到位, 农村地区雷击事故经常发生, 给农业发展以及人员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3 气象为“三农”服务人员不足

基层气象部门缺乏高素质气象专业人才,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严重制约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精细化开展。部分气象为农服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 松懈懒散, 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上易出现问题, 或分析完气象信息数据未及时进行预报, 致使气象预报不及时, 影响气象预报信息的准确性。还有部分气象工作人员针对天气预报产品深加工的水平不高, 阻碍了三农气象服务的正常开展。

3 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发展建议

3.1 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

道真县建立以县委或县政府为主导的气象为农服务领导机构, 明确气象为农服务管理职能。同时, 加强与农业、林业、国土、民政、水利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 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内容, 实现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网络及技术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等共享。另外, 要求全县14个乡镇明确气象服务工作分管领导工作职责,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3.2 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

协助县政府制 (修) 订县级气象灾害预案,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求14个乡镇政府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达100%, 并下发针对乡镇的指导应急预案。乡镇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并及时上报预案, 针对灾害较重的村需要有气象灾害应急计划。

同时还要适时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以提高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3.3 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 气象部门需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将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列入本部门的人才战略规划, 同时, 要不断充实全县气象信息员队伍, 要求全县信息员覆盖14个乡镇和83个村, 达到100%。安装使用气象信息员管理系统, 对信息员履职情况动态监控。同时, 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气象及相关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管理人才和气象服务技术骨干, 不断提高气象为农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3.4 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要完善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安装, 强化预警信息发布准确性;要共建共享共用涉农、涉灾部门基层防灾减灾设施 (如显示屏、大喇叭、服务站信息超市等) 、实现气象信息乡镇全覆盖;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10min以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推送到80%以上的行政村, 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推送。

3.5 建立“直通式”联系

将本行政区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服务信息库,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联系, 明确服务产品发送方式、渠道和流程。建立面向乡镇农技服务站的为农气象服务材料和服务记录, 乡镇农技站能够正常接收县局提供的为农气象服务材料。

3.6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要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县级灾情上报、重大气象灾害实地调查制度及重大气象灾害事件上报;在省局山地所统一指导下, 暴雨和干旱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 并完成风险区划的编制;开展和完善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3.7 加强重要天气和关键农时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部门要加强重要天气以及关键农时气象保障服务。针对烤烟生产的主要生育期和关键农事季节, 细化、订正省局山地所农气中心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 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在发生或即将对本地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 评估灾害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御措施, 指导农民有效防灾减灾;定期收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 建立完善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将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县农业、工商等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纳入服务信息库)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联系, 明确服务产品发送方式、渠道和流程等, 强化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

3.8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要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建立气象为农服务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预警指挥会商系统;在省山地所具体指导下, 建立和细化气象为农服务流程、建立本地针对烤烟、水稻、玉米、气象服务指标库;积极开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试点。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情况, 并针对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以期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气象服务,三农,现状,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 2010.

篇3:对道真经济发展的思考

道化学评价中物质系数MF是最基础的数值, 是表述物质由燃烧或其它化学反应所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上个世纪90 年代美国消防协会用物质可燃性NF和化学活泼性NR来确定物质系数MF[1]。同时, 道化学评价也对单元中物料最大释放能量做了明确说明。所以, 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可以引入热风险的概念, 使道化学评价方法可以描述热风险大小。热风险的概念是随着本质安全的研究所提出来的, 并出现以最大反应失效时间和绝热温升来评估物质的热风险。热危险评价方法的内容[2]是基于操作温度以及物质本身的性质这两个方面。通过描述失效情况下热量释放, 判断其风险可能性与严重度, 并转化为事故的概率及其后果。

Marco用最大反应失效时间和绝热温升[3]对H2O2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 认为绝热温升表示失效反应起始温度并且直接影响失效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道化学评价方法中物料最大释放能量就是以总放热量求的, 因此两者在热量释放上的系数可以进行比较; 其次, 最大反应失效时间与物质可燃性NF有相同之处, 都是通过DSC量热仪测量反应物本身性质描述化学稳定性的。因此, 两种方法横向间具有可比性。

本文通过对比道化学评价中MF与最大反应失效时间, 绝热温升与物料最大释放能量, 研究两种评价方法间的联系。

1 原理和方法对比

1. 1 道化学评价物质系数MF有关原理

对于常见的物质系数MF是通过查询道化学第七版物化性质表获取。而不常见的是用美国消防协会提出NFPA325M的标准[1], 通过用差示扫描量热计 ( DSC) 检测其温升得出物质可燃性NF和化学活泼性NR, 以此求得物质系数MF ( 见表1) 。

1. 1. 1 化学活泼性NR计算方法

物质化学活泼性的等级 ( NR) 可根据物质在环境温度条件下的不稳定度或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确定。划定反应性等级的原则具体见表2[1]。

1. 1. 2 物质可燃性NF计算方法

物质可燃性NF表示物质在外部条件下的可燃性质, NF的选取见表3。

1. 1. 3 工艺单元中物料最大释放热量

道化学工艺所涉及的物料量包含液体或气体储存的量, 可燃固体储存的量、贮存液体的量和贮存气体的量三个方面[4], 本文综合考虑反应单元内的物料量, 结合分解热算出物料最大释放能量。

1. 2 热危险性评价方法有关原理

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失效时间TMRad的概念最早由Semenov提出, 并由Townsend和Tou在成功开发加速度量热仪后再次提出[5]。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失效时间TMRad表述的是一个绝热条件下形成爆炸的时间, 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的热量描述热风险的可能性。

式中, T为操作温度; q为放热速率; C'p为比热容; R为摩尔气体常量; E为活化能。

由于精细化工行业的大多数反应是放热的, 反应失控的后果与释放的能量有关, 绝热温升与反应热成正比, 因此提出绝热温升来表述热风险的严重度。绝热温升可以用比反应热除以比热容得到, 即:

式中, Q'为目标反应或分解反应的比反应热; Cp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严重度的评估基于这样的事实: 一方而, 如果绝热条件下温升200k, 则导致剧烈的反应和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 对应于绝热温升为50K或更小的情形, 反应物料不会导致热爆炸, 这时温度- 时间曲线较平缓, 相当于体系自加热而不是热爆炸。具体见表4。

对于可能性的评估, 通常使用由ZHA提出的六等级原则, 见表5。

2 实验及计算

2. 1 道化学评价相关指数的计算

2. 1. 1 物质系数MF的计算

用DSC量热仪进行测量 ( 见图1) , 分析显示:在150 - 300℃时温度不再上升, 确定化学活性NR=2。在常温常压下沸点为233℃ , 故物质可燃性NF选取2, 根据表1 确定MF值为24。然而所研究的对象的操作温度为75℃, 超过了规定60℃ 时界限, 故需要对MF进行温度校正[1] ( 见表6) 。其中, 放热起始温度是指用加速速率量热计或类似量热器测出的开始放热反应的温度, 温度可从差热分析仪 ( DTC) 或差示分析仪 ( DSC) 测得的数据估算, 即: 放热起始温度为从第一个放热峰值温度减去100℃, 从图3 可以看出放热峰值在155℃左右。

选取NF= 2, NR= 3, 分析可以得到MF = 29。

2. 1. 2 工艺过程中的液体量的计算

对于NR= 2 或NR值更大的不稳定物质, 须要确定单元反应中物质的量。若燃烧热值小, 其燃烧热值Hc值可取6 倍于分解热[6]。其中, 危险系数y与放热总量x间有如下关系[1]:

反应单元内有8000kg该物质, 由图3 可知, 分解焓为636. 8J/g, 则单元内总能量为:

则有:

由此可见, 物料最大释放量的系数y会很小, 因此, 热风险的严重度很低。

2. 2 热危险性评价方法的计算

用热危险性评价需要计算活化能及比热容等参数。

2. 2. 1 外推法求取活化能

阿伦尼乌斯公式[7]由瑞典的阿伦尼乌斯所创立, 是表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经验公式, 用公式可表述为:

其中, q为速率常数, R为摩尔气体常量, T为热力学温度, E为表观活化能, A为指前因子。在本文中, 为便于数据处理, 对公式两边取对数, lnq作为变量, 1 /T作为因变量, 直线的斜率等于E /R:

通过DSC差示量热仪分析放热速率q, 并且在放热速率图上选取若干个点, 用外推法计算活化能E。具体步骤如下[7]: 采用图解法对Arrhenius坐标图上的点进行分析得到斜率: 以放热速率的自然对数为因变量y, 温度 ( 单位为K) 的倒数为自变量x作图。可由图可知所得到的点均位于一条直线土, 表明它们均符合Arrhenius定律, 并且直线的斜率值对应于比值E /R, 由此便可得到活化能。

从图2 可以看出, 虽然有一个数据离直线较远, 但其余点都在直线附近, 故选取72 - 78℃ 时的放热速率q进行计算活化能E为362. 17J/mol。

2. 2. 2 基团贡献法求取比热容CP

基团贡献法的原理[8]是将物质 ( 纯物质、混合物) 的物性看成是由构成该物质的分子中各基团对物性贡献的总和。这样就能用为数有限的基团特性参数去关联大量物质的性质, 并去推算未知体系的物性。基团贡献法的基团性质加和方法是基于任一基团在分子中的作用与其他基团的存在无关, 亦即认为各基团所起的作用是独立的。

很多学者对基团贡献法提出了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 Johnson和Huang、Chuch和Swanson法都只适用于20℃ 条件下计算物质的比热容, Missenard可估算0℃、25℃、50℃、75℃、100℃ 五个温度下的比热容, 结合本工艺的实际情况, 选取Missenrad法进行求取比热容。选取75℃ 时基团的数据[8]。本文所用到的基团数据见表7。

用Missenrad基团贡献法测得的数据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超过2% , 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Cp'为各基团的比热容贡献值, Cpl所求物质的比热容。

其中, 本实验中所用到的物质的比热容为:

2. 2. 3 最大反应失效时间的计算

把比热容等相关数据带入式 ( 1) 中得出TMR =62701. 38s, 换算成时间得:

最终得出的TMRad= 17. 41h

通过参照之前得评估判据, 可认为具有中等发生的可能性。

2. 2. 4 绝热温升的计算

对放热曲线进行积分, 所得的面积就是焓变, 其峰值所对应的温度为161℃, 整个区域所对应的面积 ( 即焓变) 为636. 8J/g, 因所求的是比反应热, 在温度不变化的情况下近似认为焓变就是比反应热。见图3。

可以看出, 在失效情况发生后, 二次反应所带来的温度上升很低, 即释放的能量比较低, 热风险的严重度很低[9,10,11]。

3 结果与讨论

MF的取值范围是在0 - 40 以上, 若把MF取值划分三个区间, 物质系数MF = 29 可认为具有中等危险。热危险评价中最大反应失效时间为17h, 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中等级别, 因此MF与TMR具有一致性, 表述了该工艺热风险的可能性是中等的, 即: 活化能、温度、放热速率与化学活性NR具有一致性。

在道化学评价中, 物料最大释放量系数接近于0, 失控反应所释放的热值很小。热危险性评价方法中, 计算得出的 ΔTad温升很低。这两种评价方法都明确说明了该工艺中能量释放的量值很小, 热风险的严重度很低。

4 结论

1) 两种评价方法都认为在风险的可能性上比较容易发生事故, 风险的严重度上发生事故的后果不大。

2) 本文通过道化学方法、热危险性评价方法对六甲基磷酰三胺工艺进行研究, 认为物质系数MF也可以对热风险的可能性进行描述。

摘要:随着本质安全研究的深入, 道化学评价方法中物质系数MF的计算已不能准确描述反应物本身的热风险大小。在道化学评价方法中引入热风险概念, 比较热危险性评价方法和道化学评价方法间相异点;以六甲基磷酰三胺工艺为研究对象, 用DSC量热仪对反应物进行分析得出放热速率q、反应波峰峰值、单位质量的反应焓Hr, 对采集的工艺参数用热力学理论外推法、基因贡献法得出活化能E、比热容CP并以此求出最大反应失效时间TMRad、绝热温升Qad、物质系数MF值以及工艺单元中物料量。得出最大反应失效时间与物质系数MF间具有相关性, 道化学评价方法对因失效反应引发二次反应的热风险评估也适用。

关键词: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道化学评价方法,最大反应失效时间,绝热温升

参考文献

[1]吴宗之.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6

[2]陈利平;间歇与半间歇反应热失控危险性评估方法[J].化工学报, 2008, 12 (59) :20-22Chen Lipin;Batch and semi-batch reactor thermal runawa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J].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12 (59) :20-22

[3]Marco Eissen;The runaway scenario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rmal safety:simple experimental access by means of th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2O2[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3 (16) :289-296

[4]宁绪成.道化学评价法工艺单元相关危险系数取值探讨[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 9 (29) :60-62NIN Xu-cheng.Dow chemical evaluation process unit values related risk factors discussed[J].Oil and Gas 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J], 2010, 9 (29) :60-62

[5]陈网桦.化工工艺的热安全-风险评估与工艺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王丽敏.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在1, 3丁二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5) :70-75WANG Li-min.Dow chemical fire, explosion index of 1, 3-butadiene in the safety evalu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8 (5) :70-75

[7]胡荣祖.热分析动力[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8

[8]马沛生.化工数据[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7

[9]陈网桦.苯和甲苯硝化及磺化反应热危险性分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 (5) :50-52CHEN Wang-hua.Benzene and toluene nitration and sulfonation reaction heat hazard classification stud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0, 20 (5) :50-52

[10]刘秀玉.化学放热系统热爆炸潜在危险性评价[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12) :70-72LIU Xiu-yu.Chemical exothermic system thermal explosion hazard potential evaluation[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6, 16 (12) :70-72

上一篇:脉冲点火、压电点火燃气灶的工作原理和部件构造下一篇:扫码点餐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