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

2024-05-19

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精选4篇)

篇1: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

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

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

本次沙龙主题活动跳出了课堂现场,让大家一同来作形而上的思考――站在高处来审视自己及同伴的日常实践,用理性观照和滋养实践,以积累智慧,我以为很有必要。

教研员定了好几个话题,很富吸引力,能刺激大家倾诉交流的兴味,诸如:一段时间里你成功的实践和兴奋点、目前的关注重点与兴趣点,对当下语文科实践领域中突出问题的梳理,对求学与工作经历中那些难些给予过自己最大影响的师长、朋友等重要他人的追忆与缅怀,透过这些真实故事,思索故事人物所揭示的的深刻意蕴。

就以上内容,我只拣最有体会的一二个方面,谈谈想法,请大家批评:

先谈谈目前自己在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关注重点和兴趣所在。

因为机缘,华东师大副教授张心科博士前段给我寄了我两本他的大著:《语文课程论》《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我认真将《语文课程论》翻了一遍,很感佩张博士从“史”的角度观照语文课程的眼光。对“语文课程”的诸多不同领域(如课程名称――“语文”是怎么来的、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的、语文课程分合、语文课程知识、语文课程载体、语文课程文化、语文选修课程等),张博士都从“语文”自独立设科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前人的研究状态、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整理呈现事实,展示研究原貌,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总结成绩,指出不足,以探索学科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为旨归,并联系当下的语文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状态,预设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他的论述有理有据,发人深省,令人信服,也因此让我知道了怎样做才叫研究问题,否则就会像张博士在《后记》中所批评的当今的某些学人一样,以为“只要自己说的,哪怕凭空而起也可万丈高楼,自己嘴巴一张,就是学问,他人的观点不屑辨析,自己的观点也无段引证,仿佛自己的.著作是先秦诸子的原典”。张博士一再强调文献阅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不清楚过去的研究,那么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还把它当成问题在讨论;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问题。因为不知道来时的路,所以结果往往是一次次重新出发,一次次回到原点,导致这些出发看起来是在前进,实际上是在倒退。”

张博士的研究理路就是“在同一本著作或同一篇文章中,将回溯历史、关注当下、预设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消解所谓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述与作、照着说与接着说等等之间的区隔”。

张博士说这话是有充分的底气的,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三年博士,遨游书海,曾有过一段动人的记述:

“我翻阅了北师大图书馆所藏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四十余种杂志,其中《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就一页一页地翻阅过不下五遍;阅读过馆藏的几千册清末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其中多数翻阅过两遍。不断发现所带来的欣喜和研究过程中所遭遇的痛苦伴随我度过了三年,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因这种欣喜或痛苦而难以入眠,眼睁睁地看窗外天色渐渐变白。甚至有时在去食堂的路上遇到熟悉的同学,也一下子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回头再看看自己从事的所谓“教学研究”,实在有辱“研究”二字:我读过什么书?我的“想当然”有何依据?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知之多少?我对当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研究重点清晰么?对它的研究前景有何预设?这些对于我,似乎都一片模糊。

由这本书“滚雪球”(注释中提到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我又找出了这本买回了五年,碰过几次都因为难啃而放下的书,硬着头皮也翻了一遍,书是王教授的博士论文,王是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论方向的博士,书写得很艰深,我读完仍是云山雾罩,但启发收获也是很有一些的。()主要是,对我们目前所处的研究思考状态有了较清晰的把握,即我们大家所从事的语文课程的实施和实践,到底在语课程的复杂系统中处在什么层面,有哪些因素和环节,影响制约着它。按王教授的看法,至少有语文课程目标、教育政策、文化意识、课程取向、知识状况等因素,王博士称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其次,王博士著作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地方,是以美国、日本、英国、法、德国的母语课程目标、知识、课程与教材设计与大陆的汉语课程进行比较研究,看汉语母语课程在这个参照系中,在比对中的优势与不足,启人深思,我更真实地体察到了我国语文课程的确“科学性成分很不高”,特别是语文知识几十年不变,都是抽掉了血脉的干枯干瘪的概念堆砌。那么,到底语文教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用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凭借,它不应该成为教学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目前比较模糊,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处于语文课程内容控制之下的语文教材,如何编排和设计才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极大的研究探索空间。

之后,我准备再看看何老师、熊辉老师推荐的王教授关于语文学科的几个报告讲座视频,对王教授近些年指导研究生开展语文科知识状态研究的系列成果作大致了解,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个问题给予关注。

以上是就语文科课程所说的内容。

再说书法学习。这也是我的爱好。书法其实也是课程框架之内的一个门类,它是一项语文技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前段有较充裕的时间临帖,有一些体会,跟自己的过去比,感觉是有进步的。

今后,我在这方面的学习目标是:行草、楷书、隶书都涉猎一下,以行草为主,以二王、孙过庭为主;楷书以褚为主,一段时间后,再上溯写写北碑碑板墓志;隶书不是学习主体,学它主要是用以丰富笔法,让笔下的线条更多生拙,不致流于甜俗。

希望大家能分些时间练习书法,倒不是成名成家,主要是让自己出手征服学生,不致遭学生鄙视。

回忆让我记忆犹新的教过我的师长,说二位。一位是初中化学老师王功羊,他上课做演示实验给我们看,语言幽默,联系我们的生活(氯气治鼻塞的实验),带我们到实验室做化学小组实验,特别新奇,新鲜,完全点燃了我们这群农村娃儿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我们几个同学休息天不休息,乐此不疲地跑到废弃的磷肥厂去找磷酸溶液和石灰石做氢气实验,当试管里放出可以燃烧的气体时,我们当时的兴奋劲儿直到现在还能让我清晰地记起。所以,王老师教我们班效果相当好,中考全班化学考满分的好些人,四分之一。后来,王因教学突出高到一中,又到南方城市走天下。如今退休,退而不休,吹拉弹唱,乐而忘忧。我时时还能在八分山小亭里看到王老师,他吹笛子的沉醉劲儿。他有时骑着自行车,带把二胡的身影。虽然没有过多的寒喧问候,但心底的敬意是任何时侯都无法忘怀的。

第二位,是我师范的肖大柏老师。我亲承肖老师的教诲,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读师范学校时。关于与肖老师交往的故事,曾在一篇肖老师的约稿中有所叙述:

那已是我师范毕业后好几年的事了。其时,我正在家乡一所小学校教书,先生给我寄来了一封约稿信,想让我为他主编的校刊写篇回忆师范生活的文稿,随信还寄赠了一幅书法作品(先生素好书法,水平相当高)。

一向怵于写稿的我,只好搜索枯肠,写了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寄出,经编辑老师的修改润饰,文章最终登在了《武昌师范》这本邮印的校刊中(先生之后又寄来样刊)。那篇文稿中有我对肖老师的深情回忆。哎,这些,该都是前的事情了:

我读师范三年级时,肖老师开始教我们《教育学》课程。早就耳闻肖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爱好书法的我当然对他的课堂板书格外关注。

起初上《教育学》课时,我只是注意模仿肖老师的板书笔迹。渐渐地,我放下了手中的笔,像着了魔似的被肖老师的课本身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久而久之,我越来越佩服肖老师所上的课了。教学中,肖老师密切联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引用资料卡片信手拈来,课堂信息量丰富,使从未接触实际工作的我们茅塞顿开,于趣味中掌握了一条又一条教育教学原理。

肖老师每讲完一章就留一次书面作业。我因为喜欢听他老人家的课,因而作业也相当认真,不曾有一丝懈怠,肖老师对做得好的作业,总免不了在作业本上写下一两句鼓励、赞扬的话。每次发还作业本时,我总忙不迭地翻开,寻找老师的笔迹。至今我还记得肖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下的一段话:“你的心理素质很好,你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那一刻我激动不已,那种情绪多么让人亢奋啊!

毕业后,肖老师还给我寄来了两封信。一封是对我在学校学习工作所取得成绩的赞赏,同时还因我未能获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勉励我,他在信中说:“珠宝店里的金子是金子,臭泥沙中的金子也是金子,泥沙中的金子一旦出土露面,闪闪发光时,人们一样视之珍宝的。”

……

先生1937年生人,掐指算来,如今该是七十八岁高龄了。我知道先生退休后,一直就生活在纸坊我以前就读的学校,我却从未专程看望过老人家。我鄙视自己,并想一定要在近期去探望先生。最近无意中从《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看到了作者帕克・帕尔默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更坚定了这一想法:“感谢我们的老师很重要,再迟都不怕--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感谢他们,另一方面则是跟我们自己那些明显忘恩负义的学生来个大对照!”

二位老师的故事启示着如今仍做教师的我:要善于用学科本身的知识魅力刺激学生,用满腔的爱去鼓励和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兴趣。教师所教科目的具体知识,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但教师在学生身上点燃的学习兴趣、热情会转化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努力,而这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当老师的,要努力练就这种“引爆”能力,而不能单靠“死揪”“高压”逼迫学生,那样,就与教育的本义相去甚远了。

篇2: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

语文教学沙龙活动发言稿: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作文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头疼的话题。但是,我们还得迎难而上。在此,浅谈个人的点滴做法:

一、上好作文课。

上好作文课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因此很重要。

如何上好作文课呢?

首先,让学生看懂单元作文题和作文要求;

其次,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

最后,欣赏满分作文。(欣赏作文,根据年级段,应该是低中段先欣赏再动笔写;高段先写再欣赏。)写作,本来就是一个先模仿的过程。(展示自己的作文教案)

二、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老师无需篇篇作文详批细改,可以选出典型性作文,用投影仪上作文修改课。例如:四年级第三单元的考试作文——话题“感动”。我只选取期中的60分作文和0分作文,指导学生如何来改成八十分甚至满分作文。(展示作文修改示例)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

如何上作文讲评课?个人做法:首先,复习本单元作文要求。让学生明白:按要求作文的重要性(跑题,以0分计)其次,指出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并一 一作答解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该怎样再修改。最后,宣布进步作文和优秀作文名单,逐一欣赏。(展示自己的作文讲评教案)

四、开展好作文擂台赛活动。

此举,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写练笔的好习惯。平时在练笔时,学生的佳作无法展示,也不能带领大批队伍前进。那么此举就可以达到此目的—— 一是展示;二是引领。

所以,一周或者两周开展一次作文擂台赛活动。每组选出4篇优秀习作,以10分制分组比赛。最后全班评出名次。同时,评出的优秀习作还可以投稿到播音室。以上举措,是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的。

篇3:读书沙龙活动发言稿

老师们,今天我们聚在一起,举行我校首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这种交流座谈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要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读书的经验和感悟,同时也包括读书时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读书沙龙活动发言稿。共同切磋探讨,交流读书方法,增加读书兴趣,提高读书效果,营造书香校园。现在,我就利用这次机会,就个人读书的一些点滴来简单谈谈。

南宋·陆游有诗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中说:“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老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至乐》--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主要意思就是说“小箱子装不下大东西,短绳子打不上深井水”。

教师如果没有深深的学养之水,是无法承载教书育人的大船的。水深者,如“百家讲坛”之易中天,朴朴素素,自自然然,可是人莫与之争。水浅者,或玩弄教法,常以专家自居,掩耳盗铃,比如那个叫俞敏洪的,到处演讲,就一个话题“生命”,实际上是把作家冰心的散文《生命》抄来,添盐加醋,再进行贩卖;或心烦气躁,现“万金油”之象,迎合庸人口味;更有甚者,自诩才高,作怀才不遇之状,骗去学生同情。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把读书与“端正教风、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结合,使读书应该是我们的职业习惯,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在阅读中与哲人交流,我们教师的形象就会更厚重、更雅致。

很幸运,在我教学生涯的最后岁月里,遇到了一个读书局长、两个读书校长,要说我个人最近几年有哪么一点点进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多少少受了读书领导的一点影响吧。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买一本教育专家的教育名著,促进同志们的专业成长,说实话,这类书籍枯燥无味,如果不静下心来则很难深入地看下去,而且要深入思考,否则,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停留在表层。

对于如何去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不过无论你怎么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是记读书笔记的益处。我读过去的书籍一般情况下都要做摘抄,写几句感想,并且我记笔记一般只记这几类:一是优美的句子,格言警句;二是教育小故事;三是风趣、幽默的字句;五是精彩简洁的各种评论,经典课例中的一些点评;最后一点,就是抄一些古诗词。另外在记的同时,我还坚持做到多读。读自己记的读书笔记,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只有把它读熟,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内化到自己身上,书到用时方才不会恨其少。我觉得做笔记,读笔记,在不经意间慢慢地厚实了我的文化底子,滋润了我的工作,丰富了我的生活。伟人毛泽东就是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典范。在他读过的几乎每一本书上都留有大量的批注,标有无数的读书符号。书的页眉页脚、字里行间都记得密密麻麻。这一读书方法和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只要是自己的书,你就可以在书上圈点批注。对书中那些精美的句段要随时做摘记。南宋著名学者罗大经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

如今的年轻人都喜欢网上阅读。网上读书有诸多好处:信息量大,观念新,作为教师,想要在网上读书成长,莫过于进入教育在线,浏览教育名家的博客。读读他们的文章,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

不管以何种方式阅读,我想,只要能养成一种习惯,不久的将来,各位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多,窦桂梅老师说:“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获得语言的魅力,文化的浸润,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在读书中培植书香气息;书读得多,起点就高,视野必然开阔,眼光必然深邃;书读得多,悟性就越强,新观念一听就能吸收内化,新方法一看就能巧妙运用;书读得多,就会充满创造精神,就能把别人的东西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既有共性追求又有个性特征的优秀教师”。

第二个环节是:我读书的那些事儿。

记得当初大学临毕业之时,古文字学老师辛介夫先生告诉我们说,以前有个老师给他的学生说,毕业之后每人每年要坚持读一本书,当时很多学生都笑了,说一年读一本书,那还不容易吗?几年之后,学生回访老师,老师问学生读了几本书,学生惭愧地说几乎没有读什么书。辛老师讲话的意思学生也都能听明白,就是告戒我们不要忘记读书。

在毕业已经24年了,回想起来,实在惭愧,还真没有读几本书,发言稿《读书沙龙活动发言稿》。年轻时,我读过几本书,大概到2000以后,心性开始浮躁,加上懒惰,十几年了,一年就只读一两本新书,再就是重温《四书》和《庄子》,其次就是网上阅读,再其次就是读一些杂志什么的,最喜欢的是《散文海外版》、《读书》《新华文摘》等。

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书的,已经记不起来了。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启蒙老师,当时的村学,条件很简陋,体育活动器材只有两副铁环,每天的活动课除了滚铁环就是老鹰抓小鸡,击鼓传花,丢手绢等。老师每天在活动之前就给我们讲个故事,第一天他就给我们讲故事“半夜鸡叫”,第二天是“武松打虎”,第三天是“永州某氏之属”,而后就是许许多多的寓言、童话和成语故事,《水浒》《西游》《三国》故事。我觉得我们老师特伟大,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凤凰择梧而栖,那个每天将一个故事的语文老师第二年就飞走了。

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是上初一时,从邻居家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前后都掉页了,战斗英雄周大勇的故事很吸引人,自习课上偷看,被班主任老师(语文老师)发现,没收。过了几天,老师叫到他的办公室,问我从哪里弄来的书,还告诉我那书的名字是《保卫延安》,是“反动书籍”,让我带回去在家里看,不能拿到学校。

上高中时因看小说,耽误的功课,期末考试,九门课除了数学和英语,七门挂科。从此开始,给自己做了限制,读书(主要是看小说)每天不能超过30页,章回小说每天只读一章(回),一直坚持到临高考前。由于爱看书,而不爱听语文老师讲课,高中的语文老师很讨厌我,上语文课时经常被老师“请”出教室,这可好,又给了我自主的读书时间。这样,每天读一点,高中时还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高中读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普及读物《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近代史常识》《中国现代史常识》(共七册),《高山下的花环》《潇湘夜雨》等。高考得益于读书,相对于其他课程,语文成绩很好。

大学四年时间,我在图书馆借阅量超过了一千本。不是自夸,很多人四年的借书量还没有我一年的多。可是,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有些书从图书馆拿出来又放回了,有些只大概浏览一下就归还。对于书,同认真阅读相比较,我更看重的是拿在手里的那种感觉。不管看不看,在手里过一次,心里就塌实,就高兴。所以,每天晚饭后,都要进“师大书亭”一次;只要到星期天,总要到街上的书店里跑一趟。收藏了一份西安市新华书店的地址目录,凡是能到的都去过了。还常在外面小书摊挑挑捡捡,尽管囊中艰涩,身边倒一直也就没有断过书。

我不断添置手头的书籍,似乎是为了满足我身体上两个器官--眼睛和手--的渴书症,我并不要求自己认真读书,不过放在床头舒服,而且渐渐地觉得又是一种光耀,甚至一种虚荣。渐渐地,有了一种贪欲,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要弄到手,就节衣缩食,每月从国家补贴的20多元的生活费中省下一小部分买书,每学期家里给的100元零花钱基本都用来买书。每每买到一本新书,闻着油墨的清香,有一种醉人的感觉。大三时的唐宋文学、明清小说,特别是“小学(即文字、声音、训诂之学)”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我也跟着钻进了故纸堆,开始收藏古籍,大学毕业时的藏书虽不能用汗牛充栋来夸张,但在同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可以很自负的说的确不算少,工作以后,我发现自己竟然是庆阳一中藏书最多的教师。

年轻时酷爱读书,可是天生愚笨,学无所成,只做得一个教书匠而已……

当语文老师,发现自己的收藏的那些古籍及古籍研究资料基本无用,束之高阁,成了摆设,2000年一中校庆,把好几百本关于“古籍研究”的资料与工具书都捐给了一中图书馆。1995年,开始做当班主任,读书的方向与目标转向了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从批判走向建设》、《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青春期悄悄话》,卢梭的《爱弥尔》,洛克《教育名言录》,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戈登·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论语》《孟子》《庄子》,《红楼梦》,刘再复的《传统与中国人》,李泽厚《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以上侃了这么多,就两层意思,一是读书要勤奋,二是读书要有专攻方向。我要讲的第三层意思就是:读书要思考,要把读书和自己是实际生活与工作联系起来,实践是我们读书的参照坐标。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我没有这样的高度,我的原则是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读古人的书,想现在的事。这个我在以前读书活动中曾经讲过。譬如,鲁迅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了淫,才子家看见了缠绵,革命家看见了排满……”不管读什么书,我都把它和教学与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后来看李希贵写的东西,他爱读企业管理的书,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与教育管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四,和学生共读,用情感激活感情。

利用阅读课,和学生一起读《围城》《高山下的花环》肖复兴的《母亲》戎林的散文《认识父亲》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三国演义》(片段)《红楼梦》(片段)等。在班上成立“兰舟社”与“凌烟阁”,举行朗诵、书评、演讲、写作等语文活动。(略)

第五,读写结合。例如:《哲学是教育的支点》《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想起读书1-7》《关于学生评语的创新与实践》《捧着一颗心来》《读庄子点滴》。还有系列短文《老师,你注意这些细节了吗》

……

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今天就以它为结束语送给老师们吧: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谢谢大家!

篇4:语文教学沙龙活动

江志安:简简单单教语文,目前来说是一种奢侈。语文担负着育人求真的责任,这个责任不轻松。因为我们不清楚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程宇星:简单等于不作秀,简单等于不形而上学,简单等于精讲多练,简单等于朴实经济,简单等于学生喜欢,简单需要老师不简单的付出,简单等于简于形、精于心。

伍静:刚才程宇星说的几个简单的等号,这是你的一种思考方法。“简简单单”是针对于那些设计得五彩缤纷的课堂提出的,是有前提的。

张娟:我觉得除了这些“五彩缤纷”,还包括那些“对教材的深挖、把教材的很多细节都扩大拓展”的做法。简单不等于简约。简单是基于复杂之上的简约。

伍静:我不太同意张娟刚才说的,老师能从文本的深度、拓展资料出发去研究课文,这很好啊!这留给后面老师的就是简单啊!我觉得前面还是要花功夫的!

伍怀琛:备课永远是一个复杂的精神劳动。但在课堂上,老师有没有必要把前期研究的内容都传达给孩子呢?老师们对“简单”,还有什么看法?

宋玉洁:我觉得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简简单单教语文肯定不简单。简约源于建筑学。大道至简。智慧的语文教学体现着一种简约之美。对课堂的把握、课堂效率都对简约有着较高的要求。怎样实现呢?我觉得可从教学目标的简约和简约的课堂入手。

上一篇:实名制管理措施下一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