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的情感作文

2024-06-03

关于父母的情感作文(精选9篇)

篇1:关于父母的情感作文

张浩宗:乡愁萦怀

平常为生计奔忙,无暇陪在父母身边,新年来临之际,我忽然想起了老家,乡愁萦怀,我的眼睛湿润了。

小时候,母亲总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寓意节俭的口头禅挂在嘴边,那时,我虽不完全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但后来,我还是晓得了她的良苦用心,她是在警醒和鞭策我们兄弟姊妹随时随地做到省吃俭用,不铺张浪费,低调做人做事,后来还成为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父亲在公社小学教书,母亲在大队小学教书,我和弟弟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每月最后一个周末,我都会和母亲一起到20多公里外的公社粮站背米,打清油,途中,要翻山越岭走好多山路,每次背米回来,我稚嫩的肩头都会留下红红的印迹,让我酸痛好多天。那时我们虽吃公家饭,但整个国家物质都很匮乏,因缺少油水,我和弟弟都在吃“长饭”,每次吃完饭后胀得饱饱的,可过不了多久,肚子就开始咕咕叫,每月下来,都会有10来天断粮期。

好在母亲在她娘家所在地的乡下教书,外婆家有几分自留地,可以在地里种一些蔬菜、粗粮,时不时地给予我们一些帮补,让我们少受了很多苦,少挨了很多饿。为了让我们尽量吃饱喝足,供应粮不够,母亲和外婆就将苞谷用石磨磨细,再配上黄豆、红豆、红苕、青菜、菠菜、萝卜、洋芋、牛皮菜等,煮成香喷喷的菜稀饭,尽量让我们把肚皮鼓圆。米少菜多水分重,不见油星,可我们却吃得狼吞虎咽,外婆和母亲见我们将饭粒掉在桌子上,就板起脸对我们说:“粮食比金子都贵重,千万不要浪费了,落在桌子上的要捡起来吃了,地上的要捡进猪食桶里喂猪!”我和弟弟赶忙将饭桌上的饭粒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嘴里,又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进猪食桶。

后来,两个弟弟出世了,又过两年,妹妹也出世了,就这样,我们5兄妹先后来到了人间。母亲总是省吃俭用,从来不舍得吃穿,我们没有衣服、裤子、鞋子穿了,她总是见缝插针、千方百计抽出时间给我们缝衣裤,扎鞋子。春天做单衣、单裤、单鞋,冬天做棉衣、棉裤、棉鞋。好多年后,我们家的衣服、裤子、鞋子足以装一屋子。母亲只要见我们裤子、衣服破了,就会立即拿出针线一阵忙碌,很快就将破损的地方缝补好了。于是,我们都盼望过年,家里再穷,过年时,我们总能穿上新衣服,还能吃到我们平常吃不到的糖果、汤圆和醪糟……但年过完了,我们依然会回到寻常的生活状态里。

就这样,一年一年,我们在饥荒的日子里慢慢长大。

在那些艰苦的年代,穿衣吃饭,对于外公外婆、父亲母亲来说,他们都是不讲究的,饭能吃饱就行,衣能遮体就行。二四八月乱穿衣,但他们总是将一、两件旧衣服、旧裤子穿上一个季节,虽然只这一两件,平常却换洗得很干净。母亲说,不怕衣服、裤子少,但一定要换洗得勤便,这样,自己穿着整洁舒服,别人也不会另眼相看的。母亲总是根据季节变换适时调整,颜色啊,款式啊,从不挑剔,衣服、裤子有了破洞或撕裂了,她戴上顶针缝补好,又穿在身上;衣服、裤子褪色了,她舍不得丢掉,一直要穿到不能再缝补了才会撕成布条用来扎鞋底。

后来,我们成家立业了,母亲还常叮嘱我们说:一个家庭,要做到早计划,巧安排,不要乱花钱,能省就省,钱要花在刀刃上。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亲可敬的人,岁月虽然沧桑了她的容颜,但她勤于锻炼,穿戴得体,如今,她依然走路如风,身体硬朗,给儿女们的印象总是端庄美丽,朴实大方,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爱如同春风化雨,滋养我们一生一世!

这些年,儿女们为了求生存远离故土,不能常常孝敬父亲母亲,今年过年,无论再忙,我们一定赶在年的前头,扛一肩瑞雪,叩响家门……

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2:关于父母的情感作文

有一种爱,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如冬日暖阳,如春风化雨,那就是父母的爱。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给予我们无限的爱。他们用自己的爱心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向上,健康的环境,让我们感觉生活如此甜蜜和幸福。我们就像一棵小树,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关照下,沐浴着爱的阳光,吮吸着甘甜的雨露茁壮成长。父母为了我们,付出全身心的爱,面对真诚的爱,多少次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甜蜜的梦乡;面对深沉的厚爱,多少次回含着感动得泪花畅想美好生活;面对父母的这份恩情,多少次脑海中浮现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我爱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们都爱自己的父母,那么请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一声:“我们爱您!”

小的时候,总是喜欢依赖父母,喜欢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从来不懂得父母的辛苦,也不明白父母的劳累,就只知道有永远爱着我们的父母。在我不成熟的心里,曾经单纯的以为,父母永远是一把五彩的大伞,我们是伞下的小草,他们为我遮风挡雨。如今,我已经长大了,而父母却到了暮年,他们头上的白发也在日益增多。白发记载着母亲日夜操劳的岁月,记载着父亲疲惫奔波的日子;白发是父母暮年的慨叹,是父母老去的苍桑;白发记录着母亲凄苦的人生,记录着父亲艰辛的足迹。回报这些白发的,应当是儿女殷殷的孝顺。然而,我们只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及年迈的父母,对父母的思念总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淡忘,想想也觉得惭愧。可是在父母的心里时刻惦记着儿女的平安和幸福,他们的心里装了太多的思念和牵挂。他们不求儿女们太多的回报,只是为了能够听到儿女熟悉的声音,总是静静的,焦急的守侯在电话跟前,耐心得等候我们向他们报一声平安,他们悬着的心才会平静下来。父母为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用什么去感谢父母的恩情呢?我们只有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只有用一颗虔诚的心默默祈祷苍天,保佑我的父母身体健康,晚年快乐。

爱是父母的一种天赋,母爱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敬的人,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健康,这是每个做母亲的共性,她们那种彻底对孩子的爱和呵护,在人性美里恒久回荡。母亲是善良的,母爱是慈祥的,母亲对我们更多的教导则是:学会温柔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人生要有信念,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出卖良心和灵魂;对待社会要充满同情之心,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母亲就是这样带着循循善诱的教导,带着这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走进我的心里,让我感动。默默爱着我的母亲啊,我用一生也无法报答不了您的恩情,您对我的爱此生都不会忘记。

提起我的父亲,我的心头涌起无限的感激。父亲由于腿疾束缚他的身体,使他精力被削弱,但他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没有被击垮。他坚强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记得我上高中时,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我在教室里上课。窗外的北风把教室的玻璃吱的吱吱响,我感觉自己被一股寒流紧裹着,我看见模糊的玻璃上凝结着许多冰花。这个时候,老师示意我出来一下,原来是父亲来了。父亲从包里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衣,对我说:“天气冷,早点穿上。”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拆开几层,才拿出一张破旧的50元。听你妈说,你想要买复习资料,怎么不早点说,又耽误你的课程了吧?我伸手接过钱的一瞬间,我看到父亲那双暗藏着忧郁的眼神是那么的温和明亮,我看到他那双干瘪且满是老茧的手,在寒风中微微发颤。这时我才注意到父亲穿的很单薄,脚上的棉鞋破了一个洞,父亲每次都是步走来县城的。那一刻,我的眼睛里闪着泪花。这张破旧的钱,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和汗水,寄托着父亲沉甸甸的期望。

直到现在,这件事一直感动着我,我知道了父爱如山。

回忆起父母点点滴滴的爱,心里感觉暖暖的。父亲的严爱,母亲的慈爱,使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他们给我们的爱如源源不断的溪水,永远也流不尽,他们给我们的爱如阳光般温暖,永远也不会消失。

篇3:关于父母的情感作文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只知攀比, 不知回报;只知被爱, 不知责任。在幼儿园的孩子中, 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家里, 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认为父母、长辈给他们的关心、爱护是天经地义的。经常会出现任性、自私、霸道、不讲道理、不尊重父母等现象, 他们只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 从来不懂得给予父母怎样的尊重和关心。而家长对此也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 致使这种习性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幼儿之中。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关心父母、长辈, 会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等恶习, 长大后更没有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感恩父母情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目标

结合幼儿“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 我们提出了以下培养目标: (1) 初步了解自己家庭的自然情况, 知道爸妈很关心、爱护自己, 工作很辛苦, 对父母有礼貌, 尊重他们, 听他们的话。 (2) 了解父母的家务劳动情况, 初步掌握自我服务的技能, 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当父母工作、学习、休息时, 不去打搅他们, 并愿意为他们做事。 (3) 进一步了解父母对社会的贡献, 知道尊敬父母, 能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父母高兴。

三实施“感恩父母情感”培养的具体措施

1. 生动形象的教材与多种形式的实践相结合

笔者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积累了许多以孝为中心的传统教材资源。如歌曲《我的好妈妈》、诗歌《好娃娃》、故事《原来是你》、儿歌《分果果》等, 积累了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比较稳定的素材, 为幼儿提供了生动形象的道德榜样, 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 我们还利用节日活动、角色游戏、情境表演、家庭调查亲子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 价值选择和技能练习, 使幼儿激发出较强的情感体验, 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机会, 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家庭实际生活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利用三八妇女节, 开展了“亲亲妈妈”的主题活动, 幼儿与妈妈进行了亲子问答、客串表演、互动游戏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拉近了幼儿与妈妈的距离, 让幼儿感受到妈妈爱我, 我爱妈妈的浓浓亲情;为了让幼儿体验、感受妈妈怀着宝宝时的辛苦和付出, 我组织幼儿进行了“我当大肚子”的情境表演, 幼儿们通过模仿孕妇走路、捡东西等情景, 亲身体会到了做妈妈的艰辛和不易。

2. 集体的系列活动与个别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除了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如“妈妈, 不再麻烦你啦”、“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宝贝妈咪亲又亲”等, 对全班幼儿进行教育, 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父母的爱, 让幼儿懂得也应爱父母, 体贴、关心父母外, 我们还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和某个幼儿的具体行为, 抓住突出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名幼儿病愈来园, 有意识地让他谈谈生病时爸爸妈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 从而引起其他幼儿的回忆, 增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某个家长从外地带回一些物品和游览照片给全班幼儿分享、欣赏时, 提醒幼儿感激父母的关心, 自己也应关心父母;一些家长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时, 引导幼儿关注父母的生日, 记住父母的生日, 并为父母送去自己的祝福等。

3.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感恩父母”教育的问题从家中提出, 最后的效果也要落实到家庭。因此, 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教育需要家长们的大力协助和密切配合。我们有时请家长参加情境表演, 有时举办亲子活动, 经常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 并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如自己的事情是否自己做、有没有任性发脾气、父母工作劳累是能否主动问候等, 还设立了表扬栏, 让幼儿用绘画反映在家的表现等。平时,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亲子家园和开放日等形式, 加强和家长的联系, 把教育活动搞得深入细致、生动多样。

四实施“感恩父母情感”培养的效果与启示

1. 实践效果

实施“感恩父母”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结束前, 我们采用同幼儿交谈、观察幼儿行为、向家长发问卷、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长的反映, 家长们普遍认为幼儿在关心父母的认识和行为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位王姓的小朋友的妈妈说:“通过幼儿园的教育, 孩子懂事了不少, 一到吃饭时就帮忙分碗筷, 还要帮我洗手帕、摘菜。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生病了, 他过了一会儿, 就来问问我好点了没有, 我喝水、吃药的事都让他给包了, 能感觉到他真正关心我。”小林的爸爸说:“原来孩子特别任性, 经过幼儿园的教育, 变了许多, 也能帮大人做事, 遇到他想要买的东西, 只要我们讲清道理, 他就答应不买, 基本上能谅解、体贴父母。”小颂的妈妈说:“起初小颂在家做一些关心我们的事, 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告诉老师, 得到老师的表扬。经过一年的教育后, 她能主动关心我们, 把好吃的东西让给我们吃, 也不要我们告诉老师了。”

在前后两次进行的家长问卷调查中, 我们还得到了附表结果。

从附表中可看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恩父母情感”的教育、培养, 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实施有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特别表现在当父母生病或劳累时会主动问候, 要求帮助做一些事上, 许多幼儿知道为了让父母不劳累, 在家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能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 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等。

2. 启示

第一, 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 我认为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与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在教育过程中, 尊重信任幼儿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这些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 可能的话应从小班就开始培养, 一直延续到大班, 这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 对幼儿进行“感恩情感”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家园配合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特别在要求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时有些家长会不忍心, 认为孩子太小。家长的不一致观点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阻碍, 所以教师应加强指导家教工作。

篇4:浅析晚明祭父母文的情感价值取向

关键字:晚明;祭文;情感取向

一、父亲的家庭地位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父亲在家庭中至尊至上的地位也随之确立,《周易·说卦传》有相关表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父亲在家庭中行使着最高的权力,他的权威不容置疑。世系以父系来计算,妻子从夫而居,子女从父而姓。这也是周代宗法制推行之后实行的人伦秩序,以父亲为核心的家庭血缘关系构成了整个政治社会的核心细胞。父权的升级形式即为君权,君主在国家政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父与子的关系等同于君与臣的关系。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确立君主无上的权力,臣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君主,而在家庭中,子则必须无条件服从于父亲,对父亲孝敬顺从。父亲处在家庭中的最高地位,具有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社会属性,他首先要做到“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同时,父亲不仅仅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员,他同时还具有辅助君主维持社会秩序“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属性。君主通过父亲这一角色对每个家庭进行间接的干预和管理,家庭中出现的脱逃赋役等不合法律的事,都直接追究父亲的责任。为了能使父亲在家庭中更好地管理每一位成员,国家不仅在政治上赋予父亲最高地位,还赋予他们具体的法律权力,如财产权、仲裁权、惩罚权、主婚权等等。财产支配、家庭纠纷等大事小事最后都服从于父亲的意志,而这种意志是家庭中的任何成员都不能违背的。

二、祭父文

父权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按父系继嗣,作为一个父亲,首要的任务是使家族血脉代代相承,使祖宗祭祀后继有人,没有子嗣就没法完成祖宗的托付,这是大不孝的行为。这也是历朝历代以纳妾制度作为一夫一妻婚姻制的补充形式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最终目的是弥补“正妻无子”的缺憾。《大明律》中规定:凡男子年满40而无后嗣者,得纳妾。《明会典》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世子郡王选婚之后,二十五岁,嫡配无出,具启亲王转奏长史司,仍申呈巡按御史核实具奏,于良家女内选娶二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至三十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选足四妾。长子及将军、中尉选婚之后,年三十岁,嫡配无出,照例具奏,选娶一人,以后不拘嫡庶,如有生子,则止于一妾;至三十五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长子及将军娶足三妾,中尉娶足二妾。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可见纳妾是为了有子嗣的继承,不管是在法律还是民俗上都是能得到认可的,充分表现了从统治阶级到平民阶层对“传宗接代”的重视。

父亲不仅关心子孙繁衍昌盛,也同样希望子辈和孙辈能通过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自己没有完成的功业希望在后辈中能得以实现,自己已经取得的业绩也希望能得到继承,这样也算是对列祖列宗有个交待了。

昔吾父负英雄之概,齎志以殁,旅魂依依,不与旒旐同返,岂耻焚舟之无成耶?不然,何英灵赫奕燕中,迄今不爽,而家庭大故,反无所昭示于旦夕也?今澄旅于京师,刷耻之志,屡蹶弥衰,自分此生必有磊落奇伟之事,以垂不朽,吾父鬼魂于主,幽明相济,以俟澄之时至而刷耻焉,庶几无愧于淮阴、会稽,使乡党争羡,则吾父有生之不平,一朝可以尽释,将阴阳为之舒和,日月为之增朗,山川为之解氛矣,岂非存亡一大快哉!

父亲去世后,家里经历了无数变故,这期间从没得到父亲的任何昭示,宋懋澄认为父亲的魂魄没有跟随魂幡归来。父亲的不归是因为即使“出门作了焚舟计”,却没有实现人生大志,所以“生不成名死不归”。父亲以“齎志以殁”为耻辱,所以宋懋澄在京师,一直怀有“刷耻之志”,认为此生必有“磊落奇伟之事”。建功立业,永垂不朽就能使“阴阳舒和”、“日月增朗”、“山川解氛”,让乡党争先羡慕,充分体现了功名对士人对家庭的重要作用。王维桢在官翰林院修撰时告知父亲时写:“翰林院修撰男维桢,谨治酒脯果蔬设在旅舍祭于赠检讨考君之位曰:孤今者叨沾新命迁秩修撰矣。国制翰林历九载满,得升二级,孤以资进,非由望擢也。”在自称前先写官职“翰林院修撰”然后才是家庭关系和名字。并告知父亲自己的迁升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并不是凭借家族家庭声望来获取。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处在尊贵的地位,掌握家庭的主要权力,与之并存的是威严的树立,因此与子女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在祭文中多描写的是父亲在社会角色中所取得的成就,而在子与父的关系方面流露得较少,但父亲与儿子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所以在一些祭文中也表现出父子间的亲情相依。在张四维的《祭父文》中,写自己任官在外与父亲长期分隔,去岁父亲寿辰时父亲已去世十日,而我在京中尚未得知,“凌晨南拜,惄焉内伤。不及三朝,凶闻奄至。”血缘亲情的存在将父子间的情感紧紧相连。

三、母亲的家庭地位

唐高宗“上元元年(武则天)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而在此之前,服母丧基本是按照《仪礼·丧服》中的规定:母亲去世时,若父亲已先母亲去世,子女则为母亲服“齐衰三年”;若父亲尚在,子女则只能为母亲服“齐衰杖期”。“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 显然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武则天提出这一建言的理由是:“窃谓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于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恐伤人子之志。” 武则天的这一建议虽遭到非议但最终被保留并得以延续,只是服“齐衰三年”的母丧与服“斩衰三年”的父丧还是将父亲母亲的家庭地位区分得十分明显。服母丧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使内外遵守。”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结束。从唐代到明代,服母丧的时间不断延长,服制的等级也在上升,这说明了母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但这里“母亲”的概念指的是“生母”和“嫡母”而言,即使是声誉较高的“慈母”也不具备这种伦理地位。母亲地位的提升,与“母亲”这一身份在血缘的传承上居于首要地位密不可分。宋代以后,“内向自保型的宗族形态” 日益成为社会宗族形态的主流形式。到了明朝以后,这种内向型的宗族已经发展到最高形态,因此,母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到较高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来说,母亲地位的上升,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观念也是相符的。

四、祭母文

对逝者的盖棺定论代表了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古代主流文学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大多与无私、慈爱、受难、牺牲等品质结合在一起,在“母亲”身上承载着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点在祭文中有较好地体现。祭亲文中千篇一律地描写的母亲大多是“慈母”或是“贤母”的形象。她们温和而顺从于社会文化的规范,长年本分地守在家中,小心谨慎地侍奉姑舅,对子女慈爱和顺,悉心照料。由于丈夫的外出任官或其他的原因造成孩子的父亲暂时或长期“缺席”,母亲不得不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教导子女谨守社会规约。

在家庭中,母亲承担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这其中的艰辛和劳累深切地刻在了子女的心里,从这个层面来说,孩子对母亲的情感首先是怀有感恩之情的。锺惺《堂祭嗣母陈宜人文》写母亲孕育子女的辛苦和教育子女的勤勉“惟母育子,恩勤仅免。腹胎之苦,为家拮据。”方凤《祭先母文》一开头就说到“人孰无母?母孰无恩?而吾母之恩不可名状。”母亲生育孩子养育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恩情,而我母亲对我的恩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在下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幼年多病时母亲的悉心照料:

不肖自少多病,九岁苦寒疾,吾母以身分热欲杀病势,知其无是理无可奈何而为之者也。十二得痢,吾母每自验后浓漓,知其秽恶而不自觉也。十六患疽,吾母旦夜不睡,汤药必亲视,行卧悲啼目为痛沮,祷神拜礼,额为臃肿,宁捐其生,生不肖有所不惜也。迨既长成,吾母为不肖作室,片尾寸钉,辛苦万状。

母亲在方凤生病时,日夜不能安寝,事事亲力亲为,看着受病痛折磨的孩子,恨不得让神灵用自己的生命换孩子的平安,这是每个母亲对子女最无私的爱。从小到大,从身体健康与否的担忧到长大成人后的婚姻嫁娶的操劳,母亲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子女的身上。母亲对子女的悉心照料就是期望他们能健康成长,但是这份无私并不总是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在方凤《祭先母文》中作者描写了在姐姐去世时母亲所承受的痛苦:

未几,遭先姊沉溺之变痛,泣穷年,精神频衰,言笑稀少,目感风疾,两耳告聩。未几,遭先礼部之丧,哀毁踰节,老态日甚。

子女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他们的早逝对尚健在的母亲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上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消除的。若是可以,她们是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子女的健康长寿的,从母亲自身的角度来说,这种爱不参杂任何功利目的不求任何回报。但从整个家庭的繁荣兴盛的角度出发,母亲是希望子女通过仕途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所以母亲肩上承载的不仅是繁衍后代的责任,她们还要教育子女知书达理、遵守礼节、振兴家门。

母亲贤淑温和,做事说话从来不逾矩,具有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女德各方面品质。即使那个时代有一些新女性新思想,但母亲依旧谨遵传统道德要求,出嫁前不迈闺门,为人妇后相夫教子,言笑间总是端庄得体。虽然有些看来不甚合理,但是作者将母亲的美好品质一一呈现,并给予较高的赞赏,说明在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里,还是提倡女性温柔顺从、贤淑持家的。张四维的《捧告祭显妣文》:“念惟我母,往值家艰,奉姑孝诚,持家勤俭。”张四维的母亲亦是侍奉姑舅恭敬孝诚、勤俭持家。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行。她以自身的实际行为为子女做榜样。

正是因为母亲致力于整个家庭的安稳和子女的成才,所以在子女心中母亲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自己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希望能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但是由于任官在外等种种原因,不能亲自侍奉在母亲身边,甚至在母亲生病时也没能尽人子之孝而深感愧疚。

母亲为家庭为家人操劳一辈子,没有再多的心思为自己谋求些什么,她们默默地付出,只为家族的兴盛绵延。作为子女,虽然对父亲和母亲怀着不同的情感,但是在祭文中无一不是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并致力于家庭的兴盛,让逝世的父亲母亲有所慰藉。

篇5:父母的牵挂 情感美文

有一句话叫: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中国人传统的节日――除夕日,这一天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大好日子,是家人一年来团聚迎春的时刻。在这一天,我们离家在外,也许是过着酒足饭饱的日子,也许是在感受着城市的热闹气氛,也许是坐在电脑面前哼着歌儿在冲浪,也许是和一群朋友面对电视机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也许是酒足了在冬眠,享受着天伦之乐的美好生活。在这一天,也许你给家里爸爸妈妈打了电话,也许你忘了………

工作已经四年多了,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多么的无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没有好好的陪在父母身边过一次年,虽然离家不是很远,一年也回家一两次,但每次回家都显得那么的匆忙,也许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允许我在家里呆,也许是自己已经习惯了外面的生活,每当回到家里都会不太习惯,也许自己牵挂着比父母更重要的……….

我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爸爸是一个下岗工人,每月就靠120元援助金生活,妈妈在家务农,在爸爸妈妈的勤奋劳动下,一共养育了我一家7口人,每年就靠种地和养一些家畜来维持一家人的经济开支,记得在的天灾干旱,家里的收成大面积减产,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难,为了生活,爸爸妈妈向亲朋好友借米借粮来供应我们几子妹吃饭和上学。为了每学期的书学费奔波在痛苦中的父母,还是那么的坚强。

现在我们子妹都长大成人了,都走出了家门寻找自己的前途了,虽然家里经济条件慢慢的好了起来,但是留给父母的是节日的牵挂和寂寞的生活。

我们几子妹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父母们在家没有像以前那样,在大年三十那天,家里热热闹闹的摆满了一桌子的菜。今年大哥和侄子因为家庭不和,二十九那天才从重庆出发到广东,当然就只能留在火车上过年了。当我打电话回到家里,从电话中听出了爸爸妈妈们心里是多么的难受,想起一家10来口人,到大年三十的时候,一个都没有陪在父母的身边过年,这样的感受让父母们接受不了吗?是的,因为他们还是牵挂着我们,在每一天的日子里,父母都在牵挂着我们几子妹,还有他们的孙子们,在外面到底过得开心吗?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会争取经常回家看望您们二位老人,我们在外面过年很好,希望你们在家里也同样要过得快乐,请不要担心我们,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

[父母的牵挂 情感美文]

篇6:挚爱的父母双亲情感散文

最近母亲常常念叨我小时候的事情。每每提到那些事,她的眼睛里都会散发着异样的光芒。

母亲说我小的时候,送人家吃的东西,总会咬上那么几口;喜欢穿的衣服,就算是刚刚洗过,也要倔强地站在阳光下,看着它晾干,然后穿在身上到处炫耀;说我小的时候,最怕被别人说,别人的一句喝斥,就能好几个月不登他家的门;说我小的时候,胆子很大。家里的田地离家五里远,可六岁的我却敢领着三岁的弟弟,一路打听找到她们;说我小的时候很特性。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许别人碰,如果有人不经允许动过了,就会很生气。随之摔门声,尖叫声就会声声入耳;说我小的时候很勇敢,看到她们在稻田地里干活,非要帮忙,不由分说的跳下水,殊不知水都没过我幼小的腰身……

我就是母亲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真的希望时间能倒流,就定格在三十年前。那么,我的童话世界里,就永远装着甜蜜和期盼,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可以永恒的看到母亲乌黑的头发下,那张慈祥而俊俏的脸庞;可以每天听着母亲甜美的歌声睡觉;可以在母亲面前,无拘束的释放我的小矫情。如果这一切要是真的,该有多好啊!

只可惜回不去了,只有记忆碎片,还散发着浓郁的香,久久不肯散去……

母亲的世界里,永远装着我们。我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我准备好吃的.,或者是我小时候爱吃的。即便是现在,我已经改变了口味,仍会美美地吃上几口,告诉她:“好吃“!不为别的,只为看到了母亲那一脸的满足和满眼的欢笑,因为只有这样我的心才是暖暖的。等到临走前,母亲还会精挑细选一些东西让我带回家。这可能是她想了很久的心事吧!我欣然地接受着母亲所有的爱。对于母亲而言,我们是她的全部,我们的幸福,才是她最大的快乐。

篇7: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恩父母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恩父母的作文 篇1

小草感谢雨露带来的滋润,大地感谢太阳带来的温暖。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不是冷血动物,要懂得如何去感恩。

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给了我享用不尽的爱。我拥有一个温暖能遮风挡雨的家,有一张舒适安稳的床,也拥有过排山倒海的玩具,狼吞虎咽地吃着富足的食物。当我哭泣时,总有一双柔软的手轻拍我;当我学走路时,总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在另一头迎接着我;当我牙牙学语时,陪伴我的不是电视,而是妈妈不厌其烦、锲而不舍地一字一句,轻声细语的教我识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不知不觉我已经14岁了,这时14年来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给了我无尽的爱。记得在不久前,我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烧,妈妈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爸爸也心急如焚地从外面赶了回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我扶到床上,我模模糊糊什么也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晚上爸爸妈妈着急的眼神和紧张的表情,妈妈那娓娓动听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响起,洋洋盈耳的安慰我。朦朦胧胧,晚上踢了好几次被子,都是妈妈小心翼翼的给我盖上,那一晚也不知道这样重复了多少次。

第二天清晨,我睡眼惺忪,翻了翻身,看见妈妈那张憔悴的脸,皱紧了的眉头,还有那乌黑的黑眼圈,昨天晚上肯定没睡好,时时刻刻为我担心着。顿时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心酸酸的,眼眶也逐渐湿润了……

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个亲吻,一条短信,一束鲜花,一个拥抱,一份家务……有时也会让父母感动。尽所能做自己能做的事去回报父母,感谢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感恩父母的作文 篇2

“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自然界中动物尚且懂得感恩,我们人类则更应

该学会感恩。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人生的旅途中点燃了一座灯塔;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茫茫沙漠中生长出一片绿洲;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飞机有了是自己平稳飞行的尾翼;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雪后那缕暖暖的阳光……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哲学。

我们来到人间时,一无所有,是父母给予我们了衣食,传授我们知识,教育我们做人……母爱是季羡林的母亲自己吃“红的,绿的”,让他吃“白的”;父爱是朱自清的父亲蹒跚的爬上站台,只为给他买橘子。“尊在慈母前,浪子不知寒”,“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温暖着我们;“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爱默默帮助着我们。父母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因为他们,我们才走到了今天。若果说母爱是一股清泉,时时滋润我们的心田,父爱则如一盏明灯,时时照亮我们的人生;如果是母爱是船,载着我们走向成熟,父爱则是一片海,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港湾。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陌生人的一个小小的帮助而万分感激,而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次饭,吃了多少的苦,流过多少次泪,太多的人认为那是父母理所应当做的,而从来没想过感谢父母。对于父母的用心良苦,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感谢他们,让他们的辛苦得到回报,让他们疲惫的心得到慰藉,让他们知道那些付出是值得的。

感恩父母,其实很简单,可以是他们生日时的一件小小的礼物,是他们劳累后端给他们的一杯清茶,是他们心情不好时的一句安慰,是我们为他们做的一次饭……感恩父母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时候。《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知也。”如果你懂得感激你的父母,就赶紧表现出来,不要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后悔莫及。

人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人生修养的提高,感恩父母则是每个人都要学好的必修课。感恩父母的人才会受人尊敬,感恩父母的人才会更容易成功,感恩父母的人生才精彩,感恩父母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感恩父母的作文 篇3

篇8: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研究

1. 父母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

父母是孩子最初依恋的源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是孩子在世界上最早接触的和最亲的亲人。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必然会产生一种早期依恋关系,这种早期依恋关系着是否能够促进儿童愉快积极的情感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早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如果父母教养得当,孩子对父母会产生安全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相对较小;如果教养不得当,则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型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2. 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单方或他人的责任

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父母对孩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人照看,平时只管寄钱回家,一年半载才回来看孩子一次,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都不回家,这样的父母毫无疑问是在推卸其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才是最珍贵的爱。还有的家庭,虽然双亲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往往“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1]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那些不和妻子共同参与教育孩子的男人,也是在推卸他作为孩子父亲应负的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的缺失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影响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最久,他们往往把更多注意力花在孩子身上。让我们以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教师为例,一对父母教育1个孩子,假设他们一天分别对孩子投入100%的注意力,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注意力加起来就是200%,假设一个教师一天教育100个学生,他每天对每一个孩子平均分配的注意力就是1%。很明显,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率远远高于教师对这个孩子的关注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就相应要比教师大得多。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关注多的孩子,比受到父母关注少的孩子,在心理上更健康,行为表现更优秀,但是家长也要防止对孩子过度关注,以免适得其反。

二、造就有责任心的父母

1. 父母需了解教育学的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做丈夫或妻子。”[2]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有一本家长教育学,需要有一本关于家庭、婚姻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每个公民手边必备书……这门关于培养人的科学应当占到最重要的位置。”[3]年轻的父母需要跟随那些感情丰富、精力充沛、道德高尚的人,并且最好是已经建立幸福家庭且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而科学的经验的人,跟随他们去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恋人、如何使夫妻关系和谐、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等知识。与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人相比,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一定要好得多。如同一个学习过游泳的人一定比从未学过游泳的人更熟悉水性一样。

2.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何时都不要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够格的。”这话讲的就是不管孩子是否完美,父母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

许多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在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学习成绩好、没有任何疾病、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等条件下,他们才喜欢孩子;反之,则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

只有当父母无条件地、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地、无私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无条件地支持、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意见(包括表达愤怒和不满);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倾听孩子;不比较,不苛责……只有这样无条件的爱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自信、快乐和力量。父母只有这样无条件地爱孩子,才能赢得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尊敬。

3. 父母应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

当今社会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内心缺少关爱,容易孤僻、偏激、仇视他人、敌视社会。在单亲家庭中,与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不能做到给孩子完整的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畸形发展。

对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爸爸(妈妈)的爱,天空就比别人少了一半晴朗,只有当妈妈(爸爸)给予她更多,才能弥补这种缺失的爱。假如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在孩子能听懂一些简单的道理的时候,就有必要给孩子讲清楚他的“爸爸”。妈妈不用对孩子刻意隐瞒,把孩子当朋友,告诉他为什么要和他的爸爸分开。妈妈要用尽量平和的语言、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告诉孩子。在对孩子讲他爸爸的时候一定不能指责或抱怨他爸爸,不要说“他根本就不想要你”这类话,而是说“他暂时没有条件或机会来照顾你、爱你”,这样孩子内心里还会阳光,还能接受或期待他的“爸爸”,而不是担心或讨厌自己在爸爸眼里是多余的。

只有孩子觉得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俩仍然爱着他,他才有了爱的安全感,对人、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才能建立起来,心理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4. 父母要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越发复杂,孩子呈现的问题越多样,对父母提出的教育要求就越高。教育孩子是一门非常重要并且十分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一种成功能够代替孩子教育的失败。父母不断的提升与学习十分重要。

父母除了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品德不断地提升与学习外,他们学习孩童教育的途径亦非常广泛。例如,参加本地的家长学校、听各种教育报告和讲座;参加网上家长学校,学习网络分享的音频、视频和文章;或者与教师、同事、同学、朋友、网友等进行交流分享等等。通过学习,为人父母者,也提高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作用。

5. 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孩子的好习惯越多,成长越顺利,成才越容易。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强,养成好习惯就越容易,所以给孩子培养好习惯开始得越早越好,有些好习惯可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比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

孩子好习惯主要有四种: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阅读习惯。前三种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后一种关系到孩子的心灵健康。笔者认为,阅读习惯是这四者当中最重要的习惯。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农村的孩子普遍比城市的孩子自信心更低、见识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的天地更小、所接触的信息资源少、人力资源少、他们父母的眼界更狭窄。怎样做到既不用花太多钱,又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呢?办法就是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唯有自我阅读是没有门槛、不分阶层的。一个养成了终生阅读习惯的孩子,必定是一个见识广博、胸怀宽阔、内心强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最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盯着学校和孩子,还应该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父母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成为合格有责任心的父母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无条件爱孩子、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良好习惯、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并且要终生学习。

关键词:原生家庭,家庭教育,责任心,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篇9:关于父母的情感作文

在成年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之间,有这样一种“天伦之痒”正在悄悄发生。当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工作数年,再以独立的社会人姿态回归,常常惊觉,在他们与曾经最为亲密的父母之间,空白的岁月已悄然划下鸿沟:一方面,是童年和幼年的唇齿相依,亲密而熟悉;另一方面,是对彼此的再认识,无奈和争吵似乎永不停歇,不是仇恨,更非敌意,只有钝刀割肉般的滋味深入骨髓。

在我国,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就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统计表明,独生子女人口已超过1亿。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时空压缩了的社会,穿越时代般的差异;也是彼此惟一的现实,羁绊日益加深,距离却被迫拉近,就像两块不同形状的木板,不得不捆绑到一起,挣扎与碰撞由此产生。

断裂社会中的两代人

两代人之间,究竟相差多少年?

从数字上来看,答案的平均数接近30——如50后父母与80后独生子女、60后父母与90后子女。

然而,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这30年间,中国变化可谓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改革开放让社会充满着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精神与物质的攻守起伏,时至今日,身处国家的不同地方,几乎可能造就身处不同的时代,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在同一时空内相互作用——社会学者孙立平称之为“断裂社会”。

直至到省城上大学,湖北男孩曹勇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肯德基、麦当劳。18岁以前,他只做了一件事:念书。家里没有电视,县城没有洋快餐,在大学同学眼里,他是农家男孩的典型:不会电游,见女孩脸红,眼镜片很厚,身上穿的都是假名牌。

曹勇用了10年时间来消除身上的乡村气息。如今,他在上海的写字楼里吹着冷气在电脑前工作,父亲则仍在烈日下躬向土地劳作。深夜,他疲乏得睡倒在卫生间的浴缸里时,父亲则打着手电筒,出门转向山坡上的木屋厕所。每次过年,当他从号称“魔都”的金融中心,回到父母生活的中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感觉像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201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数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这个差距比都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当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时,横亘在50、60后父母与80、90后独生子女之间的时代鸿沟,可能达到30年。“独生子女和父母交流思想的难度,基本等于一个美国普通青年和独立战争时代的先人交流”,一位网友评论说。

江西女孩李学尔,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所大学做行政工作,3年后,她生了个儿子,小两口要上班没精力看护,请保姆又成本太高,便邀父母来京照顾,没想到,从那之后,每日必上演的“肥皂剧”便是她和妈妈的争吵。50后、60后父母们秉承的祖训是,不能分梨吃,筷子不能插在饭上,右眼皮跳会有灾,小孩子要多吃多穿……而那些在独生子女80后看来,有些不可理喻。

不得不“啃老”的独生子女

2003年,大学毕业生张芳到深圳一家银行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与当时深圳每平方米的房价几乎相等。3年之后,工资没涨多少,房价已经翻倍。她是独生女,一直住在单位宿舍里,因为买不起房子,迟迟不能结婚。

张芳父母都是四川某国有三线企业工人,40多年的工龄,最终只换来了微薄的储蓄和一套单位分的房子。下定决心后,那套老房子终于被卖掉,这卖了老房的3.8万元钱,成为帮张芳在深圳购置房产的救命稻草。之后,父母很自然地搬到深圳与张芳同住。“虽然我不愿意,但确实一直在‘啃老’。”张芳说。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全面引入,养育子女的成本一直在大幅增加。以高等教育为例,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时,只有象征性的200元。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超过2000元。张芳在1999年上大学时,每学年学费已达3640块钱——相当于张芳爸爸3个多月的下岗工资。好容易等到工作,大城市的高房价依然让她无法自立。

2009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国内四城市进行了一次以20岁—34岁现有人口的“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住房及日常的家庭代际交换中更倾向于“啃老”,且强度越大的“啃老”行为,发生风险越高。

“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即使成年结婚,对父母的依赖仍然比较强,也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代资源向子代的单一流动,可能有助于促成子代啃老的现象,”调查主持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宋健对记者表示。

心理依赖的忧虑父母

曾有网友评论,独生子女的悲哀是: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上一辈有代沟时,找不到替代品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他们没有想过,对于他们的50后、60后父母来说,这句话同样成立。

一个流传极广的段子是这样形容他们的:儿时遭遇自然灾害,学知识时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后计划生育,中年时下岗分流。他们有兄弟姐妹,各自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有着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对组织单位的依赖和对安稳平静的追求。然而,等到生命将息、已近晚年,不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随子女迁徙四方。

在宋健教授看来,“这一代父母在时代中是相对被动的。”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主动选择的,大概只有对子女的关注了。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习惯了将自己与下一代紧紧捆绑,甚至视子女为私人财产,当独生子女自立家庭后,父母便会有很强烈的被剥夺感。

“直到现在,我妈还认为,我赚的钱应该是我、她和爸爸的,而不是我和我老公的。因为我是独生子女,以前长期感觉是一体的,我一提老公,就感觉要分裂出去一样。”张芳说。

父母退休后,操心孩子家里的事儿,就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柯明是独生儿子,结婚后,他偶尔下厨做个凉拌菜,被妈妈看见了,也大呼小叫一番。

“为什么是你洗衣服,他不洗?”独生女张芳面临着同样的唠叨,只要看到张芳做家务,妈妈就忍不住要埋怨几句。张芳实在觉得妈妈有点无厘头,这些家务,妈妈年轻时同样是包揽的,外婆也从来没有不满,为什么她心甘情愿地打扫房间,在妈妈眼里就像是被虐待一样?

在这些生活点滴背后,还有更加深刻的隐忧无法言明——它被悄悄埋藏,一旦爆发却可能摧毁对方的全部生活。

除了张芳,父母没有别的依靠,也不太可能依靠国家。他们的人生跨越单位养老与社会养老两种制度,但也可以说,任何一种制度的优越性,他们都没有赶上。为了弥补只有一个子女的风险,孩子18岁以前,独生子女家庭每月可领到5元补贴(深圳是15元);退休时,还有一笔一次性的3500元补贴。除此以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陈立的妈妈大概也有这种感受。这次来京照顾独生女,一天晚饭后,妈妈突然一反以往的泼辣干脆,略带忧郁地问陈立:“如果有一天我生病了,你也会辞职回武汉照顾我吗?”尽管陈立很快回答“当然会啦”,但她觉得,妈妈并不相信这种可能性。陈立也会担忧,10年、20年后,倘若父母们身体有恙,或者生活无法自理,她如何能独自负担起两位老人的晚年?

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或许注定便是这样冲撞与伤害、和解与依赖的两代人。尽管艰难,但还是要相互陪伴着、搀扶着走完。

上一篇:关于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下一篇:家具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