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024-08-23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精选8篇)

篇1: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论文

古菊花 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第一小学(51440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随着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思考探索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诸知,小学生年幼无知,一面童心。因而对周围自己未知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具体表现为好问、好动、好思。依据小学生这一特点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从文章中尽快得到启示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实物、音乐等作为导火线,这样更能尽快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教学李海燕的《怒吼吧,黄河》一课时,首先通过播放《黄河大合唱》里面的一章乐曲《保卫黄河》,随着那气势磅礴的音乐,再结合图画壶口瀑布景观,在这样的情景感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哼唱起来,好像身临其境面前就像是惊涛骇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的画面。紧接着创设悬念:“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是谁谱写的,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完成这首曲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使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去了解课文。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兴趣往往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我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指导他们采用朗读、默读、略读这三种方法。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性的练习。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为了能让学生更乐意去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又会采用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思考、动脑筋,改换读的方式。

略读对理解内容的要求较低,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建立图书角,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所以在教室的一角我把它设为图书角。同时在旁边贴上读书名言,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永恒的乐趣。”等。这样更能体现书的魅力。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书籍带来学校。对于学生带来的书籍要进行归类摆放好,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适合的读物或文章。

例如:学了《火烧赤壁》就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等等。通过延伸阅读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空间和时间,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他们就有更充裕的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评比阅读之星,让学生快乐阅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就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下读书笔记。开展阅读之星活动比赛,给他们适当的奖励,同时把他们的好作品贴在学校设置的“小作家”专栏里,让其他同学去阅读、去欣赏。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助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重要的是,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写自己得意的文章来检验阅读带来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写作的自信心。进一步将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写出更好的文章。这才是快乐阅读的终极目标。

总之我们要想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应该连接各种资源,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明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吸收、积累、形成的过程。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因势利导,学生经过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2: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一、怎样培养阅读兴趣 1.什么是兴趣。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第一学段无论是哪个版块的教学目标,第一条都是关于兴趣培养的。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儿童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

“注·提”教改实验提出让孩子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提前进入阅读,抢先抓早,尽早地让书籍进入孩子的生活。早慧孩子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 有44 %的天才男童和46 %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以前开始阅读的。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固有的, 它是在预定客观环境影响下和一定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样, 我们认为,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如果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那么, 完成艰巨的阅读任务, 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 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儿童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2.怎样培养阅读兴趣。(1)看“好看”的书。

儿童所拥有的读物基本上是出于家长自己的考虑,自己的教育观, 是家长的一种主观行为;其次才考虑孩子是否有需求。可见,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图书的选择上是违背图书选择原则的。那么父母应怎样考虑孩子的需要呢? 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图书。

A 低年级的学生多选择直观、形象的连环画或是图文并茂的图书。书的内容应改跟孩子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或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如热播的动画片的图书等。慢慢地,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再提高阅读要求,拓展阅读领域。

B 选择学生能读懂的。不要急于让学生读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包括一些童话故事(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中的一些故事),有的孩子也不一定感兴趣。买一些文学韵味比较浓厚的,如儿童作家秦文君的作品。(举自己给孩子买书的例子)

C 图书种类不能过于单一,应该丰富一些,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多彩的世界。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A 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求、鼓励学生读书,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读书汇报会、好书交流会、一本好书大家读、阅读欣赏课等等。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把读书行为从需要外在的刺激转变为内在的需求。(举阅读展示评比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典型经验)

B 要坚持读书活动。不能轰轰烈烈几天,就又安安静静停息了。贵在坚持!

C 教师起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好师生共读。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读书行为。最好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在家中进行亲子阅读。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读书。

(3)让孩子多接触书籍。

有条件的去图书馆、书店,让孩子徜徉在书的世界里,给他们以熏陶。

二、什么是阅读习惯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什么是习惯。

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例如:饭前便后洗手,早起的习惯,起床后整理床铺的习惯;上课注意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等。

习惯的特性:

(1)简单习惯并不深奥,常常很简单。比如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2)自然 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晨练30分钟,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惯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懒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根据“习惯”的特征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难事,而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

2.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

阅读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是需要别人强制下能形成的。教师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扮演的就是“强制者”的角色,直到习惯形成。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是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阅读习惯,是这诸多良好的社会习惯的一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经常阅读,大量阅读,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证阅读的必要条件。

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审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与不爱读书或者是不会读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外显的气质都会形成差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读书不认真。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品质还没有发育完全,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一节课精讲的时间应该在10——15分钟之间,这是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当然,这里有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这一点,老师们都明白。

除了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外,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爱动的天性。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有关。

在课堂上听课,看到学生在读书时,经常东张西望,带一些小动作。“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书读过一遍,没有什么收获。

2.读书的目的性不强。

(现场试验:让老师读两篇小文,一篇是随意读,一篇是让老师带着问题读。读后,谈感受。)目的性是完成一件事的目标。小学生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给确定一个目标。读书也是这样。

3.读书不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不思考。读书,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到头来读书的收获甚微或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书思考。那么学生会为什么会有读书不思考的习惯呢?从下面这个教学片断来分析一下:

教学《丰碑》一课,老师这样教学:

师:将军在思索着什么?从将的思索中能看出什么?(装备差,条件艰苦)

师:这时,队伍为什么慢下来了?警卫员是怎么说的? 师:冻死的老战士什么样?什么表情?

师:将军看见冻死的老战士,什么表情?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生气?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

从设计的这些问题看,是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读书。每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轻松地从文章找到答案。教师就好像手里拿把刀子,从课文这块“肉”上一块一块地割着,喂到学生的嘴里。

长此以往的教学,学生的大脑就会“锈”了。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我们因该着眼全文,让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感悟文中内涵。

4.读书不动笔。

读书绝不能走过场。读过不留痕迹是不行的。读书应是脑、手、眼、口多种感官协调统一的活动。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5.读书知难而退。

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学生读书会遇到的难题,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没有读懂。

(2)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

在有了困难后,有的学生就主动放弃了阅读。学生这中“知难而退”“见硬就回”的做法,与他们的意志品质、生活环境都是有关系的。舒适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逆境,使孩子没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6.读书不深入。

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都浅尝辄,或是囫囵吞枣。孩子在开始读书时,很多情况下是看热闹。教师应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扎扎实实地读书呢?与老师也是有关系的。

(1)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读书成了过场,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上看待学生的读书行为。学生书还没有读完,就被老师勒令停止了。(2)教师讲得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一篇阅读文章,在老师眼中,总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细致、深入地讲解。把课堂上的时间都用来“讲”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也就谈不上“充分阅读”了。

7.读书不求全。

现在教师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一是不遵循整体、部分再整体的原则。在学生还没有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时,就进入“手术”式的讲解。学生对文章还不很熟,又怎能很好的品味、理解呢?二是教学时喜欢断章取义。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文中的某一段话,进行反复的读。并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对于重点语句进行深入阅读是必要地,但是,如果忽略全文,就读那么几句,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不可取。

8.读书不注意场合和姿势。

四、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1)教师注意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读书也会认真。

(2)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进入到阅读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教学生学会认真读书。

(3)学习默读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地读。默读是今后阅读中,使用最多的读书方式。(在陈老师的讲义中还有详细介绍。)不出声地读,学生更容易溜号,可以用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默读。(举例说明,在指定的时间里,读了几个自然段、内容选择、主要人物等。)

2.要养成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这样做:请大家读读书。读书做什么?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学生的大脑接到的信息就是老师让读书,那就读吧。没有目的性的束缚,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容易分散,造成低效读书。

相反的,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学生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3.要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同样教学《丰碑》一课:

师:课文以将军的神情、心理变化为线索。请同学们读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情、语言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同时思考: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和心理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探究性地阅读)师:请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就把军长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串联起来,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割裂地看待。这样就会更深的感悟文章的主题。

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1)提问:注意整体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跳进起来够桃子。”

(2)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的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坚持读、思结合的要求,直到学生形成习惯。课内阅读怎样读思结合呢? A读中质疑。

包括文题质疑和文中质疑。

文题质疑:要做到前有车后有辙,而不能走过。要有对质疑的辅导,而不是提提就过去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文中质疑:包括对文中语句质疑、人物质疑、对情节质疑、对背景质疑等。

如《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还要强渡大渡河,挺进大别山?(背景质疑)B读中想象。

依据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头脑中形成文字多描写的景象。(结合当前教学过多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过多地剥夺了学生咀嚼文字的时间的现象,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C读中陶冶。

收到教育,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引发思考。(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D读中积累。

积累写作素材(背诵)(词、句、段、故事情节)学会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我们要从日常的阅读课上采取有效地阅读教学策略,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而且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更有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共舞。

4.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1)手中拿着笔读书。(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3)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泽东读书的例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毛主席涉猎尤为广泛的领域,一部《二十四史》,共有3249卷,850册,约四千万字,他不仅从头到尾读过,而且还写下了不少批注;其中《史记》、《三国志》等,他反复读过多次,更甚者,《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他竟读了17遍,读到精彩之处,他总是感慨万分地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其上。其中批注最多的是《南史韦睿传》,对这篇传记,他浓圈密点,批注达25处之多,这些批注不但赞赏韦睿善于打仗,更赞赏他善于调查研究、豁达大度、作风好等,而且还批注:“我党应学韦睿作风”。

(4)摘抄积累。(5)写读后感。

5.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的意志品质。(1)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3)要敢于向别人请教。用“敢”,是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敢提问,不好意思提问。

(4)注意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6.要养成扎扎实实地读书的习惯。(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2)要让学生扎实读书,要给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反复读书的机会。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急于得出问题答案,还进行下面的环节,或是不断地追问,或是自己就说出答案,不给学生重温课本的机会。请从下面的课例中吸取做法:

举例:教学五上《花边饺子》一课,可以分成二部分来学习:一是妈妈当年为什么包花边饺子?二是现在我为什么包花边饺子?升华主题:课文结尾说“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的”,妈妈交会我的仅仅是着花边饺子吗?这时,就需要学生在会读全文,字里行间品味母子间的浓浓的亲情,妈妈把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又用爱来回报妈妈。

再如教学六上《赏荷(四篇)》中的冰心的《雨荷》一文。师:请用一个字概括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书)师:想好了吗? 生:“喻”,以物喻人。

师:你说的是作者的写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你读出的感悟。不要急,再来读读书。(学生再读书思考)

生:是“爱”,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同时总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雨,也深深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

书读到此,就可以说学生读懂了。作为略读课,学生读文后有了这样的收获,就完成了阅读目的。

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再提升,就是因为教师又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认认真真地读书了。

7.要培养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的习惯。(1)整体性阅读。

A 由标题入手:标题往往能反映文章的实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要首先关注。

B 关注文章结构:文章有哪些部分组成?重点和次重点各是什么?

C 思考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D 体会它对你的实用价值,有什么启示。(2)局部精读。

对重点部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研读。8.要养成有计划、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习还不是很紧张,学生在课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确定比较固定的读书时间。在其他的时间中,还可以灵活地安排阅读。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三上”指: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法”,“三余”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这两种方法告诉人们,时时处处皆可读书。

9.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五、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要坚持培养阅读习惯。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时间养成的。”

篇3: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第一, 我认为首先要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一种方法是在作文课上注意创设情境, 而不先提写作文的事, 以免学生形成闻作文即怕或厌的条件反射。我往往先设计精彩的导入, 或谈一种现象, 或讲一段故事, 或读一部名著片断, 或说个笑话, 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特长表演, 启发学生思考, 先做口头发言, 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把发言内容整理成作文。这样,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 愉快地完成了作文任务, 并且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另一种方法是作文训练从易到难, 分解作文要求, 将审题要准、拟题要新、选材要精、结构要合理、层次要清楚、语言要生动、情节要曲折等进行分解, 每次只强调一至二个要求, 达到要求就算成功, 其它方面则不求全责备。这种化难为易、逐个突破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消除了畏难情绪。

第二, 指导学生作文时, 我首先选择好适宜的范文介绍给学生, 从而指导学生写作。至于范文, 我认为手中的语文课本篇篇都是值得学生好好咀嚼的脍炙人口的范文;但是我又觉得, 作为课本上一些作品, 一般都出自名人大家之手, 其艺术技巧以及写作方法固然值得我们指导学生好好借鉴, 然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同范文之间毕竞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我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就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辅助性的小学生作文佳作给他们。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是极为行之有效的。学生见的篇目、类型多了, 写起来也就能做到从容自如了。

第三, 采取多种写作形式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口头作文, 也有书面作文。口头的如口述生活见闻、针对最近班上一种现象发表评论、全班同学进行故事接力等形式;书面的如仿写、补写、续尾、改写、人物片断、景物片断、对话、随笔、日记等, 内容由小到大, 由短到长。丰富多彩的作文形式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单调感, 降低了作文的难度, 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四, 教师写“下水”作文, 与学生共同感受写作甘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使之产生向老师挑战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近年来, 我尝试了亲身“下水”作文, 与学生同实践, 共尝写作甘苦, 先后写作了《和谐》、《感恩》、《遭遇挫折》等“下水”作文数篇。这样, 作文课上师生一起动笔, 同样的时间, 师生双方的作文都脱稿了。每次下水作文以后, 我都要待学生交来作文后, 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习作, 或者将自己的作文张贴在班上。这样, 虽然自己的作文质量不算高, 有的甚至不如学生中的佳作, 但是, 同学们看到自己的语文老师也在同他们一起写作, 非常感动, 都下决心把作文写好, 有些同学甚至想和老师“比一比”, 无形之中, 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五, 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因势利导激发写作兴趣。我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培养他们对生活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平时我提醒学生观察春花秋月,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拟月亮、太阳等的形象。我鼓励同学们跟随家长多游历, 在家长的带动下,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增加知识积累。体验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情感, 用心体会父母之爱, 同学之情, 师生之谊。比如要求学生看看奶奶的手, 数数爸爸的白发, 给妈妈洗一次头。“三八妇女节”到了, 提醒学生给妈妈送个小礼物, 过生日时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精彩的生命。

我常利用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天, 我到学校上中值班, 突然发现教室里气氛有些异样, 原来教室外一个几十岁的老人想找自己的孙子有点事, 我同意他的孙子出去一下。这个学生却因为自己爷爷穿着粗陋且老态龙钟, 不肯理睬他。全班哄笑, 老人只好走了。我想, 何不利用这绝好的机会, 干脆让他们写一下想法呢?作文课上, 这个想法一提出, 学生兴趣大增, 短短的40分钟, 全班学生都完成了350字的作文任务, 而且作文质量也普遍较高, 不少学生有了独到的见解。那位同学对自己的行为在作文中也进行了自责。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估计, 我欣喜地看到兴趣在作文中的巨大作用。

第六, 利用活动唤起学生沉睡的灵感, 激发写作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作文之前开展情境表演、课本剧、课前演讲、竞选发言、辩论等,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或提前利用双休体验生活, 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 使他们产生一吐为快的愿望。阳春三月,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短途春游, 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画面出现在眼前。在老师的引导下, 他们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了, 个个惊喜不已。回来后, 他们根据这一次活动写的作文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情感充沛。

篇4: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27-01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自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醒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老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向孩子朗诵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次班级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二、导读

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中。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觉到了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

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业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中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评价的方式多样化,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三、自主读

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精心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篇5: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由于智龄与阅读的不相匹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理解力的缺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小学生的阅读最好从最简单的全图绘本开始,全图绘本色彩丰富,故事性强,易于理解。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色彩鲜艳的图片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力,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过滤一些图片,增加文字内容,从经典名著,一般性教科书文章到知识性文章,比如故事性强的《西游记》,知识类的《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学生在阅读中就相当于是一个冒险家,他们的游历从西游记的妖魔鬼怪,到昆虫的生物世界,再到十万个为什么的奇妙宇宙,随着书籍难度等级的提高,好奇心也越发强烈,想不断探求世界的本质,寻求心灵的满足。所以阅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从启蒙开始,为学生打开探索的大门。

二、听、读、说、写全面结合

专家表示,孩子阅读和听力在四五年级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在达到之前,听力比阅读能力更高。孩子能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而有趣的故事但无法看懂的故事书,所以教师可以每天朗读一些有趣的故事,选取的内容广泛,难易适中,边读边对文章进行理解。朗读时尽可能的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很难的地方适当停顿,给予充足的时间给孩子思考,或进行一些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昆虫记》中,学生刻板印象中萤火虫是光和美丽的化身,学生很难想象她是残忍的屠杀者,教师这时要告诉学生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美丽的心灵。提一些比较有趣但难度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声,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注力。可以让学生自行预测或编写接下来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在适当的地方做笔记,写下他们的感悟与理解,引导他们正确的读书方式,让他们感知到收获的喜悦。

三、自由阅读,巧用方法

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学生对于老师所推荐的晦涩的文字有强烈的排斥感,而教师则通过权威的压力强行学生阅读,以暴制暴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最终导致学生强烈的阅读叛逆心理。所以主张教师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广泛阅读,探究性阅读,学会寻找学生排斥阅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相信学生总有一定的道理,寻找阅读问题发生的原因后对症下药。

教师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巧用一些方法,如举办读书交流会,读书漂流瓶活动等,鼓励学生对阅读经验与阅读感受的交流。在交流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当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时,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心理感受。这种情绪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自信心。教师在阅读上要尊重学生,鼓励自由阅读。特别在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时,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天性,以一种随时准备欣赏和感谢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阅读。

四、父母与老师共同引导,以身作则

古语有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要在课下做好父母的工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鼓励父母远离电子产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他们的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陪伴孩子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辨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三观,传输阅读的乐趣。

喜爱提问是童心的表现,阅读时,学生提问,父母和老师要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父母和老师会惊喜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到智慧的光芒和成长岁月中不断积累的情商。当然,教师与父母在引导阅读时可以提问,提问切莫急功近利,否则会得不偿失。这些问题与阅读有关并且有一定难度,能让学生尝到“果实”,导问式学习和任务驱动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兴趣。所谓润物细无声,父母和老师是学生阅读兴趣、习惯的引领人,标杆。

五、巧设情景,信息化教学

篇6: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难点:让学生热爱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方式

活动为主,诵读比赛

四、教学内容

农村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情况表现在学生语文阅读缺乏个性,对文本内容理解度浅,概括能力差,有时甚至出现对课文内容一窍不通的状况。

五、教学过程

(一)首先要耐心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读书没有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提高,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去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

动中,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使之得到满足后的欢乐,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在讲课过程中,要很好地贯彻教学原则,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教科书里的任何一篇文章至少有一段优美的文字,老师一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就将所授课文的一段精美文字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听,令学生听的如痴如醉,使学生觉得阅读是那样令人陶醉、兴奋,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上课老师就朗读:“盼望着,盼望着,......”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把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深受感染。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令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这时老师再将整篇课文朗读一遍,让学生校对一下自己的读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是如何阅读这篇课文的,哪些是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二至三遍课文。有问题学生再提出来,老师再作解释。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去阅读课文,每阅读一遍对课文的理解都会加深,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一节优化结构的课堂教学,容量要大密度要大,而且还要把握好重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再次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我们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段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之后,就写《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春》、《夏》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于此同时,仿写换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

续写《于勒叔叔回来了》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是悉心揣摩和定位,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四)教会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课也不例外,通过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以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设计采取的补救措施。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篇7:怎样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我利用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心理,先让学生直接体验具体事物和环境,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小学一年级《春风吹》这篇文章,描写春天的景色,在讲课前,我把学生带到野外,走进大自然,亲自感受枊春天的桃红、绿、燕来、蛙叫等真实事物和景象,然后让学生唱《春天在哪里》这支歌,最后让学生读课文,当学生们读到自己亲眼所见的春天美景时,觉得格外亲切,阅读兴趣也非常高。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环境和事物,我充分利用投影片、挂图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和体验。如讲《桂林山水》一文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此地。无法直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我就在课前收集了相关的录像和挂图。在课堂上,让学生边看边读边想边说,充分体验桂林山水的山奇、水绿、石怪的特色和文章用词造句的优美,学生既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丽,又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读说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格外深厚。

二、利用典型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说、故事类的文章,都有其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学生都爱看爱听,但有些名著片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课文内容难于理解,阅读起来没有兴趣。我讲这些课文时先介绍小说的大概内容、主要人物性格和主要精彩故事,吊起学生的胃口,再引导他们阅读。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先大致讲了《三国演义》这篇名著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奸诈多疑,周瑜的心胸狭窄,以及草船借箭以前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并找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奸诈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借箭?如何借箭?这样学生阅读起来兴趣盎然,被文中人物的鲜明性格和故事的曲折生动所吸引,提高阅读兴趣。

三、以诗歌优美的韵律,富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古诗和现代诗,这些诗韵律非常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笔者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而且把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和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讲毛泽东诗《长征》一课时,我范读课文,把红军战士那种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以及取得长征胜利后无比高兴的心情都读了出来。尤其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把“暖”和“寒”二字读得格外突出,使学生感受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在示范的作用下,学生读时,能够重点突出,感情充沛。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领悟了诗的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水平和效果大大提高了。

四、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说明文能介绍一定的知识,说明一定的事理,但比较枯燥,学生读起来没有兴趣。我在讲这样的课程文章时,采取了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利用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马踏飞燕》一文介绍铜马制作的科学原理,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形象感知《马踏飞燕》的全景,然后提出“马为什么会踏在飞燕上而飞燕却安然无恙?”“铜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后蹄上,怎么保持平衡?”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阅读效果自然就好。

五、培养学生善于阅读、勤于动笔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我都要求学生们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人、物、事之后,写出自己的感觉和体会;阅读了一段好文章、好句子时,就要及时地用笔记录下来。坚持下来,就养成了写日记、记随笔的好习惯。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一支笔,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线段或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要求学生们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六、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借助工具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8:怎样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呢?

一、首先老师自己要爱好写作

好多语文老师, 只让学生写作文, 而自己懒得动笔。其实, 这样很不好。老师是学生的楷模, 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要想让学生爱写作, 首先老师要爱写作。每次作文课, 老师可以事先写好下水作文, 去班上声情并茂地念给学生听, 然后让学生给自己的作文作口头评价。学生为了让老师高兴, 一个个都会成为“马屁精”评论家。他们会说, 老师的作文像一个美丽的梦, 令我们遐想无边……有的说, 老师的作文像一串美丽的项链, 每一个词就像项链上每一颗珠子一样闪闪发光……有的说, 老师的作文不仅富有诗情画意, 还有一股浓浓的烈酒味, 我们听了都醉了……老师得到这样的评语能不高兴吗?然而, 老师收获到幸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因为学生觉得老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所以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冲动。

二、大大的表扬和鼓励

先听说一个真故事。有一位教授, 他去外国听课, 是一堂三年级的数学课, 外国课文内容简单, 三年级才学加、减法。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道加、减法的题。当老师提问三加五等于几时, 有一位胖乎乎的学生高高地举起手, 大声说:“三加五等于七!”教授听了太替这位老师担心了, 因为, 教室里还坐着好多来自各国的教授在听课呢, 这么简单的题学生答错了, 这位老师会不会气得大骂学生笨蛋呀!谁知那位老师一拍大腿, 一竖大拇指, 非常激动地说:“哇!你真是太聪明了!离正确答案只差一个数字了!你再说一遍!”学生很快说对了。老师又竖起大拇指说:“哇!是天才!马上说对了!”教授们都被这位老师的举措惊呆了!都开始观察那位受表扬的学生, 连下课了也跟踪那位学生, 发现那位学生, 有一种成功感, 情绪非常激动!在下午劳动课时, 抹桌子、擦玻璃都表现得特别起劲!不知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没有受到启示!而我深受启发。难道我们的作文课不可以用这种夸张性的鼓励法吗?就拿作文评语来说吧。如果学生写的作文, 老师的批语, 只写一个“阅”字。那学生还有兴趣写下一篇作文吗?如果老师对每一篇的作文都认真批改, 从中找出闪光点进行夸张性的表扬和鼓励。效果就会截然相反。从那故事里可以启发到, 再差的作文也能找出闪光点。比如, 只写了两三句作文, 老师看了不要生气, 不要撕作文本子, 试着写下这样的评语:写得好!短小精悍, 紧扣题意, 虽三言两语, 但也能看出你是一位有思想的学生!可惜字数有点少, 你能试着写长点吗?并打上80分。可想, 这位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和分数, 再也不会只写三言两语了, 他一定会激动得攥紧拳头, 咬紧牙, 下决心下次一定写出好作文。因为老师评语和给的分数, 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太打动他那颗很少受老师呵护的幼小心灵了!看到字写得很潦草的作文, 也不要急, 也不要连看都不看就写上大大的“重抄!”。而是耐心地从作文里摘抄下一些好的句子和词语, 然后试着下这样的评语:哇!你是天才呀!你看你写的句子和用的词语, 真是太棒太精彩了!没想到你还是写作高手呀!可惜你写字不清楚, 有些句子, 老师都看不清呀!然后打上90分!学生收到这样的评语和分数。他能不激动吗?他能不高兴得蹦起来吗?他还能下次不以最高的水平去写作吗?他还会把字写潦草吗?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大大鼓励, 是治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灵丹妙药!

三、引导学生多多观察

学生不爱写作文,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搜肠刮肚没啥可写。因此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广泛接触社会, 接触大自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组织丰富多彩的参观、游览活动, 充实写作材料, 如教师指导写“雨中的校园”,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 去观察雨中校园的花草、树木、教学楼等景物, 与晴天看到的景物加以比较, 学生从整体上看到“校园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接着局部细看:雨中的冬青树更加翠绿, 花坛里的松树长出了尖尖的嫩芽, 月季发出了新枝……就这样, 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 会感到有东西可写。对写作的兴趣油然而生。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呢?首先老师自己要爱好写作, 其次要对学生习作多表扬和鼓励, 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上一篇: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下一篇:销售部员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