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行培训心得体会

2024-04-21

陇上行培训心得体会(共4篇)

篇1:陇上行培训心得体会

上海与定西地区英语教学的差距之思考

----陇上行培训心得体会

定西地区

陇西县古城九年制学校

张海霞

从2014年8月3日到5日,这三天时间里,本人很荣幸的参加了“荧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2014“陇上行”重点县巡回培训,这次给我们英语教师做培训的有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的瞿莉蓉老师和闵行区民强小学的马伟伟老师。本来是以为专家们会随便走走过场,便带着一种无谓的心态来参加,但两位老师却带给了我们一场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相乘的盛宴,令每一位在场的学员都满载而归,吃不下的我们记在笔记上拿回家、拿回学校慢慢消化。我本人更是接受了一次头脑的洗礼,这次培训让自己的教育眼光和视野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更高的平台之间打开了一扇窗。下面,我就从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感受。

一、教育理念的巨大落差的思考

从第一节瞿莉蓉老师的《设计有效语境 提升语用能力》开始,就使我们初次感受到定西地区和上海之间的英语教学理念的区别:我们的英语教学还是以词句带动语篇、语境的学习;上海的教学则是以语段、语境带动词句的学习,提倡指向“语用目标”的教学整体设计。整个设计以教材内容为语量基础,以主题内容为语境基础,以整体内容为语用基础。我们的老师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基础能力,也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而上海的老师是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并最终内化为语用能力。到后面瞿、马两位老师一直在反复在强调的语篇教学。通过学习,使我们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了上海与定西地区的英语教学巨大差异。语篇教学实现了文本语言、内容与情感有机结合,提供了学习、操练新知的具体学习环境,赋予了语言以真实的情感、以文应景融情,架构了语言学习与综合语用的有效途径。整个课堂教学更加重视语言的积累,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的巨大反差的思考

三天的培训里,瞿老师和我们定西的白老师各自完成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教学示范课。如果说在听这两节课之前的理论学习只是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教育理念的落差,那么这两节示范课则让我看到了两个地区教学的巨大反差。

白老师的课,真实的反映出了当前我们定西地区的英语课堂教学情况。虽然我们也在努力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但我们的教学始终是框在一个框架里面出不去,这个框架就是我们的教学依然是以单课设计在进行一个平面拓展和片段式的教学,没有思考和尝试对于文本进行再构,整个课堂语言输入过少那就不可能有大的语言输出,导致了教学过程显得机械训练过多,教师评价太单一。这也就是体现了现在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重形式,轻效果。重内容,轻文化。重记忆,轻运用。重书面,轻口语。总之,缺少相应的语境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瞿老师的整个课堂,以学生为立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都进行了再构,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话题性。首先,瞿老师在课前对教材的单元素材进行统整,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了三个独立而又层层推进的话题,这样的单元设计,是语境的一个带动,最后到单课实施阶段,体现了语用的体验。这是瞿老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在她的课堂中,起初开放性的话题引入,积累语言,到后面的问题确立,互动生成,拓展延伸,和最后实际语用介绍自己的超级爸爸。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进行一个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无不体现了语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设计语境,再构文本。

总之,这次培训最大感受就是,上海与内地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太大。而这次培训就是缩小这个差距的一个推动力,我们将会借着这个动力继续努力学习,尽量去缩小这个差距。最后,真诚感谢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给我们这次机会,感谢上海两位老师如春风般的讲座。

篇2:陇上行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

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藏族中学

杨广军

2014-7-22

为期四天的“萤光支教”“陇上行”英语培训与七月14号到17号已经落下帷幕,在这紧张、充实而又快乐的4天里,我感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培训的内容给了我教学上很大的帮助,听了的朱成老师和吴文钰老师的理论指导,也观看了张文静老师和张萌老师同课异构教学实例,亲身体验了一些活动,让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我更深刻、更透彻的领会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重新认识了自我

通过学习和同课异构教学观摩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英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英语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

二、对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听朱成教师讲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和吴文钰老师讲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的一些教学技能及他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感悟,我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英语课以语言为对象,强调以任务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个就是知识点。在教学总体目标上注意兴趣,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创造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参与实践和创新发展;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注重培养语感和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运用激励机制和多元评价。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给英语教师指明的努力的方向,明确了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这次基础知识专业的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收获。英语阅读、英语语法、写作,对我的英语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促进。尤其是张萌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她的口语使我很惊讶,通过专家教师的精心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较好的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我们的英语教学法让学生有较沉重的压力,而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一项能力的教学都可以教得非常有趣。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没有安全的语言环境。强调词汇和语法知识使教师经常当众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很尴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当众用英语交流了。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注重交流的内容而不是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利用自我纠错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就能提高听说能力了。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口语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

四、对教材的把握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作为一线教师,我知道了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不泛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等,但我觉得关键还有对教材的把握,通过培训,使我明白了,我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围绕课标可删可增,另外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中,Pairwork和Groupwork部分不但要练,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勇于张口,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真正喜欢上英语课堂。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非常感谢教育局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会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五、通过下列研讨主题,使我更加对英语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1.如何进行语言知识积累和技能的训练? 2.如何上写作课?

3.如何进行写作批改和讲评?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英语语言知识积累四步曲: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从背诵到表演, 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仅仅一次表演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 按其功能性创设类似的情景再次让学生表演, 英语是一种语言, 要掌握它必须首先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进行语言输入与储备, 进行语言知识积累, 而后开口说英语, 表达思想。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语言实践的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让学生真正达到敢说、乐说、会说的境界, 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使用英语的综合语言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让学生积累英语知识。

一、听———积累语言知识 首先, 加强听力训练, 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 先听别人说, 多听才知道怎样说, 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知道怎么说, 才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开口说话, 表达思想, 进行语言交际便成了大量听的必然结果。

现代研究阅读的专家们认为, 耳朵受到很好的训练有助于阅读, 进而有助于写作。实践证明, 听的技能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方式可以是课堂用语、单元听力训练、听写训练等。

二、说———学会开口 英语, 通过口说学会。口语练习构成语言学习的基础。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在第一步听———积累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开口。现代英语新教材在初学阶段强调口语训练, 教材内容大部分是口头日常用语, 在以后各个阶段也都非常强调让学生使用英语。语言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感到真实, 能联系生活实际。在不断的说英语的实践中, 不断实践, 不断矫正, 不断提高,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英语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开口习惯和口头交际的习惯, 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那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 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读、背———培养语感, 积累素材 依托朗读培养良好语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它和语文教学一样, 重在反复读, 时刻练, 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再次, 大量背诵, 可以不断积累语言素材。这为学生将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能够将英语脱口而出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功能句型整句背诵, 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是流利表达的基础。因此, 把背诵每周新教的英语课文作为每周的必备作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四、表演———搭建运用平台 学生有了大量的背诵后, 为什么还是不能张口说? 因为大量的背诵还只是输入。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过有效的对话,还不能说是完全掌握。所以在实际生活的自由表达中, 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于是, 表演课文就成了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但从背诵到表演课文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表演课文之前, 要让学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话的输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况都能“逢问能答”的程度, 就为从“句”的输出到“篇”的输出奠定了基础。这就避免了某些学生背得很熟, 却是有口无心的现象。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从背诵到表演, 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仅仅一次表演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 按其功能性创设类似的情景再次让学生表演, 有了前面这些大量的工作做铺垫, 学生的表演可能会加入自己的思想, 但扩展还不是很大,而且整个对话的结构还是会受到课文的限制。尽管如此, 这却为学生灵活运用英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关于第二个问题,一、上好英语作文课的前提——激情。很多老师总会抱怨英语作文课难上,学生无话可写。为什么英语作文课枯燥?那是因为你没有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没有创设写作的情景,也就是没有给学生作情感铺垫。

二、上好英语作文课的关键——放缓坡度。如果你一上课就给出一个题目,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绞尽脑汁作文,恐怕难有几个学生能胜任,尤其是中差生,更是会一筹莫展,无法下笔。我们不妨给他们一个坡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在写作之前,先让学生想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词,再用这些词造句,然后将这些句子进行美化,修改后,再进行取舍组合成段,再将段组成篇,最后进行修改订正成文。这样一步步推进,学生就不会觉得很难了。我在这节课上使用了词-句-段-篇的推进模式,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最后连平时最差的学生也能写出一些句子了。

三、上好英语作文课的后劲——评改多样化。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最给力?不是老师的评价,而是来自于学生的评价。一次作文课的成功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成功变成一种永远的成功,变成学生在英语作文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那就得在评改的形式上下功夫。评改英语作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师批改,优生批改,学生互相批改。这好比一大树,教师批改是树干,决定树木的直立成长,优生批改是树枝,可以帮助主干获得更多能量,学生互相批改是树叶,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获得阳光。因此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修改,互相学习,再去请一位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作自己个别指导,然后我随机抽取几位同学的作文打出投影让大家来评议,作出总结,归纳了1+2+1的模式,再让学生对比修改自己的作文。差生有了模式可循,自然就不会觉得无从入手了。

四、上好英语作文课的备注——积累。要想上好英语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的积累都很重要,有了大量的输入,才能有输出,教师有积累才有指导的方向,学生有了积累才能写出内容。名师出高徒,教师知道怎么写好英语作文,才能教学生,如果什么是1+2模式,什么是1+2+1等模式都不知道,那指导出的学生一定也是乱七八糟,没有条理。在平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收集好词佳句,背诵精典名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积累的源头活水,才能流出一片汪洋。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英语作文课,学生要想写好英语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靠教师长期摸索,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对学生习作精心指导。我是比较倾向于张萌老师的同课异构写作课。

关于第三个问题,一、英语作文批改的现状及其弊病。英语作文批改,是英文写作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却也是写作教学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对学生写作起直接的指导作用。有效的批改方式能让学生通过写作、修改、重写的过程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断改正错误,提高写作水平。在目前的英语作文批改中,绝大多数时候用的还是全批全改的方式。从科学方面看,“全批全改”虽然存在了多年, 但因耗时多、教育效益不明显, 其合理性正在逐步丧失。其原因是真正的“主角”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文通常持四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根本不看;二是看了, 却没看懂;三是虽然看懂了, 但由于没有认真思考, 留下的印象不深, 掩卷即忘;四是对教师批改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并悟出一些道理。只有持第四种态度的学生, 才能从教师批改作文中获得教益。这就使写作教学收效甚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缺乏积极性。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作文批改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批改方式。

二、有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

(一)妙用批改技巧

1、堂上即写即改,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课堂上即写即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作文训练和评改中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具体操作如下:① 堂上限时完成作文 ②例文修改 ③自我修改作文

例:学生习作初稿

As students, it’s right for to work hard, but if we always do that, we don’t be healthy.Therefore, we should do some exercise and other outdoor activities.My friend used to be that, but when he went to the middle school, he has realized health is really important, so besides working hard, he also do some exercises in his spare time.学生习作修改稿

It’s right for students to work hard.However, if we always study hard without any rest or exercise, we won’t be healthy.Therefore, we should often do exercise and take part in outdoor activities.My friend used to stay up late at night to study.He hardly took part in sports.At last, he fell ill.Now he has realized health is really important.Besides working hard, he exercises in his spare time.He’s now in good health.“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A good student should not only work hard but also know how to keep fit.2、辅导式面批

叶圣陶先生指出: “给学生改作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批。”教师就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直接,有效,促进师生感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面批作业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单独辅导, 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面批作业不仅可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多余时间, 减轻教师课外的负担;而且可以给学生进行直接的单方面的指导, 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效的批改作业的方法。采用这个方式时,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根据写作水平分成上、中、下三组,然后在每组学生中抽取一定的比例进行面批。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用简单句把要点全部写到,注意主谓一致、时态正确,词语搭配;对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在确保能写出所有的要点的基础上,适当使用他们所学的各种从句、分词短语、固定句型等。而对好学生,则要求他们尽可能的多使用各种句型搭配,从句等。这样各类学生都能根据目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扬长避短,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分。

3、精批一部分,泛批其余

“精批一部分,泛批其余”是指教师集中精力,认真批改其中一部分作业,归纳出典型错误。教师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犯有相同的错误,如单词拼写错误、冠词错误、时态错误、汉式英语等等。如果教师批改作文时能归纳出这些典型错误,也就抓住了学生的通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从而就能做到对症下药。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批改一部分作业,同时记录其中的典型错误。最后教师对所发现的,尤其是较普遍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分析、归纳,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课堂上着重讲解,或个别指导,或开设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等,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篇3:李重庵 北大人的陇上行

——李重庵

屈指算来,李重庵到兰州已经半个世纪了。“甘肃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与浓重的甘肃情结相伴的,是李重庵挥之不去的北大之情。两者交织在一起,铺平了李重庵这些年来在一步一步走过的路。

北大教我“认真”

李重庵绝对是以一种极其自豪的姿态走进北大校门的。这种心情在今天也很容易想象出来。

可是,这里终究是北大。刚进校门,老师就不动声色地搞了一次摸底考试。结果全年级150名同学竟有一半不及格。李重庵牢牢地记住了老师在评讲试卷时说的那句话:“不要以为你们高考优秀,在这儿就一定能学得好。”北大的“第二校徽”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是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饭盆和勺子。

那个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都随身带着饭盆和勺子。早晨到食堂吃过饭,就要赶快跑到教室或图书馆占座,生怕没有了学习的座位,因而占座所用的“装备”也就多为书包、饭盆和勺子。清晨的燕园,饭盆和勺子碰撞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交汇成一首催人奋进的青春奏鸣曲。“当时,没有人督促我们要勤奋学习,这种氛围的形成是很自然的,”李重庵怀念着那段美好的求知岁月,“上晚自习,一个宿舍只发一张图书馆的票,我们就排好顺序,每人一天轮流去。寝室只留一个人,其他人自己找没有课的公共教室自习,这样不会互相干扰。”

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北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严谨的风范为这些青年人上了第一课。这一课的内容,李重庵一辈子受用。

对于北大数学力学系的老师们,李重庵更是充满了追忆与感激。他们都造诣精深、充满激情、爱好广泛、才华横溢、严谨细致、有大家风范……“有学问,教书好,爱学生”,精炼的9个字,生动形象地概括出北大教师精深的学术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德。“我们记笔记是非常认真的。当时买的是印着‘北京大学’字样的硬壳本,每一页都要画一条线,左边是上课时候的随堂记录,右边是复习时候的心得体会。这几十年我一直都没舍得扔掉,”李重庵真切地讲述着,“首先是老师的板书很工整,其次我们记得也很工整,这就反映了那个时候‘教’和‘学’的那种认真态度。”

荒漠中学得坚守

1968年,李重庵来到甘肃疏勒河解放军农场报到。这是一个戈壁荒滩中的陌生地带,没有人告诉李重庵他将在这里待上多久:一年,两年,抑或是一辈子……

报到之前,李重庵特意花了38元5角的“巨资”在兰州的寄卖店置办了防寒的“装备”。到达农场的第一个早晨,他戴上皮帽,穿上棉皮鞋,身着绒衣绒裤、毛衣毛裤和棉衣棉裤,还穿了一件皮大衣,在露天操场上排队站好。

“风一吹,觉得多少层的衣服都刮透了,你就感觉只穿了一件单衣服一样,”李重庵对那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水泼到地上,你眼看着它就变成冰了。”解放军到了这个地方,开荒,挖渠,把祁连山的雪水引进来造田种地,建设农场。白天是高强度的劳动,晚上则住在地窝子里。没有菜,就把苞谷面做成糊糊,放点儿冻了的大葱和盐。刚修好的水渠极易漏水,在放水的过程中,就要时刻准备在严寒中纵身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芨芨草根堵住裂缝。从水中爬出来,“人就只能一动不动地趴在向阳的坡面上”。艰苦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让李重庵早早地埋下了风湿和腰肌劳损的病根,使他的精神和身体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虽然条件很差,但我们就有那么一股韧劲。”

一名有着丰富知识的青年才俊,来到这戈壁荒滩之上,“失落感肯定是有的,”李重庵坦言,“但这种失落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种失落”。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在于“我们那一代人养成了服从组织安排的习惯,每个人自己的抱负并不具体,没有一定要选择哪个岗位、从事哪个行业的。有的只是一种笼统的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完全个人化的选择和前途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呢,这段经历也给了我一些财富,就是以后条件再苦再差,无非也就这样嘛,对适应一些新的工作还是有所帮助的。”李重庵说道。

李重庵真正展开自己的事业之翼是在1973年,他被调到兰州铁道学院担任助教。

在中学教了近三年书,李重庵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岗位。但李重庵还是很高兴,毕竟这意味着他终于回归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科研环境。

但不想,进入兰州铁道学院之后,李重庵仍旧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一是当时的教学秩序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二是对理科和工科两个不同领域的转变与适应。“理科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是理性化的科学;而工科则更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所以常忽略掉次要的东西,模型也是近似的模型。”后来,经过实践摸索,他渐渐认识到,工科的分析方法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言,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大有裨益的。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李重庵便得以从原来以数学为基础的纯理科研究,逐步扩展到了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领域,从而为日后的科研活动延展了手臂,铺平了道路。

经过不懈地努力,学理论出身的李重庵已经从研究复合材料断裂损伤开始,“跨行”成了开发新型材料的科研专家。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在学术领域地位日益攀升的李重庵进入了科研成果的丰收期。

“西部经历将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终生财富”

1996年,李重庵调任甘肃省教委副主任。两年后,他又当选为甘肃省副省长,分管科教和文化领域。告别实验室,李重庵走上领导岗位。

其实,这不是李重庵的本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兰州铁道学院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出任机械系副主任,他曾诚恳地婉拒,只因实在舍不得一生追求和钟爱的科研事业。调到省教委时也是如此,当省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对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安排,作为党员,你还是要服从组织”的时候,这位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最高追求的科学家便不再坚持己见了。“其实,有了他这句话,我就什么都不好再说了,”李重庵描述着自己当时的想法,“就努力在行政岗位上为大家创造更好的条件吧。”随后,他便毅然担负起甘肃省教委的高教、科研、外事等工作的重任。

在担任副省长的5年时间里,李重庵的汽车跑了15万公里,全省86个县市区他几乎走遍了。“我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吧。政府的干部就是要到基层去,这样才能了解情况、推动工作。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在基层。你要是和基层断绝了来往,就会觉得心里没底。”在李重庵看来,虽然从政并非自己的所愿、所求,但随着身份的转换,他学会了站在更高、更实际的角度看待教育在社会整体中的分工,

2003年初,李重庵离开了工作、生活几十年的甘肃,来到北京,就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接着又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是人生的一段新历程,然而在甘肃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李重庵深刻的影响仍在继续。2003年,他在《走加快西部大开发新路》一文中提出了“西部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西部人民的发展”,“经济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互平衡、协调进行”等在当时看来颇为新颖的观点。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是人才快速流动、英杰辈出的时代,李重庵深信“西部经历将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终生财富”。这或许是一个西部大开发战略见证者和实践者,对于西部最好的回报。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情怀,李重庵念念不忘。在这片看似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李重庵感受到的则是这片土地所滋养的“甘肃精神”。

正如他所说,这种“甘肃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三流的生活条件,二流的工作条件,同样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业绩”。李重庵常常讲:“‘甘肃精神’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做出好的事业。这不光是吃苦的问题,而是要靠动脑子,要有十足的韧性。“在优裕的条件下,别人能干,你也能干,那么,你在北大受这么好的教育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这足以值得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深思。

篇4:明德风·陇上行通讯稿

2008年7月,工程学子组成“陇上行”社会实践团队,赴甘肃陇南5.12地震灾区开展了抗震救灾和义务支教活动。地震对那里造成严重破坏,满目疮痍,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孩子们上学问题牵动着工程学子的心。

今年8月,工程学院再次组织“明德风·陇上行”团队赴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开展以灾后重建调研、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讲为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了义务支教活动。实践团首先走访了文县县委办公室、文县政府办公室、县教育局、民政局等单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灾后恢复的资料。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位于文县最偏僻的铁楼白马藏族乡进行地质灾害科普宣讲活动和义务支教。

铁楼乡在“5.12”地震中受灾十分严重,其中一些村寨90%以上建筑在地震中毁坏了。当地百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迅速建起了昔日家园。团队成员还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了文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义务支教,与当地孩子们及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临行前铁楼乡草河坝村蒋支书和曹校长拉着队员的手,万分感动的说,“真是太感谢你们这些大学生了,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这么多知识,下次有机会还要过来啊!”

上一篇:《苔》观后感500字下一篇:论股票期权在人才激励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