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建设和管理

2024-05-09

icu的建设和管理(精选6篇)

篇1:icu的建设和管理

.ICU的体制和建设

(1)ICU的体制:在综合医院建立ICU,国内外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模式。ICU的体制要根据医院的特点及条件决定,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专科ICU:一般是临床一级或二级科室所设立的ICU,如心脏内科ICU(cardiac care unit,CCU),呼吸内科ICU(respiratory care unit,RCU)等。专科ICU的特点与优势是对患者的原发病、专科处理、病情演变等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高的水平或造诣。其不足之处是对专科以外的诊治经验与能力相对不足。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医院中,各医院只对重点专科建立相应的ICU。

2)综合ICU:收治医院各科室的危重患者,是一级临床科室。综合ICU是在专科ICU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跨科室的全院性ICU(generalICU,GICU)。GICU是医院中一个独立科室,一般有专职医师管理,即从事于危重病医学的专科医师(intensivist)。GICU的特点与优势是克服了专科分割的缺陷,体现了医学的整体观念,也符合危重病发展的“共同通路”特点;同时人员固定,责权利清晰,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但是培养精通所有专科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的人员需要花费很长周期,有时会延误患者专科特殊情况的及时处理。

3)部分综合ICU:介于专科与综合ICU之间,即由一级临床科室为基础组建的ICU,如外科、内科或麻醉科ICU等。部分综合ICU的患者来自多个邻近专科,较典型的例子是外科ICU(SICU)或麻醉科ICU(AICU),后两者主要收治外科各专科或各手术科室的术后危重患者。这些患者除了专科特点外,不仅有其外科手术后的共同性,而且患者在处于危重阶段时患者的表现常有共同点,因此部分综合ICU是其发展的趋势。

(2)ICU的建设

1)病房与床位要求:ICU的病房结构应为圆形或放射状结构,设中心监护台。床位数一般可按医院总床位数的1%~2%,外科总床位数的3%~5%设置,但是应根据本院危重患者的实际数量和医院发展的水平而确定。麻醉科ICU的位置应与麻醉科、手术室相邻近。

每张病床应有15~18m2的面积,同时还应有相同面积的支持区域。病房可是开放式,一般一大问放置4~6张床位,另设一定数量的单人间。病房内设有护士站,护士应能看到所有病床。对通讯联络设备和控制室内温度、光线、通气等操纵装置以及电源、氧源、吸引器、压缩空气等有一定的要求。

2)仪器配备:一般仪器设备应包括:①监测和专项治疗设备:每一个护理单位应配置一套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包括心电监测记录仪、有创无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仪、除颤器等。能进行多参数呼吸治疗与监测的呼吸机,氧和CO。测定仪、各种型号带气囊的气管造口套管、气管导管和咽喉镜、简易人工呼吸器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等;尿比重计、腹膜透析装置、床边血液透析机、血液滤过机等;体温监测。②诊断仪器设备:床边X线机、血气和电解质分析仪、晶体和胶体渗透压计、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诊断仪、眼底镜等。③护理设备:除一般病房的常规设备外,应有微型电脑输液泵、电热毯、降温毯、冰帽、测温仪、自动血压计等。ICU应具备齐全的急救车,车内备有抢救用具、急救药品和一定数量的治疗用品。

3)科学管理:ICU的医护人员除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各级人员职责”外,为了保证工作有秩序地进行,还需要建立和健全自身的各项制度以及各种技术操作和诊疗常规。

4)人员配备: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一般为1:0.5~1.0。麻醉科ICU可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主任可由麻醉科主任或副主任兼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可按1:2~3比例配备。ICU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ICU应设专职护士长1名,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一般为2~3:1;当危重患者较多时,还要适当增加护士人数。

除医师、护士外,ICU还需要多种专门人才,如呼吸治疗师、管理仪器设备的医学工程师、实验室技术员、护理员、清洁工等。

2.ICU的工作内容

(1)收治对象:ICU的收治对象来自各临床科室的危重患者,即呼吸、循环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或严重代谢障碍的患者。麻醉科ICU收治患者应有适应证和非适应证。

1)主要适应证:①术后需行呼吸支持者;②重大复杂手术后需加强监护治疗者;③严重心脏病行非心脏手术者;④各类休克;⑤脏器移植术后;⑥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⑦急性肾功能障碍或衰竭需透析的患者;⑧急性药物中毒;⑨术后意识障碍尤其是伴有频发痉挛的患者;⑩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⑩心肺复苏后的患者;⑩其他需要收入的患者。

2)主要非适应证:①脑死亡患者;②急性传染患者;③无急性恶化的慢性病患者;④恶性肿瘤终末期;⑤老龄自然死亡过程;⑥其他救治无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治疗的患者。

(2)日常工作内容

1)监测:包括呼吸、循环、氧输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血液学和出凝血机制、代谢、肝肾功能、胃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与感染等。对不同病症的监测内容应有所侧重,一般分为_一级监护。

2)治疗特点:①集中采用各种可能得到的最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但是,应重视床边观察病情以及对监测得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性。②各种危重患者的表现常有共同特点。在对多脏器功能进行全面支持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各脏器间功能的平衡与协调,这种平衡与协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③ICU患者的疾病涉及多个脏器。这就要求动态地从整体的观念出发,分析轻重缓急,找出主要矛盾,拟订治疗方案。④处理好原发病治疗和继发性病理改变治疗之间的关系。原发病的治疗是提高危重患者治愈率的基础与关键。对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治疗有利于原发疾病的好转,并为原发病治疗取得时间;当原发疾病已获控制,而继发性病理改变仍严重存在时,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治疗则成为成败的关键。⑤正确处理支持治疗与替代治疗的关系。支持治疗是针对重要器官系统发生严重功能障碍,但尚属可逆性病变。若病变不可逆,重要器官系统功能需用替代治疗,这两种治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麻醉科ICU与原专科病室的关系

1)ICU医师和原病房主管医师应保持联系,以使患者得到ICU的严密监测和积极治疗的同时又得到原病房医师的专业治疗。

2)非术后危重患者进人麻醉科ICU后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ICU医师将全权负责患者的医疗工作,专科医师应参与并协助ICU的治疗,特别对专科问题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3)ICU医师负责对患者的的全面监测和治疗,工作重点是调控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实施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

4)原病房医师每日应定期到ICU查房,并提出专科处理意见。当有分歧时应请示上级医师商讨决定。ICU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支持。

5)有关治疗的重要医嘱以及患者转回原病房的决定,应在每日晨问查房或在会诊时与原病房医师共同商定,或经主任查房后决定。

篇2:icu的建设和管理

尹 红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危重医学科(广东 湛江)

摘要 ICU是个特殊的战场,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及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也会严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分析ICU护士各种压力来源,探讨护理管理者对ICU护士心理压力源的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关键词:压力源 管理 控制

ICU是救治各类危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科室,高新技术和高新仪器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突发事件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最终导致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国内外对职业压力的研究证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心身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1]。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压力源 1.1 环境与噪声

环境相对封闭,长期空调环境下空气干燥流通性差。加之长期噪音污染,如监护仪、呼吸机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等。根据科学家的测定,噪音白天应≤50 Bd,晚上应<45 Bd,若超过此标准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护士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可增加其紧张和焦虑感。

1.2 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

目前国内护士严重缺编致使护士处于超负荷,一个ICU护士通常要看护2-4个危重病人。既要完成繁重的生活护理工作,又要随时预防突发状况的出现,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国外研究报道,职业紧张影响智力活动、情感状态、高强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情绪障碍与自杀[2]。1.3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ICU生活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轮班作业,相应的劳动报酬不足,传统的权力机构又将护士置身于组织的底层;在医疗机构里,医生有着做决定的权力,而护士被认为是毫无疑问的执行者。这种现象使病人产生一种错觉,医生是至高无上的,是受人尊敬的,而护士只是处于从属地位,ICU护理人员成了“超级保姆”,普遍缺乏“个人成就感”,造成了护士的内心期望与现实的冲突。1.4 民众的健康需求和法制意识的提高使护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ICU的封闭式管理和高额费用,让家属对护士要求期望值很高,护士稍有疏忽便可引发护理纠纷。目前,医疗民事诉讼的案例日益增多,巨额的赔偿,无形中加重了护士工作的心理负荷。1.5 精神卫生知识缺乏

受基层医院的条件的限制,多数护士上岗前后未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门学习和训练,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在工作中、生活上受挫时,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平衡、调节和完善,容易造成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障碍,职业倦怠。1.6 对垂死与死亡的反应

ICU常有病人因各种原因而走向死亡,而整个死亡的过程离不开护士的抢救,需要护士有娴熟的操作技巧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护士除了要面对病人的痛苦、安慰家属、还要和医师合默契,才能顺利完成抢救工作,如果某一环节做得不好,势必加重护士的心理紧张和不安感,这种高强度、高风险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持续时间过长或经常面对,常使护士疲惫不堪,从生理角度看,持续高水平到了筋疲力尽,就会产生疲惫不堪的感觉[3]。病人死亡之后,护士大多数表现为情绪低落,且在病人死亡后护士需要执行终末处理,来自于接触“死人”的震撼让半数以上的护士感到恐惧,这种不良的情绪刺激甚至会影响部分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易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

2压力源控制与管理

2.1 营造人性化的工作和人际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4]。各种仪器的报警声设置尽量低,使用各项抢救仪器尽量柔和,将噪音控制在最小,选择适当时段播放一些轻音乐,改善听觉环境。工作中,正确处理护护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同事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护患方面,加强责任心,多几分爱心,多作换位思考,多改进一些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温馨的大环境。

2.2 提高护士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 管理人员要帮助护理人员要正确认知自己及自己的专业、愉快地接受自己和认同自己的专业,做到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正确的定位,用积极的认知和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分析应激情境。加强继续在职学习,及时寻求信息、接纳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学会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识别和控制工作中的应激源,了解自己的压力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护士应对应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庭的和睦、常与朋友联系等;改变个人行为特征,如A型行为者,要学会适当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体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2.3 定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宣泄

不良情绪长时间郁积,会引起内环境失调。当护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心情不佳时,管理人员可找机会向自己和她亲近的人倾述,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或下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必要时也可休息或旅游,是消除情绪低落。同时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联络情感的同时还可集体宣泄负面情绪。帮助护士掌握一些自我减压的方法如:倾诉、表达、发泄、购物、运动、写日记等。必要时可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作基础心理知识的学习辅导,以利护士自己识别化解压力源。2.4 培养科学的死亡态度

死亡态度是指人们面对死亡的思考和看法,对死亡经历时期准备做出何种反应的心理状态。科学的死亡态度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做好临终关怀的前提。因势利导地予以死亡教育,减轻护士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提高他们对死亡哲学和死亡医学的认识水平,加强临终与死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今后面对死亡应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小结

面对压力,护士若不能很好应对,不仅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直接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有研究表明,国内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5]。因此,作为基层护理管理者,应了解护士的压力来源及应对方式,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和控制压力引导护士适当应对,是不容忽视的工作。

篇3:icu的建设和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属于集中收治全院所有危重患者的综合ICU, 共有床位15张, 平均每年收治危重症患者300例, 其中包括疑难大手术之后和不同原因造成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1.5 d, 床位的使用率为100%。在岗护士共42名, 其中包括护士长1名, 带班组长6名;42名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40名, 中专学历2名;主管护师1名, 护师10名, 护士26名, 助理护士5名, 年龄 (30.2±5.5) 岁。

1.2 方法

1.2.1 制定详细的护理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能够顺利实施细节管理的重要保障, 细节管理指的是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病房管理, 制定各类护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确保各种护理活动全部能够按照流程实施。首先, 护理同医疗一起, 基于重症监护病房 (ICU) 原有的各类工作常规以及制度, 制定出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指南、护理流程以及核心制度。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指南包含诊疗护理工作常规和工作制度, 护理流程包含基础护理操作流程、专科护理操作流程、护理工作流程以及应急预案流程[1]。

1.2.2 寻找隐患提出细节根源

通过有关文献报道的护理缺陷内容和我院自查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展开分析, 归纳整理, 找出护理问题的细节根源。例如, 在ICU内, 由于患者多需要绝对卧床, 容易发生压疮, 因此要求护士重视患者的皮肤细节情况。所有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都需要给予皮肤情况评估, 针对尚未出现压疮的患者做好评估和预防措施, 针对已经出现压疮的患者应该记录好压疮登记表[2], 按照评估等级采用对应的处理方案, 做好护理记录并且告知患者家属。将常见ICU隐患与对应的细节护理内容制定成册, 定期组织学习, 使护士能够掌握。

1.2.3 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组织护士定期学习ICU内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要求护士记录笔记, 定期检查。对新护士的业务操作, 包括呼吸机使用等进行定期考核, 对考核结果较好的护士给予奖励, 同时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

1.2.4 注重抢救物品和相关仪器的细节管理

主要在于任何时间都应保证抢救物品和仪器处于完好的状态, 抢救车要每天进行检查, 抢救物品在每次抢救完患者之后要及时补充, 所有的仪器设备出现损坏以后要及时维修, 由专人管理, 班班交接。

1.3 效果评价

医院护理部每个季度进行检查, 评价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和基础护理质量。针对开展细节管理之前和执行之后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分, 对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评分, 对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难免压疮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使用自制问卷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护理管理质量包括管理制度、信息管理、质量管理和科研教学四个方面, 满分为100分。

2 结果

开展细节管理之后, 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的满意度、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均有所上升, 护理记录返修率下降为零, 护理文件的书写符合率达到100%, 难免压疮的发生率降低, 患者压疮发生率为零, 护理夜查房的不良条数由每年29条降低到9条。见表1、表2。

3 讨论

细节管理培养了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 医院中的各类护理事故都是由于小细节和小隐患造成的[3], 根本原因就是护士在工作中缺乏细节思考意识, 所以, 要求护士培养细节思维, 认识到细节思维的重要性非常重要。细节管理把细节服务标准量化、规范化、个体化、流程化, 使每一位护士都了解护理标准, 能够充分调动起护理工作人员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护理流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加护士的工作热情, 提高护士的团队合作精神,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本组结果显示, 在ICU护理工作过程中使用细节管理方式, 降低了护理缺陷以及纠纷, 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优化了护理管理制度, 提高了护理质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在医院重症监护室 (ICU) 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细节管理找到ICU护理问题的根源, 并加以解决, 规范护理流程。结果 开展细节管理之后, 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提高, 护理文件质量评分提高, 护理记录返修率下降, 护理文件的书写符合率提高, 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提高, 难免压疮的发生率降低, 患者压疮发生率为零, 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提高, 护理夜查房的不良条数降低。结论 在ICU护理工作过程中使用细节管理方式, 可以降低护理缺陷以及纠纷,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细节管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为民.ICU患者家属92例健康教育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2) :101-102.

[2]黄碧灵, 蓝惠兰, 戴红霞, 等.两种皮肤评估表格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 :119-120.

篇4:icu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ICU清醒患者;心理不适;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60-01

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病情重,病情进展快,变化大,一般不允许家属陪护。不同的病人心理反应也有很大的差别。尽管ICU有完善的设备,周全的医疗护理,仍有病人在监护期间出现心理不适。有报道称ICU病人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4%~72%[1]。如何对多病种不同类型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减少不良心理不适,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直至身心尽早康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为2010年1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ICU抢救的年龄大于16岁,入住时间大于24h无精神障碍患者。本组患者80例,男51例,占63%;女29例,占37%;年龄16-76岁,平均46岁。其中35例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例呼吸衰竭患者。

2.患者在ICU心理不适

2.1孤单、烦躁的心理:当进入ICU病房,家属就不能陪伴身边,接触的都是医护人员与同室的病友,各种治疗和护理行为只是按医护人员的要求去做, 特别是患者神志清醒后剧烈挣扎,精神处于萎靡、瘫痪状态,反应淡漠,严重失眠,情绪悲观,而手术患者术后醒来有种“再生”的感觉,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获得精神安慰,而ICU患者多不允许亲人陪护,这时患者就会感觉孤单、产生烦躁心理。特别是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治疗等有创治疗的患者,神志清楚但不能言语,往往就表现为烦躁不安,并有拒绝行为。

2.2缺乏信任容易猜疑:在ICU病房中除了有限的探视时间和与医护人员交流外,病人的视觉刺激仅限于头顶上的天花板和四周白色的墙壁。声音刺激则限于单调的监护仪、通气机、营养泵和输氧管的声音, ICU各种声音和视觉刺激又能可诱发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引起患者认知、判断力低下,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不能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解释,猜疑医护人员对自己隐瞒病情,不提供病史,有不适也不讲给医生、护士听,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2.3恐惧和焦虑:ICU是一个集中了全院各科室、各专业的危重病人之地,如患者神志清醒后表现出惊恐万分,有的是一种模糊的不安,有的为自己的疾病担忧、紧张和害怕,焦虑、随着治疗日程的发展,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费用、疾病的预后以及病情对家庭、事业造成的影响,情况一般会基本清楚,在意识到自己将会受到疾病长期折磨或将失去工作、自理能力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主要表现为焦虑、愤怒、恐惧、自卑、情绪低落,乃至产生轻生念头。

2.4病房环境的影响:ICU的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不停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加之为了便于监护和治疗,ICU没有“时间性”,灯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声,不能活动,这种环境容易使患者不安,产生心理压力. 其是当夜幕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此时患者害怕和恐惧感骤然上升,在看见或听见他人的痛苦和死亡时,恐惧感则进一步加剧,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焦虑反应。

2.5睡眠的影响:ICU病房内由于经常对病人进行评估和治疗,加上对其血液动力学和呼吸状态的监护,使得病人不断的接受单调感觉输入,这种环境容易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以外,夜间的护理活动以及病人基础疾病的治疗和仪器的机械声、报警声以及气管吸痰声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都是会引起病人的睡眠不良。

3.护理对策

3.1做好心理疏导工作:ICU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较大,随着病情的变化,情绪也随之波动,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3.2重视护患交流,增进沟通:ICU工作繁忙,医护人员往往忙于抢救,表情严肃,难免使患者有冷漠之感。护士又是重要调节者,调节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痛苦.对入住ICU的清醒患者,医护人员应向患者介绍ICU一些情況,从而减少对ICU环境的陌生恐惧感,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应在第一时间与患者交流,介绍并互相认识,通过介绍达到了解,每班护士至少花5min时间与患者说话交流,可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2]。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形、表情、语言表达,。在进行有创操作时,事先与患者沟通解释,说明操作的目的与利弊,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在进行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又不能言语表达的患者,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取得配合,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往中,做到尊重患者,富有同情心。以动听的语言、礼貌诚恳的态度和患者交谈,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疾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鼓励和疏导,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满足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急危重患者进入病房,为了便于各种抢救护理操作,往往使患者全身裸露,有的患者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这种心理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尽可能保护他们的隐私,尽量减少患者裸身的次数和时间,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等操作时及时给予遮挡,以保护患者相对脆弱的自尊心。ICU室内布置尽量贴近生活,增加生活气息,尽量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此外,还可以为病人适当准备报刊杂志,允许病人使用耳机听收音机,摆放自己熟悉的物品或家人的照片,最大限度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3]。 特别是医务人员进行查房、护理、治疗过程中动作轻柔,语言得当,不在床旁讨论对其需要避讳的病情,多给予安慰性语言,争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各项护理措施及操作均应争取患者合作: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护士要取得患者的理解跟合作,采取任何措施和操作前要跟患者说明目的、步骤,使得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避免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4保证病人的睡眠环境:睡眠不仅可以保证病人体力的恢复,还可以使病人放松紧张的情绪,对病人的康复尤为重要。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如提供柔软、平整、干净的床铺,高度合适的枕头和厚薄适中的被褥,协助病人取舒适的卧位姿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夜间关闭日光灯,使用光线柔和的壁灯,尽量使机械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病情设置监护仪报警范围,监护仪器的音量设为无声,当监护仪器报警时,要及时排除报警原因。抢救病人时用屏风挡住,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4.结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尤其是意识清醒的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转归及治疗效果,经济负担等。极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依赖等心理不适。在通过80例患者的观察中,有27例患者发生过烦燥,恐惧现象,有10例患者出现猜疑和不信任感,所有的患者都有睡眠不适的现象。我们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及时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安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96%的患者都改善了不适的心理,病人情绪更稳定能更加积极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的时间,节约了住院费用。尤其是8例意识清醒,而插管患者出现的心理不适,能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减少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成功拔管及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44

[2]刘化侠,沈学.机械通气病人的心理不适及其原因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2,2:112-113.(曾 红)

篇5:icu的建设和管理

第一章ICU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ICU的建设

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疗的迫切需求,ICU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ICU是以危重病医学为专科、专门从事危重病救治临床基地。危重病医学的贡献在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生命支持手段,使许多过去认为已无法救治的危重患者得以存活或延长其生命时间。

重症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实践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重症监护的职能是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收治的各类危重病患者,实施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及随后的生命质量。

ICU的收治对象原则上是各种危重的急性的可逆性疾病,如重大手术后需要检测者、麻醉意外、重症复合型创伤、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电击、溺水者复苏后、各种中毒患者、各类休克患者、败血症等。

ICU的监测范围很广泛,可按呼吸、循环、肝、脑、肾、胃肠、血液及凝血机制、内分泌、水电解质、给氧等几大系统划分。常用监测项目有心电图、心功能、血压、呼吸频率及戒律、体温、尿量、动脉血气分析、脑电图等20多项,并根据监护患者用一级监测,疾病和手术后可能有致命危险的患者用二级监测,病情趋于平稳者用三基监测。

ICU原则上不允许陪护,但允许探视。探视时间一般在下午,时间为30~60分钟。

ICU对危重病的治疗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了时机和可能性,使原来一些治疗效果差或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满意的治疗。与此同时,其他专业科室对原原发疾病的治疗又是危重病根本好转的基础。这种有机的结合所表现的危重病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得益彰是重症监护室在综合医院中得以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ICU病房设置规模

中国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ICU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8%,重要的是要8~12张床为一个单元(模块),危重医学科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每一单元可以建一中心站。中心站地势上高于病床,更便于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数个单元建设在一起,便于资源共享,尤其是设备。这种模块化的设置为以后临床中收治患者的分类管理、分批分阶段根据需要无菌操作、隔离等提供了便利。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医院总的床位数达到了指南和医院收治危重患者的要求,但20~30张床位构成一个单元,不便于管理,存在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病室内噪音不断等诸多问题。

(二)ICU病房场地要求

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综合性的ICU一般设在医院内较中心的位置,并与麻醉科及各手术科相近。室内建筑和设施要求均高于普通病房,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及时监护。

(三)ICU病房建设标准

1.ICU应接近主要服务对象,如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2.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无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

4.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5.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6.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7.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8.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患者的通道。

9.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可能减少到最少的水平。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5分贝(A),傍晚40分贝(A)。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10.ICU应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四)ICU必配设备

1.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做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最好每个电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断路器。

2.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压疮床垫。

3.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

4.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

5.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6.其他设备包括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痒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7.医院或ICU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随时为ICU提供床旁B超、X线、生化和细菌学等检查。

(五)ICU的人员配备

1.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2.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3.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六)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1.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2.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3.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4.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如复苏、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率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肠胃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等。

5.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包括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纤维支器管镜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等。

6.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7.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试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七)基本要求

1.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

2.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培训、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3.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第二节ICU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危重病医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并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为我国危重病医学的全面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为进一步确立我国危重医学学科地位以及持续新的活力。2006年8月,第14界亚太国家和地区危重病医学大会(APACCM2006)在我国北京举行,充分体现了在近年来我国危重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并已融入国际危重医学大家庭。

ICU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保证ICU人、财、物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培养一支有专业素质的医护队伍,处理协调好ICU与其他科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技术效益的“三赢”,根据医院规模、学科及人才队伍状况以及患者的需求发展专科性ICU或综合性ICU,积极开展ICU经济学研究。Edbrooke等报道了一些评价和计算ICU费用和疗效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知道ICU医生的临床实践。Richardson等提出了减少ICU费用的措施,如避免使用可选择性的高价技术、缩短停留时间、优化护理配置、减少进入ICU的随意性,集中改善医疗质量法、短循环改善法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2003年,北京市ICU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和北京护理学会重症监护委员会成立;2004年初,中华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成立;2004年初,首批ICU专科资格护士持证上岗。随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陆续成立ICU专业委员会,组建ICU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培养了一大批ICU专业护理骨干;2009年,四川省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成立,2010年3月,正式启动首届《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总结四川大地震中的医疗救护工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次危重的救治成功,是建立在以重症医学平台基础上的多学科的写作”。可见,ICU在特大自然灾害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别的学科所替代不了的。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重症医学科得到重视,致使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建设成为医院关注的重点。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定制《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学科的规范建设与发展

ICU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场所。

(二)专科重症监护室与重症医学科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危重医学专业的普及,大型综合医院还是应以发展综合ICU为宜。ICU建立的初衷,就是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集中精明强干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细致护理,加强治疗。

弄清专科重症监护室与重症医学科的关系,有利于重症医学科向更独特、更深入的学术方向发展。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重症医学科的准入条件、质量管理、感染控制、患者的转入转出标准等关键环节也进行了明示,特别是鼓励以省为单位成立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重症医学科在独立成为二级学科的同时,更有望走上一条规范化发展之路。专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种相对单一,从医院整体角度衡量,其人力成本和物资成本相对高;而综合性ICU,是针对危重症患者,对其生命重要生命体征的维持和抢救,更易积累经验,同时,还可以带动急救医学并推动其他专科医学的发展,监护急救整体水平较高,集中抢救的优势更明显。但是需要更多学科的交叉和支持以及医院职能部门的大力协调,对从事ICU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定期的培训,监护仪器设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保养、维护。

(三)ICU的质量管理

1,ICU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诊疗常规。除执行政府和医院临床医疗的各种制度外,应该制定以下符合ICU相关工作特征的制度,以保证ICU的工作质量。

(1)ICU质量控制制度。

(2)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3)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

(5)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药品管理制度。(8)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9)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10)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11)医患沟通制度。

(12)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2.ICU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ICU护理常规

1)ICU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分管患者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所有患者均系重症监护,需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1~2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患者要测量并记录进入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3)严格遵医嘱计划静脉滴注,必要时采用输液泵静脉滴注,不允许口头遗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5)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患者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6)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班程序。

7)在漂浮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ABP、持续床旁血液虑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2)常见ICU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见第十一章)。3.ICU护理质量标准

(四)新型的危重症救治模式的形成

新型的危重症救治模式是由专科技术水平到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由单一器官支持到多脏器功能的监护,从整体宏观控制到个体微观化处理,注重医护之间的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

1.ICU管理模式

(1)根据本地区危重症医学以及综合医疗水平而定。

(2)完善医疗体制,充分发挥医院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患者本身、医院以及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危重患者过重的经济负担,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

(3)高度关注ICU患者安全性,使ICU真正成为救治危重患者的安全场所。(4)人性化管理。

篇6:ICU病房建设标准0414

第一篇.ICU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内科、外科等各科病人中患有呼吸、循环、代谢及其他全身功能衰竭的病人,并对他们集中进行强有力的呼吸、循环、代谢及其他功能的全身管理。

1、利用现代社会,高科技成果,在人文主义思想框架下,建立高效、快捷的医疗系统,从而带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发展。

2、借用人体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边缘科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以人为本”的设计外延,系统地建立医院设计中有关人性化设计的理论有手法。

3、借用后现代化建筑的有关理论,重新诠释“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由具家实在的现实过渡到“雅俗文化”交融的深层次的隐喻与关联,真正使“以人为本”的设计进入到艺术的境界。经人以美的享受。

4、“以人为本”ICU病房设计应以人们的心理活动与依据,以生理特征为基础,以行为活动为指南,以人们对医院需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真正实现“宾至如归”的感觉。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中小医院是一个病房,大医院是一个特别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

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ICU起步较晚,开始于80年代初期,目前国内设有ICU的医院还不普遍,但已受到了重视,估计发展很快。ICU又分综合ICU的专科ICU(如烧伤ICU、心血管外科ICU、新生儿ICU等)。CCU是专科ICU中的一种,第一个C是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缩写,是专门对重症冠心病而设的。

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主要收治对象是:①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②需要心肺复苏者;③某个脏器(包括心、脑、肺、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者;④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⑤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者。病情好转后,又转回普通病房。

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在条件较好的医院,还配有血气分析仪、微型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B超机、床旁X线机、血液透析器、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尿常规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等。由于ICU是在现化医疗装备下对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因此,在ICU里

2010-04-14王永兴

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变能力强,并能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

ICU能使重危病人得到早期而又准确的诊断,紧急而又恰当的处理。

第二篇.ICU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三)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

(四)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五)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六)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八)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通道。

(九)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5分贝(A),傍晚40分贝(A),夜晚20分贝(A)。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十)ICU应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ICU必配设备】

(一)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

2010-04-14王永兴

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最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最好每个电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二)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

(四)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

(五)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六)其他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七)医院或ICU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随时为ICU提供床旁B超、X光、生化和细菌学等检查。

【ICU选配设备】

除上述必配设备外,有条件者,视需要可选配以下设备:

(一)简易生化仪和乳酸分析仪。

(二)闭路电视探视系统,每床一个成像探头。

(三)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

(四)输液加温设备。

(五)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i测定仪。

(六)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监测设备。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建高楼下一篇:公路施工防止煤气中毒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