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及病例讨论

2024-05-17

病案及病例讨论(精选6篇)

篇1:病案及病例讨论

病例资料

1、患者男,59岁,因呕吐,腹痛伴无尿4天入院。患者每日频繁呕吐为20—40次/日,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为黄绿色胆汁样物,并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每日尿量约100ml,无发热,无黄疸,发病始排黄色稀便1次,之后停止排便,偶有肛门排气。有“Ⅱ型糖尿病史”5年,有“胆结石病史”,否认有“溃疡病史”。

2、体检: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0/76 mmHg。心肺(-),腹部饱满,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明显腹肌紧张,murphy征(-),全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可疑,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弱(1次/2min),未闻及气过水声。

3、化验室检查结果:血白细胞总数10.8×109/L,中性粒细胞0.91,总胆红素40.5 μmol/l。直接胆红素19.5 μmol/L。Na﹢129mmol/L,Cl﹢84mmol/L,血糖20.6 mmol/L,尿糖(+++),酮体(++),血淀粉酶34U/L,BUN 9.18mmol/L,Cr 67umol/L。

4、影像学资料

4、影像学资料:腹部平片示小肠梗阻,盆腔内见一3cm大小卵圆形异物影。CT显示小肠中下段机械性肠梗阻(肠管内异物)。B超显示腹腔肠管扩张,积液,胆囊,胆总管显示不清,肝、胰、脾未见异常,少量腹水。

问题:

1、初步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鉴别诊断是什么?

4、诊疗计划是什么?

5、需要手术吗?

讨论目的

1、通过该病例的讨论分析,让同学能够根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提炼对诊断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导出初步诊断;初步掌握一些读片知识及技巧。

2、通过该病例的讨论分析,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肠梗阻及胆道疾病章节内容,同时也要熟悉外科病人合并有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处理原则。

3、通过该病例的讨论分析,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别诊断,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学会查阅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并从理论到实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

4、通过该病例的讨论分析,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增强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

篇2:病案及病例讨论

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

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 参考答案:

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病例摘要:

一青年发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③病理变化:肉眼多位于肺下叶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面,边界清楚;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发生机制: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脱落,血栓栓塞于肺,同时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得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栓塞后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病例摘要:

一女性,25岁,自然破膜,约10min后,出现寒战及呼吸困难,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双肺明显水肿、淤血及出血,部分区域实变,切面红褐色,多数血管内可见数量不等的有形羊水成分,如胎粪、胎脂、角化物及角化细胞等。病理诊断双肺羊水栓塞,肺水肿。

分析题:

1、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2、试分析产妇死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破膜后宫缩将羊水压入胎盘附着处的血窦,或进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及破裂的子宫颈内膜血管,经母体子宫静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

2、死亡可能原因是

①羊水中胎儿代谢产物入血引起过敏性休克;

②羊水栓塞阻塞肺动脉及羊水内含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反射性血管痉挛; ③羊水具有凝血致活酶的作用引起DIC。病例摘要:

某男,40岁,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近日发现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住院治疗。在纠正房颤后,突然发生偏瘫。

分析题:

1、偏瘫原因是什么?

2、试述疾病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原因是血栓形成后脱落致血栓栓塞于脑动脉,相应脑组织梗死。

2、风湿性心脏病时,最容易累及的心瓣膜为二尖瓣,在闭锁缘处,形成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素形成的单行排列的赘生物(血栓),机化后瓣膜变硬变厚粘连等致二尖瓣狭窄,后者促进房颤发生,房颤后心房内血流状态明显改变(如明显涡流形成),形成较大血栓,房颤纠正后,血栓脱落,先到达左心室再到主动脉及相应分支,最后栓塞于脑动脉分支,相应脑组织缺血发生梗死,最终出现偏瘫。简而言之,房颤→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病史摘要 死者,男,57岁。10年前起常感头昏头痛。当时检查发现血压在200/100mmHg左右。经休息、治疗情况好转。5年前又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症状,虽经治疗,效果不佳。近1年来出现劳动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及咳泡沫痰,双下肢水肿。近4月来又感下肢发凉、麻木。近几天右脚疼痛难忍,不能活动,皮肤渐变黑、感觉消失。入院行截肢手术。术后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 心脏体积增大,重452克。左心室壁厚1.4cm,乳头肌及肉柱增粗。四个心腔均扩张,尤以左心室和左心房腔扩张明显。光镜见左心室肌纤维增粗、变长、细胞核拉长、染色深。主动脉、左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右下肢胫前动脉内膜面均见散在的灰黄*色或灰白色斑块隆起。右胫前动脉管腔内有一灰黄*色圆柱状物堵塞,与管壁粘连紧。双肺体积增大,色棕褐,质较硬韧。光镜见部分肺组织实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液体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泡隔和肺间质内有纤维组织增生伴含铁血黄素沉着。肝大,重1800克,切面红、黄相同,似槟榔。光镜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出血,该区肝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小叶周围边部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圆形空泡。肾肿大,色淡红。切面实质增厚,混浊无光。光镜见肾,近曲小管增大管腔狭窄而不规则,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淡染,其内可见多数红色细小颗粒,核居中央。脾淤血体积增大,光镜见脾小体数目减少,脾中央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小、闭塞。红髓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其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右足背皮肤干燥、皱缩、发黑、与健康皮肤分界清。脑重1180克、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讨论](结合上述病史及尸检发现)

1、哪些脏器发生了什么病变(即作出诊断)?其发生原因各为什么?

2、各脏器病变有何联系(请用箭头联系)? 病理解剖诊断

1.高血压性心脏病(失代偿期)

(1)全心肥大(2)慢性肺淤血(3)慢性肝淤血(4)慢性脾淤血(5)脾中央动脉玻变(6)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2.动脉粥样硬化症

(1)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2)右胫前动脉内血栓形成→右足干性坏疽(3)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病史摘要 患者,女,36岁。8年前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痛,时有心悸感。3年前劳累后即觉心悸、气急。1年半前上述症状加重并有反复双下肢水肿及腹胀。入院前一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高热。

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98次/min,呼吸35次/min,口唇及指趾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湿啰音,心浊音界向左右扩大,心尖区有Ⅲ级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肝在肋下3cm,脾刚触及,肝颈静脉征阳性。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

心脏:心体积增大呈球形,重量320g(正常250g),左右心房室壁增厚,心腔扩张。二尖瓣口约指尖大呈鱼口状,瓣膜增厚变硬,腱索增粗,乳头肌肥大。心包积液。镜检心肌纤维增大。

肺:双肺表面可见黑色及褐黄*色斑点,切面呈浅褐色较致密,亦见黑色和褐黄*色斑点。镜检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腔变小,腔内有红细胞及成堆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肝: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圆钝。表面和切面均见红黄相间网状结构。镜下见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肝细胞体积变小。周围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圆形空泡。

脾:体积增大,切面暗红色。

脑:脑回变平,脑沟变浅,有小脑扁桃体疝。

其他:双下肢肿胀,压之有凹陷;双侧胸腔及腹腔分别有清亮液体200ml及400ml。[分析讨论]

1.请作出各脏器的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 2.各脏器的病变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3.哪些脏器的病变有联系?请用箭头将其联系起来。参考答案: 病理解剖诊断

1.全心肥大 2.肺褐色硬变 3.慢性肝淤血伴肝脂变(槟榔肝)4.慢性脾淤血 5.脑水肿,小脑扁桃体疝 6.双侧胸腔及腹腔积液 7.双下肢水肿

21-胃癌

[病例摘要]男性,52岁,上腹部隐痛不适2月

2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明显,伴饱胀感,食欲逐渐下降,无明显恶心、呕吐及呕血,当地医院按“胃炎”进行治疗,稍好转。近半月自觉乏力,体重较2月前下降3公斤。近日大便色黑。来我院就诊,查2次大便潜血(+),查血Hb96g/L,为进一步诊

治收入院。

既往:吸烟20年,10支/天,其兄死于“消化道肿瘤”.查体:一般状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无黄染,结膜甲床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及,腹部未及包块,剑突下区域深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小弯侧似见约2cm大小龛影,位于胃轮廓内,周围粘膜僵硬粗糙,腹部B超检查未见肝异常,胃肠部分检查不满意。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胃癌

(二)诊断依据

1.腹痛、食欲下降、乏力、消瘦

2.结膜苍白、剑突下深压痛

3.上消化道造影所见

4.便潜血2次(+)

二、鉴别诊断(5分)

1.胃溃疡

2.胃炎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胃镜检查,加活体组织病理

2.CT:了解肝、腹腔淋巴结情况

3.胸片

四、治疗原则(3分)

1.开腹探查,胃癌根治术

2.辅助化疗

22-肝癌(原发性,肝细胞性)

[病例摘要]男性,44岁,工人,右上腹疼半年,加重伴上腹部包块一月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钝痛,为持续性,有时向右肩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自服去痛片缓解。一月来,右上腹痛加重,服止痛药效果不好,自觉右上腹饱满,有包块,伴腹胀、纳差、恶心,在当地医院就诊,B超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治,转我院。患者发病来,无呕吐、腹泻,偶有发热(体温最高37.8℃)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公斤。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否认疫区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药物过敏史,家族史

中无遗传性疾病及类似疾病史。

查体:T36.7℃、P7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清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双锁骨上窝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平软,右上腹饱满,无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肝脏肿大肋下5cm,边缘钝,质韧,有触痛,脾未及Mruphys sign(-),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上界叩诊在第五肋间,肝区叩痛,听诊肠鸣音8次/分,肛门指诊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Hb 89g/L,WBC 5.6×109/L,ALT 84IU/L,AST 78IU/L,TBIL 30μmol/L,DBIL 10μmol/L,ALP 188IU/L,GGT 64IU/L,A-FP 880ng/ml,CEA 24mg/ml.B超:肝右叶实质性占位性病变,8cm,肝内外胆管不扩张。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肝癌(原发性,肝细胞性)

(二)诊断依据

1.右上腹痛逐月加重,伴纳差,体重下降

2.乙型肝炎病史

3.巩膜轻度黄染,TBIL上升,GGT上升,A-FP上升

4.B 超所见

二、鉴别诊断(5分)

1.转移性肝癌

2.肝内其它占位病变:血管瘤,腺瘤等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上消化道造影,钡灌肠检查

2.CT

3.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

四、治疗原则(3分)

1.手术

2.介入治疗

3.肝移植

23-梗阻性黄疸:胰头或壶腹周围癌

[病例摘要]男性,53岁,无痛性、进行性皮肤黄染伴皮肤瘙痒半月入院

半月前,患者自觉全身皮肤瘙痒,数日后,偶然发现皮肤发黄,伴尿色深,但无明显纳差、腹痛及发热等表现,因既往有胆石症病史,故自行服用消炎利胆片及头孢拉啶胶囊,黄疸未见消退,并有加重趋势,遂来院就诊传染科,门诊检查:ALT 145IU/L,AST 105IU/L,ALP 355IU/L,GGT 585IU/L,Tbil 80μmol/L,Dbil 68μmol/L,Glu 7.80 mmol/L,B超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13×8×6cm3,肝外胆道受气体影响显示不清,发病以来体重下降3kg.否认既往肝炎、结核、胰腺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8℃,P70次/分,Bp110/79mmHg,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黄染,有搔痕,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黄染,颈软,无抵抗,甲状腺不大,心界大小正常,心律齐,未闻杂音,双肺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全腹未及压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右上腹可触及鸡蛋大小肿物,压之不适,肠鸣音3-5次/分。

辅助检查:Hb102g/L,WBC10.5×109/L,中性73%,淋巴24%,单核3%,尿胆红素(+),尿胆原(+),便Rt(-),HbsAg(-),肝功能、B超检查已如上述……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梗阻性黄疸:胰头或壶腹周围癌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伴体重下降

2.尿胆红素阳性,DbiL及GGT 均增高

3.右上腹可扪及肿大之胆囊,B超示肝内胆道扩张

二、鉴别诊断(5分)

1.内科黄疸病因,瘀胆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2.胆道结石梗阻:一般有疼痛及炎症表现

3.少见情况: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炎症,结核,淋巴结肿大等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CT,重复B超检查:胆道及胰头部情况

2.十二指肠镜,有条件时作:ERCP

3.PTC(经皮经肝胆道造影)

四、治疗原则(3分)

1.手术减黄

2.手术切除肿瘤

24-梗阻性黄疸:胆道肿瘤

[病例摘要]女性,61岁,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近一个月入院。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明显黄疸,皮肤瘙痒,伴有轻度腹痛,无明显发热,经对症治疗后即缓解,反复发作时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体重、食欲、睡眠无明显变化。6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查体:发育营养正常,巩膜、皮肤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上腹部可见手术瘢痕,腹平坦,未见肠型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或肌紧张,肝脾未及,未扪及包块,Murphy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

本院B超:肝内胆管扩张,直径0.4-0.6cm,肝总管直径0.8cm,胆总管内未见结石。

实验室检查:WBC11.4×109/L,HGB134g/L,中性粒细胞78%,尿胆红素6mg/dl.GGT 252IU/L,TBIL 233μmol/L,BDIL 141.2μmol/L.[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梗阻性黄疸待查:胆道肿瘤

胆道结石待除外

(二)诊断依据

1.黄疸伴有大便颜色变浅

2.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3.B 超示肝内胆管扩张

4.胆囊结石手术史,黄疸伴有轻度腹痛

二、鉴别诊断(5分)

1.内科黄疸病因,瘀胆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2.胆道炎症或结石

3.肝胰肿瘤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必要时以PTC(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协助

四、治疗原则(3分)

1.手术探查 切除肿瘤或引流

2.体外引流: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备注:此题较难: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胆管癌

25——梗阻性黄疸 胆总管结石

[病例摘要]男性,50岁,主因间歇发作性腹痛,黄疸,发热 3个月而入院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餐后突然上腹痛,向后背、双肩部放射,较剧烈,伴发烧38℃左右,次日发现巩膜、皮肤黄染,于当地医院应用抗生素及利胆药物后,症状缓解。随后2个月又有类似发作2次,仍行消炎,利胆、保肝治疗,症状减轻。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来我院。半年前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无烟酒嗜好,无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一般情况好,发育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巩膜、皮肤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颈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或反跳痛Murphy征(-),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WBC5.0?109/L,BHb161g/L,尿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29.8μmol/L,(正常值1.7-20.00),DBIL(直接胆红素)7.3μmol/L(正常值<6.00);B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欠均匀,为脂肪肝之表现,胆总管内径约1.2cm,可疑扩大,未见结石影,但未探及十二指肠后段及末端胆总管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

(二)诊断依据

1.间歇发作性腹痛,伴有黄疸、发烧

2.餐后发作上腹痛,向后背及肩部放射,为胆绞痛之表现

3.有胆囊结石病史

4.实验室检查有轻度黄疸所见

5.B 超示胆总管可疑扩大

二、鉴别诊断(5分)

1.内科黄疸的病因,如肝细胞性、溶血性、药物性黄疸

2.肿瘤:胰头癌、壶腹周围癌,以渐进性无痛性黄为主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发作时重复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胆红素检查

2.影像学检查:CT、钡餐

3.必要时以ERCP或内镜超声协助

四、治疗原则(3分)

1.开腹探查 总胆管切开探查,引流

2.或EPT手术

备注:总胆管下端结石,经ETP切开取石

26-缺铁性贫血 消化道肿瘤

[病例摘要]男性,56岁,心慌、乏力两个月

两个月前开始逐渐心慌、乏力,上楼吃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以前红润,病后进食正常,但有时上腹不适。不挑食,大便不黑,小便正常,睡眠可,略见消瘦,既往无胃病史。

查体:T36.5℃,P96次/分,R18次/分,Bp130/70mmHg,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和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律齐,心尖部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下肢不肿。

化验:Hb75g/L,RBC3.08×1012/L,MCV76fl,MCH24pg,MCHC26%,网织红细胞1.2%,WBC8.0×109/L,分类中性分叶69%,嗜酸3%,淋巴25%,单核3%,plt:136×109/L,大便隐血(+),尿常规(-),血清铁蛋白6μg/L,血清铁50μg/dl,总铁结合力450μg/dl.[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缺铁性贫血

2.消化道肿瘤可能大

(二)诊断依据

1.贫血症状:心慌、乏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大便隐血(+);有关铁的化验支持

诊断

2.病因考虑消化道肿瘤:依据:中年以上男性,有时胃部不适,但无胃病史;逐渐发生

贫血,体重略有减轻

二、鉴别诊断(5分)

1.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病

2.慢性病性贫血

3.海洋性贫血

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骨髓检查和铁染色

2.胃镜及全消化道造影、钡灌肠或纤维肠镜

3.血清癌胚抗原CEA)

4.腹部B超或CT

四、治疗原则(3分)

1.去除病因,若为消化道肿瘤应尽快手术

2.补充铁剂

3.若手术前贫血仍重,可输浓缩红细胞

2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例摘要]男性,35岁,头晕、乏力伴出血倾向半年,加重1周

半年前无诱因开始头晕、乏力,间断下肢皮肤出血点,刷牙出血,服过20多剂中药不见好转,1周来加重。病后无鼻出血和黑便,二便正常,进食好,无挑食和偏食,无酱油色尿,睡眠可,体重无变化。既往体健,无放射线和毒物接触史,无药敏史。

查体:T36℃,P100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贫血貌,双下肢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舌乳头正常,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

化验:Hb 45g/L,RBC 1.5×1012/L,网织红细胞0.1%,WBC 3.0×109/L,分类:中性分叶30%,淋巴65%,单核5%,plt 35×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80%,积分 200分,血清铁蛋白 210μg/L,血清铁 170μg/dl,总铁结合力280μg/dl,尿常规(-),尿Rous试验阴性。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半年多贫血症状和出血表现

2.体征:贫血貌,双下肢出血点,肝脾不大

3.血象:三系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1分

4.NAP阳性率和积分均高于正常,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尿

Rous试验阴性

二、鉴别诊断(5分)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1分

3.急性白血病

4.巨幼细胞性贫血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骨髓穿刺或活检

2.骨髓干细胞培养

3.糖水试验和Ham试验以除外PNH 1分

4.肝肾功能以利于治疗(肝功异常不能用雄性激素)

四、治疗原则(3分)

1.对症治疗:如成分输血,造血生长因子

2.针对发病机理给药:①针对干细胞:雄性激素,输脐带血,有条件可考虑骨髓移植;②改善微循环:654-2,一叶秋碱,硝酸士的宁(选一种);③抑制免疫:强的松,左旋咪

唑 1.5分

3.中医中药:辩证施治

28-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例摘要]女性,21岁,学生,头晕、乏力、尿色黄半月,加重1周。

半月前突然头晕、乏力,尿色深黄,进食减少,化验肝功能正常,体温37.8℃,不咳嗽,嗓子不痛,1周来加重,胸透未见异常,化验Hb85g/L,网织红细胞7%.睡眠、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半年多来有关节疼痛,有时口腔溃疡,无光过敏,月经正常

查体:T37.6℃,贫血貌,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可疑黄染,咽不红,颊粘膜有一溃疡,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肋下0.5cm,质软无压痛,脾侧位可及,双膝

关节轻压痛,无红肿,下肢不肿。

化验:H82g/L,RBC2.70×1012/L,网织红细胞7.5%,WBC3.8×109/L,分类:中性分叶68%,嗜酸4%,淋巴22%,单核6%,plt124×109/L,尿蛋白(+),RBC3-8/高倍,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尿隐血(-),尿Rous试验(-),大便常规(-),血总胆红素36umol/L,直接胆红素4umol/L,Coombs试验阳性,X线胸片

(-)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继发性)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有贫血症状,尿色深黄;体检巩膜可疑黄染,脾大;化验Hb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Coombs试验阳性

2.SLE的依据①年轻女性,低热,关节痛,有时口腔溃疡;②查体:低热,口腔粘膜溃疡,脾肿大;③有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肾脏病变

二、鉴别诊断(5分)

1.原发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药物性及其他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急性黄疸性肝炎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骨髓穿刺检查 2.血清结合珠蛋白等其他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3.ANA 谱及其他免疫抗体检查

4.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 检查

5.肝肾功能、腹部 B超

四、治疗原则(3分)

1.首选糖皮质激素

2.其他免疫抑制剂

3.对症治疗

29-急性白血病

[病例摘要]男性,35岁,发热,伴全身酸痛半个月,加重伴出血倾向一周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38.5℃,伴全身酸痛,轻度咳嗽,无痰,二便正常,血化验异常(具体不详),给一般抗感冒药治疗无效,一周来病情加重,刷牙时牙龈出血。病后进食减少,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药敏史。

查体:T38℃,P96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前胸和下肢皮肤有少许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咽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骨轻压痛,心率96次/分,律齐,肺叩清,右下肺少许湿罗音,腹平软,肝脾未及。

化验:Hb82g/L,网织红细胞0.5%,WBC:5.4×109/L,原幼细胞20%,plt:

29×109/L,尿粪常规(-)。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急性白血病

2.肺部感染

(三)诊断依据

1.急性白血病:急性发病,有发热和出血表现;查体:皮肤出血点,胸骨压痛(+);化验:Hb和plt减少,外周血片见到20%的原幼细胞

2.肺感染:咳嗽,发热38℃;查体发现右下肺湿罗音

二、鉴别诊断(5分)

1.白血病类型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骨髓穿刺检查及组化染色,必要时骨髓活检

2.进行MIC分型检查

3.胸片、痰细菌学检查

4.腹部B超、肝肾功能

四、治疗原则(3分)

1.化疗:根据细胞类型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

2.支持对症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

3.有条件者完全缓解后进行骨髓移植

3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

[病例摘要]男性,36岁,咽痛3周,发热伴出血倾向1周

3周前无明显诱因咽痛,服增效联磺片后稍好转,1周前又加重,发热39℃,伴鼻出血(量不多)和皮肤出血点,咳嗽,痰中带血丝。在外院验血Hb94g/L,WBC2.4×109/L,血小板38×109/L,诊断未明转来诊。病后无尿血和便血,进食少,睡眠差。既往健康,无肝肾疾病和结核病史。

查体:T37.8℃,P88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咽充血(+),扁桃体Ⅰ°大,无分泌物,甲状腺不大,胸骨有轻压痛,心界不大,心率88次/分,律齐,无杂音,肺叩清,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

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化验:Hb90g/L,WBC2.8×109/L,分类:原始粒12%,早幼粒28%,中幼8%,分叶8%,淋巴40%,单核4%,血小板30×109/L,骨髓增生明显-极度活跃,早幼粒91%,红系1.5%,全片见一个巨核细胞,过氧化酶染色强阳性。凝血检查:PT19.9“,对照15.3”,纤维蛋白原1.5g/L,FDP180ug/ml(对照5ug/ml),3P试验阳性。大便隐血(-),尿蛋白微量,RBC多数,胸片(-)。[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2.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右肺感染 1分

(二)诊断依据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①发病急,有贫血、发热、出血;②查体: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胸骨有压痛;③血化验呈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见幼稚粒细胞,以早幼粒细胞为主;④骨髓检查支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2.DIC依据:①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DIC;②全身多部位出血,③化验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FDP增高、3P试验阳性

3.肺部感染:发热、咳嗽,右下肺有湿罗音

二、鉴别诊断(5分)

1.其他急性白血病

2.其他原因出血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

2.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或基因检查

3.X线胸片+痰细菌学检查

四、治疗原则(3分)

1.维甲酸或亚砷酸治疗

2.DIC 治疗:小剂量肝素和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篇3:病案及病例讨论

关键词:病例讨论,骨科教学,应用及评价

骨科教学内容多, 涉及面广, 涵盖病理学、解剖学、放射学、生物力学和外科学等学科知识, 专业性较强, 较抽象, 因此一直是外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2]。在课堂和见习教学中, 结合临床病例讨论进行骨科教学,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教学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09级五年制临床本科5班 (47人) 和6班 (42人) 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骨科教学采用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授式教学。两组均系统学习了基础医学知识, 骨科带教教师、使用教材和学时数均相同, 并参加相同的骨科见习临床操作及病例分析报告考核、期末理论考试。

1.2 教学方法

1.2.1 实验组

(1) 收集典型病例。收集的骨科病例不仅要求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还需要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过程。例如, 股骨颈骨折的患者, 除了通过专科体格检查收集该病典型体征 (患肢外旋及肢体短缩等) 的图片信息, 包括X线、CT片等, 还需收集其基本信息, 如年龄及发病原因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年轻人损伤则多为车祸或坠落伤等高能量创伤) 。此外, 还要记录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收集的病例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整理并分类, 选取部分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另准备病房现有的典型病例供学生临床见习。 (2) 课堂理论学习。骨科的理论课采取大班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 可插入典型或疑难病例并以问题形式提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其进行思考分析, 或在一个或几个章节的内容讲授完后介绍几个相类似的病例, 让学生对这些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进行对比, 分析归纳各病例的主要异同点, 最终得出各病例的诊断。通过对比和分析, 可提高学生对该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能力。例如:在骨肿瘤章节内容讲授完后, 可给出两个相似的骨肿瘤病例 (骨肉瘤、骨巨细胞瘤) , 让学生比较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分析其病因、临床病理改变, 最后做出诊断。 (3) 临床见习。骨科见习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利用病例讨论为切入点,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带教教师为引导。基本环节包括:由带教教师选择同一病种的不同患者, 将学生分组,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然后对本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每组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要为每位学生创造同等的学习机会, 让学生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再适时引导讨论方向, 释疑解难, 评估病情, 公布诊断, 确定下一步检查方案和治疗方案、评价预后等[3,4]。最后, 总结分析, 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并要求学生上交此次病例讨论报告。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授式教学模式。 (1) 骨科的理论课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 然后按照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模式介绍典型病例。 (2) 骨科临床见习, 教师先简单复习理论知识, 然后带学生查看患者, 询问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查阅辅助检查结果, 最后由教师分析病例, 给出诊断以及治疗方案。

1.3 教学效果评价

(1) 理论考核:期末考试使用统一外科学试卷, 其中骨科部分试题相同, 包括1道病例分析题 (满分8分) , 9道选择题 (满分18分) , 共26分。 (2) 见习考核:见习结束后, 课堂考核病例分析1例, 并要求学生上交病例讨论报告, 占50分, 临床操作50分, 总分10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期末理论考试和见习考核 (临床操作和病例讨论报告) 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3.1 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要求学生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 这就使学生在分析病例时, 回忆并查阅相关临床操作及基础知识, 将基础知识与所获得的临床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思考、判断, 最后得出比较准确的临床诊断。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见习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3.2 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

病例分析是针对某个疾病的诊断要点设计或搜寻病例资料的,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分析, 充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5]。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 决定了诊断的正确与否。骨科见习结束后, 要求每位学生交一份完整的病例讨论报告, 内容包括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等。相对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上交的病例讨论报告诊断正确率高, 临床病例分析全面, 治疗方案得当。在期末理论考试中, 实验组学生在病例分析题部分的得分也比对照组高 (P<0.05) 。

3.3 体会

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思考、分析、总结才能真正领会。在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中, 一方面, 通过对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学生可以把骨科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 通过对疾病诊断、治疗的讨论分析, 学生对骨科学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这都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

广泛开展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 不仅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 还可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6]。与传统教授式教学相比, 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 往往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为了更多、更好地收集各种病例, 教师必须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更多地参与临床和科研工作, 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够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设计巧妙的问题。病例讨论可能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拓宽知识面, 掌握各学科的前沿动态, 在讨论前认真准备, 查阅有关资料[7]。

参考文献

[1]廖博, 张勇, 赵华栋, 等.骨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医学影像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2) :409-411.

[2]王海平, 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9) :869-870.

[3]孙凌瑜, 谭琦.病例讨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南方医学教育, 2008 (2) :37.

[4]王靖, 滕红林.临床脊柱外科见习教学方法和体会[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 8 (1) :39-40.

[5]张勇, 杨彤涛, 李存孝, 等.关于在骨科实习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1) :96-98.

[6]申向东.案例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6) :735.

篇4:病案及病例讨论

【关键词】头脑风暴法 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内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护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系统学习后,在授课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整理,最终得出结论。护生可通过此环节印证书本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病案讨论的方式过于枯燥,学生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缺乏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本人初次将一种新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引入病案讨论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现介绍如下:

一、“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每个人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让各种思想火花自由碰撞,好像掀起一场头脑风暴,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形成宏观的智能结构,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定性研究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在企业培训和市场营销方面运用较广,有很多成功经验。在教学领域中应用较少。常规的头脑风暴法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热身阶段、明确问题、重新表述问题、畅谈阶段和筛选阶段。

二、头脑风暴法在病案讨论环节中的实施

1.准备阶段。选择一个班级的所有护生作为头脑风暴的参与者,提前1个星期通知大家做好复习准备。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准备好一个完整的病案,抄在黑板上。然后将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和程序告知护生,并选定1个记录员。本人选择的病案讨论题目如下:

患者,女,51岁,身高1.61m,体重63kg, 主诉口渴、多饮、乏力4年余,视物模糊1个月。4年前因与领导不和,精神抑郁而渐感口渴、多饮、乏力。到当地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8.7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消渴丸5粒,3/日,迪化糖锭250mg,3/日治疗,症状逐渐减轻,血糖下降。之后一直规律服用上述药物,病情控制较为平稳。最近一个月感到左眼有异物感,视物模糊。体检: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均正常。血糖: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2 mmol/L。

2.确定议题。教师必须在头脑风暴开始前确定目标,使学生明确通过这次讨论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学生较快的产生想法;比较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例如,本病案我的议题有2个:⑴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⑵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前1个议题比较具体,后1个议题范围较大,设想空间也大。两个议题我是分前后两个独立的阶段来分别开展讨论的。

3.讨论阶段。“头脑风暴法”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的参加人数一般为5~10人。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参与者数量较多,所以教师要懂得合理安排,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把全班学生以组為单位的前后两排共四人分成一个小组,组间进行讨论。第1议题讨论时间限制在5分钟,第2个议题讨论时间限制在10钟。

4.畅谈阶段。这是“头脑风暴法”的主体,是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不受评价的阶段。大家可以毫无顾忌,无需举手和站起,直接讲出自己的想法。每讲出一个主意、想法,由记录员马上写在黑板上,使每个人都能看见,以利于激发出新的想法。在这个阶段中,力争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为了达到这一点,可以采取按顺序“一个接一个”轮流发表意见的办法。教师一定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要大胆地发言,提醒学生们可以利用别人的思维火花来点燃自己的灵感和智慧。记录员也要忠实地记录同学们的不同意见,使大家看到自己的意见是受重视的,进一步达到释放思想的境界。此外,还要避免“先入为主”“思维定势”,即一个同学先发表意见,尽管意见有问题,但因为先入为主,制约了其他同学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这类情景的出现,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定势。比如不允许同学说:我和某某某意见一样。而是让他重说。再说出的话就不一定是先前别人说过的话,也许就会有新的想法和发现。在本次病案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充分领会了“头脑风暴法”的精髓,在大家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中得出了许多点子。就第1个议题的讨论来说,我从大家的发言中惊奇地发现,其中如“焦虑”“粘膜完整性受损”这两条护理诊断都是教科书中没有列出的,同学们完全是从病例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的结论。就第2个议题的讨论来说,大家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观点历数起来多达40多条,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合实际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但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现。诸如“饮食的制定,主食以小米制品为主,参以白面、大米等。蛋白质以瘦肉、鱼肉等精蛋白为主,蔬菜以有色蔬菜为主。同时注意控制脂肪摄入量。”“运动的指导,一般从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开始,逐渐进入中等强度运动如登山、骑车、跳绳、爬楼等。以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每天坚持运动30—60分钟,每天1次,每周不少于3—4次。”等都是同学们利用课外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资料,最后提炼归纳的想法,是书本知识的补充,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巨大潜力。

5.归纳总结阶段。教师在头脑风暴之后,将大家支离的想法综合成核心内容,去粗取精,进而提出最终符合临床实际的可行性答案。

三、“头脑风暴法”的教学评价

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病案讨论教学,教学效果是肯定的。病案讨论的特点是: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头脑风暴法”得以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基本条件。“头脑风暴法”是由学生的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结论。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冲破了传统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限制,加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讨论中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思维自由驰骋,活跃的讨论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想法、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概括和总结能力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四、运用“头脑风暴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际运用,我发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头脑风暴法”在应用过程中是否设计科学,时间和细节是否安排合理等因素有关。实施过程中需注意:

1.严守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主要有:①禁止批评和评论。②追求数量。③自由畅谈。④鼓励综合。

2.控制好时间和议题数量。我设计的问题数量有2个,用两节课共90分钟分别来进行讨论。每个议题的讨论时间安排紧一些,一般为5-10分钟,自由畅谈阶段的时间安排松一些,一般为20-25分钟。时间太短学生们难以畅所欲言,时间太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这样安排的结果是,教学结束时(即归纳总结完)时间刚刚好。

3.记录时要简明扼要。因为班级人数较多,在遵循人人发言的同时,记录工作难度加大了。所以我要求同学,发言时语言尽量精炼,一人只能一条见解,记录员记录时要抓住本质,力求一目了然。

4.脱离课本。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临床思维的方式,我要求同学们在整个病案讨论环节都不要翻书找答案,要自己动脑,力求从病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提议。

总之,“头脑风暴法” 是病案讨论教学活动中非常可取的方法,值得探求。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优势与实力,感受到参与和成功的愉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信心和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尝试用于更多的教学环节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颖辉,肖红桃.“头脑风暴法”在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8, 5(31)

[2]王娜,张澜,胡晓文.头脑风暴法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成才之路,2009,(27)

[3]谭志敏,郭亮.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要点.继续教育研究,2007,(5):142-144

[4]黄漫容,文向东,郭少云.头脑风暴法在护理质量改善中的作用.现代护理,2002,8(9):707

[5]王小花,丁小容,王英蓉.28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分析.护理学报,2006,13(2):32-34

篇5:病案及病例讨论

1.疑难危重病例,应组织全科讨论。

2.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案,分析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应急防范措施。3.讨论情况均应记录在册,与麻醉记录一并保存在病例中。4.及时向医疗部报告、备案。5.做好解释工作,并签好麻醉协议书。

篇6:病案及病例讨论

时间:

地点:

主持人及职称或职务:

参加人员:

随访病例资料:

患者姓名:

性别:

检查号:

住院号: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初步诊断;

讨论发言记录:

讨论意见汇总:

主要诊断与病理或随访结果符合;经验总结及误漏诊分析:

年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病案及病例讨论】相关文章:

病案及病例讨论范文06-06

麻醉病案讨论09-06

icu病案讨论06-06

临床教学病案讨论制度07-20

病理学病案讨论08-14

病例讨论范文05-15

病例讨论记录06-24

各种病例讨论记录05-27

产科病例讨论记录04-08

病例分析讨论范文05-23

上一篇:工业信息化规划方案下一篇: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班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