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2024-08-25

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共9篇)

篇1: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要符合以下四个要求:

一、教材知识体系的准确与完整

二、教材认知结构的梳理与建构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引导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划与设计

篇2: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王霞云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中职教学实际,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建构模式以及选择依据,本文特别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作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建构 选择 实践基地模式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服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从业者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服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因此,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介于实践理论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种衔接的中间地带。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积极探索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

笔者在中职旅游教学中,根据专业特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何高效地建构和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水平,以适应今后社会对中职旅游人才的需求。

1 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实践教学任务,经由逻辑归纳概括而成的比较稳定、简明、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它是实践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训的中介性环节,是介于实践理论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种衔接、贯通、接壤的中间地带。换言之,实践教学模式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是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2 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具体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下三种实践教学模式是中职旅游专业可供选择的主要模式。

2.1 实践基地模式。

实践基地模式是实践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模式,它是指由学校出面根据中职旅游专业任务和特点,考虑相关单位工作性质和特点,在校外建立的旨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其基本范型和操作程序可归纳为下表: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实践基地模式范型

教学流程学期安排周数目的要求教学方法

认识实习

111、增强感性认识2、加强专业意识

3、提高学习兴趣4、明确学习目的1、参观各类旅游企业

2、跟团见习

校内实训

2、3、4不定1、巩固所学知识

2、培养动手能力1、开放校内实训基地

2、组织兴趣小组

3、参加全市竞赛

校外实训

2、3、4、41、实践能力培养

2、完成专业基本训练1、社区义务服务

2、分小组插入旅游企业见习

综合实习5、6不定1、接触行业发展2、培养创业精神

3、提高综合能力4、总结所学知识1、请专家进校讲理

2、深入旅游企业实习

实践基地模式“四环节”的功能、操作重点以及相互关系可概括为:

2.1.1感性认识实习

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期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如《旅游概论》、《饭店管理概论》等,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是抽象的,在此阶段,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对本专业建立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建立可通过学校安排一定量的下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实现。

2.1.2内外结合实训

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二至第四学期专业课的学习是综合应用课,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等。通过第一学期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课的指导,学生对旅游专业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校内实训,培养专业技能,为接下来的校外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职业中学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及社区提供旅游技能服务,如为当地景点进行义务导游讲解,为社区进行插花知识的培训,或在旺季帮助饭店解决人员上的短缺问题等,不仅锻炼并提高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还巩固所学的知识。

2.1.3校外综合实习

通过两年的学习,旅游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因此,“四环节”中综合实习是学生实习的重点。综合实习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步,学校可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有经验的职员来校作报告,向学生介绍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经验,以及职员的成长经历等,使学生在综合实习之前,能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竞争,了解工作环境,以便更快的适应综合实习。

第二步,学生下企业综合实习,学校派专门的实习带队教师下企业指导,协助企业搞好学生的岗前培训及实习工种分配等工作,协调并处理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同时管理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到学有所管,即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适时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培养创新能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三步,学生在综合实习结束时,学校要求学生作出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并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也有利于旅游行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通过以上三步,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做到了与社会同步发展,及时了解了对行业信息,利于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

实践基地模式要求考虑几个重要环节。第一,学校必须明确实践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实践基地;第二,学校必须与实践基地作好沟通,让实践基地相关人员领会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要求,以便双方协作配合,出色完成所承担的实践任务;第三,必须对任课教师的`实践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基地的配合情况做好宏观调控和监督;第四,必须做好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2.2实验室模式

实验室模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它是旨在由教师指导下,组织安排学生到能满足其实践需要的具备相应技术装备的实验室,通过参加学科或课程实验而获取相应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实践教学模式。

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能很好地提供学生认识操作及教学模拟的场所。旅游专业模拟实验室可分别建立导游模拟实训室,餐饮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模拟导游,进行导游技能的训练,同时进行导游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餐饮模拟实训室:学习餐饮零点餐厅及宴会的服务程序、服务技巧,模拟对客服务工作,培养对客服务能力 。客房模拟实训室:熟悉饭店客房的清洁服务工作,掌握客房服务的程序和技巧。校内模拟能为校外综合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实验设备为支撑,它要求实验目标必须明确,实验方案设计必须完整科学,以确保实验效果明显;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认真耐心,能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操作做全方位的监控;要求学校必须保证实验过程正常运作、实验设施及时更新,做到实验活动安排的有序性。

2.3个性化选择模式

个性化选择模式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它是指在现代远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而创立的一种新模式,该实践环境是学校、学生和工作单位的合一体的一种产物,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边工作边实习,相当于国内流行的“半脱产”进修,通常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自身实际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践环境的灵活性、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它要求学校在实施该模式时,既要明确学生实践的活动方向,又要实现对学生实践结果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个性化选择实践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其宗旨是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国外,这种实践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在国内除了计算机专业在毕业前进行项目设计外,其它专业尚鲜有案例可查。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否实践该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实施这种实践方案的关键环节首先是培训,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其次是检验和考核。由于它有效结合了远程业余学习特点,避免了实践基地模式中商企对外排斥。

3 实践教学模式选择的依据

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它的选择事关学生“获得利用知识的艺术”,事关学生修能致用的本领,事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而意义重大,不可小视。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和实际深思慎取、科学抉择。

3.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是实践教学的终极追求,它是主导实践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例如,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的基础实习训练,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训练,其所选择的实践教学模式肯定是不同的;同样是培养专业技能,不同的技能、技巧,其方法模式的采用同样不应雷同。总之,应当根据目标取向认真考量,选择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

3.2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

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同一专业不同学科或相同学科的不同内容,根据习得的技能不同,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3.3依据教学的物质条件选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具体的实习条件、硬件设施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如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联系的学校,可选择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实践模式;学校实习条件优越、建有实习工厂的,可选择课堂就设在车间,教学与实践两位一体、同步进行,学生“边学边做、亦工亦学”的模式等。

4 结语

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种模式既有特色又有局限,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物质条件等,并结合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各种模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善于整合优化。树立多元整合的课程理念,创生符合自身需要的“整合型”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①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

②刘志江.我国旅游教育的回日与前瞻.旅游学刊

篇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排序策略研究

为了实施教学, 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学习内容的排序涉及如何选择和组织内容。你可能必须对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才能更好地对它进行组织, 而不同的排序需要不同的选择。因此, 必须对每一次选择中所应包含的内容做出排序, 以找寻出合适的学习信息呈现路径, 这也是我们把“选择和排序”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学习目标或单元的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排序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 (学科知识内容) 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组织和安排。[1]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学习内容的粒度大小; (2) 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 (3) 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4) 学习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所有的这些都影响学习经验的质量、效率、有效性和驱动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排序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研究

假设你是教育部门的一员, 你的学生需要某些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得到发展。假如你所教的内容并非他们所需要的, 教学的其他方面表现得如何也就无关紧要了。然而, 学生的需要并不明确, 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标准, 更进一步地说, 学生的需要很可能与学习共同体和父母所要求的并不相关或者说关联并不强烈。正因如此, 教学效果可能要在多年后才显现。所有这些都给描述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影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或者更准确地说, 描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哪些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显然, 教学内容的选择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学生之间有变化, 但是如果问任何一个学生, 所教的内容对他们是否有影响时,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我们通常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效果能否产生影响, 这是一类非常普遍的问题, 但在表述上却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否带来了影响, 而是何时会以何种方式产生影响。排序的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主题之间关联的强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分块大小。同时, 在选择排序的策略上, 相关性是关键。相关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假如学习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 排序就无从谈起了。第二, 每个排序的方法都基于单一的相关性的种类。例如, 历史事件的排序基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这一排序遵循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程序性事件的排序, 则基于在这一程序进行过程中各个步骤中表现出的组织关系。假如一门课程是由几个并不相关或相关性并不强烈的主题所构成的, 比如单词的处理、计算机图形和电子表格, 学习内容的排序就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相反, 当主题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时, 排序就会对相关性和学习内容造成影响。比如,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 分析和设计阶段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一些人习惯把它们分离开来单独进行考虑, 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就变得模糊, 内容的学习则变得很难;然而另外一些人把两个阶段同时来处理或是螺旋式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这样则更有利于学习的开展。再者, 如果主题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 随着学习内容分块大小的增加, 排序的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当学习内容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时, 排序会对学习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为学习者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排序不好的内容的组织上。然而, 当学习内容很少时, 教学内容的排序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则相对有限, 人的思维能弥补排序的不足。

三、基于细化理论的排序策略及其改进

细化理论的目的是给教学内容选择和排序提供指导, 这些指导支持整体的学习方法, 对于教学设计理论尤为重要。查尔斯·M·瑞戈鲁斯的《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一文中收集了两种排序策略, 分别是主题排序策略、螺旋排序策略。在此, 做一简要描述并根据它们的利弊做些简单改进。

1. 主题排序策略及其改进

在主题排序策略中, 在进入下一主题学习前, 先按要求对当前主题所要达到的理解深度进行讲授。在这一排序策略中, 学习者可以集中深入地去学习某一主题而无须频繁地转移到新的主题, 同时, 手头的材料和其他的资源在一个集中的时间中使用而不是在持续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段内的不同时候使用 (如图1) 。

但是, 一旦班级 (或小组或个人) 换到新的主题 (或任务) 时, 前面的内容就容易发生遗忘;而且, 学习者直到课程结束时才对整个学科领域有一个全面了解, 从而造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整体性。基于这一策略的弊端, 可做如下改造 (如图2) , 在进入主题前对学科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概述, 让学习者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时回过头来进行复习 (虚线箭头表示) 并辅之以综合教学技巧 (概述、复习和综合) , 可有效克服主题排序策略的弊端。

2. 螺旋排序策略

在这一排序策略中, 学习者在几个平行的过程中来逐渐地掌握主题。学习者在学习完某一主题的基本的主题 (或任务) 后, 在他学习更多的关于该主题的知识时, 先学习其他的相关主题的基础知识, 即将同一层次的知识学习完成后再学习下一层次的知识。这一过程要持续到所有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的遍历都完成为止。螺旋排序的主要优点是综合和复习的构造。它可以让多种多样的主题间的相似的方面在相近的时间里同时学习。而且, 更多关于之前接触过的主题的学习又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阶段性的复习机会 (如图3) 。

螺旋排序策略的主要缺点是中断性, 频繁地更换主题打乱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以及影响了材料间的有效使用。应该说它的缺点是结构性的, 在主题间相关性很强时, 这种结构性缺陷表现得并不突出;情况相反时, 我们则需考虑对其进行改进或选用其他排序策略了。

3. 混合排序策略

熟悉细化理论的读者可能并不同意这一提法, 通常我们了解的只有上述两种排序策略。但查尔斯·M·瑞戈鲁斯在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一书的第18章中谈及主题排序策略和螺旋排序策略哪种更好时, 有如下描述 (译文) :“具体说, 实际上, 主题排序或是螺旋排序并非以单一的形式存在。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 螺旋排序可以在进入下一个主题前, 针对每一主题都只展示一个句子, 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在进入另一个主题前, 老师或是学习者将其组合成一个主题的每一小块该达到怎样的深度或广度呢?并不能把这两种排序方法当作是两个独立的分类, 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2]显然, 作者支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灵活结合两种排序策略的方式。

同时, 笔者发现可以利用主题排序策略无须频繁地转移新主题的特点来部分改造螺旋排序策略中断性的缺点。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方式单列出来 (如图4) 。两种排序策略的结合方式是多样的, 当教学内容规模较大时, 可以将两者交叉使用, 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螺旋向上排序策略及其改进

上述三种策略从主题之间关联的强度和教学内容的分块大小出发, 设计出基于平面的甚至是线性逻辑的排序策略。但是人类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排序的作用不仅仅受这两个维度的影响, 还涉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

1. 螺旋向上排序策略

对于某些学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知识, 应该让学习者尽早开始接触, 并且多番学习, 随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不断加深内容。[3]比如, 物理中电的知识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课程中都得学习, 但内容程度却在不断加深。这种反复呈现知识点的结构体现了从观察到推理, 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这种策略的特别之处在于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h, 理想情况下含义为知识内容在下一次呈现时加深的程度。△h的引入使得整个策略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性, 并且在教学进程的保证下引发在相邻的时间段呈现知识内容后学习者发生变化, 保证了学习效果的向上性 (如图5) 。

教学内容根据主题之间关联的强度和教学内容的分块大小在螺旋线上排列, 经过一轮呈现后, 将内容的程度加深后再次呈现给学习者, 如此往复。

但是问题随之出现了, 当△h趋近无限小时, 学习者可能意识不到知识内容的程度发生了变化, 此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反而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的向上性。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策略进行改进。

2. 螺旋向上排序策略的改进

当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发生的变化不足以让学习者察觉 (即△h趋近无限小) 时, 可以从内容的广度上加以变化, 以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具体地说, 当内容在下一次呈现时, 将上一次呈现的内容中的某些部分加以扬弃 (并非完全抛弃, 适当的时候还要提及) 。通常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者已掌握的且在程度上对后续内容不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的。由此, 螺旋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不规则的锥形结构, 极端情况下, 呈圆锥螺旋结构 (如图6) 。

上述排序策略基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来理解教学任务, 帮助他们获得现实世界中的专家技能, 这些技能提高了学习者的动机, 因此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任务的整体理解将帮助学习者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它能与更加复杂的能力和理解“同化”, 这对学习一个复杂的认知任务尤为重要。

五、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哪种策略最好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哪一种策略是最好的, 而是何时用哪种最好。由于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指导策略, 教学设计者不应把这些排序策略当作是独立的分类, 要针对各种复杂的主题或任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虑, 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而言更加有意义和有动力, 同时,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备选择和排序教学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10) :9—11.

[2]Charles M.Reigeluth.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M].New Jersey:Kogan Page, 1999:428.

篇4: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元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黄河流域的炎黄文明、长江流域的长江文明、中南部荆楚文明、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中国传统音乐从其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地域音乐文化资源转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资源,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问题。如何完整地将地域音乐文化的特色展现给学生?如何把握地域音乐文化多元性特征是关键。地域音乐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需建构多元的内容结构,体现多元的维度内容。地域音乐文化从音乐艺术形式上讲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民间器乐、民间曲艺。

1.1 民间歌曲部分

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奏的歌曲。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是人类社会最早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其他音乐形式的的基础。我国的民间歌曲数量浩瀚,其中有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民间歌曲具有生活娱乐、教育传承、交际恋爱、人生礼仪、表达心声等社会功能。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西北地区土族、回族、东乡族、汉族的“花儿会”都是唱民歌二设的节日,节日当天,成百上千的劳动人民从家里聚集到节日现场,唱民歌,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爱恋之情。

1.2 民间歌舞部分

民间歌舞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以即性为主的歌舞形式。民间歌舞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色彩。民间歌舞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它表现为群体性,它的传承载体不同于民间歌曲,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群体;民俗性:民间歌舞的源起与“巫”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老的“云门”“咸池”“大韶”都是关于祭祀天神的,许多民间歌舞与民族的岁时民俗活动分不开,傣族的泼水节、拉枯族的火把节都有劳动人民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

1.3 民间戏曲部分

民间戏曲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语言、舞台、文学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熔唱、念、做、舞与一体,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系统:花灯戏系统、秧歌戏系统、道具戏系统、道情戏系统、采茶戏系统、花鼓戏系统。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活跃在中国的南北城乡,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珍宝。

1.4 民间器乐

民间器乐包括民间器乐曲和民间乐器两大部分。我国的民间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

1.5 民间曲艺

民间曲艺又叫民间说唱,是由专业或半专业的人的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综合体。民间说唱源于唐代变文,是一种叙述体,以说书人的身份与观众直接对白,是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此外,传统的地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从服务对象来看包括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内容结构。文人音乐,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认识创作的音乐,包括琴乐和词调。总之,地域音乐文化转化为音乐教育教学资源要以“多元”的内容结构,在保持地域音乐原生态的同时,体现地域传统音乐的差异性、多样性特征。

2 地域音乐文化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地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多样的”课程形式,当前。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把地域音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在教学实践领域展开,关于地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开设发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以便课程设计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灵活选用。

2.1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全部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爱好而选择学习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开设的课程。地域音乐文化课程的课程开设,可以根据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自身的教学条件设置合适的课程类型。

2.2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

采取多样的活动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分类为基础。当前,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课程形式主要采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需要、兴趣、活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的课程。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可以选取活动课程的方式,融入音乐教学实践领域。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往往是学生接近了解感受地域音乐文化的直接途径,例如,组织学生到民间去采风、鼓励学生去调研地域音乐文化风俗,观摩民族民间重大节日时的音乐文化表演、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现场指导讲座等等都是活动课程实施的形式。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课程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2.3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课采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的课程形式。显性课程是指学校和教育机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的课程,以达到规定的教育目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官方课程”或“正式课程”,显性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必备条件;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的非正式的、非计划内的、非官方的经验,隐性课程学生无关于学生学历证书获得。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在学校、社会、隐性课程无处不在,学校的校刊、教师的环境布置、社区的宣传栏,都是一种隐性课程形式;隐性课程的显效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和感染,是一种分为的营造。地域音乐文化,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采取合理的隐性课程形式,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地域隐喻文化的濡染,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课程设置思维。

2.4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

目前,就地域音乐文化进课堂来说,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尚未开设专门的“乡土音乐文化”课程,以四年的本科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是一门“民族民间音乐”。分科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分类为基础,其主导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追求文化的整合,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和养料。因此把地域音乐文化综合到音乐学科其他课程中,是其融入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入当地的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对地域因与文化的了解;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融入部分审美感强的地域音乐文化作品,激发学生对地域音乐文化的审美感受,在各术科教学中,综合一些脍炙人口的地域音乐作品的演唱或演奏学习,引起学生对地域音乐文化的认同。总之,地域音乐文化以一种合理的形式综合到其他音乐专业课程中,是加快地域音乐资源转为音乐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篇5: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文章作者:陈文勇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12B 2011-3-18 13:30:13

王荣生老师在《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一文中谈到在一所学校的“主题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大都把《背影》一文教学的焦点放在“父爱”的主题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来让学生感受“父爱情深似海”。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这篇文章从文体角度来说,是一篇散文。因此,教学重点应当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阅读上,而不应该聚焦在父亲的形象上。

其实,教师们的教学之所以聚焦在“背影”,跟我们的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的课后练习一:

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品味,完成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的教师就是根据这样的教材,选择了如前所述的教学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理论不足引发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要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先来说说阅读的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础性阅读。

“识字与写字”是基础性阅读的重要内容,“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基础性阅读的一部分。基础性阅读的教学一般都发生在小学低年级,但是中学阶段也会出现。如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三海经〉》时,中间有一个词“切切察察”,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会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它是绍兴方言,指小声说话的情状。这就需要学生去理解与掌握。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种基础性阅读。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阅读,常常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放弃字词的教学,直接讲课文内容,结果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悬空”,学生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第二层次,是浅层次阅读。

这个层次的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这种浅层次阅读会比较多一些。中学的阅读教学中也有,如前面提到的《背影》一文的练习:“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从写作的角度分析阅读内容,只是一种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解读,没有进入文章深层,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理解。

课标中提到的“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也都是技术上的浅层次阅读,从阅读教学应当的发展阶段来讲,这是很不应该的。中学阶段应当培养学生的深层次阅读,才能更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三层次,是深层次阅读。

深层次阅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是与人的心灵的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解释学的原理来讲:文本的语言只是表层的,次要的,精神才是深层的,根本的。我们的阅读就是要透过语言的表层,发现深层的内涵。这一层次的阅读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孙绍振教授所提倡的“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深层次阅读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了这三个层次,我们对《背影》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渐渐明晰起来: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是浅层次的,深层的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这正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教学内容。

阅读有不同的层次,中学的阅读教学要在深层阅读上下工夫,但是不是说所有的文本都必须深层阅读?答案是否定的。如文言文教学,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我们只要进入文言字词理解这一基础性阅读层次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让学生搞更深层次的阅读。

不同的语言文本,应当选择不同的阅读层次,即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文章语言的科学性与文学性来分类,科学性语言越强的文章,表达上越精确,意义的理解上也越明白、越清晰;文学性语言越强的文章,表达上多义性越强,歧义性也越强,理解的难度也就会越大。越是科学性语言的文章,阅读的层次要求上就越浅;越是文学性语言的文章,阅读的层次要求上就越深。

教材中有文学性语言的文本,也有科学性语言的文本,还有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文本。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言,作出不同的阅读选择,而不仅仅是根据文体样式。如《背影》一文,是文学性语言的文章,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奇妙的克隆》是科学性语言的文章,只需要较浅层次的阅读就可以了。又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通讯,从文体上来讲应当是注重科学性语言的,但是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还运用了一些文学性的语言,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了解通讯中反映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需要体会作品中洋溢着的胜利喜悦与必胜豪情。前者是浅层阅读,后者就属于深层阅读了。

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说明文,常常也不只是单纯的科学语言的解说,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也往往倾注其间。如《中国石拱桥》,单纯从文体上说它是说明文,需要学生了解石拱桥的相关知识。其实,我们只要从文章的语言出发,就会知道,这不仅是一篇介绍桥的文章,还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鼓舞人民斗志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只用浅层的阅读要求去确定教学内容,就会“瞎子摸象”,不全面。

最后还需提醒的是,有的文学性语言的文本,也不一定必须得用深层阅读来进行解读,比如同样是诗,哲理诗的内容比较明白,而朦胧诗的内容就藏得比较深,前者只用浅层阅读就可以解决了,后者就必须用深层阅读才能完成。

我们如果能从文本不同的语言特点出发,选择不同的阅读层次,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更趋科学、合理。

篇6: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恰恰是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内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不久前,崔峦老师代表全国小语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当阅读教学跟“内容分析”分手后,我们该教什么?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 ②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③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 ④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等等。因此,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适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特点:①恰当——教学目标的切适性。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宁少勿多,宁低勿高,“每天进步一点点”。②明确——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发生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③全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如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呢? 1.依据年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避免教学目标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年段要求是有层次和梯度的。

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②学习并积累词语。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③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④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品质。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 张文花)

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够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重点阅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体会用比喻、拟人的写法能够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③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 倪鸣)

高年级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②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③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 罗才军)

2.依照单元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和“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它们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我们说,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急需解决的、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我们如果承认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语文上的所有问题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应该无视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随意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依凭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而定。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

②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③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④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⑤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献课者

刘小波)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训练重点是学习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中的故事,要求“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目标 ② ③④就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目标的要求。

(3)依照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迁移的、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再说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不同样式的文章,课程标准也有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6个新字,会写8个。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领悟课文环境烘托、分层推进、设置悬念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体现了这一类体式文章阅读的个性,“什么样的文章读出什么来”。特别是目标④更是体现了这一篇文章阅读的个性,因为环境烘托、分层推进、设置悬念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就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4.依照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潜在学习能力,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生本特点的切实体现。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思路特点,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了解、观察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进程安排的需求。但不可过分强调实际而把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丢在一边。

此外,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用ABCD法来表述教学目标,即用主体(Aujience)、表现(Behavior)、条件(Condition)、程度(Degree)四个要素来描述教学目标:(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撰写时行为主体通常省略。虽然省略,但心中还是要有学生,想到学生的“学”。(2)行为表现。由行为动词和结果构成,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生能做什么。(3)行为条件。具体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达到表现行为。(4)行为程度。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准确性、完整性、数量限制、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

本文讨论的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通常情况下,还要根据课时条件(总课时分配、一节课时间长短等)和课型(精读课、略读课、选读课等)特点细划课时目标。

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不等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上,我们不能将语文教材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去“教课文”,应该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即“用课文来教语文”。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中具体的一篇文章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蕴含着许多“可以教”的内容。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是,不可能是所有的教学价值都需要教学,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1.根据语文根本任务选择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它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让学生获取信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

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可见,对我们语文学科而言,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它表达了什么,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更为主要。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理解,主要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那样运用语言文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我们说,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学习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

那么,学哪些言语形式呢?言语形式,具体包括词语和句子的形式、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谋篇。

言语形式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积累丰富的的语言材料;二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的知识;三是体会语言形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就各学段语言形式的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

第一学段:“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需要主意的是,“哪些优美的语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关键词句、标点、节奏、声调在表情达意中的哪些具体作用”等等,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提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具体课文提出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王春燕老师选择了下面这个内容: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她为什么要选这个内容呢?这段话藏着秘密——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第一,三个字的短句排列着,表现石猴的好动;第二,四个字的短句排列着,表现石猴的乐群;第三,最后一个分句是对子,表现石猴的自在。她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像这样经常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除了了解课文内容,更要发现这一篇的表达,这一类的表达,获得支撑他自己表达的知识,等到他自己表达的时候就有章可循。2.依照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经典的话,道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真谛:“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3.依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旨在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得注意几点:(1)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中贾宝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他说的是爱情要专一,而我们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学会。小学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有四五十个,要让学生学得比较透彻,有两三个“点”就足够了。(2)“整合”是上佳的选择。如果每篇课文都从上述四个方面去选择教学内容,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定多而凌乱。好在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是语言学习的范本,也是人文熏陶的上品,而且两者不能分割。不少课文,语言习得和人文熏陶的结合处是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们要尽可能选择这样的内容,通过研读赏析,实现语言习得、形象再现、情感熏陶、表达方法学习等的一举多得。(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互动。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范围内,一篇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确定应当是一个反复互动的过程: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定教学内容后修改教学目标,不断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内容选择的切适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例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摘要

语文教学的低效、无效依然是横亘在课程改革之途上的一座荆棘山,对知识教学的淡化乃至漠视使得吕叔湘先生于1978年发出的慨叹依然沉重地敲响在每个语文人的心扉。当人们日渐认识和理解“教什么”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前提性的和基础性的问题后,对教学内容确定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就成了无法回避的课题,因为适切的教学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

篇8: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合宜的、有效的呢?我们认为, 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 并且要精当。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取舍得当,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紧扣教学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更多的是课文的教学, 而往往又是以独立成篇的文章出现的。因此, 对语文课的教学绝不能“全盘授予”, 而需要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 深入解读文本,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寻找语文的核心价值作教学化处理, 取舍与精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 这是一篇短小精湛的童话故事, 浅显易懂。整个故事紧扣一个“爱”字展开, 依据这个教学目标, 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愿读、乐说, 走近角色, 深层次感知课文透露出的那份广博的爱心之后, 再进行拓展延伸。在“爱”的沐浴中说说有“爱”的故事, 联系生活实际, 更能感悟出爱的真谛、爱的力量, 真正让学生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 最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 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大胆合理地取舍、精选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 才是提高现代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切合学生实际, 整合教学内容

相同的教材, 相同的课文,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 要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 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整合, 向学生展示他们最熟悉的知识点, 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越近, 就越容易让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 如果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有的发展区, 只能是简单重现, 无益发展。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多与学生沟通, 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整合教学内容, 这样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到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时代发展, 扩充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课本里的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比较而言, 往往有封闭性与静止性的特点, 并且新时代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 学生的知识面也不断扩大。所以, 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要, 扩充教学内容, 吸纳一些新的具有时代发展精神的内容进入语文课堂。如可将社会关注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国际形势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社会热点作为教学补充内容;还可以对贴近现代生活和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讲解、延伸,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发表看法,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的认知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今是网络时代, 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站在新世纪的高度, 以世界文化的视角选择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扩充语文课堂教学。

四、依据课堂生成, 灵活重组教学内容

语文课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来自课堂的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大多是非常丰富的, 同时也是零散的,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自始至终研究课堂的生成, 选择其中有益的信息加以汇集, 形成更为综合、正确的新认识, 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资源。

第一种形式:当个别学生提供的信息对全班学习有价值时, 可以全班展开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第二种形式:当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领悟, 并产生独特的见解或疑问时, 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加以分析, 并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适当鼓励, 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共同探讨。

第三种形式: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白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 教师应及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进行适当的引导, 点化学生的困惑。

课堂上生成的种种信息, 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重组与调整, 准确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 充满情趣与挑战。

篇9:选择与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摘要:中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但是在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将英语作为一门知识学科,分成若干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讲述,但是实际上,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引导,而其中写作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中学的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教学和实践都比较少,因此也出现了在中学英语作文教学中的困难状况,要改变这个状况,就需要构建一个合适的英语写作知识体系,本文就重点探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意义、内容以及策略。

关键词: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7-02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沟通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世界范围的活动当中,这也就为我国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都是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知识,通过特定的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现状不符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的注重对于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引导,而这其中,英语写作能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英语写作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即要求学生能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合适的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从中学英语教材的设计来看,在教材中所包括的写作教学和训练相对比较少,更多的是对阅读以及语法等知识的强调,这也造成了中学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在英语写作上的困难,尽管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做了各方面的探索,但是英语写作的教学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构建一个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完整知识体系,这里面即包括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包含对于写作自身知识体系的教学,那么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内容分别是什么呢?需要通过一些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呢?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写作意识

从我们中文写作的教育以及学习的过程来看,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一种方法的引导,以及个人认知的提高过程,这个理论同样试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仅仅只是通过埋头苦练显然是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方法和知识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写作,并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影响,让学生将写作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这种意识的转变同时也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转变,在教学的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多写或者是只要学生打牢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基础,就自然能很方便的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教师的这些意识就很明显的忽视了写作自身的知识属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遇到很多的中文说得特别顺畅,但是却不会写作的人,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合理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直接的意义就是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意识,将写作的技能和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合理的配合教材

上文有提到,在中学英语的教材设置中,都比较注重阅读以及语法的知识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占据了中学英语教材的大部分篇幅,而真正针对于写作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设计都相对较少,通常都只是在学习巩固或者自学设计等部分有涉及,而且写作的训练更多的要求学生模仿教材的课文,写作出类似的文章,而对于写作其他方面的内容却没有详细的规定,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涉及到写作的知识以及方法的教学,因此针对中学英语教材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做更多的补充知识教学,根据不同的教材阅读课文,提供不同内容的写作知识教学和引导,结合教材的写作训练,补充相关问题的写作技巧和策略的知识,这就能够对中学英语的教材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的作用,学生也能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掌握更多种类型问题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改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写作教育困难,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材设计、写作训练教学和评价模式的落后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让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生都能够有可遵循的规则,明确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这对改变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内容

(一)技能训练

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知識体系中,技能的训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书写的训练,即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英文书写技巧,教会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单次,掌握英文书写的格式内容以及书面表达技巧;二是分文体的写作训练,即通过不同问题的写作联系,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不同问题的结构以及基础的写作技巧;三是仿写的训练,这种训练在之前的课本上就涉及过比较多,即要求学生模仿教材中的范文,仿写出类似问题的文章,掌握其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四是缩写的训练,即引导学生将范文中特定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将复杂的句式变化成多个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同时保留范文本身所包含的含义,这种写作的训练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二)基础知识

1.词汇的知识,英语和汉语一样,同样的单词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比如“school”通常所指的是“学校”,但是在“old school”之类的搭配当中,所指的就是老派风格,相反的类似的汉语,在英语中又有不同的表达,比如说到“马”的时候,一般是用“horse”表达,而具体的公马(stallion)、小马(foal)又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2.短语以及固定搭配,固定句型在英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英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句式是固定的,这些句子往往靠一些抽象的单词组成,通过对单词的观看看不出来词块的含义,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句子,掌握语言的规律。如经典句式“It is inecessary to speak English well ”中,可以得出 It is important to do sth.这一词块,从而衍生到 it is+adj. + to do 等相似词块;

3.文体的知识,写作的方式有很多中,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文体,有叙事、说明、应用、对话等,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三)写作模式

这个写作模式就包括了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即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文章,或者句式,让学生进行分段写作,比如将肯定句变为否定句,将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来,还包括了写作习惯的训练,即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对文章做出一个整体的构架,然后再补充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将特定的素材合理的运用到文章当中去。

三、策略分析

(一)读写结合的策略

在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提到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方法,而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的读写结合,就是通过阅读不同的范文,分写文章的结构,学习范文中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这就包括了表达方式的分析、文章结构的分析、句型句式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二)口语和写作互换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口语表达是其中很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因此将这方面的内容和写作的教学结合起来,先说后写或者是先写后说,比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就是介绍自己,学生先通过说的方式,简要的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然后笔者就布置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篇介绍自己的英文短文,这个训练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种思维转换,将口语的内容转变为书面的表达,并仔细体会其中的差别。

(三)共享学习策略

共享学习也包括了合作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的分组,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是剧本编写,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简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相互的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写作的体验,让学生之间可以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日记和周记

虽然前文有提到过多的写作训练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和周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能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写作技巧;二是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学生去用英文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事情;三是可以让学生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四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写作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仅仅的延用以前的教学方式的话,将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和素质教育以及能力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因此通过合理的方式构建中学英語写作教学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的弥补教材设置的缺陷,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洁;;浅谈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5期

[2]陈振华;;教学实践与教学知识的发展——促进教学知识发展的教学实践形态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9期

[3]刘兰超;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实践知识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上一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漫想作文下一篇:2010年西藏公务员申论真题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