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工作报告

2024-04-14

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工作报告(通用8篇)

篇1: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工作报告

遵循绿色农业理念,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对天水市绿色农业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朱良勇

(甘肃省天水市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的“东大门”,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北、西、南分别与甘肃省的平凉、定西、陇南接壤,为古丝绸之路重镇,是陇东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农业人口346万,耕地面积572.24万亩。天水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和,光、热、水、土资源丰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适宜环境。林果、蔬菜、畜牧是全市的三大农业支柱产业。

天水市于从2004年起就开始思考和接受绿色农业这一概念,并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等绿色农业倡导者的鼓励下,于2006年1月在全市创建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制定了《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通过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组织的专家组的论证。我们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 天水市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实践绿色农业理念,通过宣传培训、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2、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1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我们把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的过程中,贯彻《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宣传绿色农业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并采取切实措施,依法保护盒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下力气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减少“白色污染”及花费、农药污染,积极示范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加强土壤、水质和生产资料的定期和跟踪监测,严禁超标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2.2分类指导,促进绿色农业措施的实施

立足天水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粮油、蔬菜、果品,蜜桃、畜禽为主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地方名优产品。

在区域布局上,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牧 则牧,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模式。川水地区以设施栽培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浅山地区努力提高绿色油菜和绿色水果生产规模;二阴地区以绿色粮食和中药材为重点;高寒阴湿地区以发展专用马铃薯生产为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在产业化经营上,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并按照市场需求,建设和扶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以促进绿色产业链及产业群,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3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水平把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现代先进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绿色食品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内引外联,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建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相关技术的研究,选育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研究制定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型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

2.4广泛宣传普及、增强全民绿色农业意识

加强绿色农业培训工作,在各种层面上开展绿色农业知 识教育,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生产者的绿色农业意识与绿色食品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在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活动中,增加绿色农业方面的内容,把绿色农业知识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面向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农业和人类健康知识教育,使消费者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和选用绿色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以及怎样识别绿色食品都深入了解。

2.5实施名牌战略,拓宽国际、国内市场

积极扶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努力增加绿色食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争创绿色食品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益,增加市场占有率。依托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新建和扩建一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形成辐射城乡、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并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积极洽谈会和互联网等途径,全方位展示天水市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最新成果,使绿色食品的品牌广泛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渠道。

2.6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绿色农业投入力度 扶持力度,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绿色农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农业流动。2.7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绿色农业稳步发展 市、县(区)组织协调农业、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等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绿色农业生产的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完备的技术标准、环境监测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原料基地环境、生产资料选择使用和生产过程、产品包装、储运、保鲜等方面的监督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质量,促进绿色农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3、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3.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是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为了保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市上成立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项目承建单位天水市农业局为项目运行管理机构,负责建设管理、效益评估、监督检查等工作。示范区管理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市、县(区)政府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对示范区建设承担行政领导责任,市、县(区)农业(牧)局主要负责人承担行政监管责任。示范区的建设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实行“技术推广部门+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龙头带基地的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同时,市上建立和完善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相互密切配合,搞好宏观指导,全力推进建 设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市、县(区)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3.2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实行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广泛吸引各类资金资金,加快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形成了项目数量逐年增多,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的良好势头。2006-2010年,全市农业部门共争取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产业化等项目211项,落实项目总投资13.17亿元,其中省以上无偿投资5.57亿元。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期间,选育成功航茄2号、4号等1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并通过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制定的《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等六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航天蔬菜生产技术标准的空白;以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为主,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52.38万亩,平均增产率22.2%,总增产量39952.5万公斤,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各级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全市先后落实信贷资金7.66亿元,支持40个农业企 业进行技术改选和原料基地建设,为强化绿色农业发展基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3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是示范区建设的动力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突出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辐射带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园区建立了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七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即奶牛胚胎移植中心、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信息培训中心、畜牧兽药与人工授精服务中心、天水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蔬菜加工配送中心、培训中心、组培中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落叶果树脱毒苗木繁育试验示范基地,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荣获“全国十大名园”、“全国优秀农业园区”殊荣。特别是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我市发展 以航天育种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工程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省级重大专项、科技孵化器、星火计划、工程中心建设、国家航天蔬菜生物育种、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等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项,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兰州空间环境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省农科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天水农科所建立了紧密的合(协)作关系,做到了人员培养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省内、外相关地县的137个科技、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航天蔬菜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及日本、缅甸和台湾地区,累计推广1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航天育种为主,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3.4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示范区建设的主要途径

我市围绕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拓展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加快龙头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天水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办发„2010‟67号),力争通过3年努力,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到40%以上;二是积极探索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新途径,认真组织筹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公司,为龙头企业解决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在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天水西联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联图标”牌蜂王浆冻干粉含片被评为金奖产品,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秦岭泉”牌甜玉米粒罐头被评为优质奖产品;在甘肃省第一届农业博览会上,天水盛源商贸有限公司“兴馨”牌花椒、天水西联蜂业有限公司 “西联”牌刺槐蜂蜜双双获得博览会金奖,我局获优秀组织奖,提高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四是通过示范引导、资金补助等多种方式,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市、县区积极争取,2009年天水长城果汁集团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争取到省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资金491多万元,为全市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技术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示范区建设新途径。

3.5注重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是示范区建设的前提

我市把加强绿色农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生产者、经营者的绿色农业意识与绿色食品 生产技能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出必点,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会议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场所进行绿色农业知识宣传培训,使消费者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和选用绿色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以及怎样识别绿色食品都有深入了解。一是依托“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积极开展绿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年,全市共完成各类培训2000多场期次,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21万多人、农机修理工200人、农机操作工100人,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培训727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4069人。二是在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活动中,增加绿色农业方面的内容,把绿色农业知识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三是突出产业特色,宣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在果品产业上,全市抽调技术人员和果农骨干,进驻全市果树重点村,积极开展良种推广、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喷施果形剂、果树修剪、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果品贮藏保鲜等“十大”果树栽培技术,积极实施 “百人百村万亩优质果园活动”和“千人千村优质果园管理活动”,积极培养栽培、植保、贮藏保鲜、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科技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乡土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蔬菜产业上认真实施“千人连千村、百人连百市”活动。全市共抽调技术人员1010名。实行蹲点承包的方式,在全市的864个村15.7万户中重点村 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立体栽培技术、间作套种技术、集雨节水灌溉技术、多位一体日光温室生产技术、高产高效模式总结推广等十二项技术措施,直接服务的面积达33.45万亩,联系重点户2.9万户,新建示范点(户)140个,引进新品种223个,推广新技术68项,发展新模式67个,培训产地经纪人407名,引导联络市场104个。这些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树立绿色农业理念,扩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覆盖面,促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今后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35”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和“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建设两大特色,进一步搞好项目争取和实施,重点加强主要任务的落实工作,不断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马铃薯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把天水建成西部优质精细菜基地、果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航天育种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基地,真正把《甘肃省天水市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落到实处。

3.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

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目标 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做到实施有方案、任务有指标、阶段有目标、年终有总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农技、土肥、经作、种子、植保、农机等单位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技术业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争取在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方面有所创新。

3.2依靠科技,强化服务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机构、社团农技推广服务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和转让成果等多种形式,推动市、县(区)、乡(镇)农技(农机)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技术引进、示范、推广、良种繁育,通过技术集成、物化服务等形式,加快绿色农业技术普及步伐,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良好了良好的技术和物质服务。

3.3加大投入,保证质量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认真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贮备、争取和实施工作,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 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解决农业标准制度制定、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产品和监测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扩大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形成国家、社会、农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以良好的资金投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3.4健全机制,加强考核

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长效机制,把《规划》实施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完善量化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2: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工作报告

一、发展旅游产业是××的战略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旅游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并且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大提高的强劲势头。它以其关联带动性强、就业容量大、投入产出高等显著特点,被经济人士称为西部开发的第一桶金。据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效4─8元,旅游产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就能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5个就业机会,其投入产出也是一般加工工业无法相比的。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把旅游产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一做大做强,这充分说明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旅游产业是顺应国际国内外潮流,立足资源优势,符合××实际,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1、优美的自然风光奠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绿色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是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33种。中医药材质量上乘,无草不药,盛产中药材420余种,中医药文化积淀浓厚,是我国药文化发源中心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工林麝驯养基地,盛产名贵中药麝香,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县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22种。县域河网密布,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全县大小河溪2740余条,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水源重点保护区。境内地质构造奇特,有世界第一大“天生桥”,黄柏樘地穴深不见底,天坑峡峡谷幽深,溪水纵贯,是地质科考、旅游探险的最佳去处。山水风光巧夺天工,林海瀑布,草甸湿地,奇峰幽峡,飞禽走兽,珍木异草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

2、淳朴的民风异俗丰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享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鸡心岭,奇景繁多,民风淳朴,民俗各异,山野田园风情浓郁。“湖广移民”人文遗存众多,风土人情四方八杂,十里不同。大榆河外来棚户原始风貌至今保存完整,原始生活风情神秘古朴。海拔2917米的大巴山主峰化龙山位于县境西部,山地立体气候、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显现,素有“物种基因库”、“野生动物乐园”之称,来此领略“一山有四季,五里不同天”的奇特自然景观。××自古就是川陕鄂商业贸易和商贾客旅的重要通道,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

3、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难逢机遇。××地处黄河、长江两大经济文化带融汇区,北连西安安康,南接重庆三峡,东承神农、恩施,西启岚皋、平利,承南启北,连接东西,是西北地区进入长江大经济文化带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大开发的战略结合部位,既是联接古都西安──安康瀛湖──大小三峡──神农架原始林区──恩施土家人文风情──张家界绿色旅游热线中的重要驿站,又是陕西绿色旅游的重要补充。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促进××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完备的配套设施打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我县正在与邻县共筑省级公路网,着力建设新三峡陆路大通道。平镇公路二级路项目正在实施。针对公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些休闲度假、娱乐观光、自然野趣等旅游品,如“南江河漂流”、“野生动物观赏”、“农家乐”等。以宾馆饭店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上档次、有特色的宾馆饭店已发展到5家,床位数200多张,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宾馆星级创建达标正在有序进行;旅行社也正在加紧筹备组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农家乐”已建成26家,环境优雅,服务档次高,我县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定位:以“绿海甜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调,以奇山秀水、寻幽探胜、珍木异草、品氧减压、赏药保健为重点,打造高品质都市休闲娱乐,大众化野郊观光度假旅游品牌,发展自然生态休闲观光度假旅游。以安康、西安、渝东、鄂西地区为主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周边省市旅游客源市场,为都市游客、商务游客提供高效优质的自然生态观光考察旅游服务。战略思路:按照上述定位,全县旅游产业开发应环绕县城,依托“三线”(207省道、曙双路、平镇路),重点开发六大景区(养麝场、三道门、天生桥、鸡心岭、三大峡、药王山),使全县旅游景区(点)呈交叉网状型发展,形成集科考探险、休闲度假、消夏避暑、绘画写生、摄影创作、自然观光、农家游乐、人文访古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满足游客幽、险、趣、妙、奥、野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快乐、温馨、亲近自然的休闲度假空间。

三、××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

篇3: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

应明确“文化+科技+旅游+市场”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一个面向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 透出一个特色 (河北地方特色) , 搞好两个结合 (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 借助市场、科技的力量, 把“死”文化变成“活”文化, 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的软实力。

二、坚持分类指导。

内部行业方面, 从产、供、销的方式和科技含量方面, 从对市场的垄断程度以及吸引力方面, 对高盈利的强势行业, 可以通过经济杠杆 (比如税收) 和行政手段 (比如准入条件) 来适度加以调节, 对于弱势产业 (比如戏剧创作表演行业) 则要侧重扶持。

三、明晰发展方向。

应坚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业融旅游景点、设施、产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一体, 是当今世界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加快文化旅游开发,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捷径。因此, 建议深入挖掘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根据目前河北省情况, 如果四面出击、全面开发很不现实。在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上, 应坚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形成卖点。纵观河北省的文化资源, 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地位、有一定影响的有承德的皇城文化、秦皇岛的长城文化、石家庄的红色文化和邯郸的历史文化。因此, 应在对全省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的基础上, 集全省之力, 重点打造承德的皇城文化、古建筑文化, 秦皇岛的长城文化、滨海文化, 石家庄的红色文化和邯郸的梦文化、邺城文化, 形成一条黄金文化旅游线路, 带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投融资政策支持。

针对文化产业缺乏原始积累和起步资金严重匮乏的状况, 各级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基金, 用于一些重点项目的直接投入或对一些小企业进行商业融资时的担保、贴息等。在金融政策上, 不仅要有流动资金贷款, 而且要给文化产业开辟一定规模的中长期基建项目的贷款额度。

五、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 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资金和人才的严重制约。建议要逐步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前提下, 积极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通道,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 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企业, 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 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同时, 要按照“培养+引进”的模式, 在积极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上, 切实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河北省创业, 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机制。

特别是符合艺术人才特点的就业和退休制度, 不能完全按照年龄, 因为一些戏剧、杂技、武功演员到一定年龄 (比如杂技演员) 就不能登台演出, 但这些人从业时间一般较早, 应当早退休。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欧阳有权.文化产业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对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思考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养老 就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8%以下者称为青年性国家或社会;8%-10%为成年性国家或社会;10%以上称为老龄化或老年性国家或社会。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事实上,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老龄问题比城市更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给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农村带来更大的养老压力。就我国农村的国情来看,家庭养老仍居主导地位,但同时更提倡农民自养。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而对于我国,且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一直争论不休的“三农”问题上达成一种共识:21世纪中国的问题在农民,农民的问题在就业。在这个节骨眼上,农村老年人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1、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与特征

据1999年人口普查,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285万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届时,中国老年农民将近2亿。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其自身的条件又决定着其必然是一个弱势群体。首先农村老年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相对于城市人口以及农村其他人口而言,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更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如今的贫困状况。其次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上都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依靠农业收入作为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分散经营的现状使其经济收入偏低。另外农村老年人口是中国农民“活到老,做到老”终身型农业劳动者的典型。从整体而言,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2、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自从1980年第一次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至今已有25年。但在实际上人们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还非常不力。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关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城镇老年人方面。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1)土地是农村老年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唯一保障。城镇老年人基本上由于离退休制度的存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而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土地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农民除了依赖土地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额外的保障。要生存,必须依靠土地。因此,只要身体允许,从事农业劳动也就成了中国农民的“日常工作”,在这里没有年龄的制约。

(2)收入低,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这也是对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在我国,95%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而只能靠土地劳动收入和子女供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事农业所能获得的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从子女供养的角度来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民工潮”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同时又引发其他问题。其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农活基本上都是由老人来承担,劳动效率低,土地收入少。其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由于普遍的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其在外也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资低的服务性行业。较低的收入扣除自己在外的生活费用外,剩余不多,难以顾及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开支。其三,现在社会尊老思想观念淡薄,这在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可能尤其明显。这些现状导致农村老年人在维持自身生存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孙辈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了农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农村老年人是集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于一身的特殊群体。

(3)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局限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农村老年人生产状况的集中反映。存在了几千年的耕作方式在如今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用牲畜犁田地、手工播种、锄头除草等一系列的农业耕作工序都离不开人力。春种夏播秋收,随着季节的更换,一轮一轮的农耕活动也在不断地重复。即使有些新式的农耕机械可以操作,但由于老年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驾驭。高强度、长时间的耕作对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量农村老年人从事简单而繁重的农业劳动,这种状况对于不断加剧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提出挑战。虽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新形势下,提出老年人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养”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农村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适度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家庭养老、护老的压力。

二、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意义

对于老年产业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老年产业是从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角度提出的,满足老年人衣、食、住、用、行等方面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各种产业的总称。

1、农村老年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这里所指的农村老年产业,或者说是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产业,主要是针对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口,具体而言是60-74岁农村老年人口而开发的适合其本身特征的老年产业。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皆是此意。与城镇老年产业相比较,它更强调“老有所养”,而不仅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与农村其他产业相比较,它更注重的是工作能否实现一定程度“老年人自养”的目的,而不是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出发点。

从上面的农村老年产业的含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产业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劳动强度弱是农村老年产业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农村老年产业从事的主体是一些低龄老人,从生理上讲,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弱的工作,以与传统农业相区别。第二,技术要求低。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本身的科学文化层次低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技术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老年人无法操作。第三,与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联系密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是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农村老年产业主要解决的是“老人自养”问题,它的投入越低,就越能够实现,也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想发展农村老年产业,那就必须结合农村现有资源来进行组织。在实践上有一部分学者提出相应的形式,虽然他们的初衷不是为发展老年产业,但从中却给我们不少的启发。例如农村庭院生态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业这种凭借农村庭院作为“基地”,充分利用农村有机废弃物进行小规模、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这种方式以农村庭院为主要活动范围,符合农村老年农民的体质要求,同时在生产工艺上也是在老年农民所掌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还有很多具体形式可供选择。当然这些方面要真正发展成产业,还有许多的环节需要设计,这需要时间。

2、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农村老年人自身的意义

由于生理上的限制,农村老年人不能够胜任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同时老年人受教育状况决定了其不具备独立承担现代农业发展所有的基本能力要求。目前农村老年人现状,一方面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加剧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获得较高的农业收入。但农村老年产业发展后,农村老年人顺利地从繁重的传统农业劳作中脱离出来而从事其他劳动强度弱、劳动时间较短且有一定收益的工作,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自养”,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老有所乐”的境界。另外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老年农民的现实,使得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也具有深远影响。

3、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的老年农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年轻农民更有利于这方面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朝机械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农民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农村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即使有,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远不如年轻劳动力效果明显。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速农业大军由老年化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因此,发展农村老年产业,有利于协调和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发展。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辅相成,从而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体系更完善。同时发展农村老年产业,使老年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为青年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有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三、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求有合适的土壤,发展农村老年产业更是如此。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让人们从心理上来理解并接受这种现实选择。从政府到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做好这件事。

1、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政府的职责

(1)积极宣传,引导农村老年人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对于中国农民而言,劳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习惯。这种心态下,我们想要将老年人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所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是必然趋势。要让农村老年人明白,并不是只有从事农业就是劳动,从事其他行业仍然是劳动。另一方面中国农民通情达理,特别在对待下一代上更具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谦让。只要让他们明白,让年青人从事农业,既利国又利民,配以有效政策,他们自然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个东风,树新风,积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2)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力促农村老年产业的顺利开发。要使农村老年农民到一定年龄就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必须依赖老年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可谓困难重重,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居主体地位,但政府在初期要积极引导。要结合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老年人口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相应的老年产业。只有农村老年产业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才能够将老年人口从土地上吸引过来,同时又能够让他们继续保持劳动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有所用”,实现“老有所乐”,达到“老有所养”(主要指的是自养)的目的。

(3)政府要积极解决建立农村老年产业所需的资金问题。对于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资金是难题中的难题。就农村本身状况而言,没有太多的能力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老年农民更是弱势群体,就其自身也不可能来提供资金。当然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若是所有的资金都由国家财政承担当然也是不可行的。但鉴于农村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力促其他产业资本进入老年产业,同时配备强有力的措施。例如,鼓励乡镇企业投资老年产业,还可以引导农民工“回流”创业的资金来为农村做实事。

2、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基层组织的职责

作为中央与广大群众联系纽带的基层组织,在发展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配合中央的行动,贯彻实施相应的各项政策,做好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引导工作。与老年人口家庭保持紧密的联系,将国家相关政策传达于每一位老年人口,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掌握国家国关于老年人口的相应政策。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在进行宣传工作时不可流于形式,必须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让农民清楚、明白。对于农村老年产业所涉及的众多环节,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与服务。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股东风,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3、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老年人自身的职责

外部环境再好,再优越,要想真正有成效,还是取决于其主体力量自身状况。在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农村老年人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农村老年人口要积极关注和了解国家各项老年政策。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型农民。根据陈义平先生的解释,新型农民是集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就其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具有强烈进取心,为创造财富而渴求现代科技、智力开发和政策支持以改造自己的革新精神。农村老年人口毫无疑问也是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老年人必须充分了解和利用各项有关的政策来为自己服务。特别是要弄清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这个基本国情,更要了解这种状况对农村老年人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2)农村老年人口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水平。前面已经分析过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机会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但现在整个环境已经改变了,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人老心不老,农村老年人口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界资源并结合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做的好处自不必说,对于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有利的。

(3)农村老年人要自信,要树立大局意识。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并不是强调老年人不能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而非得实行“自养”。这种方式的提出,是在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同时这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在农村仍然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同时辅之以“社会养老”和老人一定程度的“自养”。同时将老年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不是说老年人就已经不能胜任农业劳动,已经是“无用之人”。主张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目的是要给广大农村老年人口提供一种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这本身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能够将老年人的智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大量农村老年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不仅对于国家、社会或是集体、个人而言都是不利的。我们必须改变它,使它朝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积极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产业,同时老年人积极投身进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才有出路。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7-2-26.

篇5:对宁国肉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宁国肉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对宁国市肉鸡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一些认识。

关键词:肉鸡;发展;建议

宁国市位于皖东南,东临苏浙,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全市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全市辖13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万,面积248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是“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宁国市是家禽养殖大市,畜禽养殖是我市农业三大骨干产业之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关键性作用。

1.我市肉鸡产业发展情况

养禽历来为我市农家主要副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农村零星散养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家禽规模养殖逐渐发展起来。据统计1993年全县养鸡专业户36户,存栏6万多只。1994年119户共养39.9万只鸡,1995年全县155户养鸡196万只,1996年养鸡310户共养330万只鸡。1997年养鸡千只以上860户共养165万只鸡。1998年养鸡千只以上850户共养250万只鸡。199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优粮扩经,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 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2007年,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

市委、政府的政策对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以五星养殖公司为龙头,养鸡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经纪人带动,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社员”等模式,促进了肉鸡养殖的快速发展。五星养殖集团成为以饲养肉鸡为主的集种鸡育种、饲料加工、肉鸡屠宰、加工、销售等综合开发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及周边邻县乡镇农民1000多户,发展肉鸡养殖。五星鸡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五星鸡”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五星集团通过省级无公害鸡认证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10年全市家禽饲养量近4000万羽,占宣城市25%,规模养殖比重达90%,存栏种禽80万套,年供苗禽8000万只;目前,全市拥有禽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规模养殖农户2000多户,标准化养殖小区50多个,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30个,规模不等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6家,其中2家家禽年屠宰加工能力达1000万只。我市《2011—2015宁国市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围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推进畜牧业升级计划和5年的发展,实现把我市建成皖南地区畜禽良种繁育中心、优质畜产品加工中心、家禽深加工研发中心(3大中心),苏浙沪畜产品供应基地、苗畜禽供应基地、饲料供应基地(3大基地),规模养殖户达到5千户,肉蛋总产达到10万吨的总体目标。

2.我市在发展肉鸡产业上的做法

2.1政策和资金扶持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先

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等多项扶持政策,对肉鸡产业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市委、市政府从2009年起对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五星养殖集团公司董事长毛传平连续两年获此殊荣。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市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争取资金2610万元,用于扶持家禽业生产,市政府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场也给予10元/平方米的奖励,近年来已有12个养殖场共享受到近200万元的奖励。2010年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500万元,用于五星养殖集团公司孵化场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市家禽养殖标准化水平。

2.2.加强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

2004年周边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给我市家禽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减少疫病发生,促进家禽业健康发展势在必行。我市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不折不扣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其次抓技术培训,每年都要组织养殖大户开展各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疫基础知识、重大疫病防控、标准化养殖、牧业法律法规等。2010年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0场,培训养殖户5000多人次。三是抓免疫注射。防疫工作实行集中免疫与分散免疫相结合,规模养禽场实行专业防疫队免疫。对禽流感免疫统一疫苗供应、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质量评价,坚决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四是抓免疫监测,积极开展畜禽抗体检测工作,所有肉禽凭禽流感抗体监测合格证出具

产地检疫证明,及时查堵防控漏洞,对于极少数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我们及时通知要求补免。全市免疫抗体水平常年保持在80%以上。

2.3.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我市肉鸡产品主要销往苏浙沪地区,2010年世博会期间安徽五星养殖集团公司是经过备案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供沪企业,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至关重要。为确保我市肉鸡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开展了送法进企业活动,加强对养殖企业的动物防疫、用药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要求全面建立休药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并对所有的养殖基地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市畜牧局制定了《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抽检计划》、《2010年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五星公司肉鸡产品按供沪要求抽样送检。对所有的养殖基地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全面建立休药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加强了对养殖企业(户)强化监管,养殖基地均要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建有动物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检疫等管理制度,有完善的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有专职的动物防疫人员。家禽养殖基地每批均开展禽流感抗体检测,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和屠宰检疫规程实施肉鸡及产品检疫。为解决肉鸡养殖环节的粪污处理,我市建设两家有机肥厂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的问题。

2.4.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

发展标准化养殖是畜牧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保证,我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积极推进畜禽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市政府每年拿出200多万元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5年来共新建肉鸡养殖小区50多个,基本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五星养殖公司山门种鸡场被评为农业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还有5家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

2.5.制定行业标准,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我市依托五星养殖集团公司,制订了《三黄鸡饲养标准》、《无公害肉鸡养殖技术规程》等肉鸡养殖规范,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肉鸡产业。同时加强与高校等科研部门合作,科技创新,农业部在安徽确定了四家肉鸡产业体系实验站,五星公司为安徽肉鸡产业体系四个实验站之一,加入以安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的动物营养战略联盟、家禽产业体系战略联盟,通过这个平台上和其他成员单位一起共同就动物营养、疫病防控、兽药的研发等技术进行交流和攻关。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原种及祖代鸡的繁育体系建设,培育出优良的三黄鸡品种,五星三黄鸡被评为安徽省优良品种。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在饲料生产领域寻找绿色、价廉物美的添加剂替代品,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2008年,我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肉鸡养殖监测点之一,为加强畜禽生产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我市按时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上报,并通过畜牧局信息平台向养殖户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农户发展生产。

3.肉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重

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通过摸索,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养殖模式,拓展并延伸了家禽业产业链条,全市肉鸡养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肉鸡新品种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培育生长性能、抗病能力强的肉鸡品种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二是目前国家没有对家禽养殖采取政策性保险,规模养殖户对自然灾害、动物疫病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三是肉鸡疫病越来越复杂,养殖成本增加,对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四是缺少养殖土地,发展标准化养殖受阻。

4.对肉鸡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提高对标准化养殖的资金政策扶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是养鸡业的必然之路。国家不仅要从资金上、也要从用地上和其它配套政策上支持肉鸡养殖发展。只有规模化企业才能提供优质、安全、足量的肉鸡产品,平抑物价,减少市场波动,保障肉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篇6:对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经过我近一年对该村各

果农的走访及调研,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对该村每个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该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通过走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从何来呢?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平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

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二00二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政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政府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篇7: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新年伊始,1月19日,由中共独山县委宣传部召集政府、政协、宣传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媒体、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座谈,对宣传部提出的关于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初步设想方案进行讨论、座谈,针对这个方案提出的一些设想,与会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的放矢的,通过这样集思广益的充分酝酿,对宣传部在原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大家的见解和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独山文化产业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夯实基础走向成熟而形成的总体方案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家民营音像制作机构,又在本土上运行了三年,所做的事情跟文化产业多少沾了一点边,或者可以认为它是独山文化产业的一个分子,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以后,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白天在会上每个与会者的发言几乎都在我脑子中过滤了一遍,尤其是几位领导的发言,更让我兴奋难抑,在会上的时候,听了那么多发言,我觉得没有一句废话,可以说是推心臵腹的发自内心的思考,是为了我们独山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和繁荣而作的建言献策,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一句话;此时虽然正值隆冬,却已分明已经感觉到了独山文化产业发展拂面的春风,后来曹燕部长在总结发言时说:“党的十七大和县十届六中全委员扩大会会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这预示着独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非常同意曹燕部长的话,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记得读初中时有一篇课文叫做《科学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科技工作者眼中,就是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生命的春风,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已是硕果累累,跨进了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独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了四五年了,也喊了四五年的口号,尽管这些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也构建了不少文化基础设施,把独山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元素融入了这些基础设施当中,但只是取得了文化事业的进步,还没有涉及到真正意义的文化产业。

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的湖南生意人涌入独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这时候,很多湖南人还是处于摆地摊阶段,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很多云南山歌的光碟,在八角亭一带边放边卖,那些刺耳的声音让我很反感,因为当时我正在县粮食局上班,几乎天天都处在云南山歌的狂轰滥炸之下,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而我也发现,这些依啊哟的光碟居然有很多的受众,农村的大娘们更是情有独钟,一个个纷纷慷慨解囊,争相购买,湖南的小老板们着实在那几年赚足了独山老百姓乐于欣赏云南山歌的钱。

第二届花灯节后,八角亭一带简直成了独山花灯光盘的集散地,我因为喜欢花灯也花了20元买了一套6张普通VCD光碟回家欣赏,看了一碟后我就不看了,不是我们的花灯不好看,而是摄制的水平太差,粗制滥造,把个好端端的花灯艺术节拍得鬼模鬼样,镜头摇天晃荡,人物扭曲变形,动作也不连贯,可就是这样的光盘居然在市场上红红火火了一把,买了有个把月吧,最火的时候一个摆地摊的小老板一个场天就买掉上百套五六百张碟子,而这些卖光盘的小摊在八角亭一带就有五六家。可见,当时农民群众对于花灯艺术节和对花灯艺术的盛情有多么浓厚。光碟质量粗劣而销售却如此火爆,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若是制作精美,质量一流,岂不是更能唤起人们对花灯艺术的热爱。

利益驱动再加上热爱花灯,我也想要在这个永不满足的文化产品市场上分一杯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尚能依靠简陋的技术设备,粗劣的制作赚足银两,我为何不进军文化产品市场,参与打造我们的花灯文化产业,或者作一个尝试,何况我还有一点文化,还认识几个字。

2005年春节后,在文联及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纠集几个朋友,向银行贷款八万元成立了一家专事影视拍摄、制作的机构,并为这个机构酝酿了一个名称“喜洋洋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我们的定位,就是打压那些粗制滥造有损独山花灯艺术形象的烂光盘,迫使它们退出流通市场,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我们精心拍摄制作的花灯艺术光碟,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需求,又能使我们自己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在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同时,又有那么一点成就感,自己精心制作的东西能够得到群众和客户的认同、欣赏、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至于我们所做的事是否跟文化产业搭上边,倒还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人文资源等等。拍摄、制作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之中得到进步,我们总是不断地刷新自己、提醒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足,消化吸收他人的先进技术成果,从而使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当然,不能认为做几张光盘,演几台戏就是在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涵盖面太大,内容也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从我们的理解的角度来看,既然称其为产业,必定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要偏重于经济效益,而既然要贴上文化标签,必然要兼顾到社会效益,向人们提供符合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精神文化产品,去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座谈会上,有一位领导为精神文化产品作了恰当的定位,那就是“怡情”,让大众在欣赏这种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人们对这一类文化的认识或者受到某种陶冶也罢、熏陶也罢,只要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就行。一句话,精神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是赏心悦目,就选陶冶情操、心灵升华、感悟,就是闲情怡致,就是休闲,就是“怡情”。而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是一幢古建筑,可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尽的一道风景线,可以是一棵参天大树,合抱之木,可以是一株奇花异草,可以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一项体育运动,一台文艺演出,一张光碟等等,不胜枚举。

文化产业的功效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究竟如何着手文化产

业,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运行文化产业,我们都没有经验,如何促进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任何事物只有发展才能壮大,没有发展何谈壮大),如何找准定位,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要搞文化产业,要做的事确实很多,值得做的事也很多,如果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盲目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一样也抓不住,资金损失不说,错过了难得了发展机遇,损失就大了。

要搞,要就要定好位,确认我们的优势,我们就优势在哪里?闵书记已经作了定位:就是要搞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搞文化产业就是要围绕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驿站,就是为往来经商、休闲人士提供食、住、娱乐服务的场所,我们凭什么让客人到独山后“刹一脚”,加点水、加点油、吃点饭、看点戏、对独山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觉得在独山“刹一脚”很值得。顺便带点土特产走人,只要客人在此刹一脚,多少也会从他们腰包里掏一两个钢嘣出来吧,只要客人川流不息,一天几十个钢嘣总有吧,我觉得文化产业就是让客人心甘情愿地在独山“刹一脚”,然后吃点“三酸”、看点花灯,看点景点、带点土产,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这个老套路也是以往我们到其它地方经历过了的,每到一地都是吃点、看点、带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腰包不知不觉地瘪了。我就从其它地方带了不少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光碟回来,因为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充满好奇心,走马观花不过瘾,买张光盘回家细细看一看,我们到过哪个哪个地方,在哪个方驻足停留,在哪个地方写了“××到此一游”,作为一种阅历向亲友们炫耀,从而吸引其它未到过的人的向往冲动,再说,一般不起眼的景观通过镜头来展示,它就有不同寻常的感觉,本来不美的东西,在电视中它就是那么美,非要拔动你的心弦,刺激你亲临览胜的欲望。

所以,愚以为,要把我们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还是要搞几张光盘,而且要搞系列,从吃穿用度到休闲娱乐,从地方特色到人文景观(可以考虑恢复部份古建筑)花灯大戏、小戏统统都可以卖,只不过是拍下来卖而已,只有多卖、人家才会知道你这

里有些什么东西,什么兵器,什么武艺,有人认为,搞文化产业不是搞几张光碟去卖,我认为也对,但如果通过卖光碟能引来众多的人们欣赏我们的“县粹”——南路花灯,一睹我们花灯姑娘的芳容,晓得独山有“三酸”,有奎文阁、有抗日文化园、有紫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地质公园、有翠泉娱乐广场、有阳地民族文化村,这个光碟就值得去搞,值得去卖,搞几张象样的光碟,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包装,做成“名片”广为散发,不是靠搞光碟发财。而是通过光碟宣传、介绍我们,让外界知道独山有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有独树一臶的南路花灯,就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哪怕花点小钱,也是值得的。

俗话说,人要人扶,纸要浆糊,我们这样的民间本土文化传播机构,要做点事真是困难重重,除了机制灵活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设施设备上无法跟广播电视局相比,人才也因为基础薄弱请不来,留不住,能做事的人开口就要求月薪五千,不能做事的要来没用,每个月几千元的运转费用全靠做些婚丧嫁娶的业务来维持,这几年依靠我们自身吃苦耐劳和服务到位争取了部份单位的专题片制作,但也是杯水车薪,机构难以持续发展,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什么事业象搞文化产品这样困难重重,真的很难很难,其实,我看了云南人搞的那么些山歌光碟,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内容也根本不能和独山花灯相提并论,可他们搞出来就是有销路,且销路很广,搭个草台班子就能搞起来,关键是他们疏通了发行的环节,具备了发行的资质,如果我们具备发行资质,随便在县内拎哪一个花灯班子,拍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会差到那里去,黔桂两省边界联谊会在麻尾召开时,南丹一位朋友跟我说,我们的《打老表》节目要是拿到中央7台去放,绝对很有吸引力,可这些优势的东西就是没有人去打造,顶多是演给上面来的领导看,不走向市场,不搞商业运作,没有报酬,连演员自己都没兴趣。近年来,打工潮席卷了独山的每个乡村角落,年轻姑娘都外出打工了,唱花灯都是些走不出去的媳妇、老奶,这对花灯的传承非常不利,如果唱花灯能够维持生活,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姑娘们加入到唱花灯的行列中,年轻漂亮的姑娘来唱花灯,又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欣赏花灯,同时也会增加唱花灯的收入,从而形成争先恐后学花灯,唱花灯的良性循环,形成带动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所以,我们搞文化产业,不是没有条件,而是机制不活,各方面的创造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靠给人家拍婚庆丧事维持生活,这与我们成立这个机构的初衷相去甚远,真的可悲可叹。

幸而,县委宣传部召集大家开了这么一个座谈会,我的兴奋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如果事情的发展能够按照县委政府领导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到实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寒冬的离去,春天的到来,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必将指日可待。

独山县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

黄洪

篇8:对山西种子产业发展的思考

1 山西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是全国种子大省之一,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实施种子工程、种子创新工程, 开展种子体制改革, 推进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全省种子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 种子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第一科技动力。

全省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追踪国内外农作物育种新动向, 在玉米、瓜菜等作物的品质改善、抗病性、丰产性等方面抢占生物育种的制高点, 为种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品种更换贮备了一大批新优品种。“十一五”期间, 我省有2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有400多个品种通过省级审 (认) 定, 完成了以优质多样化品种为主的第七次品种更新换代, 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了40%左右, 品种更新换代由过去的8~10年缩短为4~5年。

1.2 种子产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种子企业迅速崛起, 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体制的优势, 逐步形成了我省新的供种主体。全省有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53家, 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129家。其中有4家企业取得了全国种子经营许可证, 屯玉种业、强盛种业、天元种业等3家企业入选全国骨干企业50强, 屯玉种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潞玉种业、强盛种业、金鼎种业、天元种业等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3 种子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省先后争取到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省财政、省发改委等种子项目20多个, 总投资上亿元。种子检验中心、国家级原种场、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等一大批种子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屯玉、潞玉、强盛、大丰等公司筹资改善生产加工设施, 引进精包装设备, 全省商品种子95%以上实现了精量包装。

1.4 种子产销量保持平稳。

我省种子企业每年在西北各省安排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约20万亩, 省内玉米制种面积约15万亩, 每年安排小麦、瓜菜、马铃薯等作物种子生产田约110万亩, 年产销各类种子达3.5亿公斤, 种子产业外向型明显。

1.5 种子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 我省相继制定了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办法, 基本完成政企脱钩任务, 种子许可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打击了违法行为, 维护了正常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目前, 全省设立种子管理站123个, 其中全额事业单位109个, 差额事业单位13个,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个;有检验机构5个, 有种子执法人员522名, 检验员204名。

2 我省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内外种子企业大举进入我省市场, 种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跨国种业集团进入我国后, 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新品种选育能力对我省种子产业构成了重大挑战。与国内外种子企业相比, 我省种业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2.1 种子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高种业的科技含量。但是我省绝大多数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仅有屯玉种业、强盛种业、潞玉种业、大丰种业等10余个企业开展了品种选育工作, 初步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多数种子企业种质资源有限, 育种人才匮乏,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较低, 很难育成突破性品种。据统计, 全省种子企业年科研育种投入不足2 000万元人民币, 而美国一个先锋公司年科技投入就达到9亿美元。

2.2 种子育、繁、推严重脱节。

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的束缚, 我省种子产业的育 (育种) 和繁 (繁育) 、推 (推广) 基本处于割裂状态, 有推广能力而缺少优势品种的种子企业与有优势品种而缺乏推广能力的科研单位未能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如省农科院在科研育种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育种人员多, 品种资源占有量大, 科研经费基本有保障, 获得品种成果较多, 但是由于与繁、推脱节, 科研单位的推广能力、推广网络和市场运作能力受到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 存在“重品种组配、轻适应性试验, 重选育、轻推广”的现象, 并且各自为战, 育种力量分散, 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 形不成育种合力, 导致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差和产业化速度缓慢。因此, 业界戏称“山西品种走不出娘子关”。

2.3 种子企业小、散、弱, 抗风险能力差。

我省现有注册的种子企业多数经营规模小而单一, 抵御风险能力极差, 远不能适应种子产业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竞争和发展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品种选育队伍, 没有育种试验室和试验田,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 没有成套加工设备, 生产规模、加工水平、品种销售推广都上不去。多数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管理、经营、推广理念落后。

2.4 种子管理体制不顺。

种子管理站的主要职责就是种业管理, 但是由于下述四个原因导致其执法公信力和权威性不足:一是种子管理站是事业单位, 与承担的主要职能不符;二是种子管理站与执法大队职能分解不到位, 相互推诿扯皮, 导致种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三是市、县种子站工作经费无保障;四是执法人员的执法经验和素质不高。

2.5 种子检验不能满足种子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

全省只有6个市种子站、15个县级种子站有一定的检验设备设施, 有4个市、县种子站具备检验机构条件, 这些县年均投入种子质量管理经费仅为3 000元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监督管理的需要, 造成全省不少区域种子质量监督缺失, 成为我省种业发展和农业安全生产的瓶颈。

3 发展山西省种子产业的建议

3.1 增强民族种业抗争力, 组建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

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是国际种业发展的大趋势, 我省必须抓紧时间优化种业资源配置, 设立专项技术创新资金, 引导“育、繁、推”优势单位、人才与种子企业实行整合或深度合作。全省以玉米种子为主, 重点培育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骨干种子企业集团3~5个。要通过细致工作, 将我省育种人才、经营能手吸引到骨干企业工作, 以使骨干企业在管理、技术、设备、销售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位置。

3.2 出台骨干种子企业支持政策, 提升民族种业竞争力。

一是支持骨干企业引进主要管理、技术人才, 给予引进人才保留原身份待遇的政策, 促进骨干企业发展。二是省政府设立骨干种子企业发展基金, 年安排经费3 000万元, 用于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研发平台, 改善育种、加工设施条件, 补充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经费。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四是实行奖励制度, 对选育突破性品种的育种者和经营能力极强的企业家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调动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3.3 加强法制建设, 强化种子管理。

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农业部农农发[2009]8号《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 及早完成种子管理站参公管理工作, 同时对《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进行修改, 明确种子站的执法主体地位, 杜绝多头执法;二是严把企业注册门坎, 结合2010年种子执法年活动对全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进行全面核查, 进一步提高种子产业集中度;三是强化区试管理, 严格品种审定标准, 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选育适应性广的优、高、抗品种;四是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开展种子质量监督工作, 加快种子检验体系建设, 保障我省种业健康发展;五是从重从快查处一批种子大案要案, 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种子行为的打击力度, 根治套购、套牌、假冒等投机行为滋生的土壤,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建立产业保护制度, 保护民族种业。

上一篇:三年级环保教案下一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