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稿

2024-08-31

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稿(共16篇)

篇1: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稿

《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复习部分的教学。

(一)说设计理念

1、对教材的理解

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但这一教学内容却又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而汉语拼音的复习,必须在把握“课标”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就可以突出重点,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2、对学情的分析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就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枯燥的复习必然会导致他们失去对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复习拼音时,因努力贴近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应精细设计多样化的复习活动,让汉语拼音的复习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3、理念的运用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应该是整个低年级的要求。这就是说汉语拼音不是一年级的要求,也不是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要求,更不是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半学期的要求。汉语拼音还会在后面的识字、阅读、练习等学习过程中大量出现,孩子们每天都要重复使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汉语拼音的学习阶段,复习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复习是一种复现,当这种复现和具体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和具体的文字、语句联系在一起,和具体的歌谣在一起,和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产生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汉语拼音教学目标要求最基本的定位有三个:

1、一是准确认读字母、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二是准确拼读音节。

3、三是借助汉语拼音学习独立识字。

从目标定位可看出,汉语拼音学习的重点是拼读,这个重点与人们学习汉语拼音的主要用途是完全一致的。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课标”汉语拼音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建议,我认为设计汉语拼音的复习应该和学生喜欢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样,我们应该将快乐始终贯穿到整个复习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复习拼音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歌谣识诵比赛:b和d这些易混淆的形近字母,可编成儿歌,如:左拳 b、右拳d,两拳相对 b 和 d(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这样做既直观有形象。还可编成 b 和 d 对面坐,讲故事,唱儿歌,b的脸朝右,d的脸朝左,这又从书写b和d 的半圆上又一次给学生加深了记忆。同时再依据b和d 的小儿歌,引导学生自己来创编p和q的儿歌,这样做又一次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创造的能力。

2、还可以玩“摘果子”游戏:在学习园地中种下一棵大树,随着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将自己学会的拼音做成自己喜欢的水果,挂在大树上,当进入复习阶段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会的“声母果”摘下来拼成“音节果”,再互相比一比,看谁摘的果子多。这样让孩子通过做游戏,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孩子们对所学的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不仅学会了拼音,而且巩固了拼音的技巧。

3、多运用:复习汉语拼音时,一定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结合,这就是让我们多实践,因而在学习汉语拼音阶段,可根据教材要求和安排,边学拼音边识字,选一些常用字,让学生用汉语拼音来拼读识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能够识字,增加识字量,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的拼音技能日益熟练化,此法可谓是相得益彰。

以上是我对汉语拼音复习课的设计,总而言之,汉语拼音的复习,一定要面对学生的实际,缓急有度,张弛有方。

篇2: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稿

我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以动画形式创设情境,以区分形近韵母、朗读儿歌、动手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枯燥的拼音复习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巩固拼音,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以帮助蓝精灵为主导线,带领学生去大森林。让学生带着爱心复习拼音字母、韵母及音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达到“学与玩的结合”。同时注重“实效性”,努力实现学得“轻松”。

一、教材分析

本次复习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比较形近韵母。二是拼读音节,并恰当地和图连起来。第一课时,比较形近韵母和拼读音节,并恰当地和图连起来。第二课时,认读词语和读儿歌并动手拼一拼。

学习目标:

1.比较形近韵母.熟练拼读音节。

2.正确、熟练地认读词语,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3.正确朗读儿歌,动手拼各种图案,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区分形近的韵母;认读词语,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利用儿歌拼图形。

这节课我讲授第一课时。

二、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为了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三个环节教学。

(一)帮助蓝精灵,比较形近韵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所以一上课就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动画片《蓝精灵》中去,让学生帮帮被咯咯巫为难的蓝精灵,咯咯巫先让蓝精灵认 单韵母和r,见难不倒蓝精灵又把单韵母和r变成复韵母和er来为难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拼音复习的兴趣。

(二)在愉快的旅行中复习音节

精灵们在大森林里看到那么多动物,水果,蔬菜,我让他们先认一认再读一读。这一环节巩固了上一环节ie ei ui iu er 的拼读。

(三)培养学生的爱心记住音节

精灵们为了感谢大家带大家到大森林逛逛,来到森林深处,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景物(出示图画),迷了路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有哪些景物,出示音节,指导连线。我又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我要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那就把我的名字写在本上,无形中就布置了作业。

篇3:《展开与折叠》复习课说课稿

“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中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三个问题。学生早在小学就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本节的第一课时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抽象出几何体和平面, 又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表达能力等,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熟悉直棱柱、圆锥、圆柱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2) 能把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折叠, 会做简单描述,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并能由此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 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 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 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 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积累数学经验,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发展形象思维。

(3) 经历展开与折叠活动,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 通过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制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教学重点

1. 直棱柱 (正方体) 的展开与折叠。

2. 会解决与正方体展开图相关的典型数学问题。

(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 某个立方体图形展开是哪个平面图形。

(四) 教学关键点

保证学生全员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 相互交流。

二、教法

本节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总结反思。

基于本节课实践性强, 目标要求高的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征, 尊重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听别人讲了, 也能知道, 但不久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只有带着兴趣积极参与, 亲身经历了, 才会真正掌握, 终生难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本节课拟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自主学习为途径, 合作讨论为形式, 培养能力为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在完成本节目标任务的同时, 也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数学活动:“制作火车车厢模型”, 这一动手操作, 主动思考, 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 增强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忆一忆、说一说:把下列立体图形展开后, 它的平面图形各是怎样的?

(二)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质疑:同一个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否一样?

做一做, 想一想

用剪刀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边展开, 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一比哪一组的展开图更与众不同。

先各自完成, 再组内交流, 然后各组相互交流, 最后教师参与、完善、展示成果并归纳:有11种不同结果 (多媒体展示) , 然后归类。 (见课件)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 两侧各一个———6个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 两侧各一、二个——3个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 两侧各两个——1个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1个

(三) 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比比你的想象力

1. 下列图形能折叠成什么图形?

2. 找朋友

3. 考考你

(1) 如果“你”在前面, 那么谁在后面?

(2) “坚”在下, “就”在后, “胜利”在哪里?

(3) 下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 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 如果正方体的左面与右面所标注的代数式的值相等, 求x的值。

(4) 课本习题4.1第11题。

(四) 总结反思, 情意发展

学生结合实例总结, 教师完善。

1. 本节课复习了圆锥和直棱柱的展开图;

2.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正方体的展开图, 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篇4:《消化管》复习课说课稿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复习说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复习计划分两大讲,用6课时完成。第一讲复习消化管,计划用4课时;第二讲复习消化腺和腹膜,计划用2课时。本节复习内容是第一讲消化管的第2课时,复习咽和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其临床意义。其中,咽既属于消化道,又属于呼吸道,而且咽又借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咽部发炎又易引发中耳炎,咽的位置和特殊的形态结构决定了它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是食管损伤和肿瘤的好发部位,掌握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有助于食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科学地进行食管插管。因此,让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咽和食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能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2016年新的考纲要求,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悉咽的形态、位置和交通。

(2)掌握咽的分部及各部的临床意义。

(3)熟悉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

(4)掌握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及其临床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依据考纲梳理考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初步学会运用解剖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病例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咽的分部及各部的临床意义;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咽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

二、说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及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目标导引——知识积累——技巧点拨——能力提升——认知重建”的教学模式,以求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新课结束后的一轮复习课,一轮复习的侧重点在于梳理考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巩固基础知识,会做常规性基础题和简单的综合应用题。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导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讲练结合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四、说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施教过程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下学法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依据考纲要求,梳理考点知识,自主学习,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将考题中的问题与考点知识相联系,将提炼的考点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指导学生初步了解解答各类题型的技巧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答题能力,养成准确解答试题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堂上,我一直注重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结合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考纲解读,目标导引

开课伊始,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后,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所复习内容的考纲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考纲中各考点知识的要求层次。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考纲的解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复习重点,做到心中有目标、学习有导向、掌握有重点,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步:考点导学,知识积累

在学生明确目标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学学案,让学生在导学学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积累基础考点知识。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师进行适时点拨讲解,以求达到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目的。

第三步:考点例析,技巧点拨

在学生基础考点知识巩固内化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通过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感知如何运用考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归纳各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以求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步:考点精练,能力提升

在学生掌握了答题方法和技巧后,让学生做精选练习题目。通过针对性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对基础考点知识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并能进行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五步:考点回味,认知重建

最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复习内容进行回味整理,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将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课堂知识小结的目的。

六、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除了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外,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为突出:一是在整节课中能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累知识、典例精练、独立思考,极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二是整节课中能让学生在导中学、学中练,练中获知,精讲巧练,较好地体现了导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在整节课中较好地渗透学法指导和解题技巧点拨,让学生既有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又有掌握方法技巧的喜悦感。

篇5:《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A*8N/K#v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2.《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3.浮力复习课件

4.《马说》复习课的说课稿

5.浮力的说课稿

6.浮力物理说课稿

7.《浮力》说课稿

8.浮力说课稿课件

篇6:世界历史复习课说课稿

本节课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世界历史第二册知识线索的复习。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

世界历史第二册表述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义务教育要求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青少年要很好地了解国情,包括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而了解国际环境,主要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今天的历史,了解近代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民族独立的历史,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本册所讲的是近代史最后一段和现代部分,因此,属于初中历史阶段学习的重点。从资本主义发展方面来说,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从科技发展来看,有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共运有三次国际组织,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到战后社会主义陈营,到90年代的重大挫折,总之从内容上看,本册在全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强调基础知识,除以往提到的事件和人物外,还包括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就历史学科而言,基础知识应是包括宏观知识和具体知识两方面。而对学生今后有所补益的历史知识,首先是宏观的知识,也就是从宏观上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要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线索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课的目的就是教学生整理本册书的历史发展线索。

二、教法

目标导学,是我实验的.一种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师不应只组织学生学习,而且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复习。在历史教学要求中,要教会学生会分析、综合、比较、概况、记忆,会表述历史。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由指导学生学习走向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模式的原则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各阶段学生逐步得到训练。而对于整体知识的整理,难度较大,一旦掌握,学生就能尝试驾驭教材。

我的教学风格是师生交流,对话是重视学生的表现,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在教授新课时,谈话法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上复习课时,更适合于用谈话法,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更易引起学生会的反应,并且可以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我决定采用谈话法。

三、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和学法。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必然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从行为表现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基本的思路也是基本的方法,就是在老师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尝试自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前面所述的各种能力,这和教法是相对应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设计下,分阶段地进行练习,才能掌握。关于复习的方法,学生在以前已经基本掌握。在本节课里,可以说是进一步练习此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在与教师对话中,积极搜索已有知识,并查阅课本,进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怎样整理知识,又为下一步继续巩固具体知识做好了准备工作。

四、教学过程

1、导言、开场白

由新千年的到来说到本世纪即将过去,引导学生进行世纪的回顾,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使学生认为不止是在复习功课,而是在进行很有意义的探讨,成功地切入主题。

2、放剪辑好了的《二十世纪掠影》系列片录像片段,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说其中的事件或人物,起到引起兴趣、回忆的目的。

3、开始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线索。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把教材内容整理成三条线:

(一)、资本主义发展;

(二)、国际共运;

(三)、民族解放。(具体内容见教案)

4、学生继续补充整理。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课堂时间紧张,只能统一整理粗略的线索,剩下时间由学生自己整理。

篇7:被动语态复习公开课说课稿

紫帽中学 刘尾英

一、说教材:

1、主体教材:九年级(上)第3—4单元中课标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2、教学重点:被动语态三种时态的结构

3、教学难点:被动语态的结构以及如何分辩中文的句子应采用何种语态。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和学会使用被动语态的结构,2.能力目标:会运用语法结构排除一定的干扰,提高解题能力并学会分辨主、被动在中文中的区别,提高句子的正确率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传递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讲练结合以及运用教学媒体ppt

四、说教学过程:

(一).重点归纳:

1.英语动词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2.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只需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要用被动语态。3.写出被动语态的结构: ______________ 4.写出动词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

1).一般现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nglish is taught by Miss Zhu every day.2).一般过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glish was taught by Miss Zhu last week.3).含情态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归纳含被动语态的常用词组

• be made of :由…制成(原材料看得见)be made from :由…制成(原材料看不见)• be made in:(在…被制造)• be made up of:(由…组成)•

Eg:Paper ______wood.Desks ____wood.•

Our class_____52 students • The movie________ American be used to :被用来做….+动原 be used for:被用来做….+动ing be used as: 被作为…使用

English _the second language in many countries The sweater _______ keeping warm.Cups______ drink tea.be reguarded as:被当作… be known as:作为…文明 be forced to:被迫做….The pet dog__________his best friend.Liu qian_____ a famous magician.In the old days, many children __work for landord

(三).以具体题型讲解被动语态在中考中的考点。(一)、在选择题中:

要求我们能辨别用主动还是被动以及用哪一种被动.1.The song by the students once a week A.is sung B.was sung C.are sung 2.the picture last week? A.Did, be drawn B.Was, drawn C.Did, was drawn(二)、遣词造句:

1、Letter, deliver。2.be,use, time

四、真题操练

让学生练习具体题型并核对答案。

五、小结---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时态、语态并使用。六.布置作业:

篇8: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稿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 即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和“两端都不栽”这两种情形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 (间隔数) 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和“两端都不种”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化为“植树问题”, 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一引导”“二放手”分别完成两个例题的教学。

学法: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学习例1, 在教师放手下“自主探究”学习例2。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学校开运动会, 主席台前跑道长100米, 每隔米站一位同学举彩旗, 两端都站同学, 共需多少名同学当彩旗手呢?

(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数学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引导发现, “两端都种”的规律

1.引出间隔。教师直接用两人之间的距离5米揭示“间隔”的含义, 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植树也是同样如此, 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出示例题1, 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反馈答案。

2.动手实践。①“种”:把线段当做小路, 种上几棵小树。 (将复杂问题变简单。) ②画:自己画线段, 标上刻度当小树, 观察观察。③讨论: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 分组讨论: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

3.发现规律。根据学生的发现, 教师板书规律:当两端都种树时, 棵数=间隔数+1。

4.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算式解答, 并说一说①“100÷5”的含义②为什么要“+1”呢?

5.小结。

三、自主探究, “两端不种”的规律

取走线段两端的两棵小树后, “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放手通过以下环节完成例2的学习。

1.独立探究, 完成表格。可以利用学具画一画, 摆一摆。

2.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把自己和同桌的数据收集起来填进表格。

3.适时评价, 感受成功。教师可将“小树”作为书签奖励给学生。

4.解决问题, 再现喜悦。提醒学生, 发现规律是很了不起的, 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仔细审题, 哪位同学愿意温馨提示大家这道题容易疏忽的地方? (注意题目中的“两旁”)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说一说你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植树问题”情形。

2.完成1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

3.回到最初, 帮老师解决“旗手”问题。

说板书设计

答:略

篇9:复习“四边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21页四边形。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初步有了估计意识和能力。“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但要与学生复习知识,更要带给其复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确定依据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尽量放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会计算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自学、交流及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复习图形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难点突破,系统整理分类与多层次练习法。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實现上述目标,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引导法,学生用的是练习法。

六、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学课本,疏理知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总结评价,领悟提升。

1.创设情景,导入新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理念,上课一开始教师采用了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们学会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会分类吗?”这样引入新课,不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2.自学课本,疏理知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学”不光是为了“学会”更要“会学”,所以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交流,然后引导他们疏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新课标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儿童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要注意典型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4.总结评价,领悟提升

最后教师问学生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总结,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纵观这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整整四十分钟的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并没有怕学生说不出来我要讲的内容,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然后让他们来说学到的知识,他们说到哪,教师讲到哪,说不到的教师点拨、引导,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机七小)

篇10:比的认识复习课说课稿

裕展寄宿制小学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这一单元是安排在北师大版 让我感到最满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鼓励,大大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题目的设计中,开放性试题不够;还有就是因教学内容太多,在时间把控方面欠佳等等。还有一些不足,是我没有想到的,也请其他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篇11:二次函数复习课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章26、1的内容。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二次函数是基本的初等函数,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在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本节提出了两个求实际问题中变量最大值的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照函数的概念判断它们是否是函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函数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形式。通过归纳具体函数的共同特点来定义二次函数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多加以引导,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概括归纳二次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了解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二次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篇12:七年级数学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平行”或由“平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平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篇13:现在进行时复习课说课稿

双河民族中学 崔丽

一、教材概述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现在进行时的巩固课。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结构与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好,所以就这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复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情景性比较强,适合创设情景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动词的ing形式,还有对现在进行时的句式进一步加强与巩固。并能在情景中综合运用进行交际。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年龄在13岁左右,语言模仿能力强,有好奇心,好胜心强,爱表现。

2、经过学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情景中运用现在进行时进行描述。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ing形式。

2、能熟练地运用以下句型进行交际:

(1)、---What are you doing?---I am…(2)、---Are you…?---Yes/No…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更熟练地用现在时行时描述情景。

2、通过小组合作,有能力的学生能综合运用语言写小作文,并能小组分角色讲故事。

3、能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有趣的情景和故事,体会英语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学习策略目标

1、学会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习生活化。

2、能养成善于倾听和表达的习惯。

3、学会与同学合作,做任务。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正确运用现在进行时进行谈论事情。难点:拓展词汇,合作写小作文。.五、教学策略

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身体语言,以及利用学生喜欢的情景和童话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一步巩固现在进行时,以及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Part I :Preparation

1、Warm up: Let’s sing 《Let’s chant》

2、让学生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be + Ving),并加以巩固。(设计意图:通过唱,让学生更快地投入英语课堂气氛中的同时,更让学生回忆与巩固现在进行时的句型。)

PartⅡ Presentation and consolidation 1.通过图片展示,再现句型让学生说说情景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反复读动词的ing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现在分词,为更好地运用现在进行时进行描述作好铺垫。)1.Act,ask and answer。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a)通过创造情景,pairwork的练习加强对现在进行时结构的理解。

b)学唱歌曲《Are you sleeping?》导入一般疑问句的练习。C)通过句型练习总结现在经行时的概念,构成和用法。(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个简单而有趣的猜猜,玩玩,演演,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现在进行时的理解与运用。)

Part Ⅲ Development 1.听力练习。2.句型练习3.小写作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Part Ⅳ Conclusion

1、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2、Assessment.(设计意图:让评价贯穿于整节课,鼓励学生在竞赛中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交际活动的展开。通过评价总结,激发其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欲望。)

PartⅤ Homework.下午课外活动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光,请以“In the Playground”为题,他们正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适量及适当的家庭作业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Blackboard-design.现在经行时

1.概念:表示现在_____________ 的动作和存在的状态。2.构成:主语+______ + __________ 3.动词ing的变化情况:

play

ride

篇14:反比例函数复习课的说课稿

本节是《反比例函数》的小结与复习课。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又是基础函数。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对本章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和解析式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教学难点是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采用合作交流、集体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知识梳理:主要说明本章的内容由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组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及其等价形式。并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判断反比例函数并指出其中的K值;结合物理知识写函数关系式,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系数及自变量的指数的掌握情况。

2.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用来解决问题。也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根据K值确定反比例函数所在象限及其一支(X>0)的增减性,根据函数关系式和给定自变量(函数值)求函数值(自变量的值);由图像性质和K值的关系确定m的取值范围;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增减性及所给函数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判断个点函数值的大小,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

3.综合运用:给出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 相交的示意图及交点M(2,m)、N(-1,-4)两点。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此类题目在中考中常见。是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求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应用及合情推理能力。

(三)随堂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具体内容见课件。

(四)归纳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数形结合思想。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配套练习中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篇15:九年级作文复习指导课赛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省xx市xx县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九年级下学期人物描写的作文复习。九年级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功底。但是,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人物描写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刻画的人物形象干瘪僵硬,文章主题空洞,缺乏生活气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预示着我国包括语文在内的课程与教学将越来越多的渗透和发展信息技术。因此,我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一次人物描写作文复习的教学,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利用主题网页,让学生在网页上浏览、学习,在网络中阅读一些相关例文,尝试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我从(出示幻灯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知识与技能:巩固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群论坛交流、评改描写片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作文评改,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描写生活中的人物。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

(一)单刀直入,引出描写

(二)链接百度,复习描写

(三)进入论坛,点评描写

(四)网上交流,评改描写

(五)大显身手,刻画人物

(六)合作互动,评选佳作

这几个环节,依据学生对人物描写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运用、提高的认知规律,逐层深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单刀直入,引出描写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无私奉献,努力工作的老师,活泼开朗、天真纯洁的邻家小妹,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父母,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的小商小贩……人们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和举动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无论我们是主角还是旁观者,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就能够用文字描写出这些生动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人物描写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这样,会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链接百度,复习描写

链接百度,自主学习“百度”中有关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对“百度”中的描写片段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了对人物描写的理解,独立赏析,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主动获得方法,为下一环节点评作文打下基础。

(三)进入论坛,点评描写

打开QQ群论坛,阅读三篇同题同材料作文《开学第一天》,阅读完毕,以回帖的方式自由点评。

设计意图:这种自由回帖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真正把作文点评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评议、自主修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可以说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把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点击回帖,学生的回帖印证了我的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为评改描写做好准备。

(四)网上交流,评改描写

阅读作文《偷梁换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作文评改,并回复其他小组的评改意见和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奠定基础。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增加了,有利于全体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网上交流合作,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同学们的评改,习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修改,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此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基于以上四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写作水到渠成。

(五)大显身手,描写“人物”

教师布置任务: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叙事作文,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完成人物描写,将习作上传至QQ群论坛。

设计意图:在学生写作之前,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播放精彩的生活瞬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体会和品味人物,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强思维的深度,再引导学生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人物,通过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学生的写作热情随之点燃。这些作文,为评选优秀作品提供了素材。

(六)合作互动,评选佳作

小组合作选出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师生对作文进行网上评选,通过交流、探讨达成共识,创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作文评选的过程中来。

通过讨论,全班评选出了5篇优秀作文,并把这5篇作文收录到班级的《悦写越快乐》作文小册中。这是我班的作文小册子,每次作文活动我们都把评选的优秀作文收录进来,有些文章发表到博客中。

通过学习,学生巩固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且学会了描写人物。上课时间有限,网上的交流是无限的,课后学生可以继续到网上交流,把自己对人物描写的收获、困惑和感想发表在论坛上。老师也会在网上与大家进一步交流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

四、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搬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愉悦的无纸化作文环境,使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方便、快捷。群论坛扩展了学生作文交流的空间,教师既能与学生共同对习作进行评改,又能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评议修改。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互相欣赏、互相批改,提高了评改水平,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与生俱来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第二个自主学习的环节有个别学生被动地在泛滥无效的信息海洋中消磨时光,导致他们参与课堂不积极。今后,我会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习惯。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要引导学生网络文明上网,组织好学生的网络活动。

篇16:汉语拼音复习课教学说课稿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外研版必修三《Module2 Music》第二课时复习课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们系统地复习了Module2 Music这一模块中所呈现的与音乐相关的词汇,重点讲解了四个单词及两个短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重点复习两个句式即:强调句式; 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纵观近几年高考卷,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式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在课堂中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将对这两个句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运用,为基本词汇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目标分析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3、知识目标: 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强调句式的一般式,特殊疑问式及not---until的强调;体会并合理运用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 强调句式 by the time

难点:强调句式的多种变化尤其是not,until的强调结构

●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为此我采用了“五标教学法”。基本流程:1)创设情景,引标展标————2)任务性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标——3)个性展示, 反馈拓展,检测学习效果————4)课堂小结,及时评标——5)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中,多媒体始终贯穿课堂,并及时的穿插纸介的习题训练,以避免学生视觉疲劳,同时学生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引标展标

聆听音乐激发兴趣:本模块 的中心话题就是music,通过 第一课时复习,学生回顾 相关的词汇 ,掌握了对不同音乐喜好的表达 ,为此,我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及原因。这样我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我运用强调句式、by the time表达我最喜欢的音乐,并用大屏幕展示句子 。通过展示语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本节课主题。教师板书主题及目标。

(二) 多媒体呈现教材原句、明确高考中的地位

1. It was Haydn who encouraged Beethoven to move to Vienna. (拨弦键琴曲)piano and violin, as well as for orchestras.(管弦乐团)

重庆卷、全国卷、天津卷

(2013天津卷)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 that

B. where C. why D. when

福建卷、湖南卷、四川卷

(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 Smith got angry?

A. Why B. who C. where D. that

(北京卷)

By the time you have finished this book, you meal ____cold.

A. gets B. has got C. will get D. is getting

(辽宁卷)

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 from college.

A. graduated B. has graduated C. had been D. had graduated

做法及意图:用大屏幕展示课本中含有强调句式、by the time引导得时间状语从句的两个句式并呈现本节课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过的内容,感受其用法。然后以四个高考题为例,向学生展示2011—2014高考中所出现的对这两种句式的用法考查点。诣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它们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三)任务性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标

Task1:

教材原句:It was Haydn who encouraged Beethoven

to move to Vienna.

强调句型

It is/was +被强调部分+that /who /whom+…

Is/Was it… who/that…?

特殊疑问词+is/was it? who/that??

1. It is in the street that I met the young man.

2. It’s Nancy whom you should ask.

3.It was on Monday night that all this happened.

4. It was only when I reread his poems recently that I began to appreciate their beauty.

5. Was it you who broke the window?

6.Where was it that you found your lost pen?

1. It强调句的特征是:

把句中的“It is/ was …that/who…”划去,所剩 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 强调句型指现在或未来的情况用It is,指过去用It was。

3. 强调人时可用who 或that,如果不强调人一律用that,不可误用which, when, where 或why等。

4. 强调句型的疑问句结构

Is/Was it… who/that…?

特殊疑问词+is/was it… who/that…?

▲ 5. 含not…until…结构的句子, 变为强调句时应将not until 放在is/was 后

原句:Tom didn’t leave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It was not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原句:I didn’t realize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

→It was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that I realized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Practice:

1.(2013天津卷) It was not until near the end of the letter _____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 that B. where C. why D. when

2.It____ 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_____ found we had a lot in common.

A was until ; when B. was until; that C. wasn’t until ; when D. wasn’t until; that

3.(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 Smith got angry?

A. Why B. who C. where D. that

4.(2014湖南卷)It’s not doing the things we like, but liking the things we have to do ____makes life happy.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o

5.It was ____ he said ____ disappointed me.

A. what; that B. that; that C. what; what D. that; what

6. Was ______ that I saw last night at the concert?

A. it you B. not you C. you D. that yourself

7. It is____ who____ reasonable.

A. me;am B. me;is C.I;am D.I;is

8. ____ find my wallet,Tom?

A. Where did you that B. Where was it you C. Where have you D. Where was it that you

9.It was in the factory____ produced TV sets ____our friend was murdered.

A. which;which B. that;which C. which;that D. where;that

10. It was in Beihai Park__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 _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

A. where;that B. that;that C. where;when D. that;when

做法及意图:

用大屏幕呈现任务一:强调句式

展示课本原句及有关该句型六个不同考点的句子,教师布置如下任务::

1. 强调句式的结构是什么?

2. 当我们要分别强调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等时,强调句式是否发生变化?

3. 如何判定是否是强调句式?

4. 强调句型的疑问句结构是什么?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大声反复朗读句子,并自己总结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然后前后小组讨论汇总强调句式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小组长总结,教师点评。紧接着,学生独立完成辅导书《名师对话》中对应的练习题,完成后小组内核对答案,教师处理难点。同时板书强调句式结构。练习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即学即练,当堂掌握。该练习的最后一道为not…until 的强调句式,我想会有大部分同学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我利用这一习题再次导入到这一特殊句式的讲解上。这一句式结构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难点。

原句:Tom didn’t leave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It was not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我的做法是首先呈现出not…until的原句即:Tom didn’t leave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然后引出not…until的强调结构:It is/ was not until….. that……..。 要求学生观察It was not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这一强调句式与原句until后的内容有无变化。既然没有变化我们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能总结出无论在原句还是强调句中,until后出现的内容要紧跟它走,即:until后有什么你抄什么!that后用肯定。根据我班学生英语的学习水平,我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帮助他们掌握疑难点。教师提示完毕后,要求学生紧接着做两组同义句转换,即:将原句改为强调句的训练。第一组until 后接词第二组until 后接句子;此习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变化中仍然能找到其根源。

针对not…until的高考考查点全部训练完毕后,学生自主完成在上课初呈现给大家的2011---2014 的高考题,我想这个时候,学生做起题来,一定会就得得心应手。

Task2:

教材原句:By the time he was 14, Mozart had composed many pieces for the harpsichord, piano and violin, as well as for orchestras.

by the time+ 主语+did, 主语+had done

1.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gone.

2.By the time l got home, they had already left。

3. By the time I received his letter, he had left Shanghai.

By the time + 主语+does/ do, 主语+ will have done

1.By the time I get home,they will have left。

2.By the time I graduate next year, I will have lived here for 5 years.

如果主句动作不强调已经完成,只是说明某个时候的状况,此时主句不用完成时,而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时态,此时by the time相当于when。

1.He was out of breath by the time he reached the top.

2.By the time he went abroad, he was fourteen.

3.By the time we arrived, the meeting was over.

Practice:

1.By the time we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_______________( go).

2. By the time you___________ (come )next season, the yellow leaves______________ ( cover) the paths and valley.

3(天津卷) By the time Jane gets home, her aunt _____for London to attend a meeting.

A. will leave B. leaves C. will have left D. left

4.(2011辽宁卷)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_____ from college.

A. graduated B. has graduated C. had been D. had graduated

做法与意图: 任务二主要是处理在by the tim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从句与主句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本任务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总的处理原则仍然是

1)重现原句感悟(自主学习)

2)再次呈现大量例句,总结规律(合作探究)在合作完成之后,让小组长到讲台上来,把他们小组的见解讲给其他学生听,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补充,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课堂。

3)教师点拨,提炼疑难点

4)对应练习训练,再次总结规律

(四)个性展示, 反馈拓展,检测学习效果

1.It was not until near the end of the letter _____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 that B. where C. why D. when

2.It____ 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_____ found we had a lot in common.

A. was until ; when B. wasn’t until; that C. wasn’t until ; when D. was until; that

3.(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 Smith got angry?

A. Why B. who C. where D. that

4.(2014湖南卷)It’s not doing the things we like, but liking the things we have to do ____makes life happy.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o

5.It was ____ he said ____ disappointed me.

A. that; what B. that; that C. what; what D what; that

6. Was ______ that I saw last night at the concert?

A. you B. not you C. it you D. that yourself

7. It is____ who____ reasonable.

A. me;am B. me;is C.I;is D.I;am

8. ____ find my wallet,Tom?

A. Where did you that B. Where was it that you C. Where have you D. Where was it you

9. It was in the factory____ produced TV sets ____our friend was murdered.

A. which;which B. that;which C. that;that D. where;that

10. It was in Beihai Park__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 _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

A. where;that B. that;that C. where;when D. that;when

1.By the time you arrive in London,we ______in Europe for two weeks.

A. shall stay B. have stayed C. will have stayed D. have been staying

2.. Hurry up! By the time we get to the church, the marriage service_____.

A. had started B. will have started C. has started D. must have started

3. ―Did you see Xiao Li at the party? ―No,_____by the time I arrived.

A. she’d left B. she’s left C. she was left D. she must leave

4.(北京卷) When I talked with my grandma on the phone, she sounded weak, but by the time we _____ up, her voice had been full of life.

A. were hanging B. had hung C. hung D. would hang

5. (四川卷) The telephone_____, but by the time I got indoors,it stopped.

A. had rung B. was ringing C. rings D. has rung

(2008山东卷) By the time he realizes he _____into a trap, it’ll be too late for him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A. walks B. walked C. has walked D. had walked

7.(2011辽宁卷)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_____ from college.

A. graduated B. has graduated C. had been D. had graduated

8.(2005天津卷)By the time Jane gets home, her aunt _____for London to attend a meeting.

A. will leave B. leaves C. will have left D. left

做法与意图:以试卷的形式进行限时检测,共18道习题,由易到难,涵盖了所有考查点并穿插了7道高考题,让学生意识到一种句式结构可能会出现多种考查方式,从而进行能力方法迁移,这样即能训练巩固又可以过渡到新问题,并把试题的形式变丰富。学生能顺利完成13道以上,其中有3道题是有难度的。

(五) 课堂小结 及时评标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以我的板书为提纲,回顾: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在授课过程中,我板书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不去填写具体内容,这样在课堂小结

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再进一步总结概括,我可以看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

(七)布置作业

1) 作业与测评p221 单选、完型

上一篇:形容小满的古诗词下一篇:企业管理部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