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2024-06-05

读红楼梦后的感想(通用12篇)

篇1: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珠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题记

曹公一部《红楼梦》,可谓是道尽了悲欢离合,虽然红楼梦未完,但其中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足以让后人品味不尽滋味。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是谁毁了宝哥哥和林妹妹木石前盟?

首当其冲的不是薛宝钗。而是,王夫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王夫人的内心深处是不喜欢黛玉的,曹公曾非常巧妙地以王夫人对晴雯的辱骂中,暗示出王夫人对林黛玉的近乎本能的反感。

而且王夫人对于黛玉有些相似晴雯的虐杀呈示出王夫人之于林黛玉这类性格品貌的`女孩有多么厌恶。其手段之残忍,简直就是把晴雯看成了黛玉的替代品了,不敢动黛玉,却能看出,如果有机会的话,黛玉落在王夫人手中会是什么样的结局。难怪林黛玉在诗中写的,凤霜寒剑严相逼了。原来都是王夫人搞得鬼。

但宝玉和黛玉还有一个能帮他们的人,那就是她们的祖母贾母。

贾母曾借戏文表示过,少男少女不能一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就联想到终身大事起来。因为一切都未有定数。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贾母对林黛玉的警告。那也不一定哦!因为关系前文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与贾宝玉固然一见如故两小无猜,但宝黛之间的青梅竹马,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日渐成长起来的。

而且对于贾母而言,林黛玉可是她早逝的宝贝女儿遗留给她的唯一亲骨肉。这种祖孙之间的亲情,由其真诚可贵。当贾母戏谑“就这两个玉可恶”时,无意间道出的却是,就这两个玉乃是她最上心的,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贾母这句戏谑的潜台词,王夫人也罢,薛姨妈也罢,王熙凤也罢,她们都懂。

但偏偏有金玉良缘在后,而且聪慧,灵透的贾元春也是明白贾母心思的,所以从宫中送出的礼物之中,特意差人将宝玉宝钗的做成一双。这是一次无言的建言,不仅让贾母十分为难了。最终金玉良缘还是冲垮了木石前盟。

当然,其中也不能摆脱薛宝钗金玉良缘的缘故。“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薛宝钗和母亲进贾府就为金玉良缘做铺垫,一心想要拆开宝玉和黛玉。并为此做了大量努力,所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有他们的成分在。

冷月葬诗魂,多么凄美的意境,黛玉也落了个“质本洁来还洁去,”死的很干净也算是个结局吧。

篇2: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几年前曾经读过三遍,第一二遍时只觉文字语法与现在所用颇为不同,虽然许多人说《红楼梦》用的是古白话文。在读第三遍时这种感觉才稍微浅淡了些,然则读完后便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复杂情绪,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有像许多人能从该书中读到许多深刻隐含的道理,撑死在序言里知道了“假宝玉”“ 原应叹息”“真应怜”等几句隐语,觉得书中的许多诗词写得很不错,也为曹雪芹所写的判词究竟是指那一个人而苦苦思索,但是更多的是为众多好女儿的悲惨命运而感到难过。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一部反封建的杰作。这是现在比较大众的一种说法,尤其是毛泽东当年对于该书的定性。

但是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也许是因为没有多么高的思想高度,所以在我眼中《红楼梦》的反封建并没有读出多少,更觉得它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典白话小说,其描写的人世浮沉,离合悲欢颇为深刻。

当然许多人会说,小说中通过四大家族的最后的衰落败亡来预示封建社会的最终衰落败亡,但是曹雪芹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暗示这一点,也许曹雪芹当年自己都没有这种感悟,我们纯粹像做语文阅读题回答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后人附会而已。

再说曹雪芹本身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只是后来家族衰落,他无法在像年轻时过那种怒马鲜衣的生活,也许在书中会夹杂许多他个人的生活感悟,但旗帜鲜明的反封建则不会很明显。就如宝玉说“除四书外,都是杜撰的”便可看出,须知四书为朱熹所编,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创建者,程朱理学则是困扰自明以后中国社会前进的一大绊脚石,是封建阶级思想统治的基石。既然不反四书又怎么说反封建呢?相比明末钱一本的“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王夫之的虚君立宪思想等人的反封建思想则远远不及。

篇3: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一、IA S B 2015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征求意见稿) 》内容的概要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5年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征求意见稿) 》共分为八个章节和两个附录。八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确认和终止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在附录中对基于现金流的计量技术 (附录A) 和征求意见稿中用到的基本术语 (附录B) 进行了补充说明。其中, 第一章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二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2010年联合概念框架的成果, 第八章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也主要来自现有概念框架的第四章的内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议新的3~7章, 对现有概念框架尚未涵盖的部分或有明显不足而需要重新调整的部分进行了重新表述, 其中第七章列报与披露是新加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内容, 这一新的补充, 大大增加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二、对IA S B 2015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征求意见稿) 》的几点建议

由于笔者专业知识有限, 未能对征求意见稿的所有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只是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仅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发表一些看法。

(一) 财务报告目标的讨论中应重视评价管理层对主体资源受托责任

现行概念框架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义采用的是“决策有用观”。在本征求意见稿中, 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这些财务信息对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在做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时是有用的。这些决策包括买入、卖出或持有权益和负债工具, 和提供或偿还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信用。然而现有或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决策取决于他们在这些方式上所期望得到的回报。他们关于回报的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流入报告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评估, 以及对主体受托责任的评估。因此,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当重视对主体受托责任的评估。

(二) 重新引入对审慎性的指引, 如实反映应当体现某一经济现象的实质而不仅仅体现其法律形式

对于现行的会计概念框架没有固定的实质审核形式, 其基本的概念定性为实质重于形式, 但是根据会计的财谨慎性的要求来看, 还需要从会计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进行把握, 其谨慎性更加重于财务报告的其他性质, 谨慎性的基本原则对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独立性而言有着更加明显的意义, 是财务报告基本实现形式的重要保障。财务报告所凸显的谨慎性究其广泛意义而言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 对于实现会计年终审核是极其重要的。

(三) 应当修改对现时义务的描述

在征求意见稿中建议, 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主体没有避免经济资源转移的实际能力。二是该义务由过去事项产生。那么主体负有转移经济资源的现时义务。笔者认为现实义务应当表述为:现时义务必须来源于过去事项, 但对主体未来行为的可能是条件性的。因为现时义务虽然是过去事项形成的, 但是在履行义务时, 转移未来资源的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如, 在遇到“债务豁免”的情况下, 该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就可能被完全豁免;而在“债务重组”或债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 转移未来资源的义务虽然不能完全豁免, 但其金额可能会发生变化。

(四) 应增加指引以明确哪些项目应当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

随着财务报表列报新模式的出现, 损益表扩大到了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包含了比“损益表”更多的信息, 它既包含在传统损益表中确认的收入和费用, 还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收入和费用。现行概念框架并没有明确讨论应该在损益表还是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列报财务业绩。所以, 应当增加指引帮助识别收益和费用的哪些项目应当在损益表中确认、哪些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 并明确界定包含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入和费用的转回问题。

三、对构建我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思考

我国的《基本准则》充分借鉴了IA SB的概念框架, 内容涉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计量以及财务会计报告, 这些因素的确立基本了具备了概念的框架和功能, 形成了完善的会计计量体系。通过阅读IA SB 2015年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 (征求意见稿) 》后发现, 我国的《基本准则》和概念框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 我国《基本准则》的本质定位存在问题

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更加偏向于基本的法律法律没有突出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 缺少必要的道道条件支持, 对于基本的审计概念不清, 没有基本的理论准则体系。

(二) 我国的《基本准则》的在理论深度和多种会计计算逻辑刻画方面还有着明显的不足

对于会计主体的表述不够清晰, 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基本准则理论体系。对于基本的会计报告计量属性也不够清晰, 没有形成完善化的理论概念, 其基本的会计理论的随意性更加浓重, 没有对于会计财务报告作出明确的规划和论述, 没有基本的计量概念作为支撑。

(三) 对于一些需要具体明确的概念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当中也没有定性的论述

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不同会计行为并没有具体的证明, 对于在单独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文字论述做法, 缺少基本的报表制定原则, 没有具体的报表理论依据, 无法形成系统的会计报表理念

所以, 从长远看来, 当条件成熟时, 我国仍然需要构建自己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以替代基本准则, 以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认知, 增强会计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摘要:本文基于对IASB2015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征求意见稿) 》的分析与理解, 首先对其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然后对征求意见稿中所提议的事项发表了几点建议;最后针对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财报告概念框架的现状, 探讨了是否有必要构建我国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关键词: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建议

参考文献

[1]唐皎, 陈薇.中国财务概念框架构建思考[J].会计之友, 2011, 27:27-29.

[2]贾其敏.我国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建设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12, 21:31-33.

[3]任永平, 张希.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拓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当代会计评论, 2014, 02:141-146.

[4]黄晓燕.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对比研究[J].财政研究, 2014, 09:69-73.

[5]延珍, 徐雨晴.关于构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5, 14:217.

篇4:开学后的感想

微风徐徐,送走夏天的炎热,迎来凉爽的初秋。带着十二万分的依依不舍,告别了欢乐的暑假。摆在我们面前的,又足厚厚的一摞课本;充斥耳边的,又是老师的谆谆教导。一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开学了。

美好的假期成为了回忆,紧张的学习开始了。八年级,被人称为“小毕业班”,足以显示它的重要性。我甩了甩满头短发,头脑逐渐冷静下来:迎接现实吧!我不能再以小学妹的身份自居了,虽然有点失落,但失落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重任填塞了。

老师换了不少,一张张陌生和熟悉的脸庞出现在眼前,晃来晃去,我的大脑一片混沌。班主任的班会像惊雷一样惊醒了我,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们没有时间犹豫,没有时间等待。想到这些,我肩膀一紧,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准备把一切抛在脑后,在学习上往前冲。

重要的一年哪!新学期打算有点老生常谈的滋味,翻来覆去无非还是那几句话。该做的还是做不到,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可是从周围的气氛上,我还是隐隐感到一切变了,父母的叮咛多了,玩耍的时间少了;学习的科目多了,倾诉的朋友少了;要写的作业多了,看的闲书少了……而一切,却又像是那么的平常!

算了,有闲时间来感慨,不如好好规划一下。为了实现自己的北大梦,这个学期要好好拼搏一番了。在家长和众师眼里,我是一个十足的“耍孩儿”,凭着聪明而不是努力来学习。父母和老师屡次给我定下学习目标,学习谁谁的认真和谁谁的学习态度。我虽然嘴上不以为然,但心里不得不承认,我跟他们比,之前确实差很多,但是耐心等待,不久之后我将会比他们厉害,到那时谁再想以他们为参照物来批评我,做春秋大梦去吧!请你们擦亮眼睛看着,我会犹如一匹冲锋陷阵的黑马,闯进你們心目中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圈子,让你们措手不及!

我还要打出挑战的战旗,挑战学习上的难题,挑战老师和父母的知识,挑战不懂装懂的自己!

那时,大家将后悔给我的评语,后悔低估了我的实力!

也许有些傲,但是,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我不会再因粗心而受数学老师的批评,不会再因走神而被英语老师点名,不会再因不扎实而屈居第二三名!不会再因不该出现的错误而懊悔不已!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我会以行动作为证明!不要笑我痴狂,风知道我的心思;不要笑我傲慢,夜知道我的努力;不要笑我吹牛,时间将证明一切的一切!

纵使失落也不伤感,纵使迷惑也不彷徨,在微风中向着朝阳奔跑,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抛开一切琐碎的杂念,向着最前方冲刺,向着最高的目标进发!

徐徐微风,轻抚着我年少却不痴狂的心。我迈出的将是坚实的一步,走出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我,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树一中学

篇5: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红楼梦》当然是本好书。是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看到了情爱故事,有人看到了封建礼教,有人看到了医药学理,有人看到了饮食男女。《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当然是极高的,结构精妙,文词考究,说景说人说物,无不精到;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但真正吸引我的,是《红楼梦》里说理的部分。

《红楼梦》讲的道理多吗?也不多。红楼梦三个字,就能够概括全书的道理。红楼一梦,道士唱的好了歌,甄士隐解的词,红楼梦收尾曲飞鸟各投林,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原来人人艳羡的红尘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只是黄粱一梦。

——原来人人都羡神仙,却放不下功名,富贵,情爱,亲情——只是执迷不悟,冥顽不化。

——原来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原来只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们在人世的种种造作,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偌大一座大观园,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红楼梦》在警示世人,因果报应不爽,世事无常,需要退步抽身早。

红楼梦把各种人的生命给我们展开,告诉我们每种人的结局都是什么。

为官的家业凋零。贾雨村当了官,又丢了官,傍上贾家,平步青云,最后又被贬为庶民。贾政一心要当好官,结果呢?太单纯正直也不好。一方面家务事你理不好,另一方面当官的事搞不清。一到地方上当官,就被家奴欺骗,搞得身败名裂,家业凋零。 贾赦甚至弄到被抄家发配。

富贵的金银散尽。王熙凤放高利贷,机关算尽。最后呢?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场欢喜忽悲辛。薛家就是经商的,富贵满堂。最后遇到一个败家子,薛蟠打死人,就差点把金银散尽。

其他的也都是冤冤相报,颠倒轮回。

红楼梦里,也有人想要修行解脱的。但是修行方式不同,结局不同。贾敬一味修仙炼丹,结果吞金而亡;妙玉曲高和寡,结果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被强盗掳去,生死不明。贾宝玉是经历了一番爱恨情仇,看淡了,看透了,才出家;惜春却是还未入红尘,就看破了红尘。

我倒是喜欢惜春。

儒释道的大道理,家长里短人情冷暖的小道理,都在红楼梦里道尽了。你看人家过了怎样的一生,就好像自己也领略了这样一生。你看到人家的结局,就可以想想自己的结局。

我更愿意把红楼梦当成是一本修行的书。是一个人经历了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也经历了家破人亡穷困潦倒后,对人生世界的感悟。这个感悟,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篇6:读红楼梦后感想

《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大家写的红楼梦读后感想吧!

篇7:读《老人与海》后的感想

读完《老人与海》,合上书,静静地坐在那里,思绪却如大海里的波涛在涌动。端起泡好的红茶,慢慢地啜一口茶水,看着杯子里茶叶的浮沉,品味着淡然而又悠长的茶香,我陷入了沉思。《老人与海》,篇幅不大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情节是极简单的,讲的是一位老渔民出海捕鱼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人不理解是什么让它享誉世界,初读《老人与海》我的感觉也是如此。虽然也看过一些对这本书的解读,但总有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直到最近又重读英文原文版之后才恍然大悟,《老人与海》确实当得上此种声誉。

好茶是要慢慢品的,好书同样如此。《老人与海》是完美的,细节描写精到,如一丝不苟的工笔画;语言风格简练而又从容,如球场上的齐达内一般沉稳又如鲁伊科斯塔一般优雅。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它所蕴藏的思想和精神才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也是这本书的成功所在。

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作者所要体现的就是这浮在水面的十分之一,其他的百分之九十应该留给读者去揣摩理解。通俗的说,我觉得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更像书法艺术中的布白。之所以要采用冰山理论,我觉得首先一点就是,可以使行文紧凑,主线突出,繁杂而又不可或缺的背景以及一些琐碎的人物情节都在一些侧面描写中轻描淡写写交代清楚了。比如,老人脖子上的色斑以及手上的勒痕,就将老人过往的经历交代的一清二楚了。这种写法还能够避免呆板,正如《红楼梦中》对于贾府人物关系的交代是通过写林家牵出来的,由外戚入手,既简单又清楚。如书画中的布白,虽然留出了许多的空间,却让人不感到空虚。从美学层面上来说,冰山理论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可以给人无尽的想象,正所谓“言尽,意不尽”。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样。同样,读完《老人与海》,你可以说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体现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宿命论的悲凉,也可以说圣地亚哥这种“望断天涯路”之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最终能够迎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还可以说圣地亚哥有一种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似的洒脱。总之,这种写法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

好的作品都是有能够超越故事本身的东西的,都是能够超越个人的情感经验而升华出一种人所共享的情感或精神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后主有释迦摩尼的情怀正是如此。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是记述自己的经历,却能够流传二百五十多年至今不衰,甚至红学已经成为今天的一门显学,养活了无数的学者,就是因为他写出了世间爱情的悲凉,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李煜的词虽然也是自道身世的孤独,却因为写出了世间的孤独而被人千古传诵。同样,《老人与海》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态度,以及人类那种面对困难不屈的勇气,也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作者不管写什么,都是在写他自己”,我认为确实如此。了解一下海明威其人或许能够更好的理解《老人与海》,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位硬汉,圣地亚哥完全就是海明威本人的写照。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想,知道老人与海这本书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是本书的中心思想,但它的内涵远不止此。

优雅,男人的优雅,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优雅不是靠华丽的衣饰来衬托的,也不是靠精心设计的行为动作来彰显的,优雅是一种气质,是徒劳无功时的安心等待,是重压之下的从容不迫,是绝境面前的信心满满。毫无疑问,圣地亚哥是优雅的。简陋的棚屋,破旧的衣衫,落后的捕鱼设备,这些都掩盖不住圣地亚哥的优雅。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从容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斗智斗勇的场景更是将圣地亚哥的优雅体现的淋漓尽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优雅的硬汉圣地亚哥也是不失温情的。从他对马诺林的关爱,在大海上与小鸟的对话,以及对大马林鱼的兄弟般的情感,可以看得出圣地亚哥是一位有着侠骨柔情的硬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一句经典台词。《老人与海》同样涉及到了生存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老子看来,在天地之间人同草木是一样的,古语不也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吗?人其实与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种存在。圣地亚哥在茫茫的大海上,与大马林鱼斗,与鲨鱼斗,与变幻莫测的大海斗,不也是如其他海洋生物一般的平等吗?圣地亚哥是一位渔民,要生存就得捕鱼。他的捕鱼靠的不是和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用的那种汽艇和先进的捕鱼设备,靠的是近乎原始的鱼钩和鱼叉。他的捕鱼是为了生存,捕鱼是他天生的使命,是他的职责所在。老人把大马林鱼看做自己的兄弟,把海洋看作自己的家园。老人虽然把大马林鱼看做自己的兄弟,但是他又说必须要杀死他,这就是生存的法则。从老人对于大海的称呼的描写那一段,可以看出老人对于大海的深沉的爱。我们从自然中索取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对自然保持了敬畏。这不正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态度吗?圣地亚哥对于海洋的这种态度恰恰是今天只知道从自然界索取而不知道回报的人们所应当反思的。

尊严,圣地亚哥赢得了一个渔民至高的尊严。尊严来自何处?来自你的对手。对手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读完《老人与海》,我脑海中不断闪现出的是德国世界杯上齐达内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镜头。世界杯决赛是齐达内的高度,罕见的大马林鱼是圣地亚哥的高度。尽管有重重的阻力,齐达内将法国队带到了德国世界杯决赛的舞台,虽然最后因为卑鄙的马特拉齐与大力神杯失之交臂,但齐达内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镜头却永远的印在了所有足球人的心里,比最后获得冠军的意大利人更让人尊敬。同样,虽然由于一群群鲨鱼的不断攻击,圣地亚哥没有把大马林鱼带回家,只是带回了一具残骸,但是他没有被鲨鱼被大海征服。“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他做到了。大马林鱼被鲨鱼吃掉了,被毁掉的只是老人的成果,他的精神却是鲨鱼甚至是大海不可战胜的。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镜头让齐达内在世界杯的历史上不朽,“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也让圣地亚哥在文学史上不朽。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由于圣地亚哥这种不屈的精神能够代代传承。小说到最后,马诺林终于决定要再跟随老人一起出海了,不顾一切的要跟他一起出海。老人这种不屈的精神有了传人。老人在梦中又梦见了狮子,他那颗勇敢的心始终没有改变。

篇8: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我有一套由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和由李贽评点的《西游记》, 课余之际常常拿来翻看, 感觉这种带有评点的名著非常好, 主要体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有时甚至发现自己的见解与评注不谋而合, 心中不禁充满得意之情, 脸上流露出得意之色, 从内心深处就更加喜爱这套书了, 尤其是对脂评《红楼梦》更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在这部作品中小说写得好, 评语写的更绝, 可谓小说与评语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堪称双绝。

在评阅文章时, 我们抱怨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没有新意, 难道我们的作文评点不是这样吗?以固定和僵化的模式进行文章评阅, 反而要求学生的作文异彩纷呈、千姿百态,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 却要求别人去做, 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深入分析, 详细批改。阅读脂评《红楼梦》带来几点启示。

1 教师的角色定位———引导者与帮助者

教师是作文批改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而不是一味的指示或命令。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老师要指出文中错误的观点与写法, 并予以改正, 不能硬性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按照自己事先规定好的模式展开。

鲁迅曾说过:“恶意的批评家, 在嫩苗的地上驰马, 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 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写作是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需要被唤醒和激发才能实现喷射。教师如果总是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进行评判、指责, 那么写作的幼苗逃脱不了夭折的命运。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 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学生灌输理论, 必然扼杀学生的写作灵感最终束缚学生的创作才华。

2 批语的优化———批语也要“文”

在品读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时, 我认为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批语也要能“文”。例如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拢翠庵品茶, 脂评评云:

刘姥姥之憨, 从利。妙玉尼之怪, 图名。宝玉之奇, 黛玉之妖, 亦自敛迹。是何等画工!———能将他人之天王, 作我卫护之神祗, 文技至此, 可为至矣!

又如在五十五回评曰:此回接上文, 恰似黄钟大吕后, 转出羽调商声, 别有清凉滋味。

透过批语可以领略脂评语言的形象性和深刻性,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语不是简单的理论评判, 而是流露出评者自身的独特感受, 在品读脂评《红楼梦》时, 犹如聆听两位大家在心灵上的对话, 又好比品味一杯清茶,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真情。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 曾自谓“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和感情被一部没有写完的书耗尽。

我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一定要带着一份真情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因为学生的文章是因情而发, 由感而作, 饱含着学生的一份真情, 所以老师也要用真情去对待学生的文章。假使我们用那种程序化的、固定化的批语去应付学生的文章, 如此反复几次, 学生就会认为写文章不过是自己在自言自语, 根本不会有人欣赏;批改学生的作文不过是老师在完成一项工作而已, 与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关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能就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地枯萎凋零。在批改文章的过程中, 虽然老师有时感觉非常疲劳, 甚至有的教师戏称“搬山”或“愚公移山”, 如此不断地转移位置, 最后老师的头发也变白了, 也感觉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老师们的冷淡、机械式的批评与指责最终毁掉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因此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在作文的批语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成为这种评语的欣赏者和模仿者, 实现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对话, 让真情在师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流淌。

作文批改试举几例仅供参考:

从血管流出的是血液, 从笔尖喷涌出的是情感。

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写在纸上, 就是好文字。

在情感里浸泡过的生活写在纸上, 岂能不动人。

联想, 丰满了文章;想象, 令文章神奇瑰丽。

3 重视旁批———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作文批改时, 许多语文老师比较看重对学生作文的总批, 却意识不到对作文进行旁批的重要性。因为总批是一种概括性的、总揽全局式的、粗放的批改, 而旁批则是一种针对细节的批改, 它是一种深入、细致、具体的点评方式。在批阅文章时, 老师的感情会随着文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进而对学生的作文给以不同的评价, 通过旁批的形式把这些评价记录在学生的文章中, 这些评价都是深入的、具体的, 并且通过旁批也展现了老师在阅读文章的情感历程, 比较容易产生心灵的交流,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行旁批时, 特别要留心学生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是悲是喜, 借助旁批老师一定要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如果学生在文中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教师通过旁批加以引导, 同总批相比, 旁批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

参考文献

[1]郑铁生.访王蒙谈《红楼梦》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2 (01) .

[2]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09) .

篇9:读老人与海后的感想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题记

老人,海。

这本书的内容和它的主人公一样,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老人圣地亚哥由于84天没有捕获鱼,在第85天下定决心扬帆起航。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老人终于将比船大的大马林鱼捕获,就在他满载而归时,成群结队的.鲨鱼却他眼前将战利品撕碎。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回家了,带回的除了一艘破旧的小船外,还有一具闪着寒光的鱼骨……

可以说,从我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从头至尾,我都对老人充满了怜悯之心,从生活的清贫,艰苦地捕鱼,流血的战斗,直到最后一无所获的归来,无不体现出老人内心的孤寂与可怜。可老人却用与我不同的心情去看待他的生活,因为他知道——

他天生就是个渔夫,那就要像渔夫那样活着!

是的,老人是个真正的渔夫。当他知道那一刻咬上勾的是一条麻烦,甚至会让他丧失生命的大鱼时,他却下定决心,抱着“我奉陪到底”的信念,与强大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尽管背脊被钓索绷到麻木疼痛,双手都拽出了血来,头脑因为饥饿与难受几乎停止了工作。但他却抱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同大鱼作斗争。这时,我觉得老人就像他梦中的那头狮子孤独而又威猛,静静地伏在草丛中为了猎物而战,不,应该是为了荣耀而战,为了“渔夫”这个名称而战。终于,这头技艺娴熟,思维缜密的狮子找准了时机,,纵身一跃,成功扑到了猎物。

他终于成功了!我在心底默默为老人呐喊,庆贺。正当我以为这是圆满结局时,却突然蹿出了几条鲨鱼,它们无情地撕碎别人的战利品,我为老人愤愤不平,可老人却十分平和地想:谁说得准呢?也许结果是好的。我十分惊讶他为何能如此平静,但后来我便知道了。

老人出海的目的只有一个——捕鱼。是的,他已经做到了,他别无他求了。因为他知道失败远比毁灭痛心地多,既然他已捕获,获得了他心中想要的战利品,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其它还去奢求什么呢?从老人从容的脸上,我又看到了他身上的乐观豁达,谦逊崇高的品格。看到了一头真正的威风凛凛,傲视大海的狮子!

篇10:读孟子译注后的一点感想

10小学教育

黎泳珊

孔孟之道都主张“仁”,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到处游学,并经常为一些君王宣扬仁政,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佩服他的耐心和志向的。但是据《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王不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不再过问世务,以著作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这样看来,其实孟子有一腔志向,但是遇到困难了,别人不服他了,他也便就没有了那股冲劲了,显得有点消极。

为什么后世人所称道的孔孟之道在当时为什么都不太受君王青睐呢?我看完了《孟子译注》后,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孟子去到哪里,说什么都会和“仁”扯上关系。确实让我有点审美疲劳了。

在《梁魏王上》这篇译注中,梁魏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说只有仁义,何必说利。孟子还提到,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那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那时候,魏国衰落,求强之心比较急切,因此梁魏王一见面就问孟子获利的问题。那时候战国纷攘,根源在于“利”,所以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仁义”。其实,我觉得他看问题还是比较透彻的,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确实有必要以“仁”淡定下来。但是,一来就跟一个求强心切的君主说不必说利,显然也有点太急于宣扬他的主张,而没考虑到被劝说者的心理状态,所以,我在译注中,最终还是没看到梁魏王有明显被说服的依据。所以,启发了我,如果以后遇到比较急躁的学生,我可能不会先急着给他灌输我的主张,而是先顺应他,在深入浅出,慢慢给他讲道理,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再者,在我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或捍卫利益,而不是一味说“仁”就万事大吉。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的看,我们国家外交的最根本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能为国家谋求到利益,没有一定的国力,是无法空口说“仁”的。

除了孟子的主张外,我也从译注中观察着他的为人。觉得他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很明显自己有点自视清高,有点自负的倾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神色上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前些日子我曾听夫子说:‘君子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 孟子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每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一来已有七百多年,从年数上说已经超过了,以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上天大概还不想安抚治理天下,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问我还会是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从这段,看出孟子其实有点言行不一的嫌疑,那时是那时,这样的话显然是被人发现错误了,觉得面子有点过不去了才说出的话。但从中可见孟子志向远大,一心想当个圣贤,所以到处传播他的政治思想,但是无奈没多少君主赏识他,他自己的态度也有点消极了。但是消极之余似乎还是有点心有不甘,还不是彻底地消极了。所以一旦被别人揭穿,自己便有点怨天尤人的感觉。其实,老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种前后矛盾,那时是那时这样的话,真的很忌讳说出口。学生会觉得老师说话不算话,明明自己言行不一,却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是理直气壮地说道理,我认为这个说道效果微乎其微,难以服众。

篇11:读林语堂闲谈散文后的感想

以谦卑的心,为闲适而歌

圣经歌罗西书第三章写道:“所以你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

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写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写道:“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圣经雅各书第四章“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基督教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藏,林语堂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如自由精神,谦卑性格,感悟能力、直觉方式及其清明的文风等,这些对林语堂独特的文化思想、性格特点和文体方式之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林语堂在大光的威严写道:“耶稣只教人一个原则,或两个原则并合为一的原则:就是天国是在你的心中,及差不多是用同一口气说出来的,温柔及谦卑的人将承受土地,前者教人心灵内在的自由;后者教‘我弟兄中最小者’的价值。换句话说,谦卑的人在心灵上是自由的,而最谦卑的人将会获得胜利。这些是在一切自由及一切民主背后的灵性原则。”[7]

谦卑之心,使林语堂能低下学者清高的眼光,放下导师的身份,把读者当做朋友,没有说教,只为闲适而歌。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笔调,成就了林语堂的闲谈散文。怀揣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之情,放置无拘无束于心底,取材于生活之常态之中,推新于东西文化于学识之外,一生只为闲适而歌。笔者认为这就是林语堂为什么会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千万人指责不该闲谈的岁月里极力倡导“幽默、性灵、闲适”为文学主张的理由之一吧。

“天国在你的心中”的自由,“谦卑人承受地土”的恩赐。这样的感悟贯穿于林语堂的一生,也投射于林语堂的闲谈散文之中。带着长者的谦卑之心、常品无名之氏文章的林语堂,他的笔触无处不及,他的笔调也更为自然轻松,文字的幽默也为闲适而作。这也是笔者读林语堂闲谈散文的感受。

为闲适而歌,使林语堂的闲谈散文的既如邻家小院、又如小桥流水、花径通幽。让读者感熟识而清新。

为闲适而歌,使林语堂的闲谈散文,取材更为自由。谦卑之心,并没有让林语堂一味去迎合读者的俗,他推崇健、达、雅,(健,即为健朗;达,则是明白晓畅;雅,即是文雅)是一种充满诗意和书卷气的口语化语言,而这在读者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也能够提高读者的趣味和情调。

谦卑之心,林语堂可以做到把已经写好的生活的艺术第一稿260页毁掉重写。原因是认为自己注重对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批评,还不如注重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调来得正确。林语堂不同中国别的作家,他明白世间万物及文化的评判不在文人笔中。闲适是文学的功用,是人生的常态,以丰富的语言歌之、谈之即可。独特的思想,结论也较为中肯了。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于是安眠之快乐、坐椅之舒适、品茗之淡雅、晏请之理趣无不在林语堂的笔下娓娓道来。不视寻常之态为低俗。林语堂以谦卑之心的独创“闲谈体”成外化之形。以闲适笔调娓谈生活之艺术,这就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为什么会在美国再版40次以上,被译成10多种文字,畅销欧美10多个国家,成为中产阶级的枕边书,历经四、五年而不衰。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并且声誉日隆的著作最重要的因素吧。视读者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站在读者的角度,闲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心得、体会。这就是林语堂的闲谈散文的主旋律。

闲适于你我之间,调味于笔触之中,以轻描淡写的字句来表示我们的感想。以久违朋友的亲密,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之,如此闲适之态,用笔歌之悠闲自在的心情。这种情调在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读者可以信手拈来。

林语堂的谈躺在床上(有译为安卧眠床)和谈坐在椅上都可看成怀谦卑之心,为闲适而歌的闲谈散文。

除了上述平易题目的闲谈散文外,无所不谈中的关睢正义的结尾之故事,更是妙趣横生。实为闲适而作文写趣事一则,当然从这一闲谈散文中,我们更感林语堂的匠心独运,笔调的高超之技,常人难及。

“我想象在台北可有这一幕:

‘妈,你为什么睡不着,翻来覆去?孩子问。’

‘儿也,你不知道。你爸想娶一个年轻的女子到我们家了。’

‘妈,这不很好吗?你应当学文王后妃,她真好。她也失眠,倒不是为怕她先生讨小老婆,是愁他先生娶不到小老婆。想到发热昏,真真足为模范。’

‘谁说这种话?’

‘学校里的老师。’

第二天,张太太、李太太、约同赖太太、杨太太,一齐打到学校里去。老师早已闻风,由后门逃出去了。这几位太太没法,只有把学校里的诗经课本全都撕烂了。”[8]

也许读者会说这篇〈关睢〉正义的结尾看不林语堂的谦卑之心啊。不,如果没有谦卑之心,怎会把自己摆在一个平常妇人的角度去想象这样一个情节,大可以摆着学者的正义角度去辩论,去严厉批评诗义的注解者。作文严厉反戈一击可是文人“正义”之常态啊。而林语堂却幽默地用这样的设想来批评随意曲解关睢诗之意者。读者怎不称奇闲谈之妙呢?

林语堂说:“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是老矿,一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去掘取材料。老矿是的产物都已经过溶解,但新矿的产物则不然”[9]

篇12: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关键词:农商行,上市,改革,核心竞争力

2010年1月27日, 重庆农商行董事会通过了发行H股并上市的议案。2月22日, 股东大会也通过了上市议案。重庆农商行本次计划发行不超过23亿股 (2009年, 重庆市裕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1000万股重庆农商行股权, 每股为3.5元) , 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重庆农商行是全国第三家提出上市计划的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9月, 重庆农商行总资产为2026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4.22% (此前重庆市政府为重庆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达数十亿元) , 拨备前利润为19.34亿元, 净利润为8.52亿元。由于业务迅猛增长, 重庆农商行的资本金压力一直较大。2009年10月, 重庆农商行发行了23亿元5年期次级债券以补充资本金, 不过根据次级债用于补充附属资本的原则, 附属资本按次级债劵期限作测算:剩余期限在4年 (含4年) 以上的按100%, 以后逐年递减。在此情况下, 寻找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成为必然, 也是每个银行扩张发展所遇到的必然问题。

1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积极争取中央试点政策支持

国务院在2003年试点农村金融改革, 作为西部城市, 原定的改革名单里并没有重庆。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 要求做到产权明晰, 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进行公司治理, 成立较高层次的法人机构。作为西部城市的重庆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 城市化水平不高, 历史包袱较重, 组建省一级的统一法人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得益于国务院的改革试点, 尤其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亲自出马, 力争到了改革试点名单里有重庆。针对改革试点, 央行对八省市统一出台了政策, 给了重庆24.1亿元专项票据, 专项用于坏账再贷款和置换不良资产。有了特殊的政策支持, 组建省一级的统一法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在现在看来, 要组建省一级的法人即所谓的“翻牌”也是很艰难的事情, 更何况在几年前。那么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特殊的政策支持, 有的地方没有呢?有资金的原因, 更多的是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作为完全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一个资产质量优良的信用社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程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支持程度, 比如纳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 信用社就是一个企业, 政府就是一个投资者, 服务“三农”的高调暂且不讲, 它要是觉得你这个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值得它投资, 就有可能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所以企业做出的成绩要让潜在的“政府投资者”值得去投资。重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 作为建设西南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需要政策性地推出一个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地方金融机构。因此, 积极争取中央将重庆农商行列入改革试点就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2 独辟溪径, 大手笔、大动作、大举措、稳步扎实地推进改革

重庆农商行改革成效, 是相关领导有魄力, 大手笔、大动作、大举措、稳步扎实地推进改革,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的。在重庆, 农商行的改革和当下正要进入深水区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相同的意义, 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重庆农商行董事长刘建忠表示, 如果只是简单的改名, 信用社的改革只会是“新瓶装旧酒”, 换汤不换药, 改革是很难推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维稳”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就在那个时候, 重庆农商行将90个人一下子从领导岗位调到非领导岗位, 涉及的人很多, 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最大、最复杂的工作, 一旦处理不好后果将很严重。

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必然有一个优秀的带头改革者。包商银行的李镇西, 将微贷技术在中国发挥得淋漓尽致, 包商银行的口号只有一个———没有不还款的银行, 只有做不好的银行;泰隆商业银行的王钧, 专注中小企业, 特殊的“查三表 (电表、水表、海关报表) , 看三品 (人品、产品、抵押品) ”成就了泰隆五年来的坏账率始终控制在1.5%内。成都农商行以“事业选拔人、制度规范人、情感凝聚人、待遇吸引人”, 打造成都农商翻牌改革, “三五八”战略直指上市。刘建忠对重庆农商行改革奠定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 要严格树立信用社在立足“三农”面前的核心竞争力

成立农商行不仅仅是对信用社名称的改变, 不仅仅是简单的翻牌, 也不仅仅是各项监管指标达到组建农商行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公司治理, 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时敢于亮剑。也就是常常在军事领域提到的, 只要发现对手就能进行打击, 只要进行打击就能把对手摧毁。也就是说遇到对手, 一出招就能置之于死地, 这才是一个企业面对市场所要具备的功力。刘建忠就曾经表示:“农村的问题应该是个系统工程, 把政府公共职能和商业规则混淆起来, 把问题复杂化, 会离目标更远。”农村信用社最大的问题是包袱重, 有资产质量的包袱, 有人员素质的包袱, 有所谓的体制的包袱, 有内部公司治理的包袱, 这也是全国农村信用社的通病, 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创新不够。面对这种现实, 重庆农商行的做法是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 在市场面前思考在这种体制下今后该怎么做。也有很多地方选择直面当前的困难, 勇于改革, 敢于把自己推向市场。一个地方金融机构, 在支持、扶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自己也从中受益。具体怎么讲呢?就是在成都入职前一次信贷课上广安吴传华讲的, 一个信贷员要知道哪个地方什么季节种什么蔬菜才能赚到钱, 种其他的肯定会亏本。这个时候我们既是一个风险投资家, 又是一个特别熟悉农村市场的农技指导员, 做到有多熟悉市场呢?农民种的柑橘在什么季节该上肥、该修枝、该松土, 你比他还懂, 这就是熟悉“市场”。只不过我们的市场是农村种地的市场。我们手把手的扶持借款人 (农民) 创业 (种地) , 伴他成长, 与他同进步, 到时候他自然会回馈你。市场化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泥塑社团简介下一篇:《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