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

2024-05-20

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在幼教这个行业都两年了,其实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一点,多关心他一点而以,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非浅,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多问问,多看看,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我想这样子自己在每一年都会有进步的。

二○一一年七月

篇2: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都十几年了,其实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心怀爱心,循循善诱,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见过我班峰峰的人都感慨:他怎么这样,问他都不回答,而且还经常的哭闹,习惯也不好。说实在的,刚开始峰峰小朋友实令我头痛不已,眼看半个学期过去了,可他还是一动不动,话也不讲,更不用说动笔画画、写字。每当看到他这样,我就会大发雷霆,狠狠地骂他一顿&&为此他也挨了我的不少骂,但我不管怎样骂,他还是无动于衷,有时我真想放弃他了。可是我是老师,教育孩子是我的责任。我知道,这样下去对他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于是我决心要改变峰峰这位小朋友,让他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次,上美术课,我教小朋友画《我的好朋友》,等我示范完毕,所有的小朋友都拿起笔开工了。我看峰峰还是一动不动,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说:峰峰,俞老师教你好不好。他看了看我点点头,我就握着他的小手慢慢的、一步步的教他画,教完一个后,我用鼓励的话让他自己动手画一个,他看了看我,我就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行的,画的不好没关系,多画几次就好了。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第一次拿起笔,画下了他着学期来得第一张画。再以后的几次美术课中,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很能干了。他的自信心也强了,连小朋友都说他的进步很大,不在鄙视他了。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一点,多关心他一点而以,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篇3: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

2008年,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率先进行改革,要求老师进行角色转变和教学创新,既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注入式”教学为“发动式”,变“满堂教”为“满堂学”,变“讲”为“诱”,变“听”为“思”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评价者,而不是传统师者形象。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在高一(1)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兵救兵”理论,达到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英语课上进行了分组,每组1、2号为基础好的学生,3、4号为中等生,5、6号为学困生。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我们初步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学习目标

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写在英语学习手册上,从而是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之后帮助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指导学生怎么学习英语,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方式途径,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适当的支持点、兴趣点和思维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和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50%知识可学会,这一阶段属于预习(自主学习阶段)。

二、展示阶段

每小组5、6号去展示,1、2号讲解答疑,认为不对的,其他组员举手纠错。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优势,这里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有对重点、难点及所暴露问题的深入探究,我们有有效、合理的激励措施。学生评出“质疑之星”、“解惑之星”、“发现之星”、“拓展之星”等个人荣誉称号及“优秀小组”。并且每节课的评比结果上墙公布,每周一总结,对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阶段学生又可学会30%的知识。

接着剩下20%要老师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整合,以利于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使展现得到提升,这就是老师的点拨阶段。每节课老师把知识要点、重点词句、重点句子、重点语法进行汇总,是学生对每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练习阶段

老师把事先精选好的课时训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检测、巩固。

检测后,按照分组学生互相批练习题,共同纠错。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本节课那些知识没有掌握,纠错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各个兴奋无比,奇思妙想,思维活跃,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令人感到每一节好像是“思想交锋”和“和谐同进”的大会场。

另外,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有三点必须注意:

1. 教师仍为课堂主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环节中如此之小的“单位时间”,如此密集的“群体参与”,如此“大容量”的内容,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一堂课下来,老师虽然只说了10多句话,确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联处。

2. 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老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因为让课堂充满激情,取决于一个氛围,而学生激情四溢的时候,学习是高效的。

3. 培养学生自律、自信、合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习惯,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刚开始课改时,个别学困生利用自学讨论之机说闲话,还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组表现不好而闹情绪或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可采用个别教育,走进学生心灵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交谈,必要时对他们谈心、补课,使他们跟上大家的学习步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半年的摸索、探索、实践,期中、期末及平时月考成绩,教改实验班均高于其他班级,实践证明,变被动式吸收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学习的教改是成功的,而我作为一位课改示范班的老师也在成长进步,面对高中课改我信心十足。

篇4:学习陶行知名言心得体会

一、教师的学习目的与学习精神

陶行知特别强调教师的学习。他又说“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针对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情况,陶行知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那是缺乏持续学习的后果。他指出“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陶行知指出教师一要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极力提倡教师要有创造意识,指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他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使教师职业成为最需要有创造性的职业,教师理应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生发地、思维的运动场,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解放,从而畅享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和尊严。

要实现创造之目的,陶行知首先强调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我们研究学问要用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业上去求学问”。对此陶先生提出了五个字的基本要求,即一(专一),集(搜集),钻(钻进去,求深入),剖(解剖,分析),韧(坚韧),最忌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居,以一家言自封。指出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其次要虚心,“要虚心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提倡老师要拜老百姓和小孩为师。他勉励大家应当“天天学习,终生学习”,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指出教师“并不是贩卖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底”。“年年照样画葫芦”是十分可怕的。

再次要有恒心,要坚韧不拔。他指出:“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指出做学问不能只是“尝一尝,试一试,就停下手来,那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贡献的”。要真想有成就,就必须从有计划的苦功中得来。必须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必得天天想,一年到头,一世到老都在这上面下功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

二、教师学习的渠道与方法

陶行知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把学习的渠道大大地扩宽了,主张“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前”,“以社会作学校,奉万物做宗师。”陶行知提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进行什么学习,脱离生活就是谈不上学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以做为中心,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生活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以求得知识,获得本领,发展智慧、情感、意志和个性。教师的生活就是学习的生活,教师的学习可以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可以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可以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可以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教师生活随处是学习之所,随时是学习之时。

社会是无形的大学,陶行知主张“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可以作为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便是毕业,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提法对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非常必要。

当然,陶行知强调教师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并不是说教师不用读书了,而是要求教师读活的、真的、动的、有用的书。对这样的书陶行知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这里既道出了书的标准,也指出了读书它应达到的要求,如果读了这样的书,又能做到不断“动作”、不断“思想”,不断“产生新价值”,就能做到手脑双全。

在学习上,陶行知特别重视学习的方法。“学问怎么样能够进步,重要在有方法研究”,“活学活用要有科学方法”。

他首先提出了“五路探讨”的方法。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陶先生在这里强调在行动中,在实践中通过实际体验进行学习,通过看书,求师,访友多方获得知识,同时要认真思考,在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价值。陶先生还提出学问增进的方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还说“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进行经常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这些都是讲学习的途径,即要脑、手、嘴、眼各种感觉都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将读书与实践思考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求师访友结合起来。

第二,强调“每事问”。在这方面陶先生反复强调,可以说是苦口婆心。每事问的重要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强调虚心地多多去问“问古问今问未来,问天问人问万物。”每事都要问清楚“何地,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法,几何”,指出要沿着科学的生活过程去问,即: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论;断论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对任何一个问题“一问便须问到底”。

第三,以教人者教己。这是陶先生提出的一条很主要的学理。因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然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陶先生提倡“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尤其强调要学得专。劝诫大家“莫跟鼯鼠学五枝,凿井越深口越大,博学首要在好一。”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学生,必须择定一个题目从事研究,即使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渊博的大道理来,对于一个问题认定了,便要尽力向里钻,钻出一个大道理来,于人于己都可以得到切实的益处,而且可能有大的贡献。

此外,陶行知在谈到教师学习的时候,总是同时想到如何通过教师的学带动、影响学生的学。陶行知说:“好学是感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感染很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谆谆提醒教师必须力求长进,不要做年年爬起来卖旧货的教育界败类,不能懒惰,不能放松,一定要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也。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气候。作为教师,不要做“糊涂先生”,切莫轻于断定学生的品格,所谓“庸”,“笨”,所谓“调皮”,“坏蛋”,未必就没有出息。要运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气呼吸,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孩子,把学习的基本自由教给他们。陶行知非常殷切地告诫人们;只要先生们少骂几句坏蛋,社会、家庭、政府多给一些自由的空气,少用一些强制手段,那么爱迪生他们便会如雨后春笋一发不可遏了。如果真能出现这种局面,学生一定能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成效。

陶行知关于学习的论述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与当前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相比并不落伍,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我们感到很亲切。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借鉴陶行知学习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学习文化,教师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成为全社会学习的典范。

篇5: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些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小的“书呆子”。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从何谈创新呢?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真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他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建立在利公而并不是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他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

篇6:陶行知学习心得体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陶行知的一些著作及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做事风格理念,深刻感知自己作为教师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很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篇7: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来源:好范文 http:///),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篇8: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 城内小学:杨晓芳

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 城内小学:杨晓芳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通过这次关于师德师风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让我深有感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第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通过师风师德的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诚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篇9: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篇10: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分享

创新

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

免费

分享

创新

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篇11: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秦黎霞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秦黎霞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秦黎霞 通过短短一下午的学习,让我近距离地走近了陶行知,深受教育和震撼,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幸聆听了程会长的报告,让自己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全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就在生活之中,学生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应该多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上。

篇12: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不仅起因于他的机遇,还在于它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陶行知放弃了博士学位和在美国的丰厚待遇毅然回国,去谱绘他心中的蓝图。“人民贫非教育莫予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予知之。”,深忧国难当头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唯有教育才能改变祖国的命运,于是他携着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教育科研试验,不求回报,只为培育出真正就有创新、求真意识的新人民教师。正如他自己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自己无私奉献给了教育。但当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评上职称争得头破血流,有些则费尽心思去城市里的学校就职,似乎教师慢慢偏离了教师服务人民的这一信仰,而更多地是刻意追求自己的利益。关于如何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这一全新的观念。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活本身就有教育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而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决定着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只有运用了社会的力量,符合了社会的需求才是有效的教育,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变改造了个人。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时间一致性,社会和学校的空间一致性,学生应当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学校的期间亲自带领学生开山种地,让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使生产经验丰富理论头脑,正如他的那句话“头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但回顾当今的教育,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时光都是在教室里被动地被老师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思维能力弱。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单一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可以相长,唯有分数和升学率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工具,虽然素质教育政策早已被搬上台面,但升学的压力始终抑制了理想的美好,因为升学率,瓦特陨落在教鞭下,牛顿消失在冷眼里,爱迪生受伤在讥笑中。

陶行知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而且尤其注重教师的个人素养。他将教师定义为“社会的改造者”,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充分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基本,博爱奉献是精神,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动力,与时俱进是信仰,教学相长是武器。身为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信阳新,相信教育事业是伟大美好的,并且要不断的吸取知识来武装自己。教师应当将教学相长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不能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而要多与学生交流,培养默契。教师还要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因为年年卖旧货的教师必定是会被社会淘汰的。

篇1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篇14:陶行知学习心得

记得有人曾说过: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利用暑假,我好好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其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回想十几年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凭借着学生时自己优秀的表现,成为优秀教师也不会太遥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仔细研读,我深深地折服于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主要有这么两点感受: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让“经师”成为“人师”,让“庸师”成为“高师”。我常常觉得,我们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只要我们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上一篇:电脑作文600字下一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知识竞赛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