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024-05-12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共6篇)

篇1: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王金梅

长春市二道区审计中心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与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受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使得其会计核算工作中常凸显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为有效地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充分结合事业单位的财务关系进行对应的工作协调。作为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典型的特殊性。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因核算方式比较陈旧,运用系统比较复杂等,都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凸显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改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如应付统筹退休金、存入保证金、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等。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存在隐匿的行为,将其列入“其他应付款”的账面上,若能够清查出来,则需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的上缴。若没有被清查出来,则很可能会被事业单位自身所利用。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利用事业单位自身的工作权限,将收入部分也纳入到这一项目中,作为事业单位的“小金库”而独立存在。因此,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则势必会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会计核算方式失当,核算精确性降低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严重失当的行为。这种失当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缺陷明显,难以保障其会计核算的精准度和精

确性。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按照规定来科学运用会计核算方式。按照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该是借记核算,但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则是首付实现。这种核算方式,在处理账务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误,难以保障会计处理信息的精确度。其次,在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和财务会计而言,两者之间的独立性,虽然能够保障各自数据环境的准确,能够提升各自核算的精度,但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关联性,则势必会影响整体数据的精确度。最后,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规建科学完整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即便规建了也只是简单的应付差事,难以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提升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月末资产负债表不全面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无形资产的摊销也是极度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而言,对无形资产实施一次性的摊销,无疑会造成月末资产负债表的不全面、不准确。相反,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部分实施内部成本核算的企业,在对无形资产的处理过程中,则会将其分期摊销在每个月的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能够在分析月收支平衡与否时,将这部分内容也包括在内。无形资产的一次性摊销,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往往不会作为一种资产负债的形式而出现,更多作为一种额外的资产。从这方面来讲,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无形资产的一次性撤销,往往无法从根本上来把它的历史成本和使用摊销情况进行有效的反应。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运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必须采用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效地提升会计核算的精确性,以此来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基于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来有效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

(一)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管理控制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强化会计核算的效益,必须注重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加强内部控制,落实责任主体,不断突出岗位责任。

1.1内控制度的建立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为了提升会计核算的精确度,发挥会计核算的精确效益,必须结合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践,率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充分结合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方向和工作目标,构建系统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切实推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益。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还应该构建科学的工作流程和会计核算程序,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等同于工厂的流水线,逐一进行规范与协调,努力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紧凑性,避免出现越级或者脱节的问题。实践证明,科学的内控制度,能够真正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机制化和体系化,能够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顺畅有序运行。

1.2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在其会计核算作业中,不是单一部门或者单一人员就可以实施的,而必须负责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能够深谙工作职责,强化彼此联系,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有必要落实科学细致的岗位责任机制。一方面,在会计岗位的职能划分中,应该全面清晰地表述职能所涵盖的范畴以及权限,使得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岗位认知意识,督促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提升工作能力,自觉优化工作素养,不断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1.3预算和核算部门的配合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离不开预算部门的支持与沟通。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两大核心业务部门,必须强化沟通与交流,以便预算能够指导核算。在会计实践工作中,预算是核算的前提条件,若预算出现错误或者预算随意更改,那么预算的指导性作用就会弱化和降低,这无疑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进行。基于此,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强化预算部门与核算部门的配合,不断提升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此外,还可以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制度,在未改变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实现会计工作的集中管理,实现会计各业务的有效联结。

(二)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传统的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制度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难以反映事业单位的真实会计情况。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权责发生制。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的主要标准,而不管这些收入或者付款行为是否发生。权责发生制是以行为应当发生为基准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

2.1匹配当期的真实收支情况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运用权责发生制,能够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只要收入或支出行为已经发生,不论应收款是否到账,也不论应付款是否支出,都属于当期的收支情况,都应该被全面真实地反映在会计核算中。从这方面来讲,这种权责发生制,能够科学精准的匹配当期的收支情况,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当期的收支现状。

2.2便于纵向分析收支情况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运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有助于纵向化的分析事业单位不同时期的收支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比如事业单位的应收款的发生时间在下一时期,但由于应收行为在上一时期已经发生,那么这部分款项也不会被作为下一时期的收入。通过这种会计核算,能够准确无误地分析事业单位各个时期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三)改良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无形资产运用一次性摊销的方式,则势必会造成会计数据或信息的错误。因此,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应该注重改良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在会计核算中,应该利用累计摊销来取代一次性摊销。相比一次性摊销,累计摊销能够精准地将无形资产记录在会计信息中。通过增设“无形资产基金”,既可以将无形资产作为收入来进行体现,同时也能够与之匹配的出现银行的贷款信息。当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部门在处理无形资产时,就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来分析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情况,以便整理出科学的会计数据。同时,基于这部分内容,还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加科学地处理无形资产,更有成效地利用无形资产。

总结: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会计核算方式不科学,无形资产处理不精准等。为了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阶段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良和优化,以此来全面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鑫,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2]姜淑华,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2):59-60.[3]杨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中国商论,2016(28):41-42.样刊地址:长春市二道区政府自由大路5379号 王金梅(收)***

篇2: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高丽

(淮北矿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本文简介了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的举措。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建议 1 引言

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企业会计核算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财务和成本指标,成为了企业进行市场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与此同时,企业通过会计核算,也可以对这些会计核算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图改进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为有效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那么对企业会计核算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不断优化,以适应新时期企业会计发展的需要,使企业能够站稳脚跟。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

1)为企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经济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而其中的劳动分工与协作随之更加细化。因此,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严格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如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生产数据和资料,会计核算担当重要角色。同时,又要把这些数据和资料充分作为企业经济运行的预测参考,进而为企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所以很多企业都面临着风险与收益共存的情况。这时,企业更需要强化自身的会计工作管理,并作为会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会计核算管理也具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会计核算管理的优化,也可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避免发生财务风险,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3)有助于杜绝徇私舞弊现象。企业会计核算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在廉政建设中也具有积极得意义。有的财务部门常出现徇私舞弊现象,假如仅 靠员工的自觉性来维持,这就很难保障清正廉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则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行为。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才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水平,确保企业的经济活动公开透明,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就企业的概念而言,它是指按照法规设立的,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服务活动的能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在不断细化、在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推动下,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逐渐转变为高科技型企业和知识创造型企业。不论属于哪一类型企业,它们都需要会计核算来支持各项经济活动。再说,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计主体的反映,并以货币作为衡量标准,也直接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资金流动情况。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多指事后核算,但是事后核算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时期会计核算既包括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核算。事前核算则是预测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事中核算则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确保经济活动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会计核算作为整个工作的基础,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确保会计核算规范化运行。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体界限不清。不少小企业的主体界限分不清,这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因小企业多采取家族式运营管理模式,致使企业的产权和个人财产并没有划分清楚。有的企业老板既当会计,又兼任出纳员。其在经营过程中常出现主体界限不清的情况,以至造成了财务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2)会计信息质量较差。不少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没能将会计信息完全的反映在会计报表中。而在经济活动发生时,相关责任人还不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如此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核算所涉及的会计信息很多,这势必要求会计核算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现实中,往往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都缺乏完善的专业素质,对核算方法的选择存在问题,从而导致了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很差。

3)事前、事中的会计核算欠缺。不少企业会计核算多将工作重心集中在事 2 后核算上,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常会进行再次确认,事前、事中的核算就不大重视了。核算过程中也没有规范化,这就在事前与事中核算中就埋下了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了企业会计的事后核算。

4)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少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存在层次不清晰的问题,有的连会计机构都不设置,这就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进行。有的虽然设有专职或兼职的会计人员,但兼职占的比重较大,其职称还普遍较低,致使会计核算工作很难达到规范化要求。一些企业虽然雇佣了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受客观因素影响,比较优秀的会计人员并不会选择加入这些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会计核算的要求。财务部门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始终保持企业会计核算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行。

5)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主要是依靠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准则进行的,所以很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没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制度进行,如有的将一些间接费用直接纳入成本核算,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这对后续会计核算就造成了影响。原因是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有的根本没有会计核算监督机制,只有例行审计和日常报表;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至造成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有的即便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职能已老化,没能发挥应有的职能,财务人员不能得到监督。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的举措

1)规范会计法律法规。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这时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做到的。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而企业的财务部门也需要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构建具有较强实用性、科学性的会计核算法规体系,完善配套相关措施。会计核算时需要理顺相关法规监督的关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使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以便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管力度,对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纪意识。通过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做到依法查处、及时整改,轻则批评教育,重则移交司法部门,以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杜绝各种违纪行为的出现。

2)健全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会计核算需要建立在健全成本核算制度的基础上。成本核算制度也是以成本 3 核算为对象,着力于成本核算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的核算制度。企业通过健全成本核算制度,能够较为清晰地明确成本核算的内容,明确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成本核算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有利于落实法律法规,对财务预测也具有重要意义。健全成本核算制度以后,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也能够呈现出规律性,并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创新财务会计工作。

3)建立部门联动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需要多部门的共同配合。为了改进企业的会计核算,这就需要建立部门联动的会计核算制度,以促使财务部门能够加强与业务部门、辅助部门的沟通联系,并在各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这也能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对项目进度进行测算时,除了按照已有的方法分析外,还可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核算。既能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又能保证信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水平需要在健全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当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相关制度的落实。财务部门需要尽可能地选拔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全面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素质,才能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财务人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以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采取考核制度。定期考核,这既可以督促财务人员快速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会计核算操作的要点,又能促使会计人员操作规范化。

5)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当前很多企业内部控制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缺少各部门合作等。这些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核算的能力。会计控制存在缺陷,则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所以,为优化企业的会计核算,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结束语

会计核算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选择适当的方法,要在保证会计核算规范化的前提下,优化会计核算。在当前,企业会计核算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才能不断的完善,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在现实中,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健全,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 4 企业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其他部门都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便进一步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和职能,共同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而服务。参考文献

篇3: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 缺乏资产管理的意识,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 “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如应付统筹退休金、存入保证金、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等。有部分事业单位, 可能考虑到单位的利益或是个人的利益, 把一部分的收入给隐藏起来, 简单说就是把本来应该当作预算外收入的部分资金列入了“其他应付款”的账面上, 这样一旦被查出就会当成收入上缴, 若是未被查出, 则会一直列在“其他应收款”的账目里, 使用权贵事业单位本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个别的事业单位把利用自己的职权代收的一些资金没有及时上缴, 而是挂在了“其他应付款”的账目里, 作为事业单位隐留的部分“合法”收入。再就是部分事业单位中存在着把一些单位或个人缴纳的一些费用, 利用“其他应付款”做成一收一支、不把其当作收入来做账, 实际上是把单位的一些支出和收入给隐藏了起来, 就是所谓的小金库。

(二)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其方式上缺陷存在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来说, 我国有相关的规定, 就是必须采用借记核算的方法, 一些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使用的却是首付实现的方法。首付实现的方法会使事业单位在做预算、核算利息的时候其准确度不高, 从而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得不到有效的明确。对于基建会计和财务会计来说, 他们在事业单位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这样会使作为会计主体的事业单位自身, 在财务报表的制作过程中, 对单位自身采取的一些情况得不到准确的提供, 导致基建财务管理的情况没有很好的落实。同时, 对于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来说, 有些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善起来, 个别的事业单位表面上完善了, 其实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 更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与当前的财务管理根本无法适应。

(三) 无形资产的摊销

通过学习《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得知,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在取得无形资产时, 将其成本作一次性摊销:

借:事业支出

贷:无形资产

对外转让无形资产取得转让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

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 (此处是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转销为零, 并不是为负数) :

借:事业支出

贷:无形资产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在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按摊销额:

借:经营支出

贷:无形资产

从上面的会计账目处理看还有很多问题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把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时候, 一次计入“事业支出”是很不合理的。举个例子来说, 一不实行的单位购买一块使用年限30年的土地使用权花了65万元。购买的时候:

借:无形资产650000

贷:银行存款650000

摊销时:

借:事业支出650000

贷:无形资产650000

从上面的会计账目处理看, 该项无形资产购入和使用摊销情况就不会显示在月末资产债表上了, 这笔账目就成了一笔账外的资产而存在了。对那些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某些单位, 其无形资产在摊销的时候, 必须在收益期里进行平均摊销, 并把其分期列到“经营支出”账目里, 会计处理时就会, 借:经营支出, 贷:无形资产, 其无形资产就会以摊余成本呈现在月末资产负债表上, 这样无形资产根本就没有把它的历史成本和使用摊销情况进行有效的反应。

二、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增强会计控制, 可以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得到相应的加强。作为事业单位来说, 要把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重视起来, 相应的让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起来, 并逐步的完善, 这样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要想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必须先把各种各样的程序以及流程规范起来, 各个岗位应有具备的相关责任制定出来。接着, 要让会计的预算部门与核算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 在计划的制定上一定要细致准确, 一旦确定不能随便再改。最后, 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制度, 让所有行为都达到规范有序的程度。比如说, 可以在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制度, 不但单位会计责任主体没有改变, 而且财务的职能也没有减少, 还使得财务管理的只能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二) 对收付实现制的不足进行修改, 根据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

因为收付实现制在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反映的时候时, 存在一些缺点, 不能适应目前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 所以要对收付实现制进行有效的修正, 并把权责发生制引入到单位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而不问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采用权责发生制, 对于那些在本期的范围内已经收到的、发生的以及本单位应当支付的所有费用, 不管有关资金有没有收到、有没有支付出去, 在进行处理的时候, 应该编入本期的所有收入和费用;与之相反, 如果不在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范围内, 就是说相应的资金在本期应经收到, 或者说是已经支付出去, 在处理的时候, 不应该编入本期的所有收入和费用。 (1) 对收付实现制进行有效的修正, 并把权责发生制作相应的导进之后, 不管是当期的收入还是支出以及那些相关的成本费用入账的时候都可以及时编入了, 这样就与当期的收支能够很好的匹配了, 从而使得单位预算相关的执行方面的情况, 还有资产在负债方面的情况都能真实的反映出来了; (2) 让事业单位各个时期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可以通过纵向进行相关的对比, 也可以把预算执行进度和结果在各个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横向的对比 (3) 引入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以及负债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出来, 将隐藏的负债进行完整披露, 对事业单位内可支配的资源进行如实反映, 避免国家资产的不必要流失,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务风险。

(三) 有效改进无形资产核算的法

在有关无形资产的核算上, 需要重新设置一个累计摊销, 让这个累计摊销成为无形资产有关的抵减方面的项目, 对无形资产的一些摊销额度进行累计, 记录下来。此外, 再加设一个与基金相关的科目, 可以叫做无形资产基金, 会计要做相应的以下处理:在单位合理取得无形资产时, 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基金”科目。如果无形资产由于摊销结束、一些比较新的技术把它给取代了、从根本上说无形资产已经不存在了、减值了的时候, 借记“无形资产基金”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由此, 对于无形资产历史成本, 摊余成本的一些相关信息方面的要求, 处理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这样便于对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很好的了解。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在财政管理方面的革新也在大步迈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可以通过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稳步发展。

摘要:会计核算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 与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作体系, 其工作内容较为复杂, 需要依照事业单位财务关系进行对应工作协调, 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合理改善。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以期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 2013, (2) .

篇4: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文化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改进措施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文化单位的工作提出更多挑战,文化单位应在困难中寻求完善、落实发展。会计核算是保证文化单位资金运行的主要保障,本文从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入手,先分析了会计人员的设置和素质问题、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固有资产的流失以及监督匮乏等问题,然后提出提高人员素质,改革跨级基础,加强资产核算,加强监督完善制度等措施,希望为今后的文化单位会计核算提供借鉴。

一、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

文化单位会计人员的设置和素质问题。现在文化事业单位往往人员冗杂臃肿,由于其采用经费账和基建帐使得人员队伍庞大,并且这些会计人员中还不乏水平较低的人员,使得文化事业单位不仅造成了一定的财政负担,还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收付实现制在文化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现在的文化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大多是收付实现制,这种核算方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文化单位本期的收入,将全部的现今支出作为本期的支出,这样虽然人工成本比较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简单的反映收支问题,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好多不是按月收取的收入或者支出就会暴露出来,这样收付实现制就不能准确的反省当期的收支情况。

固有资产流失严重。很多文化单位对于现金的管理和核算比较严格,但是对于一些硬件设施的使用往往不体现在账目中,其次很多单位有些额外的收入都不计算到收入中,反而通过其他应付款的形式进行挂账。

监督匮乏,过程混乱。现在的文化单位会计核算过程混乱,很多单位的员工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对于票据的报销相对不规范,对于会计账务的处理欠佳,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不规范。其次有些文化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会计管理质素,造成会计工作散漫滞后。

二、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措施

1.精简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文化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改革首先要精简机构,将每个机构的分工进行明确,确定独立的核算机构,并且相互制约。其次要提高文化单位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从招聘的环节就严格控制人员进入,尽量让每个人员都有资格证并业务熟练。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核算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要定期组织培训,让会计人员时刻更新自己的会计核算知识,和新时代接轨,加强自学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多多让人员参加培训讲座等,让会计核算人员在工作中不断进步。

2.改革会计基础变权责发生制

旧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在会计核算的时候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到权责发生制在全面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优势,能够深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收支情况和财产状况,其更加符合会计核算时客观性和谨慎性的原则。其次随着文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仅要满足一些相关的政府要求,还要获得一些相关债权人和外部投资者的认可,因此可以将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加到工商会计制度中,这样更加能够提高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

3.加强资产核算和计提折旧

由于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于文化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没有计提折旧这样的规定,于是很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时,或者更新变卖时都会产生很多账目上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收入和支出,因此文化单位并需要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以往的核算经验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不能再向以往一样拆了东墙补西墙,让账目核对总是出现问题,要建立正常的运行模式以及相对正确的补偿模式,让文化单位的固定资产进入账目中,有一个良好的循环,以后的固定资产可以直接贷银行存款,借固定资产,到固定资产到了报废的时候也可以借折旧费,贷累计折旧。总之文化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其数额巨大,必须采用严格的方式进行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文化单位的账目更加清晰,同时会减少在固定资产折旧和变卖中产生的问题。

4.加强监督,完善制度

对于文化单位核算过程混乱缺乏监督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并健全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有一定的参照,才能够让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正规并且严谨,先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建议在期间设定文化单位的盘存制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制定盘存的期间,最后通过核算进行处理。其次我们要在文化单位开展监督活动,一次提高文化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更好的发挥文化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者的价值,让文化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可以对文化单位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其是否有完备的账目,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是否真实客观完整有效,其核算的过程是否符合国家社会的规定,会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

三、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文化单位核算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单位的发展,为了促进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现在文化产业核算中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能有利于全国全社会精神文明提高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李杨.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8).

篇5: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革新,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管理会计做为边缘学科,科学地将管理理论、方法和会计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相关信息,客观实际地反应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动态。事实证明,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产生的效益,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够否定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地位,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实践制定一一对应的改进措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管理能力,良性健康发展。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问题;改进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以收集、计量、汇总并传递管理控制信息为主,而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发展革新的前提下,管理会计在对非财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会计可以看作是一般财务会计的升级版,总之管理会计区别于一般财务会计,不只在工作目标和内容上有体现,更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采用怎样的行为观点来处理各类财务和非财务的控制信息是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只有高度敏锐、知识结构完备和适应能力很强的管理会计人员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建设推波助澜。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概述

管理会计可以看成是一种会计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社会效益而引进的,通过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信息及单位其他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资源整合并分析研究,使得单位内部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此分析材料对本单位整体建设进行规划与控制,为单位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以看出,价值创造与维护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核心理念,基于此背景,管理会计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战略、财务、业务一体化最行之有效的工具。1.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

管理会计的概念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即区分学科和工作两个方面去解读。首先从学科方面考虑,管理会计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在学科理论上一般称之为管理会计学,就是以会计学为依据和基础,同时吸收借鉴了行政管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后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另外从工作方面考虑,作为一项专门独立的工作,一般将其称为管理会计,顾名思义,也就是专门向企业或单位管理当局及决策者提供与计划、控制、决策、考核等有关信息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俗地讲管理会计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也决定了管理会计具有服务职能,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来进行服务,通过及时准确的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也间接反应出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他会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的改变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1.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基本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在职能上主要以预测、预算、决策、控制和评价为主,也可以称其为内部报告会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实际控制,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报告,职能更加倾向和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此外管理会计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的前提下同时更加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并大量地运用预测财务数据来描述未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情况,为决策层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材料,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更好地制定相关决策抓实依据、打牢基础,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由此充分体现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地位,这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正规化建设,为促进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账务管理水平保驾护航。1.3、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属于一种非营利的职能组织,不同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具有“向前看”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是利用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数据分析信息,来为当局的相关决策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而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其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特有思维方式是管理层制定决策的最有力的支撑点。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具有监控结合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目标侧重于满足自身预算管理的需求,兼顾内部管理需要和其他信息需要,全面系统地监控并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精准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第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具有内部管理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在应用内部控制上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和合同管理业务等,采取有效控制方法在财务工作数据分析上有所管控,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现状

结合目前实际情况了解到,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广泛利用管理会计参与到日常管理之中。但是管理会计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管理会计的管理作用发挥也不明显,管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结合度不高。所以,国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要从制度层面和单位层面两手一起抓,不断改善目前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逐渐形成管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机结合高效运转,从而达到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的目的。

2.1、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不全面。

从目前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已渐渐重视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认识到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地位,初步形成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方法,但基于目前对管理会计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及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满足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实践需要。我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实际理论研究还不够,缺乏创新性的实践指导,导致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处于长时间处于瓶颈期,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分析已成为迫切需求,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去完成。

2.2、管理会计的内部管控已初见成效,但不系统。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已经初步制定了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全面落实和有效运行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我国国情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权力过于高度集中统一,缺少监管机制,个别单位领导可以独断独行,独自决定管理方式方法,独立制定有关决策,更有甚者会更改会计相关信息,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不能很好的牵制领导者的管理权,使得管理会计系统的相关法规制度也无法得到全面落实;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的监督控制系统已经建立了起来,但在全面运行上还有偏差、有缺陷、有漏洞,没有形成定期、定人、定点的对会计信息进行核查,在管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得不到完全保证;再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处于老思想,审计过程还是用老办法走老路子,没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对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人员进行不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不深入、不具体,发现财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被无限放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财务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没有想在前,总打“马后炮”,达不到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进行有效规避的要求,给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2.3、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已初显成果,但不充足。

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要在人才储备上要做到筹划在先、想尽办法、加大力度、下苦功夫、不惜资源、着重培训,当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中专业的、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用一般的财会人员临时充数占岗的现象比较普遍,显而易见,一般的财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不熟悉、不掌握,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自学意识又不强,找不到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管理会计的运行机制和信息系统不能够正常运转,间接地影响和制约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良性发展。

3、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实践充分证明,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管理经验越来越趋于成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向着稳中求精的方向逐步发展,为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能力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壮大管理会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必然前提。3.1、行政事业单位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靠管理会计的应用来促进和推动。

通过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来看,不可否认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及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地方政府及社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加强,这得益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制定决策的科学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会计应用的系统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以充分利用单位财务会计相关信息来决策、规划、预算、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主要职能,推进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正规性,坚持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费用管控的制度化,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严谨度,达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的目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高。

3.2、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和机制体系的科学化,必须靠管理会计的应用落实和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内部控制上对应的工作面比较广泛,相应的机制体系更多,也更加复杂,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完成各项业务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严格内部管理控制,结合相应机制的有效运行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管理会计的应用要体现出在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管理业务等方面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制度性,还应熟练掌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会计核算控制等控制的方式方法,同时必须在经营流程、岗位职责、数据分析应用上有所管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熟练运用内部管控的方式方法,并以相应的机制体系为依据,来实现各项业务的高效落实、创新发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建设能力。

3.3、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成本管控和降低风险的常态化,必须靠管理会计的应用来监管和保持。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控,降低成本风险是管理会计最基本的也是难点最多的工作任务,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管理会计也起到了攻坚克难的模范带动作用,实现成本管控的理想目标,达到有效降低成本风险的目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成本管控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随之而来的成本风险的评估和预判更显得尤为重要,依据管理会计对成本动态分析的一些理论数据,能够最大程度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在寻找最佳投资规模上定方向,在提高投资回报率上定目标,从中寻找最优成本核算,规划制定合理的决策政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风险管控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达到成本和风险双降低的目标。

4、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不断深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作用在逐步提高,在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关键作用更加明显,但是任何工作、任何成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在接受认可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有待于各方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共赢发展。4.1、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思想认识还不深。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是本单位的资产管理的掌舵者、引路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倍受关注,在管理中过多的偏向于单位短期效益,对财政部门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拨款不能进行严格的资金审核,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同时在应用管理会计的时候,一般注重如何控制成本,过多地寄希望于成本的回报率,做不到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分析,管理会计对自身的工作认识严重不足,忽视了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忽略了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长期高效持续发展。

4.2、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还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有力的保障,管理会计自身不能够加强学习,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系统地人才培养,没有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方案,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稀缺,行政事业单位在手中无人的情况,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会计的选择上随意性太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由其他会计人员兼任管理会计,其用人机制较为僵化,兼任的会计人员因缺少工作经验,对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不完全掌握,在学习上不系统,自身的固有思维占主导,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发挥不出来,影响和制约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上要真抓实干,行政事业单位要把管理会计的人才储备作为单位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4.3、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体系制度还不实

新时期,要使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更加全面、深入地发挥作用,必须有健全、完善的体系制度做为支撑,以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来看,管理会计在工作中的体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在落实机制制度上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个别机制体制的设立明显成了纸上文章,不按章办事的现象在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有所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了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建立的体系机制运行不实际、不稳定,缺少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岗位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等同于一般财务会计,在成本管控、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没有起到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而这样实际工作内容恰恰是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健全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制度势在必行。

4.4、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监督检查还不严

行政事业单位伴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样要求有关财政、行政部门出台了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来加强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为此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来看,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检查不实际、内部管控不见效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做到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督管控意识较弱,鬼缺乏专业性,就出现了监督管控时紧时松的现象,没有做到坚持常抓不懈,单位内部的监督制度成为摆设,监管不力,必出问题,比如三公经费列支混乱、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混用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监督管控上缺少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长期如此缺少有效监督检查,势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规管理带来恶劣的影响。

5、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效措施方法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多方会诊把关,结合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实际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大局,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在新时期新阶段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查找解决方法,制定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5.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自建自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的新时代,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从提高本单位建设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起好模范带作用,引领管理会计在业务、管理等方面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管理会计业务能力在加强自身学习上找到突破口,管理会计的自学自用能力要引起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从基础的管理会计理论、规章制度、职能职责、业务内容、监督机制等学起,以相关的准则、法规、制度和规定为依据,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基础理论,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助手作用,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转变思想,与国际管理会计教育接轨。5.2、抓好人才培养,增强后备力量。

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是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抓实的工作,培养全面型管理会计人才,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人才培养的筛选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财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考核,将考核不过关的财务人员换到其他岗位,确保管理会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会计基础核算能力,以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做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普及会计信息化发展,更要普及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可能涉及的庞大数据,通过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提升来保证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再次,做好引进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从引进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入手,以此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管理会计的业务水平的提高,熟悉并掌握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发挥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功能;最后,加强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培养管理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严厉惩治财务业务造假、制假行为,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教育,提高管理会计的自身素养,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5.3、严格内部管控,健全体系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并为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氛围,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要充分发军其重要作用,加强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并完善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财务行为,减少和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委的问题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充分重视,全面的负责管理会计工作,此外,还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并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便于会计信息失真时,清楚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责任不清问题的存在,提升内部会计管理的效果。

5.4、务实监督检查,提高监管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监督检查是重中之重,对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要重点监督检查和管控,细化责任、奖惩分明,做到责任到人、制度管人,行政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上要依法规制度选人用人,落实敏感岗位回避制原则,避免敏感岗位兼职,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管理,确保财产安全,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对资产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行政事业单位积极配合财政审计部门对管理会计的定期培训,规范各单位管理会计核算和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加强对本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监督,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促使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认真的落实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监管职能。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面利用管理会计参与单位管理,其管理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提高管理会计的管理能力是大势所趋,文中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现状,认真查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在自身学习、系统建立、完善机制、加强监管等方面制定一一对应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及氛围,降低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健康高效发展扫清障碍。参考文献:

篇6: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李意敏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历年进行的全国物价、税收、财务大检查和对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重点亏损企业的审计情况来看,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会计陈报问题,这从多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1.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完备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备程度是指形成和维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机制的完善程度。这一机制的要素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教育等。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仅有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而对于适用其他会计人员的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只是散见于各有关的法规和制度中;会计正常教育和继续教育尚无足够的职业道德内容,机制尚未有效形成[9]。2.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有学者将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放纵阶段,人们关心的是眼前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顺从阶段,人们承认并遵循社会或有影响的团体所界定的标准;三是觉悟阶段,人们不限于顺从已有的社会规范、法律和权威,而是自觉地按照高水平的道德规范选择自己的行为。以《中国证券报》“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可信”的调查为依据,我国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目前尚处于放纵阶段。3.道德环境欠佳

用心理学“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理论分析我国会计人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尚未具备用以支撑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环境[8,12]。在现实生活中,公司上市的操作、腐败、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缺乏透明度,有些政府部门搞特权等环境因素,都不同程度地诱发会计人员采取不道德行为。会计人员要么坚持道德而被淘汰,要么为坚持标准而道德堕落。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权利监督和制约乏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不配套。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来行政性、指令性会计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还未建立和运行。体制转轨过程中,客观存在许多无法控制的空隙,其结果是经营者利用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监督不力,进行会计操纵,从而导致造假行为[10]。产权“虚置”,导致国企产权代表与真正所有者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政绩、声誉及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关心主要基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编造和虚构会计信息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选择具有行政色彩,由政府人事部门任命和委派,董事长、总经理独揽大权,经营者权力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会计行为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员的利益偏好,会计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正确财务报告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员直接操纵的工具[9-11]。于是,会计舞弊、人为调节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陈报等问题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为会计人员违纪违法、变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间。信息不对称,则“败德行为”不可避免;会计人员得失与经理人员偏好密切相关,自然导致“内部人”进行“共谋”,并利用“会计造假”来规避约束。2.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合理调整

会计人员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但现实中又一味强调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重大经济活动都是“一支笔”审批;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成员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导致实际工作中“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8,10]。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审计队伍和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收人钱财为人消灾”的状况。3.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很不理想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的问题,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重视不够,会计实务中经常发生操作性和原理性的错误。会计人员尤其是担负组织领导工作的高层次会计人员知识面狭窄、创造性思维欠缺、继续学习和开拓进取劲头不足,因而不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等。注册会计师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很不合理。会计人员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经常发生违法乱纪的问题。

二、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以上所提及的我国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对策或建议,以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育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组织,专设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组织建设,规范约束会计职业行为,在督行体制上宜采用“行业自律为主,政府介入为辅”原则[8],即督行主体主要是各种会计职业团体,而政府则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规范执业行为进行惩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执业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以增强会计职业自律压力,推动更为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遵行。一国会计职业的发达和成熟程度,特别是专业凝聚力和影响,直接关系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推行情况。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成熟、强大的会计专业组织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二)研究制订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鉴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着重探讨职业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标准应包括: 1. 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标准要求会计人员以客观经济业务为依据,对会计数据如实记录和正确反映。力求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人员基本道德责任和义务[11];要求会计原则、程序和技术及其实际运用,应该公正、不偏不倚,不应服务于特殊利益,对会计职业相关的强势集团,例如管理当局和业主也不能有任何偏爱。客观公正可以说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道德动因,也是支撑会计职业重要的道德观念。2. 充分披露

充分披露是指为达到公正反映经济业务及其影响所必要的相关信息,应完整提供,并便于用户理解。会计属企业内部人,在信息的生产、传输上具有优势,因此其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以帮助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集团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充分披露的具体含义应包括:全面性、完整性、适当性和有效性[16]。充分披露综合考虑到了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满足用户决策和有效决策各方面。3.忠于职守

忠于职守是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有其特定内涵。一方面,会计人员需忠实于雇主,从服务于企业内部出发,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当对企业的忠诚与社会正义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应选择符合更高层次的对社会正义的忠诚。忠于职守,应理解为对会计职业基本信念——客观、公正、正直等的忠诚,而不仅限于某一具体岗位职责。4.专业胜任

会计职业道德传统的理解含义窄而明确,主要指职业品德和责任心,忽略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专业胜任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从事专业服务所需能力,并将足够勤勉和谨慎运用其知识、技能和经验,且善于根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同时还负有获得和维持专业能力的持续责任。为此,需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跟上并熟悉该领域的前沿。专业胜任还意味着会计人员如从事力所不及的工作是不道德的,由此导致损失或许可免究法律责任,但却应承担道德责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使命感

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实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要求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巧,还应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11]。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还应是道德专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渠道组织实施: 1.专业成才教育

一是通过普通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下列素质:国际视野;人类行为基本知识;对世界各种思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宽广意识;开展调查和数据分析经验;抽象思维和批判思维知识;科学、艺术、文学欣赏;对人和社会价值以及调查和判断过程的理解;做出价值判断经验陈述和表达观点、开展辩论的表达能力。二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应该具备较为渊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实务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1)一般能力,即知识、交际表达能力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专业知识,即组织和企业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3)专业能力,即扎实的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0]。2. 在职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要坚持终身学习,保持和改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要不断突破原有思维定势、以新的理念和视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只有通过不断、系统、正规和制度化的职业继续教育,才能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培训方式应是多元化的: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制度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案例研讨、专题报告、学术会议、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试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内容。3. 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树立正面典型,在广泛的社会人际氛围内激发会计人员的羞耻心和道德责任感,达到抑恶扬善,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持激励机制,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高尚权威性。

(四)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14]。

而要营造良好的遵守道德规范的环境,就要实现对社会体制、传统观念、社会形态、风气时尚等的全面优化。因此,在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同时,应该同样重视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觉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首先,根据《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规定,对各种违犯法律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其次,继续推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委派制度的实行,较好地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增强了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法纪观念,维护了财经单位的廉政建设,尤其是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五)调整会计职能

在某种程度上,会计职能的定位是否准确、恰当,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我国目前对会计职能的双重定位不利于会计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职能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具体思路:一是按国际惯例,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人”,是为经理服务的,不承担社会监督责任;二是会计人员属于社会,他们受托对企业的会计业务实行代理并代表政府实现部分监督责任。彻底改变原来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既代表企业又代表政府的状况,从而真正摆脱利益选择的两难境地,为会计人员遵行会计职业道德扫清障碍[15,16]。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也应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即所谓“职业道德文化”;通过在会计职业界乃至全社会弘扬道德文化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行成为一种行业发展的自觉压力和要求。进而促进会计职业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行为在对职业道德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之下得到有效的约束与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实现机制及对策下一篇:集中办公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