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2024-08-25

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著,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篇2: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利于暑假中近十天的时间阅读了《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德国教育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由、轻松,只能说“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教育。

本书共十五章,每一章中都通过案例让我对德国教育有了一定的的理解。

下面我来说一说让我印象深刻和有所感触的几点内容:

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

幼儿园基本不学习,让孩子自由玩耍;小学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有不错的成绩;德国小学生毕业后,如果学生将来想读大学,就要进入“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学业繁重,得到好成绩也非常不容易,学生功课作业也很繁重;德国大学“宽进严出”,不容易毕业,是最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时候;有点专业毕业率只有20%,论文以及答辩也极其严苛,所以德国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很高。而中国正相反,中国孩子小时候累的不行,到了大学,反倒轻松,中国很多大学生“躺着都能毕业”.的确中国的大学的确很好毕业,只要各门学科及格,英语四级及格,甚至只要达到学校给划的分数线基本就可以毕业了。但是这样的毕业,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教育的“平均主义”倾向明显

德国学校“没有名牌、没有重点、没有排名”,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相差无几。大部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太过于折腾,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德国人认为“受教育是人的权利,学生不是商品,不能靠学生赚钱”.德国绝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免费的教育,普通民众不用太操心孩子的“学费”问题。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兴趣班,这个和我们的兴趣小组有着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德国没有户籍制度,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等的划分。也买没有借读费、赞助费等,只要孩子在德国,就可以免费上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

四、德国课堂:在游戏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德国学校写写、画画、剪剪、贴贴的学习方式比较多,枯燥的练习比较少;大家关心的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有意思,课程设置要吸引孩子,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问题引领,四步自学”教学模式。

五、德国学校学语文:不把时间浪费在“咬文嚼字”上;看重学生阅读,图书馆处处有,阅读的活动无所不在;写作内容“杂”,从练习写菜谱到让孩子自编通话故事,不抒情,不矫情,客观清楚的表达;学语言,背诵的活不多;对于阅读,很赞同这一点,在我们二年级大阅读中就能体会到,阅读的好处,比一般孩子更有想法,更善于表达,更加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大量的阅读,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习惯,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为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六、成绩不好,不是学生不够努力,德国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好成绩,成绩好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当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不够勤奋时,很多家长不会把问题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家长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校、老师是否安排了足够吸引孩子的学习内容,因为德国家长认为,如果上课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那么大多数孩子是愿意学习的。因为劳动、学习都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就是从不断的劳动学习中发展进步的,所以喜欢学习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等,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七、德国学校评分“人为”因素大,排名这事离学生比较远,德国不喜欢凡事都搞评比排名。分数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能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成绩是隐私,没有排大榜。对于排名,我们也一直强调不排名,不公布分数,甚至只给A B C的方式,但在我看来,只有还有高考,家长就不可能不关注分数,要想转变这种想法,短时间无法完成。

八、让孩子一生热爱运动,德国人的运动情结很浓,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密度大、设施好,盖房子先想着给孩子留块地方玩耍,学校运动课丰富,目标简单:孩子热爱运动,这就够了,增强人民体质靠运动协会,无需付太多费用,运动协会就能满足一家老小对运动的不同需要。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运动课项目,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增强体质,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九、德国家长,各式人物都有,德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并不是统一标准模式,各式人物都有;但整体来说,德国家长有下列特点:比较文明,不会在公开场合训斥孩子;不像中国家长那么高度重视“学习成绩、刻苦程度”等;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兴趣;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重视规则胜过语言;注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地方。

篇3: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1 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在德国, 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过职业教育, 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提高, 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职业教育也被看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1 升学与就业渠道相互畅通教育体制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开始, 德国人就开始为个人的职业方向选择作准备, 为就业打基础, 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都具有职业教育的职能, 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 为今后每个人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同时, 每个人都有升学机会, 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 仍然可以考入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的高中部, 为今后进入综合大学学习作准备。在中等教育这个阶段,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通的, 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也是畅通的。另外, 经过职业教育后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具有丰富的社会与工作经验, 理论更容易联系实践, 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能力更强。

1.2 各负其责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工十分明确, 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都规定的很明细。政府的责任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法律政策的落实, 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 保障学校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德国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双元制”, 即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 并以企业为主。企业与学校之间既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合作关系, 同时按照分工的不同开展相应内容的职业教育, 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主要提供就业与培训岗位, 因此招生是企业而不是学校, 并负责对受教育者的技能培训, 承担受教育者的学费。学校负责对受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培训,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企业的需要确定,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到学校中寻找理论依据。行业协会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组织企业参与职业培训, 协调企业、学校与受教育者三方的关系, 监督职业教育合同的落实, 负责组织对接受职业教育人员的考试。

1.3 以岗位职业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占大部分比例。专业课程大约占60%, 普通教育课程占40%。专业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以实践和实训为主。大部分企业每年提供6%左右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入学选择,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学习培训。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 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 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除技能外, 还加强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由企业内专人负责组织与考核, 实践教学由企业内部具有很高技能、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为指导学生实训的师傅担任。学生在实训中学, 在企业里学, 而且把职业活动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此外, 每个州还建立了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建立的技能培训中心, 对学校学生的技能进行专门的再提高培训, 并承担转岗人员、进修人员、师傅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

1.4 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学业水平评价机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而且受到行业协会的全过程监督。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46个, 每个职业教育有具体的标准与要求, 这些也是制定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内容和考试结果评判的重要依据。与国内职业教育不同, 德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由学校负责, 而是由经济界的工商联合会、手工业协会以及类似的行业组织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 委员会由三部分人组成:企业雇主、相关方面的专家及职业学校教师。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 在学习中间的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检验, 并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 不记入最终的成绩;结业考试, 是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 监考人员由企业的实训师傅、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组成。考试合格后, 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 须第二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1.5 先进的实训设施和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德国, 职业学校和培训场所, 培训所用的实训设施都十分完备、先进, 教室中都配有实习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 建成“理论技能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德国职业教育实训设施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政府投资建设, 德国的职业学校全部是公立性质, 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 从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需要。二是企业向学校或培训中心提供经费和设备赞助。三是行业协会建设的区域性、跨企业的培训中心, 融会了当前最先进的设施、设备。四是企业自身的设备。德国企业界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 学生在工位上直接使用企业的设备, 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 又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

2 学习培训引发的思考

纵观德国的职业教育, 一个显著的特征, 就是学校围着企业转、学生围着岗位转、教学围着技能转, 职业教育服务的中心点就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反观我们的职业教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确

德国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尤其是明确了政府、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各自扮演的角色。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职能界定和责任分工上, 过于侧重职业学校的教育, 而职业学校教育跟企业无关, 法规对企业应该承担相关职业学校教育的责任没有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对进入就业领域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虽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 现实中企业招用什么样的人完全由企业说了算, 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都能就业, 缺乏监督与约束。这些在导向上就没有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表明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层面上还与德国有较大差距。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缺乏完善的体制环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体制性问题。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 技术工人的薪酬与国家公务员相差不大, 高级技师反而高出很多, 因此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没有高低之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学、就业、发展的职业生涯中, 不存在薄此厚彼的现象。而我国由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的学生多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 劳动强度大、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社会福利不到位, 形成了职校生低人一等的认识。另外,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 绝大数中职学生的继续升学道路被堵住, 上了中职很难再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正规大学教育。职业学校成为学业上无前途学生的无奈选择。因此, 重视职业教育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2.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

一是技能培训场所与企业脱节:目前职业学校日常教学多在学校内部进行, 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而两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集中实习, 又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及时地同实践相结合。二是实训设备与一线生产技术脱节:我们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 无法跟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接轨, 很多学校实训设施数量少、质量差问题严重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仍然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上, 内容偏重系统理论传授, 重知识、轻技能, 忽视了岗位的要求, 对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理论、无技能, 适应不了岗位的需要, 需要再培训, 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四是技能培训的时间与教学目标脱节, 由于实训设施不足, 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不足总课时的1/3, 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技能的时间比例不高。

2.4 师资力量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了要经过大学学习、两年见习期以及通过两次国家考试以外, 大多数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 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不仅专业理论深厚, 而且还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同时, 企业还提供了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师傅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虽然我们也在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但由于人事制度、管理考核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保障, 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 但政策执行不严。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缺口较大。允许职业学校从教职工定编数额中拿出10%-20%的指标从社会和企业聘高技能人才任教, 但执行情况却不理想。

2.5 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德国, 从业者必须取得技能证书以后才能从事相关职业, 虽然我国中职学校也在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但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原因多方面, 一是法律对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没有强制性规定, 有证无证都能就业, 致使许多学校只重毕业证, 不重技能证;二是职业学校实训设施条件不能满足需要, 技能教学水平较低, 而技能证以技能考试为主, 造成学生考试不过关或根本不参加考试;三是我国职业标准尚不健全。我国现建立标准的职业只占职业类别总数的50%左右, 且相当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推开;四是我国职业资格认定机构分散, 很多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除技能证书的认定外,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 尤其是实践技能的认定, 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严格来讲, 就应该是谁用人谁考核, 企业最有发言权。但事实中, 职业学校学业水平都是由学校自行认定的, 企业或行业很少参与, 这很难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

3 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中国与德国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存在差异, 职业教育体系也不尽相同, 完全照搬和移植德国的模式不太现实, 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讲,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些先进之处, 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启示一加大实训设施建设, 确保技能水平向岗位的有效过渡和再提高

建议各级政府从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中, 按照中、高职业教育不同的需求, 专门设定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集中资金选择一批重点学校的骨干专业, 加大设备投入, 建设和充实实训室、实训车间、实验室, 逐步在全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性、综合性、示范性的实训基地。同时, 鼓励企业以成本价格为学校提供设备, 或将实训性生产车间建在学校, 或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职业学校捐赠实训设施并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

启示二坚持内部培养与对外聘任兼顾, 多渠道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我们可以采取“两进一出一考一调”多渠道方式, 逐步改善和优化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结构。“一进”, 即职业学校教师进企业。另“一进”, 就是聘请社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进学校, 担任专兼职教师。“一出”, 就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一考”, 就是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一调”, 就是调整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按照职业学校现有在校人数重新核定编制。拓宽职业学校教师的进人渠道, 一些技能型要求较高的专业, 应允许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从非师类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企业在职的高技能人才中招考, 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后, 担任学校的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分流多余的文化课教师。

启示三发挥政府协调统筹作用, 明确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行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 关键要依靠政府的统筹与协调。政府应该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 从机制上明确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各自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落实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和扶持性政策。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将人才培养、促进就业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范畴, 搭建起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沟通的桥梁。企业要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下, 创造条件, 满足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需要, 完善与学校合作的各项制度, 共同做好学生培养的各项工作。

启示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培训新体系

学校必须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在专业设置上, 要根据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统一专业名称和设置标准;在教学内容上, 要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 减少不合理的、无用的知识, 提倡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 要实施项目教学法, 结合企业岗位和操作程序的要求, 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管理上, 校企要相互配合, 解决好教学与生产之间矛盾, 原则上教学要服务于生产, 并兼顾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协议, 保障各方面的权益, 尤其是企业在实习中的指导、管理以及人员安排, 学生的报酬、安全保障等。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笔者有幸利用参加全国第六批中职学校校长培训团的机会, 赴德国实地考察职业教育, 并结合自己从事中职学校管理的实际进行消化思考。希望通过本文与广大同行交流, 共同寻求我国种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篇4:德国:教育是“慢教育”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儿回到家里一次都没有学习,还迷上了手工折纸。我很诧异:“宝贝,老师教你们学什么知识了?”依依摇摇头:“老师说了,幼儿园里不学习,只管玩。”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我特意到幼儿园去拜访女儿的班主任戴安老师,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向她提出,能否额外教女儿一些知识?戴安老师笑了:“夫人,在德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学前教育。”

老师解释:其实孩子早学习、早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当孩子学到了过多的知识会使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她的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禁止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请教一位德国教育人士,他建议我找《基本法》看看,当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告诉我,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这个问题让我深思,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对不对?进而把中国的孩子和德国的孩子进行了深入对比,比如:中国的孩子,早早就开始学习,有的甚至报了六七个学习兴趣班……而德国的孩子,幼儿园禁止学习,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德国人看似在孩子教育方面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有人说,德国的教育是“慢教育”,似乎什么都慢了半拍,但只有慢下来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水到渠成。如果“拔苗助长”只会毁了孩子,毁了他们一切的未来,我们不妨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德国的“慢教育”,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篇5:德国工匠精神读后感

德国工匠精神读后感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德国工匠精神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工作是一种修行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以及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工匠精神之于汇嘉,则是服务第一,其他都是第二。曾经有这么些的故事,讲述着我们的这种坚持:

想必在座的各位都有听过(东方店…的案例),此案例表明:成功不在大小。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我们全方位的去考量这个案例的时候,不难发现正是我们在每个小细节上的到位,才使得顾客得到了到家式贴心服务的感受,我们“立体的爱”才能与顾客产生“感情链接、心灵互动、价值分享”。,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得到了成长。这不正是我们的所求吗?

而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也不正是: 专注产品、重视积淀、享受过程,这正是工匠精神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间最大的差别。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著。他们喜欢手中所做的事胜

匠人精神读后感_第2篇:

年前翻看了下匠人精神,和中国文化和传统管理方式颇为相似,从文化的传承上看,日本的企业管理也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很多传统智慧。

学徒制度在科技公司更多的体现为领导或者导师,这种传帮带的模式可以从身体力行的各个方面给以师范作用,需要培养哪种员工需要配套哪种领导或者导师,示范和传承的作用相当重要,而且养成之后也不易改变。

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闪耀着儒学的教义,从尊重老师,善待同窗、好友,孝顺父母等教条中也和中华传统社会及家庭观念极为契合,人需要发展就需要基础,除了物质的基础,精神上的基础也很重要,心里上对传统的传承和实践是心里安全和强大的根本。

善用工具、熟用工具,在我们的创痛智慧中多有体现,在《劝学》中荀子提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的能力并非有很大差别,只是善于使用事物的程度不同罢了,对应当今社会对专业的理解和对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

多和同事、导师做讨论和总结,多交流经验教训;曾子有道是“吾日三省吾身”,对做事、做人、做工作上有没有过错和改进的地方。

精益求精的精神,把事情做到极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里上认识和追求,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说只有偏执狂才能做到极致。

持之以恒的信念,有道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人,活着,目的只有两个:工作与生活。这两者,必须有一个要先行在成长的路上。

阅读了《匠人精神》一书,结合书中的“匠人须知30条”以及自己对工匠的一些理解,得出感悟:“匠人精神”,每位员工应有的追求!

五月,一波生产小高峰已经来临。目前,整个制造部也都沉浸在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里,走进生产车间,你会看到到处贴有制造部“寻找我心目中的工匠”活动的横幅。如:“工匠,从尊重一事无成,毫无成就的自己开始!”、“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等等。是的,这就无疑给“工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每一位员工工作上作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规范。

“工匠”活动从4月初启动,到目前的有感征文,这一路走来,让员工对“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树立了员工的严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和信念;让员工知道要立足于本岗位,刻苦钻研,敢于挑战,不断追求进步,以及增强自身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

人,为什么要追求“匠人精神”? 为什么要有“工匠”一样的精神?

有“工匠”一样的精神才会去为此而拼搏,去奋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的,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当将军的前提是你得当好士兵了之后才有可能当上将军啊!每一位员工其实就是自己的“工匠”,是自己的“将军”!主管里面也有优秀的工匠,经理层面也可以评选优秀的工匠,乃至公司的老板,也要有“工匠”的精神,同他PK的就是整个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与较量。

有“工匠”一样的精神才不会落后,不会挨打,不会被社会遗弃和淘汰。公司发展到目前这么壮大,不是当时的老板有“工匠“一样的精神,能走到今天么?一个老板都有工匠的精神,作为基层的一员,天天与产品打交道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向”工匠“发起进军呢?

有“工匠”一样的精神才会让我们的产品打一场持久战,企业与员工才能生生不息,共同长存。现在的社会是“大数据”时代,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大质量”时代,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都愿意去买德国的手表?去买日本的马桶盖?就是因为他们所作出的产品质量过硬!其实这里面所折射出的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岗位没有高低,职位不分贫贱,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工也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装配、焊接、物料、测试、维修、检验等等,各岗位都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一批“工匠”。他(她)们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与传承。

人,活着,工作与生活,必须有一个要先行在成长的路上。只要我们发扬工匠的精神,努力工作,我们就能将生活过上我们所想要的样子。

篇6:《中国兔子德国草》读后感

爱尔安一生下来,父母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名字,绞尽脑汁左思右想,几乎翻遍了字典,最后,决定用“顾页威”这个名字,但是中国名字有了,还要有一个德国名字,于是又想出了“爱尔安”这个名字。读到这里,让我不由的想到:哪个父母不是经过左挑右选,来为自己的儿女去一个即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呢?的确,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父母多我们的深深期待与寄托,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地感谢和孝顺我们的父母吗?

爱尔安是属兔子的,这便是这本书的起名依据。这是一部从中国人的观点反映西方儿童生活的小说,在一幅幅有趣的儿童生活画面中折射出西方文化的异同和碰撞,为国人了解西方少年儿童生活开了一个窗口。

篇7:中国兔子德国草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老师送给我一本《中国兔子德国草》。

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以为是一只中国的兔子吃德国的草。可当我看了,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出生在德国的中国小男孩,他叫爱尔安。这本书讲述了爱尔安在德国和爸爸妈妈、同学邻居们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书中的人物有趣而独特。

有我最喜欢的爱尔安。他幽默、热情、努力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男孩。看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我们要疼爱父母,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帮助爸爸妈妈,我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篇8: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一、德国产品的质量过硬的原因

(一)德国人朴实的性格使然。

德国人讲求踏实,万事都从诚实可靠着眼,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

(二)严谨的管理模式。

德国人把民族的文化转嫁到企业管理上面来,德国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在国际市场上,德国制造和德国标准通常代表着高品质,是消费者可以完全信赖的。

(三)重视产品质量的理念深入人心。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

(四)独特的德国技术。

德国拥有非常独特的技师制度。技师制度和研究开发中的独创性是德国企业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这也是德国经济持久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德国独特的高职教育模式影响了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使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德国先进的制造业,生产出了闻名全球的高品质产品。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和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观念的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

(二)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质量也不尽人意。

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目标提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要达到1:1,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受实践设备的影响,实践教学缩水比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不达标。

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这样,就形成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但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现象,而且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严格地讲,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还不多。

(四)我国高职学校的财力投入普遍不足。

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部解决所有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实习训练场所,还需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投入。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不多,投入搞职教的企业家很少,这样导致我国许多职业学校因无实践条件和场所而影响了实践教学。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调整观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二)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校也要给教师提供一些在职学习、进修、读研、读博等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工厂、企业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

(四)通过法律途径或政策导向督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法律作为后盾。中国的职业教育法律相对薄弱,对企业没有约束和监督作用,因此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扶持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创新。要想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我国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给企业一定的利益,让企业有甜头,当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让他们参与职教改革。

目前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的“产学结合、定单培养”、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实际上其理念和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是相似的。高职院校可以以一些具备条件的专业为试点,来取得经验,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制造业先进的原因,重点介绍了德国的先进职教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9:德国:改革教育制度

当年有一个名叫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人,180l年31岁时就取得了当教授的资格,他只须再过半年时间、拿出32页的论文就可取得执教权。今天,取得教授资格的学者平均年龄为40岁,“科学新秀”的称谓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恶意的讽刺。在进行了教授资格考试之后,他们还不能成为教授,而仅仅是“获教授资格的讲师”。只有当另一所大学经过繁琐的选拔之后要发给聘书时,这个教授位置才算牢靠。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却是白等,现在是应该变一变了。

2002年年初以来,第一批初级教授开始在德国大学里进行教学与研究。总共提供667个岗位,现在已有85个岗位被人捷足先登了,其中三分之一为女性。 “上学期感觉挺好,”这位研究孔子与佛教的约阿希姆·根茨说。有时候他觉得他好像就是“自己的领导”,使他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使他在众多新人面前不再孤立。

格廷根大学有机化学学院的斯薇特拉娜·佐格伊瓦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这位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女子作为德国第一位女性初级教授写下了历史新篇章。她的经历表明,初级教授的职位使得德国这个科技大国对外国留学生更具吸引力。

米尔雅姆·戈勒尔想与4位博士生一起为自己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约阿希姆·根茨己经开始动手写一本关于中国几大宗教的书。化学家斯薇特拉娜·佐格伊瓦与两位硕士生及一位俄罗斯客座科学家一起钻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取得了教授资格的人和他们有类似的工作量。不过,他们在一个有名望的教授手下工作,受到该教授教研室的约束,干得筋疲力尽。

至于大学是培养还是过度使用新生力量,都由学校自己掌握。例如哥廷根大学确保自己的初级教授每学期有一周最多4课时的教学时间,正如联邦科技部所推荐的,还要减轻他们的行政工作。一开始确定每个初级教授为8课时,加上备课时间,那简直就是全日工作。

一些科学新秀从自己的经历中了解到教授资格选拔的旧模式与新制度之间的区别。约阿希姆·根茨在成为初级教授之前在海德堡大学取得了教授资格并在那里进行了2年的研究工作。今天他说:“我那时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他说,当时要安安静静地工作一天几乎是不可能的老是有教授或同事站在门口,不是要讨论新的选题申请就是要订购一本新书。根茨从不认为自己像奴隶一样,但是也不是独立自主的:“如果什么都要经过教授点头,那么你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也别想有什么个性了。”根茨把许多取得教授资格的人们的苦恼归结到一点:“教授总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留在旧制度里取得大学执教资格的人以及获教授资格的讲师们心里不踏实了。在哥廷根大学神学院工作的获教授资格的讲师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应该称呼新来的初级教授“您”还是“你”。业务上他们比自己强,形式上他们没自己有权。获教授资格的讲师、科学新秀网站的托马斯·默尔格尔虽然赞同初级教授,但是他批评说,他们从获教授资格的讲师手中抢走饭碗。新秀协会的哈拉尔德·福尔克尔抱怨说初级教授的特权太多。然而长期而言,他还是支持新模式的。人文精神学科系院是该项大学改革的最大反对者。当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宣布将取消大学执教资格考试方法时,历史学家、哲学家与文学家抗议最强烈。他们说,如果没有被称为“第二部书”的当教授资格书,就无法判断青年研究人员的水平。然而,这是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因为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是不是还进一步要求出示“第二部书”作为聘请的前提,是随各系的便的,而初级教授们也都知道这一点。

米尔雅姆·戈勒尔在结束初级教授阶段之后还是要报名参加教授资格考试的。教授们告诉她,如果没有教授资格她将毫无前途。斯薇特拉娜·佐格伊瓦与约阿希姆·根茨也要参加教授资格考试,那是铁板钉钉的事。从长远来看,大学执教资格考试对于初级教授而言就好像驾驶执照考试对于第一方程式赛车司机一样荒谬。所以,联邦研究部部长埃德尔加德·布尔曼用法律来取消大学执教资格的做法做得好。有人说,这个改革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设置的一定期限的助理教授职位一样将宣告失败。当时所有大学都抵制这个制度,不用这种职位来促进新生力量。这次大学虽然也有反对,但是没有一致反对。一些支持改革的大学校长,如哥廷根大学校长霍尔斯特·克尔恩、洪堡大学校长于尔根·姆吕内克与达穆斯塔特工业大学校长汉斯·赛特勒等,都支持这次改革。除此之外,布尔曼部长用总共1.8亿欧元的慷慨捐助诱惑许多大学。她还给初级教授们许诺,不管是什么专业,用于他们开始时的研究工作将提供7.6万欧元,马上就有50个大学申请这笔资金。

德国教授的“第二本书”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德国教育研究组组长陈洪捷教授介绍,在德国做教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走。

首先需要通过教授资格的认定。申请人的前提是先要有博士学位,然后要再写一本书,相当于大学教授资格论文。这本书要求在相当的领域另做一个选题,难度比博士论文更高,要有创新,过程一般需要3至5年。

在申请教授资格的过程中,申请人可以在大学教授辅助性课程和在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但不能独立授课和独立做研究及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一边教书一边研究的同时来做“第二本书”的教授论文,压力可想而知。一般人在经历了这个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取得教授资格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也有很多人因不能“熬”过而未能迈入教授的殿堂。

其次,取得了教授资格只是取得了在大学里上课的权利。如果没有学校聘用,这期间只能是有权上课的“私人讲师”,没有工资,也不能称其为教授。一旦得到聘用,受人尊重的教授地位和可观的收入自然随之而来。

篇10:中国兔子德国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中国兔子德国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中国孩子在德国发生的事情。这本书写得非常有趣,里面把任务的的动作・

神态・心理活动,写得都非常详细。其中吸引我的故事是《坐上警车去巡逻》这个神故事。这故事写的是:一个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体验家长挣钱得辛苦,给他们放了两个星期的假,让他们去打工挣钱。可以当:护士・警察・・・・・・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的评价都很好。

篇11:《中国兔子德国草》读后感

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趣而独特:有擅长做菜文笔优美的爷爷;有和蔼的幽默校长福格特;有疯狂地热爱小动物的小姑娘琳娜;有呵护关心同学的德文老师林德;有成绩不错的狂热追随者闻亮;有时常欺负同学的亚历山大兄弟,还有我最喜爱的主人公――爱尔安。他幽默,热情,孝顺,努力,是个充满阳光的男孩。

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爱尔安这个努力学习、随和幽默的阳光男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内容逗得哈哈大笑,但合上书后,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首先,我从书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爸爸妈妈,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热情的,有爱心的人。其次,我也看到了我们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差异,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不同,造成中国孩子动手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在这方面,通过我与俄罗斯小学生的交流也已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勇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能只专注于学业的成就,而是从一点一滴开始锻炼能力和自立意识,才有实力在今后的竞争洪流中昂首挺胸,亮出自我的风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德国教育制度05-20

德国高职教育07-25

德国教育孩子范文05-25

德国职业教育04-19

德国教育制度改革05-15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04-15

德国的教育制度范文06-08

德国学前教育立法06-26

德国的职业教育04-10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07-31

上一篇:环保题材演讲稿5分钟下一篇:幼儿园头小刺猬背果子教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