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总结

2024-08-20

高一地理上册总结(共6篇)

篇1:高一地理上册总结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上册部分)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一、知识基础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课标要求:A(较低要求,学习单元为一般知识内容,要求知晓主要地理事实和基本地理概念。)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

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课标要求:B(介于A、C级之间)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课标要求: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C(较高层次,学习单元为主要知识内容,要求熟悉主要地理事实,领会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二、能力要求

1、能认识和填写天体系统的层次图

2、能认识和熟识太阳系示意图

3、能在太阳结构示意图上辩识太阳的三个层次的名称

4、能分析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5、运用图表资料(和相关软件),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6、能熟识月相成因示意图

7、能在生活中辨认月相(出现的规律)

8、学会看日食与月食的成因示意图,掌握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出现的时间

9、学会阅读月相与潮汐的关系示意图

10、学会分析潮汐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潮汐的利用

11、能计算时差,计算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12、能运用地球偏向力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3、熟识黄赤交角示意图

14、学会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方法

15、测量正午太阳高度

16、学会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纬度时、不同地点太阳高度角的比较

17、学会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纬度时、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的比较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课标要求: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2、六大板块的名称:太平洋板块(几乎都在洋底)、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北跨度最大、跨纬度最大)、南极洲板块(东西跨度最大、跨经度最大)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②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运动活跃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

5、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 板块运动 形成 举例 碰撞运动(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 巨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大陆板块(有大陆架)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海沟、岛弧链 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西岸的海沟岛弧链

大陆板块(无大陆架)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海岸山脉、海沟 落基山脉 张裂运动(生长边界)海岭 大西洋中脊

海洋 大西洋

裂谷 东非大裂谷

6、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图例

7、地震时先感到上下颠簸,再是左右摇晃,理由: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8、震源、震中距、震中、震源深度等地震要素

9、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大30倍。

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则不一样。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所以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12、世界四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能力要求

1、能看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分清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能在有关地图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带、地震带、高大山系、海沟的分布

3、能在海底扩张示意图上识别海底的各种地形类型

4、能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上认识地震的各个要素

5、能在有关地图上画出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6、能辩证地分析地震和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6 岩石和矿物 1.岩石的类型 分类标准 岩石分类 特征 代表岩石 成因 岩浆岩

(火成岩)侵入岩 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喷出岩

(火山岩)晶体颗粒细小或没有、有气孔 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类 层理构造、含有动植物化石 砂岩等

化学类

石灰岩等

生物类

煤炭

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

2.岩石圈的主体是岩浆岩,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大洋底部几乎全部都是玄武岩。

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转化过程

4.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O)、硅(Si)、铝(Al)、铁(Fe)

专题7

地貌 基础知识:

1.主要的地貌类型名称

2.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和凹陷,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3.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成因

成因(主要作用)地貌 人类活动 上游 侵蚀 深切而狭窄的V型河谷 水能开发 中游 侵蚀、堆积 曲流(S型河道,凹、凸岸)防治水患 下游 堆积 三角洲平原 水运

4.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在西南各省区(云贵高原)。②地表和地下的主要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峰林)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湖)③ 喀斯特地貌的利用(利、弊)利:旅游价值(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沟)

弊:地下空洞、落水洞等对工程建设不利。溶洞内易漏水、易坍塌。该地区土壤不保水、土层薄、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5.海岸地貌

类型 我国的主要分布 海岸线特点 利用 海蚀 地貌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 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山地丘陵海岸、水深坡陡 适宜 建港口 海积 地貌 沙滩、沙洲、沙堤 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开阔、坡度较小 晒盐

6.①风成地貌的形成: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成。②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风积地貌:沙漠、沙丘、黄土等

③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7.①黄土高原属于风积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后的结果。

② 黄土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③ 主要类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④ 黄土地貌地区的综合开发治理

利: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有利农作物生长。

弊:黄土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冲走的黄土河底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进行小流域治理;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8.雅丹地貌(属于风蚀地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以我国为典型产地命名的 9.五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等高线的特点 基本地形 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 等高线特征平原 <200米

稀疏 丘陵 <500米 <200米 较疏 山地 >500米 >200米 密集、弯曲 高原 >500米

顶疏、边密 盆地 无固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10.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高寒、缺氧、冻土三大难题,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11.三峡大坝的选址放弃石灰岩地区而选择花岗岩地区的原因——花岗岩地区地质基础坚硬。(水库大坝、高层建筑、铁路、公路都要求地质基础坚硬。)12.典型问题的选址及其理由

选址原则 理由 水库 河流最窄处及上游为盆地地形(“嘴”小“肚”大,口袋型洼地的出口处)。

但要考虑城镇淹没情况。地处盆地峡谷地带,工程量小; 水库容量大 道路 沿等高线 坡缓,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 道路修建后平稳 引水 工程 有一定的高差(自高而低)顺流而下(自流)梯田 等高线稀疏地区,坡度不超过25°,离水源近坡缓,水土不易流失; 便于灌溉 港口 海港:海蚀地貌区 河港:凹岸 水深坡陡

能力要求: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出所示的地形类型

2、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出山峰、洼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能判断出农业选择、工程选址、旅游开发等具体经济活动。

4、理解地貌与人类的辩证关系,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各种地貌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基础知识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

3、分层 温度变化 热量来源 大气运动 状况 与人类关系 散逸层

热层

(电离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离子态的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垂直对流

平流层

(同温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吸收较多的太阳紫外线辐射 水平流动 高空飞行

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辐射 垂直对流 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4、对流层中集中了大部分的水汽与尘埃,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5、对流层大气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6.5℃(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

6、对流层厚度:夏季较厚,冬季较薄;热带较厚,寒带较薄。(与温度有关)

7、水汽、尘埃、二氧化碳对对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8、有大气“保温被”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大气对地球生命保护的三个作用:“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以及地面接受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变化规律。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基础知识

1、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地表气温变化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

2、风的形成:各地所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导致地面冷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3、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4、形成大气环流的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海陆间热力差异、地转偏向力

5、行星风系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以及位置。

6、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7、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见下页)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右图)

2、能区别高气压系统和低气压系统。

3、理解随着太阳折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4、理解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垂直变化。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形成原因 大致分布 气压带

控制下 热带沙漠 气候 终年炎热干旱 纬度较低,副热带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极地气候 终年严寒少雨 纬度高,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 南北极圈—南北极点

热带雨林 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纬度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赤道—南北纬10°之间 风带

控制下 温带海洋性 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南北纬40°—南北纬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为典型)气压带 风带

交替控制下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纬度低,旱季受到干旱的内陆信风控制,降水少;

雨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地中海 气候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西风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主要气候类型的比

专题10

季风

一、基础知识

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 南亚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 主要风向 东南 偏北 西南 东北 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阿留申低压

季风性质 湿热 干冷 湿 干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5、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降水过于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冬季风强盛低温冷害 华北地区春旱

6、季风加剧了我国气温的年较差(夏更热,冬更冷)。(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

二、能力要求

1、理解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一、基础知识

1、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是天气系统;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气旋(低气压、低压)反气旋(高气压、高压)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示意图

水平气流 逆时针,四周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四周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中心向四周辐散 逆时针,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现象 阴雨 晴朗干燥 主要实例 台风、热带风暴 冷性:寒潮;暖性:伏旱

3、台风和寒潮

台风 寒潮 形成地区 北纬5°—20°之间的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我国的时间 夏秋季节 冬春季节 影响 狂风暴雨;缓解旱情 低温冷害,杀灭害虫 预防 台风预报;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寒潮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3、锋面类型比较

概念 移动方向 天气状况(过境后)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冷→暖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转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冷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转晴

准静止锋 锋面移动缓慢或长时间在一地方摆动 冷≡暖

梅雨

4、梅雨过后,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为伏旱天气。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台风、寒潮、梅雨、锋、锋面的定义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

① 4-5月,雨带在南岭一代,北方春旱 ② 6-7月,江淮出现梅雨

③ 梅雨过后至8月,江淮伏旱 ④ 7-8月,雨带在华北、东北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基础知识

1、全球变暖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现状:全球变暖趋势明显且速度变快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②全球气候和干湿情况变化(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合温带作物生长;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增发增加,变得干旱,使草原、荒漠面积扩大;中低纬度海区,气温升高,台风频度和轻度增加,台风源地扩展);③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②毁林;③生物的呼吸作用

对策:①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

2、酸雨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现状:全球西欧、北美、东亚三大地区受酸雨威胁

危害:①危害生物健康;②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土壤、淡水等酸化);③腐蚀建筑等。原因: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

对策: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提高烟气净化技术

3、臭氧洞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现状:平流层臭氧减少,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洞

危害: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②损害生物健康和正常生长;③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加快橡胶制品等的老化

原因:人类生产生活中氟氯烃的泄漏

对策:①加强国际合作;②研发氟氯烃的替代品

4、城市热岛与雨岛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现状:城市中心地区的气温与降水量高于郊区

危害:降低人们工作效率;诱发多种疾病;加剧大气污染,破坏自然环境 原因: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③城市不易散热;④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⑤城市中缺少绿地;

对策:①增加城市绿化和水域面积;②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合理规划城市,提倡绿色生活

专题13

水循环

一、基本知识

1、水圈的构成:水圈的主体——海洋、陆地水的主体——河水、地球淡水的主体——冰川。

2、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通过七个环节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②③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下垫面 海洋、陆地 海洋 陆地

4、水循环的主要环节:(1)水循环各环节的动力

太阳辐射——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 地球重力——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三类水循环共同具有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3)人类目前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 地表径流

①水库(长江三峡)②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4)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海陆间循环

5、水循环意义

(1)水体的“纽带”、“调节器”、“雕塑家”、“传送带”

(2)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6、河水补给

(1)六种主要的河水补给形式: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2)雨水补给(最主要补给形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则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地区 补给类型 汛期 图例 东南 降水 夏汛

东北 积雪融水、降水 春汛、夏汛(主汛)

西北内陆 冰川融水、积雪融水 夏汛

二、能力要求

1、读“地球水体类型及其储量”图,说出地球水体的主要类型。

2、阅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类型、主要环节、意义: ①三种类型中最重要的大循环——海陆间循环

②比较三种水循环在环节、范围、下垫面条件的区别、三种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

3、阅读P125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图

①根据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特征,说出河水主要补给类型 ②说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

③说出以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 ④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类型及冬季断流的原因

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一年两次补给不同之处

我国东南地区河流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基础知识

1、水资源概念(通常):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1)世界水资源最丰富地区:三大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严重缺乏地区: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北美洲西南部,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特点:炎热干燥)(3)大洲:

径流总量最多——亚洲、人均最多——大洋洲、人均最少——亚洲、单位面积平均径流量最多(最湿润)——南美洲、单位面积平均径流量最少(最干旱)——非洲(4)国家:

径流总量最多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印度 人均最多——加拿大

4、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1)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特点、缺水最严重地区 ①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②调节地区分布不平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③缺水最严重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2)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 ①特点:

东部季风区的水资源季节变化特点: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西北内陆地区的水资源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②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建立蓄水工程; ③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于南方地区

5、水资源危机

(1)现状:水资源危机不仅存在于干旱地区,许多湿润地区水质型缺水现状也日趋严重(2)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因素

人口的过度增长,产业的发展;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质污染严重(3)危害: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危及国家安全和民族的生存

(4)对策: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利用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二、能力要求

1、阅读“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较多国家的径流资源比较表”,说出世界水资源最丰富国家、人均水资源最多国家.2、阅读“世界各大洲水资源”表格,说出世界径流量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少——大洋洲;单位面积径流量最多——南美洲。

3、通过分析有关材料,说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均径流量少;

人为原因: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增长较快,污染严重,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

4、黄河断流

专题15 海洋

一、基本知识

1、洋流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常年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1)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主要成因类型)

(2)密度流――温度、盐度的不同造成海水的密度差异

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

(3)补偿流――某海区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海水流过来补充

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涌升流、沉降流)

3、洋流分布模式

① 热带、副热带海区--顺时针 ②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逆时针

③ 南极大陆外围海区――西风漂流

④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4、世界洋流分布

(1)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 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东岸暖流、西岸寒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北太平洋、北大西洋,逆时针—东岸寒流、西岸暖流。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以赤道为中心)—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逆时针;夏季盛行西南风,流向相反。

(4)南极绕极环流—西风漂流(南纬30°~60°海域),纬度更高的极地东风漂流。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摩尔曼斯克――北极圈内不冻港(69°N)

② 渔场分布

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涌升流(补偿流)——秘鲁渔场

③ 海洋污染――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扩大海区的污染范围

④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速度快

逆流——速度慢

6、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海区水温存在着西高东低的现象。

(1)厄尔尼诺 ①含义: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偏高的现象以及由此引起气候异常的事件。

②成因: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秘鲁沿海涌升流减弱

③对气候的影响:

太平洋西部――干旱,台风减少

太平洋东部――暴雨、洪涝灾害,鱼类大量死亡

(2)拉尼娜(La Niňa)

①含义:指太平洋东部海水水温比正常年份还要低的现象。

②对气候的影响:

太平洋西部――暴雨、洪涝灾害,台风增多

太平洋东部――干旱

7、海底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8、海洋空间包括:海面、海底、海洋水体和海岸地带。

9、海洋权益

①海洋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军事价值 ②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划分:

领海:宽度——12海里

沿海国享有全部主权 专属经济区:领海基线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连接领海的海域

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他国享有海上航行、飞行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公海:专属经济区以外广大的海域。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二、能力要求

1、比较《行星风系图》和《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分析洋流成因,说出洋流类型

2、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说出洋流名称、概括分布规律 ①热带和副热带海区、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③南半球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区

篇2:高一地理上册总结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篇3:如何上好高一地理的第一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会让学生看到这位教师好不好, 这门功课有没有趣味或吸引力, 如果没有上好第一课, 就会给整个教学带来困难。所以, 笔者课前认真听课, 并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别人第一课的精彩案例从中学习。

笔者的一位前辈在开学第一课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佩服她, 并且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地理学习的规范要求, 可以看出她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多添加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 吸引学生的兴趣, 分出点时间展示学科的魅力, 让学生有一种期待, 效果肯定会更好。

一、课前准备工作的检查

笔者提前到达班级巡视教室, 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 所有的学生把课本都准备好了, 然后上课铃响后, 师生呼礼后就算正式上课了。

二、亮相

首先笔者做了一个开场白, 简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经历, 帮助学生了解笔者的过去, 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

三、介绍地理学科

主要从什么是地理、身边与新闻中的地理、为什么学习地理三个方面向学生讲讲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1.什么是地理

说起地理, 相信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着地理, 那什么叫地理呢?

笔者首先请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来说说他们认为什么是地理, 这样就给他们营造了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 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回答。有的学生很快想到了地球、人类环境、昼夜变化、天气变化、海洋环境等。对他的回答笔者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和鼓励,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了, 笔者就接着利用“同学们你们认为的地理应该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很快就有不少学生踊跃回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带领学生通过几个实例, 通过一些视频, 具体了解地理学科所具有的几个特征, 这样明确了地理学科的范畴才好开展下面的内容。

2.关于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在关于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这个环节, 学生讨论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 日出日落现象,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以及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水圈、岩石圈、地理圈等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学习地理

除了刚才讲的学习地理可以揭示了解地球上人类生存的条件外, 还有我们个人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地理, 国家建设离不开地理, 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地理, 比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人口的发展、城市的区位布局等都离不开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另外, 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难题 (人口、环境、资源、发展) 都与地理知识有关。

当然, 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地理也是高考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终身学习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果不知道地理的相关知识就太落伍了, 所以要学习地理。

四、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就需要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方面努力去做好。课前应该将这节课要用的课本、笔记本、听写`本和导学案准备好以备上课时用, 教师会不定期检查;课上应该认真听讲记好笔记, 勤于思考, 做到课堂讨论收发有度, 适可而止;课下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预习, 及时进行笔记与错题的整理。

每节课剩下十分钟, 笔者就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知识, 完成下节课导学案的填写。可是学生在预习时往往不能将前一级的内容包括进去, 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来现身说法, 把自己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 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灵活运用。

上完第一课后笔者看到学生在第一次学习反思中写到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表露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期待。学生的兴趣有了, 就意味着第一节课暂时取得了成功, 但这又是远远不够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 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还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日常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反思的自己经验与不足, 逐渐带领学生步入地理学习的快乐海洋中。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学第一课会让学生看到这位教师好不好、这门功课有没有趣味或吸引力, 如果没有上好第一课, 就会给整个教学带来困难。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准备, 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地理、身边与新闻中的地理、为什么学习地理等, 吸引学生的兴趣, 展示学科魅力, 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篇4:让高一成为乐学地理的开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分层定级,分级定向,并注意提高学习且标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需要学习,激发学生的期望心理,使其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不断给学生带来新信息,组织新颖的地理兴趣活动:如“冥王星‘被开除出太阳系”、“海南文昌新建卫星发射中心”等信息,如“猜地理谜语”、“办地理小抄报”等活动。“新”是为学生所想,并能为学生所悟,引起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网文并茂,文理兼收”,特别在学习高一必修一《地球》等有关章节中,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难以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攻克学习难关的。因此,能够让学生“看、昕、闻、说、触、想、做”协同、人体感官全方位参与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地理实验、天文观测、实地考察等参与形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端正学习态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动机作用”的观察模仿学习中改变和形成新的学习态度。如:教师要求学生经常画图,自己在上课或者辅导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画图,一是帮助学生理解,二是给学生做好示范,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条件。利用强化学习,改变学习态度。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态度行为的肯定、赞许、表扬或奖励等正强化手段形成正确态度;其次,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检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等内部强化手段改变过去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通过外部强化引起学生的自我强化;再者,利用替代强化手段,即榜样来替代强化,别人的成功会使学生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受惩罚的行为会使学生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奖惩必须客观、公正、机智。多用正强化,而不能“杀鸡骇猴”,否则就会强化学生错误的行为,那就适得其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越高,师生关系越融洽,学习要求越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手段越灵活多变,对改变学生的态度就越有效。

三、注重学法指导

“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快马”,善于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发现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更应强调“授人以渔”。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思路,既巩固复习初中所学知识,又注意过渡到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比较、分析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就会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如:初中教材涉及判定方位的方法主要有“指向法”和“默认法”,高中更深入地讲解了“经纬法”。实施个体素质教育有“六大层次”:想学一持学一会学一学会一学持一学想。如今,我们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初高地理衔接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会”很多知识、技能,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思维,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能力,就能够实现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四、运用投影媒体,优化教学效果

篇5:高一地理上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溯源侵蚀

2.“V”型谷下蚀

3.“U”型谷侧蚀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2.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篇6:高一上册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上一篇:第一范文网是哪个公司下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