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2024-05-30

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精选8篇)

篇1: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中国市场中,人们都在为生活生存绞痛头脑。各行各业都在整治高额投资运营,高额投资运营是存在着投资大见效底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行业太不理解人们,更是雪上加霜。在日常生中,又不得不去为生命生存而奔波。对于行业投资,选择投资是人生发展的起动点。

挖机行业本来可以致富,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曼延的形势下,挖机市场以经进入严重饱和状态。购置挖机有着个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非常严重。下面我谈淡几点理由供大思考。

一.挖机市场饱和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品牌的挖机,大、中、小等等,(进口的有美国 “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日立”,“神钢”,韩国的斗山,瑞典的“沃尔沃”牌,中国的“三一”牌、“山河智能”牌,“柳工”牌、等等.....)品种繁多,大同小异,都用于土方工程中,特别在近几年,挖机销售量快速上升,使市场严重饱和。下面有资料显示。

2006和2007年前十月挖掘机销售量比较

2006年全国挖掘机生产企业的挖掘机总销售量为48021台(国内销售40134台,出口7887台);2007年上半年各企业已销售挖掘机近40,000台;第三季度的7、8、9三个月为销售的淡季,估计这三个月可销售11000台左右;第四季度的10、11、12三个月销售又会有适量回升,预计2007年全年新机销售量会达到65000台(其中6吨及6吨以下的小型挖掘机销售量会达到20000台),与2006年比较增长率达到35%~40%。2006年中国挖掘机市场销量历史性地突破45,000台。2007年,我国23家挖掘机企业共销售挖掘机68791台,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7.94%。其中,出口4915台,比2006年同期增长40.07%;进口机销售3729台,比2006年同期增长52.39%。2008年上半年,生产挖掘机的21家主要企业,累计销售达51908台,比...二,挖机投资大见效特慢

购买一台大型挖机,100多万,用自己的现金购买不划算,原因有一,一台挖机桉一年平均,南方雨水多,一年能工作十月最多,其中,下一次雨还要等太阳晒一至三天才能干活,土场工地没晒干,汽车不行走运输。带来的不便,减少工作日。根据调查情况,一般在三到四年左右的挖机到目前为止,80%挖机只工作5000一7000小时。国产挖机基本能拿回一台挖机成本,卡特,沃尔沃和日立,韩挖机可能拿不回,下欠成本50-30万。如果,有100万元钱,发放货款给别人三到四年利息也可收回30--40万。(月息0.8%)

三.租贷购买挖机更不划算

租贷购挖机,在目前首付20%,就可以购买任何销售挖机公司一台新挖机,还款其限为2--5年。不管怎样优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以三年为例,租贷100万元购挖机,卡特利息最底,三年下来付利息36万左石,其他日、韩的40多万左右,内面还要交保证金32,000.00元,保险30,000.00元。

四.挖机折旧费高。

根据目前市场二手挖机卖买情况,工作时间表显示6000--7000小时的保养好的挖机卡特50--60万,其他40万左右,国产30万左右。一台挖机不管你工作或不工作,每天折旧费,600--700元,年折旧费20多万。

五保养修理费用

来自多方面情况表明,年保养费一般正常保养三年平均每年18,000.00元,(按每年实工作1500小时计算)修理费用一股正常修理三年年均每年13,500.00元。(显示表中工作小时减去10%就实际工作小时)卡特维修费更高,如果,挖有故障,请卡特维修人员来看一次挖机脏况要划800元,其他的买配件钱还不算。挖机配件相当荬得贵,一般卖价是整个挖机销售件价的30倍还要多,有的翻100倍,如一把门锁就卖1200元,一块玻璃2000多元,一个规格10MM×120MM螺丝90多元,一根周长为1米三角皮带300元,一付电瓶2600元,一个油箱盖700多元,一个外面只卖1.5元锁匙,他卖30元。不一一说明了,杀人不用刀,慢慢让他放血

六.操作手工资

正常搡作手工资每年40,000.00元,三年12万元。

七.管理费用

在通常情况下,一年管理费用15,000.00元--18,000.00元,(挖机工作范围大时儿上山工作,时儿下湖挖泥。)自己工资该算多少自己去作情吧。

八.购挖机给自己带精神制造忧伤,特别是租贷购挖机更为伤心,桉揭还贷款时,是一月压一月,一旦下雨或管理不善,就无法还货,他们经常通个电脑的GPRS停机。一旦停机更是无法工作,逼得你经常会去借2--3%利息还贷。

九.挖机用油

卡特挖机用油每小时20--24升,大宇用油18--22升,小松,日历用油18--20升,折成现金每小时90-120元,每月黄油15--20公斤,十.挖机斗齿,在通常情况下2--3个月一付(五个斗齿)每付斗齿400--650元。齿销每根5--8元,共五根。每次都换。如果土质坚硬的沙砾坚土2--3天一付斗齿。不信可以调查纺问。甲方老板是不负担的。

总之,投资有风险,当心要慎重。购买挖机不要看外表赚钱,还要过内在事实。有人买回挖机容易。卖出挖机就难多了,卖挖机要是卖得不好,可能会血本无归,要想不亏在最好黄金时间三年要赚回成本,否则是途劳无获,那么,最少要干十年才会有盈利。不信去尝试一回,拼博一辈子,看人生能有几回博。

篇2: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制度及从业人员

买卖证券申报制度(证券投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杭州蝴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员工个人证券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防止出现利益冲突,防止员工个人投资交易中的不正当行为影响公司声誉和业务活动开展或者对公司构成重大合规风险,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制订。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范围为全体与公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员工,包括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及派遣制员工(以下统称“员工”)。

第四条 本制度所规范的证券和股权投资行为包括:

1、股票投资,包括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如权证、股指期货等)投资;

2、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第五条 本制度中所指直系亲属,指员工的配偶、父母、子女。

第二章 交易行为准则

第六条 公司员工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相关监管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只能从事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允许的交易行为。不得利用内幕信息及其他未公开信息违规进行交易,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交易活动或做出投资决策,不得为他人提供交易信息或建议,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当利益,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

第七条 公司员工应坚持勤勉、谨慎、尽责原则,诚实、公正地对待基金份 额持有人,遵守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信守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监管机构和公司做出的承诺,不得从事损害基金财产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行为,不得从事任何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利益冲突的活动。

第八条 员工进行证券投资或股权投资应该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并认真履行有关信息披露、申报、处置义务。

第三章 交易限制

第九条 公司员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防范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应当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强化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意识,公平对待公司管理的基金,不得为牟取短期利益从事损害其他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行为。

第十条 公司员工持有一只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持有期不足6个月的,不得卖出、赎回或转换为其他基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以及基金经理持有本人管理的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1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他现金管理工具基金不受上述期限限制。员工多次投资同一基金的,应根据先进先出原则,分别计算单次投资基金份额的持有期限。

第十一条 公司员工投资本公司所管理基金的,其投资行为所适用的认(申)购、转换或赎回费率等应按照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公告等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公司鼓励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等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基金产品或者基金经理购买本人管理的基金产品,并鼓励员工通过定期定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长期投资。

第十三条 员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股权投资,应事先报公司备案,并应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和公司利益优先的原则,避免利益冲突的情况。

第十四条 员工进行股权投资的限制:

1、不得投资于与公司有或者可能有重大业务关系、竞争关系或利益冲突的公司;

2、不得投资于从事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咨询等与证券投资和交易有关业务 的公司;

3、不得在其投资的公司中兼职并领取薪酬;

4、不得进行其它可能损害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股权投资;

5、不得进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性质上会影响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股权投资。

第十五条 员工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原未上市的股权投资转为上市的,应按下述流程进行处置:

1、公司管理的基金或投资组合参加该股权投资的询价和投资的,持有该股权的员工应本着避免利益冲突的原则,不得参加有关投资决策,并主动向公司提出回避;

2、该股权投资可以公开交易的,员工应在3个月内卖出。

第四章 交易信息报告、备案管理和信息披露

第十六条 员工应如实填写《员工首次申报股票/基金/个人股权投资情况备案表》,向公司申报其在加入本公司前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个人股权投资情况,并应自加入公司后3个月内对所持的禁止投资的股票进行处置。

第十七条 员工应在入职后3个工作日内,如实申报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与员工关系、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及职务等),并提交相应的身份证原件扫描件。其中,公司高管、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等人员的亲属信息范围比照任职资格登记表要求确定(即包括但不限于本人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和配偶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与本人关系密切或有重大利益关系的人士。)任职期间,上述信息如有变化,员工应在3个工作日内重新填写该表,并上报公司。

第十八条 员工投资基金应在买卖基金(包括认购/申购/赎回/转换等)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备案表》,真实、完整、准确地向公司申报所投资基金的名称、基金类型、基金账号、时间、价格、份额数量、费率等信息。员工投资认购期发行的基金,应最迟于该基金募集期结束后的次日向公司备案,持有期限自该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计算。第十九条 员工以定期定额方式投资基金的,应在首次投资该基金后的3个工作日内履行本制度规定的备案手续,之后不再需要每次备案。但定期定额投资计划发生变化(如金额、扣款周期改变等)、中止或终止后的3个工作日内应及时履行相应的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员工中与基金投资研究交易相关的人员,应于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及直系亲属股票投资备案表》,说明员工股票持有情况和直系亲属的股票交易具体情况。其他公司员工应于每半结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及直系亲属股票投资备案表》,说明员工股票持有情况和直系亲属的股票交易具体情况。

第二十一条 公司员工进行个人股权投资的,应事先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填写《员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备案表》报送备案,详细提供拟投资的相关信息,包括投资对象名称、性质、主要股东名称、经营范围、投资金额、股权比例、预期持有时间、是否兼职、是否领取报酬等。员工因继承、赠予等被动的非交易形式进行的股权投资,应当在取得股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备案表》并报送备案。

第二十二条 公司根据员工提交的《员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备案表》对员工的股权投资进行备案审查和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公司对股权投资的备案审查应以避免与基金、公司或公司所开展的各类业务发生实际或可能的利益冲突为主要原则。如果公司在审查中发现员工的股权投资符合第十四条所述内容的,应要求其停止该股权投资,并说明理由。员工应当服从公司的决定。如员工拒不接受的,公司有权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如果超过10个工作日公司未对员工进行书面回复,视为公司对员工该项股权投资行为不持异议。

第二十四条 员工应当保证其向公司申报的投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当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上市交易公告书以及相关基金半报告和报告中披露下列信息:

1、本公司基金从业人员持有基金份额的总量及占该只基金总份额的比例;

2、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持有该只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

3、该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持有该只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第2、3项所指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0、0至10万份(含)、10万份至50万份(含)、50万份至100万份(含)、100万份以上。公告中的相关数据由公司相关部门统计编制,并由风控部门进行复核。

第五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六条 登记和监察工作,包括:

1、在收到员工关于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备案申请后进行登记;

2、对员工上报的个人及亲属信息与其提交的身份证(含扫描件)进行核对,如员工有特殊困难无法提供身份证原件扫描件的,应要求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并采用合理方式对其姓名及身份证号码信息进行核对;

3、妥善保管公司员工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申报或备案材料;

4、风控总监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投资行为等进行检查,包括每季度获得公司员工投资基金的统计数据,并对其合规性进行检查,以期发现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规定的行为;

5、妥善保存公司员工投资基金的相关记录。

风控总监应做好检查留痕,并对工作所获知的相关信息负严格保密义务。第二十七条 公司定期(季度、半和)统计公司员工投资基金的明细和余额情况,并编制法规规定的相关信息披露文件。风控总监应对其进行复核。

第二十八条 公司在检查员工的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为以及员工直系亲属的股票投资行为时,若发现存在利益冲突可能的,有权要求员工限期对该投资行为作出处置,员工应当服从公司的决定。如员工拒不接受的,公司有权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第二十九条 新员工入职时,未及时申报或虚假申报的,即为该新员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公司将不予转正。员工试用期转正之前应征询风控总监意见,以确定该员工是否已经完成个人入职申报。

第三十条 员工未按规定定期申报个人及亲属投资信息的,风控总监将给予邮件提醒一次,如经提醒仍未申报的,风控总监将给予书面提示函。如虽经出具书面提示函仍不申报的,风控总监将作为违规行为,填写《日常合规监察异常情况报告表》上报公司。

第三十一条 员工未准确更新个人及亲属信息、及时准确申报基金投资和股权投资信息的,风控总监发现后将作为违规行为,填写《日常合规监察异常情况报告表》上报公司。

第三十二条 如员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管理制度,公司将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罚款或/和纪律处分。罚款金额为每次人民币叁仟元加不当获利金额的两倍。纪律处分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和解雇。对于员工违规情节轻微,且未对公司财产或声誉造成影响的,公司将给予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或者对公司财产或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向中国证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报告;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应责任。员工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有权依法向员工追偿。

第三十三条 公司对员工备案信息予以严格保密,任何部门和个人均不得随意查阅或探听,但下列情况中,经履行适当审批程序,风控总监可以向被授权人提供相关信息:

1、风控总监履行工作职责;

2、司法机关或监管机关依法对员工个人投资进行调阅、查询或检查;

3、因工作需要,经总经理批准后,对员工个人投资进行调阅和查询。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未许可之前,公司员工不得投资于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如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对于基金公司员工的投资行 为有新的规定的,公司将相应对本制度进行修订。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首次颁布执行后,所有员工应在10个工作日内如实填写《员工首次申报股票/基金/个人股权投资情况备案表》和《员工和亲属基本信息申报表》,向公司申报其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个人股权投资情况,以及直系亲属的详细信息。

第三十六条 公司将适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和公司内部执行的情况对本制度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第三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篇3: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一、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一)内部人的“掠夺”

这主要是因为内部人利用控制的地位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以便来获得自身的利益,也就是企业理论中所说的“掠夺”。 通常在公司股权较为分散的状况下,掠夺表现为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即产生委托代理的成本,从而是需要股东进行承担的,由于中小投资者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限制措施;若在股权较为集中的情况下,掠夺表现为管理层以及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所造成的侵害。 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现象在很多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 借助拥有的控制权, 采取转移资产、回购证券等形式来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中小投资者的 “无为而治”

这主要是因为中小股东的持股量较少,再加上行动不统一,就导致公司处于“无为而治”的处境。 从中小股东自身方面来分析,为理智的判断所要花费的成本是要远远高于股票投资的收益。 从而理智的股东往往会保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持票权。 与此同时,因中小股东所占的持股比例较低,这样就会对公司缺乏控制权,对于公司中所发生的重大事项自己也没有发言权,无法对管理者实施监督,更无法抵抗大股东的侵权行为。

(三)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

与中小投资者相比较,内部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更了解,但是中小投资者就需要充分研究良好企业和劣质企业在市场中的证券价值来科学评判自己的投资选择。 然而,通常劣质企业往往会通过溢价方式来卖出股票,这样就导致中小投资者在证券交易过程中利益受损。 此外,在交易完成后, 中小投资者要想了解到企业真正的信息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也没有能力去支付所要得到这些信息的成本,无法对公司实施监督。

二、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较为不合理

一般而言,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控制权的分布。 中小投资者利益之所以无法得到维护,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不合理。

1、股权的集中度过高,形成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

纵观当前我国企业的控股权, 很多企业都掌控在非流通股股东的手里,也就是说低于股价的上涨,控股股东无法得到利益,同时也不会因股价的下跌受到损失的, 而且在自己利益的驱使下也会出卖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2、流通股的比重过低,导致证券市场对经营管理者的压力传导机制有限

从理论方面来分析,如果流通股的比重过大,从而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监督力度也就越大。 一般遇到公司业绩不佳的时候,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造成股票价格的严重下跌。 这样就为收购者收购创造了有利机会,倘若收购成功,那么被收购的公司就会处于被替代的处境。 也就是说,证券市场仅有30%的股份能够正常流通,就会严重制约压力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董事会不独立

众所周知,独立的董事会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 在我国的股权结构中,上市公司的董事多是由第一大股东派出的,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就导致了大股东在名义上控制了董事会。 而且董事长也兼任总经理的职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样就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三)监事会 “名存实亡”

单层董事会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实行的, 从而就使得监事会仅仅具备监督权,但是没有控制权以及战略决策权,更别说董事的任免权。 与此同时,监事多事由股东提名或者职代会推选,而且监事的职务以及薪酬往往是由管理层进行决定的, 这样就导致监事会的经济不独立,从而也就无法承担起对公司管理的监督职责。

(四)未建立起完善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要想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关键在于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通过对《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对于少数股东的保护处于无意识的情况,而且未建立起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倘若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损伤后,也无法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寻求帮助。

三、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对策

(一)加强公司内部制度的完善是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点

1、引入其他投资主体来合理分散控股股东的股权

由于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持有控制权,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其他主体解决股权的过分集中是很重要的, 例如强化企业间的交叉持股,从而就可以有效地分散股权,打破控股股东绝对的控股优势。 从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来分析, 让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参与到上市公司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从而就要求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而且公司的所有者以及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目标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积极贯彻落实。

3、中小股东拥有优先的剩余索取权

从而就要求上市公司对大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股票作出一个严格的划分,要保证中小投资者具有优先的剩余索取权。 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股东大会、董事会手中,从而就会直接影响到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保证独立董事职能的充分发挥

起初,独立董事是从英美国家引进的,由于这些国家采取的是一元结构的组织,未成立监督机构,然而独立董事就很好地发挥了监督的作用。 尽管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结构,但是监事会的行为效果不完善,这样就要求提高董事的地位。 从而就要求在董事会下设不同委员会,对各委员会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分工明确,倘若出现了问题也不会推脱,自觉接受大众的监督,从而就保证独立董事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加强中小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是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关键

虽然, 当前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制度对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都缺乏明确的规定,但是中小投资者要学会自我保护。 就像生产厂商和消费者来讲, 很多生产厂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当消费者自己意识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时候,才能够保证侵权行为得到关注,以便维护自身的权益。 同样道理,中小投资者要牢固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完善法律法规是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证

由于当前我国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 因此,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很有必要的,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力,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具体来讲,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所带来的损害, 降低小股东诉讼的门槛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放宽受理的条件;为了保证公司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要求对于不按规定披露信息的现象要进行严重处罚,不仅要接受经济处罚,而且要接受行政处罚;同时有些中小投资者的专业知识匮乏, 可以安排会计师审计机构可以对中小投资者在公司报表进行一定的解释并提出相关的投资建议等。

总而言之,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刻不容缓,而且是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 笔者就立足于当前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加强中小投资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强化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胡艳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结构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徐金芝.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小投资者权保护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魏安莉.构建完善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体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5(04)

[4]王秀婷,陈兴述.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月刊,2008(02)

[5]徐慧玲,高龙.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4: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投资者利益保护

1 、会计准则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关系

20世纪30年代后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对小股东保护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 如果小股东不能确定其投资是否得到回报, 他们会采取“用脚投票”的策略;深层次来看,投资者利益保护实际是效率问题:如果资本市场的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公众投资者就不会再投资,经济也将逐渐萎缩。公司治理理论认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小股东利益,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加以完善。

2 、基本准则的变化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影响

基本准则将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放在首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对投资者利益的关注。同时,基本准则突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这将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对于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也有积极的影响。基本准则中会计规范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利益、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狭义的会计被认为是一个信息系统,使用者将从各自角度,挖掘财务报告中的有用信息以支持自己的决策。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就成为必然。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公允列报, 能够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在强调着眼未来,着眼透明,清除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带来的误导的前提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以及决策水平。

(2) 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近乎完美的,最符合资产的本质。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 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服务。但它一直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操作上的困难,往往可能在主观或客观上导致信息失真。新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时,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在各项使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中,也严格限制了适用条件,即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这些限制条件,可以有效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从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3、具体准则的变化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影响

(1) 存货计价

新的会计准则对存货计价做了严格的规定,存货发出的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限制,将使得变更存货计价以调节利润的途径被堵死。新准则实施后,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成本,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使存货成本的计价变得更加可靠。

(2) 债务重组

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双方是非关联交易,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以视为公允价值。这种“回归”性质的做法,在本质上体现了交易的经济实质。由于这是在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监管更加有力、法律规定更加完备、审计准则体系更加完整的基础上的“回归”,应当比最初的债务重组准则的执行效果要好,能更好地避免利润操纵的行为。

(3) 资产减值准备

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后又冲回来调节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会计手段。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有在资产处置后, 才能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此项准则的颁布,将上市公司今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手段被瓦解,缩小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4) 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新的《企业合并》准则要求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确认。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由双方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些规定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规范企业盈余管理, 提高企业利润可信度。

(5)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原投资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此外,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再是仅在表外列示,而是进入表内计量。这两条规定都会对公司利润形成一定影响。

4 、结论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建立健全了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地位,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披露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涉及会计估计范畴、随意性较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调整, 使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大大缩小。财务操纵、粉饰财务报表的空间缩小,将有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最终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凯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1~103

[2]李多德.试论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中小企业科技,2007.7:25~26

[3]王晓梅、姜付秀.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5:73~79

[4]姜付秀、张继东、樊晓松.公司整体上市有利于改善投资者利益保护吗?经济科学,2007.5:77~88

[5]蒋玉娟.新会计准则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会计之友,2007,11:30~31

篇5: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今日,上海资信在做针对于网上投资行业征信的平台,人人贷公司作为第一批加入的会员单位,一直向网上投资征信平台提供深度的资源,加入上海资信对人人贷公司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帮助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就会体现出人人贷公司在网上投资平台中更大的价值。

现在做网上投资的很多机构原本就是线下做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他们在地方上已经积攒了一些客户,在局部地区或者某个行业里面有抵押物抵押、处理抵押物等一系列经验和优势。但是人人贷公司通过技术和流程去做网上投资,不做抵押贷款,因为做抵押贷款,积累的是经验而不是数据,不能形成一个体系。人人贷公司的几个创始人都是学金融、数学出身的,接触了一些知识和技术,也愿意把这些新技术新知识运用到网上投资工作当中。

人人贷公司的审核是完全中心化的,通过远程去做,但是线下的部队包括合作机构,提供的一个主要价值就是验证核实一些信用审核的资料,拿到这些资料之后然后去做网上投资信用评估的工作。网上投资信用信息的共享会是未来这个行业发展过程的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其他一些比较成熟形态的市场,都经历过由于很多机构进入这个市场导致过度负载造成风险集中爆发,人人贷公司希望能推动网上投资征信共享向前发展,尽量去降低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篇6: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学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学分析文|牛锐基金份额持有人,国内简称之“基民”,作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一份子,其利益保护问题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现实中,基金持有人的切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保护。根据61家基金公司旗下763只基金的半年报披露,2011年上半年行业整体亏损1254.33亿元,各家基金公司无一实现正收益。基金抢购的火爆场面一去不返,诸多问题逐渐凸显,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基金持有人大部分面临着亏损的命运。因此,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基金持有人权益已经迫在眉睫。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理分析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法律保护的法哲学分析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基于信托原理的创新,既是规避原有法律的产物,同时也需要新的法律予以规制。从英国信托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信托中出现了大量受托人不为委托人特定目的和受益人的利益运作的情形,使得受益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衡平法通过一系列的法院判例,确立了信托的基本规则,在信托制度合法化的同时,受益人的保护也成为信托立法的核心。

对基金持有人的保护也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之价值。公平是法律所始终奉行的一种价值观,是所有法律的精神和灵魂。鉴于基金管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随时有可能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等,因此要求基金管理人公平对待所有持有人,以有效地履行受托人职责,就应有一个法律监督机制,以确保公平对待持有人,使持有人平等地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建立一整套分配正义的原则,通过法律权利和义务可以将这一指导正义的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具体化,指导适当、公正地分配社会福利和负担。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基金管理人基于信托原理承担着注意、忠实之信赖义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治理结构冲突等http:///多重因素的影响,基金管理人有可能出现懈怠履行信赖义务的情形,并造成对基金持有人的侵权。需要一套持有人保护机制来实现真正的正义。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法律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而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即用成本较低的组织体内的权威体系来取代依市场进行交易的制度。传统私人信托向投资基金发展的动力亦可以解释为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即通过组成一个组织,以节约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投资基金通过规模运营,减少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同时,又通过专家理财提高了收益,通过组合投资分散了风险。在投资基金中,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持有人是基金财产的提高者,也是基金风险的承担人,其投入的资金具有专用型,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基金持有人权益保护。无论是契约型基金中的基金持有人大会,还是公司型基金中的基金股东大会都存在一个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即“股东大会虚置”。召集基金股东大会,提前将基金的重大事项告知股东,由基金股东独立评价这些重大事项的合理性并进行投票。股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例如认真阅读提案公告,查阅大量资料等,其行为累计成本往往要超过投票获得的预期收益。预期到这一结果,明智股东就不会参与投票,对此表现出理性的冷漠。在投资者对投票呈现理性冷漠的情形下,基金管理人就可能实际控制基金股东大会,使自己的提案顺利通过,基金管理人也将避开基金股东的监督而逃避其受托义务。如果某个基金股东认为其他持有人会对基金重大事项做出反应、进行投票,从而产生他所希望的集体行为的结果,该搭便车股东就有可能会决定省掉投票的成本,并分享其他股东的努力所带来的集体行为的任何收益。

篇7:挖掘机投资利益浅析

丁家永

经济学似乎与理性、严谨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长久以来,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的基石,并统领了经济学内部的各个学科。围绕理性人始终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预设,金融学形成了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理论框架。但这些理想的模型似乎在越来越多的现实检验中出现问题,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学术界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就被指出了许多统计异常现象。今天金融市场潮涨潮落,起伏多变让无数投资者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感叹绝望,更不要提那些抱着美好愿望却没有能够获得市场平均收入的投资者。我们从中都可以找到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真所谓他们把自己辛辛苦苦从其他领域赚得的收入,通过投资“轻而易举”地转让给了其他人,做了“慈善”。

为什么今天的投资者这么难?一方面有源于市场多变、难测,然而更多的则是源于投资者自身的原因。在众多投资的困境面前,投资者“自身”这一“敌人”,往往最不容易发现,甚至被忽视。这也正是投资者犯错误的一个主要根源。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就是要为想在金融市场上有所作为的投资人认识金融市场提供新的视角,同样金融监管部门若不了解这一点,发展金融市场就无从谈起。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学、心理学、心理行为(经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将心理学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因素等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行为金融学研究关注的是投资者行为(心理)特点,而不只是某些数学模型或者交易策略。它试图揭示金融市场中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学研究让投资者不但意识到了金融市场的复杂,也意识到自己在金融方面的天真和局限。行为金融学真正迎来其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上述的主流金融学模型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伴随着这一时期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ainiel 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所创立的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使行为金融学终于成为了金融学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口之一。2002、2013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投向了行为金融学家,这种战略目光充分彰示了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在未来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位置。

金融归根结底是为人和实体经济服务的,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学研究忽略了对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和政策制定(监管)者的行为(心理)的研究和分析,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效果可想而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如预期等心理因素)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行为金融学中的这一观点与传统经济学有效市场(理性行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相对立的。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基本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和定价问题。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所谓“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探讨现实世界中的投资者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行为金融学研究和探讨在引入心理和行为因素后,未来金融学理论和模型如何修正和改造,以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和更具有解释力就是金融研究领域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为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主体的活动提供了内在的心理和行为机制的说明,不仅可以解释和说明现实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所谓“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红利之谜、期权之谜等,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证券投资的分析

方法——行为投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确可以使投资者在市场上“活”得更久。目前业界认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被称之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非理性革命”,这充分地说明了它的理论创新意义。

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因为行为金融学研究认为投资者对证券价格决定受到投资者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认识偏差、选择偏好(情感)影响了投资决策,进而产生了资产定价的偏差,通过反馈机制再一次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研究行为金融学就是要还原出投资者的认识、情绪与意志特点,从而解释原本难以理解的投资行为中的异常现象(非理性行为)。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研究,一旦投资者意识到自己投资过程中真正的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错误,提升投资业绩。

整个投资市场是由自以为聪明的主动投资者和追逐平均收益的被动投资者构成。如果被动投资者取得了平均收益,那么主动投资者也只能取得平均收益。主动投资者高收益的幻象,其实不过是他们自己内部之间对赌而已。大部分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其实也没拿到市场的平均收益。恰恰是因为大部分主动投资者(广大散户和很多机构投资者)得不到平均收益,才会造就少数主动投资者取得超越平均收益的“股神”般成就。

每个投资者的收益或者损失,看似只是随机产生的投资结果,但其实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都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和人类的很多其他决策过程一样,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社会共识”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每一个投资者都对“社会共识”和“市场预期”的形成负有责任。每个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有可能导致市场层面理性的缺失。研究表明,有时单个投资者自身完全理性的决定,也有可能导致市场层面非理性的后果。因此,行为金融研究的贡献并不只局限于成为散户投资者、基金经理、企业高管的朋友,也希望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层的朋友,帮助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更加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仅管钱的流向,对具体风险和证券价格、数量的控制,也包括对市场参与者心态和预期的监管。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这只手并非是有效的,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通过其决策影响到证券的价格和交易。这正是这门学科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这方面知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篇8:投资者利益重于开发模式

到底商业地产的开发有哪些模式?分割销售,统一经营;分割销售、各自经营;整体出售、整体经营;只租不售、整体经营;零散出租、各自经营等等。

而这其中哪些才是成功的模式?很多专家首推只租不售,整体经营的模式。的确,这是一种非常盛行的模式,不论是美国的投资者,或是新加坡的投资者,他们都非常强调只租不售的经营模式,在他们看来,长期而稳定的租金收益才是商业地产的根本。

不过在我看来,只租不售的模式只适合于拥有雄厚资本的投资者。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即使非常成功地实现经营,也得需要7-10年才可以实现资金回笼,这还不包括商业地产项目漫长的开发期。而要是经营策略失当,资金回笼的希望更将是遥遥无期了。

虽说,资本雄厚的投资者可以经受得起巨额资金的长期积压,但并不是每个商业地产的开发商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尤其是在中国商业地产投资现状下,众多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是脆弱的,经不起过多的折腾。

因此,如果探讨什么样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才是成功的?我只想说一句,适合商业地产开发商需求的才是成功。也就是当你的模式符合投资者利益的时候,这模式才是成功的。无论它是全部销售,各自经营,或是只租不售,统一管理。

在深圳的华强北,这个全国知名的商业街上有着许多的商业项目,他们的模式各一。从商业角度来看,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但从商业地产开发角度来看,大多都是成功的。如零售出租,各自经营的华强电子世界,人潮如鲫;如只租不售的东方时代广场,已经成为茂业的一张名片;如分割销售、各自经营的女人世界,生意火红,无论是什么样的模式,商业地产开发商在这片旺地上都已经获得了资金投入的回报。

而我曾去过北京、山东、西安等一些地区进行项目考察,那里不乏一些开发商在听信一些所谓的专家劝导之后,于是希望长期持有物业,只租不售。可是,他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资金的实力、经营管理团队的优势,以及本地消费状况是不是足以支撑他看到成功时刻的。当资金压力加大、经营管理团队能力不足,本地消费习惯没有培养成功,所有的压力全都聚压在开发商自己身上,不仅没有获得预期回报,甚至在企业的发展上也错过了良好时机。

并非长期持有物业就是正确的,正如并非每一个投资者都有雄厚实力的道理一样。

在全球视野内,商业地产的投资者有着多种的退出机制,股权收购、REITZ等形式解决了投资者的项目开发资金来源,专业的投资机构以完善的流程将商业地产项目作为一个产品来开发,从开发到经营管理,再到资本交易等环节,都有成熟机制。

而在中国,商业地产的退出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所有的环节都得投资者自己来进行把控,这个现状决定了投资者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退出机制决定了商业地产的开发与运营模式。

如果有一天,当中国的商业地产拥有更多的退出形式,则我们无须再继续探讨商业地产成功的模式了,那时候我们的话题应该着重于商业地产的主题运营了。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有关感谢的作文下一篇:业务副院长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