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2024-05-05

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精选6篇)

篇1: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太平实验小学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中科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特点,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效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并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做好每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对获得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探究原因,“三维”目标于实验过程中得到达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但随着多媒体逐步进入课堂,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逃避实验,觉得实验太麻烦,效果不够明显又浪费时间,更多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动手实验。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基本上是理论推导,是老师和学生用“口述”探究出来的。对于新课标下科学实验的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树立创新理念,夯实实验教学

1、重视科学实验,厚积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基础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真正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实验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如果实验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课件演示实验,学生就没有了等待实验的兴奋与猜想,没有了实验过程中的目不转睛,没有了实验失败后的七嘴八舌,没有了改进实验后的成功与喜悦。而学生的能力与品格是在“猜想——实验——观察——改进——再实践”这一步步的挫折与成功中培养出来的,没有过程的体验不可能形成能力和品格。

另外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科学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起不到激趣、设疑、解惑的作用。因此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操作应规范、实验用语要准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观念要更新,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实验。

2、放手学生自主探究,不断积累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强调调动学生主动性,努力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探究”,教师应认真组织加强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探究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要探究哪个变量,需要控制哪些变量,教师就应该作适当的指引。

同时,探究实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应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课题,让学生课后自主设计实验,自我探究,鼓励学生针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提供必要的支持。

3.注重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强化学生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

技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努力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更要尽心尽力地加强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即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每一实验的过程或终结,都应提出相关的、具有探索意义的设问,把思维引向深入。②.教师恰当地进行讲解和质疑,引导学生解决实验的途径、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③.变更实验条件,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并通过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④.在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实验的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几点举措

1.实验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在这里笔者特从以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

①.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教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如“大气压强”和“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两节课可改为边教边实验的课,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规律。

②.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科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③.将部分合作性实验改为自主性实验。实验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放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器材,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来完成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思想。如:“测量小灯泡电阻大小”的实验,教师可以陈列一些实验器材:干电池、学生电源、小灯泡、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开关和导线若干。让学生自由挑选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图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怎样减小误差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实验教学手段要创新。这就要求实验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如在实验的复习阶段,针对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器材组合、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阶段,可利用计算机使知识再现,并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突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②.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等等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③.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影响等原因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理解科学教学的内容。如火山喷发、地震是学生很少有切身体会,通过课件再现发生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火山喷发、地震与地壳运动的关系。④.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在实际上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针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录像;在原子核一章中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对科学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实验取材要创新。针对新课标下实验器材的不足,教师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科学实验,能真正体现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在课后,学生可利用激光灯做光的直线传播、光在水中的折射、光在玻璃砖中的侧移,光的全反射等等,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利用医用废旧的盐水瓶做匀速水流原理的演示器,可以演示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分析医用吊针的匀速滴注原因。在洗干净的塑料油壶底上放置几粒小泡沫塑料,放于收音机的喇叭口上,当喇叭发声时,小泡沫塑料随之上下跳动,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利用空的洗手液瓶和小型气源,可演示喷雾器原理;利用纸杯和细线制作土电话演示声音的传播等等上述这些,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演示科学教学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4.实验教学管理方式要创新。把原来必须由任课教师定时、统一组织到实验室做指定学生实验的封闭式管理变为由任课教师集中组织或学生自己向实验教师申请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开放式管理。另外学校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教师担任实验员,把实验员原来只负责管理实验仪器和准备实验的职能变为除管理仪器和准备实验外,还要负责管理和指导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真正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为实验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科学实验教学创新的几点反思

1.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而科学教师都是对某一专业有所专长,对其它专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不太了解,面对新课程中的一系列实验,不知如何下手是好,生怕课堂出丑,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博学形象。所以很多老师都是采取尽量回避实验的方式,能用课件演示的就不做实验,自认为能讲得懂的就把“做实验”改为“讲实验”。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科学教师的跨专业知识培训,加强科学教师实验原理、实验理论、实验技能的学习,虽然这样的培训以前教研室也组织过,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同时,作为从事科学教育的广大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科学实验知识,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从目前初中科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要顺利开展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科学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要会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还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原理、调试保养知识,为实验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生的实验情商有待进一步激发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创新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科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要探究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教师要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实验需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丰富些,实验开始时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在实验教学中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因此对初一学生要尽量让他们多动手,在操作中激发兴趣,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如“鸡蛋在水中的沉浮”、“种子的萌发”、“筷子提米”“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探究”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做。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应在实验探究、创造兴趣的培养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发明、小制作、野外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激发他们更持久的实验兴趣。

3.实验设施配备亟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新教材配套的器材还没有配套,无论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还是随堂的探究活动所用的器材都是比较散乱,实验室中的器材需要分散使用或存有的数量不足,要满足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还远远不够,这就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建议装备中心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实验仪器的配置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应用发现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活生生的实验器材。科学来源于生活,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4.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实验教学要合理

多媒体的运用,能对科学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一些老师对实验仪器如何使用不太了解,做实验嫌麻烦,课堂上经常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动手实验,实验被FLASH或视频课件所代替,教师不用演示,学生也不用动手,只需看看课件演示就行了。?仅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缺乏信服力,它既削弱了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想象、理解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实验教学要创新,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

篇2: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说等感知活动,激发幼儿为水果干果分类的兴趣。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水果和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能区分并分类。活动准备:

果实图片(人手一份)、篮子、实物果实、水果和干果盒各6个、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篮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倒数5个数吧!”5.4.3.2.1哇!有好多好吃的果实呢!谁来说说都有什么?有葡萄、苹果、开心果、橘子、核桃、花生„„真多呀!。

(二)展开:

1.调动生活经验,了解主要特征。

提问:在生活中你们吃过这些果实吗?谁来说一说苹果吃起来有什么感受?摸起来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来摸一摸。教师出示核桃,谁来说说核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呢?他的壳怎么样?吃起来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吗?

小朋友谁来说一说,果篮中的果实,哪些像苹果一样吃起来味道甜美,有很多的果汁呢!(葡萄、橘子)哪些像核桃一样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呢?(开心果、花生)

总结:像这些皮很薄、吃起来有很多果汁的,它们是水果。像核桃、花生、开心果,它们的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这些都是干果,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1)第一次用实物分类。

指导语:“篮子里的果实也放乱了,你们能帮忙分类吗?”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总结:今天小朋友不但认识了干果和水果,而且能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的都很准确。老师发现每一位小朋友都表现得非常棒!

2.出示加工而成干果食品——葡萄干、红枣,引导幼儿知道这也是干果,是叔叔阿姨经过加工而成的。

瞧!这是什么呀?(葡萄干、红枣!)老师不知道把它放在水果篮里,还是放在干果篮里呢?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小结:葡萄干和红枣它们都属于干果,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等方法把它变成干果。所以他们都属干果,我们要把它放在干果的盘里。4.游戏:《我是谁》

篇3: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1 基本情况比较

这次共有四节体育实践课进行了交流观摩, 基本情况见表1。

从基本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授课人员的年龄比美国小近20岁, 美国既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授课, 而中国没有选派男教师授课;第二、中国的授课内容都是国际认可的规范性动作技术 (排球、韵律操) , 而美国授课的内容在正规教材中难以找到这样的规范动作名称 (篮球节奏、终极飞盘) ;第三、中国派出的是初中体育教师和铜山县教研员, 而美国派的是两名大学教师 (其中他们有一名专职小学体育女教师随队) 。

思考:首先, 美国50岁开外的大学体育教师仍可以活跃在中学的体育课上, 而我国的大学教授有几个人能深入到中小学体验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情, 难怪大学教授的理论研究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脱节。其次, 在中国不要说大学教授即使是中小学50岁开外体育教师大多数也退出了体育课堂教学, 参与行政管理或享受退居二线的快乐。教育部最新统计表明, 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 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 还需要30万名左右的体育教师。[1]一方面体育师资紧缺, 一方面体育教师早早退出体育教学,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2 确定教学内容与制定教学目标的比较

在交流的四节观摩课中, 我重点看了第一节中国的排球课和第二节美国的篮球节奏课。根据他们教案的设计, 把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制定进行比较, 见表2。

从上面两节课的目标表述来看, 我国选手更多注重的是技术传授与素质练习要求, 而美国选手在目标表述中就没有提及篮球的概念, 更没有篮球的技术要求, 她更多注重学生节奏能力培养。在课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教授只是把篮球作为一个培养学生节奏能力的工具, 让学生有选择性的使用。因此, 中国的学生非常不适应, 因为中国学生拿篮球后的期望就是要运、传、投、抢、移动等规范的练习。

思考:我国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统领教材, 扩大了体育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 但大多数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作为教材的首选, 很多地方的教师还没有丢开体育教学大纲这一拐杖。近年来, 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过去偏重教授集体运动项目 (篮球、足球、排球等) , 到侧重更具体育锻炼价值的终身体育锻炼活动[2]。另一方面我国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已经十多年了, 基层很多教师仍没有摆脱传统教学任务的束缚, 把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我国在推进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执行力差。第一, 培训不到位, 教师不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出现操作上的偏差。第二, 教师本身的执行力有问题, 当前的体育教师还不具备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能力。这包括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目标的制定、课堂的控制、教学评价等方面。因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健康的学科建设, 这包括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3 教学过程的比较

在观摩过程中, 一同与几个教研员和体育教师讨论, 我们重点对准备活动、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做出比较, 见表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选手的准备活动是为了准备而准备, 用球操 (静力拉伸) 导入体育教学与课的主题没有多大关联。美国人从准备活动开始就引入节奏变化, 采用序列组合:双脚跳、踏步、走、走、走、走、跑、跑、跑、跑、跑跑 (重复) 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进入基本部分中国采用了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练习法开展技术教学。美国采用讲解启法、指导练习法诱导学生进行序列组合练习:.单脚跳、大跳、大跳、微蜷身、踮足尖、踮足尖、踮足尖、踮足尖拍球、抛球、接球、手传球、拍球 (低拍8次) 。这一过程给我们的感觉是中国课上的学生学习一直在接受控制、命令, 学生的被动执行多。美国课上的学生商讨、探究的多, 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自主、操练、探寻之中, 投入的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课堂上的学生。在评价方式上中国的课堂以自我感觉、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为主, 美国的课堂采用的是激励性评价、单个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最后放松阶段中国课堂有专门的放松活动过程, 而美国没有放松过程, 直接回到主教材进行总结。

思考:第一、准备活动是配合课的进行而设计的, 一定要考虑他的实用价值。主要目的是热身, 而热身的办法有很多种, 如果能与主教材紧密联系做到既达到热身的目的, 又为完成主教材做铺垫, 这样才更趋有效教学的最大化。我们千万不要为做准备活动而采用低效率的活动。

第二、整节课让我们看到中国体育课堂教学的严谨规范、按部就班, 将技术传授视作课堂的生命, 至今难以走出“师傅式”的教授方法, 学生完全掌控在教师的管理之中, 极少考虑学生的感受。而美国的教授对他们本国的教育思想把握准确, 课上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动作的模式和组合, 音乐的模式的组合, 让学生在动作与音乐之间享受练习。在课的过程中先用节拍, 后用音乐。学生掌握基本的节拍, 在练习中就会舞动自如。近十年来, 美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从偏重于教师的“教”到着重于学生的“学”。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动作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等都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2]

第三、结束部分的放松是否一定要做, 怎样根据学生运动量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放松活动。在美国的课上我们就没有看到放松, 因为学生的运动量并不大, 学生更多的是在积极用脑子思考如何把二个、三个、四个动作进行有节奏的序列练习, 学生的思维活动大于肢体活动。

4 中美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表4)

吴键对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学观摩课近100例教案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他们得出了我国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序为:准备活动→主教材的教学和练习→放松整理活动。由此可以推断这个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术形成和熟练化规律与运动负荷的规律为主线进行设计的。[4]中国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侧重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 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尽快地达到教学要求。但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对培养学生个性、能力和从事体育的兴趣不利。

思考:美国体育课堂看上去很随意、很难找出体育课的准备、基本、结束三大部分结构, 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热烈。老师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和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潘绍伟教授在评课时说: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爱体育、喜欢体育、会体育。中美体育课的差异表现在:1.对老师的主导作用的看法不同:美国更多的是情境的创设, 我国更多的是指导。2.对动作教学的不同:美国更多的是方法, 学生体验, 我们是关注模仿我们的动作、学会什么动作。3.美国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挑战, 我们的是想让学生学会。让我们的孩子的学习更有内在的动力, 这是我们在大课堂上要追求的一个问题。

5 结语

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 中美两节体育课不能全面代表一个国家的教学水平, 但他反应了一定问题。通过观摩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结构上, 强调还是三基教学, 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全面深入到基层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路还很长, 需要各级领导与体育教师重新审视, 不断总结, 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体育教师要运用教师智力、知识和想象力资源不断突破自我, 爱岗敬业, 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再努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老师紧缺各校体育课开课不足[N].中国教育报, 2011-04-08.

[2]王建宇, 卞薇, 黄爱峰.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比较[J].体育学刊, 2010 (9) :62.

[3] (美) Neil J.Dougherty.当代体育教学论 (英文版) , 1987:14.

[4]王淑之.中外体育教学模式之比较[J].科技信息, 2007 (35) :236.

篇4: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科学教学是《纲要》中设置的新课程的内容之一,该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科学教学的任务,我们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认识。

一、巧妙组织教学,满足好奇心。

“科学始于好奇”。我们教师在设计正规的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巧妙,给幼儿以神秘感,先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再给予满足,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踩乒乓球》的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慢慢地踩上用四个乒乓球顶着的木板上面时,幼儿都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老师不要踩,乒乓球会被踩扁的。”然而,乒乓球并没有像幼儿所预料的那样被踩扁。这时,幼儿的好奇心就有了。接着教师又拎着两壶水站上去,当幼儿发现乒乓球在如此的重压下仍完好无损时.兴趣更浓了,喊着:“噢,老师会气功!我也要学。”教师就神秘地说:“老师不会气功,这里有秘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就是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了观察和探索活动中,最后,既满足了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使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抓住操作过程,避免形式化。

1、给幼儿足够的时间

知识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而对于幼儿来说,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了。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例如:在《奇妙的磁铁》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始并没有告诉幼儿磁铁的性能,而是给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磁铁、木块、塑料片、铁钉、玻璃弹子、大头针、别针等,让幼儿自已去玩一玩,试一试。由于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绝大多数幼儿在反复尝试中,发现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

2、给幼儿语言的启发

让幼儿自己探索并不是放任自由,我们用启发性的语言提示或暗示,去指导幼儿操作,以激励幼儿积极思维。例如:在《谁会沉,谁会浮》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在脸盆中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进行沉浮实验。开始时,幼儿都忙于进行与自己的材料本身性质有关的沉浮活动,教师就提醒幼儿:请你看一看,是不是沉的东西一定是沉在水底,浮的东西一定会浮在水面上,有变化吗?于是,幼儿就开始探索了,在多次操作后发现:海棉原来是浮在水面上的,等它吸满了水,就会沉下去了;空瓶盖是浮在水面上的,放一点水,还是浮在水面上.加满水后.就沉下去了等等。在探索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幼儿就会把自己发现的现象与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这样,学到的科学知识就符合辩证统一的原则。

三、开辟活动区角,扩大知识面

幼儿科学教育仅仅依靠集体活动是不够的。为此,我们为幼儿设立了科学活动区角。教师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提供的材料不仅适合于幼儿的观察,而且尽量提供给幼儿能动手、动脑和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材料,并不断更换活动区角的材料或循序渐进地增加材料,使科学活动区域始终对幼儿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奇妙的磁铁》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在科学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向幼儿提问:怎么才能知道旧磁铁的磁力变小了呢?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性,使其不消磁,还提出一些硬纸板、铁屑,指南针等物品让幼儿自由操作。除此之外,我们还种植一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观察思考,较好地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补充了课堂知识的不足。

四、围绕日常生活,注重启蒙性

生活中蕴藏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在进餐和喝水时、在区角活动时、在盥洗和户外活动时都可以进行。如:当阳光明媚,幼儿在喝水时,会发现水杯反射到墙上出现了明亮的光圈。晃动水杯,光圈也随之晃动,还时大、时小……阴天时,光圈没有了。日常散步时,引导幼儿注意花草树木、天气的变化。区角活动时,由于材料是教师有目的地摆放的,幼儿的探索和發现更是不断出现。户外活动时,幼儿不断地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和动植物有更多的接触,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会更多:滚动的呼啦圈、滑梯、沙包……地上行动着的蚂蚁、各种小虫……各种不知名的动植物……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引导,对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扩展和生成,会使幼儿不断地探索下去,使幼儿自发地探索活动逐渐深化。

五、效果与分析

实验班的幼儿在一年的实验中,大量地接受了科学知识的熏陶,参加了多种科学实践活动,使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获得了知识,运用了知识,而且还萌发了热爱科学的情感。与对照班比较,效果如下:

1、增强了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和兴趣。

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均不曾接触过的教学内容《变化》为测试材料,让幼儿回忆、思考,发现各种事物的变化。以此,测查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经统计、处理后效果如表1

从表1可见,实验班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班。特别是好奇心的比较极为显著。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觉条件。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如:实验班幼儿就能提出,“冬天为什么人的嘴里会冒烟?”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幼儿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本实验已有效地证实这一点。

2、扩大了对科学知识的迁移和知识面

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上过的《奇妙的磁铁》这一教学内容为测试材料,让幼儿运用磁铁的特性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包大头针掉进了玩沙盆中,请小朋友想办法,怎祥把沙中的大头针很快地捡干净;妈妈不小心把别针掉进了茶杯里,有什么办法将杯中的别针取出来而不湿手;奶奶不小心把缝衣针掺和到米里了,怎样很快地找到这枚针。以此测查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知识面,经统计,效果如表2。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知识迁移和知识面的比较表

篇5: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班 级: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后,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演进、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都有了一定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热点问题都可以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得到解释和解决,下面我就围绕大家最关注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一些论述。

一、正确认识民生问题的前提: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利益观

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而永恒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就学、就业、就医、养老等生活必需上面。人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是指人为了自身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对一定的事物产生的需求。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之一。解决人的需要问题,满足人的需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密切联系,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就是百姓利益,就是人民生计。人的需要的对象,即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东西,如衣、食、住、行的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东西,如文化、艺术、体育等产品及设施和场地;能够满足人的社交需要的东西等等,对于需要主体而言,就是利益,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就是百姓利益,就是民生。追求需要的满足和利益,亦即改善民生,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驱动力,是推动社会和人自身不断发展的深厚动因。

要正确认识民生问题,要先正确认识“人”与人的需求。首先,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因此,“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需要是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有各种需求的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在此过程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形成后又会影响一个个具体个人的发展,社会与人是互生互构的,而不是对立的。在马克思之前,启蒙学者卢梭也曾指出,人的本性就在于“保存自己,怜悯同类”。可以说,正是人作为现实人具有各种需求,才促成了自身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我们以前对“人”认识不够透彻,没有正确地对待人的需求。“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一段话,这种将人性简单的归结为阶级性,把人与社会、阶级对立起来,最终导致了“用脱离了人的抽象的阶级和社会概念,否定具体的个人的存在;用脱离了物质的抽象的阶级利益和政治利益,代替实际的人的经济利益;否定人的物质需要,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排斥人的生产活动,把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属性,阶级关系也只是全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成其为人。“正像社会本身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最后,要解决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第一件事就是“解放人”,把“人”从“抽象的人”中解放出来,还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正确认识人,正确地对待人的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才是真正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问题打下思想基础。

二、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建立在经济问题之上的政治问题

关于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古代先贤们早就把它同国家的安宁、政权的巩固联系在一起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首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自此,为绝大多数人即为人民谋利益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为人民谋福利,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民生正是实现成果共享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也包括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仅要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也包括协调人的各方面利益矛盾,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兼顾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民生问题。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抓住了推进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远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的凸现,是党的执政使命和人的需要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利益差异性扩大、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差异性扩大的客观必然。而满足各阶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利益,则是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执政党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入手,改善民生,一定会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巩固执政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很好,但随着我国由增量式改革向存量式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在带来活力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之间利益的分化和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不平衡性实际上就是差异性。人们之间利益的分化和资源占有的不平衡,意味着人们的利益、需要实现程度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呈扩大趋势。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与经济利益分化相伴的是经济上的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文化上的教育权的不平衡的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改革成本分摊和收益获得的不平衡性的加剧,不符合帕累托改进原理,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会危及执政党执政合法性。注重社会公平,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和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民生,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事关民生改善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期望值更高。因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顺应时代,顺应民意的战略选择。

三、改善民生问题:一个持久的系统工程

改善民生问题,是一持久的系统工程。人的需要和利益的特点,决定了改善民生问题的持久性和系统性。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层次性、发展性,决定了改善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和持久性。人的需要是客观的。改善民生问题,尊重和有效满足人的需要,不仅是尊重人的前提和逻辑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改善民生问题,是执政党始终要高度重视和正确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绝不能一蹴而就。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社会性,还决定了改善民生问题的系统性。

首先,从内容上看,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生活利益、文化利益的系统工程。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的,它还包括精神的、政治的需要,因此,人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它还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改善民生,自然就是一个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系统工程。当然,首要的是解决与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亦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问题。

其次,从主体上看,解决民生问题,党和国家各级组织、最广大人民、企业、社会组织责无旁贷。其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的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党和国家各级组织制定和执行的正确政策起着主导作用。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力,是要靠党和国家各级组织的组织、发动和政策引领,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进一步发展的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组织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从对策上看,解决民生问题,一是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共建、共享的观念: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二是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使改善民生问题的各项政策得到制度的强硬和持久保证。三是深化改革,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四是加强监察、监督,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监察、监督,是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的腐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

最后,从实践上看,着力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善待民生,就是要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是要结合实际,不断增强关注民生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很困难。尤其是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努力增强关注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本领,急民生之所急,想民生之所想。二是要有效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办法措施和落实力度。民生问题在各地的表现各有侧重,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

篇6:科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优质课选手选拔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教办、县直及民办小学:

泰安市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将于四月份举行,我县将于近期开展参评教师选拔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方式

所有申报者先说课,根据说课成绩确定若干名教师讲课,根据讲课成绩进行推选。

二、选拔人数

每学科选拔人数暂定3人,以市教研室正式通知为准。

三、内容要求

科学: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3年级从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起向后选,其他年级均从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起向后选1课时。也可以从青岛版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起向后选择1课时。

信息技术:现行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起向后选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省编《综合实践活动》下册第3课起向后选1课时,也可以自选其他内容。

四、申报条件及人数

三年以上教龄且现任教本学科的专、兼职教师。

每乡镇(街道)每学科1至2人,县直及民办小学各1人。

五、时间、地点及要求

(一)时间

1.说课

综合实践活动:2014年3月22日早7:30至中午12:00。信息技术:2014年3月22日下午2:00至6:00。

科学:3月23日早7:30至中午12:00。

2.讲课

3月25日----综合实践活动,3月26----日科学,3月27日----信息技术,均从上午第一节课开始。

(二)地点

宁阳县实验小学综合楼四楼会议室(有多媒体设备)。

联系人:王爱平,电话----***。

(三)要求

1.说讲课顺序:每学科均按照申报选手姓氏音序升序排列。

2.说课时间不超过8分钟。

3.讲课要注意:所用学生学生30——40人;教材、材料器材原则上自备,也可以和讲课学校及班主任联系;熟悉学生熟悉学生安排

在3月24日,时间不超过40分钟。

六、其他

(一)各单位要认真对待此项工作,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严密组织,要通过讲课层层选拔,阳光操作,要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本次活动只选拔参加市级参评人员,县级不设奖。

(三)课堂教学技能已达标的教师优先。

上一篇:企业诚信口号下一篇:服装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