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24-09-05

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通用9篇)

篇1: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

2006-10-

31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速发展期。为明确旅游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发展规划。

第一章汉中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是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旅游形象逐步树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1、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领导旅游业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调动了全市上下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推动了旅游业向产业化、市场化迈进的步伐。

2、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市投入旅游业各类资金近4亿元,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26个;修建和改造了一批旅游宾馆、饭店;一些重点景区的净化、绿化、畅通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

3、旅游产品开发初见成效。汉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县区、主要景区的规划编制完成。“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旅游单位依托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建设力度,现有基本成熟景区(点)

篇2: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指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新亮点。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兴起以钓鱼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景观、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田园风光、特种动物养殖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到2008年底,我市已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2户,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园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个,全市共有农家乐306户,休闲农庄35户。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从业人员2500人,资产总额4.5亿元,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上缴税金800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1.5亿元。

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主要类型有:

(一)特色农业观光基地类。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大力发展“猪、药、茶、菜”及粮油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突出抓了“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600万头生猪)建设,做精做细优质粮、油、中药材、蔬菜、花卉五个特色产业,涌现了以西乡县万亩有机茶园、城固县20万亩桔园、汉中百万亩油菜花、洋县千亩梨园、汉台宗营万亩花木基地、西乡县樱桃沟等为龙头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基地以及以西乡县午子绿茶有限公司、城固泛亚绿色食品公司、城固县磷光食品公司、宁强县羌州食品公司、西乡县鹏翔茶叶有限公司、留坝县佳士森药业公司等为龙头的汉中农产品及土特产品加工企业。

(二)秦巴民俗风情类。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民俗资源丰富,依托巴山民歌、陕南剪纸、陕南号子、汉中曲子、民间婚俗、镇巴唢呐、洋县木偶汉调桄桄剧、龙灯社火(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等特色秦巴民俗风情,涌现出民歌村、诗歌社、剪纸村、社火村及宁强青木川、汉台苏景园、汉中民俗村、汉中奇石馆等一批特色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

(三)城郊田园风光类。近年来,随着我市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一批田园风光类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在城市周围勃然兴起,且各具特色。如汉中荷花园、汉中牡丹园、陕南珍稀植物园、南郑县花果山、汉中楠竹园、南郑圣水桃园山庄等企业,这些企业特点是围绕中心城市,营造特色田园风光,在城市近郊发展,方便城市人群周末或假日旅游。

(四)特种养殖类。近年来,随着农家乐和各种休闲山庄的兴起,我市特色养殖业悄然

兴起,满足了人们的垂钓、捕捉乐趣和多样饮食文化需求。汉中的各种鱼塘在各城市周边星罗密布,可以满足人们的垂钓乐趣,大鲵、火鸡、鳖、野鸡、野兔等特种动物养殖在部分地方成为一种时尚,如城固香格里拉、白杨寨狩猎场、南郑县新集鳖养殖场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让游客在自己垂钓鱼类和捕捉野味的的同时,也品尝到其特有的风味。

(五)景区周边农家乐类。我市民胜古迹众多,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旅游区6家,这些旅游资源给有经济意识的老板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勃勃生机,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兴办“农家乐”、“度假村”,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同时品尝汉中的特色风味小吃。

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和周边地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科学有效规划。一方面是一些县区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战略以上缺少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导致部分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当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定位不准确,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项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

(二)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我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低,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企业更少,旅游农业带动能力弱,产业要素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除城固县桔园和西乡县樱桃沟、茶园形成一定品牌效应、定位准确外,其余县区的休闲农业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三)公共服务不完善,设施建设滞后。在我市已经形成的几个主要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景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导致链接景区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区停车泊位少、厕所少,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不到位,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其余休闲农业设施、条件更待加强。

(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休闲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整体建设水平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缺少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经验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个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企业还存在环境卫生差、经营秩序乱、诚信缺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三、汉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的资源和条件

汉中有特有的自然条件、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日益改善的交通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一)特有的自然环境。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被誉为“西北小江南”,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国家“南水北调”汉江水源头保护地;洋县华阳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旅游风景区、午子山、褒谷口石门景区、红寺湖、南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汉中有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二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汉中有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汉中还有百万亩油菜、六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这些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汉中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浓郁的民俗风情。汉中民俗,特别是秦巴民俗绚丽多彩,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等,是汉中文化遗产的立体史籍。汉中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其特产、饮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历史上“湖广填陕南”,南北移民,五方杂处,从而使汉中的民俗兼四方特色。汉中传统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秦腔、汉剧、歌剧、话剧、汉中曲子、相声等。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分高跷、芯子)等民俗别具风情。特有的秦巴民俗风情,为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是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的发源地,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汉中市是国务院于1994年第三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又获“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殊荣。独特的城市名片,悠久的古文化底蕴,使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显示出汉中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自周朝起在各不同历史时期开通了陈仓、褒斜、傥骆、子午、荔枝、金牛和米仓等著名古栈道,汉中因而成为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善了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都市辐射圈内。十天高速、宝巴高速,还有西汉蓉客运专线、新飞机场的建设,对休闲农业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通过县乡公路砂改油和村村通建设,通往各景点小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加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

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属于南水北调汉江源头保护地的汉中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保护要求标准较高,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既符合汉中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多重效益。因此,各级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将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二)科学规划,健康发展。一是搞好科学规划。要切实制订好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二是规范管理。尽快理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制定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星级评定行为。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拓展服务功能。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市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三)突出特色,综合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各县区要确定自己的产业特色,汉台、南郑应围绕中心城区和“一江两岸”景带,在中心城市周围,积极发展城郊田园风光类、特种养殖类休闲农业,要依托汉台花卉基地、褒河鲜鱼一条街及天台山、南湖、红寺湖、黎坪森林公园等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景点周围农家乐;城固要继续在柑桔上下功夫,加大对桔园景区的投入力度,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项目,丰富旅游内容;西乡县继续打造樱桃沟和茶园两张名片,做精品牌,扩大影响力;洋县要持续打造梨园品牌,在梨园面积、景区开发上下功夫,同时搞好华阳风景区建设;勉县要依托武侯祠、武侯墓两大知名旅游景点,围绕景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留坝县继续打造古栈道漂流、高山草甸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宁强县要依托羌州文化和青木川古镇,突出民俗风情类休闲农业;略阳县要依托嘉陵江纵贯县境,形成广阔水域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发以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为主,集水上娱乐、森林探险、农业观光、地貌欣赏、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镇巴县要发掘巴山民歌、陕南号子、汉中曲子、镇巴唢呐等秦巴风俗文化,形成产业;佛坪继续开发好山茱萸旅游项目。各地要在突出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发展模式和项目、形成旅游新亮点。

(四)打造精品,示范带动。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在此方面,我市西乡县、城固县等县区探索出一条新路。其中,西乡樱桃沟连片种植12300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示范观光园。近年来,西乡县政府依托樱桃沟资源,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设计樱桃沟旅游规划,制定了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高水平建设规划;采用德国风格,修订了景区建房、旅游设施等开发项目;

新建三条通景区的公路,加大了景点设施建设力度;2008年樱桃节期间,有41.1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综合收入达2179.5万元。城固县依托近20万亩无公害绿色橘柑基地,按照“生态游、休闲型、农家式”发展模式,精心设计“桔园一日游”和“桔园农家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柑橘观光园环山道路15公里,在橘园景区规划建成两个1000至2000泊位的大型停车场,重点扶持柑橘主产区橘园镇刘家营村、杨西营村2个农家乐集群点,帮助橘农建起60余家“农家乐”。相继建成荷花园、天逸园、湑水苑、香格里拉休闲中心等19处乡村农业观光点和郊区休闲场所。推出登山、漂流、垂钓、荡舟、赏橘游园、品特色腊肉等特色乡村游项目,游人既体验到采摘丰收金橘的愉悦,也领略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惬意。2008年,该县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挖掘西乡、城固县经验,将精品做精,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其它县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建议市上尽早出台有关支持和鼓励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级要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县区及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一些重点休闲农业景点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减免相关费用,坚决防止“四乱”发生。四是要加强宣传。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汉中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重视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品牌,吸引游客,从而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做大、做精、做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汉中市乡镇企业局

篇3: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分析

关键词:汉中市,旅游资源,政策效果

汉中市地处陕西南部, 北依秦岭, 南靠巴山, 是古代汉王朝的发源地, 也是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自古便有“金瓯玉盘”“小江南”的美誉。然而, 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资源, 却受到交通不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的约束, 具有“富饶的贫穷”的典型特征, 即在生态优越、资源丰富的同时, 经济严重落后, 长期处于贫穷状态。

汉中市与陕西省在发展水平方面极不相配。汉中市面积2.72万平方公里, 占陕西省13.22%, 但是地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主脊之间, 其市380万的人口全部集中在两山之间的封闭平原区域内。由于天然环境封闭, 各类要素资源流动困难, 汉中市生产力一直远远落后于陕西省的平均水平, 其以全省10.10%的人口仅创造出5.15%的GDP产出。

由于天然的封闭性和落后的现实, 所以汉中市的发展一直独立于关中、陕北, 并且汉中市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政府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当地各产业的发展。根据工业等产业发展的先天劣势和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 自2005年来汉中市开始将旅游业定位为其主导产业,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旅游业的政策, 期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享受其“后发优势”红利。然而, 汉中市在取得了旅游业建设的大发展后, 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旅游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置建设滞后等弊病。本文以汉中市政府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为切入点, 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些政策的效果, 得出汉中市未来旅游业建设的新重点和新方向, 并最终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以期进一步促进汉中市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 汉中市的旅游资源

汉中北依秦岭, 南频巴山, 中间为汉中平原。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 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 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 林草的植被率达60%, 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 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这样的先天条件造就了汉中丰富的自然、人文等各类旅游资源。

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使其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堪称是“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 素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其森林覆盖率达51.2%, 植被覆盖率56%, 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居西部第二, 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 可利用草场590万亩。野生动物有280多种, 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截至2013年, 汉中市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汉中市还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在汉台区这块大小不过50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遗留下刘邦相关的历史地名就达15处之多。再加上解放后新的地名及其他名称, 足有40多处。另外, 汉中还有武侯祠、定军山古战场、天荡山古战场等大量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景点。

除了已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外, 汉中市还积极发掘现代旅游项目, 充分利用“绿色”优势和丘陵地形, 开发和宣传茶文化。并且自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油菜花节, 影响范围日益增大, 现在已开辟了以西安、成都、武汉等为起点的5条旅游干线。

2 汉中市旅游业政策效果与特点

自2005年开始, 汉中市共出台了4个纲领性政策。同时, 每个政策都配以若干可行性强的辅助政策加以落实。各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自2005年至今, 汉中市政府落实了大量的旅游业发展政策, 重新布局了产业和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秦岭旅游流呈现出从北麓到南麓的转移趋势。总体说来, 其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三个特点。

2.1 发展思路连贯, 旅游业地位逐步增强

汉中市出台的各项政策中始终秉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化运作”的发展理念。同时, 从最初2005年的“支柱型产业”提法, 到2007年上升到“战略型支柱产业”, 最后2009年打造旅游品牌, 提出“旅游活市-旅游业率先发展”的口号, 汉中市旅游业在汉中市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步增强。从图2可以看出, 自2005年以后汉中市旅游收入占陕西省和西安市旅游收入的比率大幅上升, 汉中市旅游业状况已大幅改善, 其发展速度已超过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平均速度。

注: (1)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2)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汉中市代表团工作方案通知》; (3)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五一黄金周各项工作的通知》《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一日游 (暂行) 管理办法的通知》《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4)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5)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餐饮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6)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任务的通知》《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意见》《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鼓励建设五星级酒店暂行办法的通知》; (7)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2011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筹办工作先进县区的决定》; (8) 《2012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汉中市通报“十一”黄金周出租汽车服务质量》; (9) 《2013·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西安召开》.

事实上, 到2008年汉中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为6.61%, 说明旅游业确实逐渐成为其支柱产业, 同时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系数为4.30,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2发展目标明确, 阶段性实施效果明显

汉中市旅游业的每阶段发展纲领都明确并且全面地指出了这一阶段发展的目标。例如2005的政策要求:“到2006年, 年接待海外游客8000人次, 创汇12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00万人次, 收入12亿元, 旅游总收入占GDP6%以上。到2010年, 旅游总收入占GDP8%以上。”甚至在旅游服务设施上实现达标升级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星级宾馆和酒店的建成数量。2007年还提出了“到2010年, 年接待海外游客2万人次, 创汇300万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10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人民币, 占全市生产总值8%以上。”并且首次提出“在国家质量标准认证上取得突破”的目标。之后2009年提出了“到2012年,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达到60亿元左右, 相当于全市GDP的比例力争提高到11%以上”的目标。各个政策目标不仅清晰可行, 并且执行效果好, 如图3所示, 每阶段政策目标都基本完成。

2.3 发展政策具体, 宏微观建设一体推进

在政策宏观方面, 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建设了西汉高速等5条国家级高速公路, 沟通了汉中与西安、成都、武汉等大城市的交流, 极大地缓解了汉中市地理封闭的现状, 使其逐渐成为西三角的心脏地带, 同时也成为了陕西、四川湖北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后花园”。同时, 汉中市政府也积极出台了各类政策, 不仅对宾馆酒店餐饮业进行大力整顿, 还规范了各类旅游项目的实施规章, 同时在招商引资方面进行了税金减免。明确规定“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 且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旅游企业, 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 汉中市还对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 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这些政策都大力推动了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

3 汉中旅游业政策偏差与纠正

汉中市旅游业的政策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同时也出现了若干政策上的偏差, 导致了其旅游业出现各类问题。

3.1 旅游景点重点不突出, 开发深度不够

汉中市目前存在旅游景点众多, 重点不突出的现状。整个汉中市大小景点有近千个, 很多景点规模很小, 并且分布零散, 无法形成有效的吸引力。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景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弱化了政府在宏观布局上的作用。景区经营权转让, 要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县区政府主要承担组织实施景区规划, 负责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工商、公安、城建、环保、卫生等辅助工作, 这导致景区缺乏整体规划, 各旅游景点未能成套开发。另一方面, 招商引资的企业财力不够或者投资力度不够, 导致景区开发深度不够, 竞争力孱弱。

虽然汉中市政府在2007年明确县区政府部门的职责, 但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 仅仅要求“政府要切实负起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职责,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这一状况直到2009年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才得到改善。同时2009年还提出了“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以参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 成片开发旅游精品景区”。这一政策明确了开发主体, 但是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吸引大财团等的政策, 对于旅游景点散乱的现状, 仍然只停留在政策重视的阶段, 并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

3.2 旅游软环境建设滞后, 人员素质低下

自2005年到2009年, 汉中市旅游政策一直注重“以指标衡量质量”, 过于强调经济利益, 对于人员建设内容很少, 并且不够具体。甚至于2007年都没有关于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的计划。这导致了汉中市旅游软环境较差的状况。各类服务人员, 尤其是旅游业服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够, 服务意识较低, 很多景点甚至需要游客“自助”操作。随着汉中市公路交通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 人员素质已经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在2013年的政策中出现了“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说法, 但是政策的重点却在“将旅游人才培养列入全市优才计划, 支持旅游企业引进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并纳入市人才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市级各类人才培训资金要向旅游人才培训倾斜”。汉中市旅游业的人员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人员结构上应当注重对基层人员的培训, 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素质才是人才建设的重点。

3.3 旅游体系协调性较差, 缺乏统一规划

汉中市的旅游业建设政策一直过于专注于景点数量上的增多, 而从未对景点的整体布局提出要求。直到2013年才提出优化布局, 完善旅游体系等。政策上的忽视是其旅游景点散乱建设的根源。同时, 从2005年直到2013年, 汉中市政府均有要求以区县为单位打造旅游产品。这使得汉中旅游业建设过于依赖区县, 虽然能够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易监督性, 但是由于落实单位过小, 直接导致了建设零散的不良现状, 并且各区县之间的利益竞争也间接阻碍了景点之间的配套协调建设。过度的行政壁垒和过小的建设单位导致景点的建设过于独立, 无法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及面”, 直到最终实现整块景区开发的过程。事实上, 旅游资源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域, 其内部在资源结构、功能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开发利用方向上也应具有一致性。区域旅游景观整体特色形成过程中, 各景观类型的作用不同, 从而旅游开发中各区域的特色不同, 故而应以旅游资源为依据进行区域划分和开发。另外, 旅游资源区划为资源开发服务, 划分出的资源区除反映资源本身的分异规律外, 还应具有可组织性便于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项目体系。

4 政策方向与建议

汉中市旅游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也出现了各类制约和隐患。根据对政策和现状的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4.1 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虽然旅游业已成为汉中市经济增长点,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来源于其自然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所以在后续建设中, 应当妥善保护和利用自身优势, 将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两者协调, 既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也要避免过度开发, 尤其是要预防“人造景观”的出现。在引入大财团加深景点开发的过程中, 要坚持政府的独立性和统筹规划作用, 用“看得见的手”及时防止和纠正市场行为, 严格防止引进的企业在建设中的过度逐利行为。

4.2 布局上突出景区重点

汉中市旅游业的后续建设应当合理布局, 及时整治现有的景区和景点“散乱”的现状, 提升景点的吸引力。统筹景点建设, 去繁取精, 重点建设最具特色的景区和景点, 着力挖掘这类景点的自然、人文吸引力, 打造特有的景区品牌。对于开发潜力小的现有景点进行转型建设, 发挥其辅助消费的作用, 为大景区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大小景区合理分工布局, 形成核心景区形成品牌效应, 小景区配套辅助消费的格局。

4.3 建设上注意质与量兼顾

政府工作的重心应当由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旅游“软环境”建设中。一方面加强对旅游餐饮等行业的人员培训, 尤其是要注重对基层服务型人员的培训, 培养服务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引进外来管理人才的同时, 也要提高当地民众的整体受教育程度, 加强培育本土的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汉中市旅游产业的品牌建设, 加强对国家级自然景区的建设和优异生态环境的维护, 突出汉中旅游“自然、绿色”的品牌特色。

4.4 在开发上加强系统规划

加强区县间合作, 打破行政壁垒、以旅游区、旅游产品为导向, 共同开发, 利益共享。在旅游规划中成立应当以旅游产品为核心, 健全区县之间的旅游资源沟通和收益共享机制。以旅游线路为依托, 实行景点的“点轴式”开发, 并且最终应当努力形成数量较少的大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当配套开发, 加强餐饮和酒店业的建设, 将“旅游”、“休闲”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逐渐形成一站式“生态休闲度假”景区。

参考文献

[1]赵振斌, 薛亮, 马耀峰.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模式与区划研究—以汉中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07) :191-195.

[2]杨庆宪.汉中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生态经济, 2010 (08) :162-164.

[3]张静.汉中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2) :115-120.

[4]张婧, 李强, 周渊.陕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S2) :448-453.

[5]何红.陕南汉江走廊区域旅游协作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02) :52-57.

[6]陈丁钰, 弓弼, 折小园.特色园林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以汉中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05) :221-226.

[7]崔功豪, 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优化;汉中

汉中市辖十县和一区,人口348万。自然地理位置介于秦岭巴山之间,山明水秀,风光秀丽,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人文地理位置上,地处东西南北过渡地带,有过“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千帆竞度,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西汉、三国、张鲁政权等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这里,大自然造化了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要素荟萃为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汉中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调查(表1)。可以看出,汉中市人文类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86.65%,自然类旅游资源只占14.35,人文类资源数量远远大于自然类资源。在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45%,遗址遗迹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20%,而现代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资源比较少,这样的资源结构一方面得益于灿烂历史文化的遗存,另一方面则局限于现代偏僻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悠久、区位条件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利弊参半。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占资源总数的8.45%,原因在于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造就了这里的奇山异峰,龙鳞石、千书岩等自然美景竞相呈现。同时汉中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在地文景观的基础上叠加水文、气候、生物影响,形成众多的水域、生物旅游资源,合计占到资源总量的近7%。条条蜿蜒流过的小河,散落山谷间的湖泊,怡然自得在田间耕作的农者,不时在蓝空飞翔的水鸟,偶尔展现一下身姿的“秦岭四宝”,它们共存于此,构成天人合一的秀美画卷。汉中所处秦巴山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突出地区之一,在生态旅游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前途光明。

二、汉中市旅游资源各主类的质量结构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综合各种条件,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资源的价值越大,竞争力越强。按照各主要亚类统计汉中旅游资源等级,见表2。

可以看出,汉中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仅有的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这一类型,且也都是自然保护区类资源,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竞争互补分析为基础,将地文景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锁定在关中、陕北、甘宁等比较近的北方省份和地区,同时通过主动融入大秦岭旅游、生态科考旅游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思路。汉中四级旅游资源中,自然类也主要是地文景观,但吸引力不及特品级,其客源对象应主要定位在本地休闲旅游方面。四级旅游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也比较多,研究两汉三国文化的学者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潜在的客源市场广阔,汉中文化旅游前景比较可观。以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为主打品牌,着力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并带动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汉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吸引力较差,只适合发展当地客源市场或特殊客源市场,不适合大力开发,开拓外部市场。

通过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质量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中旅游资源数量中人文类远远多于自然类,但从质量上来说,特品级旅游资源均为自然类地文资源,高等级旅游资源中也以自然资源占优势。因此以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充分利用两汉三国特色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应是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

三、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

1.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以Arcgis为制图工具,把等级在三级以上的景区(点)做空间展现(图1)[1]。可以看出,汉中市旅游资源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在秦巴山地、汉江谷地均有等级相对较高的资源分布,这为区域旅游活动组织带来不便,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分散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区、以武侯祠墓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汉江源为中心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张良庙-紫柏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午子山和茶叶基地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在各区内可以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其他辅助性资源为补充的组合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可以汉台区为服务组织中心,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系统[2]。

就各类旅游资源而言,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地和川陕栈道(图1),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谷地,留下了灿烂的人文景观,这也为今天的旅游合作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分布范围广,彼此交通联系不便,虽个别区域呈集群状分布,但由于地处山区,彼此联系并不容易,因此各景区(点)之间形成协作关系不太容易。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接近主要客源市场,利于融入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日游旅游活动范围。

就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关系而言,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线网。形成了以汉台区周边1小时圈的核心旅游区,以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节点的分流区[3],呈“十”字型分布的两条旅游精品线路:东西向沿108国道经勉县子到略阳,联系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区、张骞墓、汉台、武侯祠墓、定军山、五龙洞森林公园等景区;南北向沿316国道经汉中到南郑,联系张良庙、褒斜栈道、古汉台、南湖、黎坪国家森林公园[4]。

2.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

综合市场、游客心理活动、旅游资源特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链条、环绕、茎瓣、中心辐射和网络五种类型[5]。对汉中来说,结合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在全区范围内以汉台区为旅游活动集散中心,在各区内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的组合体系,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活动空间系统。

(1)主题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主题旅游需要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进行旅游空间活动组织。

a.生态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潮流势不可挡,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生态科考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自然风光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感受“西北小江南”的山水风光是汉中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心理诉求。线路设计: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沿线山水相融,西北江南,风光无限。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田园风光、恬静的农家生活是都市人繁忙之余寻求心灵平静的重要心理需求。线路设计:西乡樱桃沟(5月左右)、西乡茶叶节、城固桔园(10月)左右,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休闲汉中,放飞困顿心灵。生态科考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生物多样性、“秦岭四宝”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财富,随着环境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科考旅游活动成为价值增值最高的一种旅游活动。路线设计:朱鹮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在自然的怀抱里与秦岭瑰宝近距离相视,体验清灵静美的天人合一。

b.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目的是了解或深入研究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主要体现历史价值。汉文化旅游:古汉台—拜将坛—张骞墓—石门—紫柏山与张良庙景区。此线融于自然,感受人文,大汉雄风从此起航,“汉”的故事由此开启历史帷幕。三国文化旅游:阳平关—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点点运筹帷幄心,幕幕三国古战场,“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

(2)常规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汉中、认识汉中,因此路线组织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兼顾,以节省交通时间、游览费用为主要目的。北线: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紫柏山;西线:古汉台—武侯墓—武侯祠—定军山—汉江源;东线:古汉台—洋县华阳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南线:古汉台—黎平自然保护区。

四、结论

(1)从资源类型结构来看,人文类资源远远多于自然类资源;由于历史悠久、现代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遗址遗迹类最多,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最少;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在此基础上形成水域、天象、气候旅游资源。

(2)从资源质量结构来看,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自然保护区型的地文景观;四级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较丰,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不宜大力开发。

(3)从资源空间结构来看,总体上汉中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在各区均有优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的集聚区;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由于自古以来人类活动更多集中于河谷地带,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底和川陕栈道,自然旅游资源则分布范围广泛,彼此交通联系不便;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线网。

(4)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以汉中为外地客流集散中心,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为节点,常规旅游活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条旅游路线,针对不同的主题旅游,构建自然风光体验、两汉三国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五条空间组合线路。

参考文献

[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1): 99-103

[2]张娟.对汉中旅游业优势转化问题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85-87.

[3]徐映雪,任志远,薛亮.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137-141.

篇5:晋中市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抓住发展机遇,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全力组织实施“项目带动、人才支撑、环境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旅游国际化、城镇集群化”推进进程,在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新型工业体系、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辉映的城市群、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强市、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提高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把晋中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目标,主攻三大任务,实现四个领先”。

一个目标是:建设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

这是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晋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全市人民的热切期望。在去年二届一次人代会上我们将这一目标细化为“五个基本形成”。各位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纲要》中我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了完善和具体化。“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取向,“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打好基础,建成雏形。

“三大任务”是:经济总量倍增,居民收入翻番,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总量倍增,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加快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首要任务,只要是有质量的速度,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只要是有效益的规模,能做多大就做多大。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以上,增幅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人均GDP15000元左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4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这些主要指标均比“十五”末增长一倍以上。

居民收入翻番,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富民优先的基本导向,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随经济增长而普遍增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共享。“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5%左右,达到16000元,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5%左右,达到5000元以上,加上政策性惠农措施的落实,大幅度减少农民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支出,农民的实际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增长方式转变,就是按照“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物尽其用和资源充分利用上挖潜力,在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上下力气,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到“十一五”末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左右。

“四个领先”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煤化工基地培育、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群打造在全省领先。

在新农村建设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晋中的期望与要求,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全省领先的产业继续保持领先,相对滞后的工作迎头赶上,新安排的任务率先推开,使我市新农村建设在全省走先一步,带个好头。

在煤化工基地培育上,紧紧抓住当前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为煤化工发展带来的机遇,立足基础优势,合理布局,倾力扶持,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在全省煤化工行业占比达到20%以上,成为全市第一大工业产业,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全省领先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在旅游业发展上,拓宽旅游发展思路,提高硬件水平,整顿市场秩序,强化市场营销,提高整个行业档次,加速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到2010年综合收入达到80亿元,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成为山西旅游的龙头。

篇6:栖霞区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旅游局的关心支持下,“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五年来,全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显著提高,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旅游资源加快开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主业规模、产出水平和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对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提升

“十五”期间,我区旅游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区接待游客95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265%;预计“十五”期末全区接待游客111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327%;2004年全区旅游总收入2.4亿元,比1999年增长140%。预计“十五”期间完成旅游总收入 2.9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90%。占全区三产总产出的8%。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全区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大小旅游饭店79家,其中星级宾馆3家;旅行社5家,其中国际社1家;有5个景点年接待量超过近10万人次。

篇7: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张家口市旅游局 “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写组 2006 年 8 月

张家口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编制委员会



任: 朱少洲

副 主 任: 郜志平,胡建忠,张蕾青,陈淑琴,史宝瑞 委 员: 谢学飞,杨润田,翟玉峰,杨秀梅

编 写 组: 郜志平,张 磊,任宝霞

局 长 致 辞 张家口市旅游局局长朱少洲

“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旅游 业确定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全市旅游业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旅游产业规模不 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 1573.64 万人次,旅游收入 70.26 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 1.68 倍和 2.21 倍,年均分 别增长 21.9%和 26.3%.“十五”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十一五”旅游业更快更好 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 发展观,发挥我市旅游资源和区位市场优势,强抓奥运机遇,狠抓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注重 统筹协调,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素 质,建设十大旅游区和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早,爽,名,冠天下”四大旅游品牌, 推进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弱散型向 规模型转变,由传统发展型向发展创新型转变,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把 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张家口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北京 “后 花园” ,努力使我市四大旅游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到 2010 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58 亿元,逐步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市.目 录

第一章

全市旅游业“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 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产出水平大幅提高 二, 政府主导力量增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配套水平不断提高 三, 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 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五, 行业管理日趋规范,旅游环境显著改善 六, 教育培训日趋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七, 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日益显著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思路 二, 基本原则 三, 发展目标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编制完成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二,打造“早,爽,名,冠天下”四大旅游品牌 三,加快建设十大旅游区 四,开发建设六条精品线路 五,加快旅

篇8:汉中乡村旅游发展浅析

(一)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腹地, 境内高山林立、河湖纵横、地貌多样、气候宜人、动植物种群丰富,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受到汉文化和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浸润,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境内回、苗、羌等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和历史遗迹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民俗。这些资源极具吸引力和不可替代性, 为汉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 饱受“雾霾”影响之后, 人们更加追求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同时汉中地处陕甘川渝等省份的中心地区, 周边大中城市的白领、工薪阶层在工业化、重复性劳作下, 更希望通过近距离的旅游去调适疲惫的身心。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西成客专的通车和兴建、汉中机场的扩航, 这些都进一步为汉中乡村旅游赢得了巨大的客源。

(三) 政策机遇良好

汉中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汉中服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关停大量企业和生产线,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汉中市政府也确立了“三市”建设目标。在以上政策的指导下, 当地农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增收致富。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运行为汉中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四) 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经验

连年举办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活动, 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旅游者, 带动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的发展,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旅游, 但已初具了乡村旅游的雏形。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乃至当地农民经过探索和尝试, 积累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 提高了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二、汉中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汉中乡村旅游尚处于初创阶段, 要坚持政府主导的规划策略, 本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对区域内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古镇、古村落等人文元素进行资源整合,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同时, 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提升开发层次, 让游客在游山玩水、赏花踏青中获得审美体验, 给游客提供如鱼鹰捕鱼、采摘、传统种植、推磨、手工炒茶等娱乐项目, 让游客充分参与到乡村生活和传统农业耕作之中, 获得与常居地风格迥异的体验, 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 发掘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

“乡村旅游, 文化为魂”。因此, 在开发建设中, 要依托区域特有的汉文化、山水文化和节庆会事活动, 深入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内涵, 与当地自然资源深度融合, 不搞简单的效仿、复制, 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 真正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貌、一家一艺”, 打造出乡土气息浓郁、文化魅力独特的旅游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 强化宣传, 拓宽客源市场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初创阶段, 我们应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建立政府、企业、村镇共同参与的宣传机制, 形成系统的旅游信息网络, 方便游客搜索和咨询。创新宣传形式, 凭借举办、承办的全国性、国际性大型活动和反映本土生产生活的文学、影视作品, 举办能迅速引爆网络关注的各类宣传活动, 以点带面, 扩大知名度, 提升美誉度。

(四) 加快人才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是农民, 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 缺乏从事旅游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 对乡村旅游文化发掘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能力堪忧。为此, 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 在引进旅游规划、产品设计与开发、宣传销售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础上, 下工夫抓好对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熟的景区学习成功经验, 回到当地发挥示范作用, 全面提高从业素质和水平。

(五) 重视旅游购物品开发, 提高经济效益

汉中乡村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要因地制宜, 以独特性、乡村性、文化性为导向, 结合旅游购物品特性, 将土特产深层次加工和特色纪念品开发作为重点。在开发档次方面, 做到高、中、低端相结合, 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需求, 达到为乡村旅游发展积累资金, 为经营户和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效果。如, 在土特产品开发上, 应对地方特有的黄丝菌、土蜂蜜、茶叶、名优中药材、黑米、腊肉等农林产品精心设计、加工、包装并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提升品位。在纪念品开发上, 要刻意创新, 打造特色。如, 开发具有朱鹮、大熊猫文化元素的钥匙扣、小吊坠、小摆件等, 运用传统竹编、藤编、棕编工艺设计制造成家饰、车饰、玩具等小物件, 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汉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篇9:市旅游局关于汉中市旅游业汉中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0-12-07 13:41:11 来源:腾讯旅游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仓颉园全景

秦岭腹地山水家园

一、“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洛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多方筹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全县旅游格局初步形成;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洛南旅游品牌,树立洛南旅游整体形象;规范旅游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洛南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比“十五” 期间更规范迅速,按照旅游部门上报口径统计,“十一五”实现旅游总收入约9.48亿元,接待游客约275.6余万人次,其中含有少量国外游客。

1、加强领导,深化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提出了“一区三圈一廊”的战略发展目标。打好“华山夏都和汉字故里”两张王牌。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

2、规划先行,夯实旅游开发建设基础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完成《洛南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及《洛南县红色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讨论稿)》、《陕西省洛南县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中国仓颉影视城文化景区规划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华山南区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方案》;和《洛南县老君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完成了和《洛南县老君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以及抚龙湖度假山庄、华龙度假山庄、洛河源旅游风景区等景区景点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香山溶洞、罗汉洞、玉虚洞等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水平勾画了洛南县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3、积极组织推进大华山开发战略,华山南区项目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实施华山南区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先后组织、陪同、接待省市领导、专家和深圳商会、凤凰卫视、香港万利加集团、维维集团、深圳国恒集团等相关人士60多次到巡检驾鹿、3次参与徒步穿越华山南区到北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县上四套班子领导3次赴深圳宣传推介招商,10余次赴西安招商洽谈。继09年9月同深圳商会签订了大华山开发前期战略协议后,今年九月二十六日在西安召开的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会上,洛南县政府与国恒公司签订了华山南区开发一期工程合作协议,按一揽子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用于华山旅游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立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省发改委已同意华山南区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开发工作。华山南区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逐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加大了对交通、能源、通讯、水电、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部分景区的建设力度。一是逐步形成了较好的通达条件。相继完成了抚龙湖度假山庄道路的拓宽改造、通乡油路及通达工程已接基本完成,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二级旅游专线已着手规划建设,板洛高速已动工修建,一批景区与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景区公路、景区步行道开始规划建设,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招徕游客、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二是旅游要素配置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县已有旅行社2家,旅游商品等开发有限公司3家;三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性投入资金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全县多渠道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其中,老君上景区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抚龙湖景区投资576万元,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使洛南各景区的建设得到逐步完善,知名度逐步提升。

5、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洛南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十一五”期间,洛南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打造绿色、生态、民俗、文化、休闲等旅游品牌。积极策划宣传,先后组织人员制作了《洛州回响》、《诗画华阳》、《从南上华山》、《洛水仓颉》和《畅想西部仓颉影视城》等5个宣传洛南旅游的专题片,《陕西日报》、《陕西科技报》、《商洛日报》、《视点》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旅游宣传文章和照片,宣传洛南,展示洛南;积极组织,设计制作了大型展板百余幅,制作洛南旅游资源图、旅游交通图和华山南区重点景区及交通图100余份,制作宣传扑克1万幅,宣传折页1万册,发放各类旅游宣传册2万余份,展示旅游产品8类20余个品牌,代表我县旅游项目参加了两届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两届旅游商品博览会、民俗博览会和秦岭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活动,圆满完成了参展任务;同时,投资46万西安地区开展了密集的车体广告和重点城区的宣传活动,均收到了良好宣传效果,使洛南旅游在全省乃至省外各地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确立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是洛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十一五”期间,洛南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整合资源优势,力主着力打造“华山夏都,汉字故里”的品牌效应,进一步突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洛南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洛南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城建、交通、能源、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洛南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3、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坚持精品和名牌战略,是洛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上一篇:平行与垂直的证明习题下一篇:特教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