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读后感

2024-08-21

《十五从军征》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十五从军征》读后感

《十五从军征》读后感

战争,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字眼。有的人甚至认为它很好玩。真正的战争,充满了杀戮,你不杀敌人,敌人就会杀了你。它带给所有老百姓和士兵以沉重的心理打击。可战争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政客的一己私利。

《十五从军征》中的一个老兵在80岁时终于能够衣锦还乡。但他的家却早已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他的亲人也早已逝世,成为了坟头上的一堆泥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也揭露了战争的真实面目,使人们都看到了战争的丑恶嘴脸。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渐渐归于平静,不在有战争。可纵观全球,战火仍在燃烧利比亚之战以卡扎菲被击毙告终。美国反恐,也以拉登被射杀宣告结束。近期,伊朗核危机以及叙利亚反对派又再掀风云。可它有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战争,究竟是有什么魔力?我们人类同处在一条船上,却冲突不断,自相残杀。我希望,在未来的一天,战争将会被永载史册。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六年级:姚元元

篇2:《十五从军征》读后感

牛劲!恒心!最近,市教研室主任任杰深入课堂,在灵宝市第一小学做课观摩,笔者学习之余,不禁有了感慨,和大家交流以下,十五从军征听后感。

今天听了任主任的课,的确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超前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文本解读,高效的文本处理策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是专家视野,大家风范。

从整体上来看,任杰主任对教材的把握是准确而到位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包含两首诗。第一首为古乐府诗,第二首为古诗《出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诗歌的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感受诗歌所描述的情景。任主任站在课程的高度,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逐字对照说出意思;

2、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情感目标记在心中。因此,他的课堂目标可以描述为:胸中怀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给予学生一种过程与方法目标,一心向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他轻松自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天然浑成。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任主任认为,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怎样让煽动和忽悠学生,让我们爱上学习、爱上读书,并读很多的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基于这样的考虑,任主任

任杰主任单元整体备课、整体推进的意识之强,令人汗颜。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星期一的时候,任主任就深入到我们教研组,和老师们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他对单元课文的通读,对教材课时的整体规划,对整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以及对作文教学的细致考虑等,都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位语文教师关注的范围应该是广阔的,唯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到真语文。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上,他一再强调教师要有提前意识,提前将活动布置好,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定期交流与辅导,最后一定要舍得时间,扎扎实实的组织和落实。他反对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倡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到语文。听了任务主任的课后,我们不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们是不是很好地落实了?我们是不是重视不够?

任主任的课导学案的设计不仅具有层次性,也具有挑战性。导学案诞生以后,有的教师发现了新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很低。好的导学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任主任的导学案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具有挑战性。层次性,体现在问题的设计是按照文章的前后顺序,按照学习的前后顺序来设计。而挑战性则体现在问题的设计并不拘限于课后的问题,亦步亦趋地“走”,而是大胆地利用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问题设计,如“什么是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的标题和正文第一句是什么关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一切是真的吗?是夸张的写法?还是实写?这一些问题的设计,是非常有趣的,答案往往也不是绝对和唯一的,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听后感》。搭建一个自由争鸣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即便是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但却在过程的经历中,获得了思想上的成熟和进步。

从教学策略上来看,任主任的课堂闪烁着以下几亮点:

1、把字意的理解放在句子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加容易。避免很多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仍然不能联系上下文章理解和字词。

2、把难写字落实在课堂上。小学各个学段都是打基础的,字词的这一学习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相当多的孩子在默写或者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错别字,很多的时候是因为课堂上孩子就没有关注到,就对这个字形成了模糊或者是错误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纠错和补正。任主任在课堂上,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书难写字“舂”、“羹”。另外,他还帮助学生利用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比如“羹”,他说:“小羊羔的味道才鲜美,如果没有四点底,就成了老羊了,当然也就不是很美了。”经他这么点拨,坐在观众席上的老师们在深深记住了这个字,同时更敬佩任主任的专业和深刻。能把深奥的知识讲得浅显的老师,真神!

3、挖掘内容独到而富有个性。有人曾说,一位好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而是他在于他是否用心地教了多少年。的确如此,一篇课文,年复一年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仅仅陶醉在已有的经验中,往往会造成职业倦怠,丧失前进的动力。而让教学焕发青春与活力的诀窍是,沉入到教育科研中,常教常新,与时俱进。任主任对教材的理解是独特的,因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也是新颖的。比如“为什么说‘井上’生旅葵?”“‘万里长征人未还”中‘万里’形容距离长,‘长征’形容时间长。”

再如“既然有野兔和野鸡,为什么不吃动物,而要‘舂谷’和采葵’?”“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等,诗歌在叙事中抒情,运用典故的手法等,任主任都结合具体的句子,点拨清楚到位。

4、立足文本,拓展延伸。在讲解“胡”的时候,任主任拓展到“夷”、“狄”、“蛮”。这些,没有高深的学养和功底,是万万不能做到的。

5、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重积累,重感悟。

这一课的教学中,任主任用一节课的时候,学习了两首诗。容量大,跳跃性大。这样的学习效果怎么保证呢?他主要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会的教师绝不说,教师提出跨越性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更多的时候,让学生积累和背诵,最终感悟和内化。

除了学习本节课的两首诗外,他还立足课堂,增量阅读。从文本出发的《逢入京使》一首诗的插入,不仅拓展和升华的文本,而且扩大的阅读积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色。

地址河南省灵宝市第一小学张爱丽邮编472500

篇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师播放歌曲《回家真好》片段,让学生欣赏:好想加快步伐/往熟悉的方向回去/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人的爱永远不减少/关切的慰问或安慰的拥抱/受伤后是最好的治疗/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的温暖是不会熄灭的光芒/让我又重燃了希望……

师: 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了有什么话要说?(师生共同引出:家是“快乐的城堡”,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后花园”等)

师:回家的感觉真好!然而你们知道吗?对有的人来说,回家并不意味着幸福、快乐,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窥探一位老人回家后的心灵世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6页——(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 交流预习情况

1. 理解课题:十五从军征(15岁尚未成年即参加军队,出征)

2. 指名读文,全班同学思考: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

◆关于本文的出处,教师可辅助解释“乐府”之意,介绍郭茂倩与乐府诗:(出示)乐府原指汉代设置的掌管宫廷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人们把魏晋时期至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代有个叫郭茂倩的学者,是位有心人,他搜集汉魏以迄唐、五代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对于汉代“十五从军”之现象,教师给予必要的时代背景方面的介绍:一个老兵从军竟长达整整六十五年,并不是作者的有意夸张。在封建时代,士兵服役的年限常常是由封建统治阶级随心所欲决定的。例如《宋书》所载宋亮对宋文帝所说的话即可说明这一情况。(出示)“伏见两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老兵的遭遇不是封建时代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代表性和富有典型意义的。

3. 你在预习中克服了哪些障碍?

① 字音方面例如:冢(zhǒnɡ)、窦(dòu)、舂(chōnɡ)、羹(ɡēnɡ)等;② 难写易错的字词如:冢、窦、舂、羹;③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 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畅所欲言,然后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下一步学习。

三、 解读诗歌

1. 理解诗意

(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① 让学生计算出“十五”到“八十”经历的时间。② 理解:始、阿。(“始”透露出作者对老兵“‘早’出‘晚’归”的深切同情,亦含有对封建统治者的抨击;“阿”是发语词,无实际意思,但可以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完整顺口)

(2)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① 理解“累累”。(同“垒垒”,是重重叠叠,一个挨一个的样子)② 引导学生体会“乡里人”答话的婉转、用心的良苦。(“乡里人”对老兵已经破亡无存的“家”用“松柏”之语道出,为的是不致于刺伤老兵的心)

(3)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 理解“旅谷”“旅葵”。(“旅”同“稆”。“旅谷”指野生谷物等植物不种自生;“旅葵”,指野生的开大花的葵菜,亦称冬葵)② 从两句诗可以看出什么?(老兵的亲人死去很久了,所谓的“家”早已荒芜凄凉,乡邻的话让老兵失望,哀伤倍增)

(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① 理解“舂”。(舂:把稻谷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糠皮或捣碎)② 体会“羹饭一时熟”后,老兵却不知道与谁共同享用的悲苦心情。

(5)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 带着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四、 研读课文,探究“留白”

1. “十五”到“八十”之间的时间跨度很大,但文中并未告诉我们任何相关的信息,请你发挥想象进行填充,说说老兵可能是怎样度过这段人生时光的。

2. 老兵的家里到底有几个亲人?为何都不见了?

3. 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通过描述古代从军65年的老兵回归家乡时悲苦的心情,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育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国泰民安、和谐稳定的生活)

五、 练一练

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感情浓烈的文章。题目自拟。

[补充说明]

① 在导课环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交流事先收集到的有关“回家”或“思念家乡(家人)”的名句佳段。例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不仅复习平时“经典诵读”积累的语言,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加温。

② “留白”是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术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隔膜,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如南宋马致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小舟,舟上一个渔翁在垂钓,没有一丝水,然而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却有烟波浩淼水澹澹之感,因为画家通过画面留下的空白,激发人们的遐想,以少总多,以约驭博,从而创造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篇4:《十五从军征》

(一)、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以战争为主题的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这首乐府诗因其独特的神韵美、形式美、内容美而被传唱了下来。《十五从军征》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滥缕、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流着眼泪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大部分学生能够自渎自悟诗歌的内容,但由于知识积累与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对部分诗歌的内涵领悟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歌包含的感情。3、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战争,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古诗。要求:

1)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里知道的?)3)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了读书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机会,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机会,学生就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2、检查读书情况。

1)生读古诗。2)集体正音,评价。3)检查生字词

自学情况。4)主人公是谁? 5)、诗中写了80岁老兵的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生说。2)余生补充。3)师点拨。4)同桌互说。[这一环节的教学,能抓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歌的意思及内涵。在理解诗意时我抓住了:始(才)、窦(洞、孔)、贻(送给)旅葵(自生的野菜)舂(把谷类的壳捣掉)等字词,让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诗意,字词训练落到了实处,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体现。]

三、细读古诗,展开想象。

1.读了这首诗,哪一句对你的感触最深,影响最大?

(学生自由说感受,谈感悟。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相机板书。)2.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3.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意境。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诵读下列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积累摘抄以上诗句。

4、把《十五从军征》改写为一篇现代文。

附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篇5:改写《十五从军征》

走在乡村小路,遇到了同乡的壮年人,身强力壮的他,谁还记得,离家时,他还是羸弱的孩子。

我怀着忐忑的心,询问家中的情况,虽早已心知肚明。乡人失落地告诉了我,家中的坟头早已杂草丛生。

不知哪来的野兔,从那曾静静守候我凯旋而归的猎狗出入的墙洞,窜入。野鸡扑腾着翅膀,飞过早已被风沙寝室的梁上,仿佛早已将此当做自己的住所。

庭院中,早已野草蔓布,中庭中,长出了野生的谷子。破旧,早已布满青苔的井台上也长出了未经播种而生的葵菜,肆意地侵占这一片无人开垦的荒土。

我轻轻地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采下葵菜,煮一碗热腾的米饭和羹。倏地,想起曾日日夜夜守候的家人,以及儿时一家人欢声笑语地在桌旁享用着那简单但温馨的饭菜。而如今,饭菜虽有,但只剩冷清的自我。

饭,渐渐冷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慢慢消失在热气之中,摇头叹息。

篇6:十五从军征改写

可是,有一天,一群身着盔甲的士兵突然闯了进来,把我和几个男孩子一起抓走了,听说是要去打仗,一路上我哭嚎着,听着双亲的呼喊随着风越飘越远,我突然感到这一辈子也见不到他们了,就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伤。十五岁那年起,我离开了家,开始了漫长的兵役生活。

此后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喊杀声和一件件冷兵器碰撞的清脆声音中度过的,每次兵刃相见前,我总是留恋的看看每一个同胞,因为每场战役中,总会缺少许多同胞。有时候我会看着天上的星星,回想父母,从我的心中流水般的涌出许多思念,我多么想见到他们呀!我经常在被窝里哭过。56年我一直在心底问,为什么要发动战争?至高无上的皇上是血肉之躯,我们草民也是,他有父母,我们也有啊!我想一个好皇帝首先是得民心,你把老百姓整天吓的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我想是迟早也得下台的。不要战争,不要让天下父母失去孩子。

八十岁时,我侥幸从战场上逃出来,我怀着急切的心情赶到了家乡,迫切的想见到我的父母,在村口,我遇见了小时候的玩伴,我们握着手,良久说不出话来。

半晌,我问伙伴:“我家中的父母还好吗?”伙伴拍了拍我的肩膀,叹了口气说:“看,松柏旁有两座坟墓的就是你的家。”听了这句话,犹如晴天一个霹雳,“啪”我的拐棍掉在了地上,我踉踉跄跄的回到家。这……这还是原来洒满我欢声笑语的家吗?野兔从狗窝里出来进去,野鸡在梁上飞上飞下,屋子中灰尘落了一层又一层,蜘蛛网布满了每个角落,庭院中生长着野草,井边上生长着野葵。我长久的跪在杂草丛生的二老坟墓前,我欲哭无泪,只觉得特别酸楚,月亮出来了,我把野草做成饭,采来野葵做汤,不一会儿饭和汤熟了,放在桌前,冷冷清清的一个人,没有人与我同享。我望着月亮,一行心酸的泪划过我的脸庞,滑落在满是补丁的衣服袖口上,我不尽唱到: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篇7:十五从军征教案

章节题目 《十五从军征》 学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汉乐府 第二课时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堂教学方案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学过程:

一、了解汉乐府:

1、导言: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 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2、两汉乐府诗表达的思想主题 :

(1)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妇病行》“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孤儿行》“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

《东门行》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

《相逢行》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陌上桑》《羽林郎》

(2)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3)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战城南》“野死不葬乌可食”

《十五从军征》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4)表现乐生恶死的倾向

二、解诗题 :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四、理解并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体会一下这位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的老兵,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欣喜)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悲)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想象中。我采下野葵做了一顿饭,放在地上。我看到爹娘在一旁,兄弟在一旁,快乐地谈笑。但一转眼,却什么也没有了。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面对这一切,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泣)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出门东向看,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小结,升华主题: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3、现在你对战争有了什么认识?

4、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经历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喜------悲------泣

六、作业:将本文改写成小故事。

教学安排说明

章节题目:《十五从军征》 学时分配:一课时 本课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课题名称:《十五从军征》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及手段:读—议—讲—探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难点:

1、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导入:

同学们,战争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乐府简介

(一)乐府

两汉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 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汉乐府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唐韦庄《秦妇吟》

1、类别

①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②军乐

③民间的歌辞,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有写心志、抒情思、叙宴游、发怨愤,言战争行役等

2、题材内容

①反映战争、徭役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禾黍而穫君何食”,因而发出怨言, 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东光》反映出武帝征讨南越, 军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仓吾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十五从军征》对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 作了无情的控诉。

《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丈夫对亲友哭倒,孤儿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真实动人,令人凄酸。《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尽量折磨他,必欲置之死地。《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铤而走险,起来造反的过程。

②反映劳动生活

在汉乐府中,有不少是表现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的。如《江南可采莲》是江南青年男女采莲时所唱的歌谣边工作边歌唱,表现了乡村男女集体劳动生活的快乐和江南农村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③爱情题材。婚姻、妇女悲惨命运、封建礼教束缚

《有所思》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外遇,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表示一刀两断的决心,但是当回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 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除了山川崩竭,天地毁灭之外,爱情不会终止!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热情地歌颂了二人忠於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

④反映漂泊、游子他乡

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不易还乡,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表现强烈的悲痛, 如《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⑤统治者的荒淫、饮酒求仙、人生无常

《鸡鸣》,《相逢行》描写富贵人家的奢侈享受,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子弟人人做官,贵者至二千石。《陌上桑》则叙述了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使君自有婦 羅夫自有夫”。诗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淫无耻面目,同时塑造了坚贞、勇敢、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

汉乐府诗有饮酒求仙的思想,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3、艺术特色

①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②章法、句法、押韵灵活。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有杂言体的,句法自由多变,整散不拘。《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篇幅长短均有,最长三百五十余句《孔雀东南飞》,短的数句。《江南可采莲》只有七句。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有隔句押韵的;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更隔五句押韵。押韵变化多端。

③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④排偶句,回环往复。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头上倭角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罗为上襦”。回环往复、音韵和谐,在当时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江南可采莲》。

4、对后世的影响

①现实主义的发扬。唐代杜甫、白居易的诗作。

② 奠定五言诗的基础。杂言诗於建安之后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於乐府民歌。乐府对五言诗的影响更大,东汉时摹仿者甚多,至建安取代《诗经》的四言,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③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六朝诗人鲍照的五言和杂言乐府都是杰出的, 唐代李白的乐府歌行更是空前,它们在艺术形式上所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三、解题:选自《乐府诗集》。从,参加。

四、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朗读)注意“冢,窦,雉,舂,羹,贻”书写及读音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结合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意

五、探究讨论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家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喜)

2、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何反应,什么心情?(悲)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兔从狗……生旅葵。”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看到了什么样景象?(“兔从……阿谁。”)

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生旅葵。”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生旅葵。”我65年魂牵梦绕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生旅葵。”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悲)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

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泣涕泪沾衣”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泣涕泪沾衣”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泣涕泪沾衣”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泣涕泪沾衣”。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

六、主旨: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像《十五从军征》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

(举例)

七、小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让我们唱响《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光明,充满爱。

九、作业:结合全诗,展开合理想象,描述老兵悲惨的一生。

篇8:《十五从军征》改写

15岁时,这位老兵就被迫冲了军,65年的征战岁月,让15岁的青春少年,变为了白发苍苍的佝偻老人。多少年的沙场征战,血光飞溅,失去亲人,失去战友,多少次从鬼门关爬回来……老兵已无其他的要求,只求在老年之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家乡,老兵迫不及待地问同乡人:“我的家里还有谁?”乡里人不忍心说,但又不得不说,只好委婉地说:“远远望去,那一片松柏之下,一座座坟墓相连的地方,便是你家了。”老兵听后,不禁心中一震。他蹒跚地走进家中,推门一看,野兔“嗖”一声从狗窝窜出,跑出门去。受了惊吓的野鸡扑扇着翅膀从屋梁上飞下来,扑起一屋的灰尘。走出家门,来到庭院,庭院长满了野谷子,院中的一口井早已枯萎,只有井台上还长着那三五课野菜……老兵呆立在院中,不知该做什么。

采了一些野谷,用石头捣去皮壳;采了一些冬寒菜熬成汤汁。汤饭一下就做好了,可是老兵这是才猛然想起:“家中已经没有亲人了,煮好了汤饭,又给谁吃呢?”老兵走出院门,想着:在这儿也无人陪伴我,不如,我去找他们吧……他向东望去,不禁老泪纵横。

篇9:《十五从军征》改写

还未到村口,他便急匆匆地拦下一个村里的老乡,急切地问:“我家里都还有些什么人?”“你是?”那老乡狐疑地打量着他。“我就是六十五年前参军出去打仗的少年啊!”“啊,是你!”“快说,我家里都还有些什么人?”老乡那热情洋溢的脸上,瞬时变得冰冷、沉痛。半晌,他指着远处一片小林子,说:“那儿就是你的家,松鼠、柏树间,一片荒凉的坟墓。”蓦地,他明白了一切。出征在外六十五年,回到家乡,竟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了!

他抑制住失去亲人那满心的悲痛,步履蹒跚地来到家门口,推开那尘封已久的大门。房子很久都没有人住过了,随处可见那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漫天飞舞的灰尘更是络绎不绝。狗洞里已不在有家狗了,而是一大只一大只的野兔从中钻进钻出就连一向惧怕人类的野鸡,此刻也在房梁上飞来飞去。庭院里一株又一株野生的稻穗迎风飘扬;井台边兴起的野葵欣欣向荣。

此时,他的肚子已是“咕咕”地叫了起来,没有什么可以吃的,只好采写野谷舂米做饭,弄些野葵煮汤做菜,凑合着填饱肚子。

篇10:改写《十五从军征》

在我很小的时候,娘亲和爹地就让我习武,我以为是为了让我健身强骨,可是没想到在我将要十五岁的时。娘亲说;儿啊,你将要十五了,马上就要到了从军的年龄了,到了那边没人照顾,要自己好好的。”六十五年的征途,那又会是什么感觉。

杀啊”战场上的嘶吼声,冷兵器的打斗声,耳边的号角声,声声在耳,也历历在目。无数次看到同伴们被冷兵器刺死,心不由骤紧,下一次会不会是我?多少的小心翼翼,多少的杀伤口,又有多少的眼泪布满眼眶。六十五年,无数次的想家,无论是爹娘,无论是兄堂,都已经记不起模样,月圆之时心中的思念早已化为泪水,沾湿了铠甲,功绩再多也开心不起来。

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已经六十五年了,今天是回乡的日子,心中便多了许多激动,也有许多紧张,路上看见一位同乡人,他的一番话让我原本心潮澎湃的心一下子落入千丈深渊,期待已久的画面也全部毁于一旦。我踉踉跄跄的回到家,野草杂生,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乱飞,哪里像个家的样子,当时的热闹情景已不在复回。一个人采了点野菜做饭,一大锅的羹饭,做好才发现只有一个人了,不禁心絮惆怅,走出家门向东看去,看到村头的小孩嬉戏的笑声,眼泪不禁打落在我的衣襟上,六十五年的无数遐想早已化成了灰烬,六十五年的思念也化成了股股泪泉。

篇11:改写《十五从军征》

夜幕降临,我躺在床上,望着天空中一轮圆月,久久不能入眠。忽听得父母那边传来说话声——“咱儿子十五岁了,到议亲的年纪了吧?明儿把王媒婆请来吃顿饭吧!”“时光飞逝啊,一眨眼,儿子都成了家中顶梁柱了……”娶妻养家?那是个全新的生活,我有些期待。

第二天中午,我们摆好菜肴,等待着客人到来。门外脚步声响起,进来的却不是身着红衣的媒婆,而是几位身着“兵”字衣服的士兵。父亲脸色一变,忙上前躬身:“几位兵爷何事登门?”领头那位爷四顾看了看,说:“知道你家儿子到了年龄,来提醒一下,记得去从军,懂?”随即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老头子……”母亲上前拽拽父亲胳膊,父亲闭上眼:“去收拾收拾东西吧,孩儿他娘……”这时时间仿佛静止,几秒之后,母亲抹着眼泪进了屋。我知道,我的去处已成定局。而父亲,就这样,从中午一直站到了晚上,岿然不动。

这天早上,我背着母亲收拾好的行囊拜别父母。一抬头看到母亲眼底泪光,和父亲微弯的脊梁。我眼眶一酸,跪立父母面前,说:“儿子不孝,您二老定要等儿归来。”说罢,极力忽略母亲的呜咽声,转身向外走去。

一眨眼,六十五个春夏秋冬更迭而过。这六十五年来,我时时询问,时时打听——“我何时能回家?”得到的回答都是:“此时战事紧急,国家需要你。”而我又常常想:国家需要我,父母何尝不需要我?不知他们是否还在世?——应当是在的吧?我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老天会眷顾我的吧?在世的话,身体是否康健?是否埋怨他们不孝之子未能侍奉左右?

今年八十岁了,终被批准得以回家。遥遥望去,村口的柳树随风摇曳。越走越近,期待被无限放大,而压在心底的害怕也在悄悄生长。拦住一个拿着斧头的樵夫,问道:“你可知刘家现在还有何人在家?”那樵夫长叹一声:“没了,没人了!”随即用手一指:“看见了吗?那个院子里长满松柏的就是刘家。”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家门口的。自己与牵肠挂肚了六十五年的家、父母仅有一门之隔,可我却没有勇气推开。“嘎吱——”门开了,两座坟墓正对着我,一只兔子从墙边的狗洞窜入,野鸡在房屋上跳来跳去。再也控制不住泪水,一步一步踱向那坟墓。院子中央再没有母亲忙碌的身影,有的只是成片的野谷;井边也没有父亲坚毅宽厚的背影,只有堆堆野葵。我牵肠挂肚了六十五年的家,只剩下了上面的“宝盖头”,再也没有底下的人了。

篇12:十五从军征改写

六十五年之前,这片村子富饶而充满活力,一队士兵进到这片村子时,一切都变了。成千上万木棍和鞭子驱逐着这儿成千上万的青年人。一位十五岁的青年人被逼着越过一条条泥石小道,伴着道上飞舞的灰尘,踏入了不明的旅途,踏入了一个不能掌握的凄惨社会发展。

翻山越岭的大家,顺向着远处天际边考虑。她们不清楚,成千上万血水与性命将在边疆的关隘中消逝。一次次争霸;一次次伏击;一次次出血;一次次放弃。获胜和不成功都更改不上她们的思乡之情。時刻遭遇身亡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想念彷徨在她们心间,有时候想跳到烈焰中逃离凡俗的艰难困苦,但是一想起家中的家人等待自身的回归,她们憋住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难熬。

也是一次对战,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残余部队逃赶到一座荒凉好长时间的孤城,解决对手汹涌澎湃的军队,解决本身那工作员寥寥无几的城头,这名老年人对对手说:“不!”。殊死的交锋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去世了,短暂性的还击吞没在无垠的平原区中,但敌人也努力了惨痛的死伤。无力的马蹄把这名老人带出了失落的竞技场。

上一篇:初级中学副科管理制度下一篇:自我评价初中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