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教学设计

2024-05-24

我国古代建筑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我国古代建筑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

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1]。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2]。

4、联系日常生活。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

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

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成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

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

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5]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6]。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9]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75-7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2]《(三字经)在国外》,《华商时报》,1994年6月17日。[3]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杜甫:《奉赠韦左亟丈二十二韵》。

[5]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6]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7]吕本中:《宋诗话辑佚》卷下。[8]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0]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住简书》。[11]谢枋得:《文章轨范》,第一卷

篇2:我国古代建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一定的顺序运用举例、引用的说明方法,有根有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引文较多,引用时又各有特点,应重点加以分析。par

2、难点: 对古代车马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解题: 本课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中的第二篇(p983),原题车马。为什么说“古代的车马”而不说“古代的马车”,也不说“古代的车和马”呢? 本课介绍的固然是古代的“车”,但这种车同现代不同的地方是: 必须套马来拉。而当时的马也就是专用来拉这种车的,即所谓“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可见,那时的马和车是一个整体。如果用“马车”一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偏正短语,以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古代车的一种,即马拉的车,而不介绍其它的车。若用“车和马”,又明确地表示了两个并列的概念,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足见作者用词表意的准确。在《古代汉语》“凡例”中说明了“通论”的内容,在于介绍“名物典章制度的基本知识”。就其文体而论,应该属“说”、“解”一类。所谓“说者,解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解者,亦以讲释解剥为义”。完全用的解说的方法,即我们现在说的说明文。《我国古代的车马》正是这样一篇典范性相当强的介绍我国古代名物的说明文。它以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不仅清晰地说明了车马的沿革,而且也说明了一些与车马有关的词的含义,典型丰富,考证翔实,根据确凿,富于科学性与条理性。学习本文不但能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开阔眼界,从一个侧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物,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文章所表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作者简介: 王力,又名王了一,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授。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言学。回国后,在大学边任教边搞科研。现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纲要》、《诗词格律》等。多年来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前后翻译的世界名著有几十种之多,如小仲马的《半上流社会》、左拉的《小酒店》、都德的《沙弗》等,另外还写了大量有关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本文结构:

一、战国以前,车马有相连的关系。(1--2节)

二、车马的各个组成部分。(3--10节)

三、乘车和驾马。(11--13节)

四、战国时代始有单骑。(14节)课文分析:

篇3:论我国建筑节能设计

1 国内外现状

我国自1986年建设部颁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以来, 已陆续建设了一批节能试点小区, 取得了一些经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 高档旅游宾馆、高级写字楼的耗能量高出普通住宅建筑的6—7倍, 于是我国又相继制订了《旅游旅馆建设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外窗性能及检测方法标准》等。为确保有关标准的贯彻执行, 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纷纷出台建筑节能行政法规, 开展建筑节能研究, 如墙体材料革新、节能窗、太阳能建筑技术等, 一些成果也已在相当范围内推广应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其中建筑设计节能就是一个薄弱环节。

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普遍都把建筑的节能管理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 从经济上加以引导、鼓励或限制, 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际上节能热正在升温, 世界性的建筑节能新高潮正在现代新技术的基础上兴起。

2 建筑外壳的节能设计

建筑外壳由窗、墙、屋面和门等构成, 是控制建筑能耗的最重要因素。建筑外壳的节能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 建筑体形

合理的建筑体形能够减少建筑物与外界的热量交换,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体型系数 (建筑物外围护面积与其所包围体积之比) 越大, 单位面积散热量也越大, 对节能不利。因此, 正确处理建筑形式多样化和节能的关系, 是建筑设计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一般讲, 6层左右的建筑物对建筑节能较为有利, 另外, 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 其外壳的表面积越小, 热交换量亦越少。因此建筑物的造型宜简洁、完整, 尽量避免复杂的轮廓线。

2.2 建筑物的朝向

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与节能因素。坐北朝南的建筑物能够避免太阳的东照西晒, 降低日射影响, 若同时配合以遮阳隔热, 效果将更加显著, 如某建筑物的南立面设lm宽的阳台加深遮阳就是成功的一例。除此之外, 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选取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方向。

2.3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常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节能效果。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 可以有效阻挡日射, 利用自然通风降低温度、改善居住环境是炎热地区节约空调电耗的重要方法;恰当的平面布置有助于形成理想的通风作用, 通过建筑物门窗的合理设置, 形成通风口, 组织并诱导自然通风, 既起到了节能作用又克服了空调室内空气品质差的弱点。

2.4 建筑物的门窗

建筑物的外门和外窗是冬季冷风侵入、夏季阳光入射的主要通道。因此, 将开窗率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并尽量避免在东、西向开窗, 是节能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开窗率适当、遮阳良好的建筑堪称节能佳作, 退凹式开窗设计既美观又兼具遮阳效果;设置窗帘、遮阳板等也可以提高遮阳效果;各种形式的门斗和十字转门也是隔离室内外空气环境的缓冲地带。至于外墙的大玻璃窗乃至玻璃幕墙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早已引起各方面关注, 节能亦为其中的一个问题。

2.5 建筑物的屋顶

受阳光照射的建筑物屋顶, 表面温度比其他围护结构高得多, 如:在夏季, 长江南地区用沥青材料的平屋顶表面温度可达60—70℃左右, 对室内温度影响很大, 顶层住房冬冷夏热现象十分明显。对此, 除必须考虑屋面隔热保温措施以外, 还可从建筑设计角度考虑在顶屋设置通风隔热层或将顶层做为设备间等, 形成2次隔热, 降低屋面温度在炎热地区的屋面可通过蓄水 (如屋顶游泳池) 和屋面定时喷水系统使屋面显著降温。

3 绿化与节能

近年来由于城市绿地不断减少, 加之空调的大量使用, 导致“热岛效应”, 空气环境日益恶化, 给建筑节能带来负效应。1块草地和1块沥青地面的表面温度差可达14℃以上。绿地每天蒸发大量水份, 带走大量热量, 为建筑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周围环境条件, 同时美化了城市, 改善了空气品质。不同的地表状况会对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实测表明:绿化草坪、水泥地面、裸地面在夏季下, 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 表面温度差异较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处微气候、建筑物的热工状况、建筑物室内环境等, 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影响建筑物能耗的绿化可以细分成两种——环境绿化和建筑物绿化。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利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直接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与此同时还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 有效降低该区域的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与环境绿化相比, 建筑物绿化对建筑节能的作用更直接。主要表现在:夏季, 通过植物冠盖、叶片的遮阳作用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量, 释放水蒸汽, 改善建筑物外表的热、湿环境, 降低建筑空调负荷, 实现节能;冬季, 绿化主要起屏蔽作用, 减小风压对建筑物的作用, 从而减小冷风渗透和外表面对流换热损失, 降低供热负荷, 达到节能目的。

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 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 上升到近年的27.8%。而建筑最大的耗能点是采暖和空调, 据悉, 我国在采暖和空调上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55%。

在建筑节能领域, 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综合国力, 研究开发对建筑节能影响较大, 节能投资较少的关键性技术应成为攻关的重点。要加强组织科研机构、建筑设计、环境保护、新建材开发的专家和生产厂家积极开展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攻关工作。开展标准化、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设计, 为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 在建筑体系上, 要加快以承重结构为主线, 包括围护结构、隔断、厨卫、门窗、管线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 符合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完整建筑节能体系; 使用建筑节能部品体系, 包括外围护、内围护、厨卫、设备、智能化、小区配套等六大部品体系, 要形成通用部品、系列开发、规模生产, 不断研究、设计、生产出新颖、环保、防污、隔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材料;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使用智能遮阳及门窗自控系统, 门窗应向节能、高档、新型、多功能、多品种的方向发展, 减少使用能源, 卫生间上下水管设计和使用 U 型管, 避免外溢返臭和冬天防寒;在住宅中设计储放再生水的固定容器, 充分利用再生水, 要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常会遇到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各项因素与城市规划要求、使用功能、建筑造型等方面要求的矛盾, 因此在强化建筑师节能意识的同时, 还必须大力宣传普及我国的节能政策、法规, 充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针, 努力使建筑节能设计应用于实际, 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能源稀缺国家, 节能降耗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 而建筑能耗则是人们通常被忽视的重大问题。大力实施建筑节能降耗, 将会成为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方向, 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针对国内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从建筑物的外壳、体形、朝向、平面布置、门窗、屋顶等方面就节能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篇4: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简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GB50011-2001明确提出了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建筑抗震规范就是为达到此目的而对建筑有关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它是将从事建设活动的有关各方组织协调一致的约束性文件,涉及到对地震作用的客观反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考虑,对建筑场地和建筑物地基不同条件的分析,对抗震计算方法的完善以及对长期抗震建筑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实际上是根据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建筑经验不断积累而完成的,因此,它的发展标志着科技进步的水平,抗震经验的积累、建筑结构变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准,甚至抗震防灾理念的变化,最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最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和价值。在对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从外部地震环境和建筑本身属性等决定地震对结构作用的诸因素,以及抗震计算方法和抗震建筑经验各方面研究时,必须首先注意各国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这个起着统帅作用的特点。

2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若干讨论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代表了我国当代建筑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其采用的基于概率统计的三水准多级设防标准:在确定地震作用时,考虑了地震的概率,震级,震中距,以及场地土性的影响;同时使用了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动力理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以便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同对抗震措施和计算方法进行调整;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结构体系;分别采用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来保证结构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地震反应特点确定需要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等,均反应了现行中国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

2.1抗震设防水准与设防目标由于地震发生的随机性,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抗震设防水准采用基于概率分析的不同设防级别“小震,中震,大震”,应该说是合理的。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了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双重指标与不同的设防水准相对应。其中用设防烈度作为抗震设防指标是值得讨论的。抗震设防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防止地震时及地震后建筑物的失效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间,地震发生的概率具有随机性,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采用不同基准的设防目标应该有其合理性。中国现行规范已采用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级设防且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震环境与风险性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极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地震危害性有非常大的差别。高地震危险性地区的低层和一般建筑也有很大的危险性,而相反处于低地震危险性地区的高层重要建筑,其危险性也不大。因此若能在设防目标上,进一步同时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用途以及建筑所在地的地震危险性和经济水平,采用不同设防标准的设防目标应该值得考虑。

2.2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不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地震发生概率的函数。当用某些参数来反映地震作用时,必须针对地震的某一个发生概率,或者说一定震级。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概率的地震可以用地震的强度,频谱特性及持续时间来描述。地震强度和频谱特性要受地震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型,土质特性,甚至地震的传播方向的影响。由于地震的持续时间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低强度地震的常时间作用会比高强度地震的短时间作用产生更大的破坏,目前,对它的影响常通过对地震强度和频谱特性的调整来反映,使地震作用常针对特定场地类型,用峰值地面运动特征值,或用特定阻尼单自由度体系修匀后的弹性反应谱特征值来反映。地震持时对结构的影响只有在时程分析法中才能考虑,而在拟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法中合理考虑地震持时的方法,也就是如何考虑地震持时调整地震作用仍是一个需考虑的重要方面。

2.3场地地基目前我国规范中,场地地基对地震动的影响常通过不同场地土的分类以及其特征周期值来反映。规范采用了剪切波速和场地土覆盖层厚度来对场地土进行分类,对不同场地采用不同的地震反应谱。应该说规范中采用20米深度以内的折算剪切波速和80米以内的授盖层厚度来划分场地类型,并不能全面反映土层对地震动强度和特性的影响。在场地土分类时,可考虑标准贯入基数、承载力、地下水位等指标的不同变化对场地土分类的影响。不仅考虑场地土对地震动的影响,而且在计算方法、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上综合考虑不同场地土的影响应更具有合理性。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直以来,没有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场地土加速度在0.19以上的强震记录,这个问题说明有必要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PGA的影响,并对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款作相应的修订。

2.4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体系的类型与施工因素等都是从建筑结构这个方面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规范己对使用功能重要性不同的建筑进行分类,对于它们采取了调整地震作用和调整抗震措施等级以及调整计算方法等以区别对待;对于结构体系的类型,规范也对其进行了规定,要求对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或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即对复杂平面结构考虑了扭转振动效应,而对均匀对称结构采用了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效应。震害经验多次表明:即使是对称结构,有时也会产生扭转破坏:另外,地震作用本身也带有扭转分量,偶然偏心放大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在扭转不规则的计算时应该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因此建议对规则结构,在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效应时,应考虑结构平面尺寸对扭转效应的影响,采用不同的调整系数。规范中考虑了建筑结构自振周期与阻尼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但在地震剪力沿结构高度方向的分布上,仅对结构自振期大于特征周期1.4倍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房屋以及内框架砖房,考虑了结构白振周期的影响,加大了其顶部地震作用。

3结语

篇5:我国古代建筑教学设计

课 时 2课时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欣赏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类别。2.技能:对我国古代建筑的欣赏感受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建筑以及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教学难点

对我国古代建筑的欣赏感受能力,能够从外观、结构、布局、装饰、类别来欣赏祖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教具准备

课件、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课本、自己收集的资料、水彩笔、图画纸 课件内容 1.现代建筑

2.古代建筑一处 3.古代建筑外观 4.建筑结构 5.群体布局建筑 6.群体布局建筑 7.匾额 8.楹联 9.棂格 10.4幅建筑

教学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 3.学生相互评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观察建筑,点出建筑(设计意图:了解建筑的基本特点)1.同学们,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教室)

2.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墙壁、天花板、地面、门窗)3.还有什么地方有这些特点?(电影院、家„ „)4.[课件1:现代建筑]这些都叫做“建筑”。(板书)活动二:点出本课欣赏重点(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欣赏重点)

1.[课件2:古代建筑]同学们看这做建筑和我们现代的建筑有什么不同?(是古代的、外观不同)

2.[点题]板书:(完整课题“我国古代 艺术”)

活动三:课本欣赏

(设计意图:总体了解本课欣赏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欣赏一下课本各种古代建筑。2.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古代建筑的感受。

3.同学们说一说自己交流的感受。(造型美丽、色彩缤纷)活动四:欣赏外观造型

(设计意图:了解建筑的外观造型)

1.[课件2]同学们观察一下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板书)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2.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来读一读。板书:“屋顶 屋身 台基”

3.[课件3:古代建筑外观]说一说,各个部分的造型特点。活动五:欣赏建筑结构

(设计意图:了解建筑结构的特点)

1.同学们说一说我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的材料是什么? 2.让我们走近古建筑找一找它的特点。[课件4:建筑结构] 3.学生结合课本找出古代建筑的特点。4.板书:“立柱 横梁 斗拱” 5.读一读课本中的注解。活动六:欣赏群体布局

(设计意图:了解群体布局特点)

1.[课件5.6:群体布局建筑]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些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群体布局)2.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文字。

学生说出从文字中所了解到的,并记录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院子为中心、中轴线、对称)

活动七:欣赏建筑装饰色彩(设计意图:了解建筑装饰色彩)

1.同学们分组从课本中找出在建筑中所包含的艺术内容。2.请每个组来说一说。

3.我国古建筑综合运用了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表现手法。(板书:绘画、雕刻、书法)

4.[课件7.8.9:匾额、楹联、棂格]请同学们看一下如:额枋上的匾额、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

5.同学们说一说在建筑中加上各种艺术手法的效果是怎样的?

6.色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从课本中找一找我国古代建筑在色彩的运用上都是怎样的? 活动八:总结

1.今天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少吧,请来说一说。2.看到我国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感慨呢?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我国古代建筑的资料和我们所在地区的古代建筑资料,下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板书设计

外观造型:屋顶、屋身、台基

建筑结构:木(立柱、横梁)斗拱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群体布局:院子为中心、中轴线、对称

装饰色彩:绘画、雕刻、书法

第(2)课时

活动一:学生展示资料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建筑的认识)

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前来展示一下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运用到上节课讲到的知识(教师引导从外观、结构、布局、装饰来谈)。活动二:我国古代建筑的类别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类别)

1.刚才同学们的介绍很精彩,大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我们来为同学们的介绍分分类。(根据学生的介绍分出:“宫殿、坛庙、塔、寺庙、民居”板书)2.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各种建筑类别。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分别说说什么是宫殿、坛庙、塔、寺庙、民居? 4.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建筑类别。活动三: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对我国古代建筑的欣赏感受能力,能够从外观、结构、布局、装饰、类别来欣赏祖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1.现在我们分成4个小组,成立4个小小导游团,为大家分别介绍一处古代建筑。2.[课件10:4幅建筑]我们来分一分每个小组介绍的建筑。

3.学生交流准备。(要求从外观、结构、布局、装饰、类别来依次欣赏)4.学生分组展示。

5.集体评价,评出 “优秀导游团”。

6.我们再来争做“优秀小导游”,谁来介绍一下家乡的古代建筑。活动四:学生绘画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祖国古代建筑)

我们光顾欣赏了没有带照相机怎么办?那就请同学们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喜欢的古代建筑并可以将自己画出来。活动五:总结

1.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大家的作品,谁来做导游介绍一下。

2.通过你对我们的城市建筑有什么认识和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板书设计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

篇6: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高层建筑逐渐兴起。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 结构设计一直是其关注的重点内容。所以,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更科学, 本文章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实行了研究分析, 同时参照相关的文件与一些自己的想法指出了相对较好的处理方法, 以利于提升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水平。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 相关问题; 解决措施;

1 引言

近些年, 在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过程中, 建筑一种正趋于高大化的形势发展。城市中高层建筑物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建筑的结构也比较复杂。高层的建筑和低层的相比较, 前者的结构设计较繁琐, 影响的原因也较多, 不但需要对建筑的外型比例进行慎重思考, 还需要使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得到保证, 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问题、风力因素、温度的转变, 及地震等原因对建筑结构的危害与影响。

2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时常发生的问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不仅能够明显地对施工过程造成影响, 同时还将影响到后续的维护与保养。因此,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时常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2.1 扭转的问题

建筑的三个重“心”所指的是几何的形心、结构的重心、刚度的中心, 这三个重要的“心”相统一才可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牢固。但在现实当中地基础的形状、建筑功能的需要等的影响造成建筑的体型大多数原因下是不规范的, 设计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做好三个重要的“心”相统一, 会导致建筑的结构发生扭转的现象, 造成结构的损坏。

2.2 抗风的相关问题

因为高层建筑其层数众多、高度较高, 风通过的时候, 较易出现空气动力的反应, 转变风在高层建筑面的.流动, 导致高层柔软的结构在风与空气的效应下产生震动, 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与其构件的牢固性产生破坏。所以在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实行抗风的结构设计, 让建筑结构的抗风力符合结构的牢固标准。然而在现实的设计当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对高层建筑所能承载的风力进行评估, 导致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不合格。

2.3 抗震的问题

高层建筑在其结构的设计时, 对于抗震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难的环节, 经常由于设计人员的专业性比较弱、灵活性不足, 对建筑抗震的规划不够重视。甚至在实施高层建筑的抗震核算的时候, 因为核算的错误使抗震的设计有效性降低。如果出现地震, 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将无法实现抗震的要求, 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人员的伤亡及经济财产的损失。

2.4 消防方面的问题

参照现在的有关规范制度, 高层建筑的结构一定要有科学适合的消防体系。然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当中却存有疏导困难大、火势较容易扩大、排烟的设计困难等相关的问题, 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 便不能确保高层建筑对于消防的安全。

3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所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

3.1 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筑平面

如果高层建筑的结构发生扭转的现象, 主要的原因是高层建筑结构的几何形心、结构的重心、刚度的中心三心没有统一, 导致建筑的质量不平衡, 所以使结构的牢固性降低。所以在建筑的结构设计当中, 设计的相关人员需参照地基的形状与建筑的功能需要等科学有效的设计建筑物的体型, 最大程度的运用较规矩的型体, 例如方形或是圆形等, 科学的布置建筑的平面, 进而确保建筑质量的布局均衡。

3.2 科学地选取计算简图与结构方案

在实施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核算的时候, 要在运算简图的情况下实行计算, 因此在选取计算简图时一定要合理的选取, 如果计算简图不规范, 很易导致结构的参数不正确, 给施工带来影响, 更严重的会造成事故的出现, 选取合适的计算简图是确保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安全的基础。

3.3 合理地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风构件

为了让高层建筑的抗风构件符合结构设计的牢固性需要, 在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当中需充分的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 基础的改进, 高层建筑的基础结实, 上部分的结构才可以稳固。所以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最根本的是明确所用混凝土的级配标准, 运用级配高的砂石是最佳的选择, 加大基础持力层厚度, 加置抗拔的锚杆构件, 提升建筑基础的牢固性;其次, 不同程度增加高层建筑的构件, 例如剪力墙、楼板等, 可抵消不同程度风能对结构造成的不利因素, 确保结构的牢固;最后, 最大程度的降减风力的水平负荷与风力相加对高层所造成的影响。

3.4 重视抗震的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内部安装抗侧力的部件。合理科学的安置高层建筑内的水平走向的构件, 在水平走向产生应力的分布体系, 增强高层建筑的结构连续性。增强地基的抗震水平。加强高层建筑的桩基础深度, 和上部的结构产生联动性, 从而强化建筑结构抗震的水平。增设性能高的剪力墙等抗侧力构件。在高层建筑的结构内部加设墙体或是楼板的刚性, 以更好的管理好建筑位移的现象。

3.5 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结构的设计

可以利用下面的一些方法加强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 具体的方法:一是要参照建筑所在地形的环境有效的设计防火结构相互间的合理距离;二是要运用不容易燃烧的用材, 强化所用材料自身的耐火性能;三是要设计两个疏导的通道, 尽可能不把疏导通道设计为垂直的形式, 防止疏导的成效降低;四是要设计耐火的区域、防烟的区域等。五是设计隔离区域, 有利于防止火势的扩大与蔓延。

4 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论述, 本文章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扭转、抗风性、抗地震性、消防方面等问题, 指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更深一层的健全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可以显着的提升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性。伴随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城市当中高层的建筑数量将会逐渐的增长, 需持续的强化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探讨, 不断的提高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能力, 以适应时代快速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罗晓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 33:249.

[2]郭峰, 梁利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案应用[J].科技传播 (13) :135~136.

篇7:我国古代建筑教学设计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规划设计;应用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许多人开始关注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科学合理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将人们的本土文化需要满足,同时将人们对建筑规划的满意程度提升,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1 現代建筑规划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8: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我国自1986年建设部颁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以来, 已陆续建设了一批节能试点小区, 取得了一些经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 高档旅游宾馆、高级写字楼的耗能量高出普通住宅建筑的6~7倍, 于是我国又相继制订了《旅游旅馆建设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外窗性能及检测方法标准》等。为确保有关标准的贯彻执行, 一些大城市纷纷出台建筑节能行政法规, 开展建筑节能研究, 如墙体材料革新、节能窗、太阳能建筑技术等, 一些成果也已在相当范围内推广应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其中建筑设计节能就是一个薄弱环节。

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普遍都把建筑的节能管理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 从经济上加以引导、鼓励或限制, 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际上节能热正在升温, 世界性的建筑节能新高潮正在现代新技术的基础上兴起。

2 中外建筑案例的比较

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 因此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实践, 在建筑开发和设计领域尤为重要。

建筑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建筑设计方法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和差异。为找出中外在节能建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以下对收集来的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国外的70个案例大都来自发达国家, 所以表1可看成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情况的比较。

从表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 中外建筑中运用得最多的前5项设计方法:

在我国:1) 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2) 利用自然通风;3) 利用自然采光;4) 利用自然地貌;5) 使用建筑遮阳。在国外:1) 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2) 使用太阳能;3) 利用自然通风;4) 利用自然采光;5) 大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以下的这些设计方法在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 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2) 利用自然通风;3) 利用自然采光。

3 建筑外壳的节能设计

建筑外壳由窗、墙、屋面和门等构成, 是控制建筑能耗的最重要因素。建筑外壳的节能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建筑体形

合理的建筑体形能够减少建筑物与外界的热量交换,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体型系数 (建筑物外围护面积与其所包围体积之比) 越大, 单位面积散热量也越大, 对节能不利。因此, 正确处理建筑形式多样化和节能的关系, 是建筑设计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一般讲, 6层左右的建筑物对建筑节能较为有利, 另外, 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 其外壳的表面积越小, 热交换量亦越少。因此建筑物的造型宜简洁、完整, 尽量避免复杂的轮廓线。

3.2 建筑物的朝向

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与节能因素。坐北朝南的建筑物能够避免太阳的东照西晒, 降低日射影响, 若同时配合以遮阳隔热, 效果将更加显著, 如某建筑物的南立面设1m宽的阳台加深遮阳就是成功的一例。除此之外, 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选取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方向。

3.3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常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节能效果。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 可以有效阻挡日射, 利用自然通风降低温度、改善居住环境是炎热地区节约空调电耗的重要方法;恰当的平面布置有助于形成理想的通风作用, 通过建筑物门窗的合理设置, 形成通风口, 组织并诱导自然通风, 既起到了节能作用又克服了空调室内空气品质差的弱点。

3.4 建筑物的门窗

建筑物的外门和外窗是冬季冷风侵入、夏季阳光入射的主要通道。因此, 将开窗率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并尽量避免在东、西向开窗, 是节能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开窗率适当、遮阳良好的建筑堪称节能佳作, 退凹式开窗设计既美观又兼具遮阳效果;设置窗帘、遮阳板等也可以提高遮阳效果;各种形式的门斗和十字转门也是隔离室内外空气环境的缓冲地带。至于外墙的大玻璃窗乃至玻璃幕墙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早已引起各方面关注, 节能亦为其中的一个问题。

3.5 建筑物的屋顶

受阳光照射的建筑物屋顶, 表面温度比其他围护结构高得多, 如:在夏季, 长江南地区用沥青材料的平屋顶表面温度可达60~70℃左右, 对室内温度影响很大, 顶层住房冬冷夏热现象十分明显。对此, 除必须考虑屋面隔热保温措施以外, 还可从建筑设计角度考虑在顶屋设置通风隔热层或将顶层做为设备问等, 形成2次隔热, 降低屋面温度在炎热地区的屋面可通过蓄水 (如屋顶游泳池) 和屋面定时喷水系统使屋面显著降温。

4 绿化与节能

近年来由于城市绿地不断减少, 加之空调的大量使用, 导致“热岛效应”, 空气环境日益恶化, 给建筑节能带来负效应。1块草地和1块沥青地面的表面温度差可达14℃以上。绿地每天蒸发大量水份, 带走大量热量, 为建筑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周围环境条件, 同时美化了城市, 改善了空气品质不同的地表状况会对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实测表明:绿化草坪、水泥地面、裸地面在夏季下, 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 表面温度差异较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处微气候、建筑物的热工状况、建筑物室内环境等, 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影响建筑物能耗的绿化可以细分成两种——环境绿化和建筑物绿化。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利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直接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与此同时还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 有效降低该区域的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与环境绿化相比, 建筑物绿化对建筑节能的作用更直接。主要表现在:夏季, 通过植物冠盖、叶片的遮阳作用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量, 释放水蒸汽, 改善建筑物外表的热、湿环境, 降低建筑空调负荷, 实现节能;冬季, 绿化主要起屏蔽作用, 减小风压对建筑物的作用, 从而减小冷风渗透和外表面对流换热损失, 降低供热负荷, 达到节能目的。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 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 上升到近年的27.8%。而建筑最大的耗能点是采暖和空调, 据悉, 我国在采暖和空调上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55%。

在建筑节能领域, 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综合国力, 研究开发对建筑节能影响较大, 节能投资较少的关键性技术应成为攻关的重点。要加强组织科研机构、建筑设计、环境保护、新建材开发的专家和生产厂家积极开展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攻关工作。开展标准化、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设计, 为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在建筑体系上, 要加快以承重结构为主线, 包括围护结构、隔断、厨卫、门窗、管线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 符合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完整建筑节能体系;使用建筑节能部品体系, 包括外围护、内围护、厨卫、设备、智能化、小区配套等六大部品体系, 要形成通用部品、系列开发、规模生产, 不断研究、设计、生产出新颖、环保、防污、隔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材料;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使用智能遮阳及门窗自控系统, 门窗应向节能、高档、新型、多功能、多品种的方向发展, 减少使用能源, 卫生问上下水管设计和使用U型管, 避免外溢返臭和冬天防寒;在住宅中设计储放再生水的固定容器, 充分利用再生水, 要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常会遇到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各项因素与城市规划要求、使用功能、建筑造型等方面要求的矛盾, 因此在强化建筑师节能意识的同时, 还必须大力宣传普及我国的节能政策、法规, 充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针, 努力使建筑节能设计应用于实际, 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 结语

作为能源稀缺国家, 节能降耗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 而建筑能耗则是人们通常被忽视的重大问题。大力实施建筑节能降耗, 将会成为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方向, 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建筑节能作为能源节约的一方面, 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改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本文根据国内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从建筑物的外壳、体形、朝向、平面布置、门窗、屋顶等方面就节能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上一篇:2019年武汉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测试下一篇:开发区经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