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2024-09-08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通用8篇)

篇1: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如何培养技校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论文摘要: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社会对技校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技校学生;培养;兴趣

通常情况下,技校招收的学生素质总体基础差,大部分存在厌学情绪,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理论课不愿学,学不进,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等不正常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技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起来。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素质高的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就有对老师崇敬的心理,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热情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反之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对教师反感,必然慢慢反作用于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渊博的学识,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平谈呆板的教学语言,肤浅的`学识,学生听之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因此,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必须把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抓。

二、转变观念,激发学习动机

(一)转变“就业观”

现在很多学生认为,进了技校,交上钱,毕了业之后,学校就给推荐工作。但是,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技校也改变了“包分配”的旧作法,实行“双向选择”,毕业生有权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单位对应聘生更是择优录取。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介绍学校每年的就业形势及兄弟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让他们感到就业的压力,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转变“择业观”

多数技校生认为毕业后就是要当工人,只要会干活,能操作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特别是基础课纯粹多余,这种错误的认识来源于学生对“技术工”和“操作工”两个概念的混淆。“技术工”是懂得技术的工人,可以依托知识和技术实施发明创造,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而“操作工”只是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不懂外语,对于一台进口的机器,连说明书都看不懂,你如何操作。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给他们宣灌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清楚了,观念转变了,目标明确了,才能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灵活的考核机制

技校教育与基础教育从任务和目标上是有差别的,技校生绝大部分毕业后就将进入工作岗位,如果按照应试教育去考核他们,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活力,特别是对一些理论课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学校可以采取以下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验、纪律、考勤、劳动、体育等,各占一定权重,当然,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应大一些。对一些个性项目可以作为加分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受到市级以上奖励加多少分等。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要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要改革只讲求知识传授不讲究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教学方法,要改革不讲究学生身心、知识、技能的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开展兴趣教学方法研究与实验,寻求科学的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技工教育是技能教育,强调操作性、实用性,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技能教学的观念,加大实训、实习的资金投入,增强实训教学。教材要实用、实践性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带到工作现场,实验室,模型室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利用课堂上看不到,看不清的景物进行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

五、充实、更新教学设备

学技术、练技能是技工学校学生的强烈愿望。学生学技术、练技能凭借的是教学设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凭借教学仪器,没有教学仪器的技术教育只能是画饼充饥。教师通过教学仪器的演示,使抽象的专业理论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通过使用教学仪器进行实验实习得到成功的喜悦,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校可购买或制作一些专题片,特别是专业课的一些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实际操作等,可到现场进行实施拍摄再配上文学、解说等,制成专题片,在课堂上播放,声形并茂,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可懂性、趣味性。

篇2: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一、当前培育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所在

对任何人而言, 其专业接受体育运动的阶段大都在校园中进行的, 校园体育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其体育人生中的必要阶段, 对其以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体育课程教学中, 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成为当下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 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也是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标准的相应提高应运而生的。对学校而言, 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校园体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够培育学生强健的体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多元化体育教学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体育运动视作个人爱好长久坚持下去, 同时还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卫生保健与体育健身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增强体质。终身体育理念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 践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并且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身体可塑性非常强,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技校在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提升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与技能

体育课程教学包括两大方面内容, 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在技工类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当同时兼顾这两方面内容的教学, 一方面, 重点向学生讲授体育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 这也包括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还要将体育运动技能予以贯彻落实, 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升其体育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方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 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愈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的体育教授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到更为专业和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因此, 技校的体育教学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注重学生体育基本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并能够同当前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 提高体育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同教学实际相结合, 将技校学生同社会相结合, 这有助于学生同社会相融合,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科学的体育学习规划, 力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个性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理论中明确提出,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将人的独特个性发展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与渠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所有的教学对象即学生展开必要的了解, 主要是对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解, 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对策,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最终促进学生在该领域的良性主动发展。

例如, 对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 可以制订高强度的体育学习计划, 而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则可以制订中低训练强度的体育计划。对我国技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 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个性特征, 正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其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特长有所不同, 因此院校及教师应当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针对于学生的不同现实状况进行教育, 唯有凸显学生的个性, 方能够保证在后期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取得佳绩, 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 各类学校在体育课程教材的选取上不尽相同, 但是却共同存在着教学内容狭窄, 同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而且由于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需要专业化的教学场地与设备, 因此一旦离开了校园便难以继续开展体育活动, 从而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实现。

此外, 笔者发现, 就我国技工类院校在体育教材的选取上并未真正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缺乏娱乐性, 专业性比较强, 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就技校的体育教学而言应当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增添一些具备大众化及娱乐性质的体育项目,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 技校自身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自主编撰相应的体育教学课程,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需求等创新教学课程,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体育学习项目, 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将终身体育理念同娱乐性相融合。体育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有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切实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养, 为终身体育的贯彻实践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4.依据新课标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针对于技校的体育教学而言, 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同新课标之间的有机结合, 也就是说即便是体育课程也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准则进行调整。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课堂的管理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协调的作用,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主要在于教师, 首先,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在学习与生活中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在学生心中优秀教师的形象。其次,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素, 其学习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尽量满足其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的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体育意识理念的塑造奠定基础。最后, 学习习惯的养成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耐心, 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重视教学的贯彻与执行, 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树立科学的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施继琼.浅谈技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 2013 (Z1) .

[2]邵焕军.技校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0) .

篇3:浅谈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关键词:技校数学;意识;和谐;发现;探究;应用

一、培养和谐意识,造就高效课堂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数学课堂也应该是一幅画、一首乐曲、一首诗,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对于我们的技校学生,非常需要这种美,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经常面对的是“怒气冲冲”的老师,突然面对如诗如画的和谐课堂,他们能不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吗?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

师:还记得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吗?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它的对边比斜边是这个角的正弦,它的邻边比斜边是这个角的余弦,它的对边比邻边是这个角的正切。

师:还会算30度、45度、60度的三角函数值吗?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画出锐角分别为30度、45度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用定义很快算出了它们的值。许多学生发出慨叹:以前笨,现在好像不笨了。

老师顺势给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师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锐角三角函数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有何关系?

2.大家能算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角的终边落在y轴上时,正切值会怎样?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每名学生都可以发表他的见解,展示他的成功,参考他人的成果,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分享他人的快乐。这样获得的知识超越了课本,是自己创造得到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二、培养发现意识,感受神奇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探求真理”就是要求我们的技校生善于“发现”,在“发现”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例如:讲授黄金分割比(约为0.618)。

让学生去网上搜寻黄金比的“踪迹”:黑板的长宽比约为0.618;月球的平均密度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的比约为0.618;最适宜的气温22.5摄氏度左右和人的正常体温的比约为0.618;人的肚脐眼约是人体垂直高度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骨是大腿和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人的咽喉是头顶和肚脐眼的黄金分割点等等。

三、培养探究意识,增强互动教学

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在探究性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激励者。

例如:探究椭圆离心率的大小与椭圆形状的关系。

师: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因为a>c,所以离心率e=∈(0,1)。

师:离心率是反映椭圆形状的一个量。

此时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几何画板设计两个动态模拟实验:第一个动态模拟实验是2a和2c同时增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2a与2c的比值保持不变,椭圆的大小不断发生改变,但扁平程度不变;第二个动态模拟实验是2a保持不变,而改变2c的值,椭圆的扁平程度随着c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学生在第一个动态模拟实验后,很快观察得出:2c和2a比值相同的两个椭圆虽大小不等,但形状相似。

思维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问题是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观察、思考的权利,而应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设置台阶,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四、培养应用意识,展示数学魅力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已经不再是幕后工作者,已从科学技术的后台直接走上社会第一线,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抽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合情推理能力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需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具有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于生产、生活。

例如:在学习“分段函数”时,可让学生了解一些纳税办法。如国家规定个人稿费纳税办法为:不超过800元的不纳税;超过800元而不超过4000元的,按超过部分的14%纳税;超过4000元的按全部稿费的11%纳税。(1)试根据上述规定建立某人所得稿费x元与纳税额y的函数关系式;(2)某人得到4500元的稿费,则这人需纳税多少元?600元呢?3000元呢?

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以后步入社会,你必须按规则纳税,特别是财计专业的学生,你更加要熟悉规则。就这个规则,你懂了吗?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有我们这四种独特的意识保驾护航,技校的数学教学会少了许多困难与阻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博学多才,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更多良好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陈旋辉.探讨愉悦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报,2008.

篇4: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关键词: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旅游服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增加。技工学校近年来在培养旅游服务人才方面虽然已经确立符合现代需求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旅游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服务意识就是旅游业成功营销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服务意识的内涵剖析

服务意识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对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发自内心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偿劳动的一种思想意识。

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是指发自学生内心,自觉主动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一种思想和愿望,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种工作态度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旅游工作以内,还表现在旅游工作以外。一般来讲,旅游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三个方面,其中服务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服务态度的核心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旅游工作中做到热情、主动、耐心、周到、谦恭,等等。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应侧重在对学生的服务认识和服务体验的培养。

二、技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1. 技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

第一,服务意识是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旅游服务已从标准化服务发展到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超值服务的理念。基于此,良好的服务意识是为旅游业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的最基本素质的体现。较强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服务意识的培养也是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表现。

第二,培养服务意识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校旅游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关于旅游知识的基本素质,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的培养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服务意识在旅游服务中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知识,娴熟的旅游服务技能,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雅的行为举止。因此,培养服务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第三,培养服务意识可使学生今后更快地适应工作。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工作。技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旅游行业的服务工作,做出较好的工作业绩。

2. 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中存在若干问题

第一,目前许多技校在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对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却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没有重视起来。如多数技校在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与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设置,即便开设了与服务意识有关的课程,教学也不够深入,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技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有些是从其他专业转到旅游专业的,因此,在进行服务意识教学时缺乏一定的实践服务经验,在对服务意识进行教授时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对服务意识的体会不深刻,无法使学生有深入的理解。

第三,无法消除传统观念的烙印。多数技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都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使技校的服务意识教育无法消除传统观念的烙印。因此,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必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体化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三、技校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

1. 着力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技校的学生因为年纪较轻,很容易受到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于旅游专业的服务性,多数学生会认为不是很重要。因此,笔者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敬业意识。如讲解导游业务时,笔者会让学生了解到游客的所有快乐都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游客的满足与幸福就是我们的骄傲,等等,同时这也是我们作为导游的职业责任感。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服务意识贯彻课程的始终,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2. 改革技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

多数技校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适应现代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加强学生服务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与服务意识相关的课程占有的比重加大。另外,技校还要注重与服务意识相关的新课程的开发,激发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服务意识的重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当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有关于服务意识的思维拓展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深入。如采用体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服务意识培养的角色之中,深入了解游客的切身感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专题研究法、管理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服务意识教学的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技校旅游专业要想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就必须以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来做保障。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教师的实践和培训,使教师自己也认识到旅游专业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教授,还是实际旅游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服务意识的培养方面,教师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充分认识到服务意识对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首先加强自身服务技能的训练。技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有效途径,将教师送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或短期培训;还可以聘任具有旅游服务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校培养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就是要适应社会旅游行业的需要,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在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很难从课堂上感受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因此,技校必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使学生在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实际工作中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如技校可以与相关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学生派出去参与短线的旅游团队或饭店服务工作之中,这样就可以在多种实践工作中对服务意识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理论学习中更加重视服务意识的学习。另外,技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意识教育的多种活动,如组办社团、组织一些主题活动等,从而提升社会、家庭的服务道德教育功能。

总之,在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要靠学生和教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采用多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共同提高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周雪.旅游服务意识教育面临挑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杨刚.关于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轻工业, 2007, (8) .

[3]南海, 薛勇民.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5) .

篇5: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那么,如何增强技校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使学生通过三至五年的学习,在特定校园文化的滋润下,成为文质彬彬、一身技能,深受社会欢迎,家长满意的人?下面结合学校的特点,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他律促进自律

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厌学、自卑、懒散,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当着老师的面一个样,离开老师的视线又是另一个样子,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在校园里随手乱丢垃圾,随便大声喧哗,甚至出口成“脏”,即使有监考老师在,也想方设法偷看等。所以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好习惯成为自然。

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硬”约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是,在培养学生自律的过程中,离不开他律的约束作用,面对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外界的监督和促进,需要用各种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大多学校均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了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校规、班规、奖惩条例等,可谓严、细、实,但关键还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落实,督促、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使制度能真正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如:为了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座位周围的卫生,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班就制定了“谁的地盘谁做主”的班规,只要发现哪位学生的周围有垃圾,就追究这个学生的责任。这样一来,学生的自觉性就会提高,班级卫生就好保持了。把这个制度放大到整个校园,何愁没有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呢?所以,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会促使学生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素养,养成一种规范的道德行为。学校也可逐渐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引领。

2.以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感染人——“软”约束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位哲人也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这正说明校园的环境和氛围对学校群体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学生一些粗俗的言谈举止无疑会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主义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可见,好的班风、校风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校园文化的“软”约束。要发挥这种作用,除我们已在做的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以主题月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引导。如九、十月份可推广礼仪文化,全校开展“学礼仪,讲文明”活动;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可请专业教师进行礼仪讲座,然后组织各班学习交流,并从日常常规、生活点滴中加以引导、提醒、督促,用文明礼仪的生活和校风感染、激励学生。此外,还可开展“诚信月”“感恩月”“雷锋月”等活动,辅之以广播、宣传橱窗、班团课的配套宣传,挖掘活动的意义,使“感恩”“诚信”“助人为乐”“爱国”等每个主题能深入人心。学生在活动中会有意无意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而在班级管理中,还可建立自我管理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为班级定纪律制度、卫生制度,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学生有了这种责任,会自觉地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当然,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要具有系统性,需要长期的坚持。

(2)见贤思齐,发挥道德模范作用。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好人好事”,用“凡人善举”共同传递道德的力量,让来自身边的感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当然,学生最好的榜样是他的老师。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敬业态度、工作方法无不影响着他的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全校师生集会上,有些教师拖拖拉拉,升国旗时还大声讲话,这样的榜样如何叫学生在集会时做到“快、静、齐”?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先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去约束、引导、塑造学生的人品。这对于引导学生走向自律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力争让墙壁说话,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学校的行政楼、教学楼走廊、食堂和寝室、草坪等场所还可增加一些名言警句、催人奋进的标语。如“学在苦中求,技在勤中练”“我诚信,我美丽”“礼貌使你高雅,助人使你快乐”等。无声胜有声,使学生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时时提醒、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引导学生经常内省,使修养成为自觉

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一人也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慎独作为一种自我修养方法,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变成内心的坚定信念,把他律变成自律。要做到慎独,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内省,敢于内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这不但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是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也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有效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内省活动,笔者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的教学中特地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放上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跟着老师所讲的问题,认真进行一次反省。如反思“今天我对自己最满意的表现是什么?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最近我的言行有没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怎样的伤害?”“明天我会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等。内省在实践上并不容易,难在道德评价的选择上,难在对自我的严格剖析上,也难在天天坚持上。如何把内省的感受外化为行动,在行动中坚持,这些都不是一堂德育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内省不是一时兴起,必须天天坚持,让内省成为一种习惯,也会让修养成为一种自觉。建议班主任老师用足够的耐心,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反思、谈反思,引导、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自信心,敢于反思。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置身于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学生,自制自律能力定会增强,道德境界定会不断提高,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定会形成。

篇6:技校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有过失败带来的郁闷, 也有过成功给予的欢欣, 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 从纷繁的记忆中理出一两条线索, 算是对语文教学的探讨, 望各位同仁指正。

笔者认为,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首位, 并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也是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技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矛盾突出。技校学生学习内容多, 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十几门, 有效的学习时间却很短,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语文教好学好, 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种情况, 教研组和教师们绞尽脑汁, 想办法, 找对策, 下了很大功夫。古人云:“授之鱼, 不如授之以渔。”既然在短时间内教他们学好语文不太现实, 还不如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上下手, 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 这才是技校搞好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在实际教学中, 我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上, 让他们在课前课后对所学课程进行预习和复习, 靠同学之间的互动完成一些基本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一段时间后便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跳出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同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比如出黑板报、举办作文竞赛、读书演讲会、给报刊杂志投稿等等, 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不断积累、巩固、系统化, 力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 教学相长, 学生的语文水平明显提高, 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 技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 需要语文自学能力。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青少年, 自暴自弃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淡化了中小学时对母语的学习热情, 也厌倦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求新求异成为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最大程度地给他们提供机会, 提高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才是教学走向成功的途径。需要强调的是, 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 也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课外时间大量阅读和写作,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具体地讲, 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大致归纳为三点:

一是从组织教学入手, 指导学生从教材要求的基本训练出发, 先解决字、词、句的问题, 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确切含义, 掌握基础知识。然后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具体特点, 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 再提出若干问题, 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然后要求他们课后查阅资料, 对有关问题进行求证, 对不同的答案加以比较,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 他们就丰富和充实了学习内容,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 《荷塘月色》一课, 我首先介绍了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查字典、词典, 排除生字生词, 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熟读课文, 并且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平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 《荷塘月色》一文的深刻内涵在他们大脑中就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 我再归纳他们的不同观点, 对课文进行简要分析。这样, 作品那种静淡朦胧的意境和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就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 有胆有识, 德才兼备,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才是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经过这样的努力, 教学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 作品的艺术效果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 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加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学习, 不懈努力, 才能够攀登科学高峰。”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不懈追求的。不但如此, 作为教师, 还应该随时检查他们知识巩固的情况, 对不足之处进一步纠正、补充和完善。还应及时给落后学生补课, 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差工作, 使全班齐头并进, 树立团队精神,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经历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 学习的目的明确了,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信心了, 对语文课的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厚了。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始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让他们处于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训练中, 勇于回答, 勇于质疑,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能够独立思考, 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强调知识创新, 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含义, 使学生在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当然, 教师也不能满足现状, 固步自封, 要不断对自身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有所完善、有所创新, 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对比学生与教师这两个群体, 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就是教师的缩影。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真正成功的教学, 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然会使教学僵化, 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师要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保持充沛的精力, 保持丰富的想象力, 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更新观念。在课堂上, 尽可能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导、启发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用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他们, 鼓舞他们, 尽可能地寻找机会, 给他们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引导他们用自学方式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丰富自身内涵,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篇7: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同时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技工学校的女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必要的主体意识面培养也是必需的。

一、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才是主体。这是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

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法律上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女性的主体意识发展不尽如人意,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女性依附心理严重、独立意识淡薄、自主能力弱、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低,公平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科技进步意识等比较薄弱,在许多方面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技工学校的女生是特殊群体,她们既是社会建设的新型技术工人,同时又是新时代女工的代表,对她们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女性主体意识培养尤为必要。

二、技工学校女生现状分析

技校女生在入学时年龄偏小,大概都在14~20岁之间,身心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多年带班经验,笔者认为技校女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缺乏自信心

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成绩不好才选择上技校,她们在初中阶段长期被忽视,没有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加重了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造成自我迷失。

2.缺乏理解和关爱,渴望被关注和认同

技校女生都是青春期的少女,介于少年和成年之间。部分人觉得自己可以脱离家庭了,但由于自身的社会阅历少,不会与人交往和相处,所以经常与人产生纠纷。因此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成为她们学习和生活中首要具备的能力。同时,女生在渴望被关注、关爱、理解和尊重的心境下容易发生早恋。

3.盲目追逐时尚潮流和物质享受,丧失自我价值

技校的有些女孩子盲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她们用穿戴、吃喝来衡量人的生存价值,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评论,借助另类的打扮来吸引别人的眼球,换来短暂的自信。年轻女孩子有爱美之心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女性应该体现的美,技校女学生对此往往缺乏理性的认识,这是技校教师应该关注的。

三、对技校女生进行主体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针对技校女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对她们进行主体意识教育时,要注意以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她们健全的人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予尊重、理解和鼓励,培养女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观

有些女生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认知,又长期不被人认可,所以大多在光鲜的外表下掩藏着脆弱的心,她们想被人认可,但又不知道如何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鼓励其参加各种活动,适时给他们一些荣誉和奖励,这有助于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技能大赛、绘画和作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女生们在技能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修养,建立了自信。

2.提高技校女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对女性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操,不合时宜的审美观往往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可针对女生存在的种种审美问题,组织开展女生礼仪、形体、女性心理健康等知识讲座,通过开讲座和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服饰适合什么场合、待人接物怎样做到大方得体等,从而逐步提高女生的审美修养。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女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不论大学还是中专、技校,都要有专门的心理学教师,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能够及时排解他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技校女生在入校时年龄普遍较小,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对技校女生的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生观、审美观和交往观的培养中,只有真正关爱女生、尊重女生,对她们的教育和管理才会更有成效。

篇8: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技校的最大特色是和产业界紧密结合。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产业界面临激烈竞争, 不得不紧跟前沿技术。从长远来看, 培养学生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基本素质, 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只是基本知识, 更多的东西要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而在校期间的素质训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计算机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 具有一种培养素质的先天优势。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优势, 使一般学生毕业时具备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 使优秀学生跨出校门就对需求方有强烈的吸引力, 可以胜任各种挑战性工作, 成为社会的栋梁。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 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 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等现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计算机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 更要从产业引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为课堂带来新鲜气息。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具体问题, 使学生能亲身体验产业界技术开发的思路和过程。

因此, 计算机教师更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提高, 提高业务素质, 学校领导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提供充分、及时的学习进修机会。

2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 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 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此外还要注意创设创新大环境, 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环境。如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 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 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循序渐进, 逐步走向成功, 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材, 精心设计, 紧扣环节, 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 激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学生学习, 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因此计算机教学中, 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 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围绕“真实任务”组织教学,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 最终完成任务。它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力出发, 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3.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来创设情境。

3.2 提出任务

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 明确的任务给学生钻研树立目标, 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很重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任务通常来源于情境教学的两个方面: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提出的任务更具有驱动力。如:创建个人网站的教学, 教师必须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几个现成的学生网站的内容和结构, 这样学生根据个人网站的特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 才能提出自己设想中的个人网站。提出了个人设想, 学生会有无比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构想, 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和制作中去。

3.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并不局限于个人单独学习, 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度、多样性和具体设备限制等情况, 也可以两人或三人一组,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局限于在教室里学,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到因特网、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进行多渠道地学习。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这个过程中, 老师只是个组织者, 所有的思路和实践操作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还要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4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由教师组织引导,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如学生自主用WORD创作一期黑板报后, 先同桌三人相互说说自已的制作中应用的小技巧时, 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 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 (或认识) 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 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 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讨论的末尾, 应由教师 (或学生自己) 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协作学习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结合计算机课特点, 我们常用的形式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先分组后集中、一对一双向交流、多对多充分交流。特别是一对一双向交流和多对多充分交流这两种方式是电脑网络教学环境下特有的协作学习方式。

3.5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 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 自主学习能力; (3)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4)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 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得到发展,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 从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激发学生思维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如何提高技校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理念,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樊豫陇, 张艺.心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1.

[2]郭红, 孟广学, 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 .

上一篇:简历内容写作要注意的十个方面下一篇:记叙文:悠悠栀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