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

2024-05-14

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共16篇)

篇1: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

前几天,我和爸爸在松松的泥土里捉来几条蚯蚓。

回到家,我把蚯蚓倒进脸盆里,开始观察,蚯蚓长着一条软软的身子,身上有一段红中带黄的环带,离环带最远的顶部是肛门。我随手抓来几块泥土放进脸盆里,只见蚯蚓一伸一缩地向泥土爬去,好像闻到了泥土的气味。这时,我产生了疑问:蚯蚓有没有眼睛和鼻子呢?我通过一番调查,知道了蚯蚓没有鼻子,是靠身体前端的嗅觉器官来辨别方向和探路的。

一天过去了,我想:蚯蚓一定饿了吧。于是,我就拿来一片菜叶放在蚯蚓身边,它不但不吃,而且还把头扭到了另一边,我又拿来花生米给他吃,也是同样的反应。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傻孩子,蚯蚓的饮食是跟一般的动物不同,它只吃泥土里腐烂的东西。”

我又试着把蚯蚓放到常温下的水里,发现它一伸一缩使劲地往岸上爬,看来水不适合蚯蚓的生长环境。我怕蚯蚓受不起“折腾”,就把它重新放进泥土里。蚯蚓好像舒了一口气,它扭扭身子,摇摇尾巴,又钻到泥土里去安家了。

我知道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知识。

篇2: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

今天傍晚,我和妈妈出去玩的时候,忽然,我看见土里有几只小蚯蚓,我觉得很好奇就拿起一只玩,当我一碰它的时候它马上就躲在环带里了。

我小心翼翼的.把蚯蚓放到一个小盒子了,回到家我把蚯蚓放到纸上,它动起来的时候弯弯扭扭的,我还用放大镜看到它的口、环带、肛门,同时我也知道蚯蚓是不能长时间放在水里的,而是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的土壤中这就是我观察的蚯蚓。

篇3:浅谈三年级观察作文的教学指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本单元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在学生完成习作后,笔者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写观察作文,孩子们要么就是跑题,写身边发生的一件事;要么就是把观察作文变成了一篇科普文,如写观察到了金鱼睁着眼睛睡觉,但是大篇幅的内容都在介绍金鱼为什么睁眼睡觉,观察的部分只有一句话。那又如何指导孩子们写观察作文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目标明确,让学生观察有的放矢

教师在布置作文时,总是强调要孩子们仔细观察,却不告诉孩子们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因此面对观察作文,很多孩子茫然一片,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还不会自己主动寻找观察对象,因此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应该目标明确。笔者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时,便要求孩子们回家种豆芽,并且每日写一篇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要记录每天浇水情况、豆芽成长情况、自己的心情等。对于种豆芽的建议,孩子们本身就很感兴趣,于是回家纷纷种豆芽,并且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写成每日的观察小日记。除了写观察日记外,由于一起种豆芽,孩子们有了共同语言,每天早上到学校后同学们都会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自己在种豆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

由于教师对观察对象有了具体要求,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确了观察目标,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观察,每天的观察日志则给将来的观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那么除了种豆芽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泡茶、观察家中的小动物等。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茫然,而是有针对性地观察事物,让孩子们在观察时有的放矢。

二、体验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

黄厚江老师在《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中提到:对于学生作文来说,“不教而教”,让他们亲历写作的过程,体验写作的过程,去经历体验和积累种种写作的感受,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们写观察作文时,明确目标之后,就应该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身接触,通过自己的接触进行观察,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才能产生真实、深刻的感受;自己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写观察作文的时候,就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发现能力,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有心人。

如我们要观察泡茶,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泡茶前,仔细摸摸茶叶,看看茶叶的样子,闻闻茶叶的味道。通过摸、看、闻,孩子们得到了直接的感受,对茶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孩子观察泡茶叶的过程,看看开水注入杯子时以及水平静之后,茶叶有着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孩子们再次看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样子,闻闻茶水并品尝茶水。泡茶叶通过孩子们切实体验之后,孩子们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在写作时便得心应手,能够把观察到的一切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应该让学生产生协作体验,只有自己有了体验,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丰富积累,让学生观察绽放光彩

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又有了体验过程,按说作文应该可以完成得很好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参与,可是有的同学作文感情真挚,文采飞扬,而有的同学的作文则清淡得犹如一杯白开水。为什么孩子们拥有同样的观察体验,可是作文内容呈现出来却不一样呢?这就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有关了。

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积累是关键,特别对于作文的提高而言,积累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写作而言,文章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才是最为重要的,如何判断一篇记述文的好坏,可能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细腻的描写。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泛泛而写,并不会描写细腻,这也源于他们的积累不够。对于同样的事物,也许孩子们眼睛观察到的是一样的,可是表达起来却千差万别。例如观察燕子的作文,同学在描写燕子的外貌时就差别很大,有的人这样描写:燕子,身子小小的,羽毛黑黑的,尾巴像剪刀。还有的人这样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相信大家读了之后都会觉得后者写得比前者好,其实后者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如果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把这样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上,就能比别的同学描写得更为细腻。丰富积累,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当中,那么学生的文章一定会绽放光彩。

篇4:三年级观察蚯蚓日记

我家屋子的前面有一个大花坛。我没事的时候就和小伙伴们在那儿玩。

今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观察土壤里的居民。同学们有的一蹦三尺高,有的手舞足蹈,还有的拍手称快。

放了学,我就带了铲子,在花坛里使出吃奶的劲儿挖了起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出一条肥肥的蚯蚓。只见它一环一环的身子一个劲地向下拱着,好像在挖掘什么宝贝似的。一会儿那家伙的头和大半个身子就已经钻进泥土里去了,调皮的我等到它全部钻进去以后,就用手指一拨,它造的隧道就被我轻而易举地破坏了,于是我又看见了它,我伸出手使劲地把它往外拉,不料,蚯蚓被我拉断了,从它的身体里流出像泥土一样的液体。后来,我回家查了《十万个为什么》,才知道它的再生力很强,被拉断的两端会重新生长出来,一条蚯蚓会变成两条,害得我还空难过了一场。同时,我还知道蚯蚓是改良土壤的有功之臣,它整天在土壤里不知疲倦地钻来钻去,自然就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篇5:三年级观察蚯蚓日记

今天,我回到乡下奶奶家的时候,在地里发现了一条蚯蚓,感觉很有趣,就把它放在一个瓶子里带回了家。

这条蚯蚓看起来大约有3~4个厘米长,2毫米粗的样子,头部呈深紫色,不过身体是红色的,身上有密密的环状纹路。

8月3日天气:晴

今天,我养的蚯蚓长成了大约5厘米长,粗4毫米左右的样子,头部从深紫色变成了灰褐色,身体从红色变成了紫红色,身上的纹路更加清晰深刻了,看上去像个纹身的大汉。

8月8日天气:晴

今天,我再一次观察我的蚯蚓,它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已经有了一根筷子那么粗了,也像筷子一样长了,身体长成了深紫色,头部变成了灰白色,环状的纹路密密麻麻。

篇6:小蚯蚓三年级作文

回到家后,我把蚯蚓放在一个盘子里,开始仔细观察。它的身体是深棕色的,环带是浅褐色的,它的嘴巴有点尖,还微微向上翘呢!

我把蚯蚓从一米高的地方摔下去,发现蚯蚓还安然无恙的扭扭身子,继续向前爬行。其实,那是因为蚯蚓的身体很软(如果用蜗牛来做这个试验,那蜗牛的壳就会“四分五裂”了)。我又把蚯蚓放进十厘米左右深的杯子里,然后把杯子里放三毫米深的水,过了半分钟,我去看它,它正在水里拼命挣扎,想爬出杯子呢!我急忙把它从水里救出来(如果我不救它,那么它必死无疑!)。并把它放回饲养盒。

篇7: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

问题1.用手直接抚摸蚯蚓难以感知体表刚毛的存在

原因:蚯蚓体形太小。

改进措施:用湿纱布在手臂上划一条湿痕,将蚯蚓放在手臂的湿痕上使其爬行。这时明显感到有毛刷的发痒感,因而就可感知蚯蚓体表刚毛的存在。

问题2.有时蚯蚓在玻璃板和在糙纸上爬行速度相差不大

改进措施:尽量选取长3~4cm的小蚯蚓,因其体表的黏液与玻璃板的黏附力较小,就能充分体现出刚毛在爬行时所起的作用,小蚯蚓生命活力旺盛,爬行时动作舒展,行动敏捷,便于观察和记录。

问题3.蚯蚓在玻璃板上反而比在糙纸上爬得快

原因:蚯蚓体表的黏液对干燥的玻璃板有较强的黏附力,体形较大的蚯蚓在运动时身体易弯曲,这有利于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爬行,很少出现打滑现象;而蚯蚓体表的黏液对干燥糙纸的黏附力较弱,反而会阻碍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故会出现蚯蚓在玻璃板上反而比在糙纸上爬得快。

改进措施:可将蚯蚓放在浸湿的玻璃板和糙纸上,爬行时可以看到蚯蚓在玻璃板上打滑,其运动速度明显比在糙纸上慢。

问题4.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都无方向的爬行,无法测量其运动距离及速度

原因:蚯蚓在干燥的玻璃板和在糙纸上爬行都很困难,因而到处试探;而在浸湿的玻璃板和糙纸上也很难保证其沿直线前进。

改进措施:用吸水管在干燥的玻璃板和糙纸上沿直线划上等距离的划痕,为蚯蚓的爬行设计了“跑道”,这时蚯蚓大多数情况下只沿水痕直线爬行,很少左拐右弯,便于测量其运动速度及距离,进行对比。

问题5.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都静止不动

原因:北方大多气候干燥,蚯蚓体表的黏液很快挥发,使其呼吸困难,活力下降,同时身体蜷缩,静止不动。

改进措施:在实验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向蚯蚓体表滴水保持湿润。若蚯蚓体表有泥土,也会阻碍其运动,可在清水中刷洗5~6秒,时间不宜太长,以防止洗去黏液。

还有,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的过程当中,应提醒学生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以利于呼吸。最后,试验后,提醒学生别忘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保护环境的教育。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初级中学)

篇8:小蚯蚓三年级作文

在路上,我碰到了小蚯蚓红红,我们就一起去作文班。走着走着,我们都饿了,于是,我和红红去了一家小饭店,买了两杯热牛奶和两个面包。我们坐在一张餐桌前吃着食物,没想到,桌子上竟然有一只小蚂蚁。

小蚂蚁看见我们吃饭的样子,惊呆了。它结结巴巴地问:“你……你们……怎么这样吃饭?吓死我了!”我们奇怪地说:“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吃饭的,有什么好害怕的。”就这样,小蚂蚁被我们翻出嘴巴吃东西的样子吓跑了!

篇9:自私的蚯蚓三年级作文

从前蚯蚓也有翅膀。在它有翅膀的时候跟密蜂是好朋友,之后蚯蚓又没了翅膀。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往下看吧!

蚯蚓跟密蜂彼此很要好。蚯蚓常常帮小蜜蜂采蜜,小蜜蜂去采蜜蚯蚓帮小蜜蜂把蜜搬回小蜜蜂的家。它们两个常常早出晚归。

有一天蚯蚓还是和往常一样去帮小蜜蜂搬蜂蜜,小蜜蜂非常感激蚯蚓于是它把这几天采的蜂蜜倒一半,拿给蚯蚓喝。它们俩边喝边谈话,谈的开心极了!蚯蚓喝了一口蜂蜜,喝到肚子里觉得甜滋滋的,这让蚯蚓尝到了甜头。这一口让蚯蚓起了邪念。它心想到了晚上把蜂蜜悄悄地偷过来。蜜蜂和蚯蚓把蜂蜜藏了起来。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蚯蚓把蜂蜜偷了出来。

第二天早上小蜜蜂发现自己辛辛苦苦采来的蜂蜜被人给偷了。小蜜蜂苦思冥想一阵终于想出来了,只有它的朋友蚯蚓知道它藏蜜蜂的地方。于是它去找蚯蚓,问蚯蚓:“是不是你偷了我的蜂蜜?”蚯蚓吞吞吐吐的`回答:“不……不是。”小蜜蜂看蚯蚓的表情断定蜂蜜一定是蚯蚓偷的。想完了以后连忙向蚯蚓攻击。

篇10:观察蚯蚓日记三则

今天下午,我吵着要去钓鱼,好不容易把爷爷给拖了出来。他说:“钓鱼,没有鱼饵怎么行哪?”半路上,爷爷去买了一包蚯蚓。“什么?蚯蚓还能做鱼饵?”我一头雾水。爷爷只是笑笑。到了钓鱼的地方,爷爷熟练地从袋子里扯出一条蚯蚓。我仔细观察它,蚯蚓全身都是暗红的,靠头部的一块儿还有一个不大明显的,颜色较深的环带。它靠身体的收缩而向前移动着:头先朝一个方向伸,身体后部一拱,再跟上来。这和蜗牛的爬行差不多。

这次钓鱼,我认识了蚯蚓,也对它产生了兴趣——我把剩下的蚯蚓带回了家。

10月4日 星期日 晴

刚把蚯蚓拿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过去看它们。蚯蚓怎么不见了?只剩下一堆土。我拿着小棍儿 翻了翻土,嗨,它们都在土底下干活儿呢。

这么多的蚯蚓,大的有一公分那么长,小的只有4.5厘米长,只是比头发丝儿稍微粗些。

一只蚯蚓被我挑在盘子里,听说蚯蚓分成两段不会死,我叫爸爸来试试。他一手拿一根小棍,分别按住蚯蚓的头和尾,向两个方向扯。过了一会儿,爸爸把小棍拿开,蚯蚓快要变成两段了,它痛苦的扭曲着身体,爸爸一狠心,把蚯蚓彻底分成了两段。有头的一段比较安静地躺在盘子上,后一段不停地扭着。爸爸说,扯玩了蚯蚓,他都吃不下晚饭了。

真奇怪!蚯蚓被扯开了,怎么没流血呀?

10月5日 星期六 晴

我查电脑去!蚯蚓的血是暗红色的?昨天我并没有看见暗红的液体呀!真不明白!

篇11: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

三年级的同学,刚刚接触作文,他们觉得无话可写,或记流水帐。这个时候,能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这对他们的一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对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语言

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让学生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多读、多背名段、名篇,培养学生表达的语感,久而久之,就可以解决学生语言苍白干瘪的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

作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作文应来源于生活,同时,作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生活的提炼和延伸。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生活经验,即无话可写。那么,要想作文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应让学生参与活动,深入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捕捉到生活中最真实的写作素材,积累素材,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上三年级作文课时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想当发明家吗?

生:想。

师:会制作模型吗?

生:会。

师:好,同学们可以回去找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朋友帮忙,发明一种在你的生活中你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实在发明不出来,就制作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模型。下星期一把你们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带来展览,我们开个评比会,你们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外形、特点、用途等介绍出来,然后评出最好的给予颁奖。

生:好!(同学们积极响应着)

星期一作文课时,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摆着亲手制作的东西。

师:同学们都制作了自己的东西,想好怎样介绍了吗?要让大家认识它,并使大家认为它是最好的。

生:想好了!(学生很自信的样子,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尽可能详细地把小发明、小制作介绍给大家。有些同学怕讲不完整甚至用笔把制作过程及功能写出来念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得真好,特别是用笔写出来的同学介绍得更清楚、更完整。那同学们愿不愿意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功能及外表写在作文本上整理成一篇文章呢?(题目自拟。)

生:好。(同学们都认真地写起来。)

三、习作过程的指导

首先,习作方法的指导。重点指导习作的细节描写、句段关系、详略安排等,让学生在处理中逐步学会谋篇布局、整体规划习作。其次,指导学生定下习作的基调。要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及时矫正学生表现出的颓废思想。再次,习作语言的指导。小学生的作文应体现出儿童语言的特点,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应鼓励他们多用定语、状语,多用形容词,多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准确、生动、优美。

四、相互交流,合理评价

我倡导学生间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有习作前的口头交流,还有作文定稿前后的交流。在学生口头作文和作文完成后,教师还要组织进行习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师生共同评价修改等方式我都经常使用。比如这次作文定稿后,我先批阅,然后选出好、中、差三类作文各三篇读给学生听,由学生评、批、改。再在屏幕上展示一篇,由学生修改,学生受益无穷。

这次作文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不仅有话可写了,而且写得非常详细、具体。因为这节作文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为作文打好实践的基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克服了作文课学生无话可写、提起作文就头疼的现象,而且在习作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正确引导。

从此,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亲眼见到的人、物和景,像这节课一样,用自己的话具体地介绍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畅所欲言,很乐意写,激发了写作兴趣,不但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素材,还不知不觉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习作的指导是一项持久、连续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只要在教学工作中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多花心思,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刚刚起步习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下功夫,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12:五年级观察蚯蚓日记500字

远远望去,它像一条线;近看,它好像穿了一件棕红色的小背心。当我抓起这条“细细的线”,结果它好像涂了一层油,一挣扎就从我的手指缝中“逃”了出去。它的头部似乎有一对黑溜溜的眼睛,像一颗成熟的葡萄,在不停地转啊转,好像在说:“小朋友,我的眼睛大吗?”它的头和身子是连在一起的,咋一看,我还分不清到哪里是头部,哪里是身子。我用手轻轻地碰了它一下,只见它头一缩,身一扭,便轻而易举地钻进了土里。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费好大劲才把它从泥土里找到,我一放下,它头也不回地又躲藏了起来,好像在跟我捉迷藏。蚯蚓虽然爬得慢,但能帮我们松土,土里的庄稼才能长得好。另外,蚯蚓也是非常好的饲料,可用来喂鸡。还有我们隔壁邻居每次去钓鱼都是用蚯蚓做鱼饵。

我在网上查了关于蚯蚓的资料。蚯蚓中文学名环毛蚓,俗称地龙,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里,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的动物,它还能改善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呢。蚯蚓还有很高的医用价值。

篇13: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2.学会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3.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4.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2.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2.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1--

材料与用具:

活动1:蚯蚓、直尺、放大镜、绳子等 活动2:蚯蚓与环境的实验装置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动物呀? 学生回答。(喜欢)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寻找了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有蚯蚓、蚂蚁等等,大家想不想对他们进行观察呀? 学生回答。(想)

教师:好,下面我们就选择一种小动物对他们进行观察。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蚯蚓 1.观察蚯蚓

教师:大家看看老师的培养皿里放的是什么? 老师向全班展示培养皿里的小生物。学生回答。(蚯蚓)

教师:(老师拿出蚯蚓)蚯蚓是我们很熟悉的动物,那大家敢不敢捉蚯蚓呀?谁敢来亲手捉捉蚯蚓?

学生踊跃举手,来捉蚯蚓。教师让学生甲捉蚯蚓。

教师:蚯蚓的外形有许多相似的体节,请你观察一下它身上有哪些器官?

学生甲观察蚯蚓,并回答(蚯蚓身上没有眼睛,没有耳,也没有腿,有嘴,身上有粘粘的东西。)

教师:下面前后桌讨论一下,你想怎么观察蚯蚓呢?你想观察蚯蚓的哪些特征呀?前提是不要伤害蚯蚓,看哪一组研究的方法最多!

--2--

学生:我们想研究蚯蚓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我们想研究蚯蚓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我们小组想研究不同的蚯蚓它身上的节数一样吗?同一只蚯蚓伸长时的长度和缩短时的长度各是多少?

学生:我们组想研究蚯蚓是怎么样爬的,一条蚯蚓大概多重? 学生:我们想研究它的腹部,用手摸一摸手是什么感觉? 学生:我们想研究哪端是头?嘴巴是怎么样的?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现在大家根据你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研究、怎样分工等。观察后,将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给每组发蚯蚓,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例:提示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时,要把镜面对准物体,然后慢慢调整镜面到物体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提示学生用放大镜依次观察蚯蚓身体颜色、哪端是头、有无眼睛、嘴的形状等;记得一定要保持蚯蚓湿润。)2.各组汇报,交流讨论

教师:刚才的活动,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每个同学都做了有意义的研究,现在我们以答辩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请各组汇报人先进行汇报,其他没有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他没有汇报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研究组回答。各组汇报、答辩。

(学生:我们发现蚯蚓的身体是可以伸长,可以缩短的,伸长时的长度是15厘米,缩短时的长度是10厘米,平均长度是12.5厘米,它的体重和我手中的橡皮差不多重。学生:我们发现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知道前进的方向,它的身上肯定有类似眼睛的东西,知道方向。

学生:我们发现蚯蚓表面是一环一环的,还戴了个“大戒指”,前进时靠这些环的一伸一缩向前爬。)

教师:说说你还知道有关蚯蚓的哪些趣事?(重点说说蚯蚓的用处并进行保护有益动物的教育。)师生评价、鼓励。

--3--

3.巩固应用,课外延伸

(1)应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再研究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

(2)下节课还要用到蚯蚓,将观察后的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4.课下作业

按书上P16提示填写这部分内容的观察报告。板书设计: 第四课 蚯蚓 活动1:观察蚯蚓

制定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研究、怎样分工? 1.观察蚯蚓

①观察蚯蚓外形结构组:头、尾、颜色、环节等。②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运动方式等。③研究蚯蚓身长体重组:身长、体重等。2.各组汇报,交流讨论 3.巩固应用,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了蚯蚓的外形、运动方式、身长体重等方面,那么大家猜想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学生回答。

学生甲:我猜想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学生乙:我猜想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学生丙:我猜想蚯蚓喜欢土。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1.小组活动

--4--

教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分三个研究小组,第一小组研究“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第二小组研究“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第三小组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土里还是喜欢生活在沙子里?”,大家根据自己想研究的内容自动结组,研讨如何进行研究,做一个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找老师领取器材。

教师:在大家实施研究计划前,老师提几点注意的地方,比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燥与湿土的防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当作结论,要多做几次,是不是每次都一样?还应抓多几条蚯蚓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研究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要记下来。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观察时用的方法多,发现蚯蚓的秘密多,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同时别忘了边观察、边画图、边记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实验活动的开展。各组按照教材P16的提示填写这部分内容的观察报告。2.汇报交流

交流汇报。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3.总结部分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谈收获 4.延伸部分

①课后搜集有关蚯蚓的资料。(提供相关的网站或资料名称)②进一步研究的蚯蚓(如:蚯蚓的生理习性:蚯蚓的食性特点)5.放生

教师:蚯蚓虽小,但它也有生命,我们要珍惜小生命,热爱大自然,课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放生。

学生活动,课下放生。板书设计: 第四课 蚯蚓

活动2: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1.小组活动

--5--

第一小组研究“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 第二小组研究“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

第三小组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土里还是喜欢生活在沙子里?” 2.汇报交流

对观察报告进行汇报讨论 3.总结部分 4.延伸部分

①课后搜集有关蚯蚓的资料。(提供相关的网站或资料名称)②进一步研究的蚯蚓(如:蚯蚓的生理习性:蚯蚓的食性特点)

篇14:观察蚯蚓作文

这个星期的科学课,老师叫我们带蚯蚓要做实验,我叫舅舅帮我买了一包蚯蚓。

上完课后,我把蚯蚓带回家,放在泥土里养着。刚开始蚯蚓对这个地方很陌生,一直往上爬,想爬出去,我连忙抖抖花盆,他们就掉到下面去了。我仔细的观察着,我发现蚯蚓钻进泥土里了,过一会又钻出来了。我用手摸了摸那一边的泥土,发现那一边的泥土有点变松了。我不禁赞叹:蚯蚓真是个松土高手啊!我继续观察着,因为我的泥土很紧,所以蚯蚓费了好大的劲才钻出一个洞来。我不知道蚯蚓们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时间挖洞而不是晒太阳嘞?

我上网查了查,这才知道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后来我用手指在泥土里挖了几个洞,把他们都放进洞里,舒舒服服地让他们睡个觉。这次观察结束了,但我还继续养着他们,希望他们在这个新家生活得舒适、安逸。

篇15: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三年级;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7-01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作文起始阶段的三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写作意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让学生轻松畅游于习作乐园,也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五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时,可先以石榴为例,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一种水果的方法。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可以从多种渠道入手,如:观察感知、利用教材进行想象、练习说话中进行想象等等。我们可结合课文,在“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是让学生举一反三。”好的仿写就是在创作。如:我们在教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后,就要求学生仿照文中描写大树、蟋蟀声音的语句格式,写一写其他事物的声音。这种仿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分析、抽象、探究、类比思维和创造想象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续写。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可选择结尾含蓄而有较大想象余地的课文。如:寓言《守株待兔》一文结尾,种田人的庄稼全死了。可启发学生:种田人见到庄稼全死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有没有醒悟过来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这样,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文结尾的妙处,加深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3、改写、扩写。如:古诗《小儿垂钓》,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启发学生,将古代文学语言改编为现代文学语言。适当展开想象,注意行人和小孩的语言、神态、对话环境、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将一首简单的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文学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又如:《新编乌鸦喝水》,由原来的一只乌鸦改编为四只小乌鸦排着队去喝水,它们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喝到水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两篇童话故事;要舍得每堂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给学生上讲台读或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可按学号顺序开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同学间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打好草稿后,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为了鼓励学生多积累和运用好词好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要求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同学会用一个好词就给十分,会用一个好句子给十分,就这样加上去,不限分。互改下来,有的同学得了二百多分,有的得了一百多分,有的只得了几十分。得分高的同学让他到讲台上去读自己的作文,让大家听后说说自己喜欢他作文里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这样,写得不好或偷懒的同学也会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慢慢学会去完善自己的作文。学生互改后再把自己的作文誊写在正本上给老师批改,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会逐步完整和完善了。

五、教会学生细心地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多彩,写作素材就越充足,作文内容就越丰富具体,具有真情实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作文素材的习惯,我每周一都会给学生画一个表格,表格里记录着一个星期里自己每天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比如:星期一,在学校早餐店里我与同学发生争执。到了周末,我就会给学生从表格里选一件事来写一篇日记。慢慢地,学生就逐渐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了。

篇16:观察蚯蚓作文

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早晨,我去那牛奶的时候,发现我家小区的地面上有很多蚯蚓。我想:可能是雨水冲掉了它们的家,又把这些蚯蚓给冲出来了吧。可是,它们如果再地面上爬久了,会遇到很多危险的:被我们踩死了,被太阳晒干了。我要救它们!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很赞同我的想法,并给我准备了瓶子和筷子。

我跑到楼下,把地上的蚯蚓一条一条地夹起来,放在瓶子里。然后,我再把它们都放进花坛的土上面。数了一下,我一共救了25条蚯蚓。我还用筷子帮这些蚯蚓在土里钻了一些洞,希望它们能尽快建好自己的新家,为花草树木松土。

【观察蚯蚓作文(5篇)】

上一篇:简短八字的生日祝福句子摘抄下一篇:给中行员工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