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

2024-09-01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精选5篇)

篇1: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

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

罗燕

我国的非正规就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初期,经济很不发达,城市吸收就业的能力不足,但城市有大量需要工作的劳动适龄人口。因此国家制定了容许个人自谋职业的政策,非正规部门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以及国企改革裁减大量的冗员,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正规部门吸纳劳动者的能力不断下降,而非正规就业部门得以迅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4年,全国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数由0.9325亿人减少为0.7289亿人,净减少2036万人,减幅为21.83%。与此同时,全国城镇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增加了385万人,增幅达18.30%,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增加了1726万人,增幅达到96.07%。截至2004年末,在我国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从业人员(仅指在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已高达5515万人,而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数为26476万人,仅按这两项统计,当年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量已占城镇就业总量的20.83%。可见,非正规部门就业在我国的就业体系中已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在年代初提出。

国际劳工组织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将非正规部门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称为“非正规就业”。

2002年,国际劳工大会第90届会议在《体面劳动与非正规经济》的报告中形成了关于非正规经济中就业的概念框架,该框架以就业身份而不是就业部门界定非正规就业。后来在2003年第1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进行了讨论并经过很小的修改最终被大会核准为国际标准。

在此基础上,我国许多学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

我国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包括:(1)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2)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人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

胡鞍钢[1](2001)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和正规就业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就业方式的就业形式,即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是指小型、微型企业,家庭型企业或独立服务者等。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是指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

张丽宾(2004)认为,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部门体系中,是一种以缺乏政府管制为特征的非标准(灵活)就业形式,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非标准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中的独立工人和自由谋业的生产者组成。“非标准就业”则是指正规部门中区别于标准就业形式的非标准工作安排形式、非标准就业形式及非标准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和其他临时性就业等等。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情况对非正规就业作了探讨,尽管学者们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部门体系中,应该用就业身份而不是就业部门界定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

2非正规就业形式[2]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改革深化,中国就业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形成能够吸收全部劳动力的正规部门,因此存在比较大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规部门就业的灵活性增强,“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比重有增长的趋势。

2.1我国“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一部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他们一般很难从市场上获得资金、培训、信息等,招用的人员也不固定,一般也没有登记,收入也不一定稳定。从事的行业包括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2)在社区内类似个体工商户的非登记注册经济实体的从业人员。3)其他不被掌握的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4)其他打零工者,包括随时待命人员。5)街头小贩。

6)其他没有法律规定的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

2.2我国“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大中小型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就业的非正式职工,包括临时工、季节工、劳务派遣工、小时工、产品和服务推销人员、出租车司机等。

2)大中小型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采用灵活工作方式的就业人员,如弹性就业人员、非全日制工人等。

3)独立服务的自由职业者,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等。在这三类形式中,后两类的从业人数有限,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加以调整,而第一类的从业人数较多,需要加以更多的关注。

3非正规就业群体及其特征[3]

非正规部门的出现与我国的人口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谋生,加上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形势严峻,急需发展非正规就业来缓解。

3.1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源于城市正规就业机会不足、制度排斥、城市发展需求等结构性因素和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技能低、经济实力弱等个人因素。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与户籍制度的影响密切联系。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来,其主要依靠传统社会关系实现就业,流动性很强,且缺乏政府认可和扶持。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发挥了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并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它面临着社会保障缺位、就业条件恶劣、权益诉求困难以及因政府严厉管制导致生存空间缩小等系列问题。

3.2下岗工人非正规就业

我国下岗失业工人非正规就业源于政府为解决国企改革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目的是推进国企改革和稳定社会。研究集中在源于上海市,后被其他城市运用的非正规就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允许下岗工人依托于社区非正规劳动组织,在部分制度之外和政府优惠政策下以一定形式从事生计经济活动它为劳动者提供了非正规-半正规-正规的发展途径,具有很强的制度性、规范性和政策保护性,排斥了外来人口进入的可能性。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使该模式面临政府财政难以维持、管理面临两难处境和劳动者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等问题。

3.3大学生非正规就业[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就业市场提供的正规就业部门的岗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提高的就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日益趋于多样化,非正规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非正规就业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多样化诉求,并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当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形式愈来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正规部门中的非正式就业、兼职就业、劳务派遣就业、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几种形式。与其他群体相比,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较充分、流动能力较强与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等特点。但它同样面临着权益易受侵害和社会保障缺失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问题。

3.4女性非正规就业[5]

根据其户籍的不同,女性非正规就业者可分为两大群体:一是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主要从事纺织业、饮食业、贩卖蔬菜、水果等工作;二是城市居民中的非正规就业者,多选择传统的包括社区服务、经营小作坊、做钟点工、临时工、合同工等工作,从业者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内部群体特征进一步考验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匹配性。

2000年我国妇联“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女性农民工属于非正规就业。女性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有其供需双方的必然性。一方面,城市生活需要的许多服务工作是城市女性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另一方面,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手续和就业条件简化、就业渠道替补等功能,能够满足女性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然而,由于社会资本匮乏、职业地位和收入低、就业风险大,非正规就业中的女性农民工处境令人堪忧,面临着雇佣关系不明确、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易受人身侵害、居住生活条件极差等一系列问题。在结构性改革、新技术运用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的现状下,城市失业、下岗女性的未来再就业主流趋势也是非正规就业模式。但是,在与女性农民工的竞争中,城市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由于就业观念陈旧、“贵族”心理较严重等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4非正规就业发展存在的问题[6]

非正规就业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因素,仍存在许多问题。

4.1非正规就业者缺乏制度保障,参保意识差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缺少制度上的联系,或虽有制度规定但实际上很少被遵从。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作出了专门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基本将非正规就业人员排斥在外。而且,我国的各项社会保险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据正规就业的情况设计的,不适应于非正规就业的特点,由于劳动关系和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雇主与非正规就业者很难按照工资总额分别交纳各种社保费用;正规就业状态下的“续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及缴费责任等规定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几乎全不适用。

4.2非正规部门中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性

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许多雇主和雇员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显失公平,以及雇主随意向雇员收取抵押金。由此又导致以下后果:一是雇佣关系相当松散,对双方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雇佣关系解除时不能按约履行各自的义务,由此造成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在非正规部门中,雇主经常更换员工,员工经常更换工作,加剧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大大限制了非正规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减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4.3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缺乏社会扶持

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缺乏金融部门的资金扶持。比如,虽然国家发布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使得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者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也难有发展壮大而转变为正规部门的机会。其次,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经营场所。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自我创业者中,自有场地或享有政府提供的低价经营摊位的只是极少数,而一般大中城市正规的经营场所租金太高,小本经营者难以承担。同时,简易经营场所由于影响城市环境而常常遭受城市管理部门的限制甚至取缔,这就使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

4.4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缺乏教育培训等技术支持

由于非正规就业的主体主要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体系,但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从业人员,而面向广大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体系很不完善。这部分培训目前主要是由一些社会力量来承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也比较单一,大多数培训项目集中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吸纳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形式发展的需要。

[1]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

[2]张丽宾.“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与政策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4(81):39-40 [3]黄耿志,薛德升.中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兼论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议题[J].热带地理,2009,Vol.10,No.4:390 [4]周守军,王德清,邓春雪.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教育研究,2002(4)[5]谢妍翰,薛德升.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9(6):20-21 [6]张俊杰.关于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2007(1):140-141

篇2: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

关键词:女性,非正规,歧视

1 女性就业现状分析

发展中国家女性多聚集在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非正规职业中,男性则相反。越来越多的女性纷纷借助非正规就业获得工作机会是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

国家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施了弹性就业政策,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这种政策可使女性兼顾家庭与事业,实际上使女性在就业、工资及升职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女性虽不满意这种就业方式,但也不得不越来越多的选择非正规职业。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占全体就业女性人数的60% ~70%[1],且这一比率还会扩大。企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偏重这种就业形式,导致女性成为短期、低报酬劳动力歧视性机制[2]的产生。

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影响其边际生存率的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当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带来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时,就意味着歧视的产生,基于这一理解,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歧视现象,也可认为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 “寻租”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即使与男性具备同等甚至更为优越的条件,也很难找到同等水平的工作。

对中国企业内部职位状况分布的抽样调查数据,可看出,职位层级越高,女性比率越少,存在明显的 “玻璃天花板”1[3]现象。只有在基层管理人员中,男女比例才比较平均。

为了更确切的得到影响女性非正规就业趋势化的因素,以下将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验证。

2 实证分析

2. 1 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有城镇男女性就业人口中处于正规就业的比例( form) 、男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 lead) 、城镇男女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比例( hous) 、平均受教育程度( edu) 、城镇少儿抚养比( chil) 、周平均工作时间( time) 、婚姻状况( marr) 。将form视为进入正规就业的难易程度,比例越大越易进入正规就业。

2. 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7—2013 年的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在进行统计分析前先对数据做了处理,例如对男女性受教育程度采用权重法,即将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分别设为6、9、12、15、16、19 年加权计算得到; 男女性婚姻状况采用赋值法,将初婚有配偶的赋值1、再婚有配偶的、离婚的和丧偶的赋值2、未婚的赋值0,因为未婚的人负担最小,初婚有配偶的其次,再婚有配偶的、离婚的和丧偶的负担最大。

2. 3 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将form作为因变量, lead、 hous、 edu、 chil、 time、marr作为自变量。 运用SPSS软件先分别对男女性在2007—2013 年这7 年的关于城镇男女性就业人口中处于正规就业的比例( form男、form女) 、男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 lead男、lead=) 、城镇男女性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比例( hous男、hous女) 、男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 edu男、edu女) 、城镇男女性少儿抚养比( chil男、chil女) 、男女性周平均工作时间( time男、time女) 、男女性婚姻状况( mar-r男、marr女) 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见表1) 。

由于模型1 调整的判定系数( 0. 999) 接近于1,因此认为拟合优度较高,被解释变量可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

注: a. 因变量: form男。

没有被剔除的变量lead男、edu男、chil男,即为影响form男的主要因素。各个解释变量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 α,因此应拒绝零假设,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应保留在方程中。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看,各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很弱,所以该模型可行。因此得到回归方程:

注: a. 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 常量) ,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b. 因变量: form女。

解释变量hous女和time女的t检验的概率p值( 0. 071)和( 0. 075) 均大于显著性水平 α ( 0. 05) ,因此不能拒绝检验的零假设,它们对被解释变量form女的线性解释没有显著贡献,不应留在方程中。

注: a. 预测变量: ( 常量) ,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b. 因变量: form女。

由于模型1 调整的判定系数( 1. 000) 接近于1,所以认为拟合优度很高。

注: a. 预测变量: ( 常量) ,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b. 因变量: form女。

因为概率p值( 近似为0) 小于显著性水平 α ( 0. 05) ,所以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由表6 可知,没有被剔除的变量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即为影响form女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1 可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 α,因此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应保留在方程中。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看,各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很弱,所以该模型可行。因此可得回归方程为:

注: a. 因变量: form女。

由式( 1) 、 ( 2) 可看出,对form男起作用的是lead男、edu男、chil男; 对form女起作用的是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对比影响男女性正规就业的因素,可知lead女对form女的影响较大,但现实中,lead女却很小; 受教育程度对男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正的显著性作用大于对女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正的显著性作用,即当男女性获得同等教育时,男性更容易进入正规就业的行列; 女性承担更多的抚养少儿的工作及女性婚姻状况都对女性进入正规就业有负的显著性影响。所以应加大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降低女性少儿抚养比以便增加女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比例。

3 女性非正规就业趋势化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女性非正规就业危机原因具有复杂性,主要原因如下。

3. 1 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小

现实中,因男性固有的偏见或女性本身的能力所致,职场上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给人这样一个刻板印象: 男性通常擅长高层管理职务任务。人们普遍认为持有管理者职位的男性很好地和其职位匹配,而任何女性都不能够与管理者职位相匹配,也因此女性被认为不合适在管理者职位上工作[4]。性别歧视即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阻碍了女性职位的晋升,而女性的自我履行效应则使其对自身的期望降低,从而助长了性别歧视。

3. 2 女性受城镇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大

女性负担了大部分育儿工作和无薪家务工作。当妇女带着额外家庭责任来到工作中时,用人单位对妇女参与和认可工作稳定性的怀疑会低视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价值。

3. 3 社会更期待女性的角色中心在家庭,所以职业女性更容易遭受到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婚后的女性被认为需协助家庭主要的工作者( 通常为男性) 。女性的家庭定位长期地、稳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分担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在待遇和晋升等方面显示出对女性劳动力的排斥性。如企业倾向于把重要工作岗位留给男性,将女性排挤于非正规就业中,造成性别歧视。

3. 4 男女在受教育年限上的差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如表7 所示,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 61 年,男性为9. 25 年,性别差异虽已由10 年前的1. 1 年缩短为0. 64 年,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虽说受教育程度对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无显著性影响,但从1973 年起,女性大学工资升水率( 大学毕业生收入与高中毕业生收入的比值) 最小值是1. 36,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的女性要比高中毕业的女性收入高36% 。在这里,我们将大学工资升水率越高视为女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概率越大。筛选假说1认为,雇主把受教育程度作为鉴定工人可能具有高素质的依据。这样,大学学位或其他证书就成为高职位、高工资工作的准入证,所以女性想进入正规就业行列,就需更多的购买教育。

非正规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非正规就业女性偏多的事实和非正规就业本身的低稳定、低收入性导致了非正规就业的经济脆弱和非正规就业者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化。

4 纠正机制

贝克尔说,在实际社会中,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其自动消除歧视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因此需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提高女性素质的行列中来。特此提出以下纠正机制。

4. 1 女性要克服自我履行效应,对自己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长期的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思想使女性产生了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并将自己定位于家庭和辅助导向的角色上,而这种定位限制了女性能力的发挥。因此,女性要摒弃传统理念,积极寻求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4. 2 促进少儿抚养社会化

女性的家庭角色使其被埋没在无酬的少儿抚养中,而当其走向社会时,企业决策者会将其视为不可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的一类人,这造成女性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减少。所以应从社会角度,促进少儿抚养的社会化。相信性别歧视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4. 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受利益的驱使。而政府的任何歧视或消除歧视的做法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示范效应。因此在反歧视时,各级政府应身先士卒。例如,政府可以以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对女性进行补贴,降低女性的就业成本,这不仅是对她们的支持和奖励,更重要的是给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4. 4 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水平是影响两性就业的重要因素。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渠道就越多,工作能力越强,遭到性别歧视的可能性越小[5]。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正规就业率是正相关的,因此,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可增进女性正规就业率,同时有助于改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性别原因造成的竞争劣势。

5 结论

女性劳动者是国家重要的劳动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两性发展的公平问题不仅是性别之间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均衡问题。因此在女性就业问题上,我们要在观念上更新、在政策上支持,摒弃性别歧视,让更多的女性加入到正规就业的行列中,让女性在正规就业的舞台上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出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芳,蓝光喜.我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困境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4).

[2]姜怡守,朴顺姬.韩国妇女就业的动态与展望[J].当代韩国,2000(2).

[3]沈奕斐.被构建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4]颜士梅.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科技出版社,2009:25.

篇3: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就业观;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出现了新的环境和形势,催生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必须有新思维、新思路。大学生非正規就业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有重大作用,其发展必然非常值得关注。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笔者设计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的调查问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本次调查选择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校。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发放纸质稿和网络稿相结合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350份,回收332份,回收率为94.86%;网络问卷60份,剔除无效问卷25份,最终有效问卷3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1%,达到了问卷调查的要求,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二、样本初步统计描述

1.学生家庭情况描述

(1)家庭所在地和家中排行

在调查的367份样本中,有40.6%的学生来自大城市,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学生比例均在20%左右,较为均衡。在家庭排行方面,样本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达67.8%,非独生子女只占32.2%。

(2)父母受教育程度

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亲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是高中或中专,占35.8%,其次为本科,占22.1%,初中和大专学历分别为16.4%和11.5%,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比例为9.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最低,4.5%。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规律。母亲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也是高中或中专,占29.8%,其次为初中学历,占27.1%。从横向看,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和研究生以上的比例比父亲相对要少,而初中,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比例比父亲要多。

2.学生学习情况描述

(1)学科专业背景

为方便统计,将其分为文科和理工科,分别为59.1%和39.8%,文科专业占多数。

(2)学生综合能力

在367个调查对象中,高达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跟同班同学相比处于一般水平,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能力较强,而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或很差的学生人数都很少,分别为8.1%和7.5%。从不同层次高校来说,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综合能力较强的比例是最高的,分别占46.7%和41.8%。而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综合能力一般,与他人相比差不多的学生比例都超过57%。

(3)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处于中上游和中游,比例分别为36.9%和39.3%,上游和下游的学生都较少,分别占11.5%和12.3%。

(4)所学专业偏向理论还是偏向应用

调查对象中67.9%认为所学专业是偏向应用的,只有32.1%的学生认为是偏

向理论的。

(5)所学专业是否容易就业

该题目调查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是否容易就业,按难易程度设计了非常容易、

比较容易、比较不容易和非常不容易4个选择。有39.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其次为比较不容易就业,比例占37.8%,认为非常不容易就业的比例为 18.5%,而非常容易就业的比例最低,只有4.6%。综合起来说,认为本专业就业处于不容易层面的略占多数。

三、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的基本特征

对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做描述统计,以全面掌握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的现状。由于非正规就业不同于传统就业形式,要调查了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对它的认知情况。直接询问调查对象是否对非正规就业有所了解,选项按了解程度分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比较不了解和一点不了解。

在所有样本中,有52.9%和22.6%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或一点都不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为19.5%,只有5%的学生对非正规就业非常了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非正规就业还是处于不了解或不知道的状态,他们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多数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

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具体化,考察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列举了6个就业去向,让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判断是否为非正规就业方式。结果分析来看,认为自由职业和兼职就业这2种就业形式属于非正规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8.1%和69.4%,认为自主或合伙经营小店、小公司是非正规就业的比例也达到了60.1%。这几种就业形式显而易见多是没有固定雇主的,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且收入也没有明确保障,多数高校大学生都将它们划归为非正规就业。

而认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没有编制的合同就业是非正规就业的比例为46.3%,将近一半。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是非常看重是否有编制的。认为到民营私企和乡镇企业工作是非正规就业的比例为39.1%。而认为到中西部地区“三支三扶”、到基层就业属于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在这6个就业类型中是最低的,约占三分之一。

四、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个人的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影响作用。调查结果主要采用卡方检验,交叉表以及线性回归等定量分析方法来探讨影响非正规就业观的因素。

五、推动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加,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而正规就业部门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非正规性就业也就成为必然趋势。非正规就业对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分就在前面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来提出一些建议。

对大学生个人的建议: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非正规就业;提高学习兴趣,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早做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对家庭的建议: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子女兴趣,让其自主选择;帮助收集信息,鼓励自己寻找。对高校的建议: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自强和创新精神。对政府与社会的建议:加强立法,完善各项制度;加大规范力度,加快其制度化进程;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社会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军峰.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M].郑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康远志.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模式、问题及对策分析IJ].文教资料,2008,(20).

[3]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篇4: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体面就业,社会支持体系

一、研究背景

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促进就业, 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保障社会的稳定运行。20世纪80年代之后, 非正规就业方式逐步地演变成不容小觑的重要就业形式。发达国家的非正规就业人数占到了社会总就业人数的20%~35%, 被称作吸纳劳动力的吸水海绵。2006年左右, 我国大学毕业生至少有5%~10%的比例转入到非正规就业领域。非正规就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岗位资源, 吸引很多大学毕业生尝试。非正规就业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这种就业形式无法受到合理对待;就业者自身会受到人身歧视、权益侵害;就业者获取就业信息的路径非常有限;就业者维权代价巨大, 相应的法律法制体系不健全等等。所以我们的重心不仅要放在了解非正规就业在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中的积极作用, 更为核心与关键的是扶持、鼓励和保障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提供社会支持体系。

二、概念界定与访谈资料

1.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本文中的非正规就业指区别与传统的常规就业模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和, 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薪金与劳动环境等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化的特性。

2. 社会支持体系的界定。

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多维系统, 包括政府领域的支持、经济领域的支持、教育领域的支持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正规就业大学生群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即政府、企业、高校等正式支持网络对于非正规就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内容与途径。

3. 访谈资料与方法。

研究借助本人所在武汉市某高校就业部门的取样优势, 通过四所高校历年就业蓝皮书的相关毕业生数据库与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库, 参照性别、年龄、就业形式、就业方式的变更等抽样原则, 选定14名符合非正规就业范畴的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他们的就业形式以自主创业与自由职业为主, 基本情况与就业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对社会正式的支持网络的需求也不一样。研究根据访谈内容, 分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困境,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

三、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困境

1. 认知困境。

认知困境既包括主体认知困境, 即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对于非正规就业缺乏应有的了解, 也包括社会认知困境, 即社会对于非正规就业的认知缺乏与误区。如受访者A 3将非正规就业当做完全自由的工作方式, 把形式多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内容不恒定夸大成为完全不受约束、随意决定工作时间与内容。“没有做这一行的时候把自由撰稿人想得太美好了, 我以为能过着想写就写, 不用上班, 可以在家写作, 多投几篇稿件或者文章就能收入丰盛的自由生活, 还想着终于可以过上‘睡到自然醒’的日子了。没想到自由职业压力也这么大, 要担心文章不被录用, 担心自己的灵感枯竭。”

2. 职业发展困境。

非正规就业人员对于自身职业发展也有需求, 他们同样希望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拥有更多的职场资源,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但是企业方往往忽视这一点。“培训都没我的份。我去找了企业方, 他们说因为我没有签正式的劳动合同, 所以不能享受这个福利, 这是只针对常规就业员工的内部培训。”A 2对于自己辞职之后的职业发展很茫然, 待业中的他不知道找谁求助。“辞职后病急乱投医, 逢人就问我该怎么选, 可是没什么效果。”

3. 就业合法权益缺乏保护。

由于非正规就业人员是属于新型的劳动关系, 他们在劳动收入、劳动时间、强度、福利等方面都比常规就业人员更加容易受到侵害。非规范化的渠道和非强制性的手段使得大学生在维权的时候只能碰运气, 看看是否可以找到有效的途径来维权。“去和企业人力资源部说了好几次, 但是没效果, 每次都说再等等。我就只好把具体的经过记录下来, 在网上发帖寻求帮助。”

四、构建多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访谈资料揭示了大学生群体在非正规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为了让非正规就业成为体面的劳动方式, 成为更高效、更有质量、让就业者拥有职业自信的就业方式, 要构建符合大学生群体就业实际与就业要求的多位一体的社会正式支持体系。

1. 实现“体面劳动”。

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就业体制等方面给予非正规就业以更多鼓励和支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大力发展经济,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企业要规范自身的行为, 杜绝违规行为的出现, 改革用工制度以更好地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作特性。劳动者自身也要不断调整就业观念, 利用机会充实职业能力, 主动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高校要为在校大学生开设能力培养与创业实训的课程, 促进校企合作, 搭建实习平台, 提供毕业生就业跟踪与校友职业咨询。这样多方位的努力和合作, 才能在现实就业中, 支持非正规就业实现体面劳动。

2. 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 向全社会倡导新型的就业观念。既不要固化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模式和职业选择, 也不要向他们灌输只有去到发达地区选择热门职业才能算是高质量就业, 应该给予大学毕业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就业方式和职业;加强对于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 让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不会心存担忧, 优化大学生维权渠道;完善多层次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服务。

3. 高校支持体系的构建。

高校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站, 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有着关键的影响力。要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观念, 让他们接受非正规就业方式是就业选择的一种, 与常规就业方式没有优劣的差别;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获取权威、专业的职业信息, 搭建校企平台, 推动大学生在校的实习与见习活动;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 尤其是软能力的训练;传输给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职业规划的观念, 并且接受他们一对一的职业咨询。

4. 企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企业需要革新用工制度, 从传统的正式用工模式转为既有内部用工者也有外部用工者的混合用工模式;与高校合作, 构建实习制度;企业资深人士将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了解与专业发展的认知, 以讲座或者工作坊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分享, 给大学生以职业选择启迪。

总体来说, 为了推动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更好发展, 要帮助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 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就业满意度, 需要构建政府、高校与企业“三位合一”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实现体面就业。

参考文献

[1]丁金宏.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 2001, (6) .

[2]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J].管理世界, 2002, (11) .

[3]彭希哲, 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 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J].社会科学, 2004, (7) .

[4]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篇5:我国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行业分工越来越明确,我国就业模式从计划分配的、单一的传统正规就业向市场配置的、分散的、零星的、自由的非正规就业模式转变。然而到底什么是非正规就业?众说纷纭。但凡提到非正规就业就不得不提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1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informal employment)最早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提出的一种与非正规部门相联系的就业方式,它是一种从事非正规经济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非正规就业起初大量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国外,非正规就业一直被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ILO将非正规部门(informal Sector)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没有组织、没有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与此同时,ILO将非正规部门认定为三类:第一,小型或微型企业,第二是家庭企业,第三是独立的服务者。与此同时,ILO将非正规部门认定为三类:第一,小型或微型企业,第二是家庭企业,第三是独立的服务者。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大学生从事传统、正规行业的比例正在下降,而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被称之为吸纳庞大劳动力的“海绵”和“蓄水池”。在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概念还没有明确、具体的界定。唐艳明认为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非正规部门从事的就业活动。谢小华认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得职业。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非正规就业,其目标群体为高校毕业生。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方式主要包括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劳务派遣就业、兼职就业等。

2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趋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现状到处可见。生活中一些单位“宁要庸男,不要才女”的现象比比皆是。此时,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多样化、门槛低等特点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在应对我国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中,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6.5%,2011年上升到26.9%,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后大众化”阶段,2012年提高到30%,2013年上升到了34.5%,2014年达到37.5%。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正规的就业渠道越来越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而正规就业岗位也已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大军。此刻,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如刘江,陈鹏从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以及文凭的就业信号减弱着手,发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何艳玲,王苹认定非正规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学界对非正规就业的看法正在经历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主要方式。如陈宇海认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不可避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也是我国传统正规就业不断缩小的一种必然选择。刘志坚从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角度得出,提出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非正规就业开始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可以看出,目前非正规就业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就业途径,尤其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俨然成为我国经济经济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型的就业模式。

3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政策建议

尽管目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分别是制度、就业能力、思想观念等障碍。在如此紧要关头,高校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地主张“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应该建立正确的非正规就业观。对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而言,除了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储备外,政府还要调整自身定位、逐步消除分割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建立非正规大学生积极的就业优惠政策,同时还要建立与非正规就业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大学生非正规就業与非正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因此,政府还要加大对非正式经济的政策支持。高校要打破大学生过去的劳动有贵贱之分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灵活的就业观。高校教育要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积极地把教育与就业对接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政府、高校与企业“三位合一”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发展模式,实现体面就业。

参考文献

[1]丁金宏等.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1(06).

[2]唐艳明.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6(03):157-159.

[3]谢小华.《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研究——以上海高校的调查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何艳玲,王苹.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5]陈宇海.浅议大学生非正规就业[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6]吴立保,任严超,邱章强.大学生体面劳动赤字及其发展性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19).

作者单位

上一篇:用青春抒写大爱下一篇:空乘面试自我介绍及问题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