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2024-08-27

压强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压强教学设计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篇2:压强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篇3:《压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突出探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收集的数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2.密切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3.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在对现象的对比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科学理念本质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压强概念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是在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后面大气压强、浮力和高中气体性质知识的基础。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

2.教材结构:

(1)通过两幅插图,引出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压强的概念。引入压强的公式、单位,通过例题进行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了解压强的实际意义。

3.教材特点:

(1)突出物理实验,强调实验的作用,经过观察、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提供了大量的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突出压强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力。

(4)在现象、知识的对比中显示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定性分析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1.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缺乏感性认识,且需要综合运用力、密度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三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物理已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但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压强的计算公式。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难点:

1.建立压强的概念。

2.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六、教学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获得对压强概念的理解。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有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七、教学器材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沙子、一端削尖的铅笔、玻璃瓶、水、海绵、书包、多媒体。

八、设计思路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利用教材的插图,引发学生分析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猜想,用压力小桌进行探究,体会方法,验证猜想,引出压强。

2.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由实验结论,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通过教材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给出压强概念,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再给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通过例题计算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强。

3.研究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是有一定限度的,让学生根据压强公式和实例来研究。

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观察两幅精美的图片:

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2.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舒服还是细带子舒服,为什么?

师: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学生观察、思考,进入情境,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猜想。

设计意图:引起好奇,产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

1. 分析与作图:压力。

师: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

老师同时对地面也施加了力:即压力。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各画一图。

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师: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强调: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作图过程,明确压力概念,知道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压力不都是由于重力产生的,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2. 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给出器材,让各组学生探究自己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绵、压力小桌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

分享交流:各合作小组选出代表说明猜想和实验,其他小组评价,教师给予指导,找两组进行演示。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须教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了科学探究方法。既培养了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理解压强: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及单位。

师: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电功率概念的学习方法。

学生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须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明确其物理意义。

结论:(1)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2)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体会、学习比较法定义物理量,对压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4)压强的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Pa=103KPa=106Pa=106N/m2。

举例: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学生理解、记忆。讨论1帕的意义。

设计意图: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例题: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

学生练习,两名学生板演。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讲评:边讲述边板演解题过程,给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解题的示范。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芭蕾舞演员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是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4. 深化压强:压强的应用。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开始出示的两幅照片中的现象呢?

生甲: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乙:书包带宽的好,受力面积大,压强小。

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须教师规范。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须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须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结论: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见板书。)

学生分析以上哪些事例是需要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减小压强的。分析各用什么方法增大、减小压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联系实际,解释现象。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物理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节,分享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总结,教师给予评价。

学生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养成对知识进行整理的习惯。学生能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而且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收获能让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一些意外收获,还能找到自己教学的弱点。此处的交流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6.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展示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练习做答。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解惑纠错,巩固新知。

7. 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时的压强。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板书设计

一、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的大小2.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公式:P=F/S

4.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十一、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一种缺陷的美,须要教师反思再创造。

关于压力和重力,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学生初步知道压力概念即可,可在以后逐步加强,以免冲谈本课“压强”这一重要知识。

本节的难点是压强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此难于理解,我应用了类比的方法,与密度、速度、电功率类比学习,结合速度和密度的定义方法,让学生轻松得出压强的概念。另外本课突出了科学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透彻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学习本节知识须要综合运用密度、力、二力的平衡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加强了实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重视科学探究,体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尽量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运用“对比法”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不仅学会了压强的有关知识,而且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篇4:《压强》教学设计

【关键词】压强概念 压强公式 增减压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0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比值定义法,理解压强的概念。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压强的概念

四、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五、教法学法

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面粉的小盒、小桌、纸盒、图钉、泡沫、木块。

学生准备:铅笔、直尺。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捏鸡蛋的活动,请同学们上台捏鸡蛋。在学生感受鸡蛋很难捏碎情况下,教师捏碎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捏鸡蛋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强大。为学生设置谜团。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为压强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教师:我们观察一下生活中的几个情景,压路机对地面,跳水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木板都有力的作用。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这些力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这些力都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教师:引入压力概念。分析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学生: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

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点评并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情景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作图,加深了学生对压力的认识。同时又与重力相区别。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对于以后解决综合运用问题打下基础。

师生合作完成作图,体现了师生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通过刚才的情景,我们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生互动:把铅笔缓缓用力压入手指,观察手指的凹陷程度,体验手指的感觉。(注意力度,防止受伤)

学生活动:出示铅笔、吹胀气的气球、四脚小木凳、缝衣针等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同学说出猜想并简单演示或分析体验过程。

学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生互动: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总结: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设计意图:压力作用效果的体验让师生之间有了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物理知识是简单、实用、有趣的。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通过学生操作和上台演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整个过程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抽象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这个题目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压强与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系。压力大的压强不一定大。正如我们先前捏鸡蛋的活动。揭开捏破鸡蛋的秘密。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大或减小固体之间的压强呢?

比如:在生活中用菜刀切菜,我们需要……

图钉的钉尖和钉帽……

学生:加大压力、将菜刀磨得锋利一点……

师生总结:

增大压强的方法:加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增大、减小压强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运用到生活中去。保持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要点回顾

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

(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与受力面积有关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作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Pa=1N/m2

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思维拓展

篇5:《压强》教学设计

酒泉市瓜州县第三中学 潘启兵

课题:《压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知识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3.重难点 :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及其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1)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器材准备:海棉、压力小桌、铅笔、气球、砝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回答问题:

啄木鸟和鸭子的嘴和脚各有什么特点?如果把啄木鸟的嘴和脚换成鸭子的,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二)复习提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通过回答,引出压力。

(三)压力的教学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进一步引导,图片中的力的施

力是哪个物体,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间有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并总结出共性 1.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2.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出示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压力的理解。(四)压强的教学 1.压强的概念

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同样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压铅笔,压气球。动手实验并思考:(1)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

(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猜想。②给出实验器材,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次实验过程中,什么条件是相同的? 2.作用效果哪一种情况更明显? 3.是什么影响了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④得出结论:通过老师的实验展示,学生们探究结论,共同总结: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2.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出示练习,压力作用效果压力相同是比较受力面积,受力面积相同时比较压力大小,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是怎么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认识。出示例题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板书学生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

(六)布置作业。

篇6:压强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自然界厌恶真空”。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xx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人们曾用这种说法来解释抽水机为什么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于是水就升上来填补这段真空。人们还常常用“真空吸力”来解释这种现象,把钢笔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说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制造了一台抽水机,准备用它把探矿坑里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机造成以后,用来一试,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结果还是不能使水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便去请教那位发现单摆规律的伽里略,那时他已经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了。76岁的伽里略曾经对“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产生过怀疑,他猜想:也许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不是靠压力把水压上来的呢?遗憾的是,不久伽里略便逝世了。

在伽里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学生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伽里略的猜想。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里拆利用一根大约1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里面灌满水银,用食指封住开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里的水银就往下降,降到管里的水银面比管外的水银面大约高76厘米,水银就不再下降了。管里水银面的上边没有空气,叫托里拆利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1660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上一篇:兴趣班合作协议下一篇:装修合同的注意事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