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2024-08-21

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精选10篇)

篇1: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课题个人阶段性小结

《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在我班开展一年多来,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前期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展开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从课题立项起,我就着手对我班(二年级一班)的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这方面的教学状况展开调查。我先对学生做的一份有关“问题意识”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通过调查,我发现一堂语文课中,有28.6%的学生不愿意提问,能提3个或3个以上的问题只占35.8%,课堂上没有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占了12.9%,而当问及学生喜欢哪种提问方式时,喜欢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占45.7%,喜欢老师提问学生讨论的占47.1%,喜欢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占1.4%,喜欢学生提问学生共同讨论的占5.8%。以上数据表明,我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更不用说提问能力、探究意识和创造意识了。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

二、勇于实践探索,寻求教学途径规律。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一方面,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开展对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每学期坚持围绕该课题开展2次以上课题研究活动。并做好备课、听课、评课为中心的过程管理,请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的研究全过程。使自己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提高。

三、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阅读一些文献资料和分析实际的语文课堂,我们课题组老师讨论研究,发现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服务?重难点是什么?

(二)、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特别是在常态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有时只注重自己问,忽视了让学生提问。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

(四)、存在口头语式提问。比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没有任何思考过程,顺水推舟就回答“是”,“对”。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发现问题了,我们就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我们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是这么做的: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

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都应让学生参与到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我们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学习了其中的九大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让学生敢问、会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我的联系课题上的公开汇报课《三个儿子》、《丑小鸭》和《一次成功的实验》都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撰写的论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获省贰等奖。

2、学生们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二)、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落实教学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注意指导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并根据问题的难易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3.继续充实、完善个人研究资料。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等,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会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绝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推进石板小学的研究课题的进程添翼。

篇2: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1.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问题意识①。爱因斯坦在论述问题与创新的关系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源泉。”②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人口。因此,无论是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孔子,以及当代我国兴起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学习都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针对教育资源互动对话,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对话,发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从而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学习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从学生中来的问题,才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合作、探究才有兴趣、有价值。问题意识是学生问题产生的源头活水,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2.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纵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强烈的好奇心,幼儿园的孩子天生爱问“为什么”,进人小学开始弱化,升人中学,迫于升学压力逐渐淡化,走进大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被蒸发掉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我们课题组在对400多节中学语文观摩课、示范课、随课堂进行观察中发现,仅有30堂课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质疑;仅1堂课有学生主动地向教师质疑。

造成这种现状,从教与学的活动看,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首先由于教师关注的问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问题”。其次,由于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不足,课堂只能按照课堂预设展开,担心学生提问放开后,无法调控而造成课堂混乱,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三是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因而害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四是传统的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

学生方面的原因在于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把学习作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的手段,而不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因而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的崇拜,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同时长期以来的接受式学习已使学生成了课堂的奴隶,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思维逐步变得僵化,以致丧失了自我,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人。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①问题意识是个体探索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这种意识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他人观点,从而对别人的看法进行批判性的思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法和途径,由此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路和策略;会使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努力去找寻规律;会使个体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研究目的

由于问题题意识与学生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和民族传统相关,本课题旨在从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策略,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意识境界。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二:

1.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中学生语文学习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为培养语文学科创新意识寻找突破口。

2.构建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需要为重点,确立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诱导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心理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个体间存在兴趣、爱好和风格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重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轻自己无兴趣的问题;重高认知水平问题,轻低认知水平问题;重“尖子”学生,轻学习困难学生的倾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得到同步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的主人。课堂对问题的关注点由书本设计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转移。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变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现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

3.基础性原则:问题意识要以丰富的知识为背景。学生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博,思想就越开阔。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和其他各门课程基础,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4.渐进性原则: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要经过想问敢问乐问精问这四个发展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善于期望和等待,让学生学习语文的问题意识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四、研究的过程

1.课题的组织及管理

本课题研究由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承担,下设三个子课题,分别由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承担。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着重课题宏观研究,负责课题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梁平中学侧重教师方面的研究,梁山初中侧重学生方面的研究,明达镇中侧重评价方面的研究。三个单位在县教研室组织、管理下,资源共享、共同研究、责任明确。

2.研究对象

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教师共200余名,学生8000余名。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4.研究周期:本项研究周期为20xx年11月至20xx年11月,历时3年时间,分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总结三个阶段。

五、研究的结果

1.教师培养策略

◆以“问”论教策略 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详细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课堂上严格按教学预设机械地平板展开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然后因“问”设标,因“问”施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现的新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动态生成策略。

◆分层指导策略 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要给予分层指导。对问题意识弱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疑”与“问”的价值,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等手段,使他们想问;对胆小的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敢于超越自我,做到敢问;对问题意识强以问为乐的学生,给予方法指导,不断促进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做到精问。

◆课内外结合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对课本外、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带人课堂,并做恰当的指导,向他们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对课内外问题的探索中,不断增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时空策略 提供多种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呈现问题。提高对问题的“反应等级”。①具体途径有三:(1)课堂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2)开辟班级问题墙,让学生呈现问题,反馈问题探索结果;(3)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课)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索活动和召开问题辩论会。

2.学生质疑策略

问题意识最重要的外显特征是质疑。因此,在系统的实施培养原则和策略中,我们始终把寻找让学生敢问、乐问、精问、善问和师生课堂操作的方法作为重点,并认真总结,使之系统化、序列化。

(1)解放心灵——敢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薄弱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心理制约因素是畏惧。在问卷和访谈中发现,80%左右的学生有时本来想问问题,但“害怕老师不予理睬和批评”,“害怕同学嘲笑”。可见,畏惧犹如一副心灵枷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质疑热情淡化和问题敏感度降低。因此,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给学生课堂安全感,让学生心灵得到舒展,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课堂应抓好如下几点:

◆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并提出一定要求;

◆树立质疑无错观,不嘲笑“肤浅”“怪诞”的问题;

◆称赞质疑的学生。

(2)捕捉兴奋点——乐问

心里研究表明:个体对事物的愉悦程度,是个体对事物进行深入探求的动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兴奋点,使学生对质疑产生愉悦情感,让他们在质疑中获得快乐,从而产生内驱力。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如下方法:

◆鼓励学生更换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创新中获得乐趣;

◆帮助仅有问题萌动的学生,抽象出间题,在彰显问题中取得乐趣;

◆鼓励学生提出迂回曲折的问题,在“请君入瓮”中品尝乐趣;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求取乐趣;

◆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考问”,在难住他人中增添乐趣。

(3)掌握技巧——精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不仅要求问题量的增加,更要追求其质的变化,才能逐步提高个体思维的深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提高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依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如下质疑角度:

◆从课题质疑;

◆从事物现象质疑;

◆从人物行为及内心变化质疑;

◆从事件的冲突质疑;

◆从故事的延展质疑;

◆从假设的角度质疑;

◆从方法途径上质疑;

◆从规律的总结上质疑;

◆在不合常规处质疑。

除上述质疑角度外,对文本学习,在起步之初可以从阅读的规律出发,指导学生从“四块十二问”入手,掌握质疑方法:

1.独特感受和个人体验型(必做)

第一问: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第二问: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说出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请说出理由。

第三问:有什么疑问?说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

第四问: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和感情?为什么?

第五问: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的启示(当然,这些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

第六问: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3.语言揣摩与表达方式

第七问: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体会推敲重要的词语)

第八问:你觉得这篇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第九问:这篇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

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

第十问:对这篇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

第十一问: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

第十二问:分享同学与老师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交流吗?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可以就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地,此题必作)。

(4)把握时机——善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任务是在对文本的领悟和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的。质疑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全部或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质疑时机做到善问,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呈现问题,而又不影响群体探索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从教学进程看,质疑可有如下时段:

◆课前质疑;

◆课堂阶段质疑;

◆随机质疑;

◆总结质疑;

◆课后质疑;

(5)正确处理问题——护问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决定着学生的问题有深浅上的差异和角度、内容上的不同,具有纷繁性。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问题纷繁性与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共性,又照顾个别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保护学生质疑热情呢?教师应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筛选法: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集中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

◆重点突破法:对领悟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个别辅导法: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个别辅导;

◆随机处理法:部分在深层讨论中能解决的“浅表”问题让学生随机处理;

◆课外延伸法:对课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求解途径,鼓励课外探究;

3.“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操作模式

篇3: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一、以能力训练为基础, 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 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能力、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年龄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 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 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重点, 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 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 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 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 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 有位老师抓住“慌”字, 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 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 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增强了。当然,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 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 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想象, 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二、以发现问题为契机, 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人类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阅读也是如此。能抓住要点,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会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既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又要教学生学会质疑。

1.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质疑,

质疑在何处。孩子爱提问题是他们的天性,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质疑水平只停留在简单的“这个词语意思我不懂”、浮在表皮的“为什么”的水平上。有的问题是明知故问。老师要适时地点拨, 使学生知道, 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应是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解答这个问题, 需要更细心的反复阅读, 才有可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有时还要查找相关资料或工具书, 能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2. 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质疑。

首先是词语方面, 这里不仅指在疏通文字过程中, 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质疑, 也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表达内容有影响的不可缺少的重点词语的质疑。如《掌声》一课, 文章中分别四次提到了“掌声”, 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掌声”, 作者想说明什么?在解疑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默读, 揣摩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就可以真切感受到“掌声”的蕴涵, 从这个重点词语入手提出问题就可以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再者是句子方面, 在读书时, 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 善于从中发掘问题。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如果潜心认真读书, 不难发现这两个分句“欲流”与“流入”是矛盾的, 在这个地方提出质疑, 就可以引发思考。反复读文后, 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实际并展开想象, 可以感悟出“翠色欲流”是说碧草绿得浓, 那绿色都要溢出来了;“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 风吹草绿, 如同碧波荡漾, 随天而去, 与天相接。一个是特写镜头, 表现绿;一个是全景镜头, 表现广阔。回应描写景色的总起句———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还可以从自然段整体入手,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以问题情境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郑板桥曾说:“学问二字, 需拆开看, 学是学, 问是问, 有学无问, 虽读书万卷, 只是一条钝耳汉。”所以,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 凭借疑点, 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

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 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印度洋上生死夜》中:“在印度洋上谁生?谁死?为了什么?”“‘此时, 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 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 这里的两个‘抽搐’含意有什么不同?”等等。

2. 设疑创境, 把握问题时机。

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剪枝的学问》, 课前审题引导质疑:谁剪枝?他为什么要剪枝?剪枝的结果怎样?里面有什么学问?通读全文后布疑:王大伯剪掉的是很粗壮的枝条, 按理说, 那结的桃子就少了, 不就减产量了吗?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 引导读文探究。课中设疑, 引导深入品析:那么粗壮的枝条, 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掉它呢?剪枝是一个减少的过程, 但又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由浅入深地引导, 由易到难地设障,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 逐渐悟出问的规律, 找到问的途径。

四、以自学能力为目标, 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一些特定的课文, 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 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 而求知欲又是由“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组课文的后面, 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 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 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 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篇4: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关键词]内心意识 考量起点 依托文本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5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敢于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在超越常规思维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视角和维度获取新体验、新感受,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生命个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中发展问题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一、遵循内心意识,促其在困惑好奇中发问

儿童对于周围的客观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认知天性,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适切氛围,给予学生浓郁的提问情境,确保学生都能将源自于内心的好奇问题呈现出来,以供阅读教学使用。

例如,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有一位学生语出惊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诺贝尔真傻,他明明知道燃烧的火星就要点着了,就是不知道逃离,难道他真的不想活了吗?”他的提问立即招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哄笑。这一看似并不成熟的问题其实源自于学生自身意识的真切认知,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中开掘出富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教师借机反问:“诺贝尔真的有那么傻吗?他明明知道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还不赶快逃离,还要在这里细心地观察呢?”教师的反问将学生思维的重心转向了对诺贝尔行为动机的体察上,从而引领学生穿越了行为表面,直达内容本质,感受到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敬业精神。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看似笑谈的问题,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从中开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考量认知起点,促其在自主预习中发问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无视学生的认知起点,面对一篇全新的文本,总是习惯于从零开始。这种将学生视为白纸的教学行为无疑有着很多的重复之处。为了摸查学生对文本初步阅读的体悟情况,在中高年级可以用预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最感兴趣或者最困惑的话题。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地整合与提炼,从而把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如果不考量学生的基本学情,很多教师都将对文本人物的形象感知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殊不知,作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在初步阅读环节就能基本把握人物特征的特性。因此,教师可通过预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写在预习单中,就能发现学生解读文本的视角的确存在着迥异之处。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牛郎织女从相识到最后银河相望,这一整个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他俩最终的归属自己是否也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王母娘娘棒打鸳鸯究竟是秉公执法,还是心狠手辣?……

依据这样的提问,教师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设置在对人物行为背后蕴藏的人文价值的探讨中,将民间故事这一独特的文体所承载的创作初衷揭示出来,使得阅读教学走向了深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把握学生,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沼。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提问起到了较好的链接作用。

三、依托文本内涵,促其在把握细节中发问

儿童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与自然更加贴近。看似毫无生命气息的自然万物在儿童的眼中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们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儿童对于文本中的细节才会特别关注,才会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从而成为阅读教学中真正的提问者和思考者。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很多学生都被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行为以及遭受的折磨所感动,而有一位学生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问题:“普罗米修斯在盗火时为什么会选用茴香树的枝条呢?”这一问题看似与文本核心价值并无多大的联系,却是学生天性使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有的说这种枝条易于点着;有的说是随意所取,并没有要刻意强调;有的则认为这是一种仙树,生长迅速,燃烧后会立即生长,不会熄灭。而后,该学生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躲’呢?”此时,教师不禁为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能力暗自惊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普罗米修斯不想让太阳神也跟着一起受罚,用“躲”的方式让她逃避了惩罚,可见他是个善解人意的神。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而灵动的状态之中,他们的思维深邃而富有个性,为课堂教学增添了富有思维含量的辨析话题。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敢于提问,在问中开掘教学资源,在问中逼近文本内核,从而让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芦苇”。

篇5: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7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阅读教学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疑问”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促进思维活动。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又是疑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疑解问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任的新世纪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它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新课改的落脚点。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很多,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揣摩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注意课题提问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

审题中的设问,尤其适合标题内容比较丰厚、含蓄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有创意地理解标题。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的标题耐人寻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悟全诗。这首诗歌记叙的是什么事情?诗题为什么命名为“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在四点零八分?通过深度品读诗歌,揣摩标题,体会到标题的意蕴是丰富的,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标题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第一,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第二,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第三,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通过对标题意蕴的思考、揣摩、探究,学生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把握了全文。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质疑,思考的积极性,把教学带入理解的深处。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题质疑,充分发挥了提问的有效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题,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揣摩语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阅读文本,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认知这种思想情感,常常需要通过“语言感知”、“意境融合”的方式,对语言文字的基本意义加以深刻的理解。例如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写到“背影”,我提问学生:“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每一次都一样吗?”引导学生揣摩“背影”的涵义,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文中开头设疑,中间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后来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学生在揣摩语义中感受了文中的父子情深。在理解文章的内涵之后,又可以由里及表的诱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背影》的角度去写文章,写一个人?让学生思考,体会写作角度的创新和独特性。又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长衫”一词多次出现,它是无谓的重复吗?显然不是。既然长衫破了,为什么不脱下来补一补?已经脏了,可不可以换下来洗一洗?为什么不洗又不补呢?学生通过仔细地研读、品味,明白了孔乙己不脱长衫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表明自己和一般“短衣帮”不同;不脱长衫是表现内心深处看不起劳动人民,对“短衣帮”不屑一顾,哪怕是又脏又破,但总还是长衫主顾;不脱长衫,流露出孔乙己热衷于功名利禄,执迷不悟的思想,可见受毒害之深。课后让学生拓展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等文章,能进一步探究其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揣摩难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文章的难句往往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设问,尤其适合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地毯下的尘土》中连续出现了几次“地毯下的尘土”这句话。可让学生谈谈,一个句子重复出现几次有必要吗?会不会产生繁琐之感? 学生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地毯下的尘土”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形象地将小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凸现出来,促使她诚实善良的形象更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中。正是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又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点明主旨,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可谓耐人寻味、富有深意,却含而不露。又如《永久的悔》,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是我‘永久的悔’”。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饱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学生通过这种难句有效性设疑,思维纵横驰骋,加深了对文章文题的理解,明确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永久”一词透射出作者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懂得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揣摩空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的学习是有思维参与的,凭借高度发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文体对问题认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迁移,揣摩文中空白,在空白处设疑,适合于散文类作品的阅读鉴赏。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的结尾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后来清兵卫的遭遇会怎么样呢?作者故意跳脱,由读者自己去“补白”。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人生观去续写结尾。学生想象出了绚丽多彩的不同结局,每个结尾都是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体验。这样,通过空白质疑,结尾续写,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积极的信息加工,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还有利激活原有的知识,拓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6: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创造问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问,要拓展问题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的四步教学模式:第一步,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第二步,要围绕研讨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步,要进行学习资源的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质疑;第四步,要带领学生提升认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提出新的问题.【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与获得的信息,自觉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史宁中教授指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我国现行教育的薄弱环节,这个环节的缺失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有效方法,这应当是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有问

课堂上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形成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质疑的时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疑惑不解之处,并能针对此提出自己困惑之处.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问

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要特别注意给学生创造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问题意识.三、拓展问题空间,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它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实践能力的提升.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将课内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运用以学生“问题意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如下情境:一只小猴子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子上下颠簸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还可以创设富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把学生置于客厅装修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参与设计的欲望.让学生知道地板的铺设应考虑客厅地面的面积,踢脚线的问题要用周长的知识.第二步,围绕研讨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巡?中收集学生不同的方法,包括不对的.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问题较为简单时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开放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通过巡视、追问,发现并收集学生不同的方法、错误的方法,尽可能丰富交流的素材.例如,在二年级混合运算单元“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题: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通过巡视我发现了以下几种方法:90-36÷9;(90-36)÷9;90-36=54(个),54÷9=6(次).每种方法都很有代表性,都能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所以选好素材是质疑能力培养的关键.第三步,进行学习资源的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选好素材后,每种方法都让学生尝试着去解读,解读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思考的过程,读懂时学生会将别人的方法转化成自己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读不懂时,学生自然会有疑问,在质疑和追问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也会逐步地发现问题.当然,这一环节除了鼓励质疑的学生,更要表扬出错的学生,让学生们明白你的错误其实是给了大家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出错”这件事,在质疑中培养“问题意识”.第四步,带领学生提升认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提出问题.一堂课的结尾就犹如乐曲的尾声,设计巧妙就会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所以在课结尾时鼓励学生发问,个别学困生可能会将不明白,没有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这都是宝贵的资源.另外,思维活跃的学生会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生活化的问题,留下了学生思考、验证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参考文献】

篇7: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2加强培养高中学生政治课堂的问题意识

2.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密切的关注,以此充分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问提供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一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在进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知识学习中,如果教师还是采用的单纯让学生记忆的方式教学,那么学生很难对公民参与民主方式及意义有深入理解,更无法对这一知识点灵活应用。所以教师则需要结合相应教学辅助工具,将一些相关活动展示出来,比如:“社情民意反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等,以此将相关知识采用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看到参与途径及效果的相关问题,并展开思考。

2.2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始终处于比较权威的一个地位,对于学生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听课,做好相应的课堂笔记就好。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随意提问,要改善这一教学模式,必须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充当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提问。比如,在进行“多元化的消费类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将彼此的消费观念进行分享以及互动,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心理放松,从而主动提问“消费中怎样保持理智”等等一些实际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实现师生时间良好的交流极互动,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下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放松,从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3合理设置问题导向,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为前提,并且能引导学生针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要特别注意所设置的问题的合理性,避免问题设置难度过大,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如果难度过大,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费劲就能知道正确答案,这样就起不到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作用了。例如在“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从物质对意识决定角度来看,一定要遵守客观反对主观吗?”这样,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会展开关于事实和主观关系的思考。在自我探索过程中自己总结出答案,并且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提高对学生问题重视度,培养学生良好提问习惯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并且要耐心解答,并且在讲解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就算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也必须要充分鼓励及肯定,禁止在言语上对学生造成损害。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良好提问习惯。

3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构建问题探究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问题提问方式,养成良好的问题思考习惯,以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对如何有效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提出习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8: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数学教育采取的方式主要也是老师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学习,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书本知识和现成的题目,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实际应用并不重视。这也就导致数学教学主要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为了提高成绩加大课程的课时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原本十分有趣的数学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喜欢这种死套公式、枯燥练习的科目,学习热情减退,许多学生对待数学学习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不会主动思考,完全是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更不用提培养问题意识了。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考虑如何教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不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完全是在讲题目,几乎没有留给学生去思考的时间,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应有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只是在机械地学习解题方法。

2.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教师权威”“书本至上” 的观念,使得学生问题意识十分淡。尽管现在有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但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而发生转变,仍旧沿用之前的教学方式,重视传授知识,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2)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考试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考试成绩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同时也会对学校的升学率产生影响。这也就导致许多学校为了在升学竞争中处于优势,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思考问题的时间,老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有时有所忽略。 (3)政策导向的偏离。尽管这些年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少数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平均分等。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又会把压力转移到老师身上,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学校和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方面, 也就不会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这也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可以使人运用数学的知识来对生活进行准确的判断。要想提高数学素养,必须不断熟练使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数学式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地处理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培养,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都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目的而编写的,有些缺乏实际应用性,而且教材上例题、习题也是多年不变的老题目,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教材进行改革。教材改革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在未完成教材改革依然沿用旧教材的情况下,必须将一些紧随时代发展的内容与教材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尽量贴合现实生活,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认知中的主动性, 而其他因素则为客体或载体,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绝不反客为主,将自己的观点、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地位就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评估者,绝不能仅仅做知识的搬运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并应用数学知识, 学习真正的数学本领,获得终身的数学技能。教师也应该注重自己问题意识的提高,这样也有助于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得到缓解,使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改变以前学生围绕书本、老师学习的定式。教师也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答, 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改变以前单纯的记忆、模仿的学习方法。

(3)学校目标导向的变革。学校要转变之前的过于注重升学率的做法,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校教学资源,提出合理的方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并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导向,形成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案。

三、结束语

篇9: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关键词:创设情境;引导和鼓励;联想和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42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现状,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破除学生对书本与教师的迷信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一节课的追求,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结果使学生丧失了问题意识,学生只迷信于书本与教师。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需要改变这种局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问、爱问、善问。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如果能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展开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与协作中大胆质疑,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就会在问题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维,从而形成敢问、爱问、善问的问题意识。在进行《背影》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课文时,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课文中作者共有四次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有了这样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阅读时就比原来细心和认真了许多。当学生结束阅读后,进行合作探究时,相互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同一个问题竟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很显然正是由于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才会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二)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缺少问题意识,并不是学生不能够提出问题,而是在教学中缺少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尽管是幼稚与不成熟的,但教师一定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和敷衍,让所有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肯定与鼓励,从而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打破那种学生迷信书本与教师的状况,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

(三)要善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提出问题,看似是学生没有问题,其实是学生的问题太多了,但又难找到一种突破口,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和能力表达出所要提的问题。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只有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相“接近”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学生才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发散思维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少质疑精神,对于一些问题总是受到一些“定论”和“已有观点”的影响和束缚,不能主动地将自己的一些思想与观点表达出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树立一种质疑精神,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教学中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力求对问题解答的统一性,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导到现成答案之中,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缺少问题意识。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质疑精神,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与看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文本,又是进行研读的对象,更是培养质疑精神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在进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教学时,当读到“金秋十月……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一段时,一个学生在去年刚游览过额济纳的胡杨林,知道每年10月胡杨林的叶子应该是黄色的,怎么会是绿色的,认为课文中将“金秋十月”的胡杨比作“绿色的长城”不恰当,这种观点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认为肯定是作者的写作有误。当教师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与研究后,肯定了这位学生的问题与观点后,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发出了敬佩的眼神,这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经常会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与观点。

(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

联想与想象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要的因素,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后,其问题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激发与引导,让其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与观点。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课文在皇帝听到百姓说出实话之后就结束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游行结束后,还会发生哪些故事,学生一定会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甚至还会为此而争论不休,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空间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黄海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34).

[2] 娄凤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12).

[3] 范丽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J].学语文,2009.(2).

篇10:小学生阅读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2007-02-10 16:47:46

奏“三步曲”演“创新戏”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问题是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

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者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241024

2512

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有意设置新旧知识的矛盾:(1)让学生试算“求4、10和24的最小公倍数”,结果大部分学生因受旧知识的影响,只用公约数2去除三个数,因而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2×2×5×12=240。(2)要求学生用列举法从大到小顺序写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来验证,学生惊奇地看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是120而不是240,从而产生疑问。(3)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多乘的“2”挖

出来。

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的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自己走向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

是锐角时,学生一致认为无法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确定?大家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露出的这个角必须是顶角,它才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讲得多好啊!我大大表扬了这两个学生,话锋一转,又说:“假如是底角,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这样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了求异思维。猜想难免会有错,但我总是进行表扬,保护学生大胆猜测的积极性和自信性。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培养其独立性;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辩论的方法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如在教学“梯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梯形的物体实例后,让学生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梯形、多边形等),从中找出与刚才看到的梯形实物同样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一个梯形来。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启发:“先想想梯形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动手去剪。”剪后再说说是怎样剪的。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给梯形下定义,把握梯形的本质属性:只有一组平行的对边。

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法制副校长授课内容下一篇:诗歌-秋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