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2024-08-22

洪灾防病知识系列(共5篇)

篇1: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各村要重点以下工作:

(一)抓好集中安置灾民点、垃圾集中堆放地、公共场所等外环境的消毒杀虫工作;

(二)抓好城镇、农村地区灾民生活用水消毒指导工作;

(三)抓好水质监测工作;

(四)抓好疫情监测、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五)抓好生活用水的监督;

(六)抓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

(七)抓好传染病防治、饮食、饮水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八)抓好灾区爱国卫生工作;

(九)抓好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洪灾后防病知识

一、洪灾后会发生哪些疾病?

洪涝灾害后极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蚊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等;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二、预防洪灾后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洪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物。

2、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精(净水)消毒生活用水。

3、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品要煮熟煮透再吃。

5、消灭苍蝇。洪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二)怎样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措施主要有:

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要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3、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

4、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大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5、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6、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三)怎样预防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应采用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3、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及时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三、洪涝灾害后的消杀方法

(一)生活用水消毒处理

1、井水、河水用缸或桶盛装,将水静置澄清后取清水。每100斤水加入1片漂精片,或加入灭菌灵(12%有效氯)1克,或漂白粉(25%有效氯)0.4克。加药时先将漂精片放在陶瓷或搪瓷碗(杯)中捣碎;然后倒入水中搅动几下,30分钟后水可用。

2、井水水源消毒处理 ⑴测量水量

圆井水量=水面半径×3.1416×水深

方井水量=长×宽×水深

⑵灭菌灵需要量=井水量(米3)×加氯量(饮用水中有效氯含量为2克/米3)÷灭菌灵有效氯含量0.12。(约1米3水量投放17克,灭菌灵1小包20克)

漂白粉用量=水量(米3)×2÷0.25(约8克)

⑶投药:直接投放法,用水振荡数次,30分钟后可取用,每天投药一次,如井水用量大,需增加投药次数,如饮用水比较浑浊,应先用明矾澄清,再投药。

3、持续性消毒

将50克漂白粉加水少许调成糊状,装在塑料袋(塑料瓶)中,在袋上未装粉的部分打上几个孔眼,在有粉的部分也打上几个孔眼(井水量1吨打1个孔),整个装粉的塑料袋上要装上浮标(可以用矿泉水瓶等)沉入水中,随着提水时的振荡,漂白粉浸出液就不断渗出。更换时间按井水消毒消耗漂白粉量来估算,也可测定水中余氯调整更换时间。一般每周更换一次。

(二)餐具消毒

可煮沸消毒10分钟;也可将2片漂精片溶入2斤水中,浸泡30分钟。

(三)动物尸体、垃圾消杀处理

1、动物尸体要及时消毒处理,消毒可用1斤(500g)漂白粉加入10斤水中配成溶液进行喷洒,将动物尸体喷洒湿润,30分钟后填埋。

2、垃圾在必要时,应于集中处理前进行消毒。消毒可用1斤(500g)漂白粉加入50斤水中配成溶液进行喷洒;喷洒湿润,30分钟后消除。

(四)环境消毒杀虫处理

消毒:将1斤(500g)漂白粉加入50斤水中,搅拌均匀,对污染环境进行喷洒,喷洒湿润,30分钟后可达到消毒要求。

洪涝灾害应急消毒杀虫措施

一、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

如果水质混浊可取水后放置一段时间澄清,也可用沙滤方法澄清,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混凝剂如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碱化氯化铝等。漂白粉和漂白粉精的消毒应用参考以下步骤:

(一)水缸消毒

根据待消毒的水量,依据有效氯含量计算,(一般情况下50公斤水加漂白粉精片1片)加少量水,搅拌均匀,倒入待消毒水中,搅匀,放置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

(二)水井消毒

井水加漂白粉4g/m3,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达到0.7mg/L。或将漂白粉或漂白粉精倒入简易消毒器中,置于井水中。一个大口水井每次消毒可维持半月左右。

(三)退水后的供水设施消毒 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浸泡2小时后,抽出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饮水消毒方法消毒处理。

二、环境卫生

(一)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对象

1.居民集中安置点应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

2.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3.洪水退后,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理,清除淤泥,改善环境。

(二)洪涝灾区消毒

洪涝灾害是一种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洪水造成多种致病微生物对生活环境、饮水、食物的广泛污染。因此,消毒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

(三)洪涝灾区各种消毒对象的处理

(1)一般用具使用2%漂白粉上清液,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

(2)食具首选蒸煮15分钟,也可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250mg/l,作用15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3)清除淤泥后的地面、厕所、垃圾堆等重点环境用浓度为3000mg/L的有效氯喷雾或喷洒,作用2小时。(4)影响居民生活的污水消毒,加氯量为50~200mg/L,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保持5mg/L。

(5)衣服被褥用 80℃以上热水浸泡15分钟,白色织物可用2%漂白粉上清液或0.2%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

(6)畜禽舍用 10%漂白粉上清液喷洒1000ml/m2,作用2小时,如疑有炭疽菌污染则可用20%漂白粉上清液喷雾,作用4小时。

(7)井水加漂白粉4g/m3,浑浊湖水加漂白粉2g/m3,浑浊池塘水加漂白粉18g/m3,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达到0.7mg/L。

(8)手的一般卫生消毒:红眼病流行时,用有效氯250mg/L浸泡毛巾作用10分钟,擦手。或用0.2%洗必泰,70%酒精消毒手作用3分钟。

(四)水灾后杀虫工作

防蚊首先要采取环境治理,将居住处附近杂草清除掉,杂物整理齐整,清除死水坑。有条件的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也可使用蚊帐、点燃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方法趋避蚊虫。

1、杀灭成蚊及苍蝇

(1)室外速效喷洒将1%~2%敌敌畏乳剂或2.5%马拉硫磷乳剂用压缩喷雾器喷雾。

(2)室内(帐棚内)壁周围喷奋斗呐(10~20mg/m2)、凯素灵(10-20mg/m2)或三氯杀虫酯(2.0g/m2)。晚上可喷市售喷射剂和气雾剂。

2、杀灭幼虫措施

(1)清除住区内外小型积水,填平小坑。

(2)暂不能填平的有水有虫坑,坑内可撒马拉硫磷(10~20mg/L)、杀螟硫磷(0.5~2mg/L)。

(3)洪水退后,因洪水造成的坑、沟应尽量填平。对特殊场所,如存旧轮胎等处,可用20%杀螟硫磷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

三、预防食物中毒

灾区不能吃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过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己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O%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教育群众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要做好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做好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洪涝灾害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夏秋时节是洪涝灾害多发季节。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受到破坏,环境及生活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病媒生物(蚊、蝇、鼠)密度增高,极易在灾区的人群中导致肠道、虫媒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肝炎、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鼠疫、乙型脑炎、炭疽、血吸虫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灾民安置点人群密度过大,人们过于紧张、劳累,身体免疫力下降,也可在人群中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的流行。

因此,灾后卫生防病工作尤为重要,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开展各项防病工作,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要划定临时安全饮用水源区,并做好水源保护工作。要着重做好集中式供水的消毒处理,对分散式供水要使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末梢水余氯含量应不低于0.05mg/L。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要教育群众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

二、搞好环境卫生 要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及时清除垃圾、人畜粪便和动物尸体。对受淹的住房和公共场所要及时作好卫生消毒处理。要消除蚊蝇孳生地,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三、做好人群聚集住处环境消毒和通风换气

要做好环境和安置点房屋通风换气,提醒群众注意增减衣物,以防受凉感冒,不共用洗簌用具,以防呼吸道传染病和红眼病的发生与流行。

四、教育群众要做好个人防护

在野外劳作时要扎紧裤腿、袖口,住处要使用蚊帐、蚊香以防止蚊虫叮咬。裸露皮肤或伤口要避免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动物排泄物、污染物及“疫水”等,以防乙脑、钩体病等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五、普及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工作

要做好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做好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篇2: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况

洪涝灾害的预防医学目的是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内容在于研究灾区因洪涝灾害影响所致疾病消长规律和疾病发生与流行的特征,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减少死亡,改善和促进灾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其对象是在洪涝灾害预防医学服务时,要考虑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提出合适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在新在历史时期赋予卫生防疫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尤以洪涝灾害;又是多种流行病的高发地区。因此,就大灾之后防大疫和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提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大灾情况下,各种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民生活习惯受到重大冲击,此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又是如何?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霍乱、伤寒、痢疾和甲、戊型肝炎都曾经因洪涝灾害引起过大流行,应当引特别的注意。其共同特点:都是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是水源,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的是:霍乱、伤寒、痢疾都是细菌性传染病,人群较普遍的易感,一旦发生流行,发病率极高,但均有有效的抗菌性预防治疗药物,如果发生了爆发流行,可以尽快组织治疗和预防性投药,把病死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甲、戊型肝炎的药同特点是:病毒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流行,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不同的是:甲型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免疫屏障比较高,易感人群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后病死率低。而戊型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免疫屏障很低,易感人群主要在青壮年,劳动力损失大,造成大流行条件除了水源持续被粪便污染外,还要看当地群众有没有喝生水的习惯,发病者病情较重、黄疸性多见,孕妇的病死率高。

以上几种传染病,在正常年份多为散发或局部地区的爆发流行。涝灾发生后的生态变化和流行规律也应引起密切注意,有的发病后病死率很高,它们是: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轮状病毒、鼠疫、炭疽等。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多数直接或间接和洪涝灾害有关。其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 1 病是直接接触水传染的疾病。疟疾、乙型脑炎是虫媒(蚊虫)传染病,间接与水有关。出血热、鼠疫是动物(鼠)传染的疾病,是因水灾引起了(鼠)传染的疾病,是因水灾引起了鼠的迁移,也间接与水有关。出血热、鼠疫是动物(鼠)传染的疾病,是因水灾引起了鼠的迁移,也间接与水有关。

大灾对这些疾病的影响是什么?一是造最大限度的病原扩散,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二是由于洪水的冲刷,使病原得到一定的稀释。在此情况下,疫情波动可能不大。但在洪灾之后,重建家园之时,上述传染病均有可能呈上升趋势。因此,大灾之后无大疫,和大灾之后防大疫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作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第二节 对策 预防为主。洪涝灾害预防医学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抗灾防病的计划和措施,防患于未燃。因此用预防为主方针指导一切行动和措施,这也是这个领域的最根本和策略。全面动员。洪涝灾民和抗灾人员往往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常常是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计,而在洪涝灾害的特殊条件下,要改善他们恶劣的居住环境,饭食与饮水条件决非少数医疗队和卫生防疫人员所能实现的。只有把抗灾防病工作列入抗洪救灾和中心任务这中,动员抗灾各方面,各部门及灾区所有灾民共同参与,自觉地实施才有可能收到成效。科学技术。预防医学是应用科学技术,在抗洪防病中需要克服许多自然灾害对人群的危害因素,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达到减少危害,控制疾病和维护灾区群体健康目的。

第二章 环境卫生与饮水卫生

第一节 环境卫生

一 环境卫生概况

由于受淹的村庄农户的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的人畜粪便全部被水淹没,大量的漂浮物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的废物逸散恶臭,又加自养禽畜棚舍转移到大堤上的禽畜,因无条件修建新的棚舍、猪、鸡、牛、羊到处奔窜,人畜粪便污染严重,随时都有可能引起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灾情促发疫情、疫情加重灾情,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必须做发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在 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抓好五件事:(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教育灾民抗好个人卫生,提高卫生素质(2)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3)清理整治环境和改善环境卫生;(4)搭建灾民临时住所搞好居住卫生;(5)加强灾区的垃圾、粪便卫生管理和妥善处理人畜尸体。

二 环境污染洪灾期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是生物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洪水淹没厕所、粪缸、粪坑及猪、牛禽畜棚圈,生活垃圾及淹死的动物体中往往含有肠道致病菌、病毒及寄生虫卵。这些微生物一旦污染了水源、食物等,对人会有很与无害化处理至关重要。其次灾民家庭存放的农药、化肥、灭鼠药、杀虫剂及露天堆放的废渣被洪水淹没,也是灾区的一大污染源。

三 垃圾、粪便卫生管理和处理

厕所的卫生管理

垃圾粪便卫生管理是灾区急待解决的问题。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的应急、便利、实用和合理。搭建的临时厕所一定要做到: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远高水源至少3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塑料缸、桶、陶瓷缸来代替粪池;在无条件的情况下,可挖坑、坑的深浅可考虑土质。坑的周围或底部可用塑料膜衬里或水泥和砖砌成。厕坑应做到不渗不漏,粪坑满时应及时清除。厕墙、厕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它材料围档。上堤的禽畜也应建临时栏饲养,栏里的禽畜粪便可随时用土垫圈,粪便做到及时清理,减少蚊蝇孳生。洪灾期间的厕所适宜类型,主要是厕所和移动厕所。

垃圾粪便的卫生处理

洪灾期间的垃圾、人畜粪便、淤泥和其它废弃物都要及时清理。对垃圾粪便应进行卫生处理,洪灾期间最好采用高温肥法。堆肥场应选择远高水源,地势较高、水冲不到的地方。通常是将清除的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积,堆好后用塑料薄膜复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堆好的肥堆,通过发酵,堆内温度可达到50~60°。维持5~7天以上。并能达到无害化的卫生要求。

四 洪灾期间的环境卫生应急措施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清理环境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水灾期间,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灾害期间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及有关的防病知识,提高灾民卫生素质,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增强灾民的自我保健能力。要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使灾民们消除恐慌,水退后,做到“水退到哪里,环境卫生就清到哪里,消杀工作就跟到哪里,防疫监测就设在哪里”。在健康教育宣传的基础上,要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杂物,打捞河道浮物,掩埋禽畜尸体,修复水毁卫生基础设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在短期内要尽快恢复到灾前的水平。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和尸体处理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及处理极为重要,如管理不好,污染水源、孳生蚊蝇、传播疾病。

洪灾期间采取的措施是:

2.1 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的临时厕所,要求做到不能排入水体。对厕所和粪便,应包段、包户有专人负责管理。

2.2 尽量利用现有储粪设施来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复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2.3 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地稍高地点,可挖一园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粪池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2.4 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有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宣传品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到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

2.5 般上的居民粪便,应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处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血吸虫等病传播。

2.6 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作特殊消毒处理。散居病人的粪便应采用以下方法处理:漂白粉: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生石灰: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2.7 不要乱倒垃圾和脏物。临时灾民居住点的垃圾应设在运出方便、利于管理的地方。垃圾应及时收集、清运。有条件时,可采用泥封堆肥法处理或用兼膜复盖。

2.8 对传染性的垃圾、用黑色塑料代收集,进行焚烧或消毒处理。

2.9 涝灾造成的动物尸体,要及时深埋,其地点须选较高的地方,远高水源处挖坑,在坑底和尸体上洒漂白粉或其它消毒药再进行掩埋,对动物尸体先用 4 10%漂白粉澄清液按200ml/m2用量喷雾,作用12小时后,装入塑料袋,深埋1.5~2m以下,再用漂白粉干粉按20~40/m2的量洒盖于尸体上,然后复土掩埋。

2.10 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火化。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尸体,应用过氧乙酵等药物进行卫生消毒处理,以最快速运出火化。与传染病尸体接触人员要采取严格地卫生防护措施。使用的车辆、工具均要消毒。

五 临时住所卫生

洪灾期间造成许多灾民的住宅被冲毁,使灾民们无房可住。这时必须采取紧急援助措施,给于临时安身的住所,除了援助支撑和建筑材料外,应迅速自行搭建窝棚,简易窝棚应求坚实、牢固,应能遮风避雨。新搭建的临时住所就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搭建临时窝棚的地点、应选地势较高,较为安全地带。尽量不要在新搭建的窝棚里养猪、鸡、牛、羊等动物,防止人畜共患的疾病。新搭建的帐蓬和窝棚应提供照明,如手提灯、手电筒、蜡烛等。

要注意防火,灶具要放在安全地点,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灾。

六 灾后措施

洪灾过后应考虑重建家园的任务,当洪水退后,返回村庄时,首先应用专人检查确定原住房是否牢固。并彻底进行互不干涉清理,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才能搬入居住。对于因房屋倒塌无住房者,应尽快解决临时简易住房能达到安全过冬标准,要尽快恢复医疗机构基础设施。

第二节 饮水卫生

一 洪涝灾害饮水问题

水源污染特点洪水灾害期间,洪水淹没了厕所、粪缸、垃圾堆、牲畜圈,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冲入水中,使得饮用水水源生物性污染严重,有机物浓度急速增加,尤其是内涝区居民密度大,居民的厕所、牲畜栏被淹后,如遇到气温高、日照强烈,有机物腐败分解,造成各类微生的污染严重,即使洪水退后,灾区灌塘、湖水的污物沉积于水底,虽然外观有所澄清,上述的污染存在。洪水来势凶猛,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共它化学来不及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 5 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有些污染物在洪水退后相当长时间仍留存在水体中。

此外在植被比较贫瘠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浑浊,有悬浮物等。

二 水源选择和保护

加强水源保护

洪水围困时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与洪水已连成一片,这二类供水水源的保护措施相似

1.1 尽可能减少污染源

(1)突击物将卫生防护带内有受淹危险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安全地带。

(2)突击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粪缸、牲畜圈,清除垃圾堆。

(3)打捞垃圾、动物尸体及不面的漂浮物。

(4)灾民集中点增设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源。

1.2 重点保护已有的集中式供水水源

(1)围墙筑坝防止洪水淹没深井水,保护地下水源。

(2)在水厂外围加固加高围堤保护自来水厂构筑物。

(3)及时抢修被损坏净水设备和管道,清洗消毒受淹的饮水蓄水池和水箱。

(4)根据水质变化,调整净水剂和消毒剂的投加量,保证自来水水质。

水源选择

2.1 取水点必须远离污染源。

(1)河水的取水点应设在上游,并划定卫生防护带,设置标置和围栏,取水点及卫生防护带内严禁排放粪便垃圾、污水等。岸边的污染源或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要及时清除。

(2)湖水设置固定取水点,有条件的要设取水跳板深入湖中取水,取水点附近设置围栏,岸边不得有厕所、垃圾及其它工业污染源。

(3)塘水要分塘用水,饮用水塘要设标志,专塘专用,不得用于洗涮,不得倒垃圾和放牧牲畜,清除岸边的粪缸,垃圾堆和工业污染源。

2.2 推广手压井,因为地下水的污染比地面少,尤其是深层地下水,但由于成井条件限制不易推广。浅层地下不由于土层的过滤作用水质较好,因此在涝 灾害期间,饮水供应的应急措施是打手压井,根据安微省的实践,手压井有以下一些优点:(1)成本低廉,每眼井工本费仅数十元;(2)成井快只需几个小时;(3)出水量可基本满足要求;(4)水质比大口井好,但要注意;防止污水沿井壁下渗,污染浅层地下水。新建成请注册水井应立即进行消毒。2.3 在山区或泉水应优先选用泉水,并注意露头的卫生防护,清除水露头请注册杂草、污物、在露头处建水池,进行消毒,加盖加锁。

三 饮用水请注意处理与消毒 澄清取水后将原水放置,较粗大颗粒物可请注册数分钟内沉淀去除。当水中颗粒物<10μm时,短时间内不能下沉。颗粒物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物半径请注册平方成正比。水温低时水的精度系数大,故水温高时颗粒物容易沉降。

过滤 如发地缺乏水处理药剂时可有杉慢砂滤方法。

2.1 先建造砂滤池,用砖或水泥砌成方形或长方形水池,可按每平方米滤池产水3000升计算(约可供100~200人饮用),以实际用不人口计算砂滤池面积。

2.2 池底部铺设水管,在管上钻有许多水孔,外色棕皮,此管可以将滤过水导出。池下部填入垫层。垫层为粒径1~16mm的豆石、碎石(或卵石)。将大一些石子放在下层,较小的放在上层。具体步骤如下:最下层放8~16mm粒径的石子100mm厚,其上放粒径4~8mm的石子100mm;再上放粒径2~4mm的石子50mm。垫层总厚度为350mm。

垫层之上铺棕垫或麻布,目的是阻挡在其上的砂子下漏,一般用2~3层即可。在棕垫上填入料径为0.3~1.0mm的砂子,厚度为80~100mm。使用该慢砂布滤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滤池建成后应洗净。

(2)所垫入砂石粒等均应水洗去泥和细粒。

(3)滤池使用时应保持一定水层,不能使水漏空而有空气进入砂层。

(4)过滤速度以不超过0.1~0.2m/h为宜,可用出水管上阀门调节。

(5)使用一定时间后,泥砂等悬浮物将砂子空隙堵住,滤水速度减慢,此时应将请注册层砂子取出,洗净后填回或更换新砂。

采用慢滤池方法如果使用得法可去除悬浮物90%,细菌去除率可达70~95%,放射性物质60~70%。慢砂滤池方法的设备成本低,操作技术简单。缺点为制水速度慢。

混凝

原水中投放混凝剂可大大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剂的种类和剂量,水中悬浮物的组成;水的pH值;水温,加混凝剂后的搅拌。不同的水源水对混凝剂种类和剂量有不同的效果,最好在正式净化原水前先对混凝剂进行选择以期得到最好效果。

3.1 混凝剂种类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碱式氯化铝等等。这些净水剂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防止潮解失效。

3.2 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将药剂用少量水搅拌溶解后徐徐倒入待处理水中,用干净的木棒搅动以帮助生成较大矾花。然后静置使沉淀密实。轻轻取出上层清水或取出沉渣。

3.3 投加量规模较大的集中式水处理的混凝剂投加量可参照下表进行当用于家庭少量水净化时,混凝剂的投加量应适当增加。消毒经上述混凝剂沉淀和过滤的水中病原微生物已大大减少,但仍请注册能保证符合卫生要求,尚需进一步消毒后才能成为安全饮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仍可采用。用超滤方法也可将细菌、病毒滤除,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灭菌。

4.1 消毒剂消毒剂种类很多,常用有以几种:

(1)漂白粉,又名氯化石灰,白色粉末,也可能带微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漂白粉含有效氯约28%。当含量低于15%时就不能用于消毒。漂白粉易失效,应保存于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存放在阴凉处,严防潮湿,最长保存期约6个月,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氯含量。

(2)漂白粉精是较纯的次氯酸钙,白色粉末,一般压成片剂,使用方便。有效氯含量可达70%,保存时间不超过二年。漂白粉精应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严防受潮分解。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氯含量。漂白粉与漂白粉精是灾区消毒剂应用最普遍请注册饮水消毒剂,其他可能应用的还有次氯酸钠、二氧化钠等。

有机氯制剂的饮水消毒剂,如氯胺T,二氯异氰脲酸钠(又名优氯净),哈拉宗(又名清水龙)等主要用作个人饮水消毒。

此外有机碘,碘树脂均可用作个人饮水消毒。

4.2 消毒剂应用

消毒剂应用可参阅剂说明书进行。

漂白粉漂白粉精的应用参考以下步骤:

(1)直接加入。根据待消毒的水量,该药剂的有效氯含量计算取出定量药剂,加于少量水中,倒入待消毒水中,搅匀,放置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为0.7mg/L。如未达到此值,说明投加量不足。但也不能过量加入,以免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

(2)水井消毒。将漂白粉或漂白粉精倒入图3的简易消毒器中,投入水井,一个大口水井每次消毒可维持半个月左右。

4.3 消毒剂的投放量

从原水状况,消毒剂的种类和质量确定消毒投放量。可从以下几方面估算:消毒剂放入水中后氧化水中有机物,水中可氧化和的越高消耗消毒剂越多,一般而言,洪涝灾害地区,处理水的需氧量约为5~7mg/L。经处理后的水中余氯应为0.7mg/L。应投放消毒剂的量是能产生需氯量和余氯两者之间的有效氯。

例如:某水井蓄水10立方米,加氯消毒时需氯量为5mg/L。如用有效氯为70%的漂白粉精片来消毒,问应用多少?

所需漂白粉精100×1000(5+0.7)×100/(70×1000)=80(g)

4.4 净水器使用

市场上销售的净水器是为城市自来水而设计的,它们经受不了高浊度、高污染的水。此外,需有压力才能通过的净水器,或者要有电源的净水器也不太适用。如果净水器另加预过滤装置,则有活性碳和消毒功能的净水器还是可以使用的。

4.5 退水后的供水设施消毒

(1)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可启用。

(2)经水淹的水井必须进行清掏、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换干,清除游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换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起氯消毒。漂白粉投中量按(第1000升水约加含有有效氯25%的漂白粉150~200 克(含有产量的剂量是25~50mg/L))。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再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第三章 食品卫生

在洪水的泛滥期间和灾后,灾民及救灾人员的生活受到严惩的破坏。随着食品的大量消耗,除了外援食品,其它食品则有减无增,灾民的营养水平和食品卫生状况日趋恶化。

第一节 洪水泛滥期的食品卫生工作

一 迅速恢复和完善食品卫生防疫机构迅速将食品卫生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在抗洪救灾防病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恢复三级卫生防疫网,尽快掌握疫情的发展情况,承担起灾区的食品卫生防疫工作。

二 大力加强食品卫生的宣传工作

在灾区广泛深入的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是启发和提高灾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动员灾民自己起来向疾病作斗争,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要措施。编排专门的小册子和卫生小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

--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

--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

--怎样防止赤霉病麦中毒;

--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

--不生食水产品;

--生熟食品为什么要分开;

--不喝生水;

--不举行聚餐活动;

--防止食物中毒;

--受洪水淹没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为什么要清洗消毒。

三 把“三关”,严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针对集中生产、集中运送和集中分发的食品应从以下三方面严把质量关:

食品制作关

对食品生产工厂或临时供应点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督,杜绝为赶任务而出现的忽视食品卫生操作、粗制滥造等现象,如面包外焦里生、包子制作生熟不分、饮料生产消毒不严及混浊、沉淀等,以保证集中分发合格的食品。

食品运送关

食品卫生监督部要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检查,所用各种运输工具必须事先洗刷消毒。根据食品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防雨、防蝇、防尘措施。严禁使用化工专用车、垃圾车和近期运过毒物的车辆运送食品。

食品分发关

分发食品时应尽量采用小包装,少量多次分发。注意不要使无包装的食品在食用前被脏手及不洁工具污染。

根据粮食分配和食品分发规划,合理分配食物,特别要注意重灾区和非计划供应灾民的粮食供给。向灾民以小包装的形式大量发放复合维生素,以防维生素缺乏病的发生。同时要指导灾民合理的烹调,特别是条件可食食品,要进行示范操作,消除危害后方可食用。

四 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鱼类、甲贝类等食品的管理

凡在自然水域内自行死亡的鱼类、贝甲类和鸭鹅类等水禽,一般都有中毒可疑,不能供作食用。特别当遇大批成群急性死亡时,应考虑水域已受剧毒毒物污染,应及时进行监测评价,以免再生后患或其它事故。洪涝灾害后极易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炭疽病。一暗无天日发现应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处理。

对疫点实行封锁消毒,对污染的场所、工具、容器进行彻底消毒;

立即追回散落于群众手中的炭疽病死畜肉,对肉尸深埋或焚烧处理;

对有接触史的人群划良接种炭疽病疫苗,以提高机体抗体水平;

对误食炭疽病死畜肉的群众用抗生素养预防治疗并进行14天医学观察;

对污染的毛皮、骨头焚烧处理。

第二节 灾后期的食品卫生工作

当洪涝积水逐渐消退,灾民陆续返回原地开始清理住房或重建家园,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也重新恢复生产,这时的抗洪食品卫生工作也转向恢复期。

一 与食品卫生有关的一般性措施 尽量清除居民家庭临时居住棚、集体食堂及饮食业临时场所及其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垃圾、污物;对环境和污物进行药物消毒杀虫。建立临时厕所,每日对厕所进行消毒、来蝇,掩埋粪便污物。供给清洁饮用水。对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或可疑有轻度污染的水,要用氯制剂等药品消毒后再作为饮用水;对贮水池、缸、桶等贮存的饮水一律进行消毒处理后再用。对水井和其它饮用水源,每日进行消毒;装运饮水的容器必须经洗刷干净并消毒后才能使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可疑被这些物质污染的水源,不得作为饮水水源,一律喝开水。采取统一灭鼠措施,降低鼠密度。应尽量采用物理捕鼠法。如用药物毒杀,必须专人分发,定点投放,统一管理。必须注意不得将灭鼠毒饵放在食品加工贮存场所。在住所、棚内布放时,应放到儿童和家畜、家禽不能接触到的地方,严防污染食品和误食造成中毒。食品原料和食品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或经灾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鉴定。如为条件可食食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食用。

居民和集体单位中发现肠炎、痢疾等传染病人,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尽可能做到隔离(可用家庭隔离等简易措施)和对排泄物进行消毒。治疗要全程彻底,以减少带菌机会。

二 食品卫生经营复业的卫生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受洪水淹没后污染广泛而严重,因此在复业之前必须进行彻底洗刷消毒处理。清理现场除去污泥积垢,并用清水反复冲洗车间、地面、墙壁、门窗和工具设备,做到没有霉点、霉斑和水退后的残留污物。地面、墙壁若有损坏应修理和重新粉刷,做到平整干净,无污水污物残留。

机器、设备经洪水浸泡后锈蚀的应更换。各种设备、机器要清洗后拭擦,再用清洁剂清洗,然后用0.25-0.5%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液进行洗涤消毒并持续作用1-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木质工具不得发现霉斑、霉点,金属工具不得发现锈迹,传送带上不得有外脏物。车间用0.05-0.1%的过氧乙酸喷洒或以0.8g/m3进行空气消毒,作用时间2-4小时。根据灾后易发生食物中毒暴发流行的特点,应特别对集体食堂、饮食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和有关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重新建立和完善卫生制度。生产经营人员应重新进行健康检查。各类食品及原料经检验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餐具和其它直接接触成品的各种工具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进行检测,要求不得出现阳性。恢复生产后首批生产的各类食品应经食品卫生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正常生产。

三 灾后集贸市场食品的卫生管理

灾后针对水淹食品和病死畜禽广泛存在的特点,结合水淹环境卫生条件差,昆虫、老鼠多,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等问题。应把集贸市场、待头食品摊卫生监督管理作为灾后市场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做到相对集中,有条件经营,符合以下卫生要求。经营场所的卫生要求

(1)应选择地势较高,经过清理,周围没有污染源的场地作为街头食品的集中经营点。

(2)经营点内要不得求道路地面平整,有供水点,水源洁净,排不通畅,并有密闭的垃圾污物存放设施。

(3)摊点布局合理,划行归市,有相应的食品制作和售货亭、台、橱和防雨、防晒、防风沙棚,并符合卫生要求。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1)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定点亮证经营。

(2)食品与食品铺料必须新鲜、清洁,无毒无害、色、香、味正常,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不得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畜、家禽、鱼虾和未经灾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组织)鉴定认可的食品;不得自行采食野生蘑菇和其它野菜,以防中毒。

(3)只加工简单的饭菜,即做即食,存放必须在冷藏条件下。采用充分加热的烹调方法如煮、蒸、炖等,不要加工和食用冷荤类食品。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尽量洗净,消毒后再食用。应用简易设施和方法做到食品防蝇、防尘、防污染和防腐败变质。各种食品原料、半成品和炊具、餐饮具也要做到防污染、防蝇、防鼠、防水和防潮。

(4)制作肉、蛋、奶、鱼或其他易腐食品时,应当烧熟煮透,生熟分开;隔夜熟食品必须彻底加热后再出售。

(5)加强饮料监测。

(6)防止出现食品掺假、掺杂和伪劣食品。

(7)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应当有清洁外罩或覆盖物。出售时,必须使用专用工具取货,并附带清洁无毒的包装材料,防止食品污染。

(8)要具备食具清洗条件(自备或使用集中消毒设施)或使用一次性餐具。

(9)餐具和切配、盛装熟食品的刀、板和容器,在使用前要严格进行清洗消毒,消毒方法用物理方法蒸煮法最好,也可使用药物消毒法;其它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包装材料、工作台面以及货架、橱、柜也应当清洁、无毒无害。

(10)从业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上岗,保持个人卫生及营业场所和周围地区的环境卫生,每日清洗污水、垃圾、污物。如在饮食业单位从业人员中发现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必须停止其接触食品的工作。并进行隔离,治疗。

禁止销售下列食品

(1)利用水淹变质的食品原料和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霉变粮食以及病死、毒死、淹死禽禽水产品加制作的食品。

(2)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普、生虫和色、香、味、形异常的食品。

(3)使用非食用化学品泡发的水产品及动物内脏加制作的食品。

(4)无名厂、产地、生产日期、保存期限、配方或主要成分等商品标志的定型包装食品和超过保存期限的食品。

(5)使用非食用色素或滥用糖精、香精、色素等添加剂和掺杂使假的食品。

(6)使用未经兽医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加工制作的食品。

(7)“三精”(色素、糖精、香精)“饮料”。

(8)其它不符合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以及被卫生部明令禁止的食品。

四 指导生产自救,提高营养效益

灾区的生产自救是改善灾区食物供给,提高营养效益,防治营养缺乏病的最有效措施。灾区多水、可捕鱼捞虾,增加动物性蛋白的来源。水退后因地制宜,种值多种速生、高产、高热量作物,如荞麦、绿豆、胡萝卜等,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食物和热量。提倡各种杂豆与谷类食物混食,充分利用粮豆类蛋白质互补作用,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物效应。注意在第二年青黄不接时的食物供给,防止营养缺乏症的发生和食用野生植物发生食物中毒及植物性日光性皮炎等疾病。

五 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

提高灾民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能积极响应和参与各种食品卫生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灾后群众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恐慌心理。因此,在洪涝期间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和宣教,宣传到户到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战胜灾害的信心,发挥灾民的积极性,为自身的防病和健康积极地参与各项抗灾防病措施。会议宣传。充分利用各单位、各系统和电话会议,群众集会等机会,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发布食品卫生监测情况,指导食品卫生工作。

组织小分队到灾区巡回宣传。普遍张贴和散发标语、口号、传单、宣传画,并利用画廊、黑板报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在洪涝期间每天都要安排专题知识节目。

篇3: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关键词:人群,健康知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对推动居民掌握基本卫生防病知识, 树立基本卫生防病意识, 提高基本卫生防病技能, 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为了解不同人群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 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全面、有效地开展卫生防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镇海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7月, 对辖区内6类人群进行了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和居民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4~59岁之间的城市社区居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学生、流动人口等6类人群。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事业或机关单位人员、企业单位人员和学生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 集中式调查;对流动人口在其聚集居住地或农贸市场、汽车站等地进行拦截式调查;对其他人群采取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 进行入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浙江省疾控中心统一设计的“浙江省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调查表”。调查方法因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有文化的被调查者, 采用自填式调查, 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进行核查;对没有文化的被调查者, 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式调查。知晓率计算公式:被调查者合计答对题数/被调查者应答题总数×100%。行为形成率计算公式:被调查居民正确行为项数/被调查居民行为总项数×100%。数据分析: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有效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0份, 有效率为100%。60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78, 占46.3%;女性322名, 占53.7%。平均年龄30岁, 最小14岁, 最大59岁。

2.2 防病知识

宁波市镇海区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平均知晓为89.7%。在600名被调查者中, 答对率100%的有239人, 占39.8%。在6类人群中, 机关事业单位完全知晓0人、部分知晓100人;企业单位完全知晓69人、部分知晓31人;城市社区居民完全知晓84人、部分知晓16人;学生完全知晓56人、部分知晓44人;农村社区居民完全知晓30人、部分知晓70人;流动人口完全知晓0人、部分知晓100人。6类人群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F=26.3, P=0.00) , 城市居民与学生的知晓率相对较高, 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其余两两之间经q检验均有明显差异。 (表1)

2.3 比较

不同人群对不同防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将调查题目按《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中分成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晓率和基本技能知晓率。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城镇居民最高 (95.7%) , 流动人口最低 (71.6%) 。6类人群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F=15.1, P=0.00) , 各人群经q检验发现两两之间均有差异。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晓率企业职工最高 (97.4%) , 流动人口最低 (75.6%) 。6类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F=32.9, P=0.00) , 除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学生之间的知晓率无差异外, 其余各人群经q检验发现两两之间5747有差异。基本技能知晓率学生最高 (99.0%) , 流动人口最低 (81.0%) 。6类人群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F=20.3, P=0.00) , 各人群经q检验发现两两之间均有差异。 (表2)

2.4 行为形成情况

宁波市镇海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3.5%。在600名被调查者中, 吸烟时会避开他人的479人, 占79.8%;咳嗽、打喷嚏时能将口鼻掩住的538人, 占89.7%;饭前便后基本每次洗手的539人, 占89.8%;家里的菜刀、砧板生熟分开的441人, 占73.5%;每天做到早晚刷牙的481人, 占80.2%。在6类人群中, 机关事业单位上述健康行为完全形成的80人、部分形成20人;企业单位完全形成56人、部分形成44人;城市社区居民完全形成53人、部分形成47人;学生完全形成83人、部分形成17人;农村社区居民完全形成51人、部分形成49人;流动人口完全形成37人、部分形成63人。6类人群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F=13.5, P=0.00) , 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的行为形成率无差异外, 其余两两之间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3)

3 讨论

3.1 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宁波市镇海区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的知晓率为89.7%, 高于浙江省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农村≥80%、城市≥85%的目标要求, 说明镇海区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在卫生防病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通过必要的方法和途径, 能够有效引导居民理解健康概念、营造健康环境、培养健康行为、掌握基本防病知识与技能。

3.2

不同人群对基本卫生防病知识、行为和技能掌握情况基本知识和理念掌握相对较差, 平均知晓率为86.1%;而健康行为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对较好, 平均知晓率91.7%和94.8%。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教育, 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居民对基本卫生防病知识掌握更加全面, 对防病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行为形成率

行为的改变是获得知识、产生信念 (态度) 、形成行为的连续过程, 知识是建立或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 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调查结果显示, 宁波市镇海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3.5%, 高于浙江省居民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农村≥70%, 城市≥75%的目标要求。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健康行为形成率相对偏低。因此, 在提高居民卫生防病基本知识的同时, 重点加强对两类人群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 只有当人们具有了一定的卫生防病知识, 建立起积极、正确的态度, 才能形成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3.4 6类目标人群间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差异

差异有显著性, 这可能是因为6组人群的文化水平不同, 认知程度不同, 故对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同, 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摄取量也不同。一般来说, 文化水平越高, 认知程度越高, 往往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也越强。此外, 对6组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同, 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及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机会相对较多, 故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较高;而流动人口及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的参与热情和受教育途径相对较少, 因而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较低。因此, 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仍是今后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建立适合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的平台, 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普及健康知识,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朱英萍.东阳市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及知晓率现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20.

[2]覃卫华.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8.6 (4) .

[3]孟国荣, 李学海, 姚新伟, 等.1783名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及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

篇4:洪灾过后重防病

警惕霍乱“偷袭”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严重者有剧烈呕吐、腹泻,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迅速丢失,病人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霍乱的发生,主要是水型爆发和食源性传播,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叉感染所致。因此,在抗洪救灾中预防霍乱的发生格外重要。

预防措施:1、做好疫情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疫情监测,集中力量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病工作,并加强交通检疫。2、做好疫区、疫点的处理。一旦发现霍乱疫情,要迅速核实诊断,确定疫区、疫点,必要时实行封锁,严格隔离、积极治疗病人,做好消、杀、灭工作,并及时快速做好疫情报告,同时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做好疫点处理。3、积极治疗病人。对霍乱病人要及时正确足量地补充液体,轻者可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糖盐水,重者需输液治疗,同时服用四环素、氟哌酸等抗菌药物。

严防钩体病助洪为虐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除人之外,猪、牛、狗、鼠等数十种动物都能感染此病。其病原体通过动物的尿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在水中生存长达数月,当人接触了疫水就会被感染。

钩端螺旋体的菌型很多,它经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经3~5天潜伏期便可发病。近年来我国南方洪灾区流行的钩体病主要有三种类型:以猪为主要传染源的洪水型;以猪、狗为主要传染源的雨水型;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稻田型。

预防措施: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要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2、加强对猪、狗等动物的管理,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洪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3、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4、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大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筒胶鞋。5、对抗灾人员及疫区群众,尽量接种钩体疫苗,或在医生指导下用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发病。

谨防伤寒“害人”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传染发生的恶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发生肠道并发症,特别是洪灾后易引起伤寒的发生和流行。伤寒杆菌是一种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它在自然界生存力极强,在水中可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奶制品、肉类食品中可长期存活。

伤寒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菌者。在医学上,大家都知道“伤寒玛丽”的故事,即一个叫玛丽的典型伤寒带菌者,由她直接、间接传染的伤寒患者达1350人。由于患者和健康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源,更容易引起水型爆发和流行。典型的伤寒症状可分为潜伏期、发病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临床类型可分为轻型、普通型、迁延型、逍遥型、暴发型。

预防措施:1、严把病从口入关。要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食,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生吃瓜果要用消毒过的水洗净。2、要注意饮水卫生,特别是灾区群众,更要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养成喝开水的习惯,不吃剩饭菜,少吃凉拌菜。

积极预防“红眼病”“红眼病”学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部疾病。主要的致病病毒是“70”型肠道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a-24的变异型,腺病毒II型也可以引起类似的症状。

篇5: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来自云南省各个州市在昆明市区生活或工作半年以上、在云南省疾控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问卷由调查对象自愿填写,调查员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审核。

1.3 检测方法

对调查对象采集肘静脉血3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抗甲型肝炎病毒(抗-HAV)Ig M、Ig G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抗体、抗戊型肝炎病毒(抗-HEV)Ig G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检测乙肝e抗原(HBe Ag)及抗丁型肝炎病毒(抗-HDV)Ig M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检测乙肝表面抗体(HBs Ab)。

1.3.1 检测试剂

使用的试剂均在有效期内,操作程序及结果判定按说明书要求进行。(1)甲肝试剂:厦门新创甲肝Ig M试剂盒(批号:20060929);山东三维甲肝Ig G抗体试剂盒(批号:20080904);(2)乙肝试剂:厦门新创乙肝表面抗原试剂盒(批号:20060812);厦门新创乙肝e抗原试剂盒(批号:20060906);上海科华乙肝表面抗体试剂盒(批号:20080723);(3)丙肝试剂:上海科华丙肝抗体试剂盒(批号:20080623);(4)丁肝试剂:山东三维丁肝Ig M抗体试剂盒(批号:20080502);(5)戊肝试剂:上海科华戊肝Ig G抗体试剂盒(批号:20080717);

1.3.2 检测仪器

美国进口Elx808酶标仪和Elx50型洗板机。

1.4 统计分析

应用Epi Info软件建立问卷数据库并完成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39份,收回问卷739份,有效应答率100%。其中男性占39.3%,女性60.7%。年龄集中在17~30岁,占87.3%。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占63.2%,其他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等五个行业。

调查对象来自昆明市的占27.1%,72.9%来自云南省其他110个县市,在昆工作时间均达半年以上。以汉族为主,占81.6%,其他15个少数民族占19.4%。

2.2 检测结果

2.2.1 五型病毒性肝炎检测

739人的调查群体中,85.0%的人有一种或多种肝炎血清抗体检测阳性;抗-HAVIg M阳性人数为0,抗-HAVIg G阳性率为80.5%,HBs Ag阳性率为1.76%,HBe Ag阳性率为0.68%,在HBs Ag阳性中HBe Ag阳性率为38.5%(5/13),HBs Ab阳性率为41.8%,抗-HCV阳性率为0.95%;抗-HDVIg M阳性率为0.13%,在HBs Ag阳性中抗-HDVIg M阳性率为7.69%(1/13);抗-HEVIg G阳性率为15.0%。

2.2.2 单一种类肝炎血清学抗体阳性率

调查人群中,只有抗HAVIg G一种抗体阳性的人数为496人,占抗HAVIg G阳性总数的83.4%(496/595);仅HBs Ag一种阳性的人数为2人,占HBs Ag阳性总数的15.5%(2/13);仅抗-HCV一种抗体阳性的人数为2人,占抗-HCV抗体阳性总数的28.6%(2/7);仅抗-HEVIg G一种抗体阳性的人数为20人,占抗-HEVIg G抗体阳性总数的18.0%(20/111)。

2.2.3 两种及多种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抗体阳性

两种及多种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抗体阳性为101人,占总体调查人数的13.7%。HBs Ag、抗-HAV Ig G、抗-HEV Ig G、抗-HDV Ig M四种抗体阳性有1人,占总体调查人数的0.13%;HBs Ag、抗-HAV Ig G、抗-HEV Ig G三种抗体阳性的有6人,占0.81%;HBs Ag、抗-HAV Ig G两种抗体阳性的有4人,占0.54%;抗-HAV Ig G、抗-HCV两种抗体阳性的有5人,占0.68%;抗-HAV Ig G、抗-HEV Ig G两种抗体阳性的有84人,占11.4%;抗-HCV、抗-HEV Ig G两种抗体阳性的有1人,占0.13%。

2.2.4 甲肝既往感染与戊肝既往感染的关系

抗-HAVIg G和抗-HEVIg G双重阳性率最高,分析调查人群中接种过甲肝疫苗且抗-HAVIg G阳性的为137人,对剩余602人进行甲肝既往感染与戊肝既往感染关联分析。(表1)

χ2=0.007,OR=1.06(ORU=4.30,ORL=0.26),统计分析表明,调查人群中甲肝既往感染者与患戊肝无明显关联。

2.2.5 五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抗体阳性率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调查人群年龄分为2个组:17~30岁组647人、30岁~组92人;5种职业:学生122人、工人77人、文员9人、个体医护人员22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467人、个体户42人。(表2)

经统计分析,五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抗体阳性率在性别及2个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

HBs Ag阳性率、抗-HAVIg G阳性率、抗-HCV阳性率、抗-HEVIg G阳性率在5个职业组间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HBs Ab阳性率在各职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值小于0.05),从事文职工作的人员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学生,工人的HBs Ab阳性率最低。

2.2.6 疫苗接种率与抗体产生的关系

调查对象中,182人接种过甲肝疫苗,接种率24.5%,抗体阳性率为75.7%(137/182)。185人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接种率25.0%,抗体阳性率为87.0%(161/185)。2个年龄组接种情况无明显差异(乙肝疫苗接种率:χ2=2.89,P值=0.09;甲肝疫苗接种率:χ2=1.51,P值=0.22;P值均大于0.05)。

2.3 预防知识知晓及暴露情况

调查人群中,乙肝传播途径知晓率为14.2%;甲肝传播途径知晓率为12.6%;仅30人完全知道甲乙肝传播途径,其中19人接种乙肝疫苗,有11人接种过甲肝疫苗,10人两种疫苗均接种过。

暴露情况调查:知道自己周围人患肝炎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10.6%,确定自己周围人没有患肝炎的人占62.7%,不清楚的占26.8%。

2.4 危险行为调查

2.4.1 输血史

有输血史45人(占6.1%),其中有1人抗-HCV阳性;

2.4.2 有偿献血史

有偿献血史的72人(占11%),其中1人抗-HCV阳性,1人HBs Ag阳性(HBe Ag阴性);

2.4.3 共用注射器

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的14人(占1.9%),其中1人抗-HCV阳性;

2.4.4 创伤性美容

去美容院做过文眉、文唇、文身等创伤性美容的50人(占6.8%),其中2人HBs Ag阳性(此2人HBe Ag均为阴性)。

5 讨论

这是首次调查云南省从业人员五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及防病知识,人群有以下特点:(1)有较大的流动性,72.9%的调查对象属外来人员,来自云南省昆明市以外的110个县市;(2)接触面广,63.2%的调查对象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3)大多数为青壮年,87.3%的人员集中在17~30岁。该调查人群对病毒性肝炎普遍缺乏自我防护意识,这与肝炎相关知识匮乏有关。表现在:(1)对甲、乙肝传播途径区分不清,知晓率低,只有4%的人完全知晓甲、乙肝传播途径;(2)甲、乙肝疫苗接种率低,多数人未得到相应免疫保护。(3)10.6%的人知道自己周围的人患有肝炎,26.8%的人不清楚自己周围的人是否患有肝炎。

本次调查中,五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与年龄段、性别、职业(除HBs Ab外)之间无明显差异,HBs Ab阳性率在各职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从事文职工作的人员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学生,工人的HBs Ab阳性率最低。

调查人群中85.0%的人有一种或多种肝炎血清抗体检测阳性,两种及多种肝炎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13.7%,抗-HAV-Ig G及抗-HEVIg G抗体双重阳性率最高,但统计分析表明,甲肝既往感染与戊肝近期既往感染并无明显关联。

抗-HAVIg M全阴,说明该人群中近期没有甲肝患者。抗-Ig G阳性率为80.5%,与我国成年人抗-HAVIg G阳性率70%~90%[1]相符;视未接种甲肝疫苗而抗-HAVIg G阳性的人为既往感染,则甲肝既往感染率为62.0%。甲肝既往感染率较高,而疫苗接种率低(24.5%),应对该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普及疫苗知识,同时做科学指导,在接种疫苗前进行筛查。

HBs Ag阳性率为1.76%,与全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9.09%[4]相比较低,主要是由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HBs Ag阳性者不能从事相关职业,逐年被剔除,因此该人群HBs Ag阳性率低。通过调查该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低(25%),是亟待保护的群体。抗-HCV阳性率为0.94%,明显低于全国人群抗-HCV检出率(3.2%)[2];HBs Ag阳性者中抗-HDVIg M的感染率为7.69%;危险行为调查表明该人群危险行为少,暴露也少,说明该调查人群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不高。

戊肝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甲肝相似,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低,戊肝感染后抗-HEVIg G抗体持续时间由6个月至14年不等[2],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恢复一段时间后抗-HEVIg G抗体消失,检测该人群的抗-HEVIg G抗体流行率,只代表近期感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戊肝近期既往感染率为15%,与全国平均感染率9.72%[3]相比偏高。戊肝存在较大比例的隐性感染,尤其对孕妇的危害很大,该调查人群60.7%为女性,且87.3%的人员集中在17~30岁,应该加强人群中戊肝的监测。

6 结论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和我国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通过对云南省从业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和防病知识的现状调查,发现该人群是病毒性肝炎流行环节中的重点人群,是亟待保护的群体。因此,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自我保护的能力。定时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肝炎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及治疗措施。普及疫苗知识,对高危人群和意外暴露者进行免疫预防。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刘锡光,祁自柏,熊诗松.肝炎实验室诊断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李金,胡志东,钟述猷.戊型肝炎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4):205-207.

上一篇:共青团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2022年校长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