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2024-09-07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土左旗第一中学

安玉贤

高三一轮复习快要结束了,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快的进步,我对高三化学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化学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全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其实高考并不难,高考试题中难题还会超过20%,切不可讲得比练的难、练得比考的难、教辅比课本难。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一门知识的基础就是概念的积累。”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收敛、精炼、放大、升华、迁移,利用联系、比较、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以良好的心态正视高考。

2017年1月14日

篇2: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摘要:对于考生来讲,怎样在一模考试中顺利通过,获得很好的成绩,与二模、甚至是高考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就对如何在一轮复习阶段让同学们在化学领域的反思毅力得到提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反思毅力;策略 引言: 很多面临高考的学生在一轮复习步入后期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出现的问题以及其难度不断加大、增多,由于进行总结以及归纳之后的知识量增多,让化学在综合性方面不断得到强化,因此,对学生自身具备的学习能力同样会逐渐提高要求。

一、以教材为基础,深入了解知识点

高考前期开展第一轮复习,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这一阶段将基础部分的学习进行夯实,对其具备的多类能力进行训练。高考进行命题时,其内容是来自于课本当中的知识点以及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查的点。在将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完以后,根据“必修”到“选修”这一流程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将其中的基础知识、题型、技能以及方式清楚地掌握好。重视课本当中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其基本规律进行揭露。就以“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课程来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多,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元素自身具备的性质以及可开展变化的规律当作学习主线,将化学学科当中的基本理论当作学习时的知识网络,对有关内容进行理解以及掌握,以构建与之对应的知识体系。另外,要按照老师提出的相关要求,将规定数量的同步练习做好,要将一部分题完成以后再与标准答案进行对照,最后认真听老师对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把握新课标以及考试大纲,有目的地进行复习

高中阶段的化学新课程在进行设计时,其整体思路是让同学们具备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对同学们后期的发展进行规划,将时代性、选择性以及基础性表现出来,让学生自身的兴趣、具备的潜能两方面存在的差异得到缓解,对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得到满足。目前,考试过程中的大纲,明确将考试阶段涉及的目标、范围、进行命题的理念、各类题型占据的比例、出题难易占据的比例与进行组卷时遵循的原则等这些信息。另外,对高考阶段化学具备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是:首先,对信息进行接受、理解以及整合的这三项能力;其次,对出现的化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这一能力;最后,开展化学实验以及进行探究这两方面的能力[1]。

第一轮阶段的复习,要仔细地对《考试说明》进行研究,以预防由于复习内容不在考试大纲中而慌乱,造成时间以及精力的浪费。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让自身拥有的能力得到培训以及提高。

三、加强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以实现对知识进行领悟

(一)心态平稳

第一轮开展复习过程中,要做到让重点内容凸显出来、将存在的盲点彻底扫除、让存在的弱点得到解决。知识是经过长期的练习以及巩固最终获得的,若是产生了松懈,也许会导致成绩出现很大程度的波动。另外,紧张以及低落的情绪同样会对考生进行学习的效率产生影响。高考同样是对考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考较。让考生拥有平稳的心态,对其进行复习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与同学日常进行相处时,要做到开心,对于出现的摩擦问题,要做到宽容以及豁达,另外,在学习方面,要与同学之间互相进行支持以及帮助,频繁的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存在差异的解题方式对同一题目进行处理,同时对自身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让考生毫无顾虑的进行学习,以此方式确保相对优异的学习效率。

(二)自我调整

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避,通过让老师进行辅导、与同学进行讨论、自我反思等方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将外界以及自身造成的压力转变成动力,并保持平常心。长期对自己做乐观向上的心理暗示,此方法能够让自身的信心得到持续的提高,最终让自身拥有十分坚定的信心,通过自己持续的努力,实际去创造。一定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使用相对优质的方法对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高考进行从容应对。若是在学习期间遭遇了打击,导致心情十分急躁,就应该暂时不再进行学习,独自进行思考以及探索,对自身的心态实施调节[2]。备考期间和之前的学习相同,要努力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将当天布置的学习内容做好,做到让每一天的学习效率都很高,由于备考阶段的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因此,不可以将时间消耗在焦虑方面,更不能让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复习活动造成影响。

四、结束语

对所有面临高考的同学来讲,保证自身拥有自信自强、健康向上以及勇于进取的这种积极态度,才能够将化学课程的复习做好,这也是让其高考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轮复习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长期、枯燥的过程,因此,必须要做到劳逸结合以及规律的开展生活,以确保自身顺利的渡过高考这道难关。

参考文献:

篇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关键词:落实基础,深挖教材,数学复习教学

2008年高考结束后, 学生反映数学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仔细做一做便发现:试题的小题大都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 大题的含参运算多, 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要求高, 所以难度大。但是从选择、填空到解答题都能从课本中找到试题的影子。这对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 落实基础”, 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实际上, 题目的综合性越强, 无疑对基础的要求越高, 基础落实越重要。

一、不要忽视最基本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落实

所谓“基础”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所谓“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真正提高能力。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有一句名言:数学就是理解。“学好数学”就意味着理解:即把教科书里的内容包括其中所有的习题学得“深透”, 演得烂熟, 真正做到没有一个定理不会证, 没有一个习题不会做的程度, 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就会提高。由此可见,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是二轮复习提高能力的关键。

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教师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一是往往认为这概念也简单、那性质也容易, 都没有扎实复习!而恰恰这些地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模糊的。学生在高一、高二基础学习阶段时, 往往是就题解题, 由于课程多, 再加上好些学校赶进度, 学生基础不是很好, 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好多是一知半解, 解题技能差。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达不到熟练化, 自动化。

二是让学生吃知识点的“压缩饼干”。如: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左加右减”, “奇异偶同, 象限定号”, “同增异减”等, 靠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就是让学生只会用结论解题, 不管这些结论来历, 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了解, 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所以在做题时知识的迁移能力弱, 一遇到综合性的题目, 就容易出错。其症结就是吃不透, “消化不良”。

1. 对概念、性质理解要深刻。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概念的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问题1. (2006年全国文1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奇函数的定义, 不仅要求学生记忆奇函数的定义, 更重要的是理解定义的本质, 即f (x) 的定义域为R, 且为奇函数的意思是:f (-0) =-f (0) , ∴f (0) =0可得

由此可见, 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基础, 不少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性质都模糊不清, 导致解题不严谨、不细致。

2. 对函数图象及其变换认识要具体、深刻。

问题2.函数y=sinx与y=tanx的图象) 上的交点有 ()

A.4个B.3个C.2个D.1个

误解: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易知有3个交点, 所以选B.

分析: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出函数图象不够精确, 忽视了在 () 时tanx>sinx.

因为在 (0, ) 上tanx>sinx是恒成立的, 即在 (0, ) 上函数y=sinx与y=tanx的图象没有交点, 同理在 (, 0) 上两曲线也没有交点 (两函数同为奇函数也说明当 (, 0) 时sinx>tanx.故只有一个交点。

反思: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时, 我们虽然画的是草图, 但是关键的条件、特殊点的变化的趋势必须表达正确。否则将会判断失误。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变换过程, 从而理解性记忆。教师在这里应多下功夫。

二、要深挖教材知识点的内涵

因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产生于中学数学课本, 高考题的“根”又深深扎在数学课本里, 而近年的高考题又特别注重这一点, 通过系统复习中学数学内容之后, 学生能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认真体会总结教材和考纲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中学数学课本是落实基础的最好资料。

1. 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

课本中讲到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属于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 高考要考它们的运用,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恰恰在于忽视对数学本原意义的理解, 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 所以做题感觉很吃力。

掌握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以及它们的产生背景和推导过程。

课本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是“倒序求和”, 其根据是因为性质:m+n=p+q (m, n∈N) , 则am+an=ap+aq, 本质是等差数列的定义。解决本题的核心并不是在于知道“倒序求和”, 而是为什么要用倒序求和, 也就是数列求和公式的产生背景即等差数列特征, 如果单纯的只记住“倒序求和”, 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公式的产生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深挖例习题的内涵。

问题1. (课本109页例5)

本题不仅要会证明, 更要理解本题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问题3. (2008年全国理3)

三、不要回避课本中的难点

因为课本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难点。所以课本中的难点不能放过。2008年的高考试题20题是由课本第三册选修Ⅱ54页B组2题改编的。课本第2题的叙述比较冗长, 这对阅读能力差的同学, 无疑是一个难点, 好多学生搞不清每个人试验的次数, 另一个难点是不能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一、对随机变量概念的理解。

随机变量与函数有一定的联系, 所谓的随机变量, 实际上是用变量对试验结果的一种刻画, 是试验的结果与实数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这与函数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 只不过在函数概念中, 函数f (x) 的自变量是实数, 而随机变量的概念中, 随机变量的自变量是试验的结果。

问题4.将一颗骰子均匀掷两次, 随机变量为 ()

A.第一次出现的点数

B.第二次出现的点数

C.两次出现的点数之和

D.两次出现相同点的种数

常出现的错误选A或B, 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试验是什么?“将一颗骰子均匀的掷两次”是试验, 随机变量是用变量表示试验的结果, 试验的结果是针对“掷两次”而不是其中的一次。选C

难点二、函数与反函数概念的本质理解。

问题5. (2008年全国6) 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y=1n姨x+1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则f (x) =

本质是由y=f (x-1) 的解析式求y=f (x) 的解析式。

反函数也是函数, 而且也是研究函数及有关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对考查学生逆向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4: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效益;重点;抓手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4-1

我们用的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知识结构特点编写的。而高三一轮复习是要讲究知识的联系和组合,讲究知识的综合和应用,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根据内容模块的要求,便于准确把握重难点,明确学习的方向。将零散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从而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促进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的实践,本人在高三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轮复习建议还是按概念和理论、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本来,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较为零散,是片断式的,是链节式的,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就更应该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在系统性的条件下,落实具体知识点。

二、以典型的试题题例为课堂教学的抓手

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但是,一轮复习以理论来讲理论,以概念说概念,是“炒冷饭”,效果仅能是事倍功半,只有通过典型的试题来消化重点知识点,选典型的题例来揭示规律和方法。学习《说明》是研究考试的方向,研究考题是研究命题的深度,所以一轮课堂复习必须以典型的习题为课堂的主要抓手,通过选题、讲题、析题来内化知识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对应知识点考查的题型和题式,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更有实际性。

三、以规律的总结提炼为课堂教学的筋脉

斯宾塞所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作为一轮复习的组织原则是再恰当不过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题同解”总结出本质的东西,也可以抓住不同的变量设置“一题多变”,只要能得出结论,教学中运用的问题或题组应越少越好,而每一个考点对应的练习题可以适当多一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一轮复习也是完善知识体系,落实知识要点,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炼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牢固把握住化学规律展开教学。解决学生盲目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总结提炼规律是课堂教学的筋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一轮复习中,对基础知识,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要老师列举,这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教师可以构建学习框架,让学生自我梳理,教师的点评和恰当的例题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喜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在与金属、非金属、水、酸、碱、盐反应中讨论性质;我们也可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掌握知识。

一轮课堂教学复习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演排不会或错误较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而,课堂上常常会包办,让学生养成了“坐着听,仰头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变得力不从心。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应成为我们一轮课堂教学的主线。

我们在新课课堂教学中,由于起点低,所以学生能较好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懂得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就只顾梳理和挖掘知识点,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什么都要记,什么都好像学过,却不能感受到,我学了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每节课有了典型的习题作为支撑时,就要有效地做好师生的互动和主客体的作用。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面对现在的高考模式,化学学科是选修,不占总分,不宜过多占有语数英课时和课外时间,更不能冲淡它们的有效时间,影响总分的提高,所以,我们化学的“练”的环节就要前移到课堂,细化到课堂,恰到好处地“练”出效果。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调动,客体再怎么发力,效果也甚微,所以,在一轮课堂教学复习中,学生的训练主线不丢,但也不能出现练过头,教者的点拨功能、剖析功能、总结点睛功能不发挥,那就是课堂教学变成课堂练习,不是课堂了。课堂上学生训练主线不是格式化,不能程序化,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一时段和每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好坏系关课堂效益。

篇5: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复习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习计划,多好的复习形式,多好的复习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习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习,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

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习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习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习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习,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习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平,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习题的编选。练习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篇6: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个人教学反思

个人教学反思

郑丽芳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学期初期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两文一理)是学习习惯、学习理念反差较大的班级。理科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潜力较大,学习基础较好,但这些都只是针对他们所喜欢的数理化而言。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必须承认,他们还缺乏很基本的语文素养,缺乏很基本的语言感知及运用能力,对语文长期以来缺乏兴趣,与其他科目相比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甚至可用可怜一词来形容;文科班有比较优秀的学生,对语文有较浓厚兴趣,但这些是相对于兴趣而言的,对应试而言则有很大的能力欠缺,况且,文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较强的上进心,面对高考,这些无疑造成了进入高三时期绝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学习不足及隐患。

二、高三时期复习训练的具体措施

鉴于上述学习背景及实际情况,高三时期我与备课组的各位同事在学期初就制定了针对高三全年的复习计划,并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

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

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三、复习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一学期的备考中我们发现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不足。

1、学习极其被动。

2、缺乏应有的基础,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综合做题能力差,应试能力弱。

3、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过关。

4、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5、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篇7:高三语文第一轮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湖南省茶陵县第一中学 陈美勇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了,学生由于到了高三,认为时间迫在眉睫,大都在“抓紧时间”,课堂上变得很沉闷。再加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是炒现饭,或者是讲评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发挥。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试卷结构,突出复习重点

在复习刚开始阶段,要让学生心中明白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及分值,高考卷一般题型和分值是固定的,学生明白了,就会懂得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资料。例如:第一卷共九道选择题(每题3分),其中第一题4道,字音、字形占一道,成语的运用、病句各占一道,另外一道题,是从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选用等十几个考点中选取一题;其余七道包括科技说明文2道,文言文3道,分值较大的题有现代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作文等。知道了这些,就知道复习的重点了。

二、师生共同研讨《考试说明》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参考,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使学生明白考什么、怎么考,无疑对高三复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明确高考考察内容与范围,知道学习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探讨新旧《说明》的变化,锁定重点突破对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做无用功。

三、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

第一轮要全面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应用能力。

第一轮复习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字形、文学常识、词及短语、单复句、修辞、标点、现代文体知识、古今文学常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还要建立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其中,应该以语音、字形、修辞、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为重点。在第一轮的复习是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取舍资料。切忌盲目的搞题海战术,但也忌讳空洞的讲理论知识,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四、要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很容易留于一般性的程式。首先是教师讲解高考考点,分析命题趋势,然后讲授对策,最后再来点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的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兜售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曾经说过:“时装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面料如何高档,也不在于模特的表演如何的出色,而在于时装设计师的精心的设计。”时装如此,一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进行文言文的复习课,在我充分估计学生对于18个文言虚词记起来非常费力,我就给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之乎者也焉,而乃何其且,以若则所为,与

因于”。我跟学生说后面三个字“与因于”设想是一个作者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记住了。

五、课堂要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告诉。

高三语文复习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变成“填鸭子”。因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肯定都准备了很多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传授,这时教师就只注意“传”了,却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育和教学,而不是在喂肉鸡,一味的填、塞。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首先,教师心中应当时刻都装着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是在教育,是在唤醒他们,而不是告诉他们;是在启发引导他们,而不是灌输他们;是在做知识的“助产婆”,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输器”。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艺术,要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如果能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的话,教师肯定会多方动脑去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我想,这样的课堂应当会充满着活力的。

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法,去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启发学生的智慧,去塑造学生的学习品格。那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将是成功的教育者。

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微笑与热情,少给学生一些刻板与冷漠。

高三学生本来学习负担就比较重,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压力山大”,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起到调节作用,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体味到课堂的趣味和活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知识。而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把学生“盘活”,而要“盘活”学生,我们教师就应当用笑脸去面对学生,用热情去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来,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这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一课才是成功的一课。如果学生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而我们教师整天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副刻板和冷漠的面孔的话,是很难把课堂搞活的。那么,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才能够发挥其创造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这样宽松的环境。

七、教学语言要多一些形象与幽默,少一些抽象与说教。

如果想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的话,教师的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课堂上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把语言变得生动的话,无疑可以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的语言变得生动呢?首先,语言表达要具有形象性,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不妨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使语言形象化。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幽默一些,它不但可以使教师的变得生动,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幽默的话,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的。

篇8: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方案,模式,方法与策略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精深的学习工程。要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就需要教师注重复习策略, 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好每节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后也要影响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那么, 如何策划好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呢?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分析考纲, 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高考《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我们要重视对《考纲》的研读, 不只是读懂内容, 更重要的是思考教材上的知识点和考点在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各种能力在考题中是如何考查的。通过仔细分析, 掌握基本考核的知识内容、能力, 考查的范围、方向等重要信息, 再加强与教材的联系, 充分挖掘, 突出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知识, 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扎实,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理解,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 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许多学生都知道它们导电性的差别, 但常忽略第三种情况的存在而出现错误。例如,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1) N a Cl (2) 盐酸 (3) 硫酸 (4) 液氯 (5) N H3 (6) Fe (7) Cu O (8) 乙醇。许多学生答案为:电解质 (1) (2) (3) (6) (7) ;非电解质 (4) (5) (8) , 忽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 单质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这种情况。另外, 课本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相似。易混淆的概念, 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对这些相似概念, 应采用举例比较复习的方法,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 明确其共性, 认清其差异, 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尽可能把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嚼得通透。

二、讲练结合, 善于总结, 完善体系

化学知识丰富精深, 方法灵巧多变。不少学生认为, 化学难学, 不仅要做大量题, 要背的也很多, 而且知识点较分散, 易混淆。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这么多的类型, 这么多的方程式, 不知从何记起, 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绪。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独特精髓, 许多问题的关键、原理就在于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因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学习中极为重要, 务必熟练掌握。其实要记好化学方程式并不难, 关键在于怎样记, 化学学习讲究思路清晰, 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例如, 可先分清楚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是复分解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阴阳离子 (或原子团) 相互交换, 重新组合成新物质;若为氧化还原反应, 则应结合题意分析出哪种物质有氧化性, 哪种物质有还原性, 按化合价升降规律推导其可能的产物, 从而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 原电池和电解池相关问题, 两极的判断、两极反应以及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 离子浓度变化、PH值变化与计算等问题, 学生经常犯错, 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这是典型的思路不清晰, 对两池的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其实, 两池的特点和原理都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 有外加电源的装置为电解池, 无外加电源的装置为原电池;若出现多个池组合, 一般是含有活泼金属电极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都是在该电源 (即原电池) 带动下工作的电解池;如果最活泼的电极相同时, 则两极间活泼性差别较大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为电解池。分清两池后, 确定好两极, 然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移动情况;原电池中, 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正极;电解池:阴离子→阳极, 阳离子→阴极。最后, 书写电极方程式。原电池中, 负极通常是电极材料参与反应变成金属阳离子 (即M-ne-→M n+) , 正极通常是溶液中阳离子放电, 分析溶液中阳离子种类, 按阳离子放电顺序即可写出 (金属腐蚀时常为氧气放电即:O2+2H2O+4e-4O H-) 。根据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和两极反应情况,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非常清楚, 通过对两池的比较和训练以后,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驾轻就熟了。

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学习中, 部分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觉得非常繁琐复杂。事实上, 有机化学的知识更具有规律性, 只要熟悉好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理解好各官能团的衍变关系, 掌握规律, 类比类推, 就能触类旁通, 顺理成章。实践证明, 只有散乱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素材, 贴近生活, 拓宽视野

近些年高考中, 化学试题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情境,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如温室气体CO2的固定利用, 物质的分离, 尾气处理, 副产物的回收, 废物利用, 社会热点, 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面非常广泛, 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性。

四、把握梯度, 探究创新, 挖掘潜能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 坚持以能力立意, 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体现选拔功能。例如, 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的非选择题部分, 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探究与实验的能力, 预测今后这些能力探究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仍较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 重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训练, 突出实践性极为必要。当然也要控制好所选题型的难度、信度和效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 又能保持一定的区分度, 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扎实基础,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 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针对高中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 将所学知识进行精炼浓缩、联想迁移、升华放大, 利用比较、归纳、推理、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 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正视高考, 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精心策划下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笔者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情、课标、教材的理解,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编制所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案,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所使用的“导学案”主要呈现了教师的思路,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而编写“导学案”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化原则

所谓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基础过关、问题探究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化原则

问题是复习的开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总之,要有梯度、要有开放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三)重组性原则

恰当重组教材合理舍弃“原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重庆存在“一标多版”的现状,教师应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不同版本教材“原版”适当舍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一輪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目标:扎实推进、点点落实,夯实基础

由于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一学年完成三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而高三第一轮开始复习距新课学习(必修)内容已间隔近两年时间,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已所剩无几。所以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按模块顺序进行,重点解决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内容的复习问题,尽可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子目录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落实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内容。

(二)栏目及使用:专题高考导航、基础过关、问题探究、巩固练习四个部分。

1.“目标导航  单元导读”: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剖析,指出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在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无的放矢。本栏目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专题考点”,将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将“知道”“了解”“列举”等行为表述词略去,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第二块是重点把握,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近几年我省高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试题特点分析后,确定本主题在复习中应关注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本栏目以专题为单位,需要教师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适度解读。

2.“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本栏目以“课”为单位编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先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呈现本课的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框架。同时留出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的重点历史要素,由学生在课前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般是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填空对主干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在完成填空时通过翻阅教材,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本栏目的设置一般控制在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时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核对一下填空答案。

3.“重点问题  合作探究”:本栏目是课堂复习的核心栏目。这一栏目是针对本课中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环节、教师认为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内涵外延、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或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进行问题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本栏目以问题链形式出现的问题不超过6个,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左右以便留出时间供学生完成课堂巩固及消化时间。

4.“巩固练习  及时评讲”:本栏目是对本主题内容在复习效果的检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一般10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主要考虑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模拟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通过试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但所选的试题尽可能不跨专题和模块,这样才能与本课所学的内容真正吻合。本栏目在10——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尝试性,而尝试的结果也很令人欢欣鼓舞的。在今后教学中,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将继续探究,希望历史教学能够焕发青春,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浓浓书香。

参考文献:

[1]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柴从斌

海南新高考改革后,特别是从2017高考历史变动后,对学生的要求在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教材由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变为以专题模块为主体,高考的模式也有所调整,在原来题型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新情景型试题有所改变,增加了主观题分数。那么,新高考下的高三历史如何复习,如何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复习好必修和选修课本,让每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对自己所任课的文(2)班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复习效率是搞好复习的关键。首先,确立复习模式

第一步,课前根据学案巩固基础;每节课完成一课自然课,研读两遍课本; 第二步,课件中运用材料呈现复习要点;并熟记知识点,考纲考点; 第三步,去细留粗、归纳线索;在检验知识点考点; 第四步,精选习题,突破重难点,对本课高频考点再应用。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要做到问题实际解决:

(1)解除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对历史问题的实质、性质掌握不清楚的。(2)解决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的问题。(3)对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会而不对,对而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阅读能力差,许多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的。

(4)还有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的。(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盲目缺乏自信的。再次,后期的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1.认真、细致的研读新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通过研读2017年大纲及高考题,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到基础知识不失分。2.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1)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方法,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2)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重审视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3)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海南新改变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4)在训练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总之,新形势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考复习的核心,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学情设置复习方法,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获取理想成绩。

篇11: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该节课在学生复习巩固初中所学物质的分离方法基础之上,再学习另外两种分离方法——萃取和分液及层析,并总结出这两种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且用事实说明它们也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难点是:蒸馏、萃取分液的原理和方法;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层析分离物质等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 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主要以物质的状态以 及化学、物理分离方法两条主线串联知识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从实验事实分析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 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并能主动进行交流。【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物质分离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分离与提纯过程的最简设计方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教室设备、铁架台(带铁圈)、分液漏斗、烧杯、锥形瓶、碘水、四氯化碳、红墨水、粉笔、培养皿和蒸馏水。

【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会发现问题,无论是复习初过的过滤、结晶等还是本节课学习的蒸馏、萃取分液和层析,都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全班同学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对自己习得的知识进行反思,整理和探究,接着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兴趣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本节课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教学: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先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细节问题——学生交流、合作动手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化学研究,工业生产中经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如石油的分馏(录像投影)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学习了解,知道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经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从中体会用实验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用最通俗的例子解释提纯和分离:如果一个苹果有很小的一部分坏掉了,我们只用把烂掉的用小刀切掉就可以吃了,我们把苹果“提纯”了;现在蓝色笔和红色笔都在一起混合,有一小组只要蓝色笔,另外一小组只用红色笔,我们就要把他们“分离”开来。

设计意图]:用最通俗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分离和提纯的概念.教师提问]:我们在初中化学中也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请同学们回忆,你了解哪些分离,提纯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举出过滤,结晶,蒸发等多种分离的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复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什么样的混合物能够用过滤方法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结晶方法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交流。知道过滤使用于分离难溶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结晶适用于分离溶解度不同的物质,蒸馏适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物质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混合物的分离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的不同性质为原理的.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混合物的性质与分离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总结]:不同的分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不同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教师引导]:请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和研究完成教材第16页的“交流与讨论”,具体回答上面问题

投影]:问题一:分离氯化钠固体和泥沙(过滤实验装置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过滤:适用于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 过渡]:现在有一张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表,同学们就设计出 问题二:“从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固体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钾”(结晶)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的处理能力并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生活的密切性.学生设计,评价] 教师总结]:

分析讲述]:观察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可得出,硝酸钾在温度高时溶解度很大,在温度低时溶解度较小,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幅度不大,可以用这个特征用结晶的方法来提取硝酸钾。

步骤:(1)取适量水加热到90℃左右,加入固体混合物,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

(2)将所得溶液静置,冷却,降低温度到30℃左右,析出晶体。(3)过滤得到晶体。

教师补充]: 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的混合物

设计意图]:导入一种新的提纯方法---蒸馏.教师组装蒸馏装置边演示边讲解原理]:

(蒸馏)(蒸馏装置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蒸馏和分馏:适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 提出问题]:怎样把碘水中碘和水分离开呢?

教师演示]:

演示过程中说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25mL碘水,再加入10mL的四氯化碳溶液。四氯化碳是一种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不与水混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学生回答观看实验的体会] 教师总结]:通过比较,可见这种分离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分离方法是不同的。根据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四氯化碳不与水混溶,在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后,碘水中的碘就溶解在四氯化碳中而分层,上层水层,下层含有碘的四氯化碳层。这种分离方法叫萃取。(萃取过程图片)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四氯化碳层,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这过程叫分液。若让四氯化碳挥发掉就可得到碘单质。

过渡]:萃取和分液是适用于分离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混合物。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分离混合物呢?大家就着手完成一实验

实验]:每小组取一根粉笔,在粉笔根约1cm用红墨水点一大圆点做试样,在培养皿中装少量水,(注:粉笔上的墨水点不能浸入水中)静止片刻,观察粉笔上的颜色。

学生实验,发言实验体会] 教师总结]:实验发现粉笔上不同层的颜色不同,说明墨水是混合物,含有不同颜料,且上下层的颜料不同,这样可以把不同的颜料分离开,这种方法叫层析,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被吸附性能的不同将混合物分离的。若有类似性质的混合物,我们就可以用此种方法把它们分离开。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来掌握萃取和层析.小结与应用]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5种分离提纯的方法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投影]:五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过滤:适用于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

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的混合物 蒸馏(或分馏):适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

萃取和分液:适用于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层析: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被吸附性能不同的混合物。

实际应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成的产品往往混有多种杂质,这就需要我们将上述这些方法综合运用,有时还要用加入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再加以分离,才能解决问题。我们以17页“粗盐提纯”例子来说明。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现在请同学们设计出以下实验的分离方案:

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不溶于酸又不溶于水,碳酸钡可溶于盐酸不溶于水。现有主要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总结]: 投影]:步骤:

1.将粗盐溶解于水,过滤,除去泥沙。2.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3.再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4.过滤除去沉淀物。

5.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至溶液显中性。6.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晶体。让学生评价总结本实验]:

上一篇:实用技能培训活动下一篇:春天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