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讲稿

2024-08-25

教师备课讲稿(精选9篇)

篇1:教师备课讲稿

IRM备课讲稿-03讲-2009 课程名称:信息资源管理

主讲教师:张文新 授课内容:第 03 讲:信息与信息资源的度量技术 教学目的:

 理解为什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度量;——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掌握信息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定量化度量方法。 培养一种对管理对象进行定量化分析与建模的能力。内容大纲:

(1)对信息及信息资源进行度量的目的和意义;(2)信息的度量方法;(3)信息资源的度量方法。授课重点:

(1)定量化度量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意义(身边生活案例和企业案例);(2)信息的两种度量方法;(3)信息资源的两种度量方法。上讲回顾:

提问:上讲记住了点什么?

 信息资源管理的好获得的收益/管理不好受到的损失;(图书馆、CNKI)

 常用的信息资源度量的方法是什么?有人说存在电脑里看看文件的大小就知道了,是这样的吗?

承上启下:

从概念篇到技术篇——信息资源有价值、有特点、需要管理,那么怎么管理呢?第一步,管理的基础是对其进行科学度量。与学生交互方式:

(1)提问:让你管房子,你首先得知道你有多少间房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少间房子呢?数一数。让你管钱,管一个单位得钱,你得知道单位有多少钱,怎么知道一个单位有多少钱呢?得会计核算,得查账。(2)仔细看并比较几幅照片。案例讲解:

(1)比较几幅照片;

(2)企业数据资源规划-有多少数据?购买多大的硬盘?最大的硬盘也存不下怎么办?一个月的数据能存下,一年、两年、三年的数据存不下怎么办?(磁盘阵列)

 提问:现在最大得硬盘多大?一个企业得数据库存在哪里?中国移动通信数据库存在哪里?

(3)作为一个高校信息资源主管,你如何评估计算你所管理的信息和信息资源量?需要精确计算吗?怎么精确计算?

(4)一个企业或组织,产生信息量最大的部门在哪里?(计算中心交换机放在哪里?)你是怎么度量的?

内容学时分割:

(1)上讲回顾10分钟;(2)度量得目的和意义20分钟;(3)信息得度量20分钟;(4)信息资源的度量20分钟;(5)案例讨论20分钟。课堂讨论:案例:

 计算机中存储数据,一个英文字符占一个字节,为什么一个汉字就占两个字节呢?  中文期刊网

课下作业:

(1)题3.1.练习:应用信息度量方法之一计算(估算)中文期刊网每天新增加的信息量。

篇2:教师备课讲稿

备课是一个将学生、教材和教师自己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

备课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老师的技巧和匠心,那么,关于备课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技巧呢?

三个新理念

备课新理念之一: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

教师两大专业行为,即备课与上课,二者比较,备课更为专业和重要。备课的专业说法是学习设计。课堂革命的前提是学习设计的改进,而常规备课不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专业方案直接关联学习设计。教案就是教师专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许多教师的教案并不专业,也不专门。

不专业、不专门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不专业,还是几十年的老套路,即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生产过程不专业,许多教师并不会认真写教案,不分析具体情形,照搬照抄,甚至直接在网上下载下来;不专门,有教师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一个教案用多年。

而专门方案的制定需要理论、规范、技术和工具的支撑。学习过程中无流程的任意发挥现象已比较普遍,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掌握高质量学习的技术,才能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备课新理念之二:始终带着产品的思维展开

产品思维线路图是这样的:

先发路线——显性的逆向设计,即预期会用一个怎样的产品交付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整个过程需要边生产边学习。

跟进路线——隐性的导航设计,即在尊重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中埋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知不觉地导航着用户的认知走向。

错综交互路线——只有显性与隐性紧紧贴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既要始终以“用户需要怎样的产品”来贯穿,也要逐渐被“我希望你能产生这样的共鸣”所影响。

这种过程实现了所期待的理想学习状态:学习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不断地积累与打破经验、建立并改变范式,不断地更新、充实、发展自我的过程。

学生从开始确立选题起就是有产品化预期的,需要不断洞悉谁会需要这样的产品,并将一系列有设计的“打法”贯穿于研究之中,一路的解决问题与自我成长又是对能力、态度、精神品质的锻造,最终看到自己的产品诞生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在完成一次学习闭合的同时内动力再次激发,学习的能量在巅峰中得以存续。

备课新理念之三:充分放大关注学生差异这一维度

如何备好一节课?需要考虑的维度很多,但备课中最需要考虑的一定是学情,而学情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备课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两种关键性的认知差异:一是起点差异,二是思维差异。

为什么说这两种认知差异是关键性的呢?首先,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直接决定着教学起点的定位问题,具体到一节课而言,如果教师对“该课背景下”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研究不透,就有可能把教学起点定得过高或过低,甚至错位,这都会影响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再说思维差异,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得很快,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得很好。抽象思维发展得好的学生学习数学就相对轻松;而有的学生离开实物就没有办法理解,会显得很吃力。

针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和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供他们选择,使之每种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高度相匹配。

四大技巧

技巧1:常听“老教师”的课

所谓“老教师”,要么是对所教内容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已教过至少两轮),要么是对所教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相处心得(熟悉学生更理解学生)。听这样的教师的课,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师减少盲目摸索的风险,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更顺利地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听课时不只要记录课堂流程,更要随时把自己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标注出来,比如对某些概念的深入阐释,对难点的具体处理方式,对学生特定反应的应对等。边听边主动总结,注意把握整体框架(整节课的主线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如何分布,高潮在什么位置以及怎样处理)。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听过课就尽可能找被听课的教师讨论,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追问一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很多处理思路是高度:经验性的,一时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等自己亲自上过课之后,可能就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技巧2:反向设计教学

美国学者将课程设计过程进行了规范化,并且取名为“反向设计”,其实就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反向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期望的结果。你期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这些就可以形成你的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用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你也可以采用提问、观察、对话,以及一些更传统的方法,比如背诵或者默写。

第三步,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活动、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技巧3:用思维导图备课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思维。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五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与其背道而驰,领会了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

习题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关键看老师能否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四是读懂自己。

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五是读懂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技巧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上,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篇3:教师备课讲稿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跨入21世纪, 一场全国性的基础教育改革将语文教学改革推向高潮, 而阅读教学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 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阅读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变得热闹活跃, 气氛融洽。但在新课程改革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教学片面吸收了新课程理念, 忽视了教学的基本精神——求“实”。本文以中学课文《背影》为例, 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解读调查, 从“教师备课”方面, 浅谈“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

教师备课要“肯实干”, 是指教师应有踏踏实实的备课精神, 对自己提出精益求精的备课要求, 广集资料, 深入思考, 吃透教材, 科学设计, 不想当然, 不投机取巧, 不应付了事。

一、“备教材”要“实心”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这法儿那法儿, 不钻研教材就没有法儿。”因此,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实心实意地钻研教材, 不依赖教学参考书, 不走马观花。

首先, 态度认真, 虚心学习。调查中, 有教师认为:“《背影》语言平淡, 叙述平庸, 仅‘望父买橘’一段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可圈可点。但是, 学生中的写作高手也能写出来。只不过《背影》创作于白话文初期, 又是朱自清的作品, 因此被奉为经典罢了。”试想:如果教师以这样的态度教学, 能引领学生体会此文的妙处吗?

《背影》创作于1925年, 1930年首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此后二十年, 入选多家教材, 地位稳固。1951至1978年, 因政治问题被否定。1980年再次被收入初中语文教材, 直至今天, 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台湾, 《背影》都是中学教材必选的经典。“短短的一篇《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令人深思的背影”。这样一篇散文, 说它是经典, 选它入教材, 难道仅仅因为它“创作于白话文初期又是朱自清的作品”吗?难道众多文学评论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眼光不及中学教师?著名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中, 教师的备课态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 教师面对每一篇课文, 都应树立经典意识, 以学习的态度, 谦虚地阅读教材, 把文本解读落到实处。

其次, 动情阅读, 深入思考。深入文本, 就是教师以不同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阅读中, 教师应抛弃旧有框架, 不带任何成见地阅读, 以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深入地文本细读, 能给教学设计输入新鲜的血液, 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教师应当好好学习一下文本细读理论。

再次, 扩展阅读, 广集资料。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文本细读是不够的, 备课中, 教师还应广泛阅读各种文献资料, 开拓视野, 加深认识, 以更高的视角俯视文本。例如, 如果教师读了倪文尖的《〈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就会了解《背影》成为经典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和“它内在成为经典的素质”;如果读了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 就会知道它的审美价值和教学意义;如果读了傅书华《永远的〈背影〉》, 就会思考“中国传统文人对父辈的忏悔情结”……这些扩展性知识, 教师可以不讲, 但不能不看, 不能不懂。

二、“备学生”要“实际”

“备学生”要“实际”, 指教师备课时要真正了解学生, 尽可能地做一下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的解读水平和疑问所在。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着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为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 笔者找来两名十三岁的初中生进行解读调查。调查发现, 两名初中生在读《背影》时很认真, 很真诚, 只是, 读完后, 学生质疑:这样的事, 发生几率不大。火车站到处都有卖水果的, 为什么非要爬月台买橘子呢?这样的质疑, 如果教师做过课前调查, 就不会有后文“背景介绍”不重要的思想。没有课前调查, 不知道学生的疑问所在, 整堂课无论讲得多精彩, 都是无用功。

三、“备教法”要“实用”

“备教法”要“实用”, 指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上, 每一个环节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具体可行, 科学有效, 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颖、华丽而失去科学性、实用性。

调查中, 一位教师谈起他的教学设计:

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爬月台的艰难, 教师让班里最灵活的两位同学到讲桌前做“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身子向左微倾”的动作, 并保持五秒钟。两位同学坚持不住, 老师趁机启发学生:“同学们, 我们连五秒钟都坚持不住, 那位年老体弱的父亲爬上去有多困难啊!”于是, 同学们感动了。

这个教学设计, 乍看很精彩, 可仔细想:“保持五秒钟”与“爬月台”一样吗?“爬月台”是动态过程, 而“保持五秒钟”是把这个动态过程静止化, 难度远远大于“爬月台”。教师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教学设计应当是科学的, 可行的。

篇4:教师备课“五有”

目中有人——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性。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时间的安排都要植根于学生的实际。认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分析学情。“眼中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成,“以学生为本”,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胸中有法——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在备课时,既考虑到怎么教,也要考虑到怎么学。教法重要,学法也很重要。比如,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然后把“单音词变复音词”的3种方法告诉学生,学生学习古文就不再难了。

手中有技——课件。教师对现代技术不但应达到会操作,还应会维护与修理,以防突发事件发生,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上课前,制作的课件必须演示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上示范课、公开课时,更应该注意,以防出现差错时手忙脚乱。

课后有思——反思。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篇5:一年级集体备课讲稿

——《我们去植树》集体备课主题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对本次集体备课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引领,同时感谢与会教师的热情参与。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去植树》一文,集体研讨主题是“激发童真童趣,培养朗读热情”。下面针对此次主题及如何备课来实现对主题的诠释,我做一下简要阐述。

一、教材的解读。

《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迎着春风,迈开大步,走,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去植树!”

全诗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至二节讲少先队员怀着愉悦的心情,在荒滩沟渠等处栽下了一棵棵青翠的小树。第三至五节,讲植树的好处。先讲树是“绿色工厂”,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后讲“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能叫风沙低头,让百鸟起舞。充分显示植树造林能绿化祖国,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第六节讲森林是“绿色宝库”,与人类关系密切。最后一句与开头一节的末句相同,首尾呼应,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诗歌中“我们去植树!”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核心。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它在一二节的语境中,表达的是孩子们植树时的愉悦。课文的插图中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课文中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是最好的证明。课文第二次出现“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课文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除了前面首尾呼应外,仔细分析,这句还是对三、四、五节的一个总结。植树可以给人们提供清新的氧气;树木可以绿化荒山,染绿祖国版图;植树可以防风固沙;孩子们栽下的不仅是伴随自己成长的树苗,栽下的还是绿色的希望,是若干年后,人类、动物还能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时的孩子们再去体会“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就不单单是愉快、欣喜,它厚重了许多,中间有沉甸甸的责任,还有战胜困难,绿化祖国的决心。

二、童真童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非常不集中,但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了文本,发展了能力,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读一读,读出童趣;二是演一演,演出童真;三是编一编,编出乐趣;四是做游戏,激发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取乐引趣,延伸语文教学的“兴趣观”。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不仅仅在于课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打开教室的门窗,走出校门,让孩子们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宽阔的闪动着奇光异彩的生活。”

三、朗读热情的培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课标》)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是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捷径,更是读者心声的复活,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呢?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激发自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会使其对朗读产生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二是感情范读。响亮悦耳的范读会极具感染力,其声调平仄交错,加上嗓音变化,把无声文字读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或深沉委婉,或欢畅愉悦,或豪迈悲壮,使学生在听觉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三是花样竞读。小组之间赛读,学生们谁也不甘输给对方,读得特认真,特有感情。男女同学比赛竞争就更激烈了,双方互不相让,都尽量发挥最好的朗读技巧超越对方。以上只是我针对此次集体备课的个人的一点点想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有请主备人进行说课展示,请大家结合主备人的设计理念来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异同处,并期待我们能共同探索出激发童趣童真,培养朗读热情的好方法。有请主备人。

明水县崇德小学

校本教研工作

《 我们去

植树》

一 年 一 班

篇6: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讲稿

12《要好好学字》

《要好好学字》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写人物的课文,讲述了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学习写字这样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这类写人物的课文,很难上出新意。他不像童话故事那么有趣,来吸引着孩子;也不像散文那么有美感,能让孩子在美妙地语言旋律中陶醉。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两个小八路是谁?你能从图上指出他们来吗?”“你认为他是刘长贵的理由是什么?”“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简单介绍同学吗?”我利用插图很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恰时进行了口语训练,效果不错。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表演的方式为手段,首先,我问学生,想不想演一演?学生听后兴奋起来,都想试试。我告诉同学们,要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认真读,记住毛主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并把毛主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划出来。想一想,怎么才能读好呢?并试着读一读。谁读得认真就清谁上来表演。学生们认真地读了起来。过了一回,我请几名学生上来表演,下面的学生当导演,看一看他们表演的怎样。第一轮的表演,导演们发现,“毛泽东”说话后没有弯下腰。在学生们提出来后,我问:“为什么要弯下腰呢?”学生们根据自己刚才学习所得,有的以课文叙述唯一;有的以课文插图为依据;等等,在讨论中,我适机引导学生,你从“弯腰”这一个动作中,发现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们对于毛主席关心爱护少年儿童便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说:谁来扮演毛主席,读一读他说的话,把毛主席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读出来?在读一读,评一评中,学生们读出了味道,有的说:“毛主席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应该慢一点,这样才能让两个小八路听清楚。”看,学生们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关心小八路了。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讲稿

13《朱德的扁担》

13《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补充了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告诉学生十大元帅是:林彪、朱德、陈毅、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我一边介绍一边在心里感触“书到用时方恨少” 呀!如果平时能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现在上起课来就轻松多。

14《梅兰芳学艺》我感到整个思路是很明晰的,重点部分也好落实,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语言要够生动,以至学生朗读的兴致才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看看:

一、运用方法,理解词语。

文中有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如“眼睛没有神儿”“眼睛会说话”“紧盯”“注视”“著名”“京剧大师”“勤学苦练”等,怎样让学生能理解这些词语呢?其中“勤学苦练”是全文的中心词,概括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儿童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眼睛没有神儿”时,我采取的是“观察、讨论”法,讨论“没神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的讨论中,老师再根据学生所说的零碎的观察结果中综合出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在理解“眼睛会说话”时,我采取的是“猜一猜”的办法,我看着班级中较顽皮的学生,问学生:“你从老师的眼睛中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看出了演员眼神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从而也理解了“眼睛会说话”的含义。在理解“大师”这个词语时,我采取的是联系生活,和学生谈谈在一年级时认识的怀素,他的字写得非常好,人们很喜欢他,尊敬他,称他为“书法大师”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大师”就是指“某一方面很有成就,被大家所认识、了解的人”。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讲稿

15《大禹治水》

15《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17古诗《登鹳雀楼》

17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叫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

19《小动物过冬》

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这节课我打算是这样上的:

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质疑,“冬天到了,人们怎么过冬?那可爱的小动物又如何过冬呢?”从儿童有兴趣的话题导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非常积极地投入课堂。当讲到“迁徙”和“冬眠”的时候,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去验证知识,去了解更多的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反馈知识。这样使他们学得快乐,学得灵活。

二、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充分地读自主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生熟悉生字词后,我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样过冬的?”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这样学生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在表演中体验、感悟

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在教学“冬眠”时,我请小朋友上来扮演青蛙,表演青蛙是怎样冬眠的。通过小朋友的表演、评价,知道了表演冬眠时应该是不动的,因为青蛙冬眠是不吃不动的。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讲稿

《美丽的丹顶鹤》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我首先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去发现丹顶鹤的美,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句子。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后,说说为什么觉得这儿美,再总结出:色彩美,姿态美,传说美。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发现丹顶鹤的颜色之美。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给丹顶鹤涂颜色的环节。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有更深刻的教学作用。要想画出一只美丽的丹顶鹤就必须熟悉课文,能体会到丹顶鹤的美丽。而当学生给丹顶鹤涂上颜色时,一只栩栩如生的丹顶鹤不仅跃然纸上,更渗透进孩子们的内心。通过画也能带动孩子们更好的读出丹顶鹤的美来。

语文教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读,我通过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加上动作表演读,想象读,范读等,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出丹顶鹤的美。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讲稿

21《水乡歌》

21《水乡歌》这是一首新诗。从内容来看,课文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水乡特点,勾画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诗歌充分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

在上这堂课时,首先要解决生字词,之后才能进行朗读的训练。本课共4个小节,除第二小节外,其余3节生字词较多,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把重点的生字词单独提出来学习,然后再回到文章中学习,第二节则是随文识字。第一课时里,重点是前三小节的学习,在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能见到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为下一课时理解水乡的“歌多”做好铺垫。在第一课时学习写了两个字“乡、片”剩下的字在第二课时按结构类型来学习书写。由于课文开头采用的问答方式引入,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次使用引读的手法,使孩子有兴趣读,更有利于背诵,只是在机制和时机上还有待研究和调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说”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那份“读”的热情、“说”的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说”,让学生通过读书和口语表达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阅读的乐趣”和“提升运用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讲稿

21《水乡歌》

22《云房子》是小学苏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资百态逗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洁净艳丽。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这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用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竟的感觉。让学生在教轻松的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活动,从而真正把课文读懂读好,达到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的目的。

23《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渗透着强烈的美育因素。在上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巧妙地把语文课作为美育的阵地,努力地挖掘和提示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和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老师的语言感染,有表情的朗读等方法,把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点化了出来,呼唤了出来,凝聚、升华为一种崇高的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美,显得特别真切,特别自然。

1、凭借语言,引入美的情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富有感染力。在这堂课上,老师就发挥了语言的优势。设计好了精妙的导语、描述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2、引导品味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语感。语感是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能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句子看来平淡,但用词传神,含义也深。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像“连绵起伏、余辉、壮丽”这些词的字面含义,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品词析句,通过画画来理解“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等词语。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夕阳下山时周围景色的美,那种动态、色度变化的美,在指导朗读时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在此同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悟出这样学习的学生才能学好知识,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从而激发了他们专心听讲、好学上进的美好感情。

篇7: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讲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一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二 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三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2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四 过程设计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

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

5、斯科特的绝笔。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环节三: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五 结语:

篇8:备课技能——中职教师备课之我见

1.常年备课。

常年备课, 就是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 它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观察, 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 要天天备课, 月月备课, 这就是所说的常年备课。

2.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 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 学期备课可粗一些, 学期备课后可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

3.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 (模块) 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 单元备课拟出单元 (模块) 的教学计划, 提倡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

4.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5.课前复案。

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 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

这是教者课后回顾, 反思总结的过程。

二、备课的内容

1.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

(1) 弄清课程标准。

教师备课只有熟悉教学课标, 才能胸怀全局, 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 真正做到纲举目张。

(2) 弄清教材体系。

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 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 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 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 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3) 弄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节点, 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 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限性的特点。

(4) 弄清教材特点。

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5) 弄清教材疑点。

所谓疑点, 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 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教师在备课中, 要去分析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的质疑, 以便给以释疑解惑。

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

(1) 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兴趣等。

(2) 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 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

(3) 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 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

(4) 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 哪些方法不适应, 喜欢什么样的方法, 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5) 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

(6) 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

3.备教学资料——掌握四项原则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 教师必须吃透。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给教材“添油”“加醋”, 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1) 博览精选, 厚积薄发。作为教师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 同时还要懂得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 更要掌握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2) 消化吸收, 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不能照搬照抄, 更不能喧宾夺主, 重在消化吸收, 贵在创新运用。

(3) 凡引入教学内容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 要避免错误。

(4) 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 要避免陈芝麻烂谷子。

4.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

(1) 单一性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

(2) 综合型教学方法。

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 又能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教学方法, 一方面, 要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教法;另一方面, 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改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

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1) 学法指导的内容:

①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 分配学习时间, 选择学习方法。②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③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学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英语的方法、

(2) 方法指导的原则:

体现自主性、针对性、操作性、差异性、巩固性。

(3) 学法指导的形式:

①渗透指导;②讲授指导;③交流指导;④点拔指导;⑤示范指导。

三、优化课堂设计要领

优化课堂设计, 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学习、借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堂设计方案。

四、编写教案

当前教案编写要注意克服以下几个问题: (1) 搬家式教案。这种教案是教师照抄参考书; (2) 应付检查式教案。这种教案不是为教学所用, 而是为了应付检查, 表面看工整规范, 但只是摆花架子; (3) 缺少创新的教案。这种教案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五大教学环节”, 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旧框框。

1.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符合科学性。依纲扣本, 避免出现知识上错误; (2) 加强创新性, 避免千遍一律; (3) 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 避免千人一面; (4) 强调操作性。以简驾繁, 避免臃肿繁琐; (5) 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 避免死教条。

2.教案编写的内容

(1) 课题 (说明本课名称) ; (2) 课型 (说明属于新授课, 还是复习课、还是练习题、实验课等) ; (3) 课时 (说明属第几课时) ; (4) 教学目标 (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的,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 (5) 教学重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6) 教学难点 (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的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 (7) 教学程序 (或称课堂结构, 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 ; (8) 作业处理 (说明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 ; (9) 板书设计 (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 (10) 教具 (或称教具准备, 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

3.编写教案详略得当

篇9:教师备课备什么

一、要认真备教材

备教材包括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章节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教材,我们不必严格按部就班,更不能照本宣科。它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了范例,提供了相关的教学素材和资料,支持和帮助教学活动。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重新认识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如何对教材加工呢?就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内容,以更好地达成目标;根据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恰当的问题链接,能够不断刺激学生积极参与,避免“见树不见林”,力求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二、要认真备学生

备课要从学生入手,这样有利于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本人实践,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与学生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三、要认真备方法

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学方法要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习探究。现在的每一课教材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情境,但我并没有都照搬应用,而是努力寻找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学习的题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所需要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师一定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例如,学习新知识,教师可通过直观教具等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精心设疑促使学生探究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师备课讲稿】相关文章:

教师备课要求05-14

新教师备课06-05

教师备课范例08-09

教师备课规范09-07

教师备课分析论文04-16

教师备课笔记范文05-28

教师备课笔记封面07-06

教师备课检查小结07-06

教师备课教学反思07-06

教师电子备课小结07-06

上一篇: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复习语文的方法下一篇:教学方法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