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2024-05-21

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精选9篇)

篇1: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苏教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1.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

张飞扔鸡_-有劲难使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2.关于渴求人才的古诗:

“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3.有关廉洁自律的诗句: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的闾阎话短长。 于谦

按要求写词语

1.举荐—荐举(意思相同):代替—替代 合适—适合 喜欢—欢喜后退—退后

2.鸡蛋—蛋鸡(意思不同):回来—来回 科学—学科 过去 去过愿意—意愿

3.兴亡(两个字来往 往来意思相反):来回 来去 高低 高矮 上下 前后左右

4.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形容人猛然醒悟的成语: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6.含有数字的成语:学富五车 千姿百态 九牛一毛 百尺竿头 万紫

千红 六六大顺一泻千里

7.形容品格高尚的成语:两袖清风 大公无私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公正无私铁面无私

8.描述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

9.与“三国”有关的词语(有关历史故事的):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按要求写句子。

字。

容易读错音的字。

诸(zhu前鼻音) 晌(shang翘舌音) 晋(jin前鼻音) 悼(dao不是diao) 召(zhao翘舌音) 慎(shen翘舌音) 宰(zai平舌音) 盛(sheng翘舌音) 腥(xing后鼻音) 奈(nai不是lai)

多音字。

吐 呕吐(tù) 喷吐(tǔ) 解 姓解(xia) 解答(jit)

容易读错音的字。

呈(cheng翘舌音,后鼻音) 测(ce平舌音) 症(zheng翘舌音,后鼻音) 钉(ding后鼻音)

恒(heng后鼻音) 蔬(shu翘舌音) 屋(wu不是wo) 摔(shuai翘舌音) 瘦(shou翘舌音)

_ 大黄(dài huáng)白术(bái zhú)黄芪(huáng qí)

黄芩(huáng qín) 川芎(chuün xiōng)茯苓(fú líng)

容易写错的词语。

放弃 娴熟 给予 监测 疲惫 通畅 搏斗 劳累 番茄 盲童 天使 清脆 蔬菜 亲戚 捐献 忙碌 瘦小 仰面 责怪 翻山越岭 脖子 闭上 轮流 突法奇想 闷热 旷地 雷声大作 身先士卒 附近纤弱 大雨如注 声色俱厉

成语。

白衣天使、玉洁冰清、救死扶伤、处变不惊、舍生忘死(形容医护人员的)

词语理解.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纤弱:柔弱纤细。

大雨如注:注,灌入。同义词: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暴风骤雨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优美句子摘抄大全-哲理类

1、时时记住别人的好,常常拥有一份好心情。

2、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3、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4、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5、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6、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7、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8、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10、人的外貌稍丑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缺陷,心理的疾病有时会危害灵魂,毁灭一个人,心理整容比面相整容更重要。

篇2: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老搭档们会问:“教四年级是不是比低年级强点啊?”我赶紧说“是啊是啊!最起码比一年级刚入校时好管多了!孩子们不那么傻了。”好管一些啊,孩子们是不是不那么傻事实上,各个年级段都有自己的难题,也都有占优势的地方。可是我当然不能这样回答,因为会被当成说风凉话。

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时长高了一点,不过我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只是稍微懂事了一点。你和他讲一讲心里话或者讲讲道理他们能听懂些,而且还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也比一二年级孩子更机灵点,知道审时度势,知道猜一猜作业是什么,而且基本上都能猜中,知道提前去完成他的作业,因为这样的话剩余时间就可以玩了。知道在学校的基本行为标准。

而中年级的学生难管的地方在于:坏习惯根深蒂固!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开学两周遇到了我就遇到了一个十分自我而且又执拗的男生,开启了我和学生的第一次较量。特别“酸爽”!经过和家长以及请教有经验的孙老师,才确定了管理他的办法,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当众指责批评他,把他叫到一个角落里悄悄给他说。中年级的学生管理的难点在于几个别人。

中年级的学生家长,相比较而言,似乎已经不太在意老师的反馈了。孩子一年级刚入学时,家长那个激动劲头,接近疯狂,每天晚上辅导孩子作业,很多家长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夸张到心脏病住院。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孩子的在校表现,完全是一个认真的陪读家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稳定,家长也渐渐放心起来,到了四年级,他自己的孩子是查啥情况啥程度他比谁都清楚,如果你叫叫家长到学校,他估计大概的能猜出来是因为什么事情被叫,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努力过了,孩子已经定型了,他们不想再做努力不想再做挣扎了,所以叫家长有点困难。这一学期开学两周,我给一个家长打了两次电话,好说歹说,才把她给请过来。家长到校后,开口就说:“孩子我已经尽力了你看咋办就咋办吧!”这句话,对于被一二年级家长积极配合习惯了的我来说,小心脏有点受不了。自我平息了片刻,才终于冷静下来。

四年级我遇到的最恐惧的事情,不是管理班级,而是作文教学,我有点儿如临大敌的感觉。尽管我以前的确教过几年初中和小学中年级,但是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那种感觉,以前人家说老师教几年级就是几年级的水平,我成天不叫作文,自己的写作水平几乎成零了。从这学期第二周开始,我就进入了备战状态,备教材之后,去听课,提前一天布置预习和口语交际任务,希望学生们心里至少有素材。听孙老师的课,我记了满满的两张,觉得心里有谱啦,下午就信心满满地去给学生上作文课了!站在讲台上一开口才发现,人家讲得那么好,你这边根本只是学到点皮毛!照本宣科都是难事。我只好就把我最关注的认为最要紧的,给他们讲了出来。二十分钟不到,我就讲完了,然后让学生开始写作。我发现学生写得还挺快,两节课后没有写完的只有两个人,我可开心了!今天早上,把习作收了一翻看,没有条理没有层次没有中心句!好的地方是写得还挺顺溜,字数挺多。到底应该怎么批改怎么为一些特殊作文下结论,我又为难了。要知道,中高年级语文一大难就是批改作文!

篇3: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1. 单元教材分析

重组单元的四篇课文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泉城》主要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赞美了泉水的奇丽,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田园诗情》让我们领略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 体会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的交融, 充满了诗情画意。《雾凇》则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 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联系起来, 可以用练习三中“江山如画”来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同时在结构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从整体到局部, 体现总—分—总的结构。《泉城》一开始总写七十二泉, 再分写四大名泉, 最后总写济南之所以被冠以“泉城”美誉实乃名不虚传;《九寨沟》先总写进入九寨沟景区就像进入童话世界, 再写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最后总结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田园诗情》先总写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 接着描绘了白天的田园风光图和夜晚静谧安详的画面, 最后由衷地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感叹;《雾凇》虽有点类似于科学小品文但课文开头结尾都写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的美景, 结构上也体现了总—分—总的特点。

2.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和要求。

(2) 通过本单元四篇写景类课文的学习, 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体的体悟水平。

(3) 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章学习的综合能力, 形成写景类文章的类结构意识和能力。

3. 单元主题教学建议

鉴于本单元类课文的教材特点, 重组单元后, 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即学生需要什么, 学生可以怎么学。我以为, 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 低年级因为学生的年龄小, 所选的写景类课文内容相对都很简单, 篇幅短小, 概括性描写居多, 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在阅读中识字外, 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景物的名称、位置和主要特点, 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到了中年级, 写景类文章的内容选取的范围逐渐扩大, 介绍描摹的角度逐渐增多, 重点部分描写得也比较细致了。这时, 我们要帮助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景物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并且能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事物来具体介绍的。阅读课文时,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自然的美好, 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进入作者表达的意境, 努力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基于以上认识, 在进行写景单元课文教学时,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结构、用结构”和“长程两段式”学习策略, 我在具体课文教学前, 增加了单元导读课, 目的是整体设计单元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 了解写景类单元归类的学习要求, 进一步提高学习写景类文章的积极性、自觉性, 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和会学。

随后, 我又从四篇写景文中选择《泉城》作为本单元导读课后教学的第一篇, 进行完整的教结构的课文研究。之所以选择《泉城》, 是因为这一篇课文语言优美, 结构清晰, 写作点面结合, 特点鲜明。作者首先从面上概括叙写了济南泉水的多和美, 从形态和声音两个方面, 展现了济南名泉的全貌。接着, 作者又精选了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四大名泉, 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重点描绘。这样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形象地写出济南泉水的姿态各异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总分层次清楚, 无论谋篇布局, 还是文字运用, 都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教材。

教学中, 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程开放。一切问题均来自于学生, 经过我梳理、归纳后再次回到学生中去, 让小组充分地讨论、交流, 然后汇报, 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感悟语言。结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七十二泉的, 轻松自如, 真正地做到了水到渠成。针对写景单元主题教学的学法, 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1) 明确写作顺序。优秀的写景课文总是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写作, 以丰富的层次感来构成画面的立体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 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 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2) 理清文章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 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 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

(3) 体会思想感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描写运用, 抒发自己的感受。借景抒情, 寓景于情, 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4) 品析语言文字。文章的美, 全都需要依托语言来表现。或朴素或优美, 或自然或新奇, 或严谨或洒脱, 或通俗或典雅, 语言以它千姿百态的美诠释了这类文章的内涵。以读为本, 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 并主动积累语言文字。

(5) 渗透写作知识。当前学生在进行写景作文时思路紊乱、层次不清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在学文中巧妙引导以课文为范文, 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渗透写法的指导, 尤为重要。

在写景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推进过程中, 可以有课前积累作为补充, 比如景物的好词、好句、好段积累等。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拓展其他类型的写景文章, 帮助学生打开阅读思路和写作思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习作水平, 发挥好课内教学指向课外的功能。

4. 单元主题教学的后思考

对写景课文贵在读有所悟, 所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我们还是需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 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美景、美情的过程, 侧重点是学习语言, 但又与内容密切相关, 并非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赏景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 所以体会“情”很重要。同时, 赏析应该是最重要的。在赏的同时把一些基本的写景技巧传达给学生。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动静相结合, 等等。教会他们欣赏, 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付诸实践。

篇4: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5: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土门关小学 寇占德

2017.5.6 教学内容:教科书39~41页。(认识平行线)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正确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直尺、三角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39页上的两幅图片。提问:照片上的场景你在哪里见过? 提问;看着照片上的红线和蓝线,说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 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的直线的关系,这就是平行。

举例子,和学生谈我们知道课本上举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的例子不是相交就是平行,那么请问你作业本上自己画的线和老师在黑板上画的线会相交吗?会平行吗?为什么?)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平行线。

(1)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老师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请学生们打开练习本看一看,练习本上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追问:长方形两条对边,练习本的两条横格线所在的两条直线,都有什么样的特点?(2)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方法一:延长后,上面会相交,所以它不是平行线

方法二:平行线在不同的位置宽窄应该是一样的,它看上去上面窄下面宽,所以不是平行线。(这是难点,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

(3)结合上面的话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照下面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要准备好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后再回答,先猜想再感知再下结论)

(4)想想做做第3题: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画平行线(1)学生尝试画,画在自备本上,交流 a利用本子上的平行线画。b利用直尺的两条平行的边画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现成的平行线在画。c先随意画一条,再“平移”,得到另一条直线,就是它的平行线

可能会有学生指出:在平移的过程中,只要有抖动,那平行线画出来就不准了 体验

(2)讨论:那怎样才能使平移的时候尺不乱抖呢? 引导学生发现书上p.40中间的画法

强调: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用其中的一条画线,另一条紧贴着直尺,沿直尺移动,这样就不会有偏差了,移到一个合适的一个合适的位置,再画出另一条边,这样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3.学生练习画(1)完成试一试

(2)经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要主意引导学生用尺子的直角边先和已知直线对齐,在靠直尺最后移动尺子对准A点)

三、练习:

1.学生在自备本上互相出题画平行线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指出:其实平行线也就是通过平移后得到的直线。所以这张图里对应的边之间都是平行的。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线

相交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认识平行线------对概念教学的反思

土门关小学 寇占德

相交和平行,学生能很容易初步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是对于将概念进行变式让学生判断就会错了,例如: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许多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而如果教学是对于“在同一平面内”这句话如果能够在做具体的讲解比如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在教室前面的黑板画一条直线,在后面的黑板也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它们平行吗?”对于概念的教学要生动地具体讲透,而不是单单地在课本上让学生画出着重号。着重画只是形式,我们更需要的让学生了解内涵。

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认识垂直》教学设计

土门关小学 寇占德

2017.10.15 教学内容:p.44的例题,完成第4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 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垂直是一种特殊的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特殊关系。)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

(交流检查的方法。)

二、学习例题

1.画由点到直线的线段5条:学生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5格的地方画一个点,A点。

从A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5条)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也可请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分组给大家展示(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2.依次量出这5条线段的长度。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再分别请几个学生报一报自己的测量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发现判断他的测量是否有明显的问题。

(注意怎样测量。量哪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3.教学“距离”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让学生在数学书上画下来。并齐读一下。)问:“距离”一说,你在前面也学过,是哪里?

(研读教材:课本第17页: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4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4.练习第45页的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画一画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试一试,有没有用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更短的线段?(没有)

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

5.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之外分别量两个2cm,再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练习:

1.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 动手画一画,量一量。交流结果。

2.看一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测量吗? 组织交流。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3.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安全教育:我们有时穿越马路时候不能因为要走最短的路线就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翻越烂干,践踏草坪。)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点到垂线的基本性质,谁来完整地说说包括那些知识点? 板书设计:

点到直线的距离

认识垂直的教学反思----借助画图领悟概念

土门关小学 寇占德

篇6: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测评卷

学号

班级

姓名

成绩

等第_____

一、计算。

(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18分)

48-20=

24+60=

5+73=

48+50=

56-5=

57-30=

60-40=

3+65=

10+49=

20+25=

84-3=

2+26=

4+24=

88-8=

78-30=

83-30=

38+60=

37+2=

12-8=

4+35=

50+3-20=

37-5+30=

14-8+42=

86-30-2=

72+7-70=

4+45-30=

25-4+50=

53+6-7=

2.用竖式计算。(12分)

37-2=

5+43=

32+52=

58-15=

二、填空。

(33分

每空1分,第5、7两题每空2分)

1.70里面有()个十;5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个一和7个十组成()。

2.57比30多();()比34少1;比49多1的数是()。

3.估一估,连一连。

68-5

七十多

2+53

四十多

79-6

五十多

30+14

六十多

4.在○里填上“>”“<”或“=”。

56-20

56-2

5+34

34+5

3+46

46-3

23+40

23+4

85-60

55-30

43+12

69-14

5.小红看一本书,她第一天看了7页,第二天看了10页,第三天应从第()页看起。

6.△△△△△△△△△△△

☆☆☆☆☆☆☆☆

(1)△有()个,☆有()个;

(2)△比☆多()个,☆比△少()个;

(3)☆再画()个,就和△同样多;

(4)△和☆一共有()个。

7.想一想,填一填

35台

46台

()台

23台

()台

30台

()台

13台

28台

8.有30枝铅笔和4本练习本,38人来上课,如果每人发1枝铅笔和1本练习本,还要买()枝铅笔和()本练习本。

三、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9分)

1.下面哪个算式的得数比50大?

53-3

43+12

64-23

2.小燕有16本书,小华有12本书,小燕要给小亮几本书,两人的书就同样多了?

苹果快吃了一半了。

30个

3.大约吃了多少个苹果?

10个

13个

20个

四、解决实际问题。

(28分,每题4分)

一(3)班有34人参加合唱队,其中男生有14人,女生有多少人?

1.□○□=□()

借走32本书。

还剩45本书。

2.原来有多少本书?

□○□=□()

3.已经栽了38棵树,还要栽10棵树正好栽完。一共要栽多少棵?

□○□=□()

我收集了56张画片。

我收集了69张画片。

4.小星比小梅少收集多少张?

□○□=□()

80个

男生36人。

男生42人。

5.给每个同学发1个苹果,够不够?

□○□=□()

够□

不够□

()>()

6.原来有牛奶28袋,喝掉一些后还剩15袋,喝掉了多少袋牛奶?

□○□=□()

7.我跳了68下。

我跳了55下。

小新

小芳

小芳再跳多少下就和小新跳的同样多?

□○□=□()

附加题:

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各是多少吗?

☆+☆=24

☆-△=6

☆=()

△=()

篇7: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1、线段、射线、直线。

①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

② 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

③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长,可以度量。

2、线之间的关系

①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角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例1:始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例2: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② 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定相交。相交还分为垂直和不垂直。

垂直: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即直角),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三个都是直角。

※注:作图题中,作完垂直一定要画上表示垂直的符号“∟”。

例3: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互相垂直。„„„„(×)

例4: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和位置关系如果不平行,那它们肯定相交。

例5: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c与直线a互相垂直,那么直线b与直c的关系是平行。

3、其他知识

①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是最短的。)② 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1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 长方形(正方形)的不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平行。长方形(正方形)的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补充: 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④ 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互相平行的垂线段。

4、如何画两条线平行和垂直

①平行:

1、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用直尺紧靠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

3、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通过已知点。

4、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② 垂直:

1、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

篇8: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第十册第14课《第一场雪》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桂文亚喜爱写作也喜爱旅行, 当她在山中看到有生以来真正的第一场雪时, 觉得雪使一切都美丽起来, 于是拿出相机和笔捕捉雪景。文章语言流畅, 洋溢着一种纯洁的、令人喜悦的美。教这一篇课文, 台湾的周曼华老师安排了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引发动机

1援教师用PPT出示雪的一些图片, 学生欣赏。

2援学生思考“雪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下雪?雪长得像什么?因为……”等问题并交流, 表达自身的经验, 展示想象成果。

3援教师引出本课的主题———第一场雪。

4援学生汇报学习单———桂文亚小档案。

(二) 大意教学

1援概览课文, 全班朗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

2援提挈大意, 指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的兴趣是什么?

(2) 作者在哪个地方看到真正的雪?作者看到雪时的心情如何?

(3) 作者回忆小时候在哪个地方第一次看到雪?她觉得雪长得像什么?

(4) 作者如何描写雪地里的景致?

(5) 作者如何捕捉雪的风采?

3援归纳大意,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精简地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到两位学生将各段要点串起来, 归纳出大意。

(三) 生字新词教学

1援课前准备, 请学生查询生字新词的字音、字义、部首。小组内交流讨论查到的内容。

2援邀请各组代表上台, 将其查询到的字音、字义、部首写到黑板上, 并加以说明。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教师校误补正。

3援字词教学, 教师用PPT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 示范正确读音, 再次强调笔画与笔顺。学生模仿, 写出正确笔画与笔顺。

4援学生根据“然而”“然后”这两个词的意思造句。

第二课时

(一) 猜字谜, 生字新词训练

1援将学生分组, 在规定的时间内分解字体结构, 设计字谜, 并写在海报上。

2援张贴各组海报, 学生自由写出谜底并签名。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互相合作, 发挥创意。

(二) 脑力激荡, 词语大考验

1援在黑板上张贴本课词语, 将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 两组轮流抢答。当教师说到某个词语, 先拿到词语牌者可先做解释, 如果答错就换另一组回答。最后, 请两组分别将得到的词语牌串联成一段顺畅的文字。

2援请学生先写习作第三大题, 再与全班共同讨论, 找出课文以外的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 内容深究

1援学生使用接读法朗读课文。

2援配合习作第四单元, 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与身边的伙伴讨论彼此的看法, 以探索课文内涵。

(1) 作者为什么喜欢带着笔和相机旅行?

(2) 作者第一次看到雪, 心中非常惊喜, 你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3) 除了雪景, 你还可以从自然界的哪些事物, 体会到美的感觉?

(4)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感觉?

(5) 从文章中看, 你觉得桂文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6) 你看过雪吗?如果可以, 你最想去哪里看雪?

(7) 文章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8) 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

(9) 课文中利用了许多叠字修辞, 例如“静静”“慢慢”“悄悄”等, 它们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10) 找找看, 还有其他的叠字词吗?我们日常生活中又会用到哪些叠字词?

学生细读课文, 深入了解内涵, 扩散思考, 结合自身经验回答问题。

(二) 形式深究

1援了解文章的结构、主旨, 并归纳出开头、结尾的特色。

2援了解段落的划分, 欣赏段落之间互应的技巧。

3援了解本课的体裁与内容特别之处, 找文章中运用到的修辞法并欣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用时15分钟左右。

第四课时

(一) 雪的联想———古诗、童诗赏析

1援欣赏关于雪这一主题的古诗和童诗。

教师用PPT呈现适量诗作, 并在一旁指导说明古诗、童诗的含义及写作技巧。

2援学生欣赏、了解诗的体裁, 吟诵优美诗作。

(二) 写作

1援请学生对眼前的景物自由想象, 静观自得, 然后仿作一首关于雪的童诗。这一环节, 旨在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2援学生独立写作, 写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及真实的想法。

3援配上轻音乐, 欣赏学生仿作的童诗, 师生共同评点。

二、台湾小语阅读教学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场雪》四个课时的教学仅仅是台湾小语阅读教学的一个范例,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1援任务精当, 一课一得

台湾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每册分为五个单元, 一般编排14篇课文, 单元数与课文篇目都要比我们大陆教材少, 而每篇课文所花课时却比我们多, 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用四至六个课时来教学。我认为, 台湾小语同行对阅读教学的课时安排较为合理, 教学效果相当扎实。从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课时都有不同的主题, 授课教师安排恰当的任务, 学生通过研讨、合作, 逐步学会表情达意, 发展了思维, 培养了能力。通过这样充足的课时教学, 学生一课一得, 语文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2援读写结合, 自然渗透

台湾国语教学将重点放在言语教学上, 不光体现在每一课时都有分量十足的语言文字训练,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读写结合。从《第一场雪》一课的教学, 我们可以见到第二、四课时都安排了相关主题的写作训练, 而且自然地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中, 旨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台湾小语教师注重配合教材,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章, 这样的“读写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效果显而易见。

3援重视探究, “生活语文”

台湾地区的教育观非常重视“探究”。正如《第一场雪》一课的教学, 课前的预习需要学生凭借网络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的猜字谜、解释词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的读问结合促使学生调动思维, 学会阅读方法, 学到修辞知识。

多年来, 台湾教育努力打造“生活语文”的概念。一方面着力使用生活化的教材, 让学生学会语文、学会生活, 用独特的个体经验体悟人生;另一方面, 这一理念扎扎实实地体现在国语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如第三课时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个问题的内容探究环节, 再如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欣赏诗作, 做有生活情趣的人。

4援立足教材, 开发课堂

篇9:苏教四年级数学四单元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上一篇:全力打好民生民本保障战下一篇:英语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