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6-08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课后,以直通车的形式直接进入联办校,进行1-3年的专业师训课学习后,联办校安排带薪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后颁发技术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随着我县工业化快速发展,2006年职教中心为大唐多伦煤化工订单培养学员100人,为伊利奶粉项目培养学员142人。

(三)加强骨干专业建设,稳定高考升学率。我县职教中心生源质量较差,但学校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教学体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升学考试一直名列前茅。以2006年为例,在国家缩减职高招生计划的情况下,仍有8人考取了西北农林科大、中国矿大、内农大等重点本科院校。

四、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县在“工业立县”的大背景下,各项事业发展迅猛,但职业教育还没有进入全县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等专业,但没有相应的师训基地和实验室。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专业课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少,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较大,毕业生就业岗位竞争力不强。

(二)专业师资力量匮乏。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而我县职业教育的建筑、机电、化工等很多专业还没有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农学专业教师较多,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师训基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差。专业教师队伍的明显薄弱,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是影响我县职业教育发展和专业学科建设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我县职业教育质量继续提高的瓶颈问题。

(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国务院两次下达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但我们还没有发动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宣传,职业教育的性质、办学方向和目标还不为许多学生和家长所熟知。一些家长和学生仍以普通教育的尺度和单一的升学率来衡量、判定职业教育的好与坏,甚至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目前还不能吸引相对优秀的生源。

(四)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由于我县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实际经验不足。职业教育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现象。学校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缺乏研究,对岗位所应具备的实际技能要求把握不够,对就业信息量掌握不足,对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

(五)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培训体系还不健全。我县各类培训项目繁多,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其中城镇职工在岗转岗培训;城乡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城镇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等隶属于职业教育。教育部2008年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以上项目的培训都应该归口于县职教中心,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六)职业教育办学与县内各大企业用工存在分歧。经调查,县内各大企业当前和今后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主要有:机修工、电焊工、水电工、叉车工及旅游餐饮服务接待人员等。一方面存在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限于学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和师训设备短缺,近期内尚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一些大企业核心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普遍需要的是经过正规院校专业训练的较高学历层次的人员,这些也是中等职业院校难以完成的。

五、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在我县全力打造化工大县及由此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距离更近,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培养出社会上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加大宣传、加强引导,保证职业教育有充足生源。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特别是要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职教生源既要纳入市场又要做好宏观调控,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盟下达的招生任务。在招进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重点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才观。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要把学生招进来、留得住、学得好作为学校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落实。

(二)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吸收民间资本、学校筹资融资等多种形式加强骨干专业和师训基地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抓住国家重点建设300个左右县级职教中心的规划,加大向上跑项目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或自治区师训基地项目支持,建立集中的、资源共享的、标准较高的实验室和师训基地,把职业教育办成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职业学校本身也要加强造血能力,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主动寻求县内企业或县外企业的资助和委托培养,增强自身造血和输血能力。

(三)加快人才引进步伐,科学进行专业配置。一是要尽快引进热门学科的专业人才,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

伍。聘请一些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一些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等。二是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现有专业进行审核,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三是注意挖掘现有师资队伍的潜力。建立专业教师离岗学习和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继续坚持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走复合化办学路子。职业教育单一化办学注定是行不通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并重、联合办学与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并重仍然是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要牢牢抓住升学、就业、培训这几个环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目标,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抓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

(五)做大做强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知名度,实现办学双赢。一是要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所具备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大联合办学特别是与著名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全新途径和方式,要合理安排学生就业,要抓住高就业这个点做好宣传,把联合办学做成职业教育对外宣传的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要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和预测现有人才以及未来五年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情况,制定我县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和中长期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融入全县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同呼吸、共命运。三是要加强与县内重点企业的联系沟通,设置专业的时候充分考虑到煤化工及下游产品用人需要,考虑到我县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相统一,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四是要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入手,扎实做好学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找到企业与学校利益范围的平衡点,使我们的学生具备培养前途,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市场。五是职业教育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走出去”的方针,扩宽服务范围。要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联系,开展上岗或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教育富民惠民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和“经济发展的柱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紫阳要顺利实现“十二五”目标,同样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造就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紫阳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为此,紫阳县统计局组织人员,深入乡镇、县内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县职业中学、部分初级中学、部分学生家庭,通过座谈研讨,走访调查,查阅资料,问卷征询意见等形式,对紫阳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结论。总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职业教育前景广泛,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具有与普通高中教育并驾齐驱的发展大趋势。通过解放思想,创新体制,紫阳已初步形成了政府量力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共同配合的面向紫阳经济的多元化职教格局雏形;忧的是紫阳职业教育发展30年,经历了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撞击与阵痛,其结果是从当年的辉煌跌入了低谷期。怎样从低迷中彻底走出来,改变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合理现状,进而解决一方面市场技工需求紧缺,另一方面大批学生就业难的不协调现象,已成为当前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篇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优讯-中国网 china.com.cn/info 时间: 2009-07-10 责任编辑: 子不语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四月二十二日下午听取了教育部部长周济所作的《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全文如下: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和相关要求,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下同)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

2.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中外合作与交流;坚持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举,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2005年以来,先后在天津、四川、河南、广西和三峡库区设立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对新时期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重大政策进行先试先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质量逐步提高,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68%,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3.加大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100亿元,重点支持了139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20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骨干专业教师近10万人。各地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4.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2005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就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作出具体规定。据统计,从2006年到目前,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0多亿元,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约220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超过20%。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教育发展、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不够有力;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做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收入还比较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和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

二、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中央的要求,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目前,《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特别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十分关心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三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四是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六是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在制订《规划纲要》过程中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把握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处理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发挥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镇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促进区域、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五是处理好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这些问题和建议对于《规划纲要》的制订很重要,我们一定认真研究、积极吸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劳动者的素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发展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减少等现象,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长远大计,更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新阶段发展教育事业,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产业升级的水平,边试点、边试验、边实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增强,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备,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探索和健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机制。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实际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开发人力资源、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并保持在86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24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30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万人左右;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5亿人次。加强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的建设,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县域职业学校、乡村中小学和其他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农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扶贫等部门的资源和渠道,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城乡统筹,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加大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援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人口稀少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

3.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统筹责任。统筹各类职业院校投入、建设和管理政策,促进学校协调发展。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行业、企业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独举办或与其他企业、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切实保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合理定位,鼓励其在各自的层次上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4.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工作,通过试点完善政策。正在制订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对到2020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对于其中一些重大政策措施,要坚持“边制订、边试验、边实行”,使《规划纲要》的制订过程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过程。要继续做好省部共建、城乡统筹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在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就业准入、探索和健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机制以及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等若干重大领域加大改革试验力度。通过试验区的先试先行,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形成适应不同区域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5.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就业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标准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选修制等,方便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积极推行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创造条件,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建立健全有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6.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省级政府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中央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比例,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落实好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资源和经费。有关职业教育扶持政策、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7.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职业院校合格教师的培养,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研究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专兼职任教的有关政策。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加教师培训经费。完善和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改进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评审制度。

8.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加大就业准入和劳动用工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制度,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9.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对做出特殊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完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

四、关于修改《职业教育法》工作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实施,十三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规定了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和保障条件等内容,有力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在法制轨道上不断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法》实施十三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条例或办法。2001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了《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2004年,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了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执法和督导检查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和做法,需要对《职业教育法》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明确将修订《职业教育法》作为本届人大立法重点工作之一。去年下半年起,教育部等部门围绕《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开展了调研工作,召开了相关研讨会,提出了《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初步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进一步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基本内容,规范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扩大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办学的自主权,保障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利。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系。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

五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六是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法》的行政执法主体和法律责任,加强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导工作的制度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学。

根据全国人大立法工作的整体要求和部署,国务院将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广泛听取意见,抓紧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有关工作,争取尽快提出一个修订草案。

篇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 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2008年,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下同) 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 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

2.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 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3. 加大投入,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决定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4.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有效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

二、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 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中央的要求, 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今后一个时期内,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 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

3.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4.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工作, 通过试点完善政策。

5.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7. 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 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

9.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弘扬“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对做出特殊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

四、关于修改《职业教育法》工作

篇4: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29-02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对今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指导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宏观改革、中观上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微观上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各职业院校准备乘国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东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跨越式的大发展。

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原因

(一)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呼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新

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同样这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找到答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之前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新行业、新兴态、经济新模式的发展,呼唤新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培养呼唤倒逼职业教育改革。

包括应用本科在内,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机制,每年培养数以百万计的技能型人才,但仍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李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原有的产业结构有的要调整,有的要升级,而从事该项工作的劳动者所需的技能也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这就倒逼职业教育面向产业进行革新。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场选择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俗地说,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暨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迫使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学校教育办学思想、职业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有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给予明确引领的因素,为此,教育部发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解决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借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群众对……教育……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群众的不满主要是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地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各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欧洲等发展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层次结构尚未理顺,创新发展模式尚未完全清晰,人才的培养尚未系统化……,而这一切都需要职业院校借助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建设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领会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对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改革有引领作用。

(一)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去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不稳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李克强总理的部署,接下来由企业主导生产、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在企业设置企业、学校共管共赢、良性运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达到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二)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整合应用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导向,各职业院校之间资源相互衔接,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融通共享。用人单位的优秀员工可以到职业院校任教,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现场实践性教学,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三)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大职业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基于大职业教育的视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现代性、类型特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可以围绕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办学形式的全方位性、教育学制的全贯性、教育体系的全套性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通性等几个方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不仅要注重国内的职业院校,也应放眼全球,将目光投射到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一是走出去,去学习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与模式。二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的方式将国外的职业教育引进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路径

(一)现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意后工业化的来临、全面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悄然改变着现代产业体系。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产业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培植现代职教体系必须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互联网+”新业态、“中国制造2025”等对人力资源的新需要为导向,职业教育紧贴产业结构,使现代职教体系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二)社会服务能力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良性互动

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宗旨就是要有效整合政校企资源,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需要健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由政府主导或由NGO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交流机构,微观上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宏观上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

“构建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已明确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职业院校应进行招生制度改革,由上往下依次贯穿研究生职业教育(包括博士和硕士)、本科职教教育(应用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等,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上升通道,实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生源。“技术、技能和创意是产业和职业创新的三大驱动轮。而职业教育是三大驱动轮的发动机和原动力。在创业型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理念和功能。”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教职工的号角、是用人单位的冲锋号、是青年学子的福音、更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火车。

参考文献:

[1]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19-22.

[2]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28—31.

[3]许正中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篇5: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语文组 马丽晶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去的人才资源配置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市场所急需的人才非常紧缺,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新的失业群体。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方法: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3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35%,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3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19%,中级占43%,初级占26%,无技术资格占12%。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0%、中级占13%、高级占11%、技师占5%、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县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1:19: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0%。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就生产这一企业基础而重要的过程而言,现场加工、检测、在线管理、在线维护等人员的质量决定了生产的质量。在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企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如某企业主要设备为自动化生产线,这些设备由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用途自已研发,所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线的维护人员不仅要对现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还要进行设备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这些维护人员就必需具备机电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在这些场合,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企业更需要。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在工作态度方面主要有:树立准确的就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性教育等。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

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例如,(1)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及主要课程内容。

(2)专业教学贯彻任务引领的教学思想,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创设“生产情景”,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3)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支持,学生在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学分。在学历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的机制,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2.塑造高素质、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以就业为导向,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基础,以公益劳动为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突破点,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使毕业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3.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自身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锻炼,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提高对教学的指导性。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职业学校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培养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为了更好地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

篇6: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项目)

一.调研工作说明

根据刘延东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讲话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新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专项调研工作,全面总结成绩和经验,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国际发展趋势的跟踪分析,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具体对策,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专项调研工作应进行现状的调查分析,梳理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以近5年来学位办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组织开展的重点课题研究(见附录)为参考,采用历史的、比较的、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进行,针对相关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提出专项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5年内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对策。调研成果要能引导相关研究计划和重点工作的推进。

二.调研内容和要求

以延东同志讲话涉及的问题为主要调研线索分为以下六个调研项目:

(一)增强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主动适应性的研究

主要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入手,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人才类型、区域布局等重大发展战略问题,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质量,结构问题不局限于结构本

1身,要与如授权体系、管理体制、培养机制等相关改革联动。

(二)完善研究生培养目标、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包括如何确定不同类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合理规划学制,如何完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考试、考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以及如何加强导师作用;要把创新产学研用结合、联合培养的机制,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作为重大改革突破,深入研究。

(三)加强质量保障的文化和制度建设研究

从观念、制度和体系建设、质量文化营造的角度,探讨摆脱人情文化的束缚,建立淘汰机制的突出问题。

(四)加强学风和学术诚信研究

侧重于科学伦理教育和学术道德建设,调查现况和问题;探索保障学术诚信的长效机制;提出完善教育和监督制度的方案。

(五)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状况和经验研究

主要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包括出国留学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政策、状况、成就和问题。主要围绕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与潜力;不同层次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的效果研究;如何有效吸取发达国家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经验,全面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国家战略等问题;分别从院校和国家层面为开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新局面,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应对之策。

(六)国外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搜集整理与比较研究

搜集、整理世界各国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法律、法规。搜集、整理世界前500所大学和各国主要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含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办法(含标准)。进行我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

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比较研究。

要求:建立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资料库。并进行后续比较研究。

三.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调研组织

1.成立以学会会长赵沁平教授为组长的调研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位办正副主任、牵头专项调研的学位委员会委员。

2.申请组织专项调研的项目负责人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所在单位为专项调研的主要承接单位,项目负责人从本单位以及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的单位组织专门研究力量,成立专职调研工作组,完成专项调研。

3.学会学术委员会对所有申请书进行评审,推选出专项调研的主要承担单位;学会会同学位办领导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后下达任务委托书和经费。

(二)研究方式和方法

对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献和成果,相关国家的资料和数据。采用历史的、比较的、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包括:以座谈会的方式,对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部分用人单位进行访谈;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国际比较、历史分析、地域比较、统计分析等。

(三)成果和时间安排

各组完成各自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时间从合同签订起3个月完成。学会组织交流会各组向赵沁平会长和学位办汇报成果和提交报告;学位办验收后将调研报告集中报送延东同志。

(四)经费

每个调研组根据工作内容申报所需经费,申请经费最高不超过50万元。

附录 已有课题研究基础

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学位办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上述领域内已经开展和在研的多项相关的课题研究,重大项目主要有:

1、2007年开始并完成的《博士质量分析报告》研究工作,是迄今国内外关于博士质量最大规模的调查。

2、2006年开展至今的“学科目录管理与修订”研究;

3、2007年开始并完成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及其实施研究”; 4、2007年至今,延续进行了“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的研究;

5、2007年开始并完成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工作”;

6、2008年开始并完成的“专业学位教育研究”;

7、2008年开始并在研的“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质量分析报告”,“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研究”;

8、2009年开始进行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研”;

9、2009年9月,开展了“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

1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重点问题研究:

(1)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

(2)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与对策;

(3)博士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及建设研究;

(4)学位点授权现行机制利弊分析及改进方案研究;

(5)国际合作现状与发展研究。

其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质量等问题的前期研究,主要就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位授权点的分布、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状况、研

上一篇:关于时间的励志名言语录下一篇:课堂考勤检查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