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2024-05-20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精选6篇)

篇1: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

第四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五章 建筑标准

第六章 建筑设备标准及救护车的配备

第七章 相关指标

附 件 条文说明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 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第四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 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 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 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 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九条 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5万人1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 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为5辆、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和60辆以上等。第十一条 急救中心用房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后勤保障 2 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分中心用房包括业务、行政、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站用房包括业务和后勤保障功能用房组成。

第十二条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急救中心宜具备培训功能,并有相应的培训设施、设备;其他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急救中心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其数量和面积指标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的配套设施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尽量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第三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的设置和布局,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急救服务半径、人口、交通、经济水平、重点区域以及需求量等综合条件确定。

第十六条 每个地、市必须设一个急救中心或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且独立设置。直属急救分中心和直属急救站应按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独立设置,也可依托医院设置,一般宜按18~50平方公里设一个分中心或急救站,其服务半径约为3~5公里,人口密集的地区,服务半径可适当减小。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直属急救分中心宜紧靠主要交通干道,便于车辆迅速出发。直属急救站宜靠近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或重点区域,或交通要道。

第十八条 急救中心、直属急救分中心和直属急救站宜远离易燃、易爆设施。第十九条 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宜符合表1的规定。急救中心用地面积 表1

建设规模 5辆及以下 10辆 20辆 30辆 40辆 50辆 60辆 用地面积(㎡)1000 1500 2200 2800 3300 3700 4100 注:1.表中所列指标,为保障急救中心功能的最低用地面积指标; 2.中间规模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指标可采用插入法计算;

3.60辆以上规模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可按每10辆增加400平方米计算;

4.直属急救分中心用地面积指标参照执行;直属急救站的用地面积一般为250~500平方米;

5.本表不包括培训用房的用地面积。第四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十条 急救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2的规定。急救中心建筑面积指标 表2 建设规模 5辆 10辆 20辆 30辆 40辆 50辆 60辆 建筑面积(㎡)850 1400 2150 2950 3700 4450 5200 注:1.中间规模的急救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可采用插入法计算; 2.60辆以上规模的急救中心建筑面积可按每10辆增加750平方米计算;

3.直属急救分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参照执行;直属急救站的建筑面积宜 为250~500平方米;

4.本表不包括培训用房的建筑面积。

第二十一条 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及后勤保障用房单项面积宜符合以下规定:

一、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用房主要包括调度室、会商室、信息机房等,面积可按每辆车10平方米计,最低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

二、业务用房主要包括车库和隔离用房,其面积可按表3计算,大于60辆,大于部分可按每辆30平方米计算。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表 表3 5辆 10辆 20辆 30辆 40辆 50辆 60辆

建筑面积(㎡)400 700 950 1150 1300 1500 1800

三、行政管理用房主要包括综合办公用房和专业办公用房。

四、后勤保障用房包括各类物资库房和其他服务用房。第五章 建筑标准

第二十二条 急救中心建筑应贯彻经济、适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地方要求确定。

第二十三条 急救中心的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应体现简捷、明快的特点,重要用房的室内装修材料均应采用燃烧性能等级A级装修材料。第二十四条 急救中心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建筑抗震烈度应在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础上提高一度,主要的车道和通道上不应有易倒塌的装饰物。第二十五条 急救中心的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确保不间断供电,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不能保证持续供电的地区,可设自备电源。重要部位应有UPS应急电源系统。

第二十六条 急救中心的建筑防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一般用房应采用不燃烧体隔墙,其耐火极限为1小时,调度中心、库房等重要用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为2小时的不燃烧体隔墙,其隔墙上的门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车库应按汽车库消防设计规范有关条款执行;消防设施的配置应遵守国家有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必须设置完善的避雷设施。

第二十八条 救护车车库包括车道的室内净高宜大于3.2米。第二十九条 有条件的急救中心可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第六章 建筑设备标准及救护车配备

第三十条 急救中心应配置与其功能和建设规模相适应的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集群系统、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本区域电子地图和卫星定位系统以及114数据库信息系统等。第三十一条 急救中心通讯系统配置标准。

一、*有线、无线通讯系统。

二、*数字交换系统。

三、*急救信息系统(包括三字段信息、地理信息系统)。

四、*数字录音系统(应设双机热备份)。

五、*UPS应急电源系统。

六、GPS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省会以上城市GPS系统应包括车辆定位 和数字信息,省会以下城市GPS系统可以仅有导航定位功能)。

七、LED条屏显示系统。

八、电子大屏幕投影系统。

九、视频监控系统。注:带*号的是基本配置。

第三十二条 城市急救车辆所用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和普通监护型救护车的比例宜为1:4~1:6。

第三十三条 城市急救救护车内的设备配置:

普通监护型救护车的配置标准:

一、手提出诊专用急救箱;

二、微型医用氧气瓶;

三、气动急救呼吸机;

四、手持或脚踏吸引器;

五、手提多参数监护仪;

六、便携式心电图机;

七、骨折负压固定装置;

八、折叠、铲式、车式担架各一副。

负压监护型救护车的配置标准:

一、手提出诊专用急救箱;

二、呼吸系统急救箱;

三、循环系统急救箱;

四、创伤外科急救箱;

五、骨折负压固定装置;

六、电动吸引器;

七、无创呼吸机;

八、全导联心电图机;

九、除颤监护仪;

十、铲式和自动上车担架各一副;

十一、防护服3套。第七章 相关指标

第三十四条 急救中心的投资估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编制。在评估或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其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可按当地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的平均建筑安装工程造价2倍计算。

篇2: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第一条 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程项目决策水平与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适用范围。本建设标准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外,也为其他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独立设置的职业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各种地方性疾病等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功能用房建设提供了参照依据。

第三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的作用。

第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服务的需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合理、适用、节约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基本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同时应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降低运行能耗的因素,更好地保证和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第五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中,应重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改建、扩建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充分利用。

第六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定额、指标的关系。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七条

本条阐明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确定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量有所不同,因此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

第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基本工作任务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实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业务培训与保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主要职能和工作内容、项目见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构成根据履行基本职能、完成基本任务的需要确定。

第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用房,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工作、满足功能、完成任务的要求,分为基本实验用房和特殊用途实验用房。

基本实验用房,指对应职能分工、满足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实验用房,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理化、毒理、消毒与病媒生物、放射等各类基本项目功能实验用房,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其建设规模应根据满足基本功能、完成基本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确定。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指根据地区卫生发展规划、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置的,功能针对性较强、条件要求较高、结构较复杂、投资较大的实验室,如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二噁英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SPF级实验动物房、等离子光谱/质谱仪检测室等,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满足开展基本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水平、解决深层次问题、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所需设置的实验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确定。

业务用房,是指开展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明确的业务工作,除实验用房部分之外所需的工作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完成基本业务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保障用房,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常开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辅助支持作用的功能用房,包括实验用品库房、一般化学试剂库房、毒害性物品库房(剧毒品库)、易燃易爆物品库房、腐蚀性物品库房、应急物资贮备库房、冷库、中心供应站、污水处理设施、配电房、泵房、车库、消防设施及其他建筑设施用房等。其建设规模应按完成基本工作任务、保障卫生防病机制正常运转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单元确定。

行政用房,包括领导办公室、中心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档案室、工会、消防安保、后勤管理部、保卫部等功能用房。建设规模参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确定。

第十条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小而全的建设模式逐渐淘汰,充分利用社会化公共服务资源已成为趋势。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一条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面积指标是编制组根据全国28个省级、132个地市级和456个县区级共61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情况调查结果和理论测算确定的。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按功能需求与人员编制,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确定。

第十二条 各类工作用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是在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类工作用房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中实验用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地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规定,以及开展各项基本业务工作的需要,结合专家综合分析评估确定。

一、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应建立下列功能实验用房:

1省级:BSL-3/ABSL-3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肠道细菌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肠道病毒实验室(含脊灰实验室),HIV初筛、确认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含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虫媒病毒实验室,毒理室及感染动物房,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化学毒物及毒素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2地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清学实验室,肠道菌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确认实验室按国家规定设置),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常见化学毒物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等。

3县级:血清学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室,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省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菌、病毒、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检测,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核恐怖、放射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致癌与致畸毒性试验,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化妆品功能评价,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评价等。

2地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见细菌、病毒、霉菌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初步分析等。

3县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常见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常见毒物和化学污染因素的初步分析等。

第十三条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不限于附录A所列项目,应根据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另行设置。

本条明确了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计算的依据,具体建筑面积应根据专业特点、实验要求、建筑形式等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和教学用房的建设规模,根据卫生部《颁发试行〈卫生防疫站工作制度〉等六个文件的通知》(83)卫防字第61号)附件四《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筑标准(试行)》中“凡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卫生防疫站可按编制每人增加1 M2—3M2的建筑面积”的规定,并换算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8%基础上,和卫生部与发展改革委针对中西部地区国债建设项目共同制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筑面积可在上表6规定的标准上增加5%~10%的建筑面积”,结合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确定的。

第四章 建设用地

第十五条

本条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用地原则。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宜建筑密度小、朝向好、间距较大、自然通风顺畅、绿化率高,以便实验室废气的处理排放、稀释与扩散,同时便于合理安排具有不同区域特性要求的人流、物流以及满足实验室其他有关特性的要求,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用地,包括基本实验、业务、保障、行政、特殊实验、教学培训用房以及配套设施和场地的用地。

第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绿化用地原则。

第五章 规划布局

第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选址,应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与节约投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便于服务社会,避免对外界产生不安全影响以及防止外界不良干扰等要求。

第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一次规划,根据财力可能一次或分期建设。

由于实验用房专业性强,功能特殊,同时具备一定的生物(如病毒、细菌)、化学(如各种有毒物品)、物理(如放射物)安全性,对建筑结构、通风、空气调节、水电、人流、物流等有特定要求,因此,实验用房不宜与其他功能用房混建。

对于毒理(包括动物房)、理化、微生物等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由于实验内容与安全特点不同,如:毒理(包括动物房)实验室具有恶臭气体散发,微生物实验室具有生物安全隐患,理化实验室具有化学有害物产生等,需避免相互交叉污染或干扰;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工艺性要求不同,如:动物房通常需要进行全面净化,理化实验室普遍需要有效通风等,需设置具有相应特点的工程管网,微生物实验室中许多用房需要设置负压或进行净化。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宜采取分散布局形式,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宜独立设置,如分别设置毒理楼、理化楼、微生物楼等。

在总平面布局时,由于实验室常有不良气体排出,因此实验用房宜设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根据各类实验用房排放的气体特性以及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大小,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宜按照毒理、理化、微生物依次排列,以降低对其他建筑物内空气的污染。

本条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功能建筑的分区以及各分区之间的联系与分隔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第六章 建筑标准

第二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工艺性和功能性特点的要求下,按照科学合理、安全卫生、经济适用的原则,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一条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实验过程中,常会产生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的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需要及时排出室外,避免造成室内污染,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通风是实验室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然通风是实验用房全面通风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然通风主要依靠开启门窗来实现。因此,有实验用房的建筑物不宜采用玻璃幕墙,宜采用窗下墙形式。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考虑扩大外窗及其可开启的面积。自然采光对于实验用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实验人员的视觉判断,而且让自然日光进入实验用房将会改善每个空间的形象与品质。

实验建筑物的方位应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仪器设备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实验建筑物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实验室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实验建筑物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90°夹角,最小也不宜小于45°角。

采用自然通风与采光,对于整体建筑物无需常年人工通风或制造常年人工气候以及人工照明,既节省了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与维护费用,又使安全性、可靠性与舒适性更有保障。

机械通风是实验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通风方式,例如:1.许多实验用房需要具备洁净、负压、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需设置空气调节系统;2.在实验过程中集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通过局部排风罩进行捕集、排除。因此,建筑形式应便于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本条按照满足工艺要求、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的原则,规定了实验建筑关于通风与采光的设计要求。

第二十二条

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或其区段抗震设防类别。

第二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特点是实验内容广泛,要求各异,其大小、形态及室内环境指标多不相同,应根据实验的对象、内容与要求进行建造。实验用房是实验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对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有的需要建筑物提供大空间来形成开放型实验室,如许多化学实验室,由于它们的共性较多,需要的工作面较大,因此常被希望建成大空间的工作平台,以便相互配合,提高工效;有的需要在较大的空间内按实验的特定要求划分出多个区域,形成一个组合型实验室。如:①组合形式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根据特定的专业要求,应设置五个(或四个/三个)相互隔离的工作区域,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样品粉碎区(根据需要设置)、样品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以及产物分析区;当采用荧光PCR时,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可合并为一个区。为了减少不同工作区之间的空气交换量,各个工作区的出入口应设置缓冲间,并且当建筑条件许可时,可设置内部专用走廊,形成定向的人流、物流与实验流程。同时对室内环境也有特定要求,需设置通风系统,形成定向的气流包保护区,避免各个实验区之间的相互干扰。② HIV血清学实验室,按专业要求,应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三个区域,根据需要还可设置血清库。整体布局应符合合理的工艺流程、生物安全以及人流与物流的要求。

因此,实验用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无一般民用建筑中惯有的“标准层”或“标准间”的概念;二是需要建筑物提供大面积的敞开空间以及一定的层高,以便各种类型实验室的布置与建造。鉴于上述特点,实验用房宜采用框架(剪)或钢结构,消除混合结构中承重墙对空间的限制,便于实验室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灵活设置。

第二十四条

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等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要求,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防火设计原则。设置实验用房的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对于大型贵重仪器实验室以及过水后将发生严重危害环境或严重危及人体健康事故的实验室,应采用合理的气体灭火装置。适用于实验室的气体灭火装置通常有自动气体灭火装置和手动灭火器。采用自动气体灭火装置时,应在室内外分别设置手动控制开关,同时还应在消防值班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第二十五条 为了合理组织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实验区与非实验区相互隔离;②人员经更衣室更衣后进出实验区;③物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经垂直通道到达楼层后可直接进出实验区。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的原则。

第二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房在楼宇中的垂直布局,应根据各类用房散发废气的毒性、刺激性及异嗅的强弱程度,以及工程管网量,并考虑合理的人流、物流组织和工作流程来确定。

实验、业务、保障及行政等各类功能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宜将实验用房置于楼宇最上部,明确功能分区,保证实验用房呈独立区域,并处理好交通关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避免不同类别的人流、物流相混杂。其余用房的垂直布局宜按照业务、行政及保障用房依次向下布置。

各类实验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由于毒理(包括动物存养)实验室散发异嗅气体的量与强度较大、工程管网量多、布置复杂,因此毒理实验室宜设置在最上部;理化实验室散发化学气体量较多、工程管网量较大,因此理化实验室宜设置在楼宇上部;微生物实验室所需通风设施的工程管网量相对较少,同时,实验室含致病微生物的污水应收集消毒后排放,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宜设置在毒理、理化实验室的下方。

实验用房在楼层间的布局,宜按类别单元进行归拢,分层设置。对于容易造成交叉干扰,而又难以有效隔离的实验室,不得同层混合布置。

本条规定有利于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排放与稀释,减轻对其他用房的不良影响,同时便于合理设置工程管网。

第二十七条

设置实验用房建筑的电梯,按用途可分为客梯和货梯两类;按专业清洁要求可分为清洁梯和污物梯两类。

实验用房的垂直交通,在满足人流需要的同时,更应满足物流,包括样品、试剂、器皿、仪器设备等运输的需要,因此实验用房宜安装电梯,位于四层及以上的实验用房应安装电梯。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在确定电梯时应至少设有一部货梯或至少有一部客梯可兼作货梯,以便实验用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垂直运输。有条件者,宜单独设置污物梯。

客梯(清洁梯)的位置应设于楼宇主入口视觉显著、交通便利的区域;货梯一般与客梯相邻,这种设置可以降低造价、提高效率,但也可以根据特殊需要,避开主要人流路线,在楼宇的其他区域独立设置,通常是设于楼宇的另一端。在这种情况下,货梯往往更多地被当作污物梯使用。独立的货梯或污物梯可以通过门禁系统进行管理,仅用于设备、材料、样品和其他供给的运输,并便于实现封闭清理与消毒。

货梯或客货两用梯除设有常规功能外,还应配置运行直驶与停站更改功能。它的作用是保证在运送物品,特别是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实验样品与废弃物时,可以不受梯外其他楼层的召唤以及更改梯内错按的楼层按钮而直接到达目的楼层。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流、物流的合理需要,确定电梯设置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外窗玻璃的色彩造成色觉判断误差,本条对实验用房外窗玻璃的色彩,以及避光措施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内隔墙应优先选用厚度簿、保温性好、施工方便的新型轻质材料,并满足牢固、保温、防火及表面光滑平整的要求,对合理布局、扩大使用面积、提升建设档次、展现良好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应对未来的改建、扩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无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内隔墙应具备良好的可视性,其意义在于:①提高安全性。由于实验室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工作人员较少,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②提高明亮度、增强开阔感。由于实验室隔墙很多,对光线的阻挡程度较重,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保证整个实验区域,包括走廊的明亮程度,并增强开阔感。

实验用房采取玻璃分隔时,地面以上应采用不低于1m的实墙,以便放置装有电源插座的实验边台,并耐受推车等物体的冲撞,提高安全性。走廊两侧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透明面积的比例。纵隔墙不宜全部采用玻璃隔断。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空间是现代实验用房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单位空间的贮物量在大多数实验用房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台上方设置支架或在墙上安装吊柜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既简洁又美观、实用的方式,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需要的地方以实墙代替玻璃隔断来争取空间,储藏或搁置实验物品。当纵隔墙采用玻璃隔断时,应在近走廊与外墙处应各留不少于1.5m宽的实墙,以利于放置冰箱、器皿柜、资料柜等高大物件。

实验用房吊顶、墙面的材料和构造除应满足不起尘、不积灰、吸附性小以外,还应满足耐消毒剂等化学物质腐蚀、防水与易清洗的要求。

实验用房地面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易冲洗的建筑材料。对于洁净实验用房、负压状态BSL-2实验用房及其以上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和其他有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地面材料除应满足上述一般要求外,更应满足整体无缝隙的要求。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实验用房等有特殊要求的,应按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建设。

第三十条 本条根据实验用房废水的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程度规定了实验废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原则,废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应遵照执行。

一、排水方式。实验废水排水系统,按所排除的污水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的程度并结合室外排水系统的情况,可设置分流排水或合流排水系统:

1含有一般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废水:宜设置专用排水管道,以便污水消毒。2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废水:在小型实验用房,当废水量较小,放射性物质浓度不大时,可合成一个排水系统。对于排出的废水量较小,但浓度高时,可采用特制的专用容器就地进行收集后,送往集中废水贮存槽,然后送往外协废水处理厂。在大型实验用房,应根据排出的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化学性质等,可设置一个或几个排水系统分流排出,需要处理的废水排至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或外协的公共废水处理厂进行处理。3混合后更为有害的实验废水:当不同化学成分的废水混合后的反应对管道有损害或可能造成事故时应分流排出。

4毒理实验用房:为了能够顺畅地排除实验动物房粪便,需要设置较一般下水更大直径的排水管道,因此,宜单独安装专用排水系统。

5含有机溶剂的实验废水:由于有机溶剂往往不溶于水,不但有毒有害,而且多有强烈的异味,会随排水支管道进入其他实验用房的水封而散发至室内。因此,经常使用有机溶剂的实验用房,应尽量集中布置,并单独安装专用的排水管道。

6含有酸、碱、氰、铬等无机污染物的实验废水:宜考虑设置独立的排水管道。

7三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的废水: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

采取分流排水,有利于废水的无害化处理。

二、排水管材

1含有酸、碱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酸耐碱的材料制作。2含有氯仿、苯系物等溶剂型污染物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制作。

第三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废水中常含有少量的酸、碱、氰、铬、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以及氯仿、苯、酯等有机污染物,甚至可能含有残存的致病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因此,必须对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以达到安全排放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是在非常态状况下使用的两种应急救援设施。

在需要经常使用硫酸、盐酸、硝酸及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化学品,以及需要接触致病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当意外发生,造成化学灼伤或受到生物污染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比较理想的处理办法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大水量冲洗,因此在危险实验区,宜根据实验性质,合理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对于强腐蚀性化学品用量较大,并且有较多备用贮存的实验用房,宜在每个实验用房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对于一般化学实验区,可以洗眼器为主,紧急冲淋器为辅,设置在易受化学灼伤的实验用房内。若受条件限制,也可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房的特点,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的精神,在紧急疏散方向的公共区域,或交通便利、服务半径较小的区域(如公用走廊的中部),设置共用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在微生物实验区,以设置洗眼器为主,通常对紧急冲淋器的设置无特别要求。对于一般致病微生物实验用房,当条件许可时,宜在每个实验用房的出口处设置洗眼器;对于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的水质应保持清洁。在建筑设计时应合理设置下水系统,以便定期置换管中陈水,保持水质常新。紧急冲淋器底部地面应防滑,不宜设置挡水板或淋浴盆,以防应急人员滑倒、绊倒,并采取地面防水措施,以免在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

有条件的实验用房,应设置与检测工作范围相应的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和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的设置原则。

第三十三条 除了冷房、暖房及其他工艺要求的有特殊实验条件的实验用房外,一般实验用房的温度、湿度应满足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通常夏季温度不超过28℃,冬季温度不低于16℃,相对湿度为40%~60%。由于上述空气指标与人体舒适性要求相吻合,所以实验用房的温、湿度按舒适性指标控制即可满足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与医院病房、宾馆饭店、办公写字楼、商场等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有很大区别,实验建筑物的空调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满足避免造成交叉污染的要求。不同的实验用房不得通过空调系统发生空气交换,造成实验用房交叉污染,因此各实验用房的空调应具有独立回风的功能。2满足实验用房不饱和使用的要求。通常,实验用房的使用率不饱和,在实验建筑物中,有的是常用实验用房,有的是非常用实验用房,有的甚至很少使用。对于常用实验用房,每天使用的数量、时间也多不统一。这些实验用房使用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空调的运行负荷波动较大,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负荷调节功能。满足实验用房不定期加班的要求。实验用房加班较多,为了保持实验过程的连贯性,往往需要超时使用,其工作特性决定了实验用房的使用时间不受正常作息时间的限制,甚至无法通过制订计划来预见和安排实验用房的工作时间,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需要实验用房能够随时启用,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提供小负荷的功能。

针对上述要求,实验用房的空调系统应具有独立、灵活、节能的特点。有洁净、恒温恒湿、负压等特殊空气条件要求的实验用房,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若采取合并系统,应按功能、类别进行归类组合形成不同的系统单元,各系统单元独立设置。不同功能类别的实验用房,不得采用公共新风、回风和排风系统,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

1防止不同实验用房的空气随回风相互混合,造成交叉干扰; 2系统简单、使用灵活、运行费用低、维修方便。

密闭实验用房的空气应保证一定的新鲜度,其新风量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和《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要求,应不小于每人每小时40m3。

第三十四条 实验过程中,常有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物质散发,不仅危害实验人员的键康与安全,而且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需要广泛采取通风措施,及时有效地排除有害物。

对于集中产生大量有害物的地点,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将有害物就地排出,以控制其在室内扩散。当排风介质混合后能产生或加剧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危险时,局部排风系统应单独设置。

通常,局部排风是最有效的通风方式,它可以利用最小的风量,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除了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固定实验操作点常采用局部排风外,对于大多数实验用房,由于实验操作点的位置经常变化,以及化学试剂等挥发性物品的摆放位置通常比较分散等因素,有害物往往处于分散散发状态,其特点是源多、面广、量小;另外,对于药品库、贮藏室、暗室、洗消室等有关实验用房也往往有较多有害物散发,应及时排除,在这些情况下,很难逐点采取局部排风进行控制,依靠全面通风来解决问题将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除了可经常打开门窗进行自然全面通风外,还应在重点实验用房内考虑采取机械全面通风措施。对于散发有腐蚀性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腐风机;对于散发易燃易爆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爆风机。

第三十五条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用电量远高于一般单位,并且用电情况很难具体说明:一方面大量的各种形式和规格的仪器设备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维持实验用房特定的室内环境指标需要大量的供电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应考虑满足实验用房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供电容量时应留有足够的余量。

为了安全保存菌种、毒种、试剂、疫苗以及维持实验的连续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不间断供电,因此,要求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双路供电条件的,应设置自备电源。有特殊要求的,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为了增加用电安全性,避免电器损坏和人员伤亡,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宜设置独立的接地系统。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电情况的特点和要求,规定了供电用电的原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防雷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根据工作职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反生物与化学恐怖事件等重要任务,同时具有一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应具备比较先进的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等智能化系统,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范措施,并预留发展空间。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楼宇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在日常工作中利用率高、功效显著,应是需要重点设置的项目。在办公区,每名工作人员宜拥有一个数据与语音点,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实验区,每个实验室至少设置一个数据与语音点,有特殊需求可另行考虑;走廊上宜设少量语音点。对于有条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配置。

电子门禁系统是需要积极考虑采用的智能设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实验人员的一般出入管理和准入制管理,对出入实验用房、菌毒种库等的区域权限、时段权限以及出入人员姓名、出入时间等均可进行识别和记录,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出于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加强对实验人员的保护,实验用台柜木制部分的基材应符合环保要求。为了减轻化学试剂对实验用台柜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台柜面材应具备耐腐蚀、易清洗、防水及防火的性能。

实验用台柜应根据实验需要,合理确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边台、一般中央台、半岛形台、哑铃形变形台等。同时在确定柜体结构时,应考虑实验人员立位与坐位操作、书写、物品放置与储存等因素。

实验用台柜的配件应符合实验用房要求,如:拉手宜呈圆弧形,以防止碰伤实验人员以及钩挂工作服;抽屉导轨宜为三节结构,以保证抽屉可以完全拉开至台面垂线之外,不妨碍实验用品的放取;涉及存放腐蚀性物品的柜体,合页应选用耐腐蚀型;水槽应耐酸、碱及有机溶剂,水槽上方可根据需要设器皿滴水架;水嘴形式应满足实验需要,同时满足使用方便、结构牢固等要求。

本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台柜的原则要求。

第七章 仪器设备装备及其他相关指标

第三十九条 本条所提供的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分别列出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A)、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B),以及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A、B类为通用性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仪器设备;C类为特别配备的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当地带有地域性特点的疾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特别工作手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所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购置计划前应对社会需求、人员技能、使用频率、仪器的运行费用以及区域内和系统内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设备装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仪器设备。各地应根据卫生部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标准等要求给予配置。

第四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功能性建筑,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生物安全、洁净、恒温恒湿、防辐射、防振动、隔声等要求,因此工程造价相应较高。本建设标准采用以住宅为参照系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根据各类地区现状调查的结果,规定实验用房可参照建设地区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平均建筑工程造价的2~4倍确定,其他用房可参照1.5~2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工程造价,不含在实验用房内为满足实验需要所添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柜等实验用物品的费用。

第四十二条

篇3:康复医疗中心建设标准亟待建立

由此可见,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康复医疗建设标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康复中心的特点及确立专项规范的必要性

康复医疗是独立的医疗过程, 它可以单独对需求群体进行作用, 也可以作为对临床医疗的延续。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认为, 针对康复治疗及使用人群的需求, 我国的康复中心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治疗项目繁多, 需要满足残疾人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的需求, 又增加了中医治疗等特色项目。因此, 对康复中心建筑有着很高的要求。以康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训练场地为例, 其包括了室内康复场地和室外康复场地两大类。室内康复场地又包含了运动疗法部、作业疗法部) 、理疗部、语言治疗部、文体康复部、心理康复部、职业康复部、中医康复治疗部、水疗部、1社康部、假肢矫形及辅具装配中心、视力康复、儿童脑瘫、聋儿康复、孤独症康复、康复评定等。因诊疗项目的不同以及应诊人群的不同, 各部分对面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建设标准的确定中, 对各个部分均应有所考虑。

其次, 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群体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住院患者, 还有大量的可部分融入社会生活的患者, 以及未能在医院长期住院但仍需要进行恢复训练的人群。因此, 康复训练场地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住院治疗人群, 还要满足非住院患者的需求。我们通过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长期观察统计得出, 在康复中心中, 非住院群体对康复的需求总量远远大于住院群体。所以建设标准的确立不能等同于综合医院, 仅仅通过住院人数进行测算。

最后, 我国康复中心多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因此考虑后期运营, 会与综合医院共同建立。这样不但可以形成完整的医疗配套体系, 而且从经营上可增加医院收益, “以医养康”, 保证康复体系的自我收支平衡, 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因此, 康复中心的面积标准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需要有专项独立的康复医疗建设标准。

以康复训练量确定专项建设指标的基本思路

现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是通过“日门诊量”为依据的, 从而推测出急诊量、住院患者数量, 并根据住院患者数量推测手术需求量等其他功能空间的建设标准, 继而在各个功能空间标准的确定下, 可推测出建筑规模, 进而根据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测算出用地指标, 并估算投资等建设标准。

在康复医疗建设上, 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总结了一系列经验, 同时对国内不同等级、不同时期的康复中心建设指标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对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山东省临沂康复中心、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实践及使用回访进行研究, 总结出了诸多实践经验及设计规律, 最终认为:以“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为测算依据, 采用类比于综合医院的测算方式, 是建立康复医疗标准的科学合理方式。

康复训练空间的计算方法*康复训练场地面积测算

通过前面的阐述可知, 在计算过程中康复中心同综合医院最大的区别在于康复训练场地上。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可类比为综合医院的复诊, 但训练量远远大于综合医院门诊复诊量, 因此, 也应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方式。

使用“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为测算标准计算康复训练建设面积, 需要考虑的技术依据如下:预设每日可接待人数;每人次专项训练的时长;每人次专项训练的平均场地面积大小;每人次来院康复可进行的专项训练平均数量。

预设每日可接待人数 (人) ×每人次来院康复可进行的专项训练平均数量 (次) =每日需完成训练次数 (次) ;

每小时需完成的训练次数 (次) ×每人次专项训练的平均场地面积 (m2) =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 (m2) ;

结合权值, 乘以变化系数, 即可得出初步的康复训练建设面积。

*其他面积测算

根据预设的每日可接待人数 (人) 以及测算出的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 (㎡) , 类比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可测算出配套门诊部分建设标准、病房的建设标准、其他配套用房的建设标准。根据各个功能用房的建设标准, 参照残疾人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 可推测整个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以建设规模为依据, 并根据相关科室设置, 预测室外康复场地的需求面积, 并结合容积率、绿化率等确定用地面积, 估算投资。

篇4: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政府将“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为2001年实事工程项目之一。上海市闸北区彭浦地段医院作为创建单位之一进行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年多来,在区委、人大及区政府、政协的关心下,在市、区卫生局及街道等领导的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理念,在健全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深化“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和重新构筑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闸北区彭浦地段医院(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街道“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优势,形成了“政府领导,各部门协同,街道办事处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施管理,齐抓共管”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他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大投资力度,精心设计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初具规模:改建后的门诊大厅,由原来的4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厅里,预检、挂号、收费、配药开放式服务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平添了一份亲情。触摸式电脑和电子显示屏将卫生服务项目、价格以及医院的概况、医生护士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病人,使患者能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消费。内科门诊的候诊厅既让病人得到健康教育,又使候诊有序而不乏味;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欢愉地徜徉其中;100平方米的康复室配备各种各样的康复训练器材,使一些残疾病人能在这里重新回归社会;装修一新的病房,厕所、浴室、病床24小时警铃畅通;走廊设有木制扶手体现了人性化的氛围。健康教育用房达180平方米,使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有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空间。整个中心还配备了统一醒目的挂号、收费、出入院等标识,社区卫生服务部已实行电脑化管理。闸北彭浦地段医院加快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但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精神,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一项使病人能充分享受到优良环境、优质服务的便民利民工程。

医院的建章立制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更是医院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在这个前提下,医院领导班子抓住硬件改造已上台阶的有利时机,从改革城市卫生体系的大局来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他们认识到: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历史时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进一步改造和提高自身素质,坚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因而在造就竞争有序的内部机制转换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要求制定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并且建立考核小组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经济分配挂钩,逐步

使社区卫生服务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了6大块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网络,每块、站配备3-5名医务人员,以团队形式组合和工作。三是建立透明、公正的价格管理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名称、服务内容、服务价格进行全面公开,让病人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明明白白消费,使社区卫生服务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建立了老年人的“三级监护,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白内障、肿瘤、精神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预防保健管理模式,从而强化了疾病监控功能。五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实行临床医师公示制度,让病人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医生,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自觉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实践证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方便温馨的基层卫生服务,是坚持卫生工作“两为”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德政民心工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医院领导班子为了使人力开发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坚持科教兴院,积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努力营造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他们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培养青年梯队中的作用,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几年来,医院先后送30余名临床医生参加市、区全科医生上岗培训,培训率达到70%,并坚持“三基”知识学习,邀请区疾病中心对预防保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之具有防保专业多面手的能力,目前,医院在读专、本科的医务人员占总人数的30.6%。同时,医院于2000年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教授作为指导顾问,定期申报课题和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2001年在全国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1997年8月被授予《WHO上海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合作中心暨健康促进医院实验基地》;2001年荣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和上海市第六届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金奖。

篇5:监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保定供电公司运行二工区蠡祁监控中心赵志彬,下面由我简单介绍一下蠡祁监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情况。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04年公司开展班站标准化建设,07年省公司开展生产运行标准化建设,08年省公司启动了班站标准化建设竞赛,但我们的工作依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控制还没有控制住;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发现或是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改正;还有许多的危险点没有辨识或是辨识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们还有许多的管理空白需要规范和完善。标准化,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但我们相信,标准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有力抓手,我们将把标准化作为保障安全的有力工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在标准化建设中,公司制定了班组标准化建设“16条”要求,在公司一次次标准化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学习,在清楚职责的基础上,梳理规范了中心的工作项目和作业项目,对应每一项工作项目和作业项目量化了目标指标,对应找出了执行的法规制度文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和工作流程,明确了每项工作项目和作业项目对应执行的工作记录。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并针对重大不可容许风险制定了应急预案。我们按16条要求对中心每项工作开展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评价中心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并在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开展学习创新。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中心的标准化的建设过程。

一、标准化“16条”的建设过程

第1条:清楚职责 我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开始于对岗位职责、任务、工作项目的再认识。我们首先对岗位工作职责进行了重新起草和全面修订。我们先是把自己每天进行的操作、监盘、巡视、切换、培训、风险辩识等工作项目全部罗列出来,然后按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技术资料管理、安全管理、培训管理和站务管理等基本职责进行分类,明确每条基本职责有哪几个工作项目组成,每个工作项目由哪几个作业项目构成。

如:我们监控班的基本职责中有一条是:负责所辖变电站设备管理,经过分类梳理,此项基本职责由设备定期轮换切换试验工作、保护及自动装臵维护、设备评价及分析、设备缺陷管理、设备标识管理等五个工作项目构成。其中,设备定期轮换切换试验工作又可分解为中央信号系统试验、监控系统音响报警试验、高频通道测试、蓄电池测试、事故照明试验检查、变压器风冷切换、电热装臵检查、通风装臵试验、直流备用充电机切换、备用站用变压器切换、等10个作业项目。

这样的岗位职责,从属关系明确,一层一层,清晰明了。岗位职责的确定为“16条”接下来的操作奠定了基础。

第2条:目标明确

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规定出可量化、可测量的指标。对于这项工作,起初我们并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定个指标,怎么定,定多少,怎样统计和计算,这让我们很伤脑筋。在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标准化培训后,我们知道了工作有了指标,就可以准确的描述我们工作的完成情况,对我们的工作有了量化的评估。在工区的帮助下,我们大家一次次反复讨论,为每个工作项目、作业项目都量化了指标,如交接项目遗漏0项、监视项目遗漏0项、工作票合格率100%、现场措施布臵差错0次、遗漏验收项目0项等,建立了《工作指标清单》,包括指标名称、指标值、测量方法或统计计算方法的公式。我们按照指标统计周期进行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与检查,没有完成的还要说明原因。这个过程也让我们体会到对于工作质量的好坏,指标是一个最准确,最客观的评价。

第3条:计划管理

根据《变电站运行工作年历》和《变电站工作月历》确定具体到每一天的工作计划,如设备切换、试验、测试和各类报表、检查等工作。对完成的计划工作进行质量检查,针对未完成的计划性工作,我们还进行了说明与分析,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除常规工作计划外,我们还根据季节的忙闲进行不同程度的工作安排。比如,去年冬季中心没有大型的计划性检修工作,我们利用这个时期对全体值班员进行了冬季培训,把站内的合闸和低压回路作为培训的重点。我们查找资料、查找电缆走向、在不停电的情况下,用万用表一点一点量出合闸回路的走向,绘制了详细的合闸回路连接走向网络图,并对端子箱内的每个连接开关进行数字标注、在每个设备端子箱内进行张贴,在合闸回路有事故或异常时,大大缩短了事故处理查找时间,同时也给检修人员带来了方便。虽然在查找过程中既花费大量的时间又很麻烦,但绘制成后既方便了我们运行人员又方便了检修人员,而且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次我们在更换2#主变端子箱中就用到了。

第4条:作业控制

我们把基本职责中的45个工作项目和作业项目,建立了《工作项目与作业项目清单》。

基本职责和工作项目,只是规定了干什么活;而只有规定了怎么干、干的顺序、步骤才能控制工作过程的安全、质量和结果。公司“16条”要求,“对应每一作业项目或工作项目,均应编写管理标准或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管理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应符合上级有关安全与专业技术方面的全部要求,经车间或公司批准,应有标准化编号”。

按照这条要求,对应每一工作项目或作业项目,我们列出了国家、行业、省公司、我公司和工区,涉及这项工作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程、技术标准、制度、文件等要求,核对其是否为最新有效版本,并以此建立《每一作业项目或工作项目与相关法规文件对应矩阵表》,注明每一份法规制度文件的版本号、文件号、批准部门和存放位臵。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规程制度文件中涉及我们工作的只有几章、几节,甚至几条,有时为了一项要求还需翻阅许多的制度文件。为此,我们组织大家一个规程、一个制度、一个文件的进行梳理查找,做出重点标志,并在矩阵表中逐一列出每份规程制度文件中需要执行和落实的具体的条款。我们共梳理规程制度100余种,文件300多个。

梳理法规制度文件的过程,是我们一次有价值的学习过程,学习中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觉得特别枯燥的法规、条款此时都变成了工作中的指南,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业务知识。我们将逐一提炼出来的上级要求,进行汇总、整合,并结合中心的实际工作,制定该工作项目或作业项目的管理标准、典型作业指导书。

做为公司运行专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工作站,我们的典型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公司竞赛办给予了专业到位的指导,工区也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全力支持。

我们制定的作业指导书,一是覆盖了我们中心的全部工作,二是和以前的写法有所不同,去掉了笼统、模糊和不明确,增加了数据、流程和编制依据,改变了危险源集中描述的方式,而纳入到每一个步骤、环节的危险点控制。

以《220kV蠡县变电站蓄电池测试作业指导书》为例,以前的指导书描述笼统、不明确,操作指导性不强,比如在旧指导书中有一条是“防止蓄电池极间短路和直流接地”对如何防止没有具体的描述,没有具体的防范措施,起不到指导性的作用,我们在新的指导书中就把防止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检查万用表表线无破损漏线。2.核对万用表档位为直流档。3.测量人必须两手分别拿住表笔测量,严禁一手持笔测量等。措施描述具体,值班员可直接按照指导书的步骤要求进行正确操作,真正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先从作业指导书的结构、层次、内容等方面对现行作业指导书进行分析,发现:

一是作业指导书没有编写依据,不满足四个凡事中“凡事有章可循”的要求,编写完成后的作业过程无法与上级要求对照。

二是作业指导书中危险点写在作业指导书前一部分,与具体作业步骤相互独立,在作业过程中需要前后翻找对照,进行到存在危险点的作业步骤时不能及时提起注意,作业风险加大。前面分析出的危险点不针对具体作业步骤,造成安全控制措施简单空泛,没有明确哪个步骤存在哪些危险点,不能给作业监护人员有效的警示和提醒,危险点控制措施起不到具体作用。

三是作业指导书中作业步骤和作业要求混杂。作业步骤对工作描述笼统,不同人对作业步骤的理解不唯一,不统一。执行操作主要依靠个人习惯和经验进行,包括师傅带徒弟也是靠经验传授。作业指导书起不到对每一项操作步骤的有效控制作用。

再就是没有作业执行时间、作业时机的要求;没有作业指导书的填写说明。作业指导书封面只涉及审批流程和作业时间,却占用了一页,造成了浪费。等等。

在梳理、学习上级所有法规制度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每一份指导书都按实际设备的位臵、环境、设备型号起草。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再结合每位值班员多年的宝贵运行经验,实际走位,设专人记录工作流程,如拿记录、找钥匙、取万用表等各个环节步骤,并按工作流程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列出作业步骤,对每一步制定详细的执行内容、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等。制定了流程清晰,步骤严谨的“一条线”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我们还按要求把执行的上级法规制度文件和条款号,标注在指导书编制依据一栏,做到有章可循。作业指导书要由经验丰富的值班员,进行实际模拟作业,反复修改,最后由工区主任审核批准,保证作业指导书切合实际,满足上级要求。

再比如,我们的《预试作业指导书》,为了确保预试过程中安全可靠,准时准确。我们用“过程”控制的理念,把变电站预试全过程,按照流程顺序,分为23个控制过程,从“依据预试计划”过程开始,到“对预试工作进行总结”,一步一步列出各个工作步骤,每一步都制定了详细的执行内容、危险点分析、控制措施及要求等。反复讨论,反复修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确保预试全过程万无一失。

我们的日常工作除作业项目外,还有工作项目,如:缺陷管理、工作票管理、培训管理、安全日活动管理等,这些工作的依据大都是管理标准的形式,用它们来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时候,常常因为大篇幅的文字描述,造成值班员对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执行落实困难,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将制度中繁琐的文字描述绘制成流程图,使工作过程和环节一目了然。我们共梳理绘制了21项工作管理流程图,这21个流程使工作的各个环节一目了然,通过关键过程说明,使班组成员更加清楚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工作要点,按流程操作就肯定符合工作要求。

第5条:设备管理

我们建立了管辖设备清单,除包括设备名称、型号、铭牌等设备信息,还建立了针对每台设备的缺陷、检修、试验、更换、大修等设备健康档案,实现了每台设备的全寿命管理。标准化要求人人参与设备管理,我们按照设备的电压等级、重要程度和人员业务素质,将所辖设备分工到中心的每个人,建立《设备管理分工一览表》,编制了设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管理责任,包括对设备的缺陷、台帐、运行分析等方面的要求。每台设备都有人关心和操心,确保所辖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第6条:风险辨识 我们开展了涉及监控中心安全生产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环节、每一台设备、每一个作业动作的危险源辩识。按照公司要求的工作依据和目标两条辨识主线,将变电运行工作中日常巡视维护、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等环节中的不安全情况和危险点查找出来,控制和消除一切事故的根源。

按照工作依据辨识主线,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上级下发的所有法规制度文件,建立清单;对应每一工作项目,对照上级法规制度文件中执行和落实的具体的条款,在我们监控中心职责范围内查找有无不符合,不符合之处就是危险点。

按照目标辨识主线,对照每一项工作,从人员行为、电网、设备、材料、工具、作业方法、环境等方面查找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分析这些活动或因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未受控的就是危险点;超规定周期得不到消除的设备缺陷也是危险点。

第7条:风险评价

按照公司要求,对查找出的危险点,运用LEC法和LC法,在对每一项危险源评价风险大小过程中,要求班组全体成员人人参与、人人打分; 将每个人的打分进行求和取平均值,作为该危险点的最终风险分,按风险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风险高的排在前面,风险低的排在后面。其中设备风险的评价分值超过100分、人身风险的评价分值超过30分的风险,确定为重大风险。

第8条:风险控制

针对确定的重大风险,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措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隔离风险或降低风险、隐患的风险等级。对本班组有能力落实的措施,纳入班组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对无力解决的报车间风险评价小组。同时我们还将辨识出的危险点列入相应作业项目的作业指导书,在作业过程中进行控制。

如:检修和预试工作中,经常进行夜间送电,为防止夜间看不到而漏拆接地线,而造成的电网事故。经过全员辩识、打分确定为是重大风险。大家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决定在地线的底部10公分处和地线的三相分叉处,分别加装反光膜,这样,即便是晚上操作,在探照灯和应急灯的光线下,装接的反光地线也很醒目,起到了警示作用。

第9条:应急预案

对辨识出的重大和不可容许风险中可能预见到的损失严重、影响恶劣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进行预控,我们根据实际制定了《突发人身伤害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调度自动化系统全停应急处理预案》、《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12种应急预案,并将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纳入监控中心培训计划,按计划对班组成员进行培训。演练后,班组成员要针对预案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预案进行修订。

第10条:班务管理

我们把从职责里列出的45个工作项目,一一分解到全中心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项目,每个人对分到的项目,要承担管理责任,并负有站长的权力,我们称为“项目站长”。

项目站长,让每一名员工都承担一份责任,每一个人在负责的项目上享有站长的权利,大家都成了管理者,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变高了,还有了一份被人尊重的自豪感和一份成就感。每一名员工都根据自己管理的项目,制定出自己的管理标准,自己是怎么干的,就怎么写,自己是怎么写的,以后就怎么干,也符合我公司标准化建设八项原则中 “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大家都认真地翻阅标准,查找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多年的工作经验,把自己的工作标准写的既严谨又实用,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热情,站上也开始举行竞赛,谁的标准写的最好,就被评为站上的管理明星,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断的把自己多年的保守经验和看家本领写到标准中,使其固化下来,大家共享,通过明星管理机制,我们的员工也学会了管理,大家有事没事就坐下来,发挥头脑风暴法的作用,进行讨论,进行研究,比谁的知识面广,比谁的管理水平高。通过标准化建设人们尝到了甜头,品到了滋味,有时为一个标准,一个细节往往抬得面红耳赤,员工的细心和认真劲让人感动。通过制定标准、量化目标我站共梳理编制了防误闭锁装臵管理、预案管理、设备验收管理等33项管理制度;主变倒CT端子流程图、蓄电池测试流程图、站用变切换流程图等21个工作流程和预试作业指导书、蓄电池测试作业指导书、假同期试验作业指导书等16项作业指导书。

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发动起来,就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班组自我管理的机制由此而建立并步入持续改进轨道。

第11条:记录管理

无论是作业指导书还是工作流程,关键是能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而记录就是工作过程最真实的体现,客观、可追溯。按照“16条”要求,我们针对每一工作项目,一一梳理对应的记录,并将每一份记录都纳入对应的管理制度,并做为附录进行标准化编号。这样,无论记录放在哪里,都可以根据记录的标准化编号,知道哪个规定里有对该记录的填写及管理要求。我们建立班组记录管理分工一览表,专人负责,人人参与记录管理,人人清楚每项记录的填写和管理要求,并按检查周期、检查项目,对记录质量进行检查,确保记录符合要求。

为杜绝重新抄改历史记录,便于班组对记录中存在问题的整改,确保班组记录的真实性、可追溯性,提高记录填写质量,我们对已执行过的各种记录查出不符合问题时,不得涂改、伪造或重抄,按照公司竞赛办出台“班组记录 一贴一表 法,在问题之处,贴上醒目的“问题点标签”。在每份记录的首页设臵《本记录不符合问题发现与整改表》,记录“问题点”在本记录中所在的位臵,如页码、日期、记录编号等,与所贴“问题点标签”位臵一致,便于对照检查,并填写不符合的原因和防止再发生的措施,且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

第12条:岗位技能

首先制定出全年有针对性培训计划,根据站内不同岗位的人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并列出相应的矩阵表,培训项目站长每年对矩阵表中的内容进行修订,做到每年逐级提高,每月由培训项目站长对全体值班员进行不少于8小时的集中培训,定期对学习成效以现场考问、技术问答、试题答卷的形式进行检查。并对培训结果由项目站长做出总结,以此针对培训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各值值长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对每位值班员的培训,每月由站长出题进行考试。对考试结果进行评定打分,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的,除对本人进行考核外,培训项目站长,值长负有连带责任,也要接受相应的考核,每位值班员除掌握相应的计划培训外,还应掌握自己负责的作业项目及全部作业指导书的管理标准及应急预案的内容。并作为提问和考试的范围。

第13条:5S 管理

公司要求班组在工作现场,安全用具、工器具、仪器仪表、微机设备、技术资料、图纸、设备档案等全面推行了5S管理。

标准化建设中,我们通过实施5S管理,站容站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物品摆放的整齐有序了,各种物品按分类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如:在资料项目站长的组织下,我们把原来破旧的图纸整理的像书一样整齐,并建立了三级目录、管理标准、借阅规定等,通过管理,以前图纸的乱拿乱放丢失现象,没有了,不见了。

站上的设备钥匙有六七十把,由于定臵不规范,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找钥匙就耽误很长时间,甚至因钥匙丢失,而不得不砸锁撬锁,根据这种情况通过5S管理,我们对钥匙箱中的每一把钥匙进行三标识,即钥匙本身的编号和名称、存放位臵的编号、钥匙箱的钥匙清单,使钥匙管理整齐有序,取放快速、方便,对号入座.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检查起来一目了然。

开关操作把手是倒闸操作的重要工具,由于以前操作完后随处乱放乱扔,经常延误停送电时间,站上人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将两个挂钩镶在墙上,将操作把手托住,固定下来,为了防止夜间操作不好找,还在保存位臵用反光膜进行标识,方便夜间操作取用,使其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站内的工具以前使用后,由于没有定臵随手乱放,杂乱无章,而且丢失现象时常出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项目站长不等不靠自己花1块钱买了一只油性笔,在工具柜中画上与工具相同的图形。工具使用后,员工很自觉的放到相同的图形上,而且工具查阅起来即简单又方便。一元钱就解决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管理和意识是不能用钱衡量的。这类事例在站上比比皆是,通过定臵管理,站内人员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所有的物品都进行了定臵,所有的物品都按定臵摆放。

第14条:工作检查

中心的项目站长,要对所负责项目按16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定期检查,包括,目标是否完成,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是否有制度和流程保障和能否保障其有效落实,制度是否得到执行,记录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等,并建立《问题发现和改进记录》,记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原因,改进措施,负责人和完成时间。同时,中心对每个项目站长设定了分管本项目的检查表及中心对每个项目站长的检查表,对各项目站长的工作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对抽查和检查的结果每月进行汇总、并在中心会上进行点评,找出问题点,提出改进措施,确定改正时间,实现了一个PDCA的循环。

第15条:手册管理

按照“16条”的要求,我们从岗位职责开始,按梳理出的岗位基本职责、工作项目和作业项目间的从属关系,列出班组所有工作项目和作业项目,每一工作项目或作业项目指定项目站长。对应每一工作项目或作业项目,列出与之对应的指标,与之对应的上级法规文件、班组级作业指导书或管理标准,列出与之对应的记录清单,与之对应的检查与改进方法,或项目站长在此项管理中的关键点控制要求。并按工作项目、法规文件、工作指标、工作记录、工作检查之间一一对应的衔接关系,编制了监控中心6LC标准化系统管理一览表。

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也就是从16条第一条“明晰职责”开始,到第十六条“学习创新”,构成了一个系统,我们编制《蠡祁监控中心标准化管理手册》,包含标准化建设中的各种目录清单和分工表等,体现本班组人、事、物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手册受控管理,并随工作、设备、要求等变化及时更新。

第16条:学习创新

公司要求,在标准化建设中,结合本班组特点,对本班标准化建设内容有扩展、有创新。

通过标准化建设,每一名项目站长都想围绕安全生产做点事,开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一是想为保证人身、电网的安全运行出一份力,二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根据16条中的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的要求,每一名值班员都想把查找出来的危险源和危险点,想办法出点子采取控制措施。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我们的220KV开关是气动机构的,开关分合闸时,震动力很大,如果开关的旋转把手方向错误,机构箱门就关不紧,就会出现自动打开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员工自己动手做了“开、关”的方向标识,提醒值班员在关门时把手能正方向旋转,防止关后因震动而自动打开。还做了一个“门关好了吗,请在拉一下”的提示标识,以提醒值班人员在巡视和操作后不仅要关闭机构箱门而且还要保证关闭的质量,有效的防止机构箱门未关严进入小动物或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造成的开关误动和电网事故。

大家都知道,一个控制屏上同时有多几个转换开关,并且控制屏后转换开关没有双编号,检修其中一个转换开关时很容易造成误动其它运行设备。造成运行设备的停运。为防止给电网造成不必要事故。我们在控制屏后的转换开关处,贴上同控制屏前相对应的双编号。有效的防止了检修人员误走错间隔可能,发生人身和设备停电事故危险。我们的值班员现在不仅仅是站在本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而是站在全公司的安全角度上考虑问题了。安全意识的站位提高了,这就是我们建设标准化中的最大收获。

倒CT端子是一项即繁琐又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由于一两年也操作不了一回,时间一长,操作人员难免有所生疏,一旦操作不正确,就可能造成保护误动和CT开路,一有这类操作操作人员感觉有点胆怯,所以我们就根据大量的资料和老师傅的现场经验,制作了CT倒端子流程图,既有图示又有说明相互对应,张贴在倒端子处,大大增加了倒端子的正确性,减少了CT开路的危险性。有效的控制了保护误动的可能。

由于控制屏保险设计较高,在取用保险时因站立不稳,很容易造成误动误碰其它直流回路,造成直流回路的短路,甚至造成直流系统瘫痪,一旦发生线路跳闸就可能造成越级,而引起电网系统的解列。员工们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在保险较高处加装了使用高低凳的标识,而且在就地定臵了高低凳。一项项工作都体现了员工在标准化的影响下,工作由精细化向精益化的转变。

这样的创新我中心还很多很多。每一项都是围绕安全生产进行的。如压板的三级控制法、低压配电箱逐级电源分布图、保护投退危险点提示等、缺陷的预警和控制法、保护定值的控制管理等40多项小创新。一个个小小的标识,一个个小小的创新,虽然不起眼,但说明员工们开始考虑事,开始做事了。有了考虑安全生产的主动意识。各个项目都展现了员工的聪明才智,特别是我们的倒CT端子图在公司组织的创新成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标准化工作给了员工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二、标准化建设让我们学会如何管理 通过对16条的操作实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标准化建设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工作,上级下发的标准不会针对每一个班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工作任务,只有我们一线的实践者,自己写出自己工作的标准才最贴近生产实际,才最实用,最有效。

标准化建设改变了人,锻炼了人由于在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以前领导到现场检查工作,由于怕说错话,怕领导问,见领导就躲的员工,现在也敢于积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工作了,有的员工也敢于和管理人员“抬杠”了,“你有标准吗,你的标准执行的不对”的话语时常出现,由于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管理者也不断的完善标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管理体系。

通过共同的辛苦和付出,我们的标准化把一直觉得复杂,高难的东西,变得简单明了了,把不确定,变确定了;遇到不清楚,翻翻清单,对对编号,一下就一目了然了,遇到什么事,处理起来,心里也有底了

标准化,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管理模式,使我们的工作变得井井有条了,行为规范了,效率提高了。

通过标准化建设,我们品味了从苦到甜,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如何管理,也丰富了自己。这也是我们从标准化建设中品到的滋味。只要我们正确理解标准化建设理念,我们的标准化建设就会越做越好。

篇6:中心小学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祝阳镇中心小学

2014年8月

创标准化学校提高育人水平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是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是时代发展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我校通过创建标准化学校工作的全面启动,硬件设施进一步更新、办学行为不断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档次,社会反响不断增强,学校整体工作全面提高。

一学校基本情况

祝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市级规范化学校。始建于1935年,原名国民小学,校址几经变迁。建国后校址才固定于现在的位置。1983年定为祝阳镇中心小学。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5名,学生来自附近七个行政村和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子女。教师31名,其中本科学历的11名,大专学历的18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高级教师26名,一级教师3名。学校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168平方米,分别设有教室、办公室、德育室、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美术书法室等。

二加大投入,为标准化学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前提。为此,学校积极筹备资金,努力改善我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先后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增加学校设施投入,增添教学仪器,新建、改建校舍,不断完善硬件、软件建设。2009-2012年,投入近156万元,翻建了1782平方米新教室;2013-2014年,投

入近160万元新建教学楼1176平方米。暑假期间投资5万元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书橱和储物柜,为图书室购置了3个标准的书架,新购图书1万册;每个教室进行了重新布置,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安装了黑板灯。花费5万元为全体教师更换了办公桌椅,配备了电脑,达到了人手一机。重新规划新增专用室7口,分别是图书室、阅览室、劳技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心理咨询师、德育室、舞蹈室。投资21800元配备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台,心理咨询室沙盘等设施。花费2000余元重新布置了各专用室的文化氛围。投资3000余元购置大型展台1个。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办学条件不够完善,缺少标准的操场、篮球场、排球场。

2、各专用教室、设备设施不够齐全,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不够。

3、教师队伍特别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与水平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4、校园环境设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5、学校的整体工作仍需加强。

四近期工作安排

1、制定规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政府部门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环境与条件。近期学校将拆除教学楼后的平房,开始整修标准的操场,增加篮球场和排球场,安装4个乒乓球台。

2、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强化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上一篇:2023年施工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下一篇:铁塔公司与电信企业建设分工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