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歌盛典

2024-08-26

鄂尔多斯民歌盛典(共3篇)

篇1:鄂尔多斯民歌盛典

2011第一届鄂尔多斯民歌盛典

策划方案

【时间】待定

【地点】鄂尔多斯大剧院(待定)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 市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待定)

二、创意、制作、播出机构及人员(拟定)

晚会名称:鄂尔多斯民歌盛典

晚会播出单位: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拟定)

鄂尔多斯市电视台(蒙 汉语)

晚会总导演:通拉嘎(曾任中央电视台导演)

阿拉腾巴嘎那(鄂尔多斯市广播电视台音乐编辑)

总撰稿:乌纳钦(著名作家、词作家)

音乐总监:哈斯巴特尔(著名音乐人、鄂尔多斯籍民族音乐学博士)电视导演:林缨(中央电视台导演)

主持人(4人):欧仁托雅 纳森(内蒙古电视体蒙语主持)鄂尔多斯市电视台主持人(2名,具体待定)晚会录制时长:110分钟

播出时长:90分钟

三、晚会宗旨

本次鄂尔多斯民歌盛典的举办是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和鄂尔多斯建市10周年,同时以一种立体展示的方式向鄂

尔多斯人民以及其他关心和热爱鄂尔多斯的人们展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特色。

首先,民歌是记录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最好的载体。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鄂尔多斯建市10周年之际,用展示鄂尔多斯民歌的方式隆重纪念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的文化意义。

其次,鄂尔多斯作为蒙古族一个重要的部族之一,其民歌独特的跳跃性的旋律发展手法以及独特的民俗性,堪称蒙古族民歌中“最绚丽的奇葩”。目前鄂尔多斯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的能源、工业发展向文化发展转变。其中鄂尔多斯民歌是鄂尔多斯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可以说,鄂尔多斯民歌将是鄂尔多斯的一张文化名品,同时也是鄂尔多斯向外宣传和推广的首选。

如盛典能够连续举办3年以上(或隔年举办一届),必将成为鄂尔多斯市的文化品牌产品,同时也是鄂尔多斯向外展示其魅力的独特窗口。

五、盛典创作构思

本次盛典在构思方面力求突破:

一、从内容上来讲,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民歌是古老的,但并不代表民歌是一成不变的,民歌流传到必将要留有

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本次盛典除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以外,一些全新演绎的鄂尔多斯民歌也

将是盛典主要表现的内容之一。

二、从所跨的空间上来讲,我们将不仅限于鄂尔多斯人来唱

鄂尔多斯民歌,而是“大家一起唱鄂尔多斯民歌”的思

路来创作。不仅邀请鄂尔多斯当地的民歌手,还将邀请

分布在全世界的鄂尔多斯籍的歌手,甚至是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歌手一起来演唱鄂尔多斯民歌。

三、从演唱者的身份来讲,本次盛典将以原生态歌手为主要

演唱者,通时让专业的歌手,甚至是“成名成腕”的歌

手与他们同台演唱,甚至唱“同一首歌”。

四、从参与度来讲,力求打破一般晚会歌手在台上演唱,观

众在台下看的局面。大大增加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希望盛典现场呈现“鄂尔多斯民歌KTV”的效果。

晚会拟定邀请演员以及团体:

1、市歌舞剧团民乐组合2、伊旗乌兰牧骑民乐组合3、乌审旗乌兰牧骑组合4、鄂旗无伴奏合唱团

5、达旗乌兰牧骑民乐队

6、鄂前旗乌兰牧骑民乐组合7、古日都组合8、老牧民演唱鄂尔多斯民歌组合9、图娜拉的组合10、OTOR乐队

11、腾格尔、拉苏荣

12、格日乐其木格(深圳)

13、乌日娜(德国)

14、哈仁嘎主唱(蒙古国)

15、吉日嘎拉赛罕(蒙古国)

16、朝伦巴图和金花(呼和浩特)

17、莲花(凤凰传奇组合)

晚会预算:200万

灯光:30万

音响:20万

美术:20万

服装:5万

化妆:2万

道具:3万

演员劳务(含税):80万

电视录像 后期制作:10万

其他制片费用(餐饮、交通、住宿、其他):30万

晚会具体实施方案待时间、场地、预算方案通过后,与主办方商定确定。

篇2:鄂尔多斯民歌盛典

鄂尔多斯地区婚礼民俗与民歌

--以伊金霍洛旗婚礼民俗为例

[内容摘要]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中国的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传统的民俗音乐有很多的分类,比如各种礼乐等。而婚礼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婚礼音乐也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民俗音乐。生活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婚礼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著名,由于曾经去伊金霍洛旗实习,所以本文就以伊金霍洛旗的婚礼民俗为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鄂尔多斯地区的婚礼民俗与音乐。

[关键字]鄂尔多斯 婚礼民俗 婚礼音乐 伊金霍洛旗

一、关于民俗与民俗音乐

(一)、民俗1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77479.htm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比如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有着他自身的变异性,比如,过年的时候北方会吃饺子而南方则是吃年糕。

(二)、民俗音乐2

民俗音乐,又称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通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其范围包含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而中国民俗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民俗音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就演奏方式来说,民俗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音乐主要是与中国的传统民俗相适应的,所以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的话,传统民俗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二、鄂尔多斯地区的婚礼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至三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一)鄂尔多斯地区婚礼步骤3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 2 http://baike.baidu.com/link 齐.毕力格.源远流长的鄂尔多斯婚礼[J].西部人.2003(05)3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鄂尔多斯婚礼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二)、鄂尔多斯地区大的婚礼民俗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 3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几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三)、鄂尔多斯地区的婚礼音乐

蒙古族的婚礼充分体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在婚礼进行中,处处都会有歌声。新郎在到达新娘的蒙古包外,需要对歌,是的新娘的姐妹们满意了,方可面见新娘。之后,新浪还要在歌声中想新娘的父亲献上哈达。献哈达之后,新郎要带着新娘去夫家,这是,新娘的母亲会一边撒着马奶酒一边唱着送亲歌,去向夫家。

蒙古族的婚礼歌德内容,大致反映了姑娘对父母养育之恩,姑娘离别父母之苦等,歌曲形式多种多样。总之,是胡妮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小结

婚礼民俗,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传承至今,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北方民族中的蒙古族的婚礼民俗,更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高等教育.艺术.第五讲.民俗与民俗音乐

2、http://baike.baidu.com/view/277479.htm

3、贾艺.民俗音乐学与民俗音乐研究[J].天津音乐学报.2000(11)

4、昌桂文.浅谈中国民俗音乐[J].大众文艺.2009(11)

5、齐.毕力格.源远流长的鄂尔多斯婚礼[J].西部人.2003(05)

篇3:鄂尔多斯民歌盛典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地区的不同风格,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都残存着一些民族部落时代的痕迹。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地区和部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又受到诸如战争、部落迁徙,以及其它民族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影响,其音乐风格也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蒙古族长调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大致可划分为九个区:1、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区;2、昭乌达音乐风格区;3、呼伦贝尔音乐风格区;4、科尔沁音乐风格区;5、乌兰察布音乐风格区;6、鄂尔多斯音乐风格区;7、阿拉善音乐风格区;8、卫拉特音乐风格区。这些不同的风格区并非是专指长调音乐,但是,长调音乐本身受到这些风格区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风格区和部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蒙古族长调在这些区域中有其各自鲜明的风格,主要是从其音乐形态上的差别反映出来,如:曲式结构、节奏、音调、旋律线、衬腔、装饰音、煞尾、调式等方面都各有不同,诸多的因素决定了蒙古族长调的音乐形态是完美的、风格是鲜明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

对于蒙古族来说,长调这一民歌形式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蒙古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相关联系的,并且是一种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化和完善化的过程,特别是从旋律形态和歌唱方法及其技术技巧等方面,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辽阔草原是蒙古族长调的摇篮,在长调的产生、发展、成熟,以至达到高峰的过程中,牧人、骏马和草原,以及三者合理结合,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与短调音乐长期并存。直至清末以来,鄂尔多斯地区大量放垦土地,黄河沿岸的部分蒙古人脱离传统的畜牧业,转为农业耕作,从而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与此相关,鄂尔多斯的音乐形态也产生了变化,长调歌曲呈衰微之势,进入短调为主的新时期。现在内蒙古能唱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人很少了。鄂尔多斯长调民歌风格从流传的地域上来划分主要有两大风格:1、古朴苍劲、行腔平稳的长调风格;2、宫廷风格的长调民歌“古日道”。在一些地区还有很少的长调民歌是受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歌唱风格与前面两个都不同,但是流传不多。

一、古朴苍劲、行腔平稳的长调民歌风格

鄂尔多斯牧业4个地区划分为:杭锦旗;鄂托克旗;伊金霍勒旗;乌审旗。长调民歌也是主要流传在这些区域。以乌审旗和鄂托克旗地区为主要流传的长调风格特点是行腔平稳,古朴苍劲,缺少华彩性,音区较高,保持着元明时代的遗风,在歌曲内容及音调旋律上也以忧虑、伤感的居多。

鄂尔多斯高原,在元代时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树木成荫,牛羊蔽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而明代以后,树木被砍殆尽,水土流失,牧场沙化,变为干旱草原。音乐风格也随之产生变化。蒙古通史中有记载“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垦务大臣贻谷赴任后,在西盟垦务总局下设准格尔、郡王、鄂托克旗三个垦务分局。乌审旗、札萨克两旗合设一个垦务分局,对蒙地实施放垦。蒙古族人民的土地逐渐向汉族地商、官僚手中转移,广大牧民普遍受到侵害,终于引发伊盟独贵龙抗垦斗争以及丹丕尔领导的武装抗垦”。据老人们讲:“清朝的时候,蒙古王爷把土地卖给陕西人(包括现在的榆林),牧人被赶出牧场。牧场被变成耕地,当时留下的敖包现在还在榆林,还有人祭拜,现在榆林七八十岁以上的汉人都能讲蒙语。”说明榆林一带,早期是蒙古人居多和居住的地区。长调民歌《六十棵榆树》就是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六十棵榆树》也正是反映了当时的牧民被破离开美丽富饶的家乡、怀念家乡的心情。歌词唱到“远远望去那片榆树林,无论年景多么的干旱,你都长得那么茂盛;美丽的榆树林,在肥沃的土地上,你生长的是那么的翠绿……”歌曲曲调前部分高调起音,音乐乐句向下行结束,有一种叹息的感觉,没有更多的华彩,带有忧伤唱腔,后部分有一个4度、5度音程跳跃,表现失掉家乡悲伤痛苦的心情,这个音乐充满了哀叹、凄凉和无奈的心情。

在清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喇嘛教,内蒙古人民的日常和社会生活中,黄教影响十分巨大,普通民众视喇嘛为集中智慧、学问和社会美德于一身的特殊阶层,对其格外仰慕和崇敬,蒙古人以充当喇嘛为全家造化,所以往往挑选子弟中聪颖者去庙里充当喇嘛。“因既充喇嘛,其地位即行提高,免去一切徭役,平日受人供养,无生活顾虑,外出有蒙人欢迎,任在何人之蒙古包内,略颂佛号,即可满载而归,此种生活,为任何人所乐为,故蒙古人内有半数属于喇嘛”。1由于这种社会现象,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歌唱喇嘛生活的歌曲流传较多,比如《班禅庙》、《喇嘛三宝》、《高贵三宝》等。具有代表性长调民歌的《班禅庙》主要是描写丹珍尼玛姑娘和喇嘛哥哥互相思念却不能见面的内容。

诸多历史原因,促使了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风格质朴庄严,多数歌曲在情感表现为忧伤或悲伤色彩浓郁,花彩音较少,旋律优美,情意深远。歌词内涵以离别搬迁家乡后的思念故土,以长辈的意愿或恋爱不自由,嫁到远方的姑娘想念父母亲情为题材较多,也另一层面反应了当时时期人民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怨恨。常见的长调歌曲如《六十棵榆树》、《班禅庙》、《十峰白骆驼》、《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美丽的吉懒》、《黑长发》、《豹花版白驼糕》、《喇嘛三宝》、《高贵三宝》、《轻快地黄骠马》、《半圆月亮》、《阿日西里》等。这些代表着鄂尔多斯风格以苍凉,悲伤为主的长调,在杭锦旗;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这几个旗县都有传唱,很多长调已经分不清具体产生在鄂尔多斯的哪一个地区,只是伊金霍洛旗这个地区很少传唱长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而其他三个旗县都有长调传唱,虽然歌曲的数目不是很多,但是这三个地区目前还都有传承人在传唱。在鄂尔多斯地界与阿拉善地界接壤的地方,长调风格也融入了一些阿拉善的风格,但是传唱的人不多。鄂尔多斯长调民歌之所以传唱的非常少,和地理环境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变成干旱草原,使得长调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失去了歌唱草原和骏马重要的元素,长调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鄂尔多斯短调却发展非常的快,流传的歌曲也是非常的多。

二、宫廷风格的长调民歌“古日道”

“古日道”的意义或涵义专家学者包括民间歌手各有解释和理解。大概意思为《宫廷歌曲》的认可较多。鄂尔多斯杭锦旗是全国唯一的长调民歌“古日道”的传承地。“古日道”在鄂尔多斯其它的牧业各旗几乎是不唱的。作为蒙古长调的一种,鄂尔多斯“古日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至今为止以活态传承的宫廷与民歌有机结合的歌曲种类之一。蒙古语“古日”含有“国度”或“朝政”的意思,“道”意为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体裁。据鄂尔多斯杭锦旗的老人们讲,此类歌曲源于宫廷,后蒙古王权衰微之后,流传于寺院,16世纪之后佛教中的黄教教派盛兴于蒙古地区后,将“古日道”融于寺院宗教仪式歌曲之中,随之又回到民间,成为一种民间音乐体裁。

“古日道”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最古老的一种形态,是最传统的原生态歌唱艺术,属于宫廷乐“古日道”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庄重。演唱形式主要是齐唱较多,也会有一人主唱,众多人伴唱的形式,在伴唱过程中会产生男女八度音程的效果。“古日道”与锡林郭勒盟的宫廷音乐有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明确声部的划分,属于单旋律音乐。杭锦旗沿河地区,是目前鄂尔多斯“古日道”留存之地区。所存曲目仍有百余首,但会唱之人寥寥无几。

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古日道”主要是逢年过节、祝寿贺生、亲朋聚会、庆祝丰收时,牧民们聚集在一起,宴筵时歌唱。目前流传的“古日道”曲目有:《茂盛的松树》、《阿拉善王爷的萨仁呼》、《河套的花》、《蓝蓝的天空》、《斯琴可汗的马驹》、《赛尔宝力格》、《高高的温都尔斯如图》。代表性歌曲《赛尔宝力格》主要歌唱含义是思念父母之情,一般是在家族聚会或者宴会上演唱,整个歌曲音域不是很宽,但是歌曲中有个6度和7度音程跳跃的特点,旋律优美,富有热情豪爽,激情张扬的含义所在。

据蒙古国专家介绍,蒙古国“古日道”目前已经基本失传。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随着王府宫廷以及寺院的消失,鄂尔多斯地区的“古日道”演唱传统也已经消亡。仅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北部的沿河(黄河)一带还存有部分古日道以及传承人。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失去王府、寺院等存承空间的古老传统,竟然在民间获得了新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留存了下来,并与鄂尔多斯牧民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紧密地维系在一起,成为他们民俗生活、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型态。根据调查,目前在杭锦旗沿河的五个苏木、乡有为数不多的“古日道”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他们所传唱的“古日道”亟待抢救与整理。据一位80多岁高龄的传承人朝格吉玛老人介绍,自从“古日道”从父辈传承下来后,就再也没有被更多的人关注过,而她自己至今也有50多年没有演唱过“古日道”了,但稍加回忆,或者与其他传承人共同演唱时,却仍记忆犹新。现在,“古日道”只在当地的婚俗中被少数长者传唱,而年轻人能唱“古日道”的却寥寥无几,所以,一旦这些为数不多的传承人辞世,那么“古日道”也将意味着失传。

三、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

扩大传承面,增强传承义务,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近些年存在继承乏力的现象,一些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难以在后背人才中得到传承。出现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上存在明显不足,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当前年轻人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兴趣不高,一些流行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化被忽视。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入手,利用学校教育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发展下去。就学校教育而言,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和大学之后的专业教育。基础教育负责的主要是普及,专业教育负责的是培养高精尖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人才。

增强长调民歌的研究力度,长久以来,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都为口传心授,关于曲谱这种书面资料是比较少的,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来讲同样如此。曲谱的稀少对于长调民歌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导致民歌在时代的发展中而逐渐失真。

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搜集、整理曲谱,提高对长调民歌的研究力度。一方面搜集、整理民歌不但要从艺人手里获得,还要深入到普通牧民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长调民歌的研究,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民心情的歌曲。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现如今媒体是人们了解长调民歌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大部分青少年对长调民歌不感兴趣,而之追捧流行音乐。所以媒体必须要加强对长调民歌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长调民歌的意识,保障长调民歌更好的传承下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传媒设备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传扬出去,让更多人熟知、了解、喜爱,从而获得群众基础,具体可以举办民歌赛,开设论坛,讲座等。

加强政府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支持上还存在不足。一项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和经济的基础保障,单就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上来看,政府在制度经济上的投入支持还处于完善阶段,相关的配套工作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继承发展中,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工作,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另外,嘘针对性地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投入机制,让全社会参与到长调民歌的继承发展工作中去。

总之,蒙古族长调民歌对于蒙古民族来讲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经过人们长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而逐渐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其不仅能够表达出人们的感情,同时也能体现出当地的民族风俗。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有着独有的特点:一是表现为忧伤或悲伤色彩浓郁,花彩音较少,歌词情意深远;二是旋律优美,音乐有平稳的铺垫,也有六度、七度音程的大跳,表现豪放的情感。这些都充分的展现出了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丰富的特点。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草原上的瑰宝,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历史使命就在我们身上。也愿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它独特的形式保留和发扬下去。

摘要: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乐形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的艺术通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蒙古族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传承中的地域风格形成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上一篇:pmc经理求职简历表格下一篇:2019年护士节院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