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育

2024-09-01

中学物理教育(精选8篇)

篇1:中学物理教育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 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 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两种教育观的不同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 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 医学,人的食物 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篇2:中学物理教育

2012年x月x到x月x日,我来到了xxxx中学开始了为期七周的教育实习。我非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是我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梦想。教育实习能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为我们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这次的教育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成长了很多,自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实习任务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以及教学工作。下面,我将从以上这两方面对我的教育实习作一番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一)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期间,我担任的是xxxx中学xx班的实习班主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原班主任的默契配合,我完美的完成了实习期间的各项任务,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我觉得用“心”去做才能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到最好。首先做到的第一点就是细心。班主任繁琐的日常工作包括学校安排的日常活动诸如各类评比,德育活动等等,除此以外,还要应对种种计划外情况。xxxx中学xx班共有学生xx人。班主任作为这xx人的管理者必须要对他们负责,任何的通知提醒都不能有任何的遗漏。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每天早上我都会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写在一本小册子上,如果是周一的早上,我就要做一个大致的一周总体计划。计划外情况除了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临时通知以外还来自学生。班主任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记录学生的违纪情况然后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这里颇有点“小动作”意味,但是为了班级的整体管理不得不如此。所有的批评教育都不可以延期,一旦错过了教育的最好时机,机会就很难再出现,而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还有要及时进行的是请假学生的跟踪联系,要做的主要有确定学生安全到家,及时回校,如果是病假,作为班主任更要细心关心学生病情以及提醒学生按学校规定索取医生证明。另外体现班主任细心的地方就是组织集体活动,例如篮球赛,班主任就必须考虑到运动员和啦啦队的各方面需求。

细心一般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那么耐心就是用于学生的个别辅导。担任实习班主任期间,亲切的形象让我很容易就取得学生的信任,我很乐意成为他们故事的分享者。当他们主动找我说心底话的时候,无论多忙我都会放下手边的工作,找个地方耐心地倾听。通常他们说的都会是一些生活上的困惑。除了作为一个听众,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育法。每次批评的时间我都不会拖得太长,点到为止,不过我还是以很明白的态度告诉他们事情的重要性。对于班里面的“顽固分子”,我会不定期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以便“对症下药”。所以有老师说,当班主任就需要一种父母教育孩子般的耐心。

责任心是考验班主任工作能否到位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次实习班主任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展开都有赖于原班主任的信任。原班主任以一种很信任的态度把工作交到我手上。这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我每项工作都以一个真正班主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习期间,我参加过年级的班主任会议,从其他的班主任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那些成功的班主任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一颗很强烈的责任心。他们为了班级的建设都是那么劳心劳力,积极地跟科任老师,跟家长,跟学生沟通以得到最全面的情况。

以上提到的是班主任工作时主要体现的“三心”,当然,要把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升华,除了“三心”,我觉得还需“两意”——善意与乐意。

善意就是你要用最善良的眼光看待学生错误。我的理念是“如果学生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那绝对不会是孩子的问题,只能是教育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觉得我已经能很好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学生居然在用手机玩游戏。发现的一瞬间我真的很生气,觉得他们极大地挑战着我的尊严,但是我选择了平和对待。我用最平静地语气要求他们把“作案工具”交出来,然后跟他们说:“好好听完这节课,然后到办公室找我。”他们并没有很害怕地等待下课,反而很积极地回应我提出的问题。下课后,我“轻饶”了他们,只要他们拿保证书就可以换回手机。一直到实习结束,他们都没有对我产生抵触心理。

第二点乐意,就是说作为班主任必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这是我个人的感想。班主任的工作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当中的苦累和烦人,可能很多人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都会有数不尽的抱怨,包括我自己。相信许多人都有的一种体会就是班主任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一天的学习心情。因此在回到学校之前我都很好地处理这些负面的情绪,总是以一种很愉悦的心情去处理一天的事务。事实证明,一个开心的班主任做起事来是事半功倍的。

总的来说,我实习期间就凭借这“三心两意”和原班主任的默契配合完成所有的工作,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二)教学工作

在磨练中成长,一个新的环境,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总结。

我的第一节课是颤抖中进行的,尽管我把所有的紧张都掩饰的很好。指导老师唯一称赞的地方就是我的教姿教态,其他的关于板书,知识点处理、时间安排等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简直数不胜数。第一节课下来,我的感觉简直就是糟透了。指导老师人很好,她总是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我。第二节课还是有点紧张,有点进步,但是距离及格的课堂还很远很远。那时候我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一名人民教师。在课后的评课中,各位老师都给我指出了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一开始我还难过得要死,但是后来我换个角度想,这些“批评”其实都是在为我指点方向。有人为你指点总比一个人盲目摸索要好。因此我喜欢上点评,喜欢有人听我的课。

说起我的课堂,我最自豪的是课堂气氛。每次踏进教室我都是保持最自然的微笑。实习之前,我很敬重的郭申生老师说过,如果教师没有激情,不投入,那么他的课堂将是失败的课堂。所以无论我有多么的累我也会提醒自己保持激情,投入课堂。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在许多高中学生心目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我的学生改变这一观念,提起对生物的兴趣,我必须让我的课堂有趣起来。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都会进行一些修改,还有就是课堂语言方面我会很注意我的语音语调,以及运用一些很幽默的比喻。当然不可避谈的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客观问题,班级的缺少多媒体演示电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依赖多媒体的运用。由于电脑问题,我必须用最原始的粉笔黑板进行教学,因此画图花费了我相当多的时间,往往让我的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展开。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要多锻炼处理这种问题的能力,不能太过依赖多媒体。

此外,我在实习期间发现,作为一个即将走上讲台的实习生,就应该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教师看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朝夕相处的学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在老师身上学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以及人生态度,学生也正是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生活上、思想上起到表率作用。

(三)小结

篇3:中学物理创新教育初探

一、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创新氛围, 唤醒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更新观念, 站在教改的前列, 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思考、探究、交流、应用, 自觉地去发展创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

教育, 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才能,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共同创造出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保护和培养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激活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 是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原动力。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地球引力, 瓦特受水开时掀起壶盖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这些例子都与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并善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并用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去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 发扬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其次,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善于提供一些学生既感兴趣, 需要动脑筋思考才能解决的信息, 同时也使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的信息。师生共同合作, 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 要经常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 “你真棒!”, “谁还有不同的解法?”“根据这个情况, 你还想知道那些问题?”等等, 这些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语言,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善于发现, 敢于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敢于、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 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驳问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动力, 它蕴涵着创新的萌芽。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途径, 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 不迷信教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敢疑, 敢问, 敢驳, 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 学生质疑驳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要靠老师多方指导。

篇4:中学物理美与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09—01

物理美是物理发展的动力,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物理教育则是物理人才培养、物理知识探索的手段,其中美学因素直接影响着未来物理人才的素质。物理美能增进主体对物理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它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物理教育必须将物理中所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受到美的熏陶。

一、物理美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认为物理抽象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日常物理教学中忽视了对物理美的启发和发现,因为缺少了美的因素,就会使物理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物理美不是像一幅画、一尊雕塑的美那样外显,而是融含于物理知识之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和提示。这就需要教师去提高自身素质,对教材中的美进行深入地挖掘、收集。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挖掘物理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美

1.对称美。千百年历史的进化造就了无数完美对称的东西,使人们总乐于欣赏和追求各种各样的对称美。物理美也一样,其对称美处处皆是。如时空对称中有:时间对称、空间对称、时间空间对称;直观形象上的对称有:杠杆的平衡左右对称、平面镜成像中的物与像的对称、磁体的NS两极对称、电荷的正负对称、电磁场在空间上的对称。这些对称都是很美的自然对称现象。

善于发现和应用对称美,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如在电磁学的发展中,物理学家认识到,电与磁是相对称的:电荷有正负、磁体有南北,电与磁之间有相似的作用力。而且通过长期的艰苦研究认识到电能生磁;由电能生磁,继而认识到磁能生电。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对电和磁的进一步研究,又认识到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从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但在磁现象中到如今却还没有发现磁单极子,寻找磁单极子研究又在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

2.简洁美。中学物理的许多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容等)就是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形式非常的简洁;而各种物理规律又都能用数学形式严谨、简洁地表达出来。如牛顿三大定律将宏观低速领域中众多运动现象简明而完美地概括起来,使低速宏观领域的各种机械运动按牛顿定律井然有序地运行。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相对性原理从力学扩展到整个物理学领域,使牛顿力学成为相对论的特例。相对论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概括出简洁的规律,给人们简明清晰真实的美感。

3.和谐美。和谐是指由于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相互间恰到好处而在整体上显现的协调美。和谐的美给人以恰如其分、浑然一体的美感。物理中的和谐美是由物理学揭示自然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的规律在整体上的和谐性而产生的美感。

古人以圆为美,哥白尼就用圆形轨道建立了日心说的宇宙图像;开普勒行星三定律提出了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扩大了美的范围使行星运动具有多样性的美;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椭圆轨道的运动,运动的椭圆比静态的椭圆更具有动态美。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挖掘、收集教材中物理美因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并应用物理美去提高其物理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外,还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对其他美的形态的认同、欣赏,提高美的直觉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庄重,给学生以视觉美;其次要以认真的教学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丰富的学识、执著的追求感染学生;第三还要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把学生带入物理美的境界,让学生从心里喜欢物理、热爱物理,主动地去感受物理的美妙。

篇5: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力、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等创新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在了解前人如何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创新又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因它所创造的事物是前人没有的,是一个崭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现有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确保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健康、有效发展。

下面结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谈谈如何实践物理教学中的创新。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在物理课堂上采用“探讨式”教学,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1〉、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加强知识活化训练。

中学生思维灵活,表现欲望强。教师经常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讨论,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物理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曾给学生这样一道题:质量为M的小车停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从小车的一端滑上小车,物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是μ,为使物块不滑下小车,则小车的长度至少是多大?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了六种求解方法:①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角度求解;②从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角度求解;③从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的角度求解;④从能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的角度求解;⑤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角度求解;⑥从v-t角度求解。在习题课中采用一题多解,鼓励学生使用新颖别致的解法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材。

如做牛顿管实验时可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为什么树叶比石头下落慢,让学生自己比较纸片和纸团同时同高下落时,落地先后情况。讲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原子结构理论等规律时,突出介绍当时科学家是怎样找出这些规律的。楞次定律、变压器等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结论。讲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让学生自己解释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事先课下查资料),并提出如果把电冰箱门打开,电冰箱是否起到空调的作用……。这样,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2、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创新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不同课型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物理成绩进步显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善于创新,要善于“变则通”,创新教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作用。

3、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思维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此,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自主”和“创新”结合。

自主和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创造潜能人人都有,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2〉、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这样就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双主”结合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二、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创新教育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搞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1、巧妙引导学生善“问”,让学生在大胆的疑问中去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质疑到创新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问,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四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

2、注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物理概念,以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的,但教科书往往只从正面以单一方式叙述,教师倘若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片面性,缺乏立体感。如果教师在讲概念时,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方面多角度地去剖析、阐述,定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加速度”这一概念时,除按教科书上叙述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快慢地物理量;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其大小等于合外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标志。

3、善于对比进行概念辨析。

有些物理概念,既有表面上相似的一面,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例如,对“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也是同时消失,而二力平衡则不然。三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是同种性质的力,而二力平衡则不同。通过以上对比,可让学生正确区分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有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等等。

4、引导学生自学新知识。自学是学生在认知和能力上的自我创新。温故知新,当学生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自学新知识,如学生学完长度测量的内容后,就建义学生去测量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树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等。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引导学生进行讲座“为什么会发生物态变化”,进而导入分子动理论、内能的学习,通过内能的学习,引入热机知识的学习,通过质量,体积的测量,进一步研究物质密度的测量。通过欧姆定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导体的电阻等,使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但学习了知识后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在学习和自学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巩固、丰满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众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正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再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

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观察是实验的最基本的方法,做好观察创新的准备。

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同时还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对怎样进行观察缺少经验,观察时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演示实验中,教师对所做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验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实验时要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去观察,如《用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向水面滴油酸酒精溶液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也可以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让学生先实验观察、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后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观察实验中得到进一步培养。

•••〈3〉、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创新动机。••••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先查资料后自制小杆秤、万花筒、潜望镜等。

2、实验是学习前人的“创新”。•••〈1〉、理解物理实验及其创新意义。

对于彩虹,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期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实验是否需进一步改进,改变一些器材能否做其它的实验,在变中创新,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涵的领悟。

〈2〉、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初始阶段的物理实验,应引导、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严谨品质,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串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创造实验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课堂上,在教师演示实验中也最大限度让学生多动手。

如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就请学生做;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参与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观察、分析从中得出结论。

教师也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创新,用身边的坛坛罐罐等一些生活中常用物体去做实验。例如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如用铅笔、小刀和图钉等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失重实验,用汽水瓶、茶杯做大气压实验,用小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

总之,这样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出能充分说明问题的新实验器材。有利于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视野。• •••

四、在教学中注意现代化先进教学技术的使用,创造性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1、创造性利用CAI课件,生动再现物理过程,体现物理规律。物理难学,老师也会有物理难教的体会,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学所涉及的内容虽然和客观世界联系紧密,但是其包含的物理规律都是从客观世界中经过一定的“定性”、“定量”、“理想化”、“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系列的理想化的模型。因此,大多数的物理现象都不能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只靠教师粉笔加黑板式的“板上谈兵”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CAI课件,用计算机模拟的形式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物理现象生动再现给学生,声光并现,可以极大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如再辅以适当的设问及“陷阱”来启发学生思维,必将会有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CAI课件还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演示物质变化的情景和过程,还能再现定理、定律、规律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在观看CAI课件时,思维较容易达到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物理过程,可利用CAI课件将类似的过程在几分钟内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再现,节约大量的教师口头讲述时间,而且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易学生理解接受。

2、更有利于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CAI课件具有的教学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更有利于信息加工,便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和个性差异。CAI课件的多媒体功能,决定其更容易突破物理学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具有更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可使物理学中一些不可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呈现于学生面前,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CAI课件的使用使物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对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技术的使用为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文化基础。CAI课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能被灵活、创造性的利用,必将对中学物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AI的应用及普及,必将带来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篇6:暑假继续教育中学物理班培训总结

2011年7月22日至7月24日,莫旗教研培训中心完成了新一轮第三期继续教育中学物理班的培训。本次培训在我中心和各位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次培训应出勤53人,实出勤48人,参训人员在三天的培训中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都纷纷表示,本次培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训形式都很适合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收获颇丰。

培训之前我中心本着分科编班、按需设置课程的原则,在总结前两期继续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培训调研,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设计了本学期中学物理班的课程菜单,依据教师的需要,确定了培训主题。并通过“专家引领、课例观摩、交流研讨”的研训一体的培训形式,由南京和莫旗教研员一起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本次培训内容为7月22日由教研培训中心物理学科教研员包健的讲座《教学模式探索》、坤中刘凤娟的《电功率》导学案的讲座。7月23日南京物理学科教师纪新军的讲座《如何上好物理专题复习课》深受学员的欢迎.有一个女教师在交流中讲到我越来越喜欢你。近乎崇拜。可见南京一行带来的是生机和春天。对我们教师的一线授课太有价值了。兴仁学校程丽红《电学实验专题复习》东场中王金丽第七章《欧姆定律》。7月24日的骨干教师李兆国《物理活动课》,汉中李金波《生活用电常识》三中王丽莉《探究:生活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简单使用》,通过这些讲座与教师的.授课及交流,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都说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广大的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既学习了专业知识,接受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通过课例观摩,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及时和教育同仁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感受到了创新应该体现在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应用上,要结合本地区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与教课、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南京教师的讲座、本旗教师的做课和南京教师的点评,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本次的培训大家可以看出我中心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和力度之大,也使学员们通过本次培训充分地感觉到我中心在培训工作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这种为一线教师的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培训工作,使继续教育培训更加符合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员们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学员们对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都非常满意,纷纷表示这种培训方式是最有效、收获最大的,希望在以后的培训中能看到更多的名师的课,解决了很多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对提高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实际意义。

本次培训班级管理仍然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在出勤上严格遵守请假制度,并及时公布出勤情况,做到班级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使我中心的培训工作在各方面都日趋完美,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教研培训中心培训部 伊丽宏

篇7:中学物理教育

常宁市宜潭乡曲潭中学颜伟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中学物理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但使用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如视,听,读,写功能的大大增强;利用“热键”做注解;补充课本中没有的阅读资料;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花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并赋予了课堂教学一股时代气息。

多媒体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媒体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它画面的色彩变化,录音的音响刺激,以及带有动感的幻灯片,……去年我去衡阳市参加了一次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观摩课,感受颇深。回来后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CAI辅助中学物理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在实践中探索了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的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应用CAI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情趣,但应用CAI技术就可以直观的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应用CAI能够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由于传统媒体功能的限制及光学实验的特殊性,“光的反射”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运用CAI的方式,将光反射的各种过程生动、形象、交互地展示出来,可使学生从感性上对其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应用CAI还可以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当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该过程就已经结束。学生就理解不了其中的本质,给教学带来困难。如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把其运动全过程拍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利用计算机可反复操作,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它下落时的特点。教学中的难点就容易突破,省时方便。

应用CAI能够实现从微观向宏观转移。由于条件限制,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像原子内部结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

总之,应用CAI让枯燥的物理知识得以升华,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感染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加崇尚物理,喜欢物理。运用CAI制作的物理课件,具有思想明确、界面友好、画面细腻逼真、空间视觉感强、动态效果自然流畅的特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次,应用CAI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物理复习课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学生不容易把其知识条理化。老师串讲觉得费时费力,也觉得枯燥。如果用多媒体进行串讲,学生很容易弄清楚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复习时候可以分步显示,即先显示提纲,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在显示提纲下面的内容。复习串讲完以后,将整个内容都显示在黑板上,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内容明确,学生就可以加深记忆效果,也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对于复习课的习题,我们也可以编各种形式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赞许,但是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正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媒体地位,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坚持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背离,就可能失败,至

少是价值有限。比如在讲解以计算为主的课时,如果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就可以做到边写,边讲,边分析,也可以放开思路,多种方法讲述。如果使用课件教学,就只好按部就班的操作,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在讲课中,缺少与学生的联系,学生有一些疑问,当时就不能解决。其后果是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计算机人为的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大忌,也是违背课堂教学的初衷的。

篇8:中学物理教育

中、美课程标准中STEM教育的体现

在NGSS中有大量篇幅体现了STEM教育, 如专门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将工程设计、相关数学、STSE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分别作为独立的章节, 与学科核心知识等内容并列陈述;对不同学段 (幼儿园至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 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具体目标。以工程设计为例, NGSS对6~8年级和9~12年级学生的要求如表1所示。

我国在初中阶段设有科学综合课程, 但大部分地区实施的是分科物理课程, 高中阶段科学领域的课程标准则都是分学科制定的, 可以说, 我国的物理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初、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对工程的要求, 但都从STS的角度对“关心科学技术”给予了重视。在高中物理课程模块中, 选修二系列侧重于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物理教材中STEM教育的体现

下面以在美国较为流行的初中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为例, 分析其中STEM教育的元素。《科学探索者》重视科学领域内部学科的综合、重视科学与相关数学知识的整合、重视知识应用和技术、重视学生的工程设计活动。例如, 在“运动、力与能量”分册中, 就有以下内容体现出STEM教育整合思想 (见表2) 。

《科学探索者》中安排了很多学生的设计制作活动, 以渗透工程方面的教育。例如, “功与机械”这一章的学生活动“制作起重机模型”, 要求“把至少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组合成一辆能把质量600克的罐头举高5cm的起重机模型”, 同时要求“和同学集体讨论起重机模型的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造起重机模型”。通过应用已学物理知识制作起重机模型, 学生初步经历了界定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优化解决方案的工程设计过程。

在我国的物理教材中, 注重介绍物理知识的技术应用, 渗透STS教育。以侧重于物理学技术应用的选修二系列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 该教材一些章节的内容完全是技术应用, 如选修2-2第二章“材料与结构”、第三章“机械与传动装置”等。但是, 该教材中对技术的介绍是从理论应用的角度出发的, 而几乎没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完成工程或技术项目的活动。

相比而言, 我国的物理教材更重视学科内部逻辑体系和从理论的角度谈技术应用。在技术和工程方面, 让学生亲自制作、自主设计的活动很少。这样的设置仍然使学生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看待技术和工程, 而难以自觉主动地应用技术和从工程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物理教学中的STEM教育

1.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 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传感器、移动设备、网络等辅助物理教学。使用计算机和传感器进行物理实验, 既能够提高实验精度, 又可给学生以实时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大大普及。

比起教师在讲台上通过技术设备进行演示, 学生亲自使用技术设备学习物理 (包括进行实验) 的过程更有助于他们体会物理和技术的关系和培养他们自觉应用技术的意识。例如:在物理探究活动中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展开自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利用Excel软件;等等。又例如:一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只要安装相应软件, 就可以测量加速度、磁感应强度;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录像, 再通过软件分析录像中物体的运动规律[3]……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随时随地展开物理实验和探究。

2.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工程和技术教育

比较NGSS和我国物理课程标准, NGSS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物理, 还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工程设计和应用技术, 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对工程和技术形成一定水平的认识;我国目前仍主要是从知识应用的角度了解技术和利用技术为物理教学服务, 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而忽视对技术应用和工程设计本身的体验和深入学习。

物理和技术、工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 只要潜心挖掘,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就可以开发出让学生既能体验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的过程, 又能加深对物理内容理解的学生活动, 体现STEM教育的整合思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初中学完温度相关内容后, 布置作业给学生, 让他们在几周内完成课题“自制液体温度计”。如果想在较长时间内比较准确地测量出温度高低, 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 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如“使用哪些身边容易获得的物品进行制作”、“如何使玻璃泡和细管的连接处不漏气”、“如何避免温度计中液体蒸发”、“怎样给温度计标上刻度”等。最后比较不同学生制作的温度计, 讨论谁的温度计材料易得、成本较低且测量较准确。经历了自制温度计的过程, 学生不仅对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有了初步的实际体验, 对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标, 甚至气压等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中学生毕业后无论进入大学深造还是步入社会就职, 都应该不仅仅能够进行理论方面的推演和探究, 还有能力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并主动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 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也是主流观点。由此看来, 在物理教育中体现STEM教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在我国主要为分科物理课程的大背景下, 如何借鉴国际上已有的资源, 开发适合我国的教育资源, 在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STEM教育, 需要同仁们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NRC.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EB/OL].[2013-6].http://www.nextgenscience.org/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

[2]Padilla, M.J.主编, 胡跃明、曹增节译.科学探索者——运动、力与能量分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大学生教师个人教育实习总结下一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远程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