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2024-05-20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共7篇)

篇1: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翻译时大概意思对即可 正方:环境保护优先 反方:经济发展优先

正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二辩: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地区还是先发展经济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一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经济效益就能增加吗? 反方四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

正方二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反方三辩:经济发展是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这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愿望吗?

正方四辩:人们喜欢的期望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我相信,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既能享受到生活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健康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存

反方三辩: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们环境保护做的可谓好了吧,而他们经济发展很落后,所以一直过着钻木取火的生活,按你的意思我们应该回归这种生活吗?

正方四辩:人类祖先确实需要发展经济,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砍完了森林,污染了河流,衣食都没有了保障,恐怕也无法发展下去了。

正方二辩:当我们看着地球上的物种一个又一个消失的时候,你们要怎么告诉我,人类不是下一个!我方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我们不是来讨论二者是否都重要的,我们是来讨论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谁优先。

反方一辩:当一个人分文没有之时,是先解决吃穿问题,还是饿着肚子去植树造林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分文没有——也就是指钱的问题,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钱的多少,经济二字也并不单单的等同于钱。

反方一辩: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极弱,人民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境中,我们怎么能逼迫人家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不是太残忍了吗?

正方一辩:我们今天的论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谁更重要,而不是谁重要,谁干脆就不重要。为什么对方辩友这么喜欢用如此极端的例子来冠以欲加之罪呢? 反方二辩:因为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资金去改善环境,如果经济不发展政府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吗?

正方二辩: 政府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它们在经济发展时候制造了太多问题啦!而且对方辩友的逻辑也非常有意思。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每年要花10多万元去医院看病,那到底是说明了他有钱呢?还是他有病呢?(语气停顿1秒以上)相比给她更多的钱去治病,那不得病,不更好么。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忽视环境问题的确会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我们也会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可没有环境没有了物种,我们也只能拿他来买更华丽的棺材而已。

反方四辩:我们优先发展经济,环境保护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们已经在努力,使代价降到最低。优先发展经济,走先发展后治理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你的意思是破坏了环境然后再去弥补。为什么要先污染后治理?我国的经济建设里程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错的,是行不通的。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优先发展经济并不是必须要破坏环境。只是当我们在发展环境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尽可能优先发展经济。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所说的这种情况不就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吗?可是现在它们不正经历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恶果吗?

反方四辩:这些国家经历这种恶果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方四辩:既然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处理好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 反方四辩: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反方二辩: 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

正方二辩:过去的发展道路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结果呢,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已经到了威胁生存的地步.再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防止污染,也就是发展过程首先考虑对环境 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望在将来解决环境问题.反方三辩: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2008-05-18 20:56

中国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上升为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但我今天只讲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3.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7.06,0.09,1.29%),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理由有三:

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

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在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有人经常批评我们为什么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但既然已意识到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用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去吃豪餐、住豪宅、开豪车?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难道忘了我们还有70%的农村人口?

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去欺负亚非拉穷兄弟。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和平崛起道路。内容有八条:1,低消耗的生产体系;2,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3,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4,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5,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6,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7,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8,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对政府而言,应做四件事:第一,更加确定和追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当然不是比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还要比谁更公平正义,还要比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比道德文化。

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性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我们必须要算清一笔帐,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要走新能源循环经济道路时,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要承担多大成本?整个财税政策体系是否支撑得了?这笔帐如果能够算出来,一系列政策才能出台,经济才能够出现真正转型。

对企业而言,千万不要被一年一度的财富评选弄昏了头,要敏锐感觉到中国政治上的变化,已开始越来越强调公平和责任问题,越来越强调诚信道德和儒商文化。今后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获得科学发展观的名和利。这是一个名利观的大转型。25年前,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看谁最革命,今年以前的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谁交的利税最多,谁最有钱,明年以后,将比的是谁最有社会责任、谁最公益慈善、谁最有文化道德。

篇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大家好!很高兴和对方辩友探讨“银行业务合规与银行业务发展谁优先的”问题。“开宗名义,概念先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将“合规”一词明确定义为: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准则相一致;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发展”解释为发育、进展、变化;将“优先”一词解释为放在他人或事之前,今天,我方认为:银行业务合规优先于业务发展,即不仅在时间上优先,而且在两者发生冲突时,优先选择业务合规。理由如下:

一、从“银行”自身来说,无论是成立还是业务开展,都必须坚持“合规先行”的原则。回顾历史,最早在1171年的威尼斯银行便是由政府提名而成立,即获得当时社会既定之规则;转换至今日,国内外任何一家银行的设立都必须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或批准。其次,银行的任何业务都有其相应的规则和规范,“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文化”的“三合”理念已深深渗透到银行业的发展中。

二、从银行的外部相关者来看,银行是经营风险和信誉的企业,不管做为银行股东,还是客户,选择银行首先考虑的是“保本基础上的盈利”。哪怕是银行的同业竞争者,也同样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有序合规的竞争环境。再者,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存在与有关法律条文出台都旨在促进银行的合规建设。由此可见,合规优先不仅是内控需要,还是一切外部相关者的共同诉求,因为银行不是一般企业,它不容短视,不容逐利,不容违规。

三、从银行的特殊性来看,银行是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誉的重要体现。银行业的合规问题关系的不仅是银行自身的发展与否,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还记得08年由于不合规的贷款业务而引起的次贷危机带来的巨大灾难吗?市场混乱、经济下行、工人失业等等,难道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血淋淋的教训还不能够让大家看到合规的重要性吗?

XX银行成立十余年来,一直坚持“按规则本事”、“风险是底线、也是高压线”的重要企业合规文化,使得我行不良贷款率能够控制在0.12%之内,连续十二年实现“双降”。只有在保证“资产质量是生命”的重要指引下,才能实现XX银行“XXXXXXXXXX”的伟大愿景。

篇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体,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能耗高、污染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产出率低,大宗废弃物排放量大。因此,山西省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要满足产业转型需要,突出“强基克难抑低,高端化发展,规模化推进”十六字发展重点。以煤为基,围绕煤炭主导产业构筑立体循环发展新体系,推进大宗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抑制资源产出率低和利用率低的低端化产业发展,高端化发展煤化工,循环化推进园区集聚和资源再生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规模,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新兴产业占有率,构建以煤炭资源及其共伴生资源开采、加工、高效综合利用和要素循环、资源再生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践探索与对比分析,根据“十六字”发展重点,从6个方面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优先领域和路径选择。

以煤为基,构建煤炭立体循环集群网络

产业关联效应越强,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越好。从产业演化的历史规律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主导产业。这种主导产业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其次表现为通过其前向和后向关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山西是全国的煤炭能源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山西产业是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的,因此,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也要围绕煤炭来展开,即围绕煤、延伸煤、拓展煤。

山西省构筑煤炭资源循环发展新体系,具有产业相近、容易耦合成为循环链接的有利条件。山西资源型产业构成了突出的资源型板块经济特色,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冶等,在产业联动过程中极易耦合,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承载平台。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延伸产业链,是全省实现转型跨越最具成长前景和最重要的领域。

一是推进煤炭行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以及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矿井生产技术改造,发展综采综掘技术,开发新型清洁高效安全的深层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集约化程度,提升资源减量化能力。加快建设晋北动力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和晋东无烟煤基地,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格局。

二是延伸产业链,构建煤炭立体循环集群网络。高位谋划煤炭资源,实现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按照“全局化、基地化、抓高端”原则,立足资源的“循环发展、就地转化、价值提升”,在以煤为基、延伸发展的链条上,形成煤机制造-煤炭,煤-电-建材,煤-气-化(化肥等传统煤化工、甲醇、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煤-焦-化(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制延伸产品和焦炉煤气利用),煤-液-化(能源化工循环链),煤-焦-冶-装备制造等煤基多元化新型产业格局;形成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以煤机制造高端化产业为前关联,以电、焦、化、冶和建材等为后关联产业的多元产业体系和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立体产业集群网链。

变废为宝,推进煤系共伴生资源和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

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煤层气、煤焦油、粗苯、矿井水、工业废水等大宗工业废物的有效利用,是现阶段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山西省循环经济中期评估中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和终期评估中煤层气利用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为了真正推动大宗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加强产业之间“补链”产品的适应性,有效激发废物资源化的潜能和特质,变“污染大省”为“资源可循环大省”,需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规模化推动传统循环利用模式。煤系共伴生资源及工业废物存量和增量巨大。根据煤矸石中碳含量的不同,推进煤矸石制砖、发电,粉煤灰建材,焦炉煤气发电,以及煤焦油沥青,粗苯生产苯及衍生物等。特别要加快推进煤层气的抽采和利用,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加强管网建设,拓展煤层气用于民用、提纯液化、压缩和工业燃料、发电以及清洁燃料等利用范围,鼓励煤层气发展精细化工等。同时,由于目前国家对矸石发电有严格的规定,砖、水泥等初级建材产品的经济销售半径小,当地对初级建材的市场容量有限,因此提高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还必须再辟途径。

二是探索高端化利用途径。目前,工业废物大多用于建材、发电和燃料,高品质的产品仍停留在小试或中试规模,亟须拓展固废利用领域,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综合利用高端化发展。如煤矸石制取化工产品,煤矸石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煤系高岭土超细煅烧、硅酸铝纤维;粉煤灰制取氧化铝、白炭黑,粉煤灰制造陶粒、分子筛、絮凝剂和吸附材料等环保材料,粉煤灰生产保温板以及复合地板等;焦炉煤气发展甲醇/二甲醚衍生产品,煤焦油制超高功率电极,粗苯生产己二酸等精细化工产品;煤层气替代石油以及煤层气从燃料原料变为化工原料等。

以化为主,高端化、多联产发展煤化工

山西煤化工研发力量较强,拥有我国最大的氮肥基地。煤化工是山西的优势行业,也是煤炭产业协作效应很高的行业。以煤化工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对推动煤炭资源循环利用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山西煤化工大而不强、工艺技术落后,资源产出效益低下,煤化工行业面临重大的变革,要按照“高端化、多联产”原则,发展煤基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实现由初级产品多、企业多、规模小、技术落后向产业集中、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跨越。

一是加强煤化工行业整合。循环经济的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必须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没有规模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单套设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紧密相关。焦化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有计划关停现有分散的焦化项目和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在吕梁、临汾、晋中、长治、运城现有的焦化园区或焦化集中区,建设新型大型焦化项目,实现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的规模化深加工利用。新建或技改煤化工项目必须要高于国家产业标准。以园区化带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高强度整合园区中同类产品(合成氨或甲醇)的化工企业,特别是结合气化炉改造,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与国家政策限制标准接近的小型落后气化产能,新建园区原则上只布置一个气化源头企业,以降低消耗。

二是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在晋北、晋东南、吕梁地区布局三大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重点发展新材料煤化工,积极发展精细煤化工。多联产是现代煤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想模式。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多联产发展C1化工技术和产品,打通甲醇产业链。大力推进多种煤化工单元技术的耦合集成,发展气、醇、烯、苯、油等多联产系统。积极发展苯加氢精制、1.4-丁二醇、醋酸乙烯、己二酸、聚乙烯醇等精细化工和煤系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粗蒽深加工等特色优势化工。追踪发展煤制烯烃及下游加工、煤制乙二醇等化工新材料、煤制油等煤基燃料型新型煤化工,形成一个由煤到肥、甲醇、焦、煤基燃料、特色优势化工、精细化工、烃烯等材料型化工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完整煤基化工产业链。

三是探索发展低碳型煤化工。开拓发展煤层气化工,煤层气主要用于清洁燃烧,少量用于发展资源产出率高的蛋氨酸、二硫化碳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抑制用于发展产出效益低下的甲醇、尿素等低端化基础化工产品。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发展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和碳酸二甲脂等低碳高产出效率的精细化工和新型化工产品。

园区集聚,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园区是企业集聚的平台,是推进“四节一综合”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目前,山西省已经初步建成了15个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但由于现有园区大多不是在统一规划下形成的产业集聚,而是对已有企业进行空间整合形成的,具有先发展后规划的特征。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较低。所以,园区内产业和企业间的战略整合性不足,相邻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较弱。为此,必须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对园区进行改造和构建。

一是科学规划和高标准配套建设新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加快建设和整合一批大的产业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形成立体交叉的产业网,走高端化、配套化、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强规划指导,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循环经济作为新建园区的准入条件、技术原则和生产方案。按照生态工业物质流动模式进行园区建设,做到园区内部原料产品互补,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形成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集聚发展态势。

二是循环化改造既有园区。按照置换、改造、循环、提高的方针,淘汰落后装置。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启动对已建项目的重新审核工作,重点考虑园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和循环,依托园区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建立起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链条。引导已建项目理性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进一步拓展与下游产业耦合的空间和平台,改造提升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资源再生,建设静脉产业体系,促进逆向物流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城市矿产”资源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要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设3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已建成14个再制造试点基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山西省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路径,可以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助于培育绿色消费习惯,推进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有望成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四位一体”(即以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为基础,以分拣中转为纽带,以集散市场为中心,以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利用为终端)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矿产”规模化、产业化和连锁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促进再制造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建立再制造旧件逆向物流体系,推进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强化规划指导,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积极申请国家第二批再制造产业试点。

三是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大力推进城市节水,鼓励开展再生水利用,积极推广中水回用。加强中水配套设施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市政环卫、生态景观、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鼓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建设区域中水回用系统。

四是推进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垃圾处理力度,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逐步扩大垃圾分类收集的比重。按照“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生活垃圾防治策略,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源头斩断“地沟油”回流餐桌和餐厨废弃物直接饲养畜禽等非法利益链,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鼓励工业过程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重点工程,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动力

把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作为实现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突破,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一是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规模。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增加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数量,开展“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提升园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水平。在现有的15个园区中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试点。总结凝练和发布企业、园区、区域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推广会、经验交流会、行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广力度。同时,要选择一批城市、乡镇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作为构建覆盖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载体,从整体上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强化示范引导。在现有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基础上,推动循环经济向纵深延伸。要从开展试点向示范转变,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遴选循环经济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单位,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城市矿产、再制造、餐厨废弃物、产业园区、农业、服务业、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工程对循环经济的带动作用。

摘要:针对山西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特征,通过实践探索与对比分析,提出了符合山西省情和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的“强基克难抑低,高端化发展,规模化推进”十六字发展重点和六个优先领域和有效路径。力求找准突破口,为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背景下的山西提供一种现实的、可借鉴的操作思路,缓解山西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篇4: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案例描述:

今天是发放成绩册的日子。还没到离园的时间,家长们就陆陆续续的来接孩子,少商新年的祝福和期望,我们目送着家长和孩子的身影渐渐远去…...这时候,荣荣妈兴高采烈的走进活动室,第一句话就问:“王老师,我们家荣荣今年有‘好孩子奖状’吗?”

我尴尬的迎上前,解释道:“荣荣今年没有被评上‘好孩子’……”本来一脸喜悦的荣荣妈还没有等我说完,脸色马上变了,满脸怒气的朝着荣荣说:“什么?没有评到?荣荣,你爸爸怎么对你说的,啊?!今天回家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老师,老师……”妈妈的话吓得荣荣当场“哇”的哭了起来。“怎么回事?”我糊涂了。

“王老师,你别管了。她爸爸说了:融融今年如果拿不到‘好孩子奖状’,就别回家了!”

“哼,这孩子小小年纪机关赧然学会了骗人,说什么:老师常常夸奖我、表扬我。原来都是黄华,看我……”越说越来气的荣荣妈举起了手,眼看着一个巴掌就要打下来。我赶忙护住了孩子。

看着怀里瑟瑟发抖的荣荣,荣荣妈举起的手终于放下了。分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的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比比皆是。

案例中,荣荣的妈妈和爸爸就是过分主管的期盼孩子,非要让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医院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样会使孩子缺乏思维的判断力,今后做是会没有注意。他们对孩子的批评多与鼓励,他们不知道孩子都喜欢听“好听的”,也就是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因此,他们对孩子的限制多与信任。其实,孩子是不断成长着的,今年没评上“好孩子”,并不代表着她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如人家。每个孩子由于很多原因,在个体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礼貌好,但不讲卫生等等。所以,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而是应以成人的眼光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应该用鼓励的语言想方设法引导孩子改正缺点。案例中,荣荣的妈妈和爸爸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而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有些操之过急了。

家长的责任在于不断地发现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可是他们过分的要求差点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孩子会有此误以为“自己就是差的,就是绷得,就是不如人家。”从而导致今后十时半不好,缺点多,这就好比“一只孤帆独自漂浮在动荡不宁的大海里,无人问津”一样。而家长此时无疑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无可救药,就是不能为自己争光。殊不知,恐吓的语言引不起孩子任何的思想变化;反而让孩子的发展越来越早,由此,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责罚而学会骗人的实力已是屡见不鲜了。我认为:此时,家长应树立自己良好的心态,使自己明白: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的评价标准。家长要拓宽期望面,不要单一智力的高低、乖不乖,甚至学业成绩来衡来那个孩子。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究应走另一条路试试!家长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成功的期望,切忌用案例中荣荣的爸爸那样“今年拿不到奖状,就别回家了!”的粗暴语言,鲁莽的下断言。这样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何等的摧残!一直孩子从小就担负着心理重压,和他健康成长呢?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切莫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教育方针。父母应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或钟爱的?孩子的发展是否循序渐进?帝国宁夏的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一定的目标等等。反思:

篇5: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关键词:公交优先,智能公交,软环境建设

众所周知,交通拥堵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城市化和机动化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和地方管理者的共识。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越来越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指明了方向,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环境等内容,体现了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期,国家开展公交都市建设,将在试点城市优先发展公交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笔者参与了部分城市的公交发展研究工作,通过走访公交企业、听取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公共交通行业专家座谈等方式对国内部分一线城市的公交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城市在公交车辆、道路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和精力,但在公交发展环境建设和软服务方面涉及较少,本文从公交优先发展的软环境方面做一些研究探索,以期引起更多关注,多方面推进公交更好更快发展。

1 城市公交发展的现状

1.1 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交通压力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 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从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资料得知,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其中汽车1.06亿辆,年均增量达1 591万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36亿人。全国共有23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重庆、成都、上海、广州、杭州、天津等7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更是超过470万辆。

注:数据来源为各市统计年鉴及交通年鉴,为方便对比说明,数据均取整。

1.2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环境现状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大城市,几年来公共交通投资巨大,尤其是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BRT公交线路快速增加,常规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对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状况起了很大的作用,其硬件建设的质量和管理正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各地政府在发展城市公交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投入巨资购买先进的公交车辆,包括新能源车(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以及清洁能源车,极大改善了城市公交的老旧面貌,提升了乘坐的舒适性。

多数城市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硬件方面,步伐大,力度强,进展快,但在城市公交发展的软环境方面改善很少,公众反映的问题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交乘车难——站点设置不合理,高峰时期乘车难;

(2)公交秩序差——高峰期车辆少,等候的人多拥挤,秩序差;

(3)公交服务不到位——引导不力,信息发布欠缺;

(4)公交线路不合理——线路设置繁杂,不方便记忆,不方便换乘;

(5)公交安全性相对较低——部分从业者违规操作,安全防范意识低、安检设备不足。

2 城市公交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

2.1 认识不足

首先大家在思想上对公共交通的软环境重视不够,普遍认为交通问题主要是车多路少。相比国外的一些大城市,我们的道路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车辆更新等硬件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外的水平。但在交通管理、政策措施、配套细节、社会风气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如有人把小汽车当成地位、实力的象征,部分家庭购买第二或第三辆车,小汽车使用强度普遍较大,单次平均里程短,多集中在城区等问题。有人把乘公交当成弱势群体的象征,加上信息服务发展的滞后,即便在油价高涨的今天,说服小汽车拥有者,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也非易事。

2.2 管理措施不到位

多数城市的公交管理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本应是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经常让负责运营的企业来承担,给企业带来负担,同时造成自己监督自己的状态,陷入事实上的监管不力。

2.3 公交线网设置不合理

多数城市都存在公交线网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公交线路也不能很好的及时调整,公交线路编码无序、站点设置不合理、班次疏密设置等问题都制约着公交发挥效力。

2.4 公交信息化发展缓慢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公交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多数城市的公交信息化普遍没有跟上硬件的发展速度,像南京、武汉、长沙、郑州等大城市,公交车安装GPS及监控,能够实现智能调度的公交车不足总量的50%,公交电子站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等手段,尚处于起步阶段。

2.5 宣传舆论不够

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培养和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出行习惯。公交不应成为弱势群体和离退休人员出行的代名词,在宣传上应增加投入、加大力度。

3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思路

3.1 政策方面

3.1.1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1) 进一步完善行业服务规范

制定《公共汽车乘车规则》、《公共汽车车辆及服务设施标准》、《公共汽车驾驶人服务资格证管理办法》等服务规范办法,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岗位标准,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2)加强对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

通过满意度指数测评、行风评议以及市民、新闻舆论监督等,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估监督体系。大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线路和文明车队创建活动,加强对驾驶员的交通法规和操作规程教育,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3.1.2 完善保障措施,提高行业地位

公交从业者的工作性质很特殊,风险大,劳动强度高,员工外流的现象很严重。提高从业者的地位,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从政策层面保证公交从业者的地位,了却他们后顾之忧,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公交工作,才能有热情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

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多方协调各种资源,在公交从业人员的最低收入保障、安居房保障、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业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出台优惠政策。

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经营企业完善学习制度,建立配套的领导机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坚持以中心组学习制度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学习与全员学习相结合,定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模式,通过运用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学习考察、考察报告分享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读书活动、读书书评评选、知识竞赛、岗位练兵等各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并对企业统计、投诉处理、营运稽查等专职岗位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逐步建立交通行业从业资格制度,加强思想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

3.2 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

3.2.1 优化公交线网,减少换乘次数,方便公众出行

常规公交将由主干线、次干线和支线组成三级网络。主干线主要对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是常规公交的主骨架,承担中长距离公交出行。次干线主要连通快速公交和主干公交线网,承担中短距离公交出行,支线主要将枢纽、大型客流集散点(学校、医院等)及居民小区串联起来,扩大和延伸公交服务,增加公交可达性。

优化现有公交线路、尽量合并,如郊区线路,只要少数线路进城即可,在区或县中心设中转站,没必要各条线都进市中心区,但要缩小发车间隔,首先将大批人群运出(进)城区,再中转到目的地。

3.2.2 加强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提高科技服务公交的能力

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必须有交通行业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协调城市规划建设和公安交警等部门共同参与,以提高公交企业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水平,实现精确平稳的实时调度,提供实时准确的乘客服务为主要目标,以公交智能调度服务与管理系统、公交电子站牌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IC卡系统为主要手段,显著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乘客采用公交出行,从而带来了减少交通拥挤,降低空气污染和节约能源消耗等一系列社会效益。

公交智能系统通过将运营中的车辆和调度中心之间建立实时的无线信息交换,帮助公交调度人员准确掌握公交线网运行状况,从而科学灵活的调度车辆,采取应急调度措施,保证车辆运行间隔保持均匀,使正点率、趟次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乘客提供车辆到达预告、线路规划、换乘导引等准确实用的信息服务,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1)公交智能调度系统

通过实时监控路面的公交车辆,加强车辆调度,均衡车辆密度、减少无效发车,提高运营效率。

(2) IC卡系统

不断提高公交刷卡率,提高乘车效率,减少乘车时间。

(3)出行信息服务(公交车内信息服务/热线电话、网站)

加强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使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热线、网络、车载电视等手段,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智能手机终端,方便地获取交通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3.2.3 慢行交通是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慢行交通体系,促进公共交通的网络进一步延伸,增加公共交通网络末梢的数量,使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满足“门到门”的实际需求。政府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公共自行车网络体系和步行系统。

在商业办公设施、居住场所、公共活动中心、交通枢纽换乘点附近,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倡导“公交+自行车”出行模式。

3.2.4 加强宣传,吸引小汽车使用者使用公共交通

建议每月少开一天车。建议政府部门领导带头每月甚至每周至少乘一次公交车,主管领导只有亲自像老百姓一样,在没人陪同下正常乘车,才能体会公交发展的问题所在。

3.2.5 创建良好舆论环境,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公共交通观念

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创建良好舆论环境,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出行习惯。大力倡导文明出行,从我做起,自觉养成文明走路、文明行车、文明乘车的良好习惯,形成相互礼让、营造车让人、人让车、人让人的文明出行环境。

4 结语

篇6: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2005年整个世界市场增长率约为3%, 其中文化产业的增长率近6%。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增长, 但增长速度逐步缓慢。

根据权威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早在2006年, 全球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84000亿美元。其中, 全球动漫产业规模达到4252亿美元, 数字内容产业销售额达到4248亿美元, 软件产业规模达到8754亿美元。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作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杆国家, 2005年产值就已超过1400亿英镑, 占英国GDP的9%, 文化产业成为其第二大产业:美国创意经济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产业已占其GDP的10%:日本和韩国是亚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国家,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在游戏、动画、卡通、漫画领域中拥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 动漫产业出口居世界第一:韩国的动漫、网络游戏以及数字内容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此外, 澳大利亚、丹麦、新加坡、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采取各种举措加以积极推动。

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 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比重还很小。近些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特别是大城市尤为迅猛。增加值在GD P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7月22日,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近日文化部发布数据显示, 党的十七大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超过了20%。日前, 在文化部举行的文化产业建设成就发布会上,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介绍,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见表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 但是发展不是很均衡, 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生产力、影响力及驱动力较强。见表2~4。

3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历史悠久, 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有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清西陵以及168处国保单位, 有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同时河北又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 具有独特地域性旅游生态景观。重要的是, 河北拥有良好的文化市场基础, 京津冀地区文化市场发育成熟、文化要素集中, 高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2004年至2009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 已经超过钢铁等其他主导产业的年增长率, 发展速度在新的主导产业体系中跃居首位, 成为新的领跑产业。

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十一五”产业规划中首次把文化产业确定为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

4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秦皇岛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然而, 如何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常常成为困绕秦皇岛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国内外经验可知, 具有品牌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 进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互联网作为最实惠、最实用的载体, 它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与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这与传统的载体所不可比拟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化产业与网络平台的融合必将会对传统的模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要想使秦皇岛文化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 提升秦皇岛文化产业知名度。

5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架

(1) 发展目标。

今后三年, 秦皇岛市要紧紧围绕“文化名城”和“滨海文化产业强市”的建设目标, 保护和开发好山海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 继承、发扬和创新北戴河休闲度假传统, 积极打造海港区现代化港城名片, 充分发挥其依山靠海的优势尤其是滨海优势和环境优势,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演艺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印刷包装业及影视传媒业, 推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 聚集产业优秀人才, 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 获得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优势, 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为秦皇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 政策出台。

在现有的文化产业上, 要根据发展需要, 与时俱进, 不断出现新的促进发展的政策, 使已有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带动弱小文化产业跟进与发展, 刺激新兴产业的形成, 并指导新兴文化产业与已有文化产业进行传、帮、带, 不断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3) 重点扶持, 规范市场。

在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的文化产业, 要大力扶持, 并出台相关政策, 让市场运作减少障碍, 有效的规范化, 使潜力文化市场得以迅速发展。

(4) 开发创新。

已有的、较好的文化产业在保持原有的优势以外, 出台政策引进人才, 不断创新文化产业, 在同行业中增强竞争力。

(5) 奖优罚劣, 优胜劣汰。

在已有的文化产业中, 设立竞争机制, 使文化产业产生忧患意识, 挖掘内部自身潜力, 奖励先进, 惩罚落后, 兼并或关停同类小的、阻碍发展的文化产业, 使文化产业在一个良好地竞争环境中茁壮成长。

(6) 把握契机, 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宣传。

利用秦皇岛已有的奥运场馆等资源, 尽可能承接每年的赛事, 开展丰富的文化产品推介会等,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 广泛宣传, 打造秦皇岛品牌, 提高知名度。

6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要重视能够提升秦皇岛形象的文化产业, 并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宣传。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不断增强, 人民对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需求不断增长。秦皇岛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优势, 不仅要抓住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重点, 在传统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而且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兴领域也要迅速发展。

(1) 互联网等产业。

结合秦皇岛发展需求, 重点发展相关软件网络信息产业, 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新闻、广告业发展。

主要包括广告公司、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机构的广告经营部分, 以及以各种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为媒介发布广告的经营机构, 做到广泛宣传, 全面提升港城新形象。

(3) 广播影视。

广播影视产业是传媒产业群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它是以生产、传输、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充分利用秦皇岛自身资源, 结合地域特色, 进行广泛的影视宣传。

(4) 文艺演出。

现在物质资源及其丰富, 人们越来越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了, 文艺演出不仅仅在秦皇岛内发展, 而且要走出去, 创新秦皇岛地域品牌。

(5) 旅游业。

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 依托立体化宣传手段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全面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6) 体育产业。

继续发扬奥运留下的宝贵财富, 集中发展优势项目, 扩大宣传, 广泛影响, 积极参与承办国内、国际赛事。

7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很多强省、强市都把信息网络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来抓, 不断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秦皇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资源, 尤其是秦皇岛地处沿海, 毗邻京津环渤海经济圈, 更应加大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扶持工作。首先, 可以为落户秦皇岛的联网公司开辟行政许可上的绿色通道:其次可以对互联网企业在电信新业务、新技术试点示范上给予优先考虑, 并且还可以提供资金和硬件设施等支持和优惠, 设立互联网产业专项资金, 在财税奖励、技术创新、资金补贴方面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支持, 开展互联网技术创新、互联网信息应用服务、电子商务推广等工作:最后, 全方位引进互联网等方面的人才,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8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以渤海经济圈为契机,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 规划落实, 监督指导加强创新精神, 建立一些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以突出特色为标志, 形成秦皇岛特色文化产业格局, 充分利用互联网、赛事、会展、文体等活动,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形成以点带面, 由面成立体化发展的趋势。

(1)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近几年, 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秦皇岛应紧跟时代步伐, 领会文件精神, 制定适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使优势文化产业在沃土中迅速成长。

(2) 广招信息化贤才, 全力扶植数字化产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人才再有好的政策也不能全面推动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数字化产业是全面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3) 紧抓住特殊人群胃口, 切实提升文化产业服务质量。

据国外的一份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在世界各旅游目的地, 青年旅游者在全体旅游者中的比例为:美洲42.9%, 欧洲49.0%, 非洲34.0%, 亚洲38.7%, 大洋洲34.0%。在国内, 日益壮大的旅游主体中, 2.5亿青少年, 占全国1/3强的旅游人口, 则是一个庞大的极具诱惑力且尚未被深度开发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学生既是现实的旅游购买力, 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还是宣传的主导者, 所以提高文化产业服务质量能够提升品牌形象。

(4) 发展民俗文化, 通过政策保证民俗的传承。

昌黎民歌、地秧歌等相关地方民俗特色可以结合旅游产业, 将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保证了民俗的传承, 又能使旅游产业生机勃勃,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民俗传播、传承、推广具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意义。

9 结语

近年来, 河北省网络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较快, Ipv4地址数、域名数、网站数分别居全国第7、第9和第9位:网页数位居全国第15位:网民队伍逐步壮大, 网民数居全国第6位, 大众化趋势明显, 普及率居全国第17位: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提高, 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位居全国第16位, 工程建设领域专项评估绩效居第9位。秦皇岛应该尽快抓住这有利的契机, 通过政策扶持等, 以数字化手段为主, 其他传媒手段相辅, 使秦皇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焦勇勤.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

[2]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 2011 (1) .

[3]薛婷婷.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J].飞天, 2011 (20) .

篇7: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 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中国未来的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靠人才, 根本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任务下, 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这就更加需要优先发展教育,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充分发挥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党的十二大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 党的十三大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强调这一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 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 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免费义务教育到免费师范生教育,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到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和资助体系的完善,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由执政理念变为执政实践,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2022年物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小结下一篇: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