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

2024-08-20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通用6篇)

篇1: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

随着高考的逐渐拉近,现在高三学生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越到后期,越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如果对这些误区没有足够的认识或无法及时走出这些误区,其结果只能是功亏一篑,无法实现心中的目标。根据高三老师多年的观察和分析,考生在冲刺阶段往往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为此,必须及时引起注意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误区 1.患得患失,浮躁不安。由于后期缺乏努力方向和具体的复习计划,再加上期望值又比较高,所以倍感压力,无法安心复习。

对策:正确认识后期复习的重要性,明确方向,排除杂念,合理定位,调好心态,落实计划,扎实备考。

误区2.失去信心,随便应付:由于一模、二模、三模都没有考好,所以完全失去信心,无心恋战,随波逐流,毫无意义地耗费时间。

对策: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成绩,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后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回报。不要错误和别人比较,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合适的练习。误区3.加班加点,争分夺秒:由于觉得时间不多,所以超常付出脑力劳动,作息时间混乱,复习失控,缺乏平衡放松意识,结果精神状态不佳,复习效果低下。对策:尊重规律,注重平衡调节。后期学会平衡和放松很重要。不要提前透支,把最好的状态调到高考。每天坚持适当的文体活动,调好适应高考的生物钟。误区 4.狂做套题,错位投入:误认为后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套题,特别是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即使效果不明显,还是屡败屡战,结果出现“错误投资”,欲速则不达。

对策:正确认识做套题的主要作用,一是练状态,二是练速度,三是练规范。一周不要超过一套套题,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基础复习和巩固方面。

误区5.忽视错题,忽视细节:误认为错题已经成为历史,错误不会再现,结果把错题丢在一边。另外,忽视考试中因不注意规范细节而导致的失分,结果导致考试旧错再现,后悔莫及。

对策:越到后期,越要抓住错题不放松,越要注重细节和规范。少错就等于多得,规范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误区6.重“能”轻“基”,本末倒置:误认为后期重点是提升能力,结果对课本主干知识和基本考点不屑一顾,结果导致基础题丢分。

对策:要正确处理好能力与基础的关系。到了冲刺阶段,应该说巩固基础、熟悉考点比单纯通过做题来提升能力更实在也更有效。再说,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基础。熟悉课本主干知识,熟悉基本考点更重要。

误区7.心存侥幸,迷信信息:盲目相信来自外部的所谓的高考命题信息或内部秘密(特别是来自一些社会上的高考辅导班的信息),喜欢猜题或押题,结果白费心思,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策:正确对待外来的信息,后期最忌来自外部的干扰。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学校。

误区8.我行我素,迷失方向:误认为老师后期的指导不重要,喜欢自己搞一套,闭门造车,脱离集体,孤军奋战。

对策:正确认识后期备考方向、备考氛围和备考指导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学校复习安排与个人复习计划的关系,学会分享、快乐备考。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尽量和其他同学在课室一起复习,共同愉快地度过最后的冲刺阶段

篇2: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

(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代理”、“假自营真代理”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代理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代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代理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因素,财务人员首先不能把管理工作看成是领导的事情,自己只是执行而已,其次,财务人员要适应新环境知识结构,不能只会记账、报账,要具有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商品知识、业务流程,要培养捕捉风险、衡量风险的能力,培养利用会计信息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的能力,只有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篇3: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1 从明代科举看高考存在的必要性

科举制度终结了门阀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官场垄断局面,开启了“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门第、血统不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仕途的先行条件,寒门士子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在科举中考取功名,就将仕进有路,科举给予了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明代科举更是将这种公平、公正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明代规定,只要是属于良民户籍(军、民、匠、灶)的士子都具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而“人有千门万户,总出于军、民、匠、灶之一籍”,①由此可见明代科举制度有着极高的开放性。同时明代科举针对科场上不同的事务,专门设置各种官职,如明代会试设置帘内官(主考官、同考官)负责出题、阅卷、取士,帘外官(知贡举官、监试官、提调官、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收掌试卷官、巡绰监门官、供给官等)负责贡院准备、所有考务与供给,帘内官与帘外官还实行隔离制度,严格把控取士的质量,以及确保公正公平原则的实现。②而且明代科举的防作弊措施也是空前严厉,例如明代会试中帘内官与帘外官的入场、锁院、戒誓制度,以及考生应试的印卷、搜检入场、对号入舍、散题等规则,都对会试中各种可能出现的作弊现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防范作用。并且在这种具有高度公平性的背景下,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政府也积极倡导兴学重教。自明初起,各地学校大力兴建,据郭培贵先生考证,洪武时期全国府、州、县总数为1435个,共设府、州、县学1318所,平均设学率91.85%;在所设府、州、县学中,属于该时期创建和重建者有1236所,占设学总数的93.78%。③

同明代科举一样,高考也是一种社会上大规模的竞争性考试,并且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目前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考是唯一一种能够为考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平台的考试制度。虽然高考的导向往往更加重视卷面的成绩,较为忽略学生的本体,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古至今,没有哪种制度是出于坏本意而设置的,其最终呈现出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历史长河中,一成不变的制度必将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譬如明代科举最初创制八股文的动机,是为了确定一个具体而客观的测验标准,这就如同唐代考律诗,宋代考经义,都是为了适应考生众多,录取标准难定的现实需求。创制八股文的本意并非是为了愚民,而是为了录取真正的人才,只是最终僵化了的八股模式还是消磨了人才。所以高考并不存在废存的问题,而是需要改革以适应现实需要。

2 从明代科举看高考改革的方向

高考也被人称作是“现代科举”,《增广贤文》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明代科举制度为当今高考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妨以此为鉴。

(1)高考改革必须坚持以公平、公正为前提。明代科举在继承与发展前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这是明代科举最大的一个优点,也是其合理面的最高体现。譬如嘉靖以后,明廷陆续实行了乡试朱墨卷限期解部与磨勘制度、落卷返还下第考生制度和覆试制度。④这些制度不仅确保了复查录取结果的工作顺利进行,还进一步提高了明代科举的公信力。

笔者以为,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借鉴明代乡试中的“落卷返还”制度。当然,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并不存在科举制中的一、二、三甲等级之分,所以也就没有落第者这一说法。高考的“落卷返还”制度即是将考生的答卷在录取结果公布后统一发放回所有考生手中。这对高考的组织者来说是一份巨大的考验,他们必须要对答卷的处置结果有绝对的自信。同时这也是对改卷者公平阅卷的一种制约与监督,希望以此能使录取结果的公正性得到最大的体现。

(2)避免以僵化的考试模式禁锢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明代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最为严格与规范的一个时期,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封闭与僵化。八股文单一的考试形式与狭窄的考试内容,使得士子整日埋首于《四书》、《五经》,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形势毫不关心,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原本国家希望通过科举吸收经天纬地、富国强兵的人才,孰料最后多为目光短浅、思想狭隘的无用书生,科举最终成为钳制士子思想的工具。以此为鉴,高考的改革应着眼于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反映现实需求,在考试形式上增强多样性,除了笔试,还应多进行口试与面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现。同时在实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允许地方自主命题,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⑤以考促学是高等教育考试的主要功能,⑥若能以此类改革为导向,那么学校就会更加注重灵活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与社会状况,避免出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尽然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的局面。

(3)实行多次考试,避免一考定终生。明代科举分为五个等级,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士子都是通过一级级考试的选拔,才功成名就。在现今的高考体制中,普遍考生都是“一考定终生”,这已经成为人们最为诟病的方面。因为考试的偶然性一旦被无限放大,甚至处于一个决定性位置的时候,考生的个体性就会被无限缩小。笔者认为,高考理应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产物,高考的改革可以仿照明代科举的等级考试,给予考生多次考试的机会。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明代科举在每一等级的考试中都有淘汰的考生,被淘汰的考生想要进入再上一级的考试,就必须要通过现处的等级考试,在官本位的封建时代,士子在仕途的诱惑下,不断地考试,所以科场中出现白发考生早已不足为奇。这种蹉跎岁月的做法显然不适合现今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只需要让考生有多次考试的机会,避免考试的偶然性误定终生即可。

(4)需要明确高考的目的是为了输出实干型人才。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将读书人都吸引到仕途中,为官是当时的读书人唯一一条能够扬名立万、得到荣华富贵的道路。在明代,朝廷利用既束缚文字又束缚人心的八股文剥夺了读书人的专业能力,他们既不专军事,也不专农业;既不专数学,也不专医学等等,因为诸般百业在考题中不会涉及,所以受到了士子的冷待。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充斥着只识孔孟之道,不知社会百业的官员的国家,它的发展只能是迟缓的、畸形的。尤其在今天这个全球化一体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担负着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的重任的高考,必须以史为鉴,杜绝出现空谈误国的情况。实干才能兴邦,高考的目的是要选拔出能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实干型人才,这个理念应该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

3 结语

自古以来,人才往往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国家选贤举能的方式多种多样,至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考试逐渐成为主要的取材之道。明代科举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最为灿烂的一笔,为后世的考试制度,尤其是对众多考生的未来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考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今人应该以史为鉴,大力推进高考改革,力求为考生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又极富时代精神的考试平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积蓄好充足的力量!

摘要:我国现今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明代科举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最为灿烂的一笔,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为后世的考试制度,尤其是对众多考生的未来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考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并不存在废存的问题,而是需要改革以适应现实需要。

关键词:明代,科举,高考,启示

注释

1(明)赵官.后湖志·卷一〇·事例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2(4)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04243.

3郭培贵.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55.

4(5)王洪亮,段建丽.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14.

篇4:日本的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

其次,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大学入学中心考试”。1990年,共通一次考试更名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中心考试自1990年实施至今,是日本所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大部分私立大学招生的参考依据。90%的私立大学、100%的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招生时要求考生参加中心考试,考生根据拟报考学校的要求选择应试科目。中心考试共设国语、数学、理科、地理历史、外语5个学科,全部采用客观题形式,没有主观描述题,每科考试时间60分钟。由于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几乎所有的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都要求考生参加5个学科7门科目(合计950分)的考试。中心考试成绩的利用方法因大学而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中心考试单独判定型,即仅根据中心考试结果判定学生是否录取;中心考试加二次考试型,即综合中心考试结果与二次考试(大学举行的小论文考试、面试等)进行判定,绝大部分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都采用这种方式;中心考试加权计分加二次考试型,即对中心考试的部分科目加权计分,将所有科目的总分压缩至25%~75%不等,与二次考试的结果相结合对学生成绩进行判定,京都大学等院校采用此方式;中心考试独立利用型,即仅在第一阶段选拔时参照中心考试结果,最终是否合格仅根据二次考试结果进行判定。私立大学招生途径较为多样化,如何利用中心考试成绩,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做法,一般要求每个科目得分达到60%。除利用中心考试成绩外,私立大学还有推荐入学等其他方式。中心考试自1990年实施以来,约92%的日本高校(包含私立大学)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途径,渐渐背离了“测试学生基础学力”这一设立初衷,并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中心考试一年举办一次,无法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有“一考定终身”的嫌疑;二是由于报考大学的需要,考试辅导产业和大学收集并分析大量的考生信息,导致了社会上对大学、院系学科排名的固定化认识。为此,针对高考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课题,日本政府着手推进改革。参照法国的高中会考以及美国的SAT考试等做法,提出了“达成度考试”的设想。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介绍日本中心考试向达成度考试的转变。为推行教育改革,日本首相设立了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机构(日文名称为“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作为首相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由首相、文部科学大臣等政府官员及日本社会各界代表共18人组成,现任会议主席为早稻田大学校长镰田薰。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的目标之一是向首相提交包括达成度考试在内的新大学入学系列考试制度方案。经过多次讨论,该机构于2013年向首相提交了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即废止中心考试,设立达成度考试,同时根据难易程度和目的不同,把达成度考试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级别,均可在高中阶段多次应考。基础级别考试在高二和高三阶段进行,用于测试学生高中阶段的学力水平,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因现有招生方式,如“推荐入学”“AO(Admissions Office)入学”(大学以面试、小论文等形式为主的自主招生)等不问学力,未来基础级别考试将更多用于确认学生学力水平,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发展级别考试在学生高三毕业阶段进行,取代现有中心考试,作为高考时的一般入学资格考试。此考试合格后,各大学将自行举行第二次本校录取考试,通过论文写作、面试、高中阶段平时表现等多个方面评判考生可否被录取。此项改革动向不仅使各高中必须采取相应调整对策,日本的高考产业也将因此受到重大影响。有人担心一年多次考试有可能加重高中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挤压课余时间。为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就考试实施时间和运营体制等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讨论。为减少对现今高中生的冲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达成度考试最快将在五年后开始实施;又有文科省官员表示,是否能实施还是一个未知数。

篇5: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 1 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笨梢月穑慷导噬希颐浅3?吹降闹皇墙淌π榛我磺梗罢嬷饕猓偕塘俊倍选=淌ψ苁怯邪旆ǜ献叛杓坪玫娜ψ永镒辍?br />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2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回答者: xujiani_sally-经理 四级

6-27 11:12 语文的主要反思在于“悟” 你悟的越深 也就反思的越深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案例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因此在教育学生方面,就比较麻烦。而且我们班还是一个比较参差不齐的班集体,纪律散漫。为了制止者用现象,我也多次的教导与批评他们,但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特意向带班有方的胡老师请教。她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对4 班情况作了简单的分析,在这段时间里就有4-5个学生表现不好,每次都用委婉的语气提醒他们,并表扬他们能及时改正错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喜悦,闪烁着光芒。反思:

原来调皮的学生几次不改错误是因为批评。批评学生应从学生的优点方面加以肯定,鼓励性的语言少也导致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优点,觉得一无是处,导致继续犯错。新课程常到我们“以人为本’,教育学生要讲究人文性,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犯错现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天然存在的。我们应该弱视学生的不足,强化学生的优点。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鼓励,是对良好班风的一种鼓励与指向。这就是教师通过激励营造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学生,一定是充满自信、有自尊并尊重他人的好学生。

因此,激励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教育艺术近于完美的催化剂。使用激励如果滥用,不但收不到良好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如果用的恰到好处,得心应手,你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和案例(2009-02-16 13:42:03)标签:差生 数学教育 挫折教育 杂谈

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1、324+198 5968-399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 “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案例

师:是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谁不盼望温暖,盼望食物,盼望快乐,盼望得到人的疼爱呢!小女孩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美妙的幻想。

1、学生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看,小女孩前后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5次)

2、下面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自学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一是默读课文搞清楚 小女孩是怎样擦火柴的?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擦?擦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三是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感情体会表达出来。

3、交流

(1)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写了什么?

(2)师:小女孩是如何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呢?谁把有关句子读一读(3)师:读了这一段话,你知道“敢”是什么意思?你感到奇怪吗?

生:“敢”实际是说不敢,说明小女孩不敢擦火柴。真是奇怪,小女孩是出来卖火柴的,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

(4)师:是啊!手上成把的火柴,这是自己的,为什么擦一根也不敢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联系课文卖火柴部分告诉我原因吗?

生1:因为我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一个钱也没有挣到,爸爸就要打我。再擦火柴的话,爸爸更要打我了。

生2:家里等着钱用来给妈妈看病,等我回去还债,等着钱回去买粮…..7(5)师:既然这样,小女孩就不要擦火柴了,为什么她又终于抽了一根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生1:我是怕打,但我的小手几乎冻僵了,不管怎样,挨打比冻死好。生2:现在连生命都保不住了,顾不上挨不挨打了。

(6)师:上面这段话会读吗/谁读一下(先指名读,再指导朗读

指导读:想一想听了小女孩刚才的叙述,你自己朗读这几句话该把什么感情表达出来?该抓住哪些词语?各自试试看(学生读体会,再指名说,指名读,评议后齐读)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

语文课堂是实践新课程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借助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小学生年纪尚小,学习的目的尚不明确,教师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认为在课堂评价时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一、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都能教好。

教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每个孩子都可以教好,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即使是那些调皮的,学习差的,不太有礼貌的孩子,教师也应该相信,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也可以成才。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篇6: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走进姹紫嫣红,风景如画的洋思中学,硬化的道路纵横交错地穿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银杏吐叶,绿草如茵。大门口北侧造型奇特的大雕塑,无论从什么方位看,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大大的问号下面就是一本翻开的书,我想这也许是洋思文化的一个反应吧。在整个校园,你随时可以看到一条条醒目的标语,道路两旁,教学楼正面写着:“你一定能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抬头走路”、“洋思是大家的”;在学生宿舍门口两侧的墙上写着“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在浴室可以看到“学会洗澡,提高素质”;在宿舍可以看到“学会睡觉,提高素质”;在餐厅可以看到“学会吃饭,学会关心他人,提高素质”、“文明宿舍”、“文明餐桌”。学校的橱窗里有时事政治,有体育、娱乐方面的新闻,有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波澜等等,道理的灌输,知识的传授,情操的陶冶,也是无声的管理,在整个校园内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就是这些朴素的语言在每天的生活中影响和教育着每个孩子,这正印证洋思中学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理念。

二、现代教学理念

在没到洋思之前,我认为“先学后教,堂堂训练”。仅是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严格的时间界限,通过听报告,听课方知,“先学后教,堂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前瞻的教学思想,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这里的“先学”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的有关要求之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自学的形式可以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做与例题相关的习题等。“后教”就是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掌握学习情况,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方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学内容有疑难的学生相互合作,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当堂训练”就是达标检测,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作业。可以看出,在洋思的课堂上,有一条非常明晰的主线,就是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

三、严格管理制度

如果把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比作一面旗帜,那么它的管理就是一位勇敢的旗手,从洋思的管理档案以实地考察情况,可以了解到洋思中学严明的责任制,洋思以常规管理要求为准则,以教学为中心,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各项工作管理考核评比奖罚制度,逐步形成民主、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既有备、讲、改、辅、考的过程管理目标,也有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指标,更有学生德育、教师业务进修和传、帮、带的工作要求。考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洋思实践教学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他以从提高洋思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改进考试方式,控制考试频率,讲究考试效果。另外,洋思中学每人都有一本考核簿,功过得失逐一记载,据此量化打分,以分计奖,奖罚分明,这样敢抓善管,把制度规定中的教学全程、常规,逐步内化为教师学生的习惯尽快形成了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洋思中学的管理制度非常详细,从各班学生进餐厅吃饭的时间;去操场做操的路线次序,午休不准脱衣入睡,洗澡的次数时间,上多媒体、体育课、音乐课等排队入场,都作了无微不至的规定。在洋思中学集合排队是学生每天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可以说,看不到课间追逐打闹的学生。严格要求的军事化管理,把那些学习与生活上懒;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的“教不好的学生”强制性的管理起来,统一的制度要求;大量的补缺补漏学习时间,人盯人的层层包保与竞争,将“教不好的学生”教好。

上一篇:数学脑筋急转弯及答案爆笑有哪些下一篇:三中全会公报要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