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2024-06-05

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精选8篇)

篇1: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是将教学目标放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的获取上。探究式课堂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这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的态度。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问题意识和科学态度。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提高。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教师要允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由学生去分析评价,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较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较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探究的问题既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对没有探究意义问题去探究.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教师去研究,去感悟。探究的问题既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对没有探究意义问题去探究.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教师去研究,去感悟。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沦。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沦。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否则讨论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宜精不宜多。如,在地理讲完世界地理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探究作业:探究式教学应注意以下事项:

 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

 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

 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  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  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等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例如:澳大利亚大陆四周环海,为什么气候却炎热干燥?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两个提问符合探究性提问的设计要求,采用这样提问的探究活动将既有趣又有益。

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例如:澳大利亚大陆四周环海,为什么气候却炎热干燥?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两个提问符合探究性提问的设计要求,采用这样提问的探究活动将既有趣又有益。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设计的问题主要反映知识技能难点,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不用涉及。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反映知识技能难点,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不用涉及。地理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强,研究的主要是宏观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所以创设即时性的问题情境较为困难。

总之,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篇2: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生着巨变,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 教学目标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为适应社会发展、新课改需求,通过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育阶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简单讨论了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

1.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改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权、选择权,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全面发展、全程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注重“情感”的培养。高中时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这时期的学生急需教师、家长的认可,获得同学、教师以及别人的肯定和夸奖。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做到态度和蔼可亲,在与学生接触中平易近人,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应掌握尺度,将问题定位于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协同合作、交流沟通。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从声音、动画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地理教学不再枯燥无聊,培养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知识传递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而不是为了考试能得到高分,改变以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新课改的趋势,也是教育的目标。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淘汰陈旧的琐碎知识,将素质教育真正应用到教学中。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挖掘学生潜能。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图像配文字的说明,如地形图、政区图、柱状图等等,这些图形都以客观形象的方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对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各种图形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版教材中,图像、文字以及多方面都包含着智能的因素,培养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在教材中,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地理思维的方式、方法,所谓地理思维就是地理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仅是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在教授学生怎么学习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世界的精神,注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应结合爱国教育、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等多方面,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中国国情,了解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树立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自信心、自豪感。

三、提高教学效率

1.转变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毫无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改转变了这一教学理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教学的参与权,在课堂上占主要地位,尤其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单一,学生在某方面掌握的知识未必比教师要少。

2.突出学科特色。高中地理教学有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像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形,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等等各种图形,这些图形既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学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看地图时先看图例、后看图,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应指引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新课改的教育是以人文本的素质教学,为社会培养接班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与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与实践,注重团体合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开展小组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团体合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在中国普遍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与手段,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1.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的多媒体化是以多媒体为载体来实现的,使其教材内容更加形象化、动态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作为教师,应花费时间、精力钻研教材,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每节课不仅仅包含文字、图形等,还能给学生呈现出包括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来体现知识要点,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的难点、要点。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模式,学生也更加有兴趣来学习地理。

2.教学观念是教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课改过程中,教师是执行者,教师观念的改变是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自身教学理念是否转变很重要,否则,就算再精美的课件、再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反应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达不到预期的改革效果。教师观念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教师的再学习、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等等。

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篇3: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使用何种方法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益成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孜孜探索的问题。对于尝试教学法, 孟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尝试”教育理念的教育家, 他说过“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的名言。现代的地理尝试教学法是由湖南师范大学的杨新教授提出的一种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主动尝试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模式。笔者从理论出发, 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 认为尝试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在文中对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及策略等进行了论述。

二、高中地理使用尝试教学法教学的优势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具备其特有的优势, 比如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的情趣, 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及探究的能力, 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1. 尝试教学法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情趣, 提升其学习效率。

应用尝试教学法同其他教法区别在于其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热忱, 从而自觉自愿并主动地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 使学习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案例】:使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工业区位因素教学的反思。在进行城市的工业区位因素教学时, 教师使用尝试教学法按照教材针对重点引导高中生对其所在城市的区位进行观察和分析, 分析城市近十年来有什么明显的改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有变化的, 发展的态度和眼光, 同时结合实践组织如“假如我是市长, 我会怎么布置我们的城市?”讨论, 以及演讲、擂台PK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活动。指导和尝试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和配合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顺利, 学生理解得也很透彻。

2. 尝试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自学及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尝试教学法能取得成功是以具备科学性的理念为基础的, 也就是相信学生能在从前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对教师所有意识实施旧知识的迁移, 并因此感悟新的知识并提升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指导并非是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 应该以更具启发的问题促使互动为主, 使学生可通过老师的启发感悟到新的知识。即古人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三、高中地理进行尝试教学的措施

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策略, 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数种措施, 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争取获得广泛认可与支持。

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如应获得学校层面的认可同支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等。其中学校的支持尤为重要,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根基和实施改革的前沿阵地, 而校领导对进行尝试教学改革的看法, 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2. 以优秀带落后的策略。

有互赖的理论提出了成员间的配合合作, 可形成积极的互相依赖形式, 能产生促进性的互动, 给个人学习提供了支持。因此, 以优秀带落后的策略是十分有效的策略之一, 这样学生间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的目的, 能避免空想现象和闭门造车的情况出现。以优秀带落后, 可以使学优生的学习进行查缺不漏, 还可使学困生得到交流的机会, 提高动手动脑等各方面能力。

3. 小组竞争的策略。

众所周知, 竞争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能让人更勤奋地工作和学习, 心理学表明:竞争是能让人产生良好心理反应的事物, 因此应该促进良性竞争, 避免恶性竞争。实践中可以把地理课堂问答题目提前设定分值, 如选择题答对得2分, 填空题答对得5分, 简答题答对得10分, 综合题答对得15分等。由地理课代表统计各小组的课堂提问回答得分情况, 每组组长负责统计其组员的提问回答得分情况。课后由课代表将计分汇总, 每月进行一次“地理明星小组”的评比, 如下表所示。

4. 进行恰当的尝试教学评价。

实施尝试教学必须同时注意摒弃传统评价中不适用于当今教育的方式, 采用恰当的尝试教学评价。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而非只重视最终的成绩。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操作:学生成绩分为2部分, 一部分是学生考试的得分;一部分是平时的过程中形成性的评价得分。形成性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教师评, 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等几种不同的形式。通过对多种评价方式的使用, 使高中地理教学保持生机和活力, 从而促使学生的成绩及地理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尝试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高中地理教学里中使用尝试教学法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具体如下:

1. 避免懒惰和散漫。

在采取各种利于尝试教学法实施的策略的同时, 要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散漫化, 要切记常识教学法的形散而神不散, 无论是学生散漫还是教师散漫均对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取得成功不利。

2. 教师迅速并正确地评价。

任何学科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快速正确的回应是教师需要提高的重要能力。教师要做好课堂的主导工作,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这样才能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尝试教学法的优势。

五、结语

概言之, 文章对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从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的原则和具体的使用策略做了相关阐述, 认为尝试教学法确属于一种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良好方法, 应在大范围内予以推广。虽然其也具有不足, 但是总体来说, 只要注意使用有效的策略, 并注意避免散漫化的同时精心选择题目和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其就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良好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安宁.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2.

[2]艾晓慧.基于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篇4:新课改下的地理探究性教学

一、精心设计探究性教案,唤起探究热情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如对世界气候教学,笔者这样进行设计。

研究主题:世界气候。

研究目标:找到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揭示其规律形成的原因;能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揭示有关气候问题。

研究方式:独立研究或小组研究。

制定研究方案并交流:基本上形成熟悉世界气候的分布—探究气候的分布规律—尝试解释规律的成因—用自己的成果揭示世界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

在交流“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时,学生感到很难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因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后,马上有同学找到不符合的反例。如有学生刚刚总结出“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马上有学生说“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学生陷入困境,期盼老师的解释。此时,笔者告诉大家,地理科学家在开始研究大气分布规律时,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惑,但科学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建立地理模型,就是只研究影响大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把其它因素暂时剔除,这是最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的地理问题。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假如不考虑地形起伏、海陆分布,刚才总结的规律不就对了吗?接下来学生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一的前提下,基本上总结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时,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但是,学生有意回避副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这时,笔者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起来,并向学生质疑。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够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副热带大陆东岸只能作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记刚才的假设——地理模型,而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逐步有学生想把先前的假设还原成实际的大陆,即把先前做的假设推翻,考虑地球实际表面的地形起伏、海陆分布的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被分割成块状从而形成一个个的高低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地进入季风环流的学习和研究。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研究的过程整理出来,同时注意以今天的分析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二、选择引入生活中地理现象,激发探究热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情况、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之所在。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体现其生活性,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书中学”到“做中学”,注意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从中体会学习地理的乐趣。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以及一些社会上关注的大事、世界上的热点问题等。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现象,做到活学活用。在生活中,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问题,体验其中的快乐。如今年冬天比往年要冷,这是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又有怎样的规律,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从而对拉尼娜现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讲述大气环境后,补充讲述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利用中纬西风的高空西风带将炸弹系于气球上,飘至美国本土进行轰炸的故事。

三、积极创设民主和谐课堂气氛,促进探究热情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不歧视差生,要体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努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和批评争论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与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篇5: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摘要: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借助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教育观念;课堂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地学习这些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可能一夕之间就改变的,教师要长时间地研究新课改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等理论知识,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学习这些教学理念时,可以和其他的任课教师就课程的开展进行讨论,双方交流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受,提高对新理念的认识。

二、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新的时期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敢于说出自己的质疑。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教学角色的变化。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引导者和课堂主导者之间的差异,摆正自己的态度,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对待学生时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贴近学生的心灵。其次,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之处,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现阶段出现了许多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1、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探究式的问题,将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中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以《全球气候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你们猜一猜这部电影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看过的学生吗?看过的学生可以讲一讲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吗?这时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回答教师的问题,等学生回答完后,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断,在播放视频片断时展示相关的材料。如《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中出现的.海平面上升的现象,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近些年来海平面正在逐步上升及南极冰川正在快速消融的资料。在看完影片后资料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全球变暖的了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所知的与全球变暖相关的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全球变暖现象中的疑惑,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通过课下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共同确定问题的答案,之后和教师就答案的合适与否进行探讨,共同确定恰当的问题结论。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琐碎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方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综合运用。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时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习怎么运用思维导图。在回顾《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师带领学生回想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内容,这部分中的关键内容是全球气候变暖,然后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圆点代表全球气候变暖,随后拓展思维,画出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向外的线条,在每个支线条上分别写上一个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关键词如气温上升,按照这样的方式直到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梳理完毕。在学习思维导图的用法后,在地理学习的预习阶段要运用思维导图,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进行对比,了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之处标上着重学习的记号,在复习时有重点地复习。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注重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并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篇6: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内容提要]: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教改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阐释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三个方面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自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教学 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了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七年级“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从北京再到香港该如何选择交通线路呢?选择这些路线各需多长时间,费用多少等等。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篇7: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包括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对提升地理教学思想、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不断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结合我的地理课堂教学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辅助,让抽象的变得充实形象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地图,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我们老师就要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教科书中的一些不好理解和抽象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山地形成的教学中,把教科书的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在《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把锋与天气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锋面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锋面的形成及其影响。另外,气旋与反气旋、气压带与风带、世界洋流运动规律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

新课改要求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课堂活动,同时要考虑到课堂活动带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设计时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教材中要求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分析。由于对美国中部平原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分析时无所适从。因此,我课前搜索了美国中部平原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视频,边看边观察。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转换师生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复习《大洋洲与澳大利亚》的过程中,因为初中阶段学过大洋洲的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来归纳讲解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工农业等知识,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注重教学和生活的结合,注重把身边的实际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地理课本中的部分案例并不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如何利用好身边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我用绵阳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来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绵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0℃以上,年降水量较丰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河流水量较丰富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有了鲜活的实际案例,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篇8: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一、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上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教师应当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且应当有意识地深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间的良性交流互动是很有价值的, 这不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参与程度更高。教师应当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 并且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积极, 质量也更高。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初中地理中较为基础的一节内容, 这节内容中涵盖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分区地理中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 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 但对于学生来说, 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对于地理区域的划分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了解都不够全面, 并且有些认识还不太准确。这节内容的教学就是要更正学生们观念中的误区, 让他们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教师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能够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并且能够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这些教学要点都非常重要, 也是教学中的指引与参照。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设置更多师生互动环节, 应当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要点。这个过程不仅是践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推进,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直观体现。

二、深化课堂情感教学

情感教育应当渗透于初中地理课堂中, 这也是新课改中对于地理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中涉及许多和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有关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很好地渗透情感教育, 这也是对于学生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一种指引。教师要善用这些教材, 要借助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们积极正面的指引, 让情感教育能够更好的在地理课堂中得以渗透。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富有人文色彩的一节教学内容, 这节内容也能够很好地展开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 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 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在这节课程中, 学生们会认识到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会了解不同宗教带给人的不同影响。课堂上要让学生们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 要树立学生们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态度, 认识宗教自由。许多学生对于这节内容都颇感兴趣, 课堂上提出了各类有意思的问题。学生们会谈到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国家的文化, 会谈到他们熟知的一些宗教以及它们带给人的各种影响与改变。学生们对于文化专题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 我也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渗透情感教育, 让新课程理念能够更好的在课堂上得以体现。

三、渗透课堂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渗透在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 这不仅在于地理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和环境有关, 培养与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新课改下对于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在展开对于学生的环境教育时, 首先要让大家对于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并且让大家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给学生们渗透环保理念。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是很适合展开环境教育的一节内容。在展开这节内容的教学时, 我会给学生们介绍许多重要信息。从总量看, 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 是名符其实的资源大国, 这也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一大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不仅总量大, 而且种类多。以矿产资源为例, 我国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就有160多种, 是世界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然而, 这并不表示我国在人均资源占有量上具有优势。

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这些数据都直观的显示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匮乏。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进而更好的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上一篇:大班综合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猫搬家》下一篇:个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