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荣辱观

2024-06-03

大学生荣辱观(共8篇)

篇1:大学生荣辱观

关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及践行荣辱观调研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12日

调查地点: xxxx大学xxxxx楼

调查对象: xxxx大学在校本、专科学生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数据总结

调 查 人: xxx、xxx、xxx

调查分工: 照相——xxx

问卷收发——xxx、xxx、xxx

数据统计——xxxxxx

会议报告——xxx

总结报告——xxx(其他成员均有意见表达)

正文: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事物和观念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许多人在种种的诱惑面前、在糟粕的文化面前失去了自我、道德缺失,使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甚至造成了道德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提出了”八荣八耻”,成为了当今时代,我国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准则。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各国都把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作为强国的头等任务,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自身道德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为此,本小组在近期开展了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及践行荣辱观现状的调研,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次调研,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荣辱观的认识状况以及当代大学生目前道德素质水平的好坏,以此为依据,为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和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提出建议。本小组一共五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河南工业大学在读的本科、专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共计十七题。其中考察八荣八耻内容熟悉程度的题目两题,以社会实例或以八荣八耻内容为依据的评判题十四题,综合评价题一题。

本小组于11月12日晚在文科组团楼,对正在上自习的70名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实发70份,收回70份,其中由于个别原因,四份问卷填写不完整,完整问卷共计66份。调查期间,四人负责问卷收发,一人负责照相,调查范围为文科组团楼1楼至3楼,共在任意挑选的5间教室进行调查,在当晚的粗略统计中,回收问卷涵盖文、理、工三大专业,年级从大一到大四,性别比例均衡,经小组讨论,认为此次问卷符合调研要求,可作为分析依据。在问卷调研过程中,受调查同学均积极配合,调查过程顺利。在随后的几天中,本小组分多次对回收的报告进行了分析,对受调查对象的组成和每道题目的回答情况以数据的形式制成图表(见附件),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对比。在受调查人员中,男性比例为53%,女性比例为47%。在专业方面:文科所占比例较多为47%,工科比例为39%,理科比例12%,未填明2%;年级方面:大一所占比例2%,大二所占比例42%,大三所占比例53%,大四所占比例为3%,涵盖范围。广泛在随后对题目回答情况的分析中,得出了对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的一些结论。

第二题中,主要考察大学生对八荣八耻内容的熟悉状况,让受调查者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是八荣八耻内容项,从”问卷考题选项百分比例分析图”(见附件)中可知45%的受调查对象选择了D选项,42%的人选择了C选项,7%和6%的分别选择了B、A选项。对于错误选项A、B,尽管选的人较少,但也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中仍有部分学生对八荣八耻的内容不是特别了解,在与第二题相对应的第一题中,有8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B选项,即对八荣八耻只知道其基本内容,而对于“认真学习,研究过”的A选项,则仅有7%的人选择。从这两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依然欠缺对八荣八耻的学习,对于八荣不耻的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在第四题“你认为“八荣八耻”对你的言行有没有影响”的选择中,62%的人选择了B选项,认为“八荣八耻”对自己的影响很小,只会在某些方面会作为自己处事的原则,但也有24%的人选择了C选项,认为“八荣八耻”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会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尽管有多数人认为对自己的影响很小,但在第三题中,共有90%的人选择了A、B项,认同八荣八耻的内容。综上,在对前四题的综合分析后,本小组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中,对八荣八耻所体现的精神以及处事准则是持肯定态度的,不过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八荣八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有一些人对八荣八耻的内容根本不是很了解,这使得大学生很难将其作为自身在社会上为人处世、道德评判的准则。在随后的十道道德实例评判题中,通过对图表1的分析,受调查者的选项均体现出了较高的道德素质水平,其中的第13题,本小组专门对老人摔倒是否及时搀扶这个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调查,其中50%的人选择了D选项,认为自己会及时上前搀扶,还有29%的人选择拨打120,但不会上前搀扶,仅有7%的人选择了A选项,漠不关心。从这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对于社会上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当代大学生还是能够从道德层面出发,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的。第15题,第16题,本小组根据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大学日常生活作为题目,目的在于通过对在日常

小事中大学生行为的分析,得出更加真实的素质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调查者的选择基本处于1~3分之间,所占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大学生对于15题所列举的八个不道德行为均是持不赞成态度的,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道题,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受调查者对于B(毁坏公共设施)、E(随地吐痰)、F(乱扔垃圾)这三个有害公共的行为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公共意识。在对受调查者自身行为调查的16题中,通过对图表3的分析,A(整理自己衣物,整齐摆放)、C(衣着整洁、梳妆打扮)、E(遵守交通规则)这三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到,D(做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则所占比例很小,但是这其中环境条件的限制不能忽略。在最后一题,我们要求受调查者以他们的认识,对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践行状况打分,从表4中,我们统计到受调查的者的选择维持在A~C之间,其中认为最优的A选项,选择人数所占比例为3%,选择B的为58%,选择C的为39%,这表明,受调查者对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状况还是持乐观态度的,从这点,我们推断出大家对自身素质道德的提升是有意愿的,大家的所见所闻大部分是趋于正面的,尽管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反面新闻,但这并没有使当代青年的正面形象受到较大的影响。

我们小组为了研究年龄不同对荣辱观的认知是否有影响,以年级为分组依据,对问卷中的前14题进行了数据统计(见附表1)。从中我们发现,在主要的判别题中,大一到大四的选项并无太大差异,尤其是第6题、第10题和12题,相同选项基本都在80%以上,由于调查人数有限,大一分布的人数较少,所以我们无法做出较为详细的评价,但是对这14题的对不,有一点我们可以得出,就是八荣八耻的观念在青年中的普及面还是很广的,基本的道德评判和道德准则的理解,四个年级并无太大差别。

通过对70份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以及对题目回答情况的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对荣辱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其内涵以及其历史地位的认知水平不够。大部分大学生表明自己很难把八荣八耻完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不仅仅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这个社会的责任,反映出社会未给当代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不过在普通的生活事物中,大学生还是能够依据正确的道德准则来处理身边的事情,但的确存在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提议,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对荣辱观的认识,逐渐使荣辱观能够成为自己的为人准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参加一些实践荣辱观的活动,从中认真的体会到真善美,假恶丑,只有亲身经才能了解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偏差,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通过课

堂教育和校园文化交流、树立学习榜样、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荣辱观认识程度。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也需要全社会全力去努力建设,从而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大学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能否顺利发展,大学生关系到国家的传承与创新,大学生荣辱观的建设使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篇2:大学生荣辱观

内容摘要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 的一贯要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荣辱观培养,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进行 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八荣八耻”溶入到大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中,以小见大,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对“荣辱观”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高校改革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重要论述,是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阐述了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针对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适合 中国国情的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的,精辟概括,是传统中华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结合。“八荣八耻”是针对现实社会道 德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对于 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社会的激烈 变迁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建设的相对滞 后,导致在一些社会成员中,特别是在部分大学生出现荣辱倒错的现象。处在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生活个性、结群多向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新新 人类”的另类价值。一段时间里,关于个别学生另类价值和极端社会行为的报道屡见报 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大问题,大是非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上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 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 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 表现为:

(一)思想消极,理想淡化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 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 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他们对个 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 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 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白白 消磨时光,有的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

(二)自我膨胀,行为失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 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 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 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 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 自由。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能够蒙混过关是一种荣耀,甚至于一等奖学金获得者、预备党员也铤而走险,在考试时夹带纸条、频频偷看他人试卷,甚至请人代考。更有甚 者,竟然连社会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都是抄袭或找人替写。

(三)生活无度,恣意享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档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种现代消费意识的不断熏陶下,大学生也纷纷追求高消 费的生活,推崇及时行乐,讲排场,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二、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原因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 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 制的形成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 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 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 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 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走私贩毒、造假贩假等等的不诚信的行为而 “发达”,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亚文化,一时间盖过了我国原 有的诚信文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 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 的道路。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代大学生被称为糖水泡大的一代,缺少磨难的成长是难以培养坚毅的性格和分辨 是非的能力的。而看重分数、能力而忽略品格的培养都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急功近利,对于长远发展所必须的诚信品质的养成重视不足,这也是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 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的管理力度不足

(三)学校的管理力度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 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而且,惩罚措施的缺失也是很主要的一方面。人们常说新加坡是一个“fine country”, “fine”是罚款的意思,就是说,在新加坡只要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即使在公共场所吐 痰也将给予严厉的处罚。相比之下我国关于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和严密,一方 面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备,另一方面执行系统存在漏洞。如对于违反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往 往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对借款学生违约及介绍人、见证人不履

行职责时,贷款银行虽 然可以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规定定期以学校为单位在公开报刊及有关信息上 公布助学贷款违约比例和借款学生姓名、身份证号及违约行为。但是,这种做法真正实 施起来时显得无关痛痒,多少让人觉得滑稽。

(四)家长的过分溺爱

(四)家长的过分溺爱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在家里的往往 地位很特殊。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得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 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 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 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 恶习。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几点建议 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几点建议 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此特殊的地位和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 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却是一项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笔者提出对这个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在学校中学习、树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校园文化,在学校中学习、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精神实质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1.掀起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 .要将电视、广播、报纸、海报、标语等各种宣传方式联动起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 荣辱观。制作学习材料,由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专题学习。使每个同学都知道什么是社 会主义荣辱观,认清什么是提倡做的、什么是反对做的。通过这样广泛而普及的宣传学习,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舆论氛围,引起广泛监督。再进一步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 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组织座谈、讨论、演讲、征文等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 和本质的认识。2.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仅有学习的高潮是远远不够的,应 当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教学当中,每一名教师都应当在 教好书的同时,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标准做好育人工作。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 要深刻的领会、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渗透。同时,在教师当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师率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尤为重要。教师是 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参考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价值取向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者,必要先善自身,才能真正的教好学生。应当把两课教学作为深化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 况来编写教材、教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不要搞形式上的进课堂、进教材,而要从深 层次上帮助大学生认识“荣”与“耻”的深刻内涵,让荣辱观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行动、重在实践、重在知行合一。开展荣辱观教育要 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脱离实践的教育、只说不甚至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方 式会对校园文化造成负面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荣辱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树立社会主义 荣辱观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从生活细节抓起,注重行为的示范效果,对于实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 有着重要而且明显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旷课、迟到、早退、上课时睡觉、玩手 机、自习室中喧哗、沉溺于网络游戏、生活上奢侈浪费、不注意公共卫生等

种种违纪行为与不文明举止进行教育整顿。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 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 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 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 所具有的道德品格要更具有完美性。

作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教师进行正规化培训,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和业 务素质,增强信心和信念。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荣辱观”渗透和贯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建设青年的座右铭,切实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想让更多同学了解“荣辱观”主要内容及其深层含义,希望同学们珍惜教育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发挥表率作用,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通过“荣辱观”教育,很多同学觉得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做到真正从心里热爱祖国,从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他们一致认为,因为年轻,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祖国培养了自己,是到了自己该报答祖国的时候了。很多同学同时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觉悟,以期早日成材。同学们明白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李忠杰.关于“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04.11

程天权.论“八荣八耻”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培养.《光明日报》2010.4.17

刘书林.研究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光明日报》.2009.4.12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班级:

组长:符林乐

小组成员:陈瑞强

篇3:鸟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个体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大学生作为道德风尚的代表, 加强其荣辱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关于其荣辱观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根据《伦理学国际百科全书》的考证, “道德责任”这个名词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埃及的《死者书》”。“道德责任是指具有一定自由和能力的责任行为主体 (包括个体、团体与国家) 基于一定的物质利益和道德认识, 以社会客观道德价值为评价标准, 履行 (包括非自觉自愿和自觉自愿两种态度) 一定社会赋予其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以及对于自我行为或由其控制的行为所导致或可能导致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及自觉自愿履行责任所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信奉个人责任, 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我们在实现我们的目的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我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分工越细、环境越复杂, 越需要多方合作, 越需要个体具有责任意识, 以此作为产品质量保证的道德支持条件。承担责任是个体自身生存的需要, 也是作为人的义务, 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将责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 实行“包干制”管理方式。最后,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加强诚信意识教育

诚信是指“主体的自身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符, 做到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言行一致”。诚信是人们为人处世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是调节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诚信道德知识, 使受教育者遵守诚信道德规范, 逐渐形成诚信品质的过程。诚信教育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如今, 在校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实施诚信教育刻不容缓。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首先,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次, 建立诚信档案。最后, 实行诚信监督体制。

三、加强纪律意识教育

纪律是指一定社会要求它的成员必须遵守已经确定的秩序、知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 是一定群体或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由的必要条件, 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社会主义纪律是党和国家为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实现而制定的各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行政纪律。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成为遵守和执行纪律的模范代表, 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 实行日日考勤制。其次, 实行舍长、班长、楼长及班主任逐级监督管理体制。最后,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育学生。

四、加强感恩意识教育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表现。感恩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任何文化都公认的基本道德规律。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更是一种责任意识。知恩图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感恩意识, 这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原则。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激发其感恩情感, 使其对父母的养育怀有感恩之心, 对师长的教诲怀有感恩之意, 对社会的救助怀有感恩之情。实施感恩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的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回报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构建和谐教育”。

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感恩教育, 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 了解国情,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进而努力学习, 完善个人修养。主动且积极营造对全社会感恩的和谐氛围, 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须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 组织学生参加感恩实践活动。其次, 宣传社会上的感恩事例。最后, 举行感恩仪式教育活动。

摘要: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 不容我们忽视的是,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各种腐朽思想涌入高校校园, 使得大学生的荣辱意识摇摆不定,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就目前大学生的荣辱观状况,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增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665.[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665.

[2]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2.[2]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2.

[3]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83.[3]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83.

篇4: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探析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着眼于当前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向,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风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笔者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要坚持以下路径。

首先,坚持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坚定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其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强教育过程的管理。成功的教育总是同严格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忽视管理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其次,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师就要做到言教和身教相一致,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学为人师,而且行为示范。教师担负着教育他人、风化社会的神圣职责。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学习荣辱观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习如何明辨荣辱、对待荣辱的实践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以德化人,以行育人。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再次,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要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他律既包括相应制度的约束,也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因此,应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践中,要遵循道德建设的一般原则,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地提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2﹒正确认识个人与公共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社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公”和“私”的概念,没有“公共空间”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要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每一个人,实际上都生活在公共空间中。

篇5:我的荣辱观(大学生)

我的荣辱观:讲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明荣知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正确的荣辱观都是社会正常运行之规,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那么,当历史刚刚步入之际,胡锦涛为什么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呢?

首先,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客观需要。

车需两轮,鸟凭两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一个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需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也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多样化。一时间,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弘扬什么、批判什么,似乎失去了客观标准,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确保全体公民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就成为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八荣八耻”作为一种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道德标准,它不仅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有利于引导人们共同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次,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市场经济毕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它自身先天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上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还属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不可避免地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些人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发生了严重倾斜和错位:弄虚作假成了“聪明”,诚实守信成了“愚昧”;勤劳节俭成了“过时”,挥霍浪费成了“时尚”;爱岗敬业成了“傻冒”,投机取巧成了“能干”;损人利己成了“道德”,无私奉献成了“傻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导致上述社会不良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引导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胡锦涛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就是在全体公民面前树起了一块明荣知耻、抑恶扬善的道德标杆。

再次,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人民的心声是社会的晴雨表,群众的意愿是社会的方向盘。

篇6: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现象分析

丁宏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16日02 版)

当代大学生身处高速发展的物质时代,亲身体会到经济繁荣的实惠,极大地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优秀的核心传统道德——荣辱观,在一些学生中渐渐淡忘且悄然缺失,并产生一系列负面现象。

荣辱观缺失现象

如今,少数大学生,为获取一己私利,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通过金钱等功利性的手段就可以解决自己的某些劣迹行为。有的学生在入党、评优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不过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更有甚者通过走后门、送礼物等违反道德和违法违纪的方式寻求老师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予以帮助。笔者认为,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少数大学生荣辱观念不强,自尊心、羞耻心和上进心的缺失。

处在我国社会转轨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有些大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社会上对一些家长权钱交易不良行为的纵容导致的问题开始显现的同时,大学生中“拼后台”、“拼父母”、“拼金钱”、“拼背景”的潜流在渐成风气。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不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荣辱观的问题刻不容缓。

荣辱观缺失原因

近代以来,文化发展与变革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洗礼。毋庸讳言,在这一进程中,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历史上,我国也曾有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讨论和否定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大批判”,使植根于华夏这片历史悠久土地上的传统思想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者,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传统社会合理的基本伦理,使得人们的道德认同和思想重心发生了混乱和偏移,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大学生的荣辱观念因此受到冲击。

同时,由于大学生接受到的荣辱观教育实效性不强,政治性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掩盖了人伦道德、公民基本精神和道德操守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

1往往发现,所学习的理论上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实际的应用,甚至与某些不道德的行为相悖,这就造成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认知与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发生分离,从而原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有所滑落。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势在必行。

如何确立当代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继承。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树立当代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当代荣辱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并将其放在学习的首位。道德是做人的核心,学知识是基础,学做人是核心。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容易掌握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是社会当中最活跃、最有希望的群体,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考核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提供了更加明确细致的标准。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考核工作,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篇7: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的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名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同学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直接关涉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光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崇尚科学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又正处于转型期,而国际国内形势又复杂多变,也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消极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有些大学生道德品质缺失,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有些大学生畏惧艰苦奋斗,好逸恶劳;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等。

这些情况虽然不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流现象,但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作为祖国的最有力的主力军,仍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的构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大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去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板报、宣传栏、讨论、社团组织等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社会实践环节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真正入心、入脑,必须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荣辱判断上偏差,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和心理感受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砥柱,推动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考核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标准。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考核工作,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地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

篇8: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而且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是大学生“五爱”精神的客观需要。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荣辱观不仅是“德之大端”, 是良好社会风气之“大端”, 也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 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 知耻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着眼于当前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 体现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起了新的标杆。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社会, 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 相互碰撞。在这种条件下, 人们对荣与耻、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与选择能力正在弱化。“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 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和主流价值, 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 抵制什么, 一目了然, 泾渭分明。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造就时代新人, 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就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不仅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 而且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 是对全党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也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古人说, “教之耻为先”, “启蒙莫先于知耻”。荣辱感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标尺, 是“有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这是“有文化”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张“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这是“有纪律”具体要求。此外,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导引, 是“有理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大学生“五爱”精神的客观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德育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依赖于大学生的认同感。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大道理贯穿在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中, 从热爱祖国到服务人民, 从崇尚科学到辛勤劳动, 从团结互助到诚实守信, 从遵纪守法到艰苦奋斗, 深入浅出, 言简意赅, 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体现了高立意与近距离的有机结合, 包含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2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于今年3-5月份在湛江3所高校中做了大学生荣辱观状况的相关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2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9份, 有效回收率93.8%。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政治方向明确, 政治觉悟较高

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拥护党的领导, 政治觉悟较高, 政治思想端正。调查显示, 71.1%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 30.7%的学生表示入党是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79.8%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2.8%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乐观,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80.6%的学生关注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73.3%的学生关注日本首相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 68.0%的学生关注《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实施。在对党和政府一年来各项工作的评价上, 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在评价外交工作时, 79.8%的学生认为成绩显著和较有成绩, 70.4%的学生认为党和政府一年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绩显著。

2.2 价值取向鲜明, 自我价值凸现

大多数大学生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注重效益, 崇尚务实, 价值取向由理想转向现实, 价值取向的主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 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调查显示, 在问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选择“集体利益”的学生占45.1%, 选择“个人利益”的占7.2%, 选择“根据情况而定”的占47.7%。在回答“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是”时, “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占37.1%、“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占33.9%, “生活潇洒、舒服”占6.7%, “地位的高低”占5.2%, “个人财富的多少”占4.2%, “权力的大小”占12.9%。在主导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趋向。在“学习的主要目的”的首位选择上:“为了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 实现个人的价值”占34.7%, “找个好工作”占32.0%, “报答父母”占12.5%, 而“为了将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只占4.6%。在“择业标准”的首位选择上:“兴趣爱好”占31.6%, “发展前途”占32.3%, “收入待遇高”占10.0%, “专业对口”占11.2%, “社会声望高”占6.2%, 而选择“社会需要”的只占2.9%。在选择职业时, 21.0%的大学生希望到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 22.4%的意愿是三资企业, 15.3%的人愿做政府公务员, 16.6%的希望到国有企业, 9.6%的想去民营企业, 9.7%的希望到科研部门, 选择其他职业的5.4%。这说明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 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爱好、发展前途、收入待遇、社会声望等非常实在的东西。

2.3 道德素质较高, 道德判断正确

调查显示, 60.0%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84.3%的学生认为国家利益至上, 89.7%的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 89.5%的学生认为道德水平高低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有影响。在回答“您在判断道德问题时主要依据的标准”时, 选择“是否损害他人”和“个人良心”的分别占36.9%和31.7%, 表明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良知型为主。在“择偶的标准” (选择两项并排序) 上, 选择人品 (68.4%, 1.8%) 、性格 (10.1%, 17.2%) 、才能 (15.1%, 30.2%) 位居前列, 表明学生对基本道德的诉求及真善美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回答“假如国家遇到危险或者困难”时, 49.6%的学生会尽自己最大力量履行公民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10.8%的大学生表示国家需要可以献出一切。应该说,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

我们在肯定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向上荣辱观的同时, 应当清醒地看到,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负面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政治信仰迷茫。调查显示, 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能发展中国”的态度上, 分别有10.3%、13.0%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 29.9%、24.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在个别访谈中, 有学生认为, 中国应当搞多党制, 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有学生明确表示, 入党并不是自己真信仰共产主义, 而是为了将来多一份就业资本。还有学生宣称:“我只信仰、崇拜自己”。在“宗教信仰”的抽样分布上, 信仰佛教 (7.1%) 、基督教 (1.1%) 、道教 (0.4%) 和天主教 (0.2%) 的学生共占8.8%。在“入党的主要动机”上, 22.8%的学生是为了“寻求政治荣誉感”, 35.6%的学生是为“谋求仕途发展”, 35.7%的学生是希望“增强就业竞争力”。

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社会责任缺乏。调查表明, 在评价“大学生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时, 有12.2%的大学生表示赞成, 23.2%的人认为可以理解, 19.7%和15.2%的学生不同意“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在问及“路遇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 有12.3%的学生选择“袖手旁观”, 36.1%的学生将“视情况而定”。在“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上, 有34.5%的学生表示“同意”, 28.4%的学生则“难以判断”。在学习上, 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的占49.0%, 找个好工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们的主要目的。可见, 一些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上, 偏重个人一边, 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 而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对社会、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在“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的观点上, 有79.6%的大学生表示“同意”, 而在回答“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有49.2%的学生选择“根据情况而定”。可见,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仍处于动荡、演变和形成之中, 具有较为明显的二重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部分学生道德修养较差, 诚信意识淡薄。调查发现, 在判断“及时行乐, 追求安逸”观点时, 有16.1%的大学生选择“同意”, 33.3%的人认为“可以理解”, 在回答“你在判断道德问题主要依据是什么标准”时, 有15.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在“对国家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时, 有63.0%的学生表明“不会去”和“没想过”。在回答“遇到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 有46.1%的学生将“视情况而定”, 14.4%的人表明“袖手旁观”和“不知道”。在评价大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上, 51.1%的人认为“一般”, 14.7%的人认为较弱和很弱, 说明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我, 淡化社会责任。在评价大学生的诚实守信上, 43.4%的学生认为一般, 14.5%的人认为较弱和很弱。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中存在的故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故意抄袭买卖论文等现象比较普遍和很普遍的分别为24.2%, 47.5%, 59.2%;有13.3%和9.0%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和“拖欠学费, 能拖就拖, 能赖就赖”的现象表示“可以理解”。调查还显示, 32.0%, 27.1%, 35.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辛勤劳动精神、奉献精神“较弱”和“很弱”, 而认为“较强”和“很强”的只占27.5%, 30.4%, 27.1%。有21.0%和19.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铺张浪费”和“私自外出租房”的现象很普遍, 51.4%和28.7%的人认为比较普遍, 说明大学生生活上有追求享乐主义倾向。

3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对策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高等院校应当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观念,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3.1 深入学习宣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必须做好宣传普及工作。要大力营造舆论氛围。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发挥各自优势, 制订宣传方案, 开设专栏、专版, 制作专题节目, 运用言论评论、理论文章、通讯报道、专家访谈、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宣传“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宣传各地各部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 形成舆论宣传的热潮。

3.2 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参加“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座谈会时强调,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此, 在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课堂教学中, 并作为重点加以突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采取课堂讨论、学生个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 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正面灌输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每一名大学生的脑海,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回报社会、遵守公德。

3.3 抓好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平台, 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阵地, 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目前, 广东省正在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我优秀我入团、我入团我更优秀”、“中华道德·青春创意”、“18岁成人仪式”等系列活动, 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时代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文化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四进社区、为了明天等活动, 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 广东省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 逐渐形成制度化。例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系统工程”, 通过“广泛组织、投标评核、择优资助”的运作模式, 使学生从“要我去实践”变为“我要去实践”。华南师范大学出台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办法 (试行) 》, 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按照社会实践的主题和要求, 以多种方式自由组队。湛江市则在广东省首次推出大学生“准入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与具体工作岗位的社会实践。

3.4 注重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对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使学校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内涵,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弘扬主旋律,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动力, 不断优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 突出高品位, 注重管理和积累,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5 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要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前提, 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 严谨治学、以德施教, 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学问教育学生。要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 加强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 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不辨是非难处世, 不知荣辱不成人”。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 要不辱使命, 能够承担起未来祖国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 就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尽管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荣辱观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所以,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校来说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学习, 加强宣传, 组织实践, 争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者、实践者。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是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的客观需要。诚然,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大学生荣辱观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必须深入学习宣传、重视课堂教学、抓好实践环节、注重育人环境、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课堂教学,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陶国富.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裴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吴敏.“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N].山西日报, 2006-04-19.

[4]周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N].光明日报, 2006-03-18.

[5]童世骏.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文汇报, 2006-03-29.

[6]罗仲尤, 李莉.荣辱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6-04-14 (3) .

[7]李宣海.以荣辱观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N].文汇报, 2006-04-04.

[8]马兆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大学生道德支柱[N].济南日报, 2006-04-19.

[9]张德江.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05-21.

[10]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R].广西师范学院文件:桂师院党发 (2006) 20号, 2006-04-05.

上一篇:第3届外语文化节闭幕式活动流程下一篇:保洁员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