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论述

2024-05-29

中国梦的论述(共8篇)

篇1:中国梦的论述

关于中国梦的论述

习近平同志强调:“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主持人:余霞

特邀嘉宾:汪玉奇(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话题引入:继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首次深情阐述“中国梦”之后,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一次深刻论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由此,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有关“中国梦”的议论再一次升温。“中国梦”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为此,本版特邀请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汪玉奇为读者解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新观点、新论断。主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应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汪玉奇:“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之所以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会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音,会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正是因为它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者的有机统一。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主持人:梦不同,圆梦的路径亦不同。“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是什么?

汪玉奇: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是从9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讲清楚了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基本原则。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华民族追梦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有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条道路上中华民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条道路上中华民族看到了自己灿烂的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斩钉截铁地排除了走另外两条路的选择:一条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一条是改旗易帜的邪路。封闭僵化的老路已经被证明不能走、走不通。改旗易帜的邪路又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改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旗帜,一种是要改掉改革开放的旗帜,不管是哪一种改变都不能把中华民族引向伟大复兴,反而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将中国精神集中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全民族为之奋斗,只有深深地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地牵挂着我们民族命运的人,才能够自觉地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现成的答案。我们必须有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探求发展的新路径,在实践中破除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因此,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就不可能高度地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就没有办法扫平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铺平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所以这两种精神是实现“中国梦”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一项宏伟的事业。实现“中国梦”,不能靠喊口号,要有强大的力量作保障。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况下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力量,13亿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主持人: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我们应如何增强道路自信?汪玉奇: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同志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和5000多年,这4个时间概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道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实践、植根于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人心的强大生命力。

之所以说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因为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果断地摈弃了计划经济,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放弃了被实践检验是过时的或错误的某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不断总结、不断概括、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说中国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接力探索的关系,在60多年的伟大实践、持续探索中,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说中国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因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自辛亥革命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救亡图存道路的艰辛探索,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从诸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执政党的巨变,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经过深刻的历史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之所以说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文明精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远流长,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长期坚持下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主持人:百年“中国梦”,从未如此接近;民族复兴路,从未如此清晰。但“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经历艰辛的追梦之旅。请问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是什么?

汪玉奇:习近平同志强调:“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一要有梦想。这是指整个民族要有共同的理想,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理想,才有一致的追求、一致的行动;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了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二要有机会。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对当代中国的热情歌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是难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自由发展的机会多了,行政的、制度的束缚少了,理想社会的那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正在被社会践行之中,时代演绎了许多普通人梦想成真的故事。可以说,是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户籍、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别,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而把个人梦与民族梦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三要有奋斗。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全民族都要不尚空谈,而是崇尚实干,崇尚实干兴邦。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全体人民自觉动员起来,以强烈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识共同奋斗、努力奋斗、艰苦奋斗,比什么都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实劲、干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寻梦想、实现梦想。

篇2:中国梦的论述

答: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这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中国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为了生计而去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求稳之心理已经逐渐蔓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公务员报名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图安逸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铁饭碗”。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丢失了理想就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宏伟的目标,怀揣远大理想,为国家更加富强奋斗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从山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我写的小说即将付印出版,他办的公司开始起步上路,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才让自由女神成为梦想开始的符号。而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人敢于梦想,也正有越来越多人梦想成真。论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以及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3深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4论述十七大以来我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具体表现在四个“加快形成”,即多方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责任明确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灵活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广泛参与性、公共性、现代性和有效性。注重民生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如果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民生建设更多是强调“建设”、“建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具体到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中,都体现出提高层次、提高水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近几年,在民生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在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房建设、天然气入户、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中体察民心,适应民意。积极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自治区还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重点推动双语教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是自治区近年来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5简述伊拉克战争及后果。

篇3:中国梦的求真特色

一、中国梦求真特色的理论来源

科学的理论来源奠定了中国梦独一无二的求真特色。早在1938年, 毛泽东就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强调,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力量之所以伟大, 就在于其能够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能够密切相联系、相结合;并且,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在中国才能变为现实。1982年, 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革命和建设当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便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当前来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便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不论是在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还是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主义就明确了未来的奋斗目标,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美好社会进行了设想和论证, 其中, 马克思主义始终围绕着一个根本目的, 那就是人的发展。与此同时,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在“人的自由发展”前面加上了“每个”二字, 这就表明,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着眼于单个人、个别人的自由发展, 而是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最终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整体和谐。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了对封建主义以特权为本位进而造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疏离的伟大突破, 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本位进而造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异化的伟大超越, 因而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层面彰显了求真属性。

可见, 中国梦所体现的求真属性, 决不是口头上的沽名钓誉, 也不是行动中的扭捏作态, 而是基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才能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及大公无私的阶级属性而展开的具体实践。实现中国梦所包含的具体性实践指标, 其中必然要有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社会综合进步指标、纵向与横向发展对比数值的提升。但是,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综合性的指标、指数提升的背后, 是让人成为了这些所谓的指标、指数的奴隶呢, 还是由我们现实的人根据自身需要来驾驭这些象征进步的指标、指数呢?显然, 只有在人的发展上实现了自由而全面, 才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论述和要求。不仅如此, 马克思主义还要求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努力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无限可能。事实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天然地包含着中国梦的求真意蕴。我们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早就认识到, 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 这两个进程不仅是历史的, 而且也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将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 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同, 才最能符合我们实现中国梦真正意蕴。

二、中国梦求真特色的实践价值

求真必须务实。实践中, 中国梦的求真属性要求我们将目前所走的道路作为最坚定的发展道路———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具体来讲, 一方面,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我、审视现实。就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虽然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GDP已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不能忽视我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后的现实 (我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1/10, 2012年世界排名第87位) 。换句话说, 我国是世界上最穷的‘第二大经济体’, 是发展中的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 经济总量提升的背后还需要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机制, 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如此看来,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但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和期待, 才能是真正的中国梦, 而不是镜花水月的中国梦。另一方面, 我们要用勤勉扎实的作为来提升自信。具有求真属性的中国梦需要持续地开拓、不懈地奋斗, 需要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 对那些习惯于坐享其成的人或者有懒惰情绪的人来讲, 可能接受不了中国梦不能一下子就能实现的真实。实现中国梦, 需要克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腐朽作风, 那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品格;需要克服懒惰情绪和懒惰思维, 黄粱梦在“一枕”中即可实现, 但那是虚假的、醒时即破的梦想, 真实的梦想向来需要正确的方向、坚强的意志和勤奋的努力。荀子云, “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 其出入不远矣。”实现中国梦, 还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 要认真吸取曾经有过的“大跃进”的教训, 只有从解决现存的多如牛毛的一件件“小事”着手, 从坚实地走好每一步算起, 真实的中国梦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方向我们招手。只有以中国梦的求真属性作为思想依托和行动方向, 才能最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 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摘要:科学的梦想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求真属性。中国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了对封建主义以特权为本位进而造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疏离的伟大突破, 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本位进而造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异化的伟大超越, 因而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层面彰显了求真属性。实践中, 只有以中国梦的求真属性作为思想依托和行动方向, 才会使我们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真善美属性, 有助于在思想上坚定中国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在实践中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3-18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第2卷

篇4:中国梦的论述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我们的先人们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中国梦”全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变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英国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尖船利炮敲响了中国这个大门,从而使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双半社会,主权开始沦丧,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各阶级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斗争,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新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复兴的重要标志性的事件。

(二)中国梦照亮了人们奋斗进取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使人们看到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途,习主席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不断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的宏伟蓝图。

(三)“中国梦”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树立了精神旗帜。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习主席也指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通过“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全体人民,特别是部分安于现状的人们,意识到我们现实的不尽人意和未来的美好,给人们提供一种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动力和勇气。

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系统论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其他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和论述中国梦,中国梦浓缩概括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寄托了13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第一,中国梦是一种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的表述,确立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昭示了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很多人讲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这样的表述让老百姓是接地气、聚人气,长志气,壮底气,这是一个鲜明的特征表述的形象化、易于接受。第二,中国梦这个概念主体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梦是作为一个政治理念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政治理念的背后都有它所代表的主体问题,包容的主体越大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第三个是历史的延续性,习主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是从历史的时空方面,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用了三句话来阐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讲中华民族的昨天是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可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回顾昨天的时候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面对今天我们可以增强责任担当,展望明天我们可以激发磅礴的力量。第四个世界的相通性,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他与包括美国梦在内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有助于打消国际社会的顾虑,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面向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方向,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核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强大的动力,习主席曾经讲过,生活从来不眷顾满足现状者,从不待不思进取者,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这段话不仅仅是对青年人讲的,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讲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5:中国梦的论述

梦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梦想的社会是沉闷的,没有梦想的时代是停滞的。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深情的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得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得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得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得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得历史图景,展现了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得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得伟大梦想之中。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得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得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得梦想。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得保证,事业得成功,价值得实现.......13亿个鲜活生动得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中国梦得广阔舞台,为每个人得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得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得重要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得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得强大力量。

篇6:中国节,中国梦的300字作文

中秋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有嫦娥奔月而流传于今。

今天这个节日终于来到了,这个美好的夜晚不仅能吃到美味的月饼,还能看到一遇的圆月。当太阳慢慢的落下,月亮徐徐地升上天空。我和哥哥姐姐们来到阳台上,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桌子搬到阳台上,在上面摆满了美味佳肴,有很多月饼,有草莓味,有蛋黄的,有哈密瓜味的还有很多种口味的,还有很多水果,我搬来凳子。大家都坐在那里看着天空。我突然想起来一首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念完诗句后哥哥叫我们看那月亮,那明亮的月光犹如一个白玉盘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白的月光为大树穿上了一层银灰色的`外衣。一阵微风吹过,大树的叶子好像跳起了舞蹈。哥哥姐姐们站在阳台上摆出了一个端菜的姿势,月亮好像一个圆圆的透明球,有趣极了。

欣赏着月亮,看着桌上的月饼让我联想到了古时候的传说,“嫦娥奔月”和“中秋吃月饼”。这个习俗已相传了几千年了,相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已家喻户晓的民间习俗。

篇7:中国梦的诗歌

为了这个“梦”,

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

为了这个“梦”,

篇8:论“三农”中国梦的实现

一、让农业强起来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2012年为10.1%) ,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2012年为33.6%) , 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 (2012年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仅占26.6%, 工资性收入比重占到了43.6%) , 我国一些重要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高 (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48万吨, 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 其中大豆自给率18.1%) 。

新阶段,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 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农业不仅提供我们所需的农产品、大量的就业, 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 以及提供教育和文化承载等多样化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社会越是进步, 农业功能的多样化趋势越是明显。

应到看到, 我国绝对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还不能说是农业强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产品供求趋向偏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业要素外流加剧、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

1. 让农业强起来, 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始终掌握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 没有软肋的国家, 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 每年粮食消费量 (6.8亿吨) 占世界粮食贸易量 (3.3亿吨) 的两倍左右, 如果粮食进口过多, 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 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 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 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 让农业强起来, 必须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物,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 也给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 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从我国的情况看,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食品整个产业链, 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不安全因素, 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成为我们的“心头之痛”。我国必须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 紧紧围绕从源头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者行为、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 用最严谨科学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历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最透明的知情, 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3. 让农业强起来, 必须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毫无疑问,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 对能够让市场调节的事务, 政府应尽量退出, 放手让农民大胆去闯市场, 真正使市场在农业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完善对粮食、棉花、生猪、奶业、油料、糖料等重要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 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然而, 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 市场失灵现象在农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可以说, 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很高的农业现代化程度, 都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保护。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 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不断增加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 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 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 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二、让农村美起来

近年来, 工业及城市污染继续向农村转移, 农村地区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呈加剧的趋势。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 流失量大, 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集中多发期。塑料农膜使用增加, 污染加剧。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造成的新污染面广量大。村庄环境普遍脏乱差, 生活垃圾大都露天随意堆放, 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农作物秸秆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 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活燃料中, 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很低。各种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点源污染造成农村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 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 危害农业生产, 危及农村饮水安全, 直接危及群众健康。近年来, 农村人口中与水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 且显著高于城市。农村污染事故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发,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农村美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亿万农民的共同心愿。

1. 让农村美起来, 必须把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要协调兼顾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 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 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耕地用途, 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国家将会启动农业资源修养生息试点, 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 支持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国家也将加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生态效益补偿的力度, 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2. 让农村美起来, 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要尽快改变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让农民喝上干净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让农民走上平坦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让农民烧上清洁气。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 禁止工业污染下乡和向欠发达地区农村转移。加大小城镇污水治理力度, 逐步实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3. 让农村美起来, 必须科学规划, 保留乡村风貌, 防止走样变样

不能照抄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 搞得城市不像城市, 农村不像农村。不能强行撤并村庄, 赶农民上楼。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三、让农民富起来

近年来,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已超过2.69亿人, 农民工工资年年都在涨, 以城乡居民收入比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10年以来连续4年缩小。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很突出, 城乡二元体制仍然根深蒂固、影响广泛。

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深层原因在于农业、农村、农民所处的三个“不利地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农村资金大量被抽走, 农业在资源配置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产品价格明显偏低、农民工工资明显偏低、征占农村土地补偿价格明显偏低, 农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 农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最近我们对全国205个村庄、5165个农户的调查, 仅60%的家庭有人外出打工, 外出农户家庭平均每户4.6人, 外出人口2.0人, 留守的2.6口人中, 有1.6人为60岁以上老人。这就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现实: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人一茬一茬离开农村, 村子变空了, 人口变老了。目前, 农村留守老人接近5000万, 留守儿童超过600万人, 留守妇女达4700万人。如果务农挣不到钱, 搞农业没有奔头, 当农民不体面, 谁还愿意留在农村?农村会越来越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因此, 农村发展, 说到底, 是一个怎么富裕农民的问题。如果说, 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那么, 解决8亿多农民的富裕问题则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新阶段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从根本上讲, 就是破解农民增收致富这道难题。

1. 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按照常住人口计算, 2012年, 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2.83亩, 户均约半公顷。经营10亩以下的农户占家庭承包户的85%。毫无疑问, 我国目前这种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按照目前种粮收益水平, 一个农户全家种粮1年的纯收益只相当于1个劳动力在外打1个月工的工资收入。只有引导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 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 发展专业大户、联户经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才能保证务农有合理收入, 当农民才比较体面。这个道理再也明白不过了。但是,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件事, 不能拔苗助长, 不能片面追求土地流转快和经营规模大, 不能搞强迫命令, 更不能搞大跃进, 人为“垒大户”。在现有机械化和服务水平下, 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规模扩大后劳动成本会提高, 资金压力和成本压力都很大, 靠种粮很难消化。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 应使农民种粮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大致相当, 具体范围则要因地制宜。有关测算表明, 如果把实现种地收入与进城务工收入相当作为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标准, 在北方单季地区, 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应在120亩左右;在南方两季地区, 则为60亩左右。从国际比较看, 这仍是很小的规模。按这一标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则全国粮食生产仅需劳动力4300万人。据估计, 我国目前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这就是说, 全国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 尚需转移1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 要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权益,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 让农民唱主角, 扶持但不包办, 引导但不替代, 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富民。

2. 以解决“农民财产权益如何保障”为导向, 开辟农民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 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基本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征地规模不断扩大, 被征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 违法征地、暴力征地频发, 社会风险加剧。城镇化过程中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剧, 根本原因是我国征地制度改革还未破题。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 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最重大任务。要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缩小征地范围, 规范征地程序,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足够的补偿,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当前, 应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和“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要求, 着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过低问题。各地已经普遍实行的“留地安置”, 对被征地农民和集体从事开发经营、新办企业等方面提供用地扶持, 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的补偿方式, 对于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 应予以推广, 并在法律上予以认可。要改革完善征地审批、告知、公示、实施、补偿、安置、争议调处裁决等程序, 强化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 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征地行为, 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在城镇化过程中, 无论经营性还是公益性建设, 只要城市建设需要, 政府都动用征地权对农村集体土地实施征收, 沿着这一老路继续走下去, 农民只能被动地等着“被城镇化”。今后, 对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应当继续实施征收, 应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开发, 直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土地确权登记是土地制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要在明确赋权的基础上, 为农民颁发具有更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 加快建立统一、权威的农地权利登记体系。

3. 以解决“钱从哪里来”为导向,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003年~2012年,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三农”支出超过6万亿元, 其中, 2007年~2012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三农”投入4.9万亿元, 年均增长超过23%, 比同期中央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高6.6个百分点。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14.6%提高到2012年的19.2%, 增加4.6个百分点。尽管如此, 公共资源在城乡配置失衡问题仍然突出, 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力度不够, 现有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对各种公共品的实际需要, 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仍呈“二元”状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以农民能够享受同城市居民基本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标, 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 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农业萎缩”和“农村凋敝”的局面,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4. 以解决好“人往哪里去”为导向,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 家分两地, 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 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 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我国“三农”问题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 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 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才能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将继续大量涌向城市,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必须改革户籍制度, 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一些不平等待遇, 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 逐步创造居民自由迁徙的公平环境,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理念、新论断。要让农业强, 我国必须始终掌握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必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必须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让农村美起来, 我国必须把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必须科学规划, 保留乡村风貌。要让农民富起来, 我国必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必须开辟农民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必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必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上一篇:阐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下一篇:防台防汛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