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2024-06-08

音乐教学点滴体会(精选14篇)

篇1: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文/薛红艳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培养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创设情境,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分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如何设计愉快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大家共同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设情境;张扬个性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总结几年来的音乐教学历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起: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往往能使学生废寝忘食,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各种教具、各种情境的创设等等。千万不能因为是音乐课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才会去积极的学习、努力的.钻研。

二、创设情境,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比如,在教唱九年级下册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的时候,只让学生听范唱,然后再学唱歌曲,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在教这首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大致的讲解,带领学生观看我国国庆大阅兵的视频,随后伴随着宏大的场面,我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录音,使他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我国国势的强大,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深了学生对“军人”这个词语的理解,之后再去教唱这首歌,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学得非常认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音乐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组合,划分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教学,并制订不同评价标准的一种教学模式。音乐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层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以达到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教学,并且实施分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引导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使他们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韩林。新课改引出好思路,学名嘴激活音乐课。中国音乐教育,(10)。

[2]马文瑞。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J]。新课程:教师,(10)。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彭公乡初级中学)

篇2: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习作教学体会点滴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是根据某种题材把心里的所想写出来,习作是一种练习,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习作还是一种训练,从中提高想象力,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美的过程.针对习作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

作 者:黄娟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附小,新疆,乌鲁木齐,83000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篇3:音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 学习的过程应是愉快顺畅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 带给孩子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带给孩子快乐, 让孩子们乐 (le) 在乐 (yue) 中!

一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和谐的课堂氛围, 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 放心地思考, 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 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在这种状态下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 最易产生灵感, 语言最易有光彩, 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 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紧张。学生怕惹着你, 哪还有心思听课, 更不敢起来发言。就像鲁迅所说的“掌柜是一幅凶脸孔, 主顾也没有好声气, 教人活泼不得。”师生关系并非掌柜与主顾的关系, 所以不要搞得很沉闷, 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 我也有意识地把快乐的心情带给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为此我总会在初一新生中教唱《一年级的小男生》这首歌。每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 学生就会不约而同地唱到“老师请你别生气, 相信我会长大的”, 而老师听到这首歌后, 心里的埋怨、责怪也会减少很多, 自然会心平气和地与他们讲道理了, 课堂气氛重新活跃起来, 老师也会原谅他们。

二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可以成为音乐课“调味剂”, 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并不都是在生活中充满阳光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或看书、或作业、或寡言、或行为古怪。教师就该多加关注他们, 适时适度地使用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感染他们, 使孩子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 再加上音乐课的情感渲染, 会帮助他们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情, 完善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不快乐的孩子逐渐快乐起来, 使快乐的孩子更加快乐, 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音乐中陶冶情操, 增进身心健康, 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幽默、风趣的语言, 平和的态度, 缩短了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 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这样才能够体现师生平等的教学原则。幽默、风趣的语言既是独特的教学手段, 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的运用, 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以使音乐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

三教师的情感表达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师的情感表达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等。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解, 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良好的课堂气氛向教学活动纵深方面发展。在《金色的秋天》一课教学时, 为了达到上课效果,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习歌曲

如何提高小学生

张艳青山东省招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 社会活动空前活跃, 人际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频繁。各行各业, 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所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异常重要。但是,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知识轻能力, 重书面轻语言表达的现象根深蒂固。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谈何容易。下面,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谈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1.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是创设情境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 能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境。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我利用动画进行演示, 学生兴趣盎然, 争着回答“狐狸为什么吃不到葡萄硬说葡萄是酸的?”等问题,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教师生动的语言也能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生动的语言描述, 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再现在学生的脑海,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争着去表达, 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不仅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西风的话》时还加入手语, 让学生不但学会歌曲, 还学会用自己的爱去关心和他们同龄的残疾学生。老师的情感表达, 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 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 想象着栩栩如生的画面, 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 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一切可感知的审美因素, 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 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四快乐的课堂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评价的原则: (1)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 (2) 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 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创新成果。 (3)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如:学生在提出合理问题后, 老师及时激励、表扬, 先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 逐渐把拓展性的思维空间留给那些需要较高层次的学生, 组织他们争论、交流, 满足更高的情感需求。老师只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 几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享受。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 快乐成长。

总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的情境, 让音乐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表达、放飞个性的乐园, 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活动、愉快地成长。

快乐像精灵, 给予你温柔的安慰, 让你重拾对未来的信心。嘴角轻轻上扬, 你会发现, 快乐其实无处不在, 同学们向快乐出发吧!

谐、融洽的交际氛围

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如:

篇4: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设情境;张扬个性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总结几年来的音乐教学历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起: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往往能使学生废寝忘食,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各种教具、各种情境的创设等等。千万不能因为是音乐课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才会去积极的学习、努力的钻研。

二、创设情境,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比如,在教唱九年级下册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的时候,只让学生听范唱,然后再学唱歌曲,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在教这首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大致的讲解,带领学生观看我国国庆大阅兵的视频,随后伴随着宏大的场面,我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录音,使他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我国国势的强大,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深了学生对“军人”这个词语的理解,之后再去教唱这首歌,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学得非常认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音乐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组合,划分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教学,并制订不同评价标准的一种教学模式。音乐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层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以达到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教学,并且实施分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引导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使他们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韩林.新课改引出好思路,学名嘴激活音乐课.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马文瑞.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J].新课程:教师,2012(10).

篇5:英语教学体会点滴

江杞龙

(福建省南安市仁m中学)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优化的课堂结构等方面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英语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6: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教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一、从“教”与“授”转型为“探”与“究”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师”、“教书”、“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便始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题,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

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确立,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研究现代教学理论,要研究现代教学方法,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要具备创造性。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灌输”型转为“探究”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巧妙运用旁类学科知识,感知音乐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我们常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贵在有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势,对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要明确、借鉴

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由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关键词”,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才会和我们一起“动”,这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篇7:汉语拼音教学点滴体会

二年级语文组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教材版本是人教版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的编写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贴合学生的生活。

汉语拼音教学我们共用一个月零一周的时间完成,在此时间内,老师感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稍微有些紧张,学生除了一些易混的和一些地方音以外,其他的掌握较好。

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在幼儿园学前班里学过汉语拼音,程度不一,有的能熟练掌握,有的则只是认识,且发音书写不规范。导致在入学后汉语拼音的学习中,读写方面学生订正错误很难。

但是,在拼音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是,教师在拼音课的教学中,不注意结合语言进行,而是孤立地教学音节,使学生兴趣索然。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构词率较高的音节,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用其组词语或用所组的词语口头造句。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语意有效地识记音节及扩展学生的词语占有量,给下一段的借助拼音提前阅读和写话造成了困难。因此,要教好拼音,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

掌握音节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衡量拼音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充分发挥拼音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声母、韵母,音形的指导外,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在每节拼音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1.看图引出音节词后,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准音节词的音,使学生对词的读音和表达的意思有初步的印象。2.引导学生把音节词分解为音节后,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要学习的音节,为声、韵的连读做准备。3.教学声母或韵母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声、韵连读的方法进行音节的练习。对学习的音节要求学生带调按四种声调的顺序读,逆顺序读,变顺序读。读的形式最好是“开火车”轮读或指名读,齐读的次数尽量少些。在学生熟读音节后还应再次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音节词,同时加深对音节及声母、韵母的识记。4.对学习的音节和音节词要指导学生书写,书写量可少些。也可采取看图写音节、词语或听写音节及词语等形式提高学生书写音节的速度和正确率。

篇8:中学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一、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法单一, 教师去讲解音谱、领唱, 学生课下去背音谱和歌词, 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还不如听几首流行歌曲。学习效率也不高, 如有的学生忘了歌词, 对一些专业术语要求理解不了, 需要演练好多遍, 没有乐感等等。由于受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的制约, 教师教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难把作品体现得原汁原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发挥了常规教学所体现不出来的优势,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度和教学质量。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欣赏音乐作品往往会根据个人的情感体悟,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正好符合音乐教学的需求。

1. 多媒体是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的科技, 利用投影、幻灯

机、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媒体, 集合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功效为一身, 呈现了强大的视听功效, 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通过情境再现,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 多角度地去理解音乐。让学生看到文字、曲谱的同时也能听到声音, 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 眼、耳、脑并用, 视听结合, 激发了学习兴趣, 减轻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手头教学的内容仅限于书本的知识范围, 而对一些与此有关的知识介绍得少, 学生学来学去总是这些内容, 学到的知识少, 思维狭窄, 会感到厌烦。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来整合教学资源,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2. 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音乐资源, 形成了立体化的学习环

境,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接触的学习面增多, 而不是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多媒体系统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还可以进行储存和处理。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课件通过U盘、MP3等移动载体复制给学生, 学生学习非常便利, 在家就可以欣赏音乐和复习音乐知识,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可以重复播放。这就让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度更加灵活, 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时间, 可以较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有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3.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课堂减少板书时间, 更好

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 包括各种软件、网络搜索、编辑、设计、图片整理等, 只有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素质, 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此外, 教师在应用时, 应认识到多媒体只不过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是为教学服务的, 并不能取代常规的教学。板书、教师的口传心授、解答释疑、与学生的交流等是不可缺少的, 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弄巧成拙了。

二、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美好的心灵是音乐教师的职责。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育是五育之首, 缺失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就不能构成素质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 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 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 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

通过音乐作品的歌词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时, 歌词:我们到处卖唱, 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 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 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 舞女是永远的漂流。谁甘心做人的奴隶, 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可怜铁蹄下的歌女, 被鞭挞得遍体鳞伤。学生们通过歌词会看到这样一个被社会所损害、被人们蔑视的歌女, 发出了沉重的控诉, 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

音乐强大的感染力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比如, 在唱《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 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乡, 那些青山、白云、麦浪、果树等都让学生好像看到家乡, 燃起对家乡是思念情感。在唱冼星海的《保卫黄河》时, 磅礴的气势和催人奋发的音乐旋律, 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和流行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欣赏、唱歌、理论外, 舞蹈也是用人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变声期, 即使在唱歌时都有只张嘴不出声的现象。而舞蹈因是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能使学生情绪振奋, 更投其所好, 使其认真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一定高, 当融入舞蹈教学后,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给学生放一段或表演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同的舞蹈录像资料, 让学生观看并自由模仿, 然后再利用学到的动作, 自己根据歌曲进行动作的创编。将教学融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之中, 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闪光的思想火花进行精彩的质疑提问, 点拨引导, 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 针对学生对课本歌曲漠然视之, 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的情况, 我不忍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但有些低俗的歌曲又让人担心。我在想, 与其禁止唱, 倒不如去研究流行音乐, 用专业的教学眼光, 有选择地进行利用, 迎合学生们的学习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学生是否喜欢上音乐课, 与音乐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到位, 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就不会出现学生不喜欢学习的道路, 不会出现不和谐的教学音符。作为中学音乐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探究, 努力钻研教材, 教学理论, 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知识, 并从中获得素质的培养。

篇9:识字教学点滴体会

一、识字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上好课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要想真的对枯燥无味的识字产生兴趣,必须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中,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符合实际且新颖的导入。决不能节节课如此,千篇一律,而是每节课都要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

二、识字教学中的语言技巧

单纯的识字教学别说是对七、八岁的孩子,就是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技巧。

1.尽量不使用“学、教、记”这样的字眼

比如:在类似儿歌中教学识字,可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领会儿歌意境的美,多读儿歌多体会,然后教师再逐渐引导:“在这首儿歌中,我们一起去结识几个‘生字’朋友,大家高不高兴?可是,他们很顽皮,在和我们捉迷藏,看谁最先找到他们。”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愿意学习了,也自然就把难度降低了。找生字的过程也就是认知的过程。这样,不但巩固了对生字的认识,还学会了如何使用生字,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了知识。

2.让学生在创新中感受识字的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们已经有了识字基础。

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学习“明”,学生自己编谜语:“日发光,月反光,有了日月世界明。如:学习“杏”,学生自编谜语:“木字下面一张口”;伟:周围不见墙,一人立身旁,等等。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不要刻意评价孩子说得怎么样,只要他们愿意说、喜欢说、乐于说,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学会就是好办法。

三、在生活中识字

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种种情境中识字。如:让学生说一说从起床到学校之间都做了哪些事?在此过程中哪些动作你不会用汉字来表达,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会主动学习、轻松识字。

四、划分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能多识字,为阅读打好坚实的基础,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需要认识十几个生字,这样难度很大,那么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散重难点。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字的词性,比如:将表示动作的词放在一起,或者有的时候生字的出现就是以词的形式出现的,也可以进行归类,

还有的是表示一个意思的近义词。

总之,识字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用心去设计,就一定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识字环境,使识字教学有效、高效。

篇10:程序设计教学体会点滴

王 雪 莲

单位:塔城市三中 邮编:834700

内容摘要:程序设计课做为信息技术课的一部分,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新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要上好此课,必须明确程序设计的主导思想,转变角色,客观地评价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是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它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很大我区别。这也就要求我们上程序设计课的教师要采取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要上好程序设计课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首先要明确程序设计的主导思想。程序设计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一种快速、明确而适合的途径,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小型的程序员’,而是使得学生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本着这个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必须了解’的,至于程序语言中的独有的特点和假设就不是很重要了。教师必须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设计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①如果我们象以往那样重点讲语法,单纯地学函数,在中学程序设计课现有课时中是无法完成程序设计的教学任务的,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偏离了程序设计课的方向。

二、教师的角色要适当转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决心书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程序设计也不例外,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学会客观地评价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这些孩子们平时缺少交流、沟通的对象,时常表现出其脆弱的一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很可能会挫伤一部分孩子的进取心。根据程序设计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处,适当地增加大量的作品制作比赛,划等级后就可以,少一些分数量化,这也正是《中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所提倡的。当然要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际情况对于作品中所存在的优缺点要客观指出,要尊重赞赏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予以肯定,使其有小小的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要以正确的课程指导理论为依据。我们不能只顾着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而认为可以忽视理论知识,一位伟人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就告诉我们程序设计课必须在正确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很好地去完成。

以上是我近年来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或建议,也希望能共享,共同促进程序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学课程》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年中国电化教育,第157期

人民出版社 1991年页 页

篇11:小班化教学的点滴体会

敦化市第二中理化组 朴光海小班化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小班化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班化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由听者变成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学生这种参与意识与参与态度是普通大班所不能比拟的。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交流

这一点平时在大班教学时,也经常用到,但在小班试用更觉得得心应手。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围坐讨论时,我常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我会大大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我会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小班的数学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总是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样一种教法,在小班化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

三、注重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数学教学更具人文色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静心听取别人的想法,来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避免流于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与学,人与环境的最佳组合。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12: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担负着小学语文的教学。在语文课堂

上,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本人谈几点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

一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做操》一文时,我用一张画了太阳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太阳,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玩得开心时,你会感到幸福无比,觉得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同时,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融情”,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 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闪烁着思考光芒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学习到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

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桂林的山、水,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

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自豪,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深深地感动了自己。每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共同感悟的地方,而每个人的所得是不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在反思中提高,这样才能走出迷茫,融入新课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

丰台小学

篇13:教学体会点滴谈

主要观点: (1) 作者及背景介绍服务于课文教学,少而精勿繁琐。 (2) 备课前先用自己的心脑解读文本,往往能有新见解新思路,然后再学他人之长。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两点体会:

一、背景少而精,不必太繁琐

古人说:“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我们讲学一篇文章,不少离不开作者背景介绍之类。要想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所学之文,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及背景是很必要的,如果没有适当的背景作铺垫,学生很难解读好文本。比如学鲁迅的《雪》,读解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有些文章离开作者和背景介绍好多读不懂读不透甚至误解,比如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有些有了背景和作者介绍,文章就不需讲多少了,学生也能读懂,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结合背景只需给学生点播点比喻之类修辞,接着直接可进行思想情感等文本的其他环节的教学。

然而,相对于所学之文诸多知识点而言,了解作者及背景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不可少但也不可太多,我的意见是:少而精。我见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文天祥的《过零仃洋》诗前,光向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就用了三个幻灯片,我感觉好像在学文天祥传记或者听了半节宋史。课后大家评课时,我说,背景太长,实际有几句就行了:文天祥是科考取官,做到南宋副宰相,其时南宋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中,他聚兵勤王抗元,不幸被俘,此诗写于他被押送途中。至于作者哪一年考上进士,在哪哪打了几丈,每次仗打得怎么样,皇帝如何提拔任用他,等等,我觉得作为辅助学习《过零仃洋》一诗的材料根本没必要。至于详细了解文天祥,那是另一种学习,那得看他的传记及宋史。出现作者背景介绍太长太琐碎源于:舍不得割舍或没用心割舍,太懒散囫囵吞枣网络式方便饭。作者及背景介绍用与不用,用的多少全看学生学习之需要,要知道这些介绍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决不能代替课文学习。我们知道,学习课文要掌握主题,写作技巧,遣词造句特色,情感道德价值观等多个知识点。背景作者站时间太多,重难点难突出,解读不透彻,往往导致捻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少老师讲课后评价遗憾地说:“开始背景用时太多,该讲重难点时,没时间了!”我想,实在不舍得精简,就采取对重点背景句加色处理,在放幻灯片时,给学生强调一下。作为课堂主持的老师,我们对背景的价值取舍在于它怎样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所教的特定内容,拿捏好时间分配,更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活动。

二、吃透文本有自见,分析起来才顺手

《教学勇气》一书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我不知别的同事在教一篇课文前是怎样准备课的,我多年的教学语文形成了一个习惯:第一步,反复看文本,读文本,琢磨文本。同时,有心得有见解随时批注甚至辅以佐证,不断补充修改批注。待把课文看读得很熟了,批注得也差不多了,在脑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解读逻辑,然后自己设计一些问题自己来解答,尽量考虑周全,当觉得自己解读得差不多时再进行下一步。第二步,去看看人家是怎样解读的。自己没独自解读前绝不看别人的,哪怕自己理解错了也坚持。第一步做完后,我再去看教参,上网浏览,总要看上三两家教学案,再比较再完善。最后敲定我的教学案。这是很有趣很有益的备课活动,我有意去挑战别人,更重在挑战自己。这一活动的坚持,不断养成我谦虚细心的习惯,也养成我严谨的学风教风,在挑战中进步在挑战中成熟在挑战中老练。

同一篇文章,有时见仁见智。出入大的有,几近相同的有,解读相反的也有,都很正常。

特高兴的时候,是自己的见解更好更透彻,哪怕是文字表述更精炼也好。比如教《雪》,我看文本时发现:鲁迅写暖国雪用的笔墨多,而写朔方雪用的笔墨少。但,写南方雪写得轻忪华美,表达的感情是喜爱向往惋惜。而写朔方雪写得深沉凝重勇猛,更像在写人,表达的情感是崇敬和赞美。可见作者所表达的重点有时不一定在文字的多寡上,更在文字表达情理的厚重上。在某种程度上讲,鲁迅之雪,前者在颂扬物质的美,你看那“冬花开在雪野里”一词就足以叫人憧憬不尽,何况作者实写了多种花草的鲜明色彩,还嫌不足,又虚写几笔蜂蝶的忙碌,又使人遐想了,至于那塑雪罗汉,谁没有一段这样的童年?不是作者在向往,我们都在向往那逝去的美好童年了!后者是在颂扬精神的美精神的力,你看那“包藏火焰的大雾”多么神秘,“是雨的精魂”就更见用词的厚重了。这就是我独读《雪》之感,也和学生分享。结合当时的背景,先生的处境和不屈不饶精神就不言而喻了。藉此不难看出,《雪》的写作手法就不那么隐晦了,文章的主题就好理解了,讲学起来也容易多了。还比如2011年我在洛阳市上优质课我抽签讲冰心的散文《谈生命》。抽签回来,我不去看参考书浏览网上什么的,先找到这篇课文,晚上,静静地看了五遍,每一遍都是边看边随手批注,累积自己的理解想法。待到实在想不出时,转过来看自己的批注,觉得有了眉目把握时才开始编教案。按我的理解讲:《谈生命》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依据课文确立了“状生命→悟生命→乐生命”的思路。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文章一开始就定了话题:“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向读者展示一棵树、一条河的生命的生动历程:描摹生命中的悲喜交织、顺境和逆境的叠现、得与失的辩证。让读者明白生命的历程是福祸相依之状之情的。正如作者所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谈生命》的智慧价值不在状生命,也不只在悟生命,而是在智慧地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尚不美丽?”,反问启人深思。比赛时,我没注意仪表,评委们以为我是哪县哪乡的呢,那么土气,无精打采地听,后来发现我讲得不错,都坐直了,并翻看册子看我是哪学校的。市语文教研员康老师说我讲得很有新意,对教材有独到见解,评委们没有异议的给评了一等奖。现在,我很喜欢独自去阅读理解我们的语文教材,独读独思有独得,说给青年同事们参考。

我备《敬畏自然》,把中国古代有关人与自然的哲学观点与本文相较,来解读课文。实际本文观点古已有之: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其实我们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天人合一观念占主导地位,就连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都必举行祭天祭地活动仪式,天坛地坛就为此活动而建。古老的《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谈的是天启示人要强健而不是人胜天。我们的哲学医学理论都源于自然的启示。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谁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敬畏天地之心溢于言表,当我把这些哲理和本文对照时,一切都明白了。人定胜天古已有之,但始终不占主流。事实上,当人类自诩了不起时,大自然一场洪水一场地震一场暴雪,就不知所措了,谈什么人定胜天?本文易解,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尊重自然和她和谐相处。学习时,结合现实中人违背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以及我们民族的自然思想史,广泛展开讨论,不仅把文本学活学透了,还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我们备课前先用自己的心脑来读解文本,往往能有新见解新思路,然后再学他人之长,师生都会收益多多。

摘要:我们教师教学, 要教教想想, 想想教教, 在教想过程中, 不断地改变改进, 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思想水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篇14: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正午的太阳为什么能测时间?梨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卫星为什么会上天等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真理和创造的欲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的浓缩。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创设情境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和课文的内在关系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思想,就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心读题目,品味其中的意思,抓住文眼思考,“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田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和谁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在什么时侯、什么地方赛马?他在赛马时出现什么状况?赛马的结果怎样?读过这篇课文,我们会有什么收获?这时我把所有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时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恰好说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探究,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可靠途径。

二、主动探究,读文设疑,把握内容

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运用功能的重要源泉。由于生活经历、认知程度、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取的信息、提出的疑问也大不一样。学生在预习时能读懂一些内容和学会一些知识是自然的,但也会有不了解、不明白的知识存在,所以在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获后,提出不了解的内容和知识,教师及时引导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创新。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课题,自设悬念——镜泊湖为什么称为奇观?激发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问:“刚才读了课文,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发言: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镜泊湖形成和传说的阅读,自己体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从而体会出镜泊湖之美。

三、学后激疑,掌握重点,解决问题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随着对课文熟悉、理解程度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上述问题: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品味,想象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本色,没有雕琢、没有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从而感悟出自然朴实的特点。再通过对句子和词语:峰峦叠起、如屏似壁、退避三舍、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理解,体会到这就是镜泊湖绮丽多变的特点,也就是对镜泊湖静态的描写。

无疑,学生们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首先应具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必须尊重学生的疑问和发现

即使是那么的简单明了,那么的不着边际,又是那么的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教案,而不能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甚至教不会就对学生挖苦。有的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然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发现、不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师,变“我要学”为“要我学”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创新欲望和学习需求,创新意识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二)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

上一篇:临时建筑合同下一篇:讲规矩守纪律问题整改